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有一些细碎的问题,造成我的不解。
首先它结束在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我一直以为,或期待,之前女主割腕自杀的伤口会造成某种结果,这样的结局有让这个设计流为多余的倾向。
其次,片中女主角的情绪变化,比起——正如很多人与之比较的另一部电影,《黑天鹅》——缺少逻辑上的张力和支撑,似乎她情绪上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或体现)什么,而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因受到外部世界所困扰而作出的某些极端的情绪上的反应——而它并不能上升到一种让人共鸣的高度。
(巾城)
看完这部电影,大哭了一场;想起了Nirvana,想起了小红莓的《Dying in the sun》,想起《质数的孤独》满是回忆。
如果说戏中戏的安排是种巧妙的设置,那摄影和角色设定的完美表达绝对令人过目难忘,更难得的是女主角把人物的内心的“光”从“裂缝”中一片一片的投射到了我们眼中,真叫人入戏。
而这裂缝在每个人身上可长可短,总有;而芬妮她开始慢慢的把它撕开,直至撕裂,最后她又一鼓作气的缝合这拉开的裂口,这是她的人生,继续下去就必须勇敢!
这也许可以是每个人的人生!
斯坦因·费舍尔·克里斯滕森好美!
个人评分:9.5分。
演芬妮妹妹的那个演员在高潮处很打动人;达格玛·曼泽尔来打了酱油;作为导演的男人气场反而弱了许多,是否真的导演也在制作中拉扯着自己的裂缝?
《壳中裂缝》(Die Unsichtbare)是一部带有强烈的精神分析味道的电影。
电影交汇着意识与潜意识的画面,三个主要人物芬妮丶导演丶隧道工程师的欲念在此中显现伸缩,他们各自内在的渴望也在虚空中摆荡,期许着被路经的人儿驻足丶聆听。
芬妮生活在一个碎裂的家庭中,父亲缺席丶母亲焦虑丶妹妹残障。
长久以来,母亲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却忽略了芬妮的感受。
芬妮在家庭中很难感受到爱,更多的却体会到母亲的怨言。
母亲甚至会将芬妮视为一个宣泄的对象,一个可以指控的替罪羔羊。
在一幕画面中,母亲对着芬妮大声咆哮,她大声让道:「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是你毁了这个家庭!
」在另一幕画面里,母亲坐在碎烂的房间里,指着满地的碎片残骸道是那个生病的孩子做的,而芬妮却悄声说道;「其实这些都是你做的吧?
」母亲无法整合内在的坏客体与好客体,她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不得不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芬妮做了许多自我伤害的行为,她割开自己的手腕,让鲜血像奶油一样淌下来;她扮演放荡女卡蜜儿,承受着导演对自己的虐待,又一步步地沦陷其中……她这样做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让母亲重新看见她,搂她在怀抱,让她得以重拾缺失的爱。
她并不觉得自己是美丽的,她也并不信任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她的心里积压了许多碎裂的形象,导演选中她是因她的缺憾,而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释放的契机。
她慢慢地打开了被压抑的本我,撕开了内在的坏客体,她尝试自我毁灭又从悬崖边回来。
当她终於能够承认「我想杀死妹妹」,也开始反思「如果火车开错了方向,我该怎麽办?
