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觉其实还不错,没有太大的起伏,就这样静静地,将一切进行着。
其实本片让我最感动的是大家真诚地为濒临死亡的小男孩虔诚的祈祷,那一刻最让我有眼睛烫烫的感觉,之后是小男孩关于天堂的讲述,当得知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都能在天堂继续幸福着,那么,相不相信又有什么关系呢。
爱一直都在,信仰,天堂也都不曾离弃。
想起室友,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学校每个星期天也都会去教堂,觉得她看这部片子更合适,而且她平时也都是一种温温的感觉,脾气也很好,待人很不错。
有时会听到他放的一些教堂的歌,在这部电影中也时有听到,他们给我的感觉是,真诚,温暖。
我想,这就应该是天堂应该有的模样。
如果你对基督教等以圣经为核心的宗教完全不了解或者科学论者,这绝对是最无聊,最变态,最荒唐的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的观众定位在于信上帝的人,导演也完全没有去试图与任何“不信主的人”有争辩和游说。
虽然电影的名字是天堂真的存在,但着眼点却不在天堂是不是真的存在,谁应该上天堂,谁不应该上天堂,天堂是不是真的美好。
电影更加着眼于一个虔诚的信徒在与生活,与神的关系的挣扎和纠结。
—— 如果一个只是声称信上帝的人,也未必能领悟电影的用意。
最喜欢电影将主线定位在爱身边的人,让地球多一些天堂的样子。
喜欢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因为那些故事不会那么做作,充满了真实。
按图索骥,《天堂真的存在》显然属于我的菜,就因为它就是这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不过,看完之后,又有一点心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那种酸。
因为我们的国,以及他们的国。
《天堂真的存在》其实改编自一本小说,而小说的写作则源于于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绕了几绕,已不是真人真事原初的样子,但毕竟有案可稽。
就像《亲爱的》,同样是真人真事,但也改的面目全非。
这 是一个与宗教深刻相关的片子。
其实,无论是对于信教者,还是无神论者,上帝是否存在,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上帝如果存在,他究竟长什么样子?
没有谁能够说 的清清楚楚。
这个问题拿到佛教里去说,佛陀是否真的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实也很难说得清,于是佛教干脆不主张偶像崇拜,而强调心即是佛,佛在每 个人的心中,人人皆可成佛。
这其实是将问题巧妙地化解掉了。
对于美国的牧师托德来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上帝是否是 实体的存在,他究竟长什么样子的?
作为牧师,他心中依然没有底。
但直到有一天,他三岁的儿子科尔顿因为盲肠破裂,在医院里濒临死亡,后来终于被挽救了过 来,并最终恢复了健康。
随后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一家又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但在不经意之间,科尔顿提到他见到了爷爷,甚至还描绘出他长的模样。
托德 大为惊奇,因为自己的父亲去世多年了,那时候科尔顿压根就没有出生,两个人没有发生过交集。
托德拿出了科尔顿爷爷的招牌给他看,科尔顿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中 的爷爷。
这让托德感到大为惊奇。
而更让托德惊奇的是,科尔顿还提到在他在手术的过程中,曾经飘到了空中,看到医生在为自己做手术,而且他还看到了妈妈在哭 泣,在抱怨上帝不眷顾自己。
一个三岁的孩子,漫不经心说出这些,而且看起来丝毫不像是编造。
何况,科尔顿还说他看到了上帝,看到上帝有一匹漂亮的白色的 马,而且还让科尔顿坐在了自己的膝盖上,对他好言安慰。
科尔顿的话说的多了,让托德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看是否 他得了癔症,在胡编乱造,但医生说科尔顿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而当媒体知道了科尔顿的那些濒死体验,这像极了濒死体验,记者马上围了上来以挖掘故事。
这对于 科尔顿来说是一个出名的好时机,如果他是为了出名而编造的故事,在记者面前他可以如愿了。
