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猩红色的背景,大红色的背景,耀眼的亮红色的背景,一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男人眼光上挑——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肖像。
它被无数次印在T恤衫上,挂在同性恋酒吧的墙上,刺在瘾君子和恶棍的胳臂上。
多年来,这幅肖像被膜拜、固化成诸多人们渴望的图腾——大学生的理想,小布尔乔亚的浪漫情怀,朋克的自由与叛逆,被压迫者的领导人,左派愤青的精神领袖,很可能,还要加上恐怖分子的效仿楷模……以及,多年淡忘之后,当下中国的一个强烈的商业消费符号。
呵呵,切·格瓦拉。
据说,格瓦拉的眼睛呈现迷人的蓝色,但这幅肖像往往是色调分离后的印刷品,单一黑色的凸出使他的眼神部分变得抽象空洞。
在全世界消费格瓦拉,恶搞格瓦拉几十之后,谁又能还原那一片澄澈的蓝色呢?
(二)片名《摩托车日记》不很贴切,因为后半部影片中车完全消失了。
在前半部摩托车承载的是飞扬的青春、幻想和自由自在,浪漫得一塌糊涂,但隐隐约约格瓦拉说了一句“我觉得走着旅行可以结识更多的人”。
象是在印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老爷车终于抛锚了,剩下的旅程是徒步、搭车加上亚马逊河的木筏漂流。
于是影片一下从天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不再有浪漫,不再有飞扬的青春。
两个人不断接触社会底层和原住民,接触真实的50年代初的南美洲。
原来,这里有的是贫穷和压迫,饥饿和死亡,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麻风病的地狱般的折磨。
同时,在雄伟的古印加帝国的遗址上,野蛮与文明谁战胜了谁、殖民主义和社会繁荣如何评价的思考也在继续。
在船上,当格的同伴用赌来的钱与妓女鬼混时,他却不由自主地注视着拖船上那些奄奄一息的饿殍。
我想,圣人从来就是圣人,和我们一般老百姓就是不同,想的内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另外一处圣人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在悲天悯人以外,注定是孤独的,最终要一个人向黑暗中走去。
当格瓦拉在生日之夜毅然向对岸麻风病人的聚居地游过去时,绝没有人和他一起游,虽然影片结尾格瓦拉对朋友说,对旅途中的见闻要做长时间地思考,但我想,在那个漆黑的生日之夜,在他横渡亚马逊成功的那一刻,格瓦拉已经完成了人生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解放,正象佛家讲的“波罗密多”,格瓦拉的彼岸,格瓦拉的选择,不是黑暗,而是永生。
(三)有一个情节是他们旅途中遇到一对失业的矿工夫妇,他们是共产党,同志都被政府杀害,在篝火旁他们问格瓦拉,你们也是象我们一样找工作吗?
格瓦拉说,不,我们不找工作。
那对夫妇奇怪地问,那你们为什么旅行?
格瓦拉与同伴一时面面相觑,难以回答。
不知何故,在那一瞬间,我感觉那对夫妇的问题好象也是在问我,问每一个观影者。
在印加遗迹上,格瓦拉的同伴说要娶一名当地土著妇女,之后在此成立土著人的党并争取他们的权利。
格瓦拉靠在石头堆上正在写日记或给母亲写信,他抬起头来说“不流血的斗争?