」之际,她的内心开始松动了。
导演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一直在为芬妮的原欲力量所添油加火,他一步步地将那个内在压抑的女孩推向悬崖,喝令她去看无底的黑夜,看碎裂的一切。
他自己的身体是碎裂的丶残缺的,他曾经倒在一滩污渍中与那些脏的丶丑的丶不好的东西为伍。
好的身体或许隐喻好的客体,而那是他不了解也不曾得到过的部分,过往的冲突恰如蛇鼠一般在他的心底攀爬。
他唯一的出口是拍戏丶变态又疯狂的拍戏。
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找更多的裂缝,让他的症状能够钻进去。
而他的作品代表他自身,同样也是寻求被聆听丶被看见而已。
隧道工程师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好客体的角色,让破碎的芬妮得以拥有一次贵人的经验。
他在她快要坠落下来的时候接住了她,向腐朽的她说出:「你闻起来像夏天。
」芬妮一半抗拒一半颤栗着惊喜。
大部分时候,她是她所扮演的放荡的卡蜜儿;只有在微小的片段里,她是真实的丶胆怯的自己。
当她终於慢慢地脱去虚伪的人格面具,以真我展现於工程师面前时,工程师却因为她长久的谎言而离开了。
他为她留下了一个安全头盔。
芬妮坐在床边,触碰着这个头盔,她的眼角似有泪滴泛起。
这或许象徵着一个新的开始,芬妮开始愿意走向真实,从导演所炮制的虚幻的角色里走出,也从母亲对自己的「好姑娘」的期待中走出,走向她的夏天。
整部电影恰如一次长长的心理治疗,令观者为之动容,仿佛一起经历了身心的疗愈,而以心理学的观点去注视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其中精妙,如品一碗烈酒,香醇而够味。
(人格心理学的期末作业的一部分,写完了顺便贴上来)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壳子里。
它是伪装、护具或者武器,我们用它逃避、抵抗或者攻击生活的侵袭。
有些人终其一生受困其中,不想也不愿挣脱,或者更残酷地说,根本不曾知晓自己的困境。
有些人因为某些机缘,被迫或主动选择卸下了那个壳子。
尤瑟芬妮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
作为表演学校的学生,她不出众、不漂亮、不争强好胜。
著名导演卡斯帕前来挑选话剧演员,准备复排名作《卡蜜儿》,所有学生拼命表现,尤瑟芬妮却在舞台的沙发上睡着了。
校长对她大加奚落,没想到导演却选中了她担当女主角。
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突然上演,羡慕与嫉妒的暧昧氛围悄悄蔓延。
但电影并没有按照这个路径滑向青春期阴谋的悬疑故事,而是不声不响地转向女主角的内心轨迹。
尤瑟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卡蜜儿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反面: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
卡蜜儿挂在嘴边的的名言是“性对于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永远也吃不够……”导演卡斯帕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伤。
尤瑟芬妮半信半疑。
镜头从光鲜的话剧舞台扭转进尤瑟芬妮的真实生活:她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却早已溃败的母亲、一个脑瘫的妹妹和一个只听过名字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
她只能在妹妹吼叫、流口水和摔东西的间隙背诵台词,这生活的重压之下,尤瑟芬妮不可能成为卡蜜儿。
但导演卡斯帕似乎早就看到了真相,在他心中,尤瑟芬妮与卡蜜儿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
前者用逃避的方式,把自己边缘化,后者则用夸张的方式,以攻击性隐藏悲伤。
正式彩排开始了。
封闭的空间和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让这场排演实际上幻化成了一次心理治疗。
尤瑟芬妮与卡蜜儿成为了时而对抗时而合谋的诡异混合体。
屡次无法进入角色的尤瑟芬妮决定将卡蜜儿带入现实,她戴着艳丽的发套,念诵着如同咒语般勾人的台词勾引邻居,编造自己的身份,假装卧轨……她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放逐于虚幻的戏剧空间。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坚持将一切推向极致。
尤瑟芬妮决定再多剥下一层伪装,向自己血淋淋的内心靠近一步。
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愤恨中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
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子终于松动了。
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
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
”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她选择了划开自己的手腕,亲手为自己的壳子划开了口子……被救治过来的尤瑟芬妮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履约自己的女主角戏份。
她将绑着纱布的手腕伸向导演卡斯帕的时候,她与之前的自己已经分道扬镳。
此时,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残破灵魂,敢于与内心对望。
她走上舞台,幕布拉开,前方光芒万丈。
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夫在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植入了一颗治愈系的心脏。
将一幕舞台剧搬上银幕是一次讨巧的设定,仪式感的排演、真实与幻想的交错都可以融合进戏剧之中,它实际上是一次催眠般的诊治过程,相对于一幕戏剧的上演,那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能否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个听起来烂俗却尖锐得令人躲闪的提问。
我们被生于这个世界,别无选择,之后我们被外界环境一点点塑造,但总会有一个精灵在内心悄悄生长,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我们选择了壳子。
可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尤瑟芬妮一样将自己的壳子撕开一道裂缝?
影片的结局充满希望,但现实却绝非如此,有时那个壳子与肉身早已合二为一,当我们选择从壳中蜕出,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自己。
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想到《黑天鹅》--同样是描述舞台工作者为表演体验剧中人物而迷失的故事。
但这部片子和《黑天鹅》不尽相同。
芬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有一个患有脑瘫?