但科尔顿的表现依然正常,对于记者的围观毫不在意,而是继续做着 属于儿童的游戏,在他的心目中,荡秋千比跟记者讲故事好玩多了。
而最终让托德相信科尔顿真的见过上帝的,是科尔顿又 在一次漫不经心的对话中,对自己的妈妈说,他见过自己的姐姐。
妈妈说这不稀罕,你随时都可以见到她。
但科尔顿说他有两个姐姐,他见到的另一个。
就在上帝那 里,那个面目有些模糊的小姐姐抱住了他,并给了他安慰。
而托德夫妇只有科尔顿与他的姐姐两个孩子,不过托德的妻子曾经堕胎过。
科尔顿说的,应该就是那个孩 子。
而因为堕胎的时间早,托德夫妇甚至都不知道那个可怜的孩子的性别。
科尔顿说它是姐姐,是一个小女孩,而且因为早产,在那个世界里也长的比较瘦小,有点 可怜兮兮的。
托德夫妇堕胎的事,他们没有告诉过别人,更没有向科尔顿提起过。
科尔顿的这番描述,终于让托德夫妇相信,科尔顿是对的,他真的去过天堂,见过 上帝,见到过那个未出生的姐姐,也见过爷爷。
上帝是真的存在的,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在电影的最后,也有一个小女孩同样说她也见过上帝,并将上帝的模样画了 出来,科尔顿说那就是他见到的模样。
两个不相识的小孩,见过的是同一个模样的人,那就是上帝,这更进一步证实了科尔顿见过上帝。
如 果说上述的情节就是电影的全部,显然又错了。
因为故事前面的铺垫实在太过于冗长了,编剧及导演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意将故事再转一转。
最后,通过托德之口, 告诉观众,其实,不仅是科尔顿,我们每一个人都见过天堂,因为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天堂之中,这样的生活本身不就处处充满了奇迹。
在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中,在朋 友的勇气中,在医生护士救死扶伤的手中,在父母的爱中。
我们难道不是已经瞥见了天堂?
上帝就是爱,只要有信仰,内心充满爱,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信念可以 让我们感知到上帝,因为爱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爱。
上帝并不在想象中的天堂之中,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心中拥有爱,你就会得到上帝的恩宠,就会感到上 帝围绕在你的身边。
说来说去,回到了佛教的话题上,佛教叫人人皆可成佛,佛在每个人的心中。
宗教其实都是相通的,只要你有信念,你就得救赎。
心即是佛,大抵如此。
不 过,科尔顿一家的生活,还有他所在的小镇的生活,安静而平和,真的有如天堂。
而想象看我们的身边,想象雾霾,想象话语的不自由,想象信仰的不自由,就无话 可说,如果科尔顿的生活就是天堂,那么我们的现在,不敢说是地狱,起码离天堂还存在很遥远的距离。
因为你知道的原因,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
为了传扬上帝的名而拍摄的电影,真的感谢神。
剧情还是比较轻松的,两个宝宝超级可爱的!
就是最后教堂的演讲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关系,觉得有点苍白和不对应主题。
最最感动的部分是那个胖乎乎的大婶和陶德在墓地的对话,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主赐给我们的爱是无私而平等的,不要怀疑,真的感谢神,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介绍本片给姐姐和父母看了,有耶稣真好!
整部电影围绕着陶德牧师一家来展开,陶德牧师不只是个牧师,他还同时兼任卷帘门修理工,摔跤教练等五个工作,幽默风趣又深爱着家人。
当妻子在屋里领唱圣歌的时候他会在门外陪儿子学狗叫,他也能站在教堂讲台上宣扬十字架的信息。
陶德一家的生活是轻松又不乏严肃的,全家去到丹佛的户外旅游,穿梭在丛林追赶蝴蝶,甚至忍着恐惧让毛茸茸的大蜘蛛在手掌爬行;也一起去到教堂唱诗敬拜,讲熊和狮子和独角兽的故事,带领群众聚焦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他们本可以这样充实地生活下去,直到他们4岁的儿子寇尔顿得了阑尾炎,发高烧到四十度,这打破了他们的生活。
陶德夫妇体会到了面临失去儿子时的挣扎与痛苦,丈夫在教堂里愤怒地推开椅子,责问上帝为何如此残酷,妻子则哭着打电话请教会里的姐妹帮忙祷告……幸运的是,风暴已过,寇尔顿苏醒过来,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声称自己在被抢救过程中去了天堂,见了耶稣!
