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孩子,就这么被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妈妈给毁了。
当命运如此,一个人是选择抱怨呢,还是认真面对呢,还是希图救世主的拯救?
影片做出了选择: 我不行了,快来救我吧。
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
电影里面的瓦娃的爸爸,基本上是个摆设。
既没有给孩子希望,又无法帮助孩子成长。
这个脸谱式的爸爸,就是为了满足家庭温饱而设置的。
其角色丰满程度,甚至不如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所以作为未来希望的瓦娃,没有自我完成灵魂的救赎,而是在大人的安排下,接受了救世主的救赎,(桥),他的结果呢?
应该是皈依了救世主的可能性大些吧。
所以说这个电影催泪强点,但是格调不高。
记得是在家某一次看新闻了解到彭臣这个人,知道《致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孩》,知道他是一位温暖的父亲。
作为导演,《走路上学》好像是他唯一的作品,记得评价挺好,今天刚好有机会(同事组织的电影赏析活动),就看了。
电影艺术本身方面的中规中矩吧,摄影剪辑视觉效果什么的个人感觉一般,演员台词有点“作”不太自然。
不过姐弟俩的扮演者演技还是不错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讲得也都还不错,让人有所感触和思考。
最想说的是电影中处处充满着的爱吧。
最感人的当然是姐弟俩,那种童真的相护相亲相爱,以及姐姐遭遇不幸后弟弟的那种痛苦和怀念,催人泪下。
当然也不只姐弟俩之间,还有姐姐与妈妈,弟弟与妈妈,弟弟与奶奶,爸爸与弟弟,以及老师,书记,校长…许多个细节中体现着人与人那种淳朴的爱的关系。
其实电影开始并不觉得溜过铁锁有什么不安全,似乎因为我来自农村,也觉得那个挺好玩儿。
但当姐姐只是为抢救一双鞋而不小心放开手就让意外来得那么突然,真的觉得很不容易:只是为了去上学,便会有那样稍有不慎便失去生命的危险。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教室外边出门其实就有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我觉得多危险啊,小孩子调皮很容易摔了出事故。
类似的还有弟弟看似很顺溜的从高高的梯子上爬上又滑下,都看的让人担心。
但其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讲安全,我的工作中也有严格的安全防护规定和措施,比如安全带时刻都必须保持双保险。
但是,对电影中的他们来说,太奢侈。
当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都成问题,他们考虑不了那么多,他们不得不冒那些险。
是真的还有那么多需要改善的事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想当然的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都会是奢侈和幸福。
对比思考,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感恩。
除此之外,做自己能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吧,即使是小事。
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他们来说都很珍贵,比如省下一顿晚餐的钱会让他们拥有或许是生命中第一双最喜爱的鞋。
也就像电影中的老师所做的。
不去想能做到多少,能帮助多少人,能改善什么。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
”能做一分就多一分。
电影中父亲从城里打工最终回来,他对儿子(就是弟弟)说了一句话:“我回来了就不再出去了,但你要走出去!
”来自农村的我,现在也正在一步步的走出来。
但我也要明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应该感恩什么,责任是什么,是为了追求什么。
总之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吧,也还要加油。
(第一次关于电影在豆瓣写了点什么,虽然只表达了一部分。
Mark一下)
在遥远偏僻的山区,有一家人,家里有个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姐姐和妈妈。
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她的姐姐每天都要上学。
那个小男孩聪明过人,也很渴望上学。
但是他妈妈因为有一次滑溜索差点掉下了江里,所以不让他上学。
有一次,他偷偷上学,正好遇见了从城里新来的老师,他马上就跑了。
老师要去他姐姐家家访,他妈妈便知道他偷偷去上学了,要打他,被老师制止了。
老师走之前,给了他姐姐两双袜子和一双雨鞋。
第二天,老师又给他买了一双鞋子,让他姐姐送回去。
在途中一只鞋掉了,他姐姐想去拿,但他姐姐也不幸落入江中。
小男孩知道后非常伤心。
桥修好了,小男孩想象他和她姐姐牵着手上学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头微微一震,不由得羞愧起来。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却不懂得珍惜,电影里的小男孩和他的姐姐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滑溜索上学,而我们远的坐车,近的走路,还要什么有什么,都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而且也不想上学。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的一对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把相隔的对岸分成两块大陆,城里孩子走路去学校的普通行为在这个地方几乎接近于梦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
瓦娃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也可以独自滑去课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片常见的路子,充满轻松欢笑,靠对生活中的细节、情趣进行编织截取来巧妙地铺垫故事主线,介绍角色关系。
丁嘉力(饰瓦娃)真实纯朴的演技凭本片获得华表奖少年影帝,赞助同学的新雨鞋代表实习聂老师——城市人群的善意,稍微几句说教被幽默乐观的村长说出算影片的精神性点题。
画面、音乐两大要素在开篇就显露出惊艳的极致,导演兄弟俩搞广告行业多年,熟练洒脱地展现着扎实的风格特色和美学追求,配合著名摄影师广阔亦多棱、望远亦推进的镜头,旖旎的群山风光,匠心独具的叙述角度。
交响乐加民歌配置的曲子准确地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气压韵,宛如思想家的倾向;或清婉灵动,宛如吟诗者的激情。
在满足视听愉悦的前提下,电影后半部分娜香的坠江则对观众的冲击更强烈,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获得一些新鲜、耐人寻味的心灵体验,包括从深远的环境状态中关注个体的生存,从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强调教育的重要,从创作中进行对自身的评判,对未来的寄托,和对努力促成结果的鼓励。
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学习的自由,挣脱脚底道路的束缚,为亲人建筑安全的堡垒,无疑正确。
但在电影里,也是儿童片、大团圆式片的标志,缺乏深度,过目就忘。
由瓦娃的郁闷失语到妈妈的悲痛欲绝,观众已感受到怅然失去间的悲伤,并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着观众去试图揭示形成悲伤的原因,达到更进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现出影片的意味深长。
《走路上学》有个光明的结尾,天堑变通途,借村长吉言,桥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落成。
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
忽然想起在电视里看过相关的新闻,那时觉得好玩,耍杂技,如今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没了任何兴致。
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
