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莱坞的庞波小姐作为电影制片人,让她的助手吉恩剪辑b级片的预告。
虽然只有短短的15秒,但十分考验功夫。
吉恩通过了考验,剪出了精彩了预告片。
同时,庞波也说出了选择吉恩做助手的原因,因为他有一双陷入绝望的不幸福的眼睛,眼中透露出创作的欲望和想象的深度。
如果人生太幸福,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思考。
而不幸正是创作的动力,难以融入社会,恰恰能够想象和创造出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
和庞波小姐一样,我也不喜欢太长的电影。
90分钟的电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般难能可贵。
如果让观众盯着银屏2、3个小时,简直就是虐待观众。
所以,导演要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表达自我。
电影是创造梦想的载体,也是塑造演员的平台。
将一个普通的充满自我否定的人,变成一个认识自我重拾自尊的明星,电影就有这种神奇的力量。
庞波为打工女孩娜塔莉精心写了《大师》这个剧本。
吉恩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充满绝望的制片助理,他一直在默默学习如何拍电影。
娜塔莉是一个怀有电影梦的打工女孩。
在艰辛的工作中,从不放弃成为演员的梦想。
其实他们的眼中都有光,只不过不是那种自以为幸福的满足之光,而是如暗夜星空般对梦想执着的渴求之光。
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是菜鸟女主角,两个新手就开始搭档拍戏了。
当然,一开始不自信是正常的,一个怀疑自己没有才华,一个猜想自己没有魅力。
当菜鸟导演坐到监视器前,老戏骨和新人却没有令他失望,拍摄渐入佳境。
从表演方法,到摄影角度,再到场景设置,加演的桥段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吉恩开始大展拳脚,逐渐显露出导演的才华。
而娜塔莉也出色的扮演了莉莉。
这部出道新手拍的戏有了冲击奖项的可能。
吉恩在拍戏时偶遇了高中同学阿伦,他虽然是高级白领,但却无法燃起对工作的热爱,虽然事事顺利,但缺乏梦想带来的进取精神。
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只是一大堆视听素材,关键的步骤才刚刚开始,精妙的剪辑能够为一部电影注入魔力和灵魂。
剪辑者是电影第一个观众,拍摄要主观,剪辑要客观,更加考验一个导演的才华。
独辟蹊径的剪辑几乎可以重构整部电影,令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瞬间变得神奇深刻起来。
遇到困难的时候,吉恩遇见了名导演彼得森先生。
明白了,作为一名导演,他不仅是剧本的执行者,场景的调度者,拍摄的统筹者,剪辑的策划者,更是电影的灵魂和统帅,决定一部电影最终要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技术层面,而一部电影的表达则是心灵层面。
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在找寻自我,形成自己对世界独辟蹊径的理解,然后表达的载体。
从进入电影行业,到成为制片助理,再到成为导演,在梦想成真的过程中,也是那个模糊而朦胧的自我渐渐变得清晰鲜明的过程。
找到“我的咏叹调”,用电影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自己鲜明的烙印,大概就是一个成功导演的座右铭吧。
吉恩就是这样代入自己,通过电影发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追问,而这也契合了这部描写音乐家电影的主题。
由此他觉得素材并不完美,还缺少了情感核心的部分。
为了补齐缺憾,吉恩和高中同学阿伦拼命努力,筹集资金继续拍摄。
而将银行和电影公司以及普罗大众结合到一起的,不就是梦想的魅力吗?
