偶然间,看了《辛弃疾1162》的一段片段,便生生无法自拔,沉浸在那个大宋末年,那个荒唐破败萧瑟的年代,也正是辛弃疾的出现,给那个破败的年代增添了一份军人的豪情,一份家国儿女的柔情,更有一份作为大宋子民的不屈之情。
我很喜欢故事中的那个辛弃疾,或许也是我对辛弃疾老先生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吧,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之中的辛弃疾。
有血有肉,也有着家国儿女之情,更有着作为一个大宋子民的远大抱负。
他给我展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辛弃疾,就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他有自己的感情,也有自己的抱负,总之他有着我们普通人所拥有的的一切,可以说导演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成功,把辛弃疾老先生平民化了。
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诗人,也不是一个义军的副统帅,他有着一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平民英雄”,他的出现不突兀,也不过分抢眼,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我很喜欢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演得那么有血有肉,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一般,平凡却有带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霜花,一个虚构出来的角色,也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吧。
他的出现让主人公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主人公不再是为了家国情怀去打仗的人,他有他的私信,他想还大宋一个盛世繁华,他也想给自己和自己爱的人一份宁静。
霜花也无畏的跟着辛弃疾,只要有他在那么他的心也就在那,哪怕最后为了他而战死都死而无憾。
渐渐的,从最开始的只想着跟这辛弃疾一起,到后来渐渐的明白了,在家国大事面前,儿女情长都要先放一边。
所以他才肯跟着,辛弃疾一起,一起策马于疆场,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段传奇佳话,是爱情,让着她心甘情愿的于辛弃疾一起去面对,这个破败的山海,愿意和他一起收复故土,只为那年月他答应过她,他会娶她为妻,以大宋繁华为礼,天下山河为聘,铺十里红装,点上长明灯,娶她回家。
榔头,热血无惧,心里一直佩服这辛弃疾这个大哥,也把大哥视为他这一生都追随的对象。
在这乱世之中靠着一腔勇气和那对金人的仇恨,活着,挣扎着,在战斗着。
他不曾看过大宋的繁华,但是他知道,家国不能丢,山河不能破。
吾有一板斧,可护大宋千里江山。
宁为战死魂,不做亡国躯。
这是他一生都在呐喊和践行的人生格言。
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就是等到家国安定,去个胖媳妇回家过日子。
多么朴素和简单的愿望,可在那个年代却显得是那么的遥远,仿佛就是一句玩笑一般,会引得众人的阵阵嘲笑。
耿京,没有文化,但是却有着一腔爱国的热血。
他就如同那个时代造就的大多数草莽英雄那般。
重情义,易自足,跟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
他们梦想的生活就是每天有酒喝,有肉吃,有媳妇,有个家。
他们惧怕战争,他们讨厌打仗,他们就像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还记得辛弃疾要去南宋朝廷的那个晚上,他与耿京的对话。
他说他不想打了,他说他想为兄弟们着想,他说他讨厌战争。
是啊,谁喜欢战争呢,谁不贪恋着那岁月静好的岁月呢。
可是,家国破,山河碎。
怎么去过那平凡的岁月呢,唯有用自己的身躯,去阻挡那,金人的铁蹄,去阻挡他们南下的步伐。
用自己的一生戎马,换天下的分安定,换和自己出生入死的的兄弟们一份安心。
总之,这部剧没有让我失望,每个人都刻画的那么有血有肉,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也有着自己的期盼。
他们或许是一群莽夫,一群匹夫,一群只会收复故土的义勇军。
但俗话说的好,君王死社稷,匹夫死国门。
战死国门,为国捐躯,收复故土,还天下一份安定。
待天下平定,故土已收,在与君去欣赏那大宋的繁华江山,去给世人说一段这乱世的繁华绝唱。
三星,以资鼓励。
网络电影,艺术层面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期望,中规中矩的套路,美术做得还行,小成本拍历史大题材,算可以。
镜头语言还可以更加凌厉些,叙事节奏因为历史挖掘不够丰满而显得剧情凌乱,变成前后矛盾,逻辑不能自洽。
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离不开虚构。
我不知道创作团队是否按历史正剧拍的?