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的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点我名字,去博客里看这篇,会有许多试映会上的独家照片。
:)
深圳一学校强制学生看电影 不看将扣学分2010年09月23日 11:40深圳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5条深圳新闻网9月23日报道 昨日,一名深圳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学生向本报反映,学校强制同学看电影,每人收费30元,如果不去看电影就要被扣学分,这样意味着不能拿到毕业证。
而学校称,他们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和通知办事,看电影属于社会实践。
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高二的学生小军(化名)告诉记者,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走路去上学》的电影票,另行收费30元/张,必须在9月25日下午3时40分在市民中心观看电影,如果不观看,那么学分就会被扣,这样毕业证就拿不到了。
“我们班已经有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了,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愿再去看了,但是没办法,不去看的话,学分就拿不到了,我们老师也表示无奈,因为是学校规定的。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一半同学不愿观看这次学校组织的电影,但因为和学分挂钩所以不得不去观看。
他们认为另行收费违反了规定,而且与毕业证挂钩就更不合理。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电话,学校负责人表示,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一共有6个学分,在毕业前未修满6分的学生,学校不能如期颁发毕业证。
社会实践属于常规的教育,看电影是社会实践中的一节课程,占1个学分。
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也是对学生的有益教育。
该负责人称,“看电影就好比学生去春游、秋游,这些是没有纳入学费总额之内的,都必须另行收费,我们学校坚持按照上级的规定办事。
”他表示要继续和学生沟通看电影的必要性。
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教育局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每个学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走路去上学》,这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不少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学校总是组织观看科教类电影,这些科教类型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很多都被认为是主旋律影片,但也不乏多种多样的类型,战争片,教育片等等。
那个时候被要求观看教育片的原因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们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因为很多教育片当中的主人公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远远不及观看电影的人群,因此,观看科教类电影的意义就是如此,虽然长大后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科教片,认同也就更深刻,不同就渐渐的少去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走路上学》就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里的孩子们要上学就必须乘着滑索溜到江对岸去,即便是对于大人们来说,乘着滑索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举动,更别说小孩子,然而要上学就必须这样,否则几十公里的山路翻过之后才有桥。
政府一直筹划着建一座索桥,然而在这之前,孩子们依旧是每天要度过这样的上学路。
这个村落里有这样一对姐弟,姐姐在上学,弟弟却不被允许,原因在于妈妈担心安全问题,弟弟总是被许诺当前往县城打工的爸爸回来后才被允许上学。
然而弟弟却不安分,总是偷偷滑过去旁听,这一切被新来的支教老师聂老师撞破了。
妈妈因此生气了,而聂老师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弟弟的安全问题,于是决定每周过来给弟弟补课,这样姐弟两都有学上,然而有一天,姐姐却出了意外,这一家又被阴云笼罩了。
《走路上学》看完的感受自不必说,这是一部非常感动人的影片,同时也非常符合很多朋友小时候观看的教育片的主要属性,本片旨在为我们呈现西南边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并以此来鞭策更多的处于比他们环境更好的孩子们认真努力学习。
这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思想。
当然,有人也看到了现实问题,为什么政府不给这些孩子们修一座铁索桥,而是任由这些孩子们每天经历着这种极具风险的活动。
其实这个原因本片说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发展不平衡,深层次的道理要是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话,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
大家都能想得通的道理,如果拿来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当地的财政如果充裕的话,自然会考虑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解决上学路的问题,如果当地的财政不充裕,而靠着国家拨款,那么款项一定是先用来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建造基础环境的。
这个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都是屡见不鲜的,内地之所以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就是如此,如果大家对于这样的设计有异议,那么应该从根源入手去反对,而不是对于这种表面上的现象进行谴责。
当地的人们不努力吗?
当地的领导干部们都是棒槌吗?
自然不是,至少本片中展现的淳朴的民风并不是这样,大家都想要解决问题,但大家都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建桥的队伍来到这里帮助建桥,否则,我们也就只能等着感动自己而已。
因此,上文提到的本片的主要核心就是激励更多的身处安全圈内的孩子们认真学习,而除此之外的愤慨,感动什么的,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总是热衷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感动,然而对于基础的问题总是视而不见,甚至不愿意去思考,片中的姐姐发生意外让人对于孩子们身处险境的问题更为愤慨,进而转化为让其中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愤慨,但冷静想想,这些是政府部门愿意看到的吗?
这些是当地人愿意看到的吗?
他们身处的就是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投入发展,而是任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吗?
即便是最后修了一座桥,大家也都能知道,这座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这座桥除了为这些孩子们方便了上学路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意义。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依旧是热衷于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讽刺挖苦,然