许多电影讲述的都是得到,只有这部电影讲述放弃。
通过剪辑,吉恩意识到,音乐和电影一样,艺术和生活,只能二者择一。
纯粹的艺术容不下生活的琐碎,好的电影也无需多余的材料。
为了在短暂的时间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只有大胆放弃。
为了艺术能够真正地纯粹地表达自我,必须返璞归真,删繁就简,这样,电影才空灵且真挚,变得一击入魂,过目难忘。
此片获第49届动画安妮奖最佳长片提名。
你为什么爱上了电影你是不是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呢通过故事 看到了共情 梦想 憧憬与现实你的电影里 有你的影子吗我只有电影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被这种热血奋斗模板感动得稀里哗啦,整部剧情真的就是把对行业的臆想直接搬上了大荧幕,当然我们都知道真实的行业处处都不容易,但这次真的是对于我来说,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能完全解放自己,看着创作者们对行业的憧憬,就像小时候看着《头文字D》的花絮一样。
放大看还有被擦过的痕迹,太细节了
祖传阿莱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导演对影视行业的热情,其中各种小细节真的很令人会心一笑。
转场也是别有用心的,遮罩匹配dissolve,有的人看着看着就打开final cut 和达芬奇了(
pr和vegas的私生子Act1还有提到对电影长度的探讨,给出了当代人对2小时专注时长不耐烦的观点,确实真的说出了某些心里话。
这周末去看《沙丘》的时候,全程2个半小时还是全英文字幕我都还是目不转睛地看下来了,然而隔壁的都看了10几遍手机,真的能感觉到信息碎片化和短视频潮流对传统影视业有一定的冲击吧。
全篇我最喜欢的还是剪片的过程,导演真的能用画面来体现出来的感受,还是这样非常中二的形式:拿着剪刀过关斩将。
有一说一,真滴帅,而且对于我来说剪片真的就是这种感觉,就跟嗑嗨一样, 很想试试这个试试那个,这个转场行不行,这个L cut会不会太长,累了就按空格回放一遍debug。
热血鸡汤,👴先灌了
纯粹的傻瓜电影带来纯粹的感动。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漫长的90分钟电影。
全篇90分钟可真的是一分钟都不无聊,特别是中间土下座一段,10分钟甚至让我产生了看了半小时的错觉,平行剪辑做出了类似长镜头的感觉,印象深刻。
前半部分剧中剧的拍摄和剪辑部分,让不了解电影制作的我也充分享受了这个过程,甚至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是个加分项。
女二也太棒读了吧开篇女二(即片中电影的女主)开口我就感觉棒读味严重,后来在庞波小姐的指导下似乎好了一点,一度让我觉得训练前后发声从外行到内行非常合理,就是剧本有意为之的。
结果最后一段女二又开始棒读了,脑内过度洗白了属于是(笑)“庞波小姐来了哦”庞波小姐是个非常讨喜的角色,但是她一度让我以为是一个工具人角色,甚至中途还在脑内吐槽这电影应该叫《酷爱电影的吉恩先生》才对吧。
有趣的是结尾又再次以一种很浪漫的形式把焦点转回了庞波小姐身上,更有趣的是再看之前片段的时候会发现这是早就埋下的伏笔,让我非常感动。
什么破电影啊,也太理想主义了吧这是我在影评区看到最多打低分的评价了。
其实大可不必在本电影中寻求什么真实(阿虚.jpg),因为它本就没什么内涵也不需要过度解读。
看完全片会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男孩实现女孩愿望的故事。
那么享受这个简单的单线故事就好了,不是吗?
