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e going nowhere.U start to recall how life seemed to be so colorful when u were a kid,and as u grew up u could literally feel that kinda spirit and quality u once owned are slipping away through your fingers.So u begin to try new things,the crazier the better.Well for a second u think u're fine now. But soon all those doubts come back again.Then what? I don't know 'cause I'm in this period,too. I've been doubting myself all along and I see no appropriate future in front of me.Things others take as the routine are simply not for me.But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uld go:Before I can realize it I'm in my 30s,towards 40,and when I look back there's nothing.Nothing to tell that I'm something different.And u know what the worst thing is?I may begin to accept it.I may give up.So maybe just like this I walk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中间那段时间静止想起了《环形物语》的一集。
Aksel病床上那个试图牵起嘴角笑一下的小细节直接哭了…满满地悲伤和无奈,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得作罢。
“确实,我们那时候学生时代很自由。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压力实在太大了,已经没有时间思考了,总是在看手机。
就拿威廉来说,如果我们不限制,他可以一直看手机。
”“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坐什么?
你在毁掉什么?
”“哎哟,别这样。。。
你是有什么烦心事在拿我撒气吗?
”“我想了很久。
我受够了,还要我说什么呢?
”“我真受不了这种事,难受的要死了。
不过好吧!
你走吧,如果你想走的话,我趁你打包的时候出去走走。
”“我一遍遍地看我喜欢的老电影,林奇的电影,《教父》系列,《热天午后》,很多遍。
确实如此。
”“我成长的年代,文化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这样很有意思。
因为我们可以生活在它们当中,我们可以把它们拿起来,放在手里,互相比较。
”“不管怎样,我还是如此,这就是我所有剩下的东西了,无人在意的关于一些愚蠢和无用的东西的知识和记忆。
””我开始崇拜过去的事物,而现在,我没有未来,没有别的东西了,我只能往回看,然后,这还算不上是怀旧,这是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我害怕。
这和艺术没有关系。
我只是在试着消化。。。
”“我受够了一直假装没事,这种痛苦的感觉太难受了,太难受了,一切都糟透了。
还有,我不想成为你的回忆。
我不想成为你脑海里的声音。
”
被时代裹挟的是标签化的枷锁,耳边聒噪的的尽是上帝视角的审判。
看似荒谬可笑,却最真实可怖。
我们都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断挣扎与自反,与其活成按部就班后面目全非的自己,不如随心所欲的做别人眼中的疯子。
只要有勇气就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干脆利落,魅力尽显,无需在意,更无需定义,人生本就该多元的包容与自由。
逃避与谎言无法驱散阴霾,拥抱的新生活也只是一次旧生活的回光返照。
茫然无措的在父权的阴影里啜泣,又不得不抉择那些老生常谈的普世困境。
唯有经历与感受才能披上盔甲铸就城堡,想象是现实最致命的伪装。
喜欢世界暂停时奏出恋曲的欢悦,也喜欢弥留之际时追悔莫及的回望。
看着阿克塞尔人生倒数的流逝,以及那段红了眼眶声嘶力竭的崩溃,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悲凄的绝望与无奈。
“我受够了假装一切很好。
”“我不想活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活在你终将失去的记忆里,我想活在我的家里,活在和你在一起的家里。
”“我最后悔的是没让你认识到你有多么好。
”透过窗户的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色彩,镜头对准的是孤独灵魂的渴望,独属于阿克塞尔的浪漫在缓缓流淌,深意的对话道出时代更迭的追悼。
在回忆中死去,也在回忆中重生。
在这凋零枯败的景致下,他成了一道划过我心间的流星……
给本片五颗星,是因为评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靠当时的观看体验,还有它所能带来的讨论的丰富度。
从女性、生育等角度都有很多篇优秀的影评,但我今天想写的是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
也许是整部电影围绕着所有人的最核心的主题,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议题。
人们都喜欢读有明确价值观的书,看有明确价值站位的电影,试图从ta人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万能的人生公式。
可这部电影一直在提出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我看不出编剧对女主的两任男朋友的选择是否有倾向性,似乎是一部在随机漫步的电影。
有一个评论说"电影在神性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 面对不确定性,这好像就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即使明知是一定会后悔的选择,有些人还是会走向这条道路。
然后有大概率在之后某个时刻感受到后悔,因为这个社会看似给你无数的选择,但脚下走着的只有这一条路。
但是选择的瞬间总带有一种神性,这是人类的自由选择,在趋利避害的大前提下,我用自由的意志去做出了一个违反生物界本能的选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只是进行了一次普普通通的类似抛色子似的随机选择,我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也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某一个瞬间击中,被动地做出了随机选择。
辅佐这一观点的是片里女主和漫画家男朋友的一段关于是否要孩子的对话,女主表明她也喜欢孩子只不过不能是现在,漫画家说“你到底在等什么?
”女主说她不知道,她说漫画家总是希望她能够用言语明确描述和分析她自己一切的模糊的感受,然后归因到某件事上。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男漫画家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似乎所有之后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原生家庭,归因到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子我们人生的难题又减少了不少。
可是我们知道,即使给自己的困境找到了原因,但我们作为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此减少一分。
说回女主在等待什么,说回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到底是人类作为独一无二的生物的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作为一根芦苇一样脆弱的生物的被动的随机选择呢?