如果是正剧,年轻编剧是不是应该读两本《宋史》,要不至少要请个研究宋历的教授来把关,或问问幼安公后裔;如果只是演义,那也无所谓,报道上不要出现“史实”的偏差就好。
但这显然只是娱乐。
一、有关于宋金战争中的1162年大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使双方国力衰亡,这使女真族有了崛兴与建国的历史机遇。
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建立大金。
1120年北宋、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
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限: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宋兵攻取辽的南京,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
但北宋攻辽作战屡屡失败而终,实际由金国于1125年灭辽朝。
1123年,金国平州守将张觉发动叛乱归降宋朝。
1125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逝世,其弟金太宗吴乞买继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
1125年冬天,金国兴师入侵北宋,宋金战争遂起,北宋割地赔偿称伯父。
1126年8月,金国又兴师分两路南下,攻陷北宋东京。
1127年4月掳掠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
北宋时期的京东东路包括济南府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以及淮阳军等也正是1127年沦陷的。
金国废除京东东路建制,在此设置山东东路,这也是行政区划上第一次使用山东这个名字。
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割地赔偿。
1149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
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他认为金国的兵力足可以把南宋全境征服,遂即开始经营汴京,签发中原丁壮,征调民间马匹,并把军队逐渐向河南调集,为全面侵略南宋的准备。
到1161年夏,完颜亮又把政府迁徙到汴京,九月间便对外号称60万的兵马,分为四路大举南侵。
这便是影片的时代背景。
南宋从1141年收回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员大将兵权,绍光议和后,二十年来从未作过抗战的打算和准备,老将劲兵也全在长期之内被赵构、秦桧摧残净尽。
1161年,金主完颜亮对南宋发动侵略时,南宋又一度惊惶失措,宋高宗赵构想逃到海中去避难,临安府的居民也都逃遁一空。
完颜亮亲率主力,自南京开封府出发,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江。
当时,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办公厅秘书)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代表朝廷到采石慰劳军队。
他在采石见形势危急,毅然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
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成功阻遏了金军渡江南进。
由于金国内乱的爆发,金兵被迫撤军北还,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宋军乘势收复了许多州县。
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虞允文的封神之战,成为辛弃疾的偶像。
当时的金国控制的山东东路,太行山以东的忠义民兵乘机蜂起,大名路大名府(今河北邯郸)的王友直,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宁海州的开赵,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济南府的耿京,率众二十万。
1161年初,耿京等6人在济南府揭竿而起后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发展了几十人,竖起抗金大旗。
此时,金主完颜亮自燕京迁都汴京后,金朝大兵集结在沿淮一带,山东空虚。
耿京遂率起义人马南下,占领了泰安军及其所辖莱芜县。
此后,蔡州人贾瑞也带几十人过来投靠,归附耿京,建议以起义骨干为各军首领,让他们分头招纳起义军民。
这一策略获得成功,起义军日渐强大,就是在这时候,在济南府以南山区的辛弃疾率义军2000多人投奔耿京,并游说朋友和尚义端也带了一千多人过来投靠。
义军很快发展到了数万人,收复了密州、日照等处。
9月时,起义后的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受耿京节制。
耿京在收复了东平府(今山东东平),也叫天平军后,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了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进而攻占了兖州和郓州。
义军队伍很快壮大,迅速发展到了二十五万人。
年底,又攻下了济南府和淄州。
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
耿京虽农民家庭,但是别忘了这是孔子的齐鲁大地,没像影片中那么大老粗。
耿京天平军在辛弃疾任掌书记后,仿照南宋禁军的编制组建,有左右军、策应右军、游奕、踏白军等建制,其将官则有副总管、统制、统领、正将、副将等。
义军的众将大都是独立成军各有部曲的,辛弃疾虽为耿京掌书记,亦仍自统一军,所部先有两千余人,归耿京后发展到万人以上。
贾瑞被任命为诸军都提领,管理诸路军马一行事务。
而叛徒张安国、邵进所部,在耿京军中力量较强,自成一军,后来张安国叛降金国时还统率着五万之众。
一天夜里,义端叛变逃走到金国,并偷走了由掌书记辛弃疾掌管的“节度使印”。
耿京怒不可遏,欲杀了辛弃疾。
辛弃疾说,给我三天,如果追不回来帅印再处死我也不晚。
辛弃疾在义端叛逃金军的路上追到他,斩其首级,拿回了帅印归还耿京,这也使得他格外受到耿京的器重。
山东耿京起义军做出的另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归附南宋。
