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狗的窝

Die Höhle des gelben Hundes,蒙古的小黄狗,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Nansal Batchuluun,Nansalmaa Batchuluun,Buyandulam Daramdadi,Batchuluun Urjindorj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蒙古语言:蒙古语年份:2005

《小黄狗的窝》剧照

《小黄狗的窝》剧情介绍

小黄狗的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蒙古小女孩娜莎(Nansal Batchuluun 饰)在石洞里捡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白狗,她将这个小家伙带回了蒙古包。但是父亲(Batchuluun Urjindorj 饰)却认为小狗曾和野狼生活在一起,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娜莎不顾家人的反对,将小白狗偷偷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小白狗改变了家人们的看法…… 本片荣获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海星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疯狂一家秀殴打诱发者极品老妈第六季攻心孽欲之殇贵度姐妹记基加利的鸟儿在歌唱阿丕书记恋爱恐惧换爱大冒险顶级阴谋古田军号二十面相少女奇技男孩一拳超人OVA1支持女孩们犹如故人来爱森斯坦在瓜纳华托刺蝶绿茵之外超时空大玩家缘来自有机葬礼成员战斗之夜:百万美元大盗月面兔兵器米娜白衣校花与大长腿之特工娇妻空乘危机第一季雀圣2:自摸天后一曲秦腔阿什丽·加西亚的扩阔宇宙

《小黄狗的窝》长篇影评

 1 ) 窝阔台的歌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躺的一张床边有个柱子,柱子上贴着张电影的海报,电影名《窝阔台唱歌》。

这是一个启示。

也许若干年后真有这么一部电影问世,将会是我拍的。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蒙古国第二任大汗。

蒙古,与我有不解之缘。

我确实某一次长途开车,狂听蒙古、图瓦的原生音乐,入了迷,产生了拍一部蒙古题材电影的想法。

电影里主角们都是蒙古人,完全讲蒙古语。

我要用我这汉人之手,拍出最纯正的蒙古味道。

当时产生这想法时还意淫着,这个电影,得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拿个奖。

具体的就不说了。

是我个人的创作秘密。

梦醒之后,花了点时间研究已有的蒙古题材影像作品。

找出几部口碑还不错的来。

蒙古国女导演比亚姆巴苏伦·达娃《小黄狗的窝》就是其中一部。

还有其他几部,也在寻找资源,慢慢下载,慢慢看。

这个片子90分钟影像,真是平淡如水。

就是一家依旧住在蒙古包里的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流水帐。

三个几岁的孩童,一个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妻。

和一条从附近山洞捡来的小狗。

全片几无矛盾冲突。

唯一矛盾点是父亲对女儿捡来的小狗的不喜欢与排斥。

片尾,小狗正如所料地救了其中一个孩子,父亲也正如所料地接受了这条狗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

真是俗套得可以。

但这个片的价值,就在于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21世纪背景下,即将消逝的游牧生存方式。

我知道,如今在我国的内蒙古,牧民早已住进了楼房,不以蒙古包为生活场所。

对蒙古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应该相差不会太大。

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朴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文明侵蚀殆尽。

所以此片的任务是,以一家人在蒙古包里的居住、生活以及最后的迁移,来作一首游牧文明的挽歌。

我躺在床上,有时专注,有时随意,有时分心,让这90分钟在我面前流淌而过。

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观众,这个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也许是都市病和失眠症的一剂小小药方。

 2 ) 关键思想在老阿婆的话里面

反映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反正看了后很有感触。

我养狗,这部片子也很影响我养狗的态度。

尽管片子里狗不是很重要。

 3 ) 小黄狗的窝,温暖的故事

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那就是她;如果有一个声音能够让我找到童年的纯真,那也是她;如果有一种回忆能够让我温暖,那一定是她。。。

《小黄狗的窝》—最温暖的电影《小黄狗的窝》那缓缓流淌的情节将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带回了遥远的童年:曾经的欢笑、泪水、故事、游戏,还有伙伴。。。

;母语的韵律就象母乳的芬芳,把我的眼眶用泪水填满,令我积蓄已久的情绪象泉眼里的泉水汩汩流出;一个个已经支离破碎的片断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被这部电影神奇地重新拼凑成了一幅美好动人的画面。

这是一部情节很平淡的影片,但平淡得让人觉得温暖;影片中的生活片段是每个蒙古人都非常熟悉的,对于我来说是再亲切不过了,在背井离乡多年后重温这延续了千年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