“全是脂肪的电影一点也不美,不是吗?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扣分项应该在于剧本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但也太少了。
太少指的是单独作为一部浪漫系的电影看剧情量凑不到90分钟,所以杂糅了很多并不是很有趣并且引人误会的情节,说的就是梦想线。
庞波小姐最喜欢的是90分钟长度的简洁电影,但是这个电影并没有做到很简洁,有些遗憾。
“不如为了某一个人,为了自己最想给他看的那个人去拍电影就好了”这个人是串联剧情的关键,回顾了一下发现真的到处都在暗示这个人是谁,我却看到结尾才明白,可说是榆木脑袋了。
很简单的讲述一个浪漫的故事,仅此而已
拍电影的秘诀没有标准答案。
套路用的人多了,就失去了创意。
创作的时候,必须相信直觉。
如果让谁都满意的话,作品会变成四不像。
拍给最想看的人,至少不会偏离轨道。
吉恩就是要拍给庞波小姐看。
在结尾的时候,吉恩才会说——我对电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长90分钟。
现在能看到一部时长不长的好电影真的会谢,时长短不好看还能忍,时长长还不好看真的要骂人。
看拍电影学写文章,一通百通。
无数次怀疑自己,又无数加一次肯定自己。
这就是创作的常态。
幸福向来都是艺术创作的敌人,对生活满足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力会减弱。
日子过得有多惨,生活就有多好笑。
有时候,又会觉得这是一个悖论。
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是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充分条件。
可是,创作者的作品得到认可,世俗的名利接踵而来。
创作者的心被金钱和欲望填满,难免又会膨胀而失去敏锐的感知力。
于是,不得不面对江郎才尽的窘境。
可是,创作者总不能一直躺在阴沟。
我觉得与其说是格格不入的人,更像是已经站在海里的人。
这样的人不用追赶别人,而是在等别人的到来。
创作者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观众也会在电影里看到自己。
本来看了片名,还以为庞波小姐是妥妥的女主角。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最快的又是新人吉恩导演。
真的喜欢就不怕麻烦,电影重拍最难做的人是庞波小姐。
资金、演员和场地都要重新整合,全都是麻烦。
倒是又明白了片名的三分用意。
没有庞波小姐,就不会有吉恩的出头之日。
伯乐和千里马缺一不可。
我们自己很难创作出感动自己的作品。
所以庞波小姐宁可一直拍摄b级片赚钱,也不会纠结片子的好与坏。
但是,她自己写的作品交给吉恩来拍的时候。
庞波小姐肯定希望可以拍出让她自己感动的电影。
我肯定是小时候动漫看少了,才没想起来追梦。
年纪大了,这又不甘心放弃。
活该我没钱没事业还没时间。
干了鸡汤就应该有我这样的觉悟!
电影本身运用的拍摄手法以及人物设计都是很不错,剧情上面也颇具新意,各种画风切换我认为不是经费不足,而是为了突出角色。
总之就是将一部动画排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后半段男主赛博朋克风的歌舞有点尬,但是不讨厌,不影响这是一部佳作可以的话我想给9.8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牺牲了无数人的时间和金钱才走到这一步,每当想起这些,就更不能放弃了”看到片中的这句台词不由得心里震撼。
对我而言,除了想做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外,这便是多年来一直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大家倾注了心血的美术,文案,还有大量奇思妙想的点子,要是自己没有好好地实现,要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商业成绩,一切就会白白浪费,变得毫无价值。
所以男主病倒也依旧坚守在一线的执着,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除开这一段外,印象很深的还有男主初次指导一线艺人慌得一匹的段落,也让我想起在上款游戏开发的尴尬,当时在邀请钉宫理惠为游戏女主的声优配音的现场上,不懂日语语法的我却要求她强按中文台本的段落配音,结果搞出了很多不专业的尴尬(那会的我,表情应该还要比男主笨b吧。
所以看着看着。
就不由得代入了男主。
……虽然,看完电影后也很快清醒过来了www,片中的很多片段始终是理想化的,现实也不会像男主那样只要付出努力就定能实现梦想。
不过我还是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做自己所热爱的事,再残酷的现实也应存在理想主义的熏陶吧。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又重新回到了几年前,那个抱着梦想的自己。
这辈子,一定要做出一款大家为之热爱的游戏!