在耿京起义之初率先加入其行列的辛弃疾,是一个具有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
他以知识分子一员参加农民起义,已经是一桩惊世骇俗之举了。
尤具远见卓识的,是他在起义伊始,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
在辛弃疾看来,中原起义若没有南宋正规军的支持,是很难单独坚持战争的。
女真贵族不论哪派得势,很快都会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
义军的人数虽是不少,然而编成未久,缺乏训练,如果独力来抗拒久征惯战的女真铁骑,那是一定要遭遇到困难和危险的。
因此,辛弃疾劝说耿京,应当归附南宋政府,以便在它的节制下,和南宋官军遥相配合;一旦如在山东实在无法立足,即可将全军调往南宋辖境之内。
1161年11月底,金主完颜亮被杀,当耿京得知此事,并得知金朝南侵大军安全北撤,南宋方面并未出兵追击时,必定感到事态的严重,这才决定派贾瑞和辛弃疾为代表,同南宋政府取得直接联系,并决定由辛弃疾负责向宋高宗陈述起义军的各项建议和归附事项。
1162年1月18日耿京派义军都督提领派贾瑞、掌书记辛弃疾等11人去见宋高宗赵构,上奏归附南宋一事。
1月22日,恰逢金军进攻两淮,宋高宗赵构出外巡视犒劳军队,在建康府(今南京)与张浚等人商议战事。
辛弃疾一行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时,经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引见,宋高宗赵构在建康府召见了贾瑞、辛弃疾,感到很欣慰,表扬了耿军等人忠义。
辛弃疾决策南向的本意,是使起义军接受南宋政府的号令和支援,推动敌后战争的发展,即所谓“就战其地”,配合南宋正规军收复失地,而非将起义人马带回南宋境内,这才是“南向”的主旨所在。
朝见宋高宗赵构时,聊的也是这个。
当然,影片中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听起来也挺爽的,我也意淫了一把。
可是,已成杯弓蛇影的南宋当局,只寄希望于敌不来犯,却不敢北向发一兵一卒。
于是,在宣布了耿京等的正式官职以后,便顺水推舟,把他们又遣送回山东复命去了。
1月26日,朝廷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贾瑞为敦武郎,辛弃疾为右承务郎。
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然而,在辛弃疾等人北上复命途中,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义军首领张安国被金国收买,背叛了浴血奋战的义军将士。
张安国、邵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杀害了耿京后,带走了属下约5万人马叛逃金国,并被金国安排在济州(今山东钜野)出任知州。
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后,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
约上李宝、王世隆、马全福等50多人,径直杀向济州金营。
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国部属在醉生梦死,辛弃疾等人立即要与张安国会面,张安国猜不透他们的来意何在,便出来相见。
辛、王两人连忙把张安国缚置马上,声言要他出郊议事,并向济州的驻军宣称,南宋的10万大兵立即到来了,劝告大家从速起义。
驻军中有很多人原是耿京的旧部,所以当场便有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
辛弃疾等人便率领这上万的人马渡河而南,向着淮泗地区直驰,将张安国先押送到建康府,后又送往临安府,审明了他的变诈反复罪状,绑赴刑场斩首。
占据数州之地,坚持半年之久的山东起义终告失败,其原因首先当推叛徒张安国叛变导致起义军解体为直接原因。
金国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后,南宋政府本应认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鼓舞士气,追袭金人败北之师,联合山东忠义,收复失地。
可是,怯懦的南宋当局计不出此,竟使金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腾出手来从容对付内乱。
对于南宋王朝的贻误战机,断送民众起义的行为,辛弃疾曾在《十论.观衅第三》中写下了如下沉痛话语: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指未曾利用中原起义和金主亮溃败的时机),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
”这正是山东起义失败的症结所在。
赵构只要还当皇帝的一天,就不会想着北伐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太意淫了。
1162年7月,南宋高宗赵构禅传位予孝宗赵眘,自已当太上皇去了。
宋孝宗赵眘锐意抗金,刚即位,便宣布给岳飞昭雪,召回抗战派张浚、胡铨等人,同时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
1163年,张浚督师北伐,各部相继战败后,宋孝宗被迫与金军议和。
宋孝宗是位有志青年,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北伐中遭受失败后,忍辱负重,埋头发展经济,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此后,宋金之间又有40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以上才是史实。
至于影片中的霜花、榔头、金王爷完颜拔速、金郡主完颜成袂、金将忽尔巴等人及情节皆为艺术创作所虚构,史上并无这些人物,也不可能以50人深入5万人敌营绑人还杀了主帅,这只能是仙侠电影。
那5万人还是原来的义军,被张安国带过去金国的。
而贾瑞也是农民义军首领,人物设定应为历史中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
演义是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所以该片只能视为娱乐改编,不能算历史演义。
编剧应该读点宋史,具有一定的历史观,而不是看那些自媒体意淫就开始剧本创作。
你的历史坐标是人民还是国家?