在我看来,我们等待的也许是命运的某一个看似充满神性的时刻给了我们做出随机选择的勇气。
然而衰老和死亡是人之终点,女主吃了蘑菇后看到的是自己衰老下垂的身体,和剧本里前男友最终得了癌症的安排,都在让我们不得不直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人生里除了出生以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衰老和死亡。
“在我们单行线的人生里,我们到底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
一看海报和名字就决定看了,甚至没有看片花。
这是一部挪威的小众电影,拿了戛纳电影奖。
女主角自带甜妹属性,对着人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抗拒啊,而且演的真的很好…故事刚开始叙事就很梦幻很浪漫,朱莉一直都是随心的生活,不管是选择职业还是选择爱情,很简单的联动的画面就把她的性格刻画出来了。
男主角表白那里我很有感觉,一切的开始都是美好的。
只是很多东西一开始就看到了底,我们却都还是想试试,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是年轻的冲劲。
她还在探索,就被困住了。
不过困住她的是她自己,她不知道。
最终她做了疯狂的事情,和一个陌生舞会的男生完成了精神冒险。
这里拍的蛮诗意的,时间静止。
世界只有彼此,那样难舍难分。
也让她清楚的明白,当下的自己想要什么。
她开始了一段不好也不差的新的亲密关系,两个人坦诚着对彼此肉体兴趣的吸引。
还是很美好,只是还差点什么东西?
她在徘徊,她在纠结,最终她失去了她的孩子。
(一直不愿意和前男友生孩子的她。
在和新男友在一起时意外怀孕,竟产生了生下来的想法。
只是这时候,丁克的男友拒绝了。
)浪漫回归现实,她最终离开了现男友,送走了重病的前男友,成为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摄影师。
结局是丁克前任带着孩子和新家庭在朱莉的面前。
她微微一笑。
蛮有意思的,一个探索生命的女性角色。
飘忽迷离,随心所欲,最终明白了前任男友话里对于生命的感悟。
就像芸芸众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困于生活,或困于家庭,或困于社会。
只是朱莉有勇敢拒绝的勇气,即使跌倒,她还是会往前一直探索,终有一天她会确定自己的想法,又或许不会,谁知道呢🤷♀️据说别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男主角说,你是一个脑子不清醒的女孩。
哈哈大概是点题?
我个人更喜欢电影的法语名字,朱莉的十二篇章。
更诗意。
看见大家一片好评:惊世佳作!
我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事实上我身边有两个阵营:一个朋友非常喜欢,一个朋友非常讨厌。
喜欢的朋友:高福利国家的那种自由无拘束探索自己的权利,自由去爱去追逐的感觉,就算分手也能维持真诚的爱。
讨厌的朋友:这都是啥?
无序混乱的生活令我窒息!
无力吐槽这种乱糟糟的规划!
她的出轨如此“清新脱俗”,女主和咖啡男的邂逅令人震惊不敢细看!
我试图从她们的态度中看见其中的共性:当代女性在后女权时代处于一种混乱不能自圆其说无序的迷茫中。
有的人很能体悟/接受这种定位和立场;而有的人试图与这种身份/形象划清界限。
影片中所有人物的优点和缺点都只是对目前社会上男男女女/男女关系的一些侧写。
信息时代面对如洪流般涌现的事物抓取只有三分钟热度,所以女主一直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从读医/读心理学/学摄影,但毫无疑问她在试图探索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与男性的交往中,她采取了雨露均沾的模式,这也不值得去做过度的批判点评。
这时候出现了画地下漫画的漫画男,与女主最大的对立是:他是T型,女主是F型。
T型:根据逻辑和因果关系来做决定,什么事情都归纳总结提炼至哲学/抽象层面。
女主:我要的只是一种感觉feeling!
你明白吗!
feeling!
她觉得事事摆在台面上条分缕析让她觉得没有那种“心有灵犀””朦胧美”。
那他俩铁定得吵了。
女主与漫画男度假时在生育看法上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女主产生了应激反应想要与对方切割。
在漫画男朋友家她看见的家庭实况令她窒息,她不理解为何人要做不断生孩子的选择。
而年龄比她长14岁的漫画男以“上一代”代言人的角色发声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但也做了,你不可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很多人不明白生小孩有什么好但也生了,你不能做这样的人吗?
你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你只是抗拒“抗拒”,你自己也不明白这其中的内核,那你怎么知道你在抗拒什么?