这是今年让我观看的时候直接蹦出来鼓掌的第二部剧场动画,第一步是普罗米亚。
而《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是在其演出分镜的艺术上,拿到了我今年心目中的第一的剧场动画。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是很新颖,甚至来讲依旧是日本人喜欢的热血追梦啥千年不变的主题——但是结构是非常值得考究的——它的故事结构是碎片化的被打散的,例如演员试镜,吉恩上任,女主娜丽塔的演技的练习,都是被刻意的混乱叙事顺序的结构,可是大体上仍然保留了主要的电影制作流程的展示。
定下脚本开始,故事的叙事开始走进主线的电影拍摄阶段。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结构的特点结束了。
与此同时必须强调,这部剧场动画真正需要关注的并非他的故事,而是演技作画演出分镜构图LO共同组成的一部视觉的盛宴,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或者说是触动在于20-30min这段的分镜。
从nalita倒在床上开始,作品的分镜就开始以炫技的方式表现着故事的张力——面试,练习,剪头发,做饭这一系列的动作被剪辑的很散乱,但是却用相似的物品做到了转场的统一与协调:其实,这种分镜的设计方式我个人认为更适合自媒体的视频使用,当然,这部剧场动画也是在强调快餐式的娱乐所应该表现的剪辑节奏。
顺滑的分镜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要素。
进行到后半段的电影拍摄流程,则是这部动画作为剧场动画的分镜的实力。
同时,作品也经常使用背景虚化的摄影方式——这样的作法,是模拟电影拍摄的深景深,与山田尚子在《轻音少女》中的做法相似,让整个的影片表演出一种“拍摄的动画片”的信息。
《庞波小姐》仿佛是用真的电影拍摄模式一样,给我们模拟了一个电影拍摄的现场。
工作人员与演员的配合,导演的灵感迸发——但是说实话,在看到演员精湛演技之后的吉恩表现出来的演技,虽然确实很好的呈现了演员的能力带给导演震撼,于导演而言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出现的——吉恩确实没有演绎好一个严格的导演。
同样的娜丽塔和马丁的对手戏扔泥巴那段,除了镜头的运动调色控制的得当,竹内哲也的画技也是表现出不俗的实力,纵深透视的变化是本片最强的一段作画。
《庞波小姐》作见确实很少,但是基本稳定的作画与三渲二的有机结合,这部动画的画面是非常稳定的。
演出则是这部动画的又一个亮点。
第一次,庞波小姐让吉恩剪辑15s的预告片段时,吉恩在幻想中挥动剪刀,将胶片切除成碎片在进行拼接的做法就非常的有新意,(但对于所展现给观众的唯一完整的吉恩的作品我的评价是很低的,因为这个预告片是非常简陋的作品),当演出想要给观众表现这种剪辑影片的演出方式成为印象时,却又加入了庞波小姐的爷爷用刀和胶纸修补老胶卷的片段。
与吉恩幻想世界剪辑的方式如出一辙。
同样在这样固化了这样的演出方式之后,在剪辑电影时,却是将吉恩的注意力放在了那个剪辑室:三台显示器,一张椅子,一个沙发而已。
第一次的剪辑是缺乏灵感的,于是整体的演出只是吉恩用鼠标和pr剪切,删除,连接而已。
仅仅是这样吉恩自我的剪辑,在影片的剪辑过程中产生了问题:时间过长。
进入了影片中的关键情节,吉恩的恳求与电影中的男主角相共鸣,同样,庞波小姐与男主角的经纪人也是产生了共鸣。
相互纠缠的画面,21:9与16:9的画面快速切换,在暗示着这部电影,是为庞波小姐而拍摄的。
于是,在重新拍摄了追加片段之后,吉恩的剪辑又变成了挥舞着剪刀,切断这些导演不需要的片段,这部作品做成了。
音乐的演绎也是十分的契合。
如果抛开影片单听OST的话,其实比较乏味——或者说音乐就是为了庞波小姐这部影片而设计制作的。
无论是op,抑或是kaf、EMA的插入曲在情绪引导上也是非常出色的。
同样,如此出色的演出分镜音乐的加持下,剧情却是显得单薄许多,逻辑性也不是很强。
不论是娜丽塔演技的进步,银行人阿兰的尽全力帮助,都缺少递进与动机的合理性。
即便如此,在演出分镜的技艺上,确实让观众眼前一亮。
《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主角并非是庞波小姐,而是酷爱电影的所有人。
这是一部给酷爱电影艺术的观众的情书,诉说着电影艺术的魅力与电影从业者的灵感、作者性与商业冲突的剧场动画。
电影是导演与剧本家共同的情绪表达的艺术。
故而我喜欢这部作品,在华丽的分镜演出人设上,表现出了动画片在真实上的可能性:并不是在作画上人设上对于现实的粗略模仿,力求观感真实,而应该是在分镜上去模拟现实拍摄中的机位设置,剪辑特点。
这才是真实系动画应该学习的特征。
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是吉恩的故事,是庞波小姐的故事,是米兰的故事,是娜塔莉的故事。