是文化还是种族?
宋金战争在当时是对外作战,但在今天的意识形态下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
“九州归一,山河一统”是为了什么?
这是影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真不是简单的宋金之战还是汉满之争的简单对立问题。
二、有关于1162年时辛弃疾与李霜花出轨辛弃疾家当时在济南城郊东南的四风闸,不是影片中的四凤闸。
四风闸,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
辛弃疾起义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在四风闸。
编剧还是不能看着百度和自媒体就写历史剧本的,一定要读史。
辛弃疾是在健康府见的宋高宗,不是临安府。
其它的山东东路中的历史地理学问题就不较真了。
其他演员都不熟,就不说了。
但是用谢苗饰演辛弃疾是不是值得商榷?
选角导演真的找不到年轻身高且稍微能打的演员了吗?
个子是不是差了点。。。
古人对辛弃疾的描写:身高体硕,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能负,臂力过人。
唉,说点什么好。
辛公稼轩,名弃疾,1140年5月18日卯时出生在济南府四风闸,金牛座。
幼安公,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世代将门,先人为秦国将军辛胜,汉朝破羌将军辛武贤,左将军辛庆忌等,乃陇西郡望。
魏晋后因政治原因,举族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门风由武人义烈向文士调整,以文为主,以武为辅,并在南北朝至隋唐发展为晋阳士族。
先人辛茂将官至唐高宋宰相。
济南始祖辛维叶在北宋时出任大理评事,后迁至济南,世代在山东为官。
祖父辛赞公,亳州谯县令,海州刺史,知开封府。
1147年,辛赞在亳州谯县任县令时,辛弃疾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也跟随辛赞在谯县任所拜金代诗人刘瞻为师,期间与党怀英同窗。
党怀英比辛弃疾大七岁,因两人才华不相上下,亳州仕子朋友圈便将两人相提并论称“辛党”CP。
1149年,辛弃疾与党怀英师从金朝文学家,政治家蔡松年。
辛弃疾词力大涨蔡松年功不可没。
至1152年,辛党二人同窗五载。
后党怀英在金朝入仕,官至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好基友因政见不同,在青年时分开后,此生并无再见。
1153年,辛弃疾领乡举,乡试中选。
1157年,辛弃疾趁参加进士科应试时到燕京考察地形。
同年,辛弃疾成婚,娶妻赵氏。
后生辛稹公、辛秬公。
透露家谱会不会被打死。
所以,小编剧稍微读点书,辛弃疾和李霜花就不至于在革命时期就着急出轨,不出轨霜花即不会死。
虽然辛弃疾后来三妻六妾多侍女生九儿二女,但那时候真没有乱搞革命友情,亦不可能在战场上纳妾。
1161年,辛弃疾组织了二千人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后投奔耿京义军。
1162年,辛弃疾南下归附南宋。
此后,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往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任佥判(州长秘书),开始了其政治生涯。
以上。
看了头10分钟,我想打8分,觉得豆瓣的6.3不公平,那么好的服饰,演员,打斗,即使是不咋地的南笙,也满脸污垢,握弓的手纹丝不动,比那群明明艰苦战斗却满脸美白,头发八级大风吃不动的男女鲜肉好多了。
但一切到了小黑死的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演员烂烂一个,编剧烂烂一窝。
这是什么脑残编剧一定要搞一出逼死小黑的剧情?