(绕口令输出)女主在漫画男的粉丝签售活动中觉得无所适从,她自身的工作没法让在场的其他人对她感兴趣,看见自己的男朋友被很多粉丝包围求签名,她觉得自己有些“无用“。
于是她决定提前离场,回家的路上随意拐进一个聚会,在聚会中认识了龅牙咖啡男。
他俩在那晚经历了“不出轨”的相处,觉得非常有趣。
没法全神专注总是落寞想要找东西填补,这是当代人的常态,没啥好说的,他俩就是玩的很嗨想要在无聊枯燥的生活中开辟一夜惊奇。
感觉上来了,女主在某个早晨任思绪神游了一番,就决定:跟眼前这个老是呱唧呱唧觉得自己啥都懂的懂帝男朋友分手。
这趟漫游里她非常轻松畅快,她预想到了结束这段关系带来的如释负重,这里面当然要考虑进龅牙咖啡男这个形象给她带来的新刺激新快感,但我觉得更大原因是:她预演了一种展开新生活的可能。
她觉得我能行肯定行!
所以她毫不犹豫的紧急撤退!
而漫画男作为被通知的一方,整个情绪变化也是相当的真实:横你行你走啊——哎我跟你说你将来要后悔的——要么你别走吧我真的觉得你可以再考虑下——球球你留下来吧我真的好爱你我想象不到没有你的日子——我没法跟其他女人生娃,真的你留下来我接受搞丁克。
被“抛弃“的一方都希望能拉回之前的轨道,所以漫画男说了很多恳求语气,但也带有情感绑架意味的话,试图挽留女主。
个人觉得漫画男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有意思:用肮脏下流的地下漫画来对抗他不满的世界/生活,把负面情绪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
非常气愤自己塑造的脏脏猫在电影化的过程中,经过“文明化“的阉割,连海星p眼都被“和谐”掉了,岂有此理!
这是精髓好嘛!
不管多大他至死是一个不妥协的少年(大拇指)!
在圣诞夜电台节目里他与女权主义者唇枪舌剑,场面最终失控。
一开始电台女主持就揪着漫画男早期漫画“性化”“物化”女性的点,想要用不断的追问围堵把漫画男逼到死胡同,而漫画男用发怒粗口来举例说明,这无疑点燃了本就不爽他的主持人的怒火。
这其实反映了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我们不是变得更加兼听则明了,海量信息只是更方便我们更快速的选取自己想听的内容,更快速的去战队来diss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
信息掌握的越多,我们越刻薄了,不想去理解不想去宽容,都觉得:我懂得多你就是臭傻x。
全片其实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漫画男得癌了在病房里听摇滚乐,坐在床边一下一下的模拟自己在打鼓,踩着鼓点,甩着头,左右手配合打着镲,太有意思了这段。
我看到了他对于生命的热情。
这时候,女主直接一个拍肩,打断了他的自嗨(诶别啊我想继续一起跟着摇头晃脑啊)。
然后陪他散步,开始久违的聊天。
这段我觉得非常残忍。
女主找漫画男不只是表面上“听说得了胰腺癌因此来探望”,她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希望面临治疗痛苦和死亡威胁的漫画男来安慰和支持她,意外怀孕让她惊慌失措。
因此当漫画男跟她分享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她只是不发一语,然后转了个地方喝咖啡便转了个话题讲到自己的事情。
漫画男非常nice的安慰和夸赞她是非常非常好的人,一定能胜任母亲这个角色。
而这就是我觉得非常残忍的地方:在痛苦万分的漫画男面前,女主只是迫不及待地说自己的问题,一直抗拒跟漫画男生孩子,许久不见就跑来跟漫画男说hi我怀了别人的孩子我不知道咋办你说咋办啊……当然此处我能理解女主为何要这样做:自己无法给自己定位也无法给自己力量,她需要借助这个外力来支撑自己。
我们每个人只想利用他人解决自己的事情,而真正不掺杂任何私利无需回报的奉献有几何呢?
none慢慢的女主成为了漫画男癌症末期的陪伴,追忆往昔,漫画男变得又痛苦又深邃。
他在死亡的折磨下变得谦卑低沉。
在车内他对女主表白:我不想成为你的回忆,我不想不存在于世。
我想一直住在我的房子里,我想和你一直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原谅我在听到这段觉得是“有理有据”的“情感绑架”,很当然的漫画男一定有这种痛苦不甘,而女主的回应呢,她摸了摸他的头,能做的只有那么多了。
当她被告知漫画男病情恶化熬不过今晚,她含着泪由日暮逛到日出。
此处我只想说:早睡早起不要emo,身体健康最重要!
龅牙咖啡男和女主本有很多共性:都出身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家庭,都抗拒小孩。
但女主对咖啡男的新鲜感和激情慢慢退散。
她变得像只刺猬,觉得翻她垃圾桶里文稿的男友像个偷偷摸摸窃听她内心世界的奸细,甚至刻薄的说:你到50岁就端端咖啡,愤怒这个男人没本事没担当。
这里我又想吐槽了……你也只是个书店店员,请问您的晋升空间和职业规划是如何?