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的自我,像吉恩在马丁身上看到自己。
电影的转场是我看到过最出彩的,包括通过场景去具象化角色的想法与感受,都是我所见过做的最好的。
其中多次补叙,更像是角色的视角穿在了一起,一部电影是一个世界,导演是创世神,团队是主角,是救世主。
《NEISTER》的创世神是吉恩,这部电影的创世神是平尾隆之,讲的不仅仅是追梦,也是导演眼中的演员,导演眼中的导演,是导演眼中的创作,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参与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的自我性感动了我。
对于一个窘迫的创作者来说,他的主观一定是深刻的,电影里说,创造的敌人是幸福,那么梦想不代表着幸福和成功,而是自我,自我地拍电影,自我地要求追加镜头,最后自我地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最喜欢的,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
2024.07.10这两年不断消磨,情绪太down了。
好像很久没有看电影,写影评了,现在的电影好像大部分都是happy ending,对于阴暗的我不太合适。
7.4情绪上头从家到厦门,申请了厦门的一张床。
到了今天7.10已经在酒店待快一星期了,中间做作品集改简历,今天基本完成了。
在昨天傍晚以及今天傍晚分别收到了一张床审核通过和配房的消息,这是最近为数不多开心的时刻,甚至喊叫了出来。
我也不知道在开心什么?
可能有了落脚的地方?
不用在花钱住酒店?
跨出了在厦门漂流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如上所述,我最近不太看电影的,但是经常刷到女主演悲惨的打工生活,误以为是一部较为悲伤的都市打工电影,还在纳闷这个电影名字,总之被骗着看完的。
甚至分了3天才看完,每次看到过于阳光的片段直接右上角打叉,最后还是在今天看完了。
总结:一部过于甜腻的甜品电影,童话。
在镜头语言、作画、剪辑和配乐上都不错,但剧本和一些情节的细节是硬伤,导致观感上上成为了一部传统的爆米花励志电影。
如果仅是日式画风尚可,大概是脱宅许久的缘故,如果说主角在早期比如剧组宴会时严重缺乏自信的表现算体现他的特立独行与天赋异禀者的怪异,一直到片尾颁奖典礼上依然对倾注自己心血的作品能够获奖紧张到冒汗,有些让人不适了,求制片人追加拍摄的时候土下座更是过于违和。
无论从故事背景的好莱坞,还是镜头、剪辑都贴近电影风格的情况下,主角的形象塑造都让人觉得用力过猛且刻板,在加上剧情上对他的成长过程还是套路化,并没有多么出彩,其本身和成长过程都缺乏魅力与感动。
当然本片的高光时刻也有许多。
比如将剪辑比作战斗的作画表现力就很出色,也算是高燃的片段,还有阿尔卑斯拍摄过程的作画,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塑造也各有特色,米斯缇娅小姐太对味了(各种意义上)。
关于制片人庞波小姐这个角色,和主角成为鲜明的反差,倒是有很好的搭档感,不谈她拥有天选之子般的优越资源条件,大方活泼性格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为吉恩这样内敛的人才提供了展现和闪光的机会。
在现实中,类似制片人的角色有很多,他们或许不像导演和演员那样毁誉加身,更偏向于后台工作,但对于能力与素养的考验一点也不低。
同理还有导演的工作,许多现场拍摄的每一天都是高昂的资金消耗,能够统筹服化道等不同部门有条不紊的完成拍摄任务,同时达到尽量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借助本片,首次对电影工业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根据澎湃网作者 季平常 的影评《拍电影哪有如此美好》也认识到这部动画电影中体现的电影制作流程与现实还是有诸多差距。
电影与文字是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但如同剪辑者需要在倾注心血的片段中进行取舍,各种创作乃至生活都需要懂得放弃,保留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一种修行。
对自己而言,内容创作、组织能力、和果敢行事态度,是从这部电影中收获的部分。
酷爱侮辱电影的庞博小姐。
睡前观看,迷影之作。不过倒是把影视业大致拍了一下,大抵是梦想与光,所有人都是热爱电影,才会诞生电影的吧,庞波小姐这样的人也太过理想,短暂做做梦也挺好的。
看了三遍依然看不下去,有点低俗,有点猥琐,有点幼稚,还很闹
过于理想主义又怎样呢 破烂生活里为纯粹的梦想 热血 信念掉一掉眼泪也很幸福😭😭
旁波小姐回来了哦!