本来为了显得主角铁血无情?
但结果每个军人吐主角口水,哪有一个军队都无法掌控的人会冒天下大不为杀一个有功军士。
而且,即使我这样的普通人都觉得小黑并没有错什么,又没杀金人百姓,也就杀了那么多羊中的一只,这样还不行?
打什么金人?
投降了一起做老百姓好了,这是国战,种族战争啊,搞什么煽情?
在没有掌控军队的情况下为了敌人百姓的一只羊去杀一个深受主将,军士们喜爱的小黑,这是什么脑残编剧能想出来的剧情?
还有和尚,突兀出现,突兀结束?
和尚,你打哪来?
又打哪去?
你为何而来?
又为何而去?
还不如删了这一段。
111分钟的电影变成100分钟也不错啊,以前的港片也就90分钟。
对了,安国兄。
果不其然的套路变成了叛徒。
我觉得他这么一个和主角团队戏剧冲突的人,要是最后战死在榔头前面,或者和榔头一起大笑赴死,怒骂泯恩仇会更有张力。
那个突兀的和尚,安排成大凶手,杀大帅,辛弃疾带人冲杀敌阵,安国榔头赴死,这个应该会好一些吧。
最后和小黑子说一句,人间不值得!
虽然吐槽那么多,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网剧了,值得一看。
就为了开头的那满脸污垢!
当然,还有部网剧灵魂摆渡黄泉也不错哦!
不支持你行你去编的言论。。。
英雄的剧情都差不多,和历史的辛弃疾生平事件也对的上,演技、细节不错,而且谢苗的劲劲儿的感觉和大宋第一古惑仔很配,有武术功底,打斗很流畅,推荐一看。
最近几年,正经的古代战争剧拍的乱七八糟,虽然只有谢苗一个有名气的,但是并不差,有人说他不帅,有人说他用力过度,我觉着都是瞎扯。
一些黑子没有文化就罢了,素质也没有,真丢人。
真的是厉害,之前对豆瓣app略有耳闻,这部电影你们怎么看,剧情垃圾?
特效垃圾?
演员没名气?
还是拍的太垃圾?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是改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素质?
就知识文化来说,拍的真实电影敢播吗?
拍的太差你们能看吗?
肯定不能啊!
又是挑口味又是吃完骂街,真的是厉害啊!
这部电影哪里差了,或者说拍摄这种电影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天朝的人,能认真看完整部电影还需要说什么?
我没资格说,这部电影拍的很用心,演员用心,道具用心,剧情很好,历史真实度,这个你看书吧,真实来拍你肯定看不了,对于这部电影,我肯定不会安慰自己说: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而会说:看完很舒坦,很感慨。
就一点遗憾,是在爱奇艺看的!
这部电影在电影院看肯定很棒!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剧情比较一般吧,不过还算符合历史,服化道也还行,演员演技也算在线。
主要值得一提的是,终于有人拍辛弃疾了,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辛弃疾不只是一个豪迈的词人,他更是一个杀敌千百英勇无畏的战士!
了解历史或历史人物确实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去衡量,这也是这部片子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所在。
说说辛弃疾的饰演者谢苗吧,不得不说演技很好。
作为一个喜欢辛弃疾多年的读者,其实我并不认为谢苗是扮演辛弃疾的最佳人选。
如果从五官外形上来说,年少时的幼安应该更有凌厉和锐气,而谢苗稍稍缺乏。
但他确实演的不错,至少在神态动作上,以及台词功底上都是做的很好的。
所以即便外貌上差了一些,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跳戏和不适,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
最后说一句,如果是喜欢辛弃疾的同仁,大家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啊。
毕竟很难得有人来拍了,虽然还是少了一些什么,但真的是更全面地认识辛弃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吧。
我永远为辛弃疾热血难凉!