插播一句:当代田园女权最讨人厌的点在于没文化且双标,灌输一些非常站不住脚但很有感染力的歪理邪说。
实际上她们宣扬的不是女性应去争取的平等权利(right),而是女性该享有压倒男性的权力(power)甚至特权(privilege)。
让女权运动慢慢变味的还有政治资本的参与,完全变成了政治符号和斗争手段。
说到底就是借题发挥让被洗脑的小兵互相掐架,做这个阵法的人心思非常坏,而被利用的人非常蠢。
当女主怀孕又不幸流产后,她脸上的表情我也不知道如何解读,怅然若失,又没有那么的悲痛。
(其实不需要很悲痛,嗯)她究竟是庆幸自己能摆脱这个负累,还是很迷茫自己现在无法证明是否能担任好母亲角色了呢?
导演在访谈中说齐克果给他关于选择这个议题的灵感(齐克果作为丹麦人,真的在北欧思想界很受欢了,粉丝真的很多哈),导演在想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有选择,但我们也不知道选择什么啊,往往是过了很久以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啊,当初怎么这样选,当初是这样的啊……但时间都去哪了啊。
这种滞后性让我们其实每次选择的时候伴随焦虑迷茫烦躁的情绪(齐克果是这么个说法,选择必然带来焦虑,没选择的人才不焦虑呢)。
说了那么多,其实影片的片头我是很反感的:章回体的结构,小清新的布景,故事的立意一开始让我觉得自说自话,自我圆场。
女性自我意淫式的洒脱都市生活,其实是千百年来男性自我意淫式创作的一种变体。
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们女孩子可以见一个爱一个,迅速展开露水关系又迅速抽离,那一定是有人在骗炮害你收割你:真实的生活充斥着屎尿屁,突然从天而降的糟心事,藕断丝连的烂人,不尽如人意的性事。
过去男女关系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已经崩裂,只留下混乱无序下的我们。
我们自以为可以什么都懂点,能抓住一切掌控自己,其实我们仍旧无能。
女权时代的我们对于不做人的父权威严时刻保持隐忍,只能在嗑high了才丢个卫生棉出去。
we want more 但其实现实就是如此骨感,不论我们多么使劲攫取,我们永远不知餍足。
说到底,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绝对不是女主。
是我们所有人。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
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
但在30岁的年纪,她仍然身处一种庞大的迷茫之中。
影片的序曲,学生时代的女主会把手机锁起来,这个时代太多的信息涌入,有时候她不得不把这些声音切断。
短短几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她经过自己的选择、尝试,学习医学、成为摄影师等跨度极大的学业和职业路径。
遇见不同的伴侣,但都未等来结果。
影片结束你理解了她对自己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30岁的朱莉,在她的生活里遭逢了种种“可能”,遇到了爱、遇到了性、甚至遇到了相知和了解,最终仍旧孑然一身地生活。
当然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知道,孤独并非是一种损毁。
但它所对焦的那些问题仍然是我们共通的困境。
我们究竟是谁?
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平庸的大多数,如何去一砖一瓦地搭建自己的个体生活?
如同影片所提示的,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资格这样告诉我。
撰文|走走小姐01自由的尺度看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个下午,我觉得度过了一段绵长温柔的午后。
娓娓道来的生活际遇,仿佛是一场没有路标的奔跑。
看似四处皆为道路,但却不知目的。
同时,也堵死了许多失败后的虚妄借口。
不能让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说,假如我当时……就好了。
别说没有假如,就算像女主一样试过了种种“假如”,也仍难得到一个确切的圆满。
女主拥有做选择的机会、去实践的成本,遇见了一个恋人后还有恋人。
她把我们曾想过的尝试都活了一遍,但这不是一个鸡汤励志故事,她最终并未功成名就地成为一个“人物”。
影片结束,我像是在看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裸奔。
觉得喉咙发紧,张了张口既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充满期待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生吗?
英国作家朱莉娅·塞缪尔在《生活即变化》中写到:尽管我们想速战速决,但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同步需要时间,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感情跟搬家货车,或是新工作、新角色、新身份一样齐头并进。
从小到大,我们以为生活是向上的旅程,是通往更美好境地的阶梯,每一阶都更上一层。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不确定,它有起有落,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
而我们似乎唯一能做到的即是:接受在这个世界动态地生活。
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就是在讲述真实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的恐惧、焦虑、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
朱莉和前任分手时说“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
”活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面对自我是一门艰深的功课,之所以选择“30岁”也大抵是这个原因。
处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成年世界门槛,突然赤身裸体地面临周遭无数无法命名的审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难道人生至此,就一定要交上婚姻、社会价值反馈的答卷了吗?