这是不可能的”(四)在某个闷热的北京之夜我看完了这部《摩托车日记》,甚至一时间很难把银幕上的帅哥儿和那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硬汉联系起来。
感谢日益丰富的D版市场,使我们有暂时在艺术上脱离好莱坞趣味,在思想上远离美国生活方式的灌输的可能性。
好象,在这暂时之中,在这一瞬间,看到了一点点,那片澄澈的蓝色。
2006.06.05.世界环境日
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祝福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关于电影《摩托日记》引言:1951年底,年轻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一起骑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开始了他们第二次漫游拉丁美洲的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由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战士。
《摩托日记》这部电影以切的旅行日记为线索,重现了他们当年艰苦而浪漫的旅程。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镜头,再现那些光芒万丈的青春岁月吧。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行。
”他们的目标是,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穿越他们在书本中认识的拉丁美洲。。。
年轻的格瓦拉严肃木呐,而阿尔贝托则开朗幽默,喜欢喝酒也喜欢女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酷爱自由,不安分,充满梦想,以及 “对这个大陆无休无止的爱。
”在出发的时候,格瓦拉跟他的妈妈深情告别:“妈妈,你会收到最美丽的信的”。
而阿尔贝托则豪迈地说:“年轻的格瓦拉以及我自己,将踏上通往人类精神最偏僻的地方的征程,在那里,我们将见到新的土地,听到新的赞美诗,吃到新的果实。。。
”“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后面了,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让人犯困的论文。
在我们前面的是整个的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我们的摩托车。。。。
我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们,我们象是冒险家一样,四周充斥着激情、钦佩和羡慕。。。
”辽阔的潘帕斯草原上,雪山,草地,牛羊成群,面对这无边的辽阔,格瓦拉静静的说:我真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亲近大地了。。。
“妈妈,当越过国境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种感觉,时间好像凝滞在那一刻,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上,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在那个国境线上的湖边,切深情地说:“等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我们就在这个湖边开个门诊部,给每个患者都进行最好的治疗。。。
”阿尔贝托:“算上我,兄弟。
”在智利,格瓦拉为一个垂死的老人看病,面对无法改变的死亡,他伤心地说:妈妈,我知道我们没有能力帮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她最多只能活一个月了,我只能尽力让她活得体面一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巨大的不可知当中。。。
在他们的摩托车报废之后,阿尔贝托问道:还要继续吗?
格瓦拉说,当然,因为,人生只有一次30岁。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徒步旅行,这种方式让他们更加接近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穷苦百姓。
在智利的一个矿山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家庭:我们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点干涸贫瘠的土地,土地一直都属于我们的,直到有一天地主把我们赶了出来。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进步,我们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出来找工作,还要时刻注意抓我们的警察,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的很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很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我们准备去矿山,要是幸运的话可能就能找到工作了。
工作很危险所以他们不会在乎你属于什么党派。。。
格瓦拉把身上的衣服给了他们,还有身上仅有的15美元。
他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和他们的相遇使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忽然间对这个世界陌生起来。。。
当我们离开丘吉卡玛塔时,可以感觉到世界在改变――还是我们变了?
我们愈深入安第斯,碰到的原住民就愈多,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无家可归。。。
”在跟底层人民的接触中,他们真的变了。
在智利的库斯科这个“美洲的心脏”,他们亲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对当地文明的破坏,一个印加女人说:我没上过学,因为我要看牲畜;我不会说西班牙文,只会喀珠雅语;我觉得我小的时候,有足够的钱可以负担一切,不过现在钱不够,没有工作可做,这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
在曾经创造了伟大文明的山颠之城马丘比丘,格瓦拉问道:印加人懂天文、脑部手术,数学,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弹药,若换个情形,美洲今天会如何?
顺着亚马逊河漂流而下的时候,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巨大差距,有钱人乘坐设施完善的大船,而穷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动的小草船。
小船上的人很拥挤,人畜混杂,人们无言地躺在吊床上,眼光迷茫而麻木。
在有钱人的娱乐声中,格瓦拉望着那些无助的穷人,显得无比的孤独。
他们来到了亚马逊河旁边的圣帕布罗,这里有一个专门治疗麻风病的村子。
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跟麻风病人一起劳动,一起欢乐,使他们享有了像正常人那样的生活,也给那些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麻风病医院为格瓦拉举行的小小的生日晚会上,切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他说:“虽然我们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这么崇高的运动,但我们相信,这场旅途也印证了这个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稳定的虚幻国家,完全是假的。
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是一个民族,为了让我们挣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我要敬秘鲁,还要敬团结的美洲。。。
”这次旅行终于走到了终点,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两个好朋友最终分别了。
阿尔贝托成为一个医生,而切格瓦拉则继续他的生命旅行,几年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这不是英雄事迹,而是两条生命的短暂平行。
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梦想。
我们的视野太偏狭草率了吗?
我们的结论太不知变通了吗?