片中人物流露出的质朴情感,象一阵阵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叩击着我已经紧闭多年的心门,那里肯定已经荒草丛生了。

于是,我抛弃了早已驾轻就熟的套路,什么拍摄手法、故事内涵,人物性格特点还有什么时代背景,全见鬼吧。

我那一刻做的,而且只能做的,就是被影片娓娓道来的风格俘虏,安静的坐着,享受影片带给我的回忆和感动,任眼泪慢慢滑过我的脸颊。。。

渐渐地,画面中那些晃动的身影终于和我脑海中的形象一一重合了,片中那拾牛粪的小女孩分明是我那个任性而聪明的姐姐,我仿佛又看到她狡黠的向我眨着眼睛、倔强的咬着自己的嘴唇,挥着她的拳头向我示威。。。

看着小女孩认真的拾着牛粪,却不小心的把牛粪一个个扔到粪筐外面的时候,我一定是忍不住笑了,姐姐啊,还记得你每次接我放学,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吗?

当弟弟爬上姐姐们的床,咬姐姐胳膊的时候,我一定觉得嘴里咸咸的,还记得我们打得不可开交,只是为了一个面包吗?

当小女孩好奇的注视着山上的狼洞,并且毫不犹豫的钻进去的时候,我的心一定揪了起来,我那天生就是冒险家的姐姐,还记得自己如何勇敢的“上天入地”吗?

就这样,我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然后就在旁边注视着这一切发生一样,注视着自己的成长,也注视着故事中小姐妹们的成长,微笑着、安静地沉浸在整个影片塑造的氛围当中。。。

随着故事的发展,片中人物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他们朴实无华的表演让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童年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深明道理的母亲、慈祥的老额吉。。。

那个信佛的老额吉,她的一举一动让我看见了我逝去的奶奶,她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讲着道理,还有她无穷无尽的故事,信手拈来的寓言(那是多么深刻的寓言,因为他们就取材于辽阔的草原),就象那个老额吉讲的一样生动:来生做人比让米粒停在针尖上还难,所以人的生命才那么珍贵。

影片的故事越来越接近高潮,我反倒越来越平静:虽然在转场的时候,父亲遗弃了小女孩捡来的小狗,但我不遗憾难过,因为我知道蒙古人根本离不开狗;当小弟弟被秃鹫们包围的时候我也不紧张害怕,因为小狗在他的身边,蒙古人知道狗对主人的忠诚;小狗会回到巴朝鲁一家的身边,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人,就象片中妈妈说的,小狗来到他们家是注定的,是一种缘分。

故事就象我熟悉的那样,以平淡开头,又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结束。

然而此时,我却被震撼了,这曾经唾手可得、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现在对于我来说却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电影给了我回忆,却也提醒我已经远离了曾经的自己。

那么此时我胸中氤氲的情感是什么?

是伤感是遗憾吗?

好象都不是。

祖祖辈辈,我们不停的迁徙,早已习惯了被另一片土地慷慨的收留;无数次的离开并不是因为钟意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现实中的我,就象片中逐水草而牧的一家人一样,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牧场”,背井离乡,不断远离,远离再远离。

这就是祖祖辈辈流淌在我们血管里面的不安分的、奔放的血液。

记得小时侯,躺在奶奶的怀里,听她对我讲:“快快长大,小鸟变成雄鹰,就要远走高飞。

”是啊,远走高飞,我已经远离我的故土,远离我的民族,远离了我的童年和我的亲情,感谢《小黄狗的窝》又把我带回了无忧无虑、充满温暖的童年。

将此文献给我的姐姐,还有:愿我远在天上的爷爷奶奶吉祥如意,还有乌力吉巴雅尔和桑都楞叔叔,我也想念你们。

 4 ) 极力推荐

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5 ) 平淡而有深意的蒙古草原记录片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狗的故事片,不如说是讲述蒙古家庭的记录片,本来以为一讲到蒙古,就会想到草原,一提到羊群,就会想到狼群,但是,这部片中,几乎没有讲到狼群,原本想象中的这条狗,会是很英雄的概念,但是体现出来的却是很简单的一次把秃鹰赶走而已。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根本谈不上英雄,也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的事迹。

整部片,就是娜纱回到草原开始,以搬家为结束。

其实,牧民也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只能继续在草原上奔波,因为“在百货大楼工作的工资还不能养活全家”。

这部片获得了去年的“2005年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蒙古草原的风景和近乎平淡的生活,应该给获奖加了不少分,平淡并不代表无奇,这部片比起昨晚半夜看的《梦想照进现实》相比,都是很少的人物角色,但是在细节的拿捏上,德国导演显然要比老徐到位得多了,《梦》几乎是在耍嘴皮子,而这部片话很少,但是人物刻画得很真。

你能咬到掌心吗?

