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种片子一般都会让人更清醒的认清这个残酷的世界,所以一直很抗拒,就像鸵鸟把头扎在沙里面,似乎看不见就不用去面对。
在看的过程之中,在老爸借钱买车之后,预感到悲剧即将降临,也一度按下了暂停键,内心难受压抑。
老爸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那么善良,难能可贵。
偷车贼虽然自己也是穷苦不堪,但他偷车的行为更让人痛恨,因为他自己穷苦的滋味自己深有体会,怎么还能让一个好人因为自己的原因再跌倒底谷。
生活对于谁都不容易,尤其是穷人。
好片子,触动人心,但看了非常难过。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如果五年前你们和我说,我会不屑一顾。
但现在,我大概会点头。
有一切,或许有点偏激,但大部分是能有的,如果你有足够的钱。
【我的老师曾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能买到,如果买不到,是你出的钱不够】更好的人生,更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有些时候则不能。
年纪越大,就越不相信自己的力量。
可是这种话也只是说说而已,很多努力的人就不相信,他们为了很多说出来就足以感动你我的理由或者梦想,一直努力着,努力相信这句话,更好的生活可以自己实现,只要努力。
我是应该崇拜他们,还是应该可怜。。。
那些努力生活的人,或许换个词,生存。
【你得承认现在这世界很多人还是连生存都成问题的】那些努力生存的人,常常让我吃惊。
充满韧性,又充满张力,就像电影中的那位父亲。
能够忍受生活中的一切重压,不公平和残酷。
对待欺骗他的,欺负他的,他都可以放手,都可以忍耐。
我不知道这种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谁能告诉我?
为什么?
他们到底是生活的大师,还是可怜虫?
到底是最现实的,还是只是一群认不清现实的蠢货。
显然,这个世界不是努力就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显然,物质世界就是比精神世界更直观的直播我们的生活状态。
显然,所有人都是通过这种直观来评判我们的生活是否成功,还是失败。
显然,我们就是tm的在意这种评判。。。
那么,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不是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种像儿子,充满愤怒,放弃自己。
一种像父亲,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为什么这两种生活方式都让我想哭。。。
所以,是努力的破坏,还是努力的创造?
我们能从哪种方式更迅速的得到快感?!
当你的目光掠过外边那些比你生活安逸、富足的人们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可怜自己,还是继续憧憬,更好的生活?
ps——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这种人陪在身边,那么,我们真tm幸运。
pps——电影中父子俩找车的那一段,在向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致敬。
看到影片的名字,以为到了最后,能够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来诠释这个更好的生活。
可是这样并非生活本来的面目。
它本来就是这样,崎岖坎坷,且一直如此。
很多时候总在想,过了这段时间,一切就会好起来。
这当然只是每个自我的一厢情愿,那生活不愿意停下来商量,更不会妥协。
今天过了,明天来临。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曾经害怕这太过艰难熬不过去,回头望时,早已在那担忧中走了很远。
我们从内心就拒绝接受某些残酷的东西,但在现状还未真正脱离困境时,所能做的便只有用内心的想法去填补那片空缺,以此来获得慰藉。
于是在很多的故事中,总怀着期待想要等来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样就能同心中达成一致,即使心中明白,这仅仅存在于故事。
把怀揣的梦想与骄傲,藏在那份想象当中,它就像是曙光。
只有到了最后,希望被深深一击,光辉陨落,一切破碎之时,它才泄露出来,将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眼泪也由此留到了最后。
到了最后我才想告诉你,你有多重要;在这之前我本以为,能够用行动来证明。
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它充满艰辛。
但我们确都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为了亲人,为了爱人,为了梦想。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生活。
这是一个独特视角来讲述美国梦的故事。
一个非法的,墨西哥父亲的美国梦。
看完全片,颇觉得心疼。
生活残酷,诚然,但是你听不见父亲的抱怨和绝望。
他付出许多信任和义气,对神虔诚,对人宽容和气,却一直遭遇背叛和遗弃。