(大概是这病,这点希望看过的童鞋更正下)的妹妹尤乐,母亲全部的的精力都花在照顾妹妹身上。
芬妮自小习惯了被忽视,性格孤僻内敛。
由于妹妹经常犯病,也时常睡不好。
在开场的表演里居然在舞台上睡着了。
剧中老师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乐芬妮:“不管你是睡着了还是在表演,你跟没存在是一样的。
”在应征舞台剧《卡蜜儿》之前,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应征舞台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西门的时候,芬妮被导演看中,出演舞台剧的女主角卡蜜儿。
卡蜜儿是一个堕落而自由的角色,对于男人如同饿狼,性于她像是蛋糕,怎么怎么也吃不够。
芬妮在导演的指引下去体验卡蜜儿的生活,甚至扮演卡蜜儿大胆“调戏”了邻居帅哥--一个地铁工程师。
卡蜜儿的痛苦和堕落使芬妮既好奇又痛苦,幼年的伤痛被导演调动出来利用,芬妮一度混乱了生活与戏剧。
母亲和尤乐使芬妮痛苦,在导演调动的情绪下,芬妮用反抗叛逆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这使单身母亲一度失控,痛苦万分。
芬妮扮演卡蜜儿吸引了地铁工程师,并爱上了她。
芬妮在和导演的一次冲突后,在工程师面前拿掉了假发。
极度颓废的芬妮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副皮囊,实际上里面都腐烂掉了。
工程师拿起芬妮的手闻了闻,说,不,闻起来像夏天的味道。
这个细节真是美极了。
但遗憾的是芬妮的演员的身份被工程师发现后,工程师伤心离去,奔到了咱们中国沈阳来修地铁3号线,没再给芬妮机会。
芬妮在卡蜜儿这个角色混乱迷失,终于忍无可忍地和导演决裂,但是幼年的痛苦依然撕裂着她的心。
她试图割腕自杀,却被母亲救起。
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芬妮突然释怀,摆脱了导演的情绪控制,重回了剧组。
而母亲也将尤乐送到专业机构,真正地关注起芬妮来。
这部影片在宣传这是“德国导演大胆探索人性情欲又一力作”。
实际上我更相信芬妮就是一株向日葵,没有阳光,芬妮是痛苦无助迷茫的,但是一旦有积极的力量给她,她是绝不堕落的。
最后的她终于开始懂得和学习拿捏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这部电影名为壳中裂缝,大抵讲的就是导演利用芬妮本身的不完整而试图塑造一个破碎地更为剧烈的形象。
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裂缝展开,从裂缝被挖掘出来,芬妮不得不面对它,被它控制,到慢慢掌控它,最终释怀。
(芷宁写于2012年5月4日)一个出色而用心的演员为了塑造好一个角色,往往呕心沥血,竭尽所能,在揣摩拿捏角色的过程中,这些精灵中的不幸者偶尔会因入戏太深而出现精神紊乱的现象,大抵因他们的代入感太强,模糊了现实与剧情的界限。
德国影片《壳中裂缝(Die Unsichtbare)》以剧场演员的戏剧人生入手,深刻细腻地刻画了身为女主演的角色体验历程,从而将从事舞台剧艺术的演员那非一般的心路历程剖开来示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个人体验充斥着苦乐血泪,于是,他们不断地在受苦,也不断地宣泄着痛苦,“我在你们眼前受苦,并把我的个人痛苦展示给你们看。
”该片的表现形式在欧片中不算新鲜,但贵在整体效果完美,其摄影画面很出色,充盈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干净利落又不失唯美,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烘托得恰如其分。