驱逐外虏,生死不惧!!!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
作为网络电影来说,已经超出个人预期了。
文戏方面,人物性格鲜明,有充分可信,逻辑清晰的情感纠葛。
武戏方面,场面调度游刃有余,火爆,镜头感强。
尤其辛弃疾舞剑一段十分精彩。
近些年来武侠片中都已见不到的个人才艺表演桥段,反出现在一部历史剧中。
谢苗是功夫童星出身,舞剑有节奏,有劲,其他演员演不了。
说句题外话,谢苗好瘦。
印像中的苗,还停留在婴儿肥。
眼前的苗,还是一个人吗?
大惊失色。
脸颊上没有一两肉,是练功练偏了吗?
还是婚后生活太幸福。
要注意劳逸,不可操切。
南笙据说是豆瓣红人,古装扮相倒不违和。
角色定位大致相当于雅典娜或者桔梗,拔剑为弟复仇令人印象深刻。
史实与虚构的处理较为合理。
大体还原了辛弃疾早年在北方起兵的经历。
耿京起义,辛弃疾投诚都有刻画。
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耿京等都是史实,影片中只一笔带过。
风格处理得较轻,更娱乐向,史诗感更加弱化。
作为网络电影也不必苛求。
义端和尚也是史实人物,在宋史辛弃疾列传中记载: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义端在被辛追击擒获后说辛弃疾是青兕下凡,大拍其马屁,也是蛮有意思的。
义端的名字很蹊跷,正好谐音”异端“,容易给人造成虚构的幻觉。
其实不是。
开头结尾采用老年辛弃疾的视角,增加凝重感,值得赞赏。
片中刻画陆游泛舟西湖的段落,为整片风格添加了一抹虚无飘逸,更凸显东方特色。
以上史实的处理多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点遗憾。
关于辛弃疾题材,”辛党“间若即若离的友情是值得大力挖掘的。
辛弃疾少年时,与党怀英同窗就学,当时北方齐名”辛党“。
后来金人南下,辛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却留而事金。
两人从同窗变成了民族敌人,这一点剧中没有借以发挥,白白错失了一个绝佳题材。
如果从辛党少年同游写起,着重刻画两人各事其主后,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友情间的艰难抉择,最后面临两难绝境,将令整片格调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那就完全是另一部戏了。
就酱
没看完,感觉没你们说的那么好。
首先一直不喜欢绑架英雄主义,绑架情怀得电影,因为这样的电影太有赚影迷同情的可疑,某些人根本就不是冲电影本身去看的,评价也不客观。
第二,拜托不要听不得差评与意见,我相信大部分留下评语的观影人都是很认真在看,辛辛苦苦写下一些意见与提议只是为了让电影变得更加完美,毕竟姓喷的人少!
最后,电影看什么,我的看法是看细节。
这样说太笼统了,我举个例子,绝命毒师里有一集 毒王车子前玻璃撞烂了,后面连续几天车子都是新换的玻璃,很明显的看得到固定胶带,又过了几天,玻璃护膜才没有的。
很多很多,这些东西无关演技,无关化妆,无关剧情,但是我看到了远不是评分!
所以,拜托电影人,不要以7分,8分为傲,所以拜托,观影人不要以还不错的态度,老好人的态度去评论那些没做好的影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已经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脑海里,也总能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的心,豪放派,壮志未酬,这是对辛弃疾的初印象,南宋背景,抗金义士,看片过程都是带着惋惜担忧的心情,怕后面岳飞式悲剧收场,电影中的情节的是英雄气盖,壮志豪云,感觉辛弃疾被神化了,网上一查竟然史实还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有文采有豪情金戈铁马的历史一流人才早该有属于他的影史作品了,但这么燃的人物这么燃的故事为什么整个观影过程又是不够燃的,小黑必须死吗?
需要与霜花的吻戏吗?
要一个飞枪杀死金军主帅的情节吗?