我不知道,但也似乎正在经历这场无名的考试。
现代人的生活,太容易被一种奇异的统一步调所控制。
我们的感动和体悟,由四面八方的社交平台集体呈现。
追求趋之若鹜的共鸣,缺少“少数和个性”的生长空间。
交不上社会答卷的,头上仍有“隐形后进生”的帽子。
但更困难的是,朱莉真正痛苦的深渊在于:内心挣扎尖叫的“自我”并未出生。
每一段尝试后的生活似乎都不是她要的生活,每一个交往着的恋人都无法让她开启另一段人生。
她狂妄的、渴求着被看见的“自我”如此虚弱、不堪一击、模糊和破碎。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否定。
在自由尺度中的探索和游走,也如涉险于一片白雾笼罩的山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但自我的匮乏不是朱莉一个人的困境,它是这个时代呈现给我们的难题。
在“资本冲动”的笼罩下,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热点追踪还是消费内容的同质化倡导,人们关注的内容(精神性的)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很难为这个世界再贡献个性。
所以当我们从“塑料生活”里想找些本质,询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份特别的、让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超越一切的情感,我们也很难有决绝的选择。
是生活强烈的随机性,让整个时代的人类开始漂流。
女主角身上心里无名的不安,生活选择上的不断尝试,潜在着结束这种漂流的欲望,和茫然无措的失落。
犹如身处宽阔海面,想在此留下一点痕迹,却发现不过雨滴一颗。
但她想做一块儿磐石,人类的“自我”就是超出生物性和自然性的存在,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产物,成为“磐石”的愿望,就是建设生活意义的起步。
02进行中的奔跑这部电影的导演约希姆·提尔是挪威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表亲,他在北欧迷人富足的挪威首都奥斯陆长大。
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也来自这里,终年温润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保留着中世纪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城市之一。
但就是这里,一个代表着诸多文明尺度的地方——仍然令我们窥见了女性在起跑阶段的共通困境。
她有着所有缺陷人格角色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危机:缺乏父爱的单亲家庭,无处着力的事业,对于性和亲密关系的不安,以及因此被贴上的标签。
女主虽然在尝试书写大胆新潮的女性宣言,但没有一刻是真正自信的。
她对父亲的愤怒长久沉寂。
她写完的文章羞于发表,被恋人赞美时仍然难于安然承认。
她内心的彷惶不安,她对浪漫关系的追求,也在为她制造新的痛苦。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讲述恋爱关系的细腻是非常可贵的。
所以电影非常好看,那些浪漫迷人的处理让整部作品无论讲述多么下沉的话题,都仍然是灿烂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比如海报上女主奔跑着的笑颜,就是在去见新恋人的路上。
有一段美丽的超现实镜头:那是一个清晨,和同居男友如常的一天开始了。
她打开一盏灯,一切都静止了。
四处的山川、河流、草坪和人群全都存在,从日出到日落。
但跑过这几个街区,她要去见心头记挂的新鲜爱侣。
两人交谈、缠绵、拥吻,那一切美好的事物虽然存在,但都比不过她此刻正在进行着的“美好”——fall in love。
而回到现实中的现实,和同居男友爱情的灯盏熄灭了。
她选择分开,她要继续新的关系,虽然最后仍旧在重复和增添着新的痛苦。
两段展开描述的恋情最核心的关系矛盾在于“生育”。
一个平权意识“应该较为成熟的地方”,“生育”依然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女性,该如何选择和她的伴侣继续后面的人生。
她也曾尝试过跟随男友去参加家庭聚会,和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朋友们度过了孩子奔跑、大人尖叫的周末。
在那浓缩的家庭体验中,无数婚姻世界的裂缝扑面而来。
女主也和当时的男友不断地争论,男友会说着“很多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就有孩子了”,一边仍不放弃说服她“我已经四十岁了,你比我小许多,我不能再等了。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尽管男主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漫画家,会和女友进行深入的交谈,似乎欣赏她的表达赞美她的文章。
他依然以一种“软压力”的方式在说服自己的伴侣帮助自己完成为人父母的心愿,即使这不是对方此刻的心愿。
当然,女主不是受害者或者值得同情的弱小女孩,她是一个受过教育、拥有选择能力的都市女性。
但同时她依然对自己的困境毫无办法。
以至于当意外怀孕来临,她也面临着时刻动荡不安的心。
这部电影很珍贵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在以女性作为感受中心去讨论女性遇见的问题。
最后,当孩子又意外离开时,她悲喜交集的表情里也有松了一口气的安然。
梁永安教授在解读《小妇人》时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命的打开,内部世界的多元化,一个人有更多的价值和更广阔的选择性。
经历了城市化、中产化,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个体积累了大量的差异性。
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女性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种蓬勃的要求,反叛精神更为强烈。
”女性在各种社会文明化之中,在发展、失序和建立新的脉络的过程里,开始迸发更丰富的诉求。
片中的朱莉处在女性成熟度最好的30岁年纪,但为什么身处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接受如此良好的现代教育,她仍在这个年纪处于呈现出自毁式的迷茫呢?
而朱莉的状态甚至是世界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她在生育和婚姻问题上的被动、她对身份建设的自卑、她在面对自我社会价值上的迷乱。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去年有一部90后女导演的电影《爱情神话》,就以非常轻巧的方式在探讨女性的欲望和诉求。
一个幽默的桥段是,前妻一脸认真地说出“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在调侃和嬉笑里,释放了性别平权的巨大信号。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都全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中心,颠覆了老白(片中男主)的种种预期。
是近年来中国作品中,呈现女性自主性、自由度最宽适的作品。
这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女性行为上存在一种共性:从男性的眼光、逻辑、要求和期待中,跑了出来。
《致命女人》剧照。
但跑出来之后呢?