同时影片的叙事节奏流畅而有力,让观众在松弛自如与紧绷压抑间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观影过程,既急促压迫,又滋生出绵延的律动感来。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了最能描摹人物内心层次变化和情感波动的写实手法,沉稳渐进,细致入微,并逐渐构建出一部充满惊险刺激、诱惑欲望的张力十足的佳作。
女主演丹麦姑娘斯婷·费舍尔·克里斯滕森的演技了得,虽然并不太欣赏她在影片《婚礼之后》中那场狂风暴雨般的哭戏,但此番她出色的表现力和十足的爆发力算是得其所哉。
可以说,克里斯滕森的表演是本片吸引人的要素之一,她将芬妮一角诠释的生动立体,有血有肉,戏中戏的卡密尔则张扬妖冶,魅力十足,而这两者连性格上的缺失都有一种诡异的饱满感。
于是,不论芬妮,还是卡密尔,人物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都被斯婷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那同样敏感的心灵、纤细的神经、脆弱的灵魂,仿佛在悬崖边戴着烧红的镣铐舞蹈。
片中的芬妮不是个天分出色的演员,但她却被选中饰演大戏的主角卡密尔,获选原因是“她有缺陷”。
在堪称善于“利用演员的个人体验,把它当做病态故事阐述”的舞台剧大导演眼里,这是块难得的璞玉,芬妮的缺陷成就了她的可塑性,让她成为一支表演潜力股。
为了接近角色,平日里朴素踏实的芬妮在夜间化身为妖娆妩媚的卡密尔,就像约瑟夫·布罗斯基所言的:“光明不能补救的,却被黑暗复原。
”在戏的诱导下,在夜的掩映下,芬妮派生出了另一个她,卡密尔。
现实与戏剧,白天与夜晚,真假虚实难辨,在兼顾生活与演员人生,应对诱使或自发的纠葛情愫时,不论芬妮还是卡密尔都迷失了,梭罗说:“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
”于是,芬妮的潜意识开始觉醒,她开始对抗母亲的忽视,也想以芬妮的身份面对所爱,然而,想要打破一种习惯中的平衡和一种深刻的初次印象,势必引发一场风暴。
影片中关于母女、姐妹的情感戏份不乏泪点,如,一直深爱着残障妹妹尤乐并为之默默奉献的芬妮的一次出离愤怒,终使妹妹以泪洗面,连管用的歌舞逗哄招数都失灵了,单纯地仰仗着母亲和姐姐的尤乐的泪水,让人难过;再如,尤乐发现了姐姐的自杀,想要呼救,试图说出完整的句子,却不能够,她手上沾染了血迹……还如,获救的芬妮在病床上和母亲相依,床边的尤乐也竭力去拥抱她至亲的两个人,不平整的面容上满是欣然的笑。
不少人将此片与艾洛诺夫斯基的《黑天鹅》作比,似乎本片在剧情内容上更为丰富,它已不仅仅聚焦艺术追寻对演员心性的危害,它在成长阴影、家庭关系、爱与被爱、体谅宽容等方面也做得充实,却丝毫不显凌乱,大抵是因所有这些都是芬妮残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她正在逐步正视这个缺陷,此过程中情绪的忍耐、压抑、累积、爆发和梳理,成为一条贯穿全片的线。
片尾,当芬妮从容地站在舞台正中时,观众可以感到一个伟大的演员诞生了。
死过一次的她仿佛获得了新生,“我把自己整个都掏出了,全部,每一个痛苦,但是躯壳上有个裂缝。
我不想再掉下去一次,你要想掉下去,是你自己的事情。
”芬妮如是对舞台剧大导演说。
至此,芬妮已升华。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6701082_d.html
最近大家都在说老男人的梗,所以小影也来跟个风。
就好比在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里——同样又是一个年轻姑娘,不仅被洗脑,被骗炮,最终还差点“杀”了自己。
反正小影觉得,对方和吴某某有的一拼。
不信来品品这段(老男人的)台词……
想睡不说想睡,却非要一套一套的给你整。
所以这下明白了吧?