不过这对他不算什么,他只是一直努力着追逐着他的梦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
我本来以为父子之间的故事会很沉闷压抑,我原本没有指望这样体裁的片子可以真正打动我,尤其是几乎没有背景音乐煽情,没有帅哥美女,没有深刻浪漫的爱的表白的情况下。
但是,不知为什么,就是在儿子一个又一个冲动尖刻的质问,父亲连串茫然的眼神,苍白无奈地嗫嚅一句‘Don’t say that.’‘Don’t ever say that.’我竟然被打动了。
监狱里一番坦诚相见,我完全被打动得一塌糊涂。
没有任何铺垫,就这么突兀地,父亲带着手铐被带出来,他一坐下,就单刀直入地回答儿子最尖锐的问题。
是的,我觉得好突兀,但是,好真实。
父亲从来不是善于表达自己人,他的这种不长言辞,不懂酝酿气氛,把握情绪的笨拙,恰恰提升了人物表白自己时候的动人,因为显得,特别真诚纯粹。
他什么人都不怨,因为大家都难。
他回答不出来儿子的好多问题,但他记着老婆从前的好,他回报半块面包的恩情,他知道要想法子供儿子去好点的学校。
这个片子多少让人联想起《当幸福来敲门》,同样的苦逼的,混迹于社会底层的父与子,同样的一路的坎坷很想让人放弃,《幸福》给了一个无比阳光灿烂乐观向上的happy ending. 而此片,却更是一种开放式,充满希望,粗犷却生命力旺盛的沙漠背景,化作一个非常具象的‘生活’,印在每个人的心里。
对我们每个人,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在沙漠中的辛苦穿行,那带着身上不得不负担的水与食物,多像父亲一路坚守的道德法律。
我们亲吻胸前的神像,带上亲人准备的包裹,向着希望的前方,努力吧。
前方将会是a better life.Let’s go home.
問得真好:“你這麼窮為什麼要生我!?
” 無數父母,明知道自己沒有資格生孩子沒有能力養孩子,卻生出來一起受苦,這根本就是自私的表現。
還 “感人至深的父子情”?
這不就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造成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
問得真好:“你這麼窮為什麼要生我!?
” 無數父母,明知道自己沒有資格生孩子沒有能力養孩子,卻生出來一起受苦,這根本就是自私的表現。
還 “感人至深的父子情”?
這不就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造成的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
《更好的生活》,是关于墨西哥非法移民在美国最最最底层挣扎着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看完让我感动。
因为是关于墨西哥朋友的电影,正好本期中国改革上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新军先生有一篇关于墨西哥的长文:《墨西哥:政党轮替又一轮》,结合起来一看,有一些感触。
高先生在文中对墨西哥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问题的描述,令人心惊。
由此,高先生呼唤墨西哥的良政。
他认为此时此地的墨西哥,良政比政党轮替更重要。
看了这部片子,我感到一些认同。
由此联想的自然是中国,大约有以下的几点启示,其实都是财新和财新的朋友曾经说过的。
只不过因为墨西哥的事,让我觉得它们更重要了,所以记下来:1)中国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
舒立曾在微博上说过:现在如果不弄好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未来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想想财新关于北京市郊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报道,想想我家乡那位为女复仇的母亲(她也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然后在子女教育方面出现了问题),再看看《更好的生活》中那位墨西哥孩子的处境,我的心很焦急。
我想:如果能够拍一部描写北京外来人口子弟上学的纪录片,在相关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最近的各种纪录片影展非常多,以后我会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也建议财新视频能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跟进,采用合作的方式,发一些这些题材的片子,组成一组有意义的全媒体的报道。
2)赤贫人口的脱贫问题。
茅于轼老师讲过,他为什么要做小额贷款,是因为赤贫人口没有剩余资本,每天为生计奔波,所以根本无法脱贫。
《更好的生活》里的那位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实例:对他来说,如果拥有一辆汽车,他就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就意味着前途。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理解了茅于轼老师的话,和小额贷款的作用。
