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Nordwand,亡命巅峰(港),残酷冰雪,North Face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乌尔里希·图库尔,埃尔温·施泰因豪尔,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汉斯彼得·米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瑞士语言:德语,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08

《北壁》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北壁》剧情介绍

《北壁》长篇影评

 1 ) 一部牛逼的片子

说牛逼,之处在于:1、不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合家欢动作片;2、镜头朴实,死伤写实;3、叙事硬朗,不拖泥带水东扯西扯。

基本上,这类硬派电影都是本人喜爱的。

一座严令禁止攀爬阿尔卑斯山北壁,在纳粹精神的熏陶下,在媒体的鼓动下,在登山热血的感召下,2对登山家开始了对北壁的征程。

无疑,这一过程是悲剧的。

很多人都会猜测,如果没有那对奥地利人,德国青年是否会成功登顶。

我想,这不是本片的主旨,否则导演完全可以取材之后成功的案例。

只有悲剧才能产生思索和力量,只有绝境才能体现人性的本真。

该片做到了,濒死的本能以及爱情的力量,在片中火星四射。

我看的版本似乎过长了,如能删除一部分女记者的戏份,应该更加紧凑。

 2 ) 最遥远的距离

真心喜欢的户外题材电影,取材于1936年攀登艾格峰北壁的真实山难。

在阿尔卑斯众多山峰中,艾格峰以宽阔垂直、攀登难度极大的北壁而闻名。

我曾接近艾格峰底,抬头仰望过这片著名的崖壁,当时心中所念就是这部电影。

1936年,四名攀岩者遇到滑坠事故,两人坠崖,一人被绳索勒死,幸存的一名德国年轻人Toni在滑落被保护绳凌空挂在悬崖外等待救援。

他凭借对生的渴求,硬是撑过了一个严寒的暴风雪之夜,也因冻伤付出了一只手臂的代价。

天亮后,救援队登山赶往出事地点,发现他们带的绳子长度不足以实施救援,于是要求Toni自己利用绳子悬坠到救援队所能接近的一个狭窄平台。

为了延长绳索,Toni以惊人的毅力向上攀爬至岩钉的固定点,用牙齿和一只手把绳索分为两股重新打结,再垂降,共用了整整5个小时,眼看接近了救援队,却不幸因绳结无法穿过下降器而被卡住。

Toni再也无力做出任何动作,他在距离救援队仅几米,却彼此无法触碰的空中,吊在绳子上缓慢地冻死,救援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无计可施。

临终时,救援队员听到Toni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挺不住了”。

仅仅从户外电影的角度,《北壁》的表现近乎满分。

但由于1936年德国纳粹的特殊背景,电影掺入了一些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容,白璧微瑕。

 3 ) 不要轻易扔了那根绳子

看《北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救了别人,最后被救的人拖累死。

印象里最深刻的还有那根绳子,被他们扔掉的绳子,当时不经意间的信手一扔谁知道扔掉的是自己的后路,断了的是自己的后退的路。

成熟一点,理智一点,没有那么多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人还是应该可是保持一种忧患意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总是好的,不要搞到最后弄的自己无路可走。

 4 ) 妆彩涂抹出人性伟大

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

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

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

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

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

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

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

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

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

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

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

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

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

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

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

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

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

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

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

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

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

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

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

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

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

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

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

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

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

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

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

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

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

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

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

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

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

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

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

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

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

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5 ) 有名的登山家真那么头脑发热?不顾危险?失去理智?儿戏登山?

东尼的同伴,一说登山,兴奋得要命,不顾危险,毫无理智,轻易的断自己后路,导演你确定要这么拍????

还有另一对中的一个人,也是如此儿戏登山,脑袋都开花了,还继续登,真这么儿戏??

导演???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6 ) 杂

第二次看这样的电影。

男主总是身怀绝技又心怀慈悲,然而总会碰上……对……猪队友。

结局不例外的悲壮,暴风雪是山峰足以致命的武器啊。

从自信狂妄得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同伴,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对手,几乎注定的暴风雪,最后可笑的短了几米的绳子。

所有的悲剧都由一小步一小步必然和偶然组成。

影片除了登山还包含太多的元素。

万恶的国家主义,商人记者眼里绝佳的噱头对 “第一人”的追求,是对欲望的臣服。

无疑,我认为登山者都是征服欲和求胜心很强的人,顶峰对他们而言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一次次突破极限简直是他们人生的乐趣所在。

然而这部影片所赋予的“第一人”的关注,让这个欲望从内心的满足扩大到众人眼里的成功,以及由此而来你所能想象到的各种附加产物。

无形中使山顶更加让人向往。

荣誉背后 不过都是虚无。

女主和男主心理的变化:女主从想要积极融入报社从而名声大噪到对冷血的同事嗤之以鼻;男主从不愿加入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 到 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渴望而决定参加。

我们总会随着世事一点点改变,希望都会是越来越笃定和真实。

这部电影,用它说明性格决定命运,是不为过的。

我们最像那群去救援的人了,为自己和家人考虑,不会无私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又保持着心底的善意。

极限环境最考验人性。

顶峰永远灿烂,追逐的脚步永不停歇,前仆后继,总有人续写传奇。

 7 ) 不错的一个攀岩电影

不错的一个攀岩电影,两兄弟征服了一座座山,这次他们要征服阿尔卑斯山的北壁。

这次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历尽千辛也没有能够登顶,返回的途中。

弟弟为了不拖累哥哥,自己割断绳索死亡。

哥哥坚持了一夜,等来了救援队,但是救援队因为风险太大,救援队也没有能上去救他,给他绳索自救,但是绳索最后不够长。

在离救援队几米的时候,被冻死了。

为了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死在这儿,也是一种轰轰烈烈吧。

每一次攀岩都应该做好死亡的准备。

 8 )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这是我看德国电影《北壁》的最大感触。

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极限运动电影,关于两个德国小伙挑战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面失败并丧生的故事。