随着他讲述更多天堂的细节,陶德牧师从半信半疑到真假难辨,儿子描述时陶醉的神情,交流时真诚的态度让他不得不相信,儿子没有在撒谎。
作为一个牧师,当他试着不仅用理性去思考,而是更深地去思想上帝对他们一家的旨意时,更让他不解的,却是在所有怀疑他的人中,竟然有他教会里每周听他讲道的南希太太和他最爱的妻子。
在这儿我把电影暂停,陶德牧师面临人生的一个岔路:或者放弃对天堂的追问,忘记儿子所说的,重建跟身边人的关系之后继续平静生活下去。
或者相信圣经的话语,追随心里的感动,祷告祈求神的光照。
而他选择了一条小路,圣经说“你们要进窄门,那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而在这之后,妻子跟他道歉并诉说自己深爱着家人却发现什么都做不了,南希太太也在她儿子的墓前为自己曾经对陶德的苛刻话语抱歉,并终于因着对上帝之爱的确信而自己儿子的死释怀。
又是一个主日,他在讲稿上写下:Heaven,only faith opens our eyes.God is love.On earth as it is on heaven.(只有信仰能让我们张开双眼,上帝就是爱,在地犹如在天)。
陶德从妻子疼惜、温柔和充满爱意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终于明白身边人对他的不理解原来也是出于他们的爱,他对上帝话语的执着最终让他走近妻子。
我也想到了自己的故事,在我做门徒两年的过程中,因为信仰这件事没跟父母少发生冲突,他们担心我相信上帝之后找不到工作或是无法专心学习,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要跟我做思想工作。
有几次我不耐烦地打断他们,嫌弃他们的唠叨和无知,转离他们惊愕而不理解的目光然后离开,事后又觉得自己太轻率。
现在我慢慢明白,原来他们的不理解也是出于对我的爱,当一些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爱的表达,他们就变得像小孩子般固执。
“God is love”,当我们带着爱去明白身边的人,上帝就在我们身边,他会带领我们跨越误解和冲突,进入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因为在那里,所有的防备都变成拥抱,所有的怀疑都变成信任。
看过的第一部濒死体验影片!
😂在此推荐一本“濒死体验”经典著作:《超越生命的意识:濒死经验的科学》(商务印书馆)是濒死经验科学哲学领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该书首版于2007年以荷兰语出版,当年便售出10万册,之后被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波兰文、拉脱维亚文等多种语言。
这本书不仅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死亡,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濒死体验”指人达到临床死亡状态下的意识体验,它包括一定的要素,例如听见美妙的音乐、看到隧道或光、飘出身体外面、生命回顾、与已逝亲属的会面等现象。
《超越生命的意识》一书建立完善的实验设计以及理论框架之上,不仅涵盖了濒死体验研究各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而且他提出了独特的意识哲学理论。
在实验设计方面,劳美尔教授的团队用八年时间,对荷兰十家医院的数百名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跟踪记录。
以丰富的临床数据以及专业的医学背景为基础,劳美尔教授在本书中对以往有关濒死体验发生原因的试探性解释逐一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濒死体验”并不是因为“脑缺氧”、“二氧化碳过量”、“癫痫”、“服用致幻剂”等生理原因,也不是因为“畏惧死亡”、“双重人格”、“幻想”等心理学原因。
这一论证过程,可以说将“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大步。
在理论方面,劳美尔教授主要诉诸了意识哲学与量子物理学的论据,并以此提出了“无尽的意识”概念——无尽意识的本质,先于我们的出生与身体,并且将在死后独立于我们的身体,而在没有时空性的非定于空间中存在。
据此看来,我们可以严肃地思考,死亡是否与出生一样,只是由一种意识状态进入到另一种意识状态,而身体的功能等同于一个“交界面”。
另外引用一下书中的一句话:不接受难以解释的现象的原因始终是情感上的,例如害怕科学系统的美丽或效率会受到伤害。
这些都是完全不科学与不合理的理由,而且它们会导致反思的贫乏。
—— 弗里德里克·范·伊登昔日的《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
”,而今日我们应该反问道,“未知死,焉知生?