或许吧。
在美洲流浪,为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我已经不再是我,起码不是相同的我。
” 是的,他们的生命,从此改变了。
格瓦拉和阿尔贝托,在八年后才再度相会。
1960年,格拉纳多受邀到古巴定居工作,邀请人是他的朋友切格瓦拉,当时,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革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后来,切格瓦拉则前往刚果与玻利维亚,为了理想而奋战并遭到逮捕,而且在美国中情局的支持下,于1967年10月被杀。
格拉纳多留居古巴,并且创办圣地亚哥医学院,他与妻子德莉亚及子孙住在哈瓦那。
后记:半个世纪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里,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人,在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时,他们找不到答案,于是只能叛逆地走在路上,用惊世骇俗颠覆一切正常的社会规范,以此来证明生命存在的意义。
用无聊来表达意义,那是发达国家的人们无法超越时代的命运。
但是在贫穷落后的拉丁美洲,却养育了像切格瓦拉这样的理想主义战士,他们不安的生命和年轻时代的激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最终和底层人民的站在了一起。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灵魂,必然面临这样的矛盾:生命本身的无意义和对意义的本能追求。
这一团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在心底燃烧,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在这里,我再次向你们介绍了这个浪漫的故事,朋友们,我请你们回头,望一望那些久违的土地,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我希望,我们能够抹去生命中的浮云,走向一个与众不同的未知。
我知道,这种艰难但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才是我们最终的幸福之源,我们应该去追求它。
(本文大量引用了格瓦拉在旅行中的日记)发表于2005-11-25
好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格瓦拉同志有了其他方式的了解,不然一提他的名字,反映在脑际的就是 拙劣T恤上他的头像,还有张广天的那个样板戏话剧。
比较佩服他爸爸。
23岁的格瓦拉要骑着他可笑的摩托穿越南美,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准去!
找死呀?
”看人家他那贵族老爸,说如果他在年轻几十岁,他也会去的。
让儿子替他俩一起上路——感动呀!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前因为18岁的侄子要买一辆电动摩托,就写信把他骂了一顿。
惭愧!
片子里残酷又愉快的越野旅行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因为五一长假国内不少缺少户外生存训练的人惨死途中。
希望这部片子不会助长莽撞人们的探险意识。
BY THE WAY,前天看过的《The match point》里面那个网球教练和他的贵族朋友约好在伦敦看的电影就是这部片子The motorcycle dairy.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
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
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
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
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
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
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
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
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
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
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
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
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我花了2个小时陪着年轻的切。
格瓦拉完成了一次旅行: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影片开头幽默轻松,直接了当的切入正题:两个学医的人,一辆摩托车,一次跨越整个拉美洲的旅程。
笔直的公路,平坦的大地,衬以群山流水,蓝天白云,两个志同道合的男人,还有好听的吉他,突然想到《断臂山》。
偷笑一下,看完片子后查了一下,果然与《断臂山》一样,音乐来自GS之手。
他们沿途欣赏着美景,与风情万种的女人跳舞,有时也因为缺钱而狼狈不堪。
但是,在影片三分之一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东西渐渐退到荧幕后面,镜头开始无情的聚焦在世界的另一面,他们落后,贫穷,体无完肤。
格瓦拉默默的注视着他们,帮助他们,心中有种不一样的东西开始呐喊。
在秘鲁的送别晚会上,他道出了革命的呼声。
这时我瞄了一眼DVD封面,注意到一行字:“只有世界改变了你,你才能改变世界。
”旅行结束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
我,已经不再是我。
”片尾字幕叙述说,以后,格瓦拉的朋友继续从事医学工作,而格瓦拉放弃了医学,开始辗转美洲各地,为革命奋斗之至死亡。
那年的格瓦拉24岁,与我现在一样。
24岁的我又在干什么呢。。。
混在学校里面,过着悠闲的日子。
昨天刚看的《太阳依旧升起》里,科恩说:“我的生命消逝的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的活着。
”虽然没有感到”不是真正的活着“,但是却觉得自己生命质量之低,天天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大量的时间从我手中溜走。。。
又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情节、拍摄、音乐作为一部电影已经是经典了,但是它的情节更能给这个年龄的人启发。
说它是至爱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希望,突然发觉行动力的力量更有意义了。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
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