离开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的那些规则体系之后,我们新的人、新的女性,在前往新的环境下继续往前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命题出现,也是朱莉正在面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需要什么样的生命追求,去构建比较幸福的“个体生活”。
但跑,是前提。
不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是《爱情神话》,或者《致命女人》到国内不断出现的《爱很美味》《我们的婚姻》等,都无一不在呈现着越来越强烈的女性主体性,先让“自我”离开此前的束缚,是全球女性进行中的动作。
03第一人称单数“三八妇女节”时,日本女性主义先驱森崎和江女士说过的话又被大家纷纷转发:我们要退回扣在女性头上的种种称呼,回到无名。
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名字,母亲、妻子、主妇、妇人、姑娘、处女……但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人称单数”,也是这部电影接近尾声的章节标题。
前任患了癌症离开,朱莉也又结束了一段恋情,她一如我们初见她时一样,好像又回到了一个人的自由迷雾之中。
但终究还是不一样了,走到过“一切的尽头”,陪伴过昔日的恋人永别。
她坐在海边,看着朝阳一点点升起来,阳光洒在她的脸庞,生活如此,都会心碎。
她携带着这些过往,继续着三十岁以后的人生。
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一段对人生精妙的总结:人间这出戏剧是只杀不死的九头鸟,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仍然七情六欲,仍然悲欢离合,仍然是探索而至神秘、欲知而终于知不知。
所以坐在海边听闻噩耗的朱莉,虽然流泪但并无更多感伤。
因为你知道她会坐起来,还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我说电影很温润,是因为如朱莉般的女孩可能都经历过几段感情、人生里开始过不同的序章,有过不确定的放弃和继续着不确定的以后。
在探索、寻觅、兜兜转转的过程里,开始接近那个藏匿的“自己”。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到了这里,电影超脱了关于性别的束缚。
它开始讨论的是任何对成长有渴求的人:我们面临的不过是为这个“自我”重建坐标系。
它像陪伴着女主和无数潜藏在这样人生档口的年轻人一起,剥去一层恐惧和焦灼的外衣,让温柔和耐力展露出来。
好像不必在面对海量涌入的信息而不知所措,大多数的社会比量开始失效。
女性的成长往往是从向内寻找开始的,她不再去渴求新一段的关系,新一份的职业,而开始选择在自己的遭遇中不断前行。
所以在片中后记,看到她举起相机从容地引导着生涩的女演员。
她能够为其他的女性提供信任的力量了,这时候电影所触达的连接如此敏锐,不只是在奥斯陆而是和世界上各处的女性一起犹疑、绝望、在平庸和想象中反复横跳。
我常用平庸生活将自己包裹,但每时每刻,作为自己人生的观众,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但只能是我,对自己下这样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我拒绝成为被审判者。
这个片名,妙就妙在它既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自言。
但除了“第一人称”的我,谁也没有资格告诉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
题图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Julie最开始学医,因厌恶解剖学,对灵魂感兴趣,于是转专业学心理学。
给男朋友拍了几张照片后,对视觉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摄影。
挪威福利社会,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也支持,只要自己喜欢。
又喜欢上比自己大很多的漫画家,同居。
漫画家事业上升,Julie却迷失了自己。
觉得漫画家掌控了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人生的配角。
对漫画家的抱怨,其中一段是这样的:“你时时刻刻表现得如此强势”“我们所有的感受,你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事物进行系统性阐释”“有时,我只是感受而已”“你在每一个心理层面去分析事物”“就因为我的分析能力没有你强,你就认为我弱于你”漫画家深爱Julie,Julie精神上出轨,接着肉体也出轨,Julie提出分手。
漫画家很难受,也尊重Julie的自由。
Julie沉迷于“控制”新男友的肉体,当他看见漫画家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她又厌倦的对男友说,难道你五十岁的时候还在咖啡馆当服务生。
男友说,你说话真伤人。
漫画家后来得了绝症,Julie和漫画家旧梦重温。
漫画家对Julie说,事情不顺利你就会绕开。
Julie又感受到人生导师理性的样子。
漫画家去世。
Julie怀了服务生男友的孩子又流产了,两人也分开。
Julie最终一个人,成了一位摄影师。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说的也许就是你我。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好好过,但自己未必觉得是好日子。
也许“过好了日子”,不过是因为“失去了自己”。
都很糟糕,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快乐一点,就没有不糟糕的人。
1、影展期間,歐洲電影訪問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電影中三個人物,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 verste menneske,2021)片名是針對誰而言?