从剧情看,其实就算登山失败,他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真正算下来,导致他们死亡的是这3个细节: 1)刚登山时,另一组人中的一个被掉下的石头砸破了头,他后来的伤情恶化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回撤,并因为照顾他而极耗体力。

2)有一段40米需横渡才能过的峭壁,上去后,安迪没听托尼留下绳子的建议而收取了绳子;结果在回撤时已无力横渡,困死当场。

3)最后救援队的绳子不够长,导致托尼最终悬死在离救援队几米远的高处。

虽说因为混沌理论,事情总有很多不可测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这几个因素,还是有一些高纬度的收获的。

抛开上述3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因为这是主角完全无力影响的),其实前2个因素的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过于乐观了:被砸伤的哥们觉得自己能带伤攀顶,安迪觉得不需要回来或回来时仍能横渡过去。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我以为......”这样的言语在各种总结中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的--很多事情的出错都是因为预判出错。

小的暂且不论(总是有各种不同原因),但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来考虑,可能就有一些规律了。

比如影片中的登艾格峰北壁这件事,从大概率来讲,是件极其冒险的事,这是前提和背景,所以后面的细节执行中都应当考虑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战略上说的“未言胜,先言败”,也是我感悟文初“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句话的由来。

反应到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种战略上冒险的,比如创业、比如公司战略上的某些选择,甚至可能包括交友、结婚、生子。

这时我们确实需要乐观,但单纯的乐观并非好事(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过于乐观了),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我们必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踏实过好每一步,在保守和乐观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这样才可能走的长远。

 9 ) 现实的残酷。

看的我紧张到不行,又最后热泪盈眶,不得不说这个悲剧是现实,没有美好的最后跟结局,就近在咫尺,却相隔天涯陌路,这个故事悲哀而又真实,两个年轻小伙子,热血莽撞,在雪山里永远失去了,所有冷漠的人眼睁睁的看着四个热血鲜活的生命被雪山吞噬,无动于衷,而新闻记者则希望 看着他们死去可以登上头条,本片前半段,节奏特别的缓慢累赘,后面却很紧张,两种人的心理描述跟对比很强烈,一半是毫无关己,高高挂起的看热闹心态的人,跟真的想去挑战大自然的人鲜明的对比,隐含着深刻令人回味的隐喻,世态炎凉,人生短暂,拼命的人,始终都是受害者。

 10 ) 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一个登山者应永远怀着对山的敬畏和恐惧。

抛开用意明显的对Nationalsozialismus政治宣传的批判,和其中断续穿插的感情线,单就登山的部分而言,真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Eiger 峰被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再现在荧幕上,对于70年前登山装备的还原,也是细致入微。

真的很难想象那些高难度的镜头时如何拍摄的,震撼力比及 touching the void 有过之而无不及。

ps. 里面瑞士德语和奥地利德语的口音也很有趣。

《北壁》短评

7.0

10分钟前
  • 子夜奔腾
  • 还行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13分钟前
  • 灮。
  • 还行

最后还是挂了,可惜啊。

18分钟前
  • 天空之城kk
  • 推荐

纳粹、人道主义都是背景和陪衬 真正感动人的是伟大的求生意志

19分钟前
  • McGregor
  • 推荐

山在那儿

21分钟前
  • 肥泡泡
  • 力荐

冻死了

23分钟前
  • 碎片
  • 还行

看过的最好的登山片,生死关头,一切都抛开,只有求生的本能,冰雪无情,意志也解决不了问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脆弱了,看得时候忐忑不安,唯有恐惧,此刻阿尔卑斯山已经不能用诗意的句子来形容它,尽管还是很美,当Toni最后说“I'm so cold”时,悬挂在空中,深深的震撼了我。

27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登山者的道德与宿命,山无所谓什么征服与被征服,它一直都在那儿...

32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力荐

2023-12-24/淘片 灾难雪山3/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三人雪崩死,男主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死。

37分钟前
  • 紫衣雨露
  • 还行

抽掉那个横切的绳子,让他们直接玩完了

42分钟前
  • 眼疯
  • 较差

不喜欢女主的人设,看前面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虽然并没有在看电影前翻真实的故事。一路快进到底......

46分钟前
  • 一柚Yiu
  • 较差

结局是另人窒息的悲剧,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向那些无谓的人致敬

49分钟前
  • 向日葵
  • 推荐

伸手,与你只差咫尺,是生死相隔,是我爱你的距离,是茫茫的两个世界。

52分钟前
  • 红男
  • 推荐

他们应该上去的 下来同样太艰巨

56分钟前
  • 忏聒
  • 还行

危险的活动却接受不可信任的队友。。通篇只显示了两个字。。愚蠢。。

1小时前
  • 吴铭
  • 较差

从未见过能有这样表现登山的,叹服。

1小时前
  • 秋晼-Emmanuel
  • 推荐

关键时刻,绳太短

1小时前
  • D'oh! 瓜瓜
  • 较差

自大,冷漠。看到的净是贪嗔痴慢,不把生命当生命,攀爬的人如是,观看的人如是,没有感动,只有因果自食的早已明了。为了他人赞誉的攀登怎么说得上是对攀登的热爱。哪怕没人观看也会去攀登,哪怕有人观看,该撤退时依旧撤退。不是死于热爱,是死于我执和贪念,后人要警醒,而不是沉醉于对自我的陶醉里。

1小时前
  • 雲筠
  • 很差

2012.1016

1小时前
  • 皂君庙小弟
  • 还行

Powerful/realistic..

1小时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