”……
补充: 另外再推荐几本有中译本的濒死体验经典著作 ——1.《死后的世界》中国友谊出版社(喜马上有)、2.《看见生命》中信出版社(微信读书上有)3.《超越生命的意识》商务印书馆、4.《向死而生活在当下》中国法制出版社、5.《死亡回忆》吉林文史出版社(喜马上有) 推介语: 1.通过对濒死体验的深入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增强对意识的认知,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死观,学会发自内心地热爱生命,珍惜当下的生活,找到人生的意义。
——布鲁斯·克雷森(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神经行为科学教授)2.有证据支持了“濒死体验”的有效性,并且表明科学家们应该重新思考有关终极医学奥秘之一的理论一一人类意识的本质。
——《华盛顿邮报》3.这是一个由濒死体验研究领域中Z著名的专家之一提供的激动人心且信息丰富的全面概述。
——雷蒙德·穆迪博士 (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濒死体验之父”《死后的世界》作者)
下载了很多来不及看的电影在偶尔有空的时候 无从下手要先看哪部觉得电影名称还不错 抱着try to watch的心态看完了这部改编于真实故事的电影诉说一个基督教的家庭 儿子在重病时的手术室里 奄奄一息母亲打电话祈求其他人一起祈祷身为牧师的父亲 在教堂里对耶稣发了脾气儿子在得救后 告知父亲 他去了天堂他没死 怎会去过天堂?
可是他看到了母亲要求其他人一起祈祷 父亲在教堂里发脾气甚至他看到了自己的姐姐 是父母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死在妈妈肚子里的小女孩 他却在天堂里拥抱了她当所有人都质疑小男孩去过天堂的故事时父亲用God is love赢得了所有人的鼓舞最后耶稣的样子 也随着电影的尾声揭晓了看完这部电影 其实身为非基督徒的我 也有很多感触当母亲在无助的时候祈求人们一同祈祷其实 我在美国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最好的朋友 在等待第二天医院报告的时候我让苏阿姨帮忙一起祷告 最终皆大欢喜想起我限有的教堂回忆 第一次去时 觉得好奇但是有点无聊里面每个人的热情 让你觉得下次不去 是对不起他们无形的压力感第二次去差不多的感受参加另一个教会的BBQ活动时 反感他们的号召却在下一个周末的感动到差点落泪那首回家 回到耶稣的怀抱中信仰是一种生命的支撑吧就像相信God is love 充满爱生活才会快乐和满足
难以想象这么一部电影本站给的评分能有7分,风景片,室内剧,对白为主,中心思想比较高大上而已嘛......小朋友的感受是否真实?
我相信一定是真实感受,因为他生长的环境如此,触景生情,联想丰富什么的并不奇怪。
God is love,那我只要有love就够了,信不信god不重要...可惜,这个世界主流的文化中,你不信god,就很难向多数人证明自己有love。
人生多艰,修行靠自己,鸡汤喝一口,继续前行。
搞不清楚为什么会看这个片子,或许是为了磨练自己的耐性吧,虽然在看电影的同时依然是多任务。
故事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讲的是一个孩子在生死关头灵魂出窍经历了天堂半日游由此引发的信任与否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不过说老实话,要是我是旁观者,估计也是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更大的可能觉得还是这个牧师为了忽悠或者招揽信众所制造出来的噱头。
电影里的牧师口才相当的好,让我无比的佩服。
此外,电影的有个细节,某个病人在即将离去的时候,家属要求牧师来到病人身边,好像也不是病人需要忏悔,而是让牧师来做心理宽慰,有点类似和尚在世人刚刚离去的时候会握着逝去的人的手,念来往咒做法事一样。
以前的博文里就讲过,因为自己没有看到过神迹,所以无法相信神的存在和能力,或许也是有部分原因在此导致缺乏对于宗教的向往。
当然换个角度说事,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实是幸福的,因为有精神寄托。
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已。