我当时没听出母亲究竟想说什么,而在让小孩试了几次之后,说了一句挺有道理的话“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不能得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如意的”,而在那老奶奶跟娜纱讲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个看似很平淡但是很有深意的故事,米粒能站在针尖上吗?

娜纱试了几次然后说“这不可能”,老奶奶笑了:“下辈子做人的机会,跟米粒站在针尖上的概率差不多,太难了,所以人的生命才会那么宝贵。

”似乎我对蒙古题材、草原题材、西藏题材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狼图腾》、《藏獒》等都看的很入迷,这部片也不例外,IMDB的评分7.7分也基本能够反映我的评分了。

 6 ) 小黄狗的窝

第一次看蒙古电影,平淡而悠闲的草原生活,很适合我现在的心情。

有了小孩之后,再看电影中的小孩,就会有格外亲切的感觉。

片中的三个小孩,由大至小,一个照顾一个,可爱极了。

真是幸福,独生子女再没机会享受到这样的兄弟姐妹之情了。

草原上的民族自然要不断地迁移啦,又到了一年迁徙的时候了,装好全部的家当,向新的地点出发!

雅虎的工作辞掉了,即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啦,这种感觉真好。

我原来以为每一项工作对于我来说好像大学的课程一样,过一段时间一定要结掉它,现在感觉并不是工作的问题,而是我自己就像游牧民族那样,必须不断地迁徙吧。

影片里的一家人,告别原来的居住地前有很庄重的祷告仪式,感谢草原收留了他们。

回想起来,也很感激雅虎中国这个环境呢,在这里结识了很多的良师益友,帮助我成长,给予我考验,和我一起携手度过难关。

收获真是一言难尽,日后细说吧。

 7 ) 小黄狗的窝

五颗星不仅给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还要给在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五口!

不矫揉造作,没有过多的语言,全片就是一首从草原流淌诗。

爸爸出门了,小不点的妹妹带着弟弟玩累了躺下就睡,妈妈挤牛奶、熏羊肉、缝衣服、做干酪,娜莎塔骑马去放牧,妈妈叮嘱她看着那座山头就不会迷路,可是为了寻找小狗找不到回家的路,下雨了,在一个老奶奶的蒙古包里听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娜塔莎捡干牛粪那段太可爱了,她叉起牛粪往背上的篓子一扔,没扔准,掉在身后的地上,不理会,继续往前走,再叉,再扔,还是扔个空……她和妹妹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这个大象,那个长劲鹿,可是她们应该没有见过长劲鹿吧,所以她向妈妈告状,妹妹说谎说看到了长劲鹿,然后悄悄问妈妈妹妹是不是在乱说?

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后开心的笑了,她也许以为妹妹的前世就是长劲鹿呢。

电影的最后,他们在转场的路上碰到一辆宣传选举的汽车,羊群像流水一般漫过来,汽车停下,爸爸过来赶走羊群让出路,汽车开走。

木轱辘车慢悠悠地向更远的草原走去。

外面的世界终究会影响到这里吧,娜塔莎马上要去上学了,爸爸跟妈妈说也许可以去城里找事做,妈妈说怎么能养活一家呢。

但是现在,他们在向更深的草原走去。

 8 ) 从青歌赛原生态唱法谈到原生态电影

我们应该感谢中央电视台,应该感谢青歌赛,更应该感谢这些那些来自草原,来自深山,来自林海雪原,来自世界之巅的歌者。

他们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大地,歌唱神明。

聆听这样的歌声,你会忽然觉得那长调好似悠悠的从他们的嘴中拉了几百年上千年,会忽然嗅到那发自泥土的特有的芳香,会忽然被原始的母性震撼。

看过几天后我忽然醒悟:原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竟然早已经远离了祖先踏过、野火烧过使人类生养不息的土地。