有的渣男为了给自己留有一个“好名声”,他是不会嫌费事的。
《壳中裂缝》Die Unsichtbare
记得2010年有一部电影特别火,它叫《黑天鹅》,至今位列豆瓣电影的必看榜单。
毕竟女主是娜塔莉·波特曼嘛,确实惊艳。
当然,除了颜值加分以外,此片想要传达的内容也相当值得关注。
以至于主题类似的《壳中裂缝》不免要被拿出来与它比较一番。
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有《黑天鹅》珠玉在前,这部《壳中裂缝》也没有失了光彩,反而在口碑上,它竟然还超越了前者。
更有人说,《壳中裂缝》是他看过对人性解刨最为深刻的電影之一。
每每回味,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这一点,小影表示赞同。
因为“范恩”这个角色,实在是太令人难忘了——故事里,女主范恩是一名舞台剧演员。
由于她从小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里,没有爸爸,妹妹还是个痴呆,所以范恩从来都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
目光闪躲的范恩▼
可做演员,自卑又是最要命的缺点。
于是在舞台上,她就只能这么日复一日的充当着背景,透明到,她睡着也没人发现……
老师自然不会喜欢这样的学生,连“多看一眼”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可正是如此木讷又不起眼的范恩,她却得到了大导演弗里德曼的青睐——“你来演卡蜜儿。
”
这是范恩人生当中的第一个女主角。
她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会被导演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这次出演,她周围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对待“卡蜜儿”,范恩可以说是小心翼翼。
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她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麻烦。
比如,角色本身和她的性格相差甚大。
角色中,卡蜜儿是个奔放且浪荡的女人。
而在现实生活里,范恩却是一枚如假包换的小处女。
所以你想让她演性饥渴?
不好意思,这戏砸了。
就这样,为了能跟角色融为一体,范恩时常会将自己装扮成卡蜜儿的样子。
不仅如此,她甚至还会跑到大街上与陌生人“对戏”。
像是“四岁的时候我被我父亲强奸了”这样的台词……张口即来。
范恩觉得,只要“假装”浪荡,便会“习惯”浪荡。
演员嘛,总需要一些适应的时间。
然而可惜的是,她这个方法并不奏效。
直到导演亲自帮她释放天性……
说到释放天性,我懂你们都在想什么但凡事都有个步骤,就拿导演的教学方法来说,他想到的第一步,是精神刺激。
何为精神刺激?
——换句话说,就是拿范恩最在乎的事情去打击她。
再然后,便是肢体碰撞,怎么虐,怎么来。
最终到了第三步,才是上床。
这时候的范恩已经被彻底洗脑了。
就像造型师所说的那样,她也经常拿“这只是角色”来安慰着自己。
总之,经过这么多事,范恩自认为她这份努力对得起导演的“钦点”。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初被选中,只不过是因为她身上有残缺而已……
和《黑天鹅》相似,本片也讲述了一个主角深陷“舞台”,无法分辨虚幻与现实的故事。
不同的是,“黑天鹅”最终仍是无力的弱者,而范恩却在毁灭后获得了重生。
在作品中,最后能有这样的结局,小影想将它称之为万幸,毕竟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在生活中活出自我。
周迅以前不是说过一句话吗?
——“在成为他人时我才能感到安全。
”这虽是一个好演员的诞生,但同时也是一具灵魂的毁灭。
2004年,韩国曾出过一部电影叫《红字》,由于此片揭露的是人性,所以影片从头到尾都是非常压抑的调调。
不夸张的说,小影只看过一遍,就再也不想将它留在硬盘里。
不久以后,女主李恩珠抑郁自杀。
当时很多人都在议论,说她是因为角色的影响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当它逐渐成为“常态”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对于演员来说,为了成就一个人人称道的角色就毁掉自我,这真的值得吗?
老实说,这个题,很难答。
但不管怎么样,小影都希望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在最后能涅槃重生。
毕竟生命有了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啊禁片?
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庸常至极。
虽然题材很老旧,但是讲述的角度也很平庸啊?
没看出来动人之处。
不就是励志小白兔黑化之路?
苦情背景真的好励志哦,为她鼓鼓掌哦,还有演艺圈入戏什么的,假戏真做梗早八百年就玩烂了。
但是再俗的桥段如果能感动到人,也不失为好…问题是,在哪一方面,这个也并不出挑。
摄像机恨不得贴着拍,两三句讲明白的东西拍的比韩剧都要久,把主要矛盾的节奏一拖再拖。
本来故事就各个角度没新意,节奏还拖如狗。
但是哪怕镜头絮叨成这样,但是代入感该没有依旧是,没有,演绎的感觉倒是满。
导演如果没有表达欲又非得要拍点什么,就总是造就这种诚意满满的虚伪之作。
白瞎了摄影和演技,这和花千骨有什么区别?