導演回答:「第一,故事主要是兩個人;其次,這三個人在電影中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所謂的「糟糕」或者「差勁」,要注意,並不是偷拐搶騙燒殺擄掠,而是一種自我的認知,進一步說,是一種知恥,也是一種覺醒,不過是覺醒的初步。
2、關於尤莉亞[A]尤莉亞是片名所言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們看三十歲的女主角尤莉亞,沒有完成學業(為自己無力投入的學科找遍藉口:解剖像木工,心理系女孩飲食無節制,會自拍就以為自己是攝影師,稱是作家但只發表在FB),沒有和睦的家庭,沒有像樣的職業,沒有房與車,沒有深邃的想法(連自己有兩本書都不知道,尤其那篇女性主義的文章簡直是謬論,還只在性活動的主動權力上鬥爭),總是想找到可以依賴的男人,沒有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遇到挫折就會逃跑,他十分任性。
他是晚熟的孩子,而這麼說還是過度恭維了,實際上內在不過還是個仍接受哺乳而長不大的孩子(三十了還讓長輩給自己辦生日會),他的母親、祖母、曾祖母、高曾祖母、天曾祖母、烈曾祖母、太曾祖母……在三十歲的時候早已生子持家,經歷喪子喪夫等命運波折,可是尤莉亞還像個孩子一樣爭取父愛,期待男人的肩膀,還不想長大和獨立——這是當代社會中新世代人們的寫照。
[B]可是愛他的漫畫家阿克塞爾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難道因為愛情使人盲目,所以眼裡才出西施嗎?
阿克塞爾這麼樣高度理性的人的眼中,他所看見的尤莉亞顯然與我們不同,他看得出尤莉亞社會經驗欠缺、生命經驗不足,還需要很多的耐心等待與生活磨練才可能成熟,他看出尤莉亞還在生命覺醒的最初步,所以在兩人身體非常親密的接觸後,劇情延伸到了兩人的心靈上,展開了一段非常貼心的床上談話(十分尊重女性,不然一夜情又何需多談)。
阿克塞爾因為愛尤莉亞,就像愛他自己所創作的漫畫人物那樣,他明白尤莉亞是一隻仍帶有野貓本性且未馴服的家貓,就像他不喜歡電影公司柔化(媚俗)他的漫畫主角一樣,不喜歡淺薄的泛道德論的言論批評他的藝術作品一樣,他也不喜歡尤莉亞妄自菲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在他的開放心胸與肯定言談中,以及極大的耐性裡頭,讓尤莉亞沉澱了下來,真的進入人生的深思中而找到了自己——自我從來不必外求。
這裡要注意的是阿克塞爾好幾次與尤莉亞的談話,包括:第一次床上談話,拜訪尤莉亞父親時為尤莉亞仗言,分手時的懇談,病重中的對答。
[c]電影用了非常戲劇性的結尾來呈現尤莉亞尋獲的獨立性:導演與編劇讓尤莉亞流產,單身,有一份需要耐心投入的正職;就像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中導演與編劇讓女主角離婚,並獲頒最佳導演獎一樣,以此來肯定女性的獨立性。
3、我想,許多人被阿克塞爾的韌性所打動。
阿克塞爾是藝術家,有著高度的社會成就,享譽盛名。
可是當死亡來襲——胰腺癌確診,他還打著空氣鼓,像是渴望強烈的心跳那樣,但他的世界還是崩潰了。
成就有兩種,一是外在事業的成就,二是內在生命的成就,雖然尤莉亞鼓勵阿克塞爾,說他的漫畫創作不得了,可是阿克塞爾充滿絕望的說他沒有未來了,所以只能細數過去。
也正因為尤莉亞的探望,因為其中的愛與關懷,他也從打擊中站起,重新肯定了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不想活在別人的記憶裡,不想活在作品或藝術史裡,他想和尤莉亞一起生活在他倆的小公寓裡——他沒有在病中厭世,這一點的對生命之留戀,表現出他肯定了自我人生正向且美好的經驗。
4、艾文德其實不是故事的主體,但可以說是男性版的尤莉亞,他反映出這樣的一群人:胸無大志,平凡度日,踏實生活。
5、請留意尤莉亞與艾文德的分手,尤莉亞此前的分手都非常的粗暴而不負責任,正是因為與阿克塞爾的愛情歷程讓他覺醒,尤莉亞懂得了承擔責任,懂得了比感覺、感受更深刻的感情,所以才會與艾文德有一番慎重的分手懇談。
這種覺醒是從愛中覺醒,如果女孩子沒有遇到漫畫家,可能一輩子都是渾渾噩噩,也因為遇到漫畫家給女主角適當的愛,所以女主角可以溫柔的和這個咖啡店男孩分手,而且電影最後還告訴我們,女孩子分手後保有情分,可是並不眷戀,他不會再去勾搭那個有妻有子的艾文德了。
我們在愛中被所愛之人肯定,不論是父母、師長或情人,進而我們發現我們被肯定之處,而學會自我肯定,如此醒覺而成長,達成獨立。
一旦舉世非之,或遭遇不幸和挫折,我們也能夠坦然面對,能夠接受和消化,不致自我放棄而能挺立於世,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个人年度最佳🎬#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
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
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
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
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
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是这么的,空虚迷茫。如果只是想轻易地获得自由,却根本不具备担当的力量,那么这自由只是一厢情愿的轻率。独善其身并不足够,不负责任亦非自由。