于是我联想到了电影,其实展现原生态的美,电影更加直观,更有优势。

就在青歌赛前我看过一部蒙古电影《小黄狗的窝》,这是一部彻底的原生态电影。

大草原土生土长的牧民,真切的蒙古包,写实的牧民游牧生活。

故事很简单:草原上一家牧民,小女孩在捡牛粪的路上遇到一只小狗,于是带回家要留下它,而父亲怕是狗和狼群有关系带来后患坚决反对,最后在迁移时把狗留下来,而在他们迁移途中却发现最小的孩子没在车上,父亲回去寻找时发现小狗忠实的保护着孩子,使孩子免遭秃鹰的侵害,于是小狗终于被接受了。

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特别说:“我必须找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家庭来演这部电影,因为这才是他们的生活,换成演员就变成演戏了。

”“牧民的生活状态也在变,也许再过二十年想表现牧民的生活也只能请演员来演了。

”(顺便提依据,这个导演是在德国留学的,作品《骆驼骆驼不要哭》还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

实力不可小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怎么生活,他们和自然结合的是那么贴切,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畏。

于是我也联想到国内一部不错的电影《花腰新娘》,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云南花腰彝族的爱情故事。

花腰彝族有一个风俗是女子嫁人三年后才能与男方同方称为“归家”,女主角凤美敢于和老的礼法抗争,和男友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

故事虽俗套,但展现的民族风情却让人眼前一亮。

张静初的表演可以说精彩,但毕竟是表演。

现在我就想:如果故事不是刻意的雕琢,如果不是专业的演员来表演,那么这不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电影么?

如果是这样,这部电影的名气绝非现在可比了。

巧合的是这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冠军好像正是彝族姑娘,而且恰巧就是花腰彝族。

于是我又联想到很多电影,阿富汗的《奥萨玛》,伊朗电影《圆圈》,前几天看的马其顿的《暴雨将至》,甚至还想到了90年的奥斯卡影片《与狼共舞》,影片中的原生态因素一定为影片获奖增色不少。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那根民族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哪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而他们的原生态生活也在随着现代化的脚步在漫漫的蜕变着,一部反映他们生活的原生态电影是多么的令人期待啊。

想着这些电影,耳边萦绕的还是那些歌声。

这些歌就是他们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的生活?

是否一定要住进楼房?

是否要再建设一个开发区?

是否---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以至于我们经常选错。

 9 ) 选择

片首,娜莎的父亲带她一起埋葬了死去的狗,他把马尾编成辫子剪下来压在头下,这样“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当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及时行乐成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再关心后代、传承,他们甚至不再关心祖先。

娜莎从山洞里带回一只小狗,取名为点点,爸爸担心是和狼群居过的会把狼群带来吃掉家里的羊,坚决让她送回去。

娜莎不愿意,她问妈妈问什么他们不要点点,妈妈说那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她让娜莎咬自己的手掌心,娜莎试了很多次无一次成功,说“这怎么可能?!

”,妈妈告诉她不是什么东西在眼前的时候都能要。

——人生充满了取舍,不同的决定将迎来不同的未来,无论多么难,都要选。

娜莎放羊迷了路,被一位老婆婆收留。

老婆婆给她讲了一个小黄狗的故事,娜莎问自己下辈子能不能再投世做人,老婆婆没有直接回答,她给了娜莎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告诉我。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老婆婆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就像要让米粒立在针尖上那么难,人生那么宝贵呢,要珍惜啊!

蒙古民族的智慧从这些朴素的生活细节中冒出来,这就是电影给人的感觉,朴素自然又深沉智慧。

导演曾经拍过不错的纪录片,本片虽然不是纪录片,但用的都不是专业演员,她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寻访到一个合适出演的游牧民族家庭——巴察禄一家来担任主角,以摄像机记录他们真实的生活。

娜莎的妈妈让她去捡一点干粪回来,娜莎说之前没干过,妈妈鼓励她试试。

于是她小小的身体背起一个大大的竹篓子,她把牛粪甩进篓子却常常丢到了外面,就这样一路往前捡着走着,直到遇到“点点”……娜莎的妈妈帮她上了高头大马,告诉她认准那座山就不会迷路了,娜莎于是就骑着马赶着羊群开始了她的放羊之旅……羊群都回来了,娜莎却久久不归,妈妈于是把尚在牙牙学语的弟弟交给了垂髫之年的二姑娘,自己出门找娜莎。

娜莎家是三个梳着小辫的孩子,第三个是带把的,这和中国农村的风俗也许是一样的含义——爱藏在头发里。

两个姐姐真的很会带孩子,会带着弟弟唱歌跳舞,被他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你好野蛮”。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中国城市孩子大相径庭,也许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自然生长环境。