就破题角度,创意而言还不如东方不败。
一个才能平庸的有钱人的确能买得起别人的理想,花了一个多钟去见证资本的力量。
“人们坐地铁时经常往窗外看,即使是在隧道里,他们是在找那些找不到的东西。
”——Camille在找男人——母亲在找正常的生活——Fine在找逝去的童年——导演在找下一个Camille几个人物星座假设:女主母亲——太阳摩羯,月亮金牛母亲离开了丹麦的父亲,带着大女儿Fine和先天残疾的小女儿回到德国。
对于日月土相的女人来说不承担责任的丈夫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母亲做的这个决定毋庸置疑,她自己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母亲坚信家里没有男人不要紧,自己也可以当顶梁柱。
母亲的谋生职业貌似是城管,这也更强调了她尊崇规则的原则,她执着于年轻人停错车位,挨一眼炮也无所谓,可偏偏命运跟她开玩笑,让她有个非常“反常规”的小女儿,太阳摩羯的母亲除了拼尽全力让小女儿“归位”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所以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顾小女儿,甚至固执霸道地认为大女儿Fine也理所应当地要承担更多责任去照顾这个妹妹,不然,Fine就跟她父亲一副死相,母亲就是用这股韧劲硬是让四肢抽搐不能自理的小女儿学会了走路。
月亮金牛的母亲很知足,不贪求更多。
成年的Fine没有男朋友也可以和母亲住在一起,这都不要紧的。
但母亲还是有她坚守的观念,在Fine选角秀演砸后她才说“我早说了你不适合当演员,你人太好了”,她知道,只有真实的打击才可以一击击溃大女儿不切实际的演员梦,事实胜于雄辩。
过后,却还是不忘生硬的鼓励Fine“我们会好起来的,哈?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没有底气,因为只有她知道现实是多么残酷,这话不过是给爱做梦的Fine麻醉而已。
自残后在医院时的母亲才是Fine一直渴望的那个妈妈,这个“妈妈”的突然出现了连Fine都措手不及。
此时日月土相的母亲除了泪水和亲吻是找不到语言的,因为这已经是最好的表达。
女主Fine——太阳双鱼,月亮摩羯甭管什么样的客观原因,在舞台上汇报表演都能打瞌睡的人,除了上来迷糊劲儿的双鱼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人。
尽管这样,你依旧不能否认,Fine在这个特殊家庭中的懂事善良是多么让人感动。
她渴望得到母亲更多的爱和关注,但是妈妈却教育她,妹妹才是更需要母亲的人。
因为月亮摩羯从母亲处继承而来,于是Fine学着像妈妈那样承担责任照顾可怜的妹妹,试着理解父母,不给他们添麻烦。
她有一点怯懦,有一点自卑,这么大了都没有男孩子真正走近过她。
母亲不会理解,太阳双鱼的姑娘是渴望做梦的,只有梦才会带Fine逃离现实,飞去桃花源,因此表演课上的Fine才是最快乐的,至于能不能被选中演什么角色其实并不重要。
泪水汗水只有在夜里自己擦,这一秒才意淫了一下对面窗的哥哥,下一秒又被妹妹的撞墙声打断,得即刻去照顾她,一夜又无法入睡。
理想很丰满,现实真骨感。
在导演的刺激下,Fine说她想杀死妹妹,那是她积攒多年的阴暗夙愿。
后来她真的动手了,但是当妹妹不再理她时,Fine才恍然明白了这个残疾妹妹的价值。
妹妹是Fine幼年惨淡生活以及成年性格的成因,更是Fine在表演道路上的第一位观众和导师,杀死妹妹就等于杀死了Fine自己。
于是在自杀未遂后,Fine重生了。
理清了这些,找准了定位,日双鱼月摩羯的Fine比任何人都可怕。
她找到导演,对他说,您爱玩悲壮体验式艺术自己个儿玩去吧,我都死一回的人了啥都不怕,爱咋咋地。
最后帷幕拉开,台上的Fine是那么自信。
导演——太阳天蝎,月亮水瓶没有什么能逃过养猫的文艺男导演的双眼,丑的美的都是。
天蝎是自虐的,任何狠事只要他想。
导演能为了找一种感觉,可以把自己吐出的呕吐物再吃掉。
也可以为了达到理想状态,蛰伏数年不出山。
当然导演还有一种魅力,就是折磨过你,还叫你欲罢不能,比如他之前培养过的女演员依旧对导演念念不忘。
月亮水瓶的导演又是清高不落窠臼的,天生喜欢“缺憾”美,喜欢有故事的人,没胳膊的维纳斯才能成为他的女神。
一边,作为水相的天蝎是体验派;一边,作为冥王火星化身的天蝎是冲动派。
于是他选择了有真实缺憾的Fine,而不是表演缺憾的Irina。
捍卫缺憾美到什么程度?