俗到无可救药时候,总能峰回路转来点反预期的惊喜,关于两性关系刻画很精准了,大概也可以无缝对接中国90年上下大龄文艺青年们婚恋观。魔幻蘑菇那段真是全程捂脸脑瘫笑,太想回欧洲起飞了……
好佩服导演能把如此寻常的一个简单故事拍得这么情绪这么饱满,女主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最难得的是她能承认这一点并且一直努力地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工作或恋情),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从来不对此做出点什么努力去改变去探索。
北欧童话。他们想到自我的追寻之旅太奢侈了:教育可以被浪费,工作可以被浪费,时间可以被浪费……只要他们开心就好,这得有福利保障的safe net打底。而在东亚国家,人的一生就想走钢丝,一步错了就可以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真是太艰难了。大家都想“追寻自我”,然而这个世界90%以上的我都是没有自我的(包括我)。不同人生模式就像不同的模型,我们钻进去然后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样子。如果没有模型的话,我们可能不过是一团烂泥而已。并没有说烂泥不好的意思,一直躺着晒晒太阳不也挺舒服的嘛,存在即生命本身的意义,活着就是活着。Ps,奥斯陆太美了,之前冬天去过一次,想夏天再去一次。好喜欢北欧这种干净澄澈的感觉。
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坚持一个爱好,我没办法维持一段感情,我会为了捍卫我的人生信条而冒犯他人,我伤害我深爱的人们,我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我没有勇气去见他的最后一面,我无时不刻没有在向往自由,我自私地爱着我自己,我讨厌改变,我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认识我自己。
我也想知道她为啥三十岁了还觉得自己是小鹿斑比(真糟糕。
女主角就是世另我了:不稳定,多变,混乱,追求未知,容易冲动,明知道会后悔但还是要做,必须犯错,因为这样才能感觉到自己真正在活着。
北欧女人太自在、自由了,足够安全下,可以选择,可以放弃,可以后悔。片中倾向比较明显,生育权是女性独有的,男性只有请求权。
在神作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焦虑、不确定,可能是我们一代人的主题。
约阿希姆·提尔“奥斯陆三部曲”终篇,细腻真实的当代女性电影。1.女主贯穿全片的摇摆彷徨、她笔下的女权主义文章、以照片+画外音呈现的过往母系亲属30岁时的命运对比及男主在电视采访中情绪失控的辩论,都具暧昧多义性,既支撑又反思了当下复杂多元的女性主义思潮。2.【变化】亦是一大母题:女主从头至尾都在迷茫无定中决绝地探求新的变化,而漫画家男主则在生命最后时刻坦陈自己早已放弃了变化,一遍遍沉浸在如[热天午后]这样的老电影中。3.影片终归猝不及防地开启了至为痛切(而且对胰腺癌患者的描摹又如此真实)的【死亡教育】,这也是今年许多影片不约而同的默契,唯有在灾变与死神之息里才能真正反思生活。4.对奥斯陆城市空间记忆与电影剧照拍摄的呈露。5.严整章节结构,叙事者画外评述介入常与人物台词交叠。6.时间凝固的穿城奔跑。(8.5/10)
世界上最常见的人
给当今年轻人下定义的部分不出意外的刻板又表面(所有metoo相关内容都看得我翻白眼),但关注点在人物个体经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有趣动人之处。比导演之前两部实在好太多了hhh…
7.3 呃……和aof约片。
3.5;明白自己多么糟糕就还不算太糟糕,她完全明白自己弱项——一边大谈女权一边无力反抗父权,一边挥洒当下一边惯性焦虑,过于随心的决定,定期的情绪上头,各种借口搪塞的混沌日常;然而,一切都会走向结局,都会在时间的洗练中说服或被说服。女主的脸孔真的好适合各种情绪的调动啊,极为生动。
算计后的一点点真
怎么说呢,一个男人生性不定,迷茫混乱,朝三暮四,喜欢这个又爱上那个,大家叫他詹姆斯迪恩,永远的偶像,性别一换就要自啐一口,取名“全世界最糟糕的人”,真的女人们别太爱自省了
很一般的电影,不知道热评说的什么鬼,女主的爱情观在一开始热情退却后没有反思自己而是继而换了更新鲜的小帅去追求所谓的同频道,我笑了,若男女一换估计评论过万吧?说羡慕的人,希望都能像她一样结尾,看着人家幸福美满然后自己微微一笑继续苦逼生活吧。
“你会后悔的”“我一定会的”
….好一个当代电影,当代叙事。太“当代”了,在这个“当代”下,所有人似乎都在面临一样的问题,关心相似的议题。仍是“当代”的做法: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什么主义/立场/观点都可以被简化成关键词去理解/阐述,快速表达以快速博取认同,反矫情从而廉价地尽情矫揉造作,虚张声势原来是世界主义的,平板地球村大概就这样?呵呵。
这是《忍者宝宝》后,最近又一部让我感叹的挪威电影。吵架都吵得那么有文明,有礼貌。渣都渣得像独立宣言。//全片最激烈部分,漫画家在直播节目上回击嘉宾:我觉得你们这些后女权分子简直太自以为是了。 都感觉不到那种浓烈的火药味。//书店店员+咖啡店端盘子的 都可以不去焦虑——我就端一辈子盘子又能怎样,我照样有房住,敢养娃,精神生活充沛... 这放在某些国家,你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