娜莎父母对她们的教育都溶于生活的各个时刻和细节。

片名是小黄狗,娜莎捡小黄狗,想留住小黄狗,最后留住小黄狗,这确实是影片的一条主线,但小黄狗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影片镜头所对准的是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

以及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下,游牧民族的何去何从。

影片开头几分钟黑暗中一片叮叮当当妈妈叫嚷道勺子坏了,于是爸爸进城卖羊皮时就带回来一只绿色的塑料勺子,妈妈赞它好看轻巧。

可是没过多久塑料勺子在铁锅里被高温烫坏了。

明示了游牧民族生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碰撞。

可是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必然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也是必然的。

《隐入尘烟》中老四夫妻参观新式公寓时担忧着猪啊牛啊鸡啊要住到哪里;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内蒙古的电影,一个住在大漠的单身男子从城里搬来了一只电视机(可惜片名不记得了);而本片中娜莎的父亲会不会最后去城里当了一名售票员,是过一阵子就去还是过了很久才去,这样的选择终究要摊在他们面前……这样选还是那样选,反正不能都选。

讲蒙古语的《小黄狗之窝》由于没有中文字幕在我云盘里躺了很久,总算能得以见天日,还要部分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10 ) 小黄狗的窝

小黄狗的窝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蒙古小女孩娜沙(大约10岁)和一只小花狗的故事。

娜沙在城里上学,暑假来临,她兴奋地回到草原的家中。

小花狗叫点点,主人搬进城里住洋房时把它遗弃了。

一天娜沙在捡干牛粪时发现了石洞中的点点,并把它带回家,却遭到爸爸的反对。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镜头最多的是蒙古一家的生活场景,妈妈煮牛奶奶、做奶酪、熏肉、缝袍子,娜沙和弟弟妹妹玩耍的情景,还有爸爸妈妈对娜沙和她弟弟妹妹的亲吻,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纯洁、宁静、安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影片有几句经典的对话,虽然都是对小女孩讲的,却很富有哲理:1、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2、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3、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生命才这么宝贵。

影片的演员出自同一个家庭,他们演绎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整部影片看起来就像纪录片,没有任何的做作,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无法比拟的。

现在很多大片动则投资上亿,明星云集,场面洪大,却无非娇柔做作,难免炒作作秀之呕!

一部如此纯洁优美的作品,不是那些只会坦胸露乳,纸醉金迷,每天沉醉于桃色中的所谓专业演员所能表现出来的。

一部以地域风情为背景的作品,必须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当地的宗教信仰有充分的认识和体会,编剧、导演和演员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在作品中注入真正的感情,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大作。

映射到规划行业亦是如此。

当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其中就不乏粗制滥造的商业片。

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原始村落的文明不被城市快餐文化的吞噬?

这才是一个规划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村镇规划中,很多城村镇会提出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镇,体现当地独有的民俗风 情文化概念。

但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只会运用一些所谓的符号、元素来表现民俗特色,形式上也是无非雕塑、广场、建筑色彩、马头墙,甚至放入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元素,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要做好一个村镇规划,规划师必须深入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还有的权威制度,比如:族长制、长者权威制、宗房制等。

在规划布局中,应考虑当地的集中力量是什么,比如:江西的宗祠、福建的妈祖庙或者大户人家的家祠。

只有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内涵,才能做出真正特色村镇,不打破原始规律,不打破自然法则。

每个规划师都是无形的侩子手。。。。

草原人总是对生命充满敬畏,对自然对上天充满感恩。

爸爸出门时妈妈洒牛奶祝福,老奶奶边唱赞歌边洒水祭天,妈妈教弟弟唱歌,“我们爱你,大地之母呀!

唯有你能永恒不朽!

”转场时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无比虔诚。

总让人想起《狼图腾》中的毕利格老人,对腾格里那种无比的崇敬。

草原人是懂得感恩的,他们感谢上天赐予草场,赐予牛羊。

尊重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影片开头有一段没有图像,只听见人漆黑中吆喝赶狼。

草原人是恨狼的,因为狼会偷吃家畜,咬死畜生,但是他们又对狼充满感激。

狼是草原生物链中的最高等级,它们维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父亲把被狼咬死的羊剥皮后仍到水塘边任由秃鹫撕吞,转场时留下一些动物骨头残肉给秃鹫野狼为食。

游牧的挽歌影片中爸爸几次和妈妈说起谁谁谁家搬到镇上去住了,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转场了,他们也计划着卖掉牛羊,离开草原,到镇上找工作。