地铁里Fine的残疾妹妹发病,一旁的年轻人讽刺道,当年的希特勒优生计划怎么不执行了,导演立刻冲上去警告要揍这臭小子。
然而水瓶发作时导演又可以以旁观者自居,他给Fine进行心理催眠治疗,冷静无情地告诉她,说破无毒,过了排毒阶段就好了。
铁打的Camille,流水的Fine,这次找Fine,下次可能找Annie,导演这辈子的挚爱其实只有Camille一个吧。
Camille——太阳天蝎,月亮白羊其实有谁壳里面的躯体不是臭的呢?
只不过Camille敢于说出来罢了。
如此看来Camille兼具天蝎的犀利眼光和白羊的高调爱现。
太阳天蝎的Camille是贪恋肉欲和口腹之欲的,那啥就像吃蛋糕,肆无忌惮,反正早失童真,那就干脆破罐儿破摔。
月亮白羊又使Camille将没长劲儿发挥到极致,跟男人相处超过一个月就会新鲜感全无。
天蝎和白羊两颗火星向利剑一般直指人心,Camille总是诱惑撩拨人说,你看到的只是我的外壳,来来来,你往里面看嘛,里面跟外边不一样哦,快来嘛。
如果说男导演是高阶的天蝎,是靠先吸引他人的灵魂,进而让你主动献身。
那么Camille则是低阶的天蝎,靠的是先占有别人的身体,继而渴望得到别人的灵魂。
其实性只是一种手段,榨取别人的灵魂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虽然只是个寄生在别人身上的“人物”,但这就是天蝎座导演创作出来的天蝎座Camille。
导演就是Camille的父亲,看来太阳星座也遗传的。
地铁哥——太阳巨蟹,月亮双鱼地铁哥是Fine生活中最有色彩的部分,就像那顶绿色安全帽上的照灯一样给了她方向。
太阳巨蟹的地铁哥一个人生活,有那么点闷骚,有那么点慢热,走路得在道儿上走,没了地图不安全。
基本宫使然做着工程师的老本行,晚上还老老实实地学中文,一切都要按照去中国工作的计划执行。
偏巧认识了一个自来熟的假发姑娘,聊了没几句,姑娘就交底她有个禽兽父亲。
这可有点乱,对付这种不按套路的女子,就要调动自己富有同理心的月亮双鱼,“嗯,有些父母完全不管孩子的”,其实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生活写照呢?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句话触碰到了Camille假发下Fine的真实内心,被揭伤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跑掉,于是“Camille”要走,地铁哥突然治愈系巨蟹+双鱼圣母心大爆发,挽留话聊之,谁成想太阳月亮合相双鱼的强大迷幻力量,使这两个人化学反应迅速升温,瞬间电光火石。
地铁哥还有2次现场教学,1.如何快速逃离危险现场——妹子,不能傻躺着,你得跑,不然会粉身碎骨的。
2.如何快速使心灵得到解脱——妹子,别老说活不下去之类的话,真让你去跳楼,你看你敢跳吗?
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这两次现身说法,若不是自己曾经体验过,怕是很难这样感同身受吧。
终于,一次尾随让地铁哥了解到Camille和Fine原来是两个“人”,自己上当了。
地铁哥真的自己来中国挖隧道了,决绝又一声不响的留下了Fine一个人。
你可以说太阳巨蟹有点记仇,也可以说是月亮双鱼的救赎使命完成了。
金发女演员Irina——太阳白羊,月亮双子Irina是简单的白羊,很阳光,没有丝毫扭捏做作,高兴就是高兴,失望就是失望。
一不高兴,把好姐妹还是处的事儿当众人面就抖出去了。
奥斯卡颁奖礼那种同是作为提名候选,你得奖了我却没得,还赔笑拥抱鼓掌的事对不起Irina做不出来。
月亮双子的她还很机智,舞台上,Fine打瞌睡没说台词,是她故意讲大声把Fine震醒的。
Irina接受不了导演近乎变态的因势利导,这种龌龊的事怎么能瞒得了她?