七分
充满日式作品招牌式的热血梦想说教,人物的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全都manga式的做作,放在一个西方背景下不伦不类的。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是浮于表面,老套乏味。第三星给剧场的制作精度。
喜欢剪辑、调度和主角创作的部分,讨厌触手怪和性感美女恶趣味的部分
转场不错
庞波酱和蜜丝缇雅都好可爱啊,确实电影主要拍出女主角的魅力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另外我其实不太想看meister,更想看水着美少女大战触手的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SIFF 转场挺有趣的,但也因为剧本太工整一目了然,变得挺无趣的。不过作为clap第一部长篇制作还是可以的。虽然名字是“酷爱电影”,但“好”电影只限于90分钟内,比起梦想,电影更是一份工作啊。
机位里的构图表演真不咋样…..导演被电击太好笑了。最后剪辑那作画不错。
367
非常理想化的电影制作故事,无论是戏外的拍摄过程还是戏里的电影故事都非常俗套,但这种充满理想化的不真实性恰恰很适合动画的形式,要是真人版几乎一定是个烂片。
7.522.12.227.624.03.077.7
6/10。频繁运用匹配剪辑进行转场和银幕内的银幕空间,非常明显地挪用今敏的创作思维:坐上公交车的吉恩,看到外景的娜塔莉奔跑并溅起马路上的水花,场景瞬间定格、变换色彩转为瞳孔和摄像头的画面,将现实世界转化为吉恩对电影的灵感;展现剪辑室内吉恩筛选素材的纠结时,使用吉恩手持光剑在素材纵横的结界中劈砍的虚幻世界,吉恩对补拍内容的想象,则表现成作为观者的空间和被观看者的荧幕嵌套在一起,使观众进入到电影中人物讲述的电影中。但平尾没有今敏一般充分挖掘叙事潜力的精准控制,有关梦想的感动放在对影像工业的拙劣幻想上显得无比不着调,演员统筹、剪辑、补拍和电影的投资担保,哪个环节出错都很可能抹杀一部电影,而庞波小姐的协调和银行小职员用众筹数据/外放泄密会议来说服投资人的作死举动,都过分轻率地消解了从业者的现实困境。
“最喜欢的地方是电影的时长是90min”
可以作为动画到电影的桥梁,本片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很多电影技巧,以及一部电影如何诞生的幕后。也可以作为电影爱好者的白日梦,不管是本片几乎所有人都为了一部好电影努力,还是电影行业最底层的两位追梦人一跃成为导演和女主角,都是一场值得沉浸其中的梦,而这个梦是有一位存在完全没有逻辑的美少女实现的,这恰恰又是动画的魅力了。
唯一的看点就是一些挺有意思的转场了。理想主义的意淫,这边建议多看看电影制作纪录片呢,记得看再见了所有的福音战士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太痛苦了
“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它刚好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