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游牧者了,几千年传统的游牧民族结束了马背生涯,几千年坐骑马被爸爸那辆红色摩托车代替,将来会是四个轮子的汽车。

牧民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大草原,结束自由的游牧生活,放弃油毡帐篷,住进钢筋混凝土浇筑和砖砌的冰冷的楼房。

自从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越来越重视生产效率,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一再打破常规,打破传统。

但是,有些传统是不该被打破的,至少不能被新兴事物淹没,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延续传统,在不破坏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在2000年时,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

也就是说,10年间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比长城低,它们经过了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经历了无数场战争的洗礼,见证了多少个朝代的兴衰,却逃不过21世纪推土机的魔爪。

每部带有民族特色的电影都有一位智者或长者,这部电影也一样,娜沙迷路遇到好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告诉她转世为人就像米粒穿针一样来之不易。

每个民族总会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就这样以口授寓言的方式被代代相传。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被深深地迷住了 ,有句话说“有没有一种美,让你想流泪?

”我想说,这就是一部美得让我想要流泪的电影。

影片中,娜沙和妹妹的对话,娜沙和妈妈的对话,爸爸妈妈的对话,娜沙对弟弟的照顾,童年的记忆一次次的被唤醒,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写于2012年11月15日

《小黄狗的窝》短评

美丽善良的蒙古风情,非内蒙古!

6分钟前
  • 披头饭之歌
  • 推荐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11分钟前
  • 山羚
  • 力荐

展现蒙古草原的原始与纯真,辽阔草原上的流浪牧民所带来的原始野性与天真儿童的纯洁童真呈现鲜明的对比,风格明显但平稳流深,话说这不是小黄狗明明是小白(黑白)狗嘛

14分钟前
  • 天蓝色的残忍
  • 还行

7.5/10。简单、淳朴、贴近自然的影片,贯穿其中的转世故事充满了民族色彩。前半部分是对游牧生活平铺直叙地呈现,第64-73min对拆卸、整理、离去细致入微地刻画,结合配乐、吟唱、少对白,积聚着对过往的留念与不舍之情。

17分钟前
  • ΛVΛVΛ
  • 推荐

网络上的画质太差。太写实了,这可以算是纪录片吧。

22分钟前
  • 茶未漾
  • 还行

小黄狗的传说、游牧民族的生存状况、大~自~然~。 非常之美。

26分钟前
  • vivi
  • 力荐

没什么剧情,算不上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段家庭录像,可以借此略微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

31分钟前
  • 晕晕
  • 较差

明明是小白狗嘛、干牛粪当积木=w=、近在眼前的都咬不到、她家那个小的竟然是男的、针尖上的米粒、蒙古包拆卸过程、说不定你上辈子是个大懒蛋哟、小姑娘和狗狗可爱极了

34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民族志

37分钟前
  • FYI
  • 推荐

这才叫风淡云轻,其实我很想看城市跟草原交错的故事片,但目前看到的都是草原。

39分钟前
  • 不如这样
  • 还行

孩子们很可爱

40分钟前
  • 豆友8puUZc4tAs
  • 还行

78分,小女孩娜莎真不错,不论是不是纪实项目那表现也是很棒的。文字居然用的竖体原版蒙语字👍🏻。

44分钟前
  • akv98
  • 推荐

天然质朴的画面,不带现世的焦躁,是动人的映像。你伴着美丽的传说而来,离去时,感谢杭盖草原的收留,仪式是你的歌。天舒草漫,呼麦悠扬……

47分钟前
  • 劳拉Lora
  • 力荐

有生硬之处(特别金句OP&三男子选举围谈)。剪切偏套路drama。优点难掩:难得蒙古日常生活纪录片风格的自然捕捉(特别三小孩) 山洞老妪豁牙笑转世为人难。花十几分钟拆除蒙古包:游牧民族进城前,人畜无害的最后一点心防。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值得关注。

5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说来可能难以置信,那个回来会给妻子儿女带礼物的草原汉子,是我想要的结婚对象~

51分钟前
  • Echo·1900
  • 力荐

明明是小黑白狗

54分钟前
  • 步知所云
  • 还行

寓言,轮回,流浪,仿佛被拍成了纪录片,让你相信这是在同一个时代,却是从未遇见过的古老的宁静。

5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上好的纪录片

57分钟前
  • AP
  • 推荐

摄影美、风景美、人物美、动物美!生活艰难又美好

59分钟前
  • 柳顾
  • 还行

无聊

60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