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
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
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
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
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
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
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
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
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
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时间无疑是评定一个好电影的关键的因素,特别是来评定自己喜欢的电影.于是,128分钟的摩托日记,不知不觉很快就看完了.关于切·格瓦拉,大家都说的太多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tee和海报,都是那个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男人,一脸的坚毅,甚至不能免俗的我,有段时间手机屏幕的背景也是用的他的图片,火红的背景,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尽管,我相信很多身披着他的头像的Tee的青年们未必有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精神,青年们尤其是这些文义青年,摇滚青年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态度,其实这样也不坏,至少这也算是对伟大的革命者的一种缅怀,如果没有这些文义青年们,天知道我知晓切·格瓦拉的时间会向后移多久呢.摩托日记,几年前就隐约听说过这个片子,也是属于想看却很难找到的片子.最终也是在珠海的下载岁月里bt到的,来之不易,一直保存着,也没有机会去看,在等待,等待着把他翻出来好好看的时机.这段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问题,并且在和身边或者不在身边的同龄人比较后,愈发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曾经有好的机遇也放弃了,同时也缺乏抓住好机遇的才华,这种时候,大概是很需要这种电影,来激发下自己的斗志吧.之前除了知道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领袖,然后年纪轻轻就遇害之外,对他的了解除了那个著名的头像外,一无所知,这个电影,也算是给我的一道了解他的快餐吧,象是一道开胃酒,真正的了解,或许则是好戏就更在后头了.23岁的医学院未毕业学生格瓦拉,略带羞涩却意志坚强的火爆小子,身患严重的气喘和29岁的生化家格拉纳多,把mm高手,而这种把mm高手往往都是很穷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起骑着他们那辆名叫吊车的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了,途经智利,秘鲁国家,一路从南到北穿过拉美大陆,最后目的地,大陆顶端的委内瑞拉.两人几乎身无分文的就这样上路了,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旅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流浪.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的放逐,而吊车出发不久便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宣告报废,而家乡的女友也很适时的告诉我们未来的革命英雄,无法等他.人们都是很现实的,现实也会让人活的更自在舒服快乐一些嗯.在麻风病村的遭遇是本片的重点,而他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大概也会让我们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汗颜吧,而一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在这种特殊的地方显露无遗,一个认真,执著心肠好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是会深受周围的人群的爱戴的,这也昭示了他日后的领袖才能.这种才能我觉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对电影的一窍不通让我看完电影后也无何说起,在看电影的途中也经常被格瓦拉所感动,我想这只是一次旅行的纪录,纪录我们日后伟大的革命领袖在这次旅途中,真切而又直接的了解到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被压迫的遭遇,从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雨露所灌溉,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后人造福,哪怕代价是牺牲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也就是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同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缅怀和纪念着他,而我,比他当时旅行时,已经大了好几个月了,我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伟人,但是,我也该做点什么了.这是年轻的格瓦拉在告别了美丽的女友时的念的一首诗,我在船上听到光脚潮湿的脚步声并且预见因饥饿而暗淡的脸庞我的心在她与街头之间摇摆不定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力量离开她的注视离开她的怀抱她的泪眼迷蒙愤怒被雨水掩盖无法挣脱这些儿女私情,便只能做个或快乐或悲惨的普通人...这个片子获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嗯,确实挺动听的,而句子中时而跳出来的简单词汇,也让我这种仅学了三课西班牙语的人感觉亲切嗯,如此...
改变人生的电影开场才几分钟,已经让人一阵激动——当格瓦拉和好朋友骑着那辆破摩托上路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好奇。
大概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站在每一条路的起点,都觉得眼前一片开阔。
那个时候,格瓦拉23岁。
你23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丢掉了对世界的幻想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还没上路,就已经知道了终点是坚硬的现实?
是从听到“太阳之下无新事”的那一刻开始,还是摸着头上撞到的包开始故作老成的那刻?