我想:如果在小额贷款的宣传和筹款大会上放一下这部片子,会起很大的作用。
3)宪政的紧迫性的问题。
上期中国改革读书会上,张维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最紧要的是宪政。
看了这部关于墨西哥的电影和高先生的文章,我想了很久,觉得此时此地,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宪政更现实、更紧迫。
因为有了宪政的框架,很多事情就可以做,比如废除劳教制度这种明显违宪的,又比如官员财产公开这种可以通过人大立法来解决的。
这比每天喊,要强。
总之,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身又还在中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看到墨西哥朋友在美国的情况,我也希望中国人有更好的生活。
我觉得,这种愿景,不能丢。
不能破罐子破摔。
本期中国改革上还有一篇文章,从三国演义到最近的二号首长,讲官场小说的演进,看得我揪心。
其中说:象国画这种小说,还带一点冷静的反讽,而二号首长,完完全全变成了一种炫耀和猎奇。
我看过《国画》,认同作者对国画的评价。
如此,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这十几年来人文精神、传统道德精神的进一步衰落。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
我一直以来是认同儒家的一些思想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道德的,觉得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现在看来,这些思想和道德都在衰落。
我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用我微弱的声音,表示一点反思。
但电影《更好的生活》也让我觉得,还有一点希望。
电影《更好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父亲,他对偷他的车的人的容忍、对买他手机的人的一再道歉、对自己诺言的遵守,从中我都看到了君子的风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看重的那部分内容的影子。
由此我觉得:这些我认同的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很可能就是普世价值。
由此,只要有人在,它们就存在。
我又过忧了。
看到电影的这位父亲,我就对他的儿子很有信心。
这位儿子在电影里后来也没有让我失望。
想想自己,很多地方赶不上这位父亲。
我要向他学习,也给宝宝做一个好的榜样。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世界,只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己。
2-Mar-2012一个墨西哥屌丝的悲催人生,如果不是连续几届美国总统的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政策,这些来自墨西哥和亚洲的非法移民或许只能在故乡终老,然后让下一代重复自己的悲催。
这些黑下来的第一代,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每一分钟都在担心被抓走,没有笑容的生活,做着最卑贱的工作,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坚持,for a reason to live, 家人就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孩子给他的那些片刻的安慰成了支撑他的东西。
可惜这个孩子挺混蛋,不知好歹,但是在失去汽车的最关键时候,十几岁的孩子反而足够坚韧,带着老爸去找回汽车。
这个墨西哥小孩在美国出生,在心理上,有着身处自己过的大气。
而老爸的角色怂了整部电影,面对着枪口用车撞开护栏;当失去能打电话给孩子的电话卡的时候雄起了;只有在最最关键的时刻,他才允许自己暴露天然的雄性。
“穷人为什么生孩子”,孩子问了老爸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貌似很容易回答,这只是人类自我繁衍的本能。
但我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怀疑,从最最客观的角度,困苦的国家民族人群的家庭,生个三五个孩子,这些孩子会有怎样的宿命?
我曾觉得男主角是本色演出,冗长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只给了这个最佳男主角入围者一个镜头。
他坐在一个挺偏的位置,给了观众一个羞涩又不易察觉的微笑,正如他在电影里面一直展现的那样,非常本色非常纯真。
电影中分给他半个面包的桑提亚哥,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偷走了他的车,看得特别唏嘘,人性的变化和坚持往往就在一线之间。
突然想起《破事儿》中杜汶泽演的那一段,性工作者在得到他的帮助后,很自然地靠在他的肩头,两个一定会形同陌路的人在那一刻有着最原始的感情,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在一线之间?