影片推荐指数:二星,故事的内容不是我喜欢的内容,不过孩子真的是很有意思。
首先文章开头,我要说出我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但其现实价值更甚。
接下来我就要大跌眼镜的说说我的一家之言。
影片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且开场没几分钟我们就看到男主身兼数职,打好几份工补贴家用;而女主基本上算个全职太太,负责照顾家人,偶尔帮丈夫打理下教会活动事宜;养两孩子日子其实过得挺紧凑,各种催费通知书报税文书令人头大,但好在男主勤快且一家在当地口碑不错(情商高再加上是牧师地位),所以一切都很井然有序。
直到男主腿断了――医药费支出――劳动效率受影响――收入减少,家庭收支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倒也勉强度日。
紧接着男主儿子一场手术直接让这个家雪上加霜,而男主整日疲于奔命所以教会工作也不如以前,金主考虑换牧师,此时此刻生死存亡之际,男主夫妻两开始秀智商――将计就计编造儿子的神迹,先通过男主在教会布道时提上一嘴,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紧接着整个地区都传开了,什么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蜂拥而至,有好事者出版社再怂恿出本书,男主夫妻俩可以在家坐着数钱了,简直就是财富密码,什么铁轨住宅区完全成过去式。
当然,小男孩是致富经的关键,一个4岁男孩本来从小到大就耳濡目染父母布道的工作,父母写好剧本教给他如何演就行了,知道男主为什么去大学找专家,为什么上网查资料,作为编剧得下功夫啊;再者小男孩天性好玩好动,遇到较真的记者也从他身上挖不出多少“真相”。
至于那些天堂说辞,除了男主夫妻俩的亲戚故人(已故之人)做“证人”,什么天使耶稣形象,什么神马彩虹风景,都可以随便开脑洞……最后的最后,男主原型一家肯定发了,因为改编的电影上映了。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虽然男主一家目的不纯,但他编织出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信仰(弘扬正能量),看似神话其实是童话,这不是什么宗教传教片,也不是什么家庭剧情片,这就是一个称职且鬼才的牧师摆脱家庭债务危机的典型教科书式案例片。
一直盯着时间终于把这部片熬完。一部宗教片可以拍的这么不感人、这么没内涵也算服了
很一般啊
我看到的是,一个声称自己是基督教化的国家,甚至教会本身,都不在相信天堂了,对圣经的不当诠释已经毒害了美国人的信心。但是,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亮点
信或不信,不在眼睛所看到的,就像这部影片,即使是真人的故事,不相信的仍然不会相信,相信的会更加受鼓舞
上帝恩典,万福泉源
小朋友去天堂走一趟,还遇到了妈妈曾经流产的姐姐,很暖心的是没有人去“消费”小朋友这个经历,而是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给观众:你心中相信天堂吗
因为一个剪辑片段浪费90分钟
某教宣传片,还真人真事
事情没搞清楚之前,不太合意在会众面前提出来…没看原著,感觉表达的东西怪怪的…
讲宗教信仰不是这么讲的。15分钟过去了,实在提不起兴趣看下去了。
这是什么鬼
天堂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就不会有这部片子。
一部关于神迹奇事的电影,主耶稣大怜悯与喜爱那个孩子!让纯洁的孩子做了显出神迹的器皿,祝福主的教会。
It's about trust, faith and truth.
还凑合 把神棍题材拍得很不神棍
唯心世界,相信美好就会看到。至于真实,只是针对“虚假”罢了。
看泪奔了,倒不是因为片子,而是因为,我在想,如果我在一世纪的巴勒斯坦,而这个为我而来的人站在我身边,我认得出他吗?【那时候大熊可能会咆哮historical Jesus的课都坑爹】【或者直接跪了什么也表说了】
对本片最认同的一句:“只要有爱,处处是天堂。反之亦然,充满恨与愤怒,处处是地狱。”另,我至今也分不清上帝与耶稣的关系,甚至有时把他们混为一人……
看了两天终于看完了。。。
片尾曲任何KTV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