这电影的宣传语据说是:“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 在这一趟青春的旅行之后,格瓦拉开始走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他把年少的狂想,变成了行动。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可以承受他后来所面对的那些磨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把狂想变成行动。
但起码,我们还可以在每一天做的更多一些,不指望改变世界,但也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
讲回电影本身,《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但好久,没看到这样觉得会有改变人生可能的电影了。
讲回导演,《太阳背后》(Behind The Sun)是沃特·萨拉斯(Walter Salles,《中央车站》导演)关于南美饱含期许的一个寓言,而《摩托日记》则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寓今——简直就是南美版的杜琪峰......
题材是很有爱的,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旅行。
谁点燃了朝霞?切·格瓦拉的改变,从这条路开始。细节里满满的都是感动!虽然事件表现略多过人物的体悟和改变,但是仍然可以体会到格瓦拉对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热爱,还有对生活对理想的思考。片尾的处理方法很好。
印加,马丘比丘,亚马逊,吊床,炎热与潮湿,树叶屋顶,迷人的南美。
格瓦拉及其朋友成为革命战士之前的一段南美洲旅游历程记录,也是他由医生转为战士的思想来源——见到了南美洲大陆的种种不公。影片两个小时不算短,但因为地点比较多,阿根廷、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每个地点都会发生一点事情,虽然麻风村是重点,但影片还是显得有点“流水账”,在表现南美农民的苦
我们是否太过美化了自己的旅行,以至于都忘记了有那么多东西去改变,而只是一味地去逃避。
我们也许曾拥有如 切 一样的梦想。所不同的是,切 用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梦想点燃,纵使燃做灰烬。而我们则更多的是让它闷在岁月里沤成了一缕青烟。另,在这个只以成败为唯一价值准则的年代,所有的所谓成功人士难以点燃我哪怕一丝的崇敬,但对 切 我依然崇敬如初。
出乎意料的不喜欢,一切都太平淡了。对拉美民众的苦痛轻描淡写,一点而过,很难体现出格瓦拉是怎么受到这次旅行影响后毅然决然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其实导演也有在努力突出其中某个情节让整个日记般的叙事看起来冲击感强,但是高潮部分出现的有点晚了。格瓦拉最终游过激流到了被奴役被抛弃的人们身边这个片段还是蛮感动的,可惜整体来看这个电影太普通了,明明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两个小时还真就是看了个旅行日记 东一下西一下 没连贯不深刻 多一星给场景 美到冒泡 让人向往
作为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也得益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拉美独特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所以主人公的反思才显得更有意义!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要不是在车上打发时间看的,我应该会在中间睡着,全剧无高潮,也没有讲切格瓦拉革命行径,不过,也许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那样,他就是记录了两个人一生中的一部分
中学时代的偶像了吧算是,公路片的模版,从青春荷尔蒙和少年困窘到青年的社会体察和人文关怀,黑白人民肖像是最深邃的凝视,缅怀过去,看向未来,一切从肉身磨难开始,以心灵洗礼结束。诚征好友开始长途跋涉!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我并没有远大的理想,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都是目标,可是为什么内心很恐惧。电影不是非常喜欢,只是有感而发
太天使化主角了吧? 以致看起來不立體深邃。最有討論價值是一句"A revolution without guns? It would never work." 20100412 SRR
除了后20分钟,严重看不下去……
一开始是公路片,一会儿就变成了纪录片的节奏,最后居然又转成了传记片。和几近成名一样,属于我看不懂的好片。
23.05.05 1号厅 3.5the days when fuser wasn't Che Guevara
看到那对离开农田去矿场务工的夫妇时,想起两年前去秘鲁带我们徒步的向导Miguel。因为疫情,秘鲁旅游业受到重创的那两年,他也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女儿去矿场务工,每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他聊起天来滔滔不绝,介绍景点和本地文化时也充满了热情,(据他说)赚的钱也都用来支持妻子继续她的环境工程学位。有一次我们结束了徒步的夜里,偶然在小镇的饭店门口看到他,一个人沉默地喝着啤酒看着街角,彷佛电影结尾时里闪回的人们一样。
作为电影过于松散了,对拉美人民的苦难和格瓦拉思想的变化也未深入挖掘,只能粗略了解青年格瓦拉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