刚看影片简介时就觉得这部影片会给我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所谓的“接地气”,用朴素平白的摄影技巧和台词风格,哪怕没有什么华丽的故事背景也能带给我们无声的震撼,这就是描写底层阶级电影的作弊优势。
我们大部分人或许多多少少都有过影片中的经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影射,我们都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
影片的两条主线,一是父子线,也是重点。
二是社会线,则是映衬。
关于父子线,海报给了我们充分的解释。
父亲拉着儿子的手,走在夕阳的余晖中。
当我们忽略平民窟的背景,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那浓浓的亲情。
父亲角色的塑造是很出彩的。
当一件又一件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事发生时,父亲的沉稳冷静的确震撼了我们。
我或许不会像影片中的父亲那样,能够做到处变不惊。
他能,或许是他已经经历过了许多。
他能,或许是他知道他还有个孩子。
他能,或许更多的原因是因为他希望甚至奢望有个更好的生活……关于社会线,导演处理的很好。
故事背景是佛罗里达的平民窟,毗邻墨西哥。
关于中美洲的影片往往都会涉及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偷渡和难民。
或许就和影片的名字一样——更好的生活。
所有想要偷渡到美国的墨西哥难民,他们都渴望一个美好的生活。
当我们不得不说,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我们无能为力,但就算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一次次对现实妥协,是否就能活下来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答案——不能。
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影片中的一个小细节。
父亲和儿子在走过监狱的走廊时,都望向了走廊上方的灯,那一盏照亮了整个走廊的灯。
导演这么安排,几秒钟的镜头绝对不是无意义的。
两次凝望都迎来了一个共同的结局,父亲离开了儿子。
暂且不谈父亲最后是否会再一次选择偷渡,但结局的确是悲剧的。
父子两人在监狱中最后的话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儿子选择静静聆听父亲最后的告白,当那首儿子记忆中父亲会唱给他听的歌想起时,我似乎懂得了父亲希望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或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当我们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时,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呢?
1.底层片都一样的梗,没什么谁抄谁的,穷人的日子都差不多.2.配乐是老师傅了,抢耳的倒是选歌,选的都很符合情境的.3.男主角上树那段,不知道有几成是自己爬的?4.男主演得没话说,不过更厉害的是演小偷的,出场虽然少,那眼神够绝的.5.姐妹偷拿家里的钱来接济,这个梗真是看得有感觉啊,有共鸣.6.找小偷闯进一群黑户口的窝.我当年租旧房子给一擦皮鞋的,他立马转手租出去一间房给别人.后来我要卖房子不续租,他不肯搬,强调要住到年底,气焰嚣张.我跟片里那傻儿子一样,冲进房里去,家里就一小男孩.一时气血上涌,你丫不搬,你丫敢不搬?找来找去没什么可砸的,后来看一小破黑白电视,砸!小男孩,立马大哭.还没几分钟,邻居跑过来说,你快跑,他们一帮人要来打你.我还没来得及溜,就被一帮人堵住,结果邻居一家人出来帮我说理,那天也怪,跟很假的电视剧一样,一下子楼上都听到了,也跑来围观,我趁着人多,恶狠狠的指着他说,你强占我的房子还敢打我不成?我现在就去报警,一边转头就走.那帮人还真够老实的,看着我逃走.一周后,邻居告诉我,他们真的搬走了,不过随手把空调也抗走了,那年头还是窗机.现在回想,当初那砸人家电视的胆子是哪里来的?大概也是人穷极了吧,我那时候也穷疯了.穷凶极恶这个词,挺对的.今年春节在印度,被乡下人邀请参加婚礼,热舞得忘乎所以,把外套让个小阿三拿着,结果回头取过来,相机不见了...那家主人,一把拉住那孩子,作势要打.那孩子看上去10岁最多吧,哇哇大哭.他家大人见了,过来护孩子,双方扭打在一起.我和俩朋友面面相觑,人家好好一婚礼,被三中国人搅得鸡飞狗跳的.我过去大喊,不要打小孩!找得到ok,找不到算了.结果半夜里,一群阿三们把相机给我送到旅馆了,还真是那孩子拿的,一傻瓜数码,在他眼里,是一稀罕物...所以了,自行车也好,卡车也好,数码相机也好,甚至那位擦鞋钉子户,都是穷人的梗.艺术家们拍底层片,看片的都是些小中产.看完了评头论足一下,明天再去看下部穷人片.这片要和去年那个<冬天的骨头>比,没有后面那个好.可是看骨头的时候,我还真没想到太多往事,大概还没穷到杀松鼠来吃的地步.7.Demián Bichir和John Hawkes的演法差不多,按过去的老话说,深入生活啊.眼神焦灼,神态疲倦,挺符合想象的,就是长得还是帅了点,不够衰,看得我不是很入戏,大概因为他屁股太翘?8.男主那鸭舌帽,和我的一顶一模一样,土黄色,深蓝帽沿,连破损的地方都一样!看得我赶紧去翻衣柜,不是偷咱家的吧?看完了电影,决定把这破帽子翻出来再戴戴.