这些证据都在这摆着呢,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怎么回事儿,什么事儿都甭想骗Irina,姑娘自带扫描仪。
Irina太阳白羊,Camille月亮白羊,但她演不了Camille,因为只能演得了皮,演不了瓤。
我觉得影片更像是一场对Fine的心理治疗,残疾妹妹、导演、地铁哥、母亲甚至虚拟人物Camille等作为主治医师依次登场。
在Fine积极态度的配合下,多管齐下的方法神奇治愈多年顽疾,Fine如获新生。
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程度深浅而已。
生命中遇到的其他人并不是过客,而是心理医生,但医不医得好,关键还得看自己,直面风雨,人生才是一场终极心理治疗。
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与影。
历经三千磨难三千业火方能成佛,方可慈悲。
生来完美的人没有真正的情感,因为不共通。
壳上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裂缝愈宽,痛感愈深,阳光愈灼热。
竟然字数不够。。。
世间的悲喜并不互通,因为你我的经历截然不同,要读懂卡蜜尔的笑,就要尝遍卡蜜尔的泪。
最优秀的计划便是没有计划,最绝妙的演技就是不扮演。
演的很卖力,但就是不喜欢。
比黑天鹅好看多了 哎 为什么最后没跟胖帅在一起 果然男人都喜欢女人的表面么
豆瓣的剧情简介。。不是一部电影吧。。德版黑天鹅,还真有点像。
纠结中成长。每个人都需要那样的一个转捩点吧
因为之前看到都在跟《黑天鹅》比较,所以看的时候不由自主也比较了下;但是这个还是比《黑天鹅》要深度多了,全片基调很沉重,有一段舞台剧演员的训练过程挺有意思(就是老师让他们模仿身上有跳蚤啊那段);说到底,艺术就是残酷的。ps:难道证明了想红真的只能靠睡导演么= =
一个女演员疯狂而残酷的自我修养。所有关于女主角的设定,出身、个性、爱情等等,看起来非同寻常,实际上却是标准配备,用时下的流行语,我甚至觉得女主角有那么一点玛丽苏了。
很有爆发力
我们为什么选她,因为她有残缺。
相对于《黑天鹅》,《壳中裂缝》倾向于描绘成长隐痛,将女主的情感生活和家庭也进行了描绘,却没有像《黑天鹅》那般大胆重口。
6.5分。这种讲演员为了表演而导致分不清虚幻现实,导致被影响的故事,有《黑天鹅》珠玉在前,要拍出新意真的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本片的故事可要比黑天鹅阳光多了,而且最后的结局也还算完美,女猪终于能控制自己的限界来面对舞台。但欧洲电影的通病--缺乏戏剧性还是让人看得有些昏昏欲睡呢~
Schoen!!
wrong time to watch this. hurts so much. feel nothing but despair. want her to die.
真正进行过角色创作和塑造的人都会引起深深共鸣,没有炫目特效,没有明星光环,却比同类题材的《黑天鹅》深刻得多
个性释放难道就是把恶魔放出来吗
释放与超脱。
《黑天鹅》朱玉在前
基本是戏剧演员自娱自乐的故事。又跟中国扯上关系了,老外讲了几句勉强听得懂的中文。
设定太过刻意,舞台剧本身仿佛就是为了挑战女主底线使其黑化而设定。母亲的爆发也来的有些突然。与地铁修理工的爱情,相识时的毫无疑惑到分手时的决然也太戏剧化。演出时撞破嘴唇表示入戏感觉很不合理,在排练中“破相”感觉过于情绪,不够专业,安排在最后的演出会不会更好?仿记录片式手法挺好。
女主太丑,身材太差
两次关于裂缝的对话撕扯人心。生活与戏剧的纠缠与磨折,双面人生下的纠结 无奈 痛苦 堕落,直到释怀,极度压抑的戏中戏。推荐!btw:“你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副躯壳,里面都臭了。”“我觉得闻起来像夏天”“死亡的气息”“不,夏天的味道”这段实在是美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