先喷后赞。
故事结构 以辛弃疾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其间虽添加了一些反派描写,但只是作为主角行为的反应而已), 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略显单调。
主要事件 难度过低,完美继承了抗日神剧的敌我强弱设定,很多情节不合理。
比如四凤闸一战,辛弃疾带领本部义军防守,几乎被全歼,此战金军兵力2000人,相信辛弃疾的防守部队人数肯定不止500人。
而在截粮一战中,辛弃疾却率领500人 完胜5000金军。
若是奇袭导致金军大乱,尚且合理。
但影片中虽然金军遭袭,但代到义军冲至阵前之时,金军已然列阵完毕,而金军主帅也能镇定指挥。
结果辛弃疾正面杀死主将而胜。
请问如此战力,此前四凤闸之战是如何惨败的。
再之 辛弃疾摔50精兵闯营斩将。。
大白天,金军过万,营寨高磊,正面进攻。
呵呵,别说辛弃疾,就是50名手持M16的特种兵进攻,也万无成功之理。
那个王爷也是塑造的老谋深算、精通兵略之人。
依凭营寨一阵弓箭,还不都成刺猬。
本片编剧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吧!
也因为主要事件没难度,相对于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相应削弱。
某些段落有为了发生事件而生事之感。
故事主题隐晦不明。
故事主题的表达,并没有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影片更多的在堆砌事件,而影片展现的角度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事件设计,而很少察觉出事件所表达的影片主题。
辛弃疾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主角的嘴巴讲述阐明的。
(这个问题,编剧与导演都有问题) 故事的人物设计有大问题。
人物纸片化,且没有深入的挖掘。
而人物间的情感与矛盾没有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很多时候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前因后果也没表达清楚。
也就耿京、贾瑞这个人物鲜活些。
影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
导演对于各种场面的掌控力很强。
快慢得当,深浅有序,称得上专业级。
但缺陷也很明显,影片过于工整,欠缺惊艳之设计。
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方面略显欠缺,很多地方略显生硬,未作精心打磨。
主角辛弃疾的几处表达还是相对到位的。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影片,希望编导们在创作之时,作更多功课,设身处地站在历史和个人两个方面去描写历史人物,如此方能让观众信服。
本片综合来看还是优秀的,推荐大家观赏。
还阔以
无聊
五分钟都多
【2020 陆生 陆妞 古装 动作 大陆】[视]谢苗、张皓森再合作<东北警察故事2>,南笙风格缺乏记忆点,杀叛贼,首尾呼应,“穿越时间”,片尾曲还行
至少历史有故事说了。
这部剧也符合史实,谢苗也可以,比那些小鲜肉强好多倍,总体来说值三星,比最近上映的那些网大都要好看
质感真的感人!完全超乎意料,值得一看!!!
看谢苗这个新路子能走几部网大吧…
情节略单薄,不过毕竟是电影,还是蛮感人的
高中的时候喜欢稼轩词,读过不少他的资料,感觉选角和剧本都和想象的不太相符。影片里的辛是纯武将,完全感觉不到一些文人墨客的气质,活捉张安国是史实但连带着把金人王爷也杀了就过于夸张有点手撕鬼子那个味了,还有开头被长枪刺穿胸口却一点事没有,都是不合理的。个人感觉稼轩的气质应该是接近班超张灵甫,和传统武将还是不一样的
可惜还是网大底色和套路,而且女主毁戏
可以
最喜欢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 很高兴这个人物的事迹能被拍成电影 但网红脸太出戏
立意很好,但是剧情到演员状态都很尴尬
兵推荐的。非常开心能看到宋朝题材电影,还是关于辛弃疾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民族问题才这么少。但拍的其实很一般。最普通的走路镜头也老在晃。人物造型很穿越,眼影烫发大背头。谢苗是个功夫片苗子,但功夫片已经没有了,而且他的文戏比较弱,和女主没化学反应,而且虽然难得的表现了辛的武气,但又丢了文气,完全不像世家出身,满腹韬略的大词人,而只是一个土匪头子。这不光怪演员,也是剧本的问题,把爱情,国仇家恨,阴谋等都写的俗套又肤浅。结局的女主挡箭,兄弟断后,男主老来恍然见女主幻影等情节简直超乎俗套达于肉麻了。主题没深挖,耿的死和宋的态度其实很值得玩味此外道具布景也都是一股廉价感。题材虽好,全白瞎了。其实如果说自己是朱元璋传,甚至架空故事,观感都能顺很多。
电视剧的质量
剧本扎实,就喜欢这种好好拍故事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打斗场面粗糙,儿女情长占电影的大部分。看的我昏昏欲睡,太他妈无语了
我见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