故事很真实,叙事方式也很朴实无华,父子情令人动容。一辆破旧的卡车对这个家庭来说真的太重要了。生活多留些希望给那些善良的低层人群吧。
揪心
片子本身我觉得一般 冲击奥斯卡男主的倒是真材实料 至少比克鲁尼好
很动人的父子情,墨西哥非法移民的美国梦。
剧情多少有些生硬,父子同行的铺垫稍嫌不够;除此之外都还不错,父亲的懦弱和男孩的冲动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两人又都因爱而同样坚韧,对男孩心理挣扎和成长的刻画是亮点所在。当然AD的配乐再一次,为影片大大加分。最后那一段煽力很足,小湿了一下...
亲情处理的很好,有些细节让人不胜唏嘘,与《非法入境》相比更加温情。
“偷汽车的人”,这种故事真正无奈的地方在于你无法依靠政府和警察,反而他们是对立面。对这些非法移民来说。要么就进入一个私下的秩序——黑帮,要么就一直这么穷着。故事不错,有几处很精彩的转折。绝望的故事,父子情很感人。导演竟然是《暮光2》的导演,反差好大。
只要努力,就能赢得更好的生活,虽然过程会很艰难。
好多美国片都有个毛病:恐怕别人看不懂,必须把话说清楚;恐怕大家不感动,煽情煽情再煽情。看一两部还会应景的跟着哭哭,看多了实在审美疲劳。这片子恰巧踩在我的疲劳点上了,看完后就两个字,乏味。
还是不敢相信这是《暮光之城》的导演拍的。故事有点像《小鞋子》,但没有那么精彩。作为一部美国电影,这个故事似乎告诉我们,无论如何美国境内都是值得一去的,即便是家产散尽,数次偷渡。
平淡中有真诚
我总是难以认同这种抛下一切去追梦的生话
还是没能有力的给出我想要的答案。
果然是美版偷自行车的人 还没有那么深刻 毫无新意 看的人牙痒痒 居然还有那么高分 不解
挺感人的,Weeds里的墨西哥黑帮老大摇身一变成了可怜的非法移民爸爸,父子情感人至深,小人物在移民路上被折磨得惨不忍睹,剧情还是可圈可点。但是这只能算是题材的优秀,论起摄影剪辑配乐表演其实都只是一般。果然故事的优秀大过电影本身。末了,也有些许同感,都是这条路上的不归人。
反正就还是很无聊
移民梦,美国梦,这是一个不懈的追求,故事讲的相当好,但还是有点偏弱。
“大陆二三线城市及农村人民进京上广指定配套教材”+1。叙述一般,剧情很现实,估计美国政府不太喜欢这类。最后男主和他儿子分手时候那段戏,真让人动容。绝对影帝级别!7.7
太一般了,感觉故事都没讲完.
父子情令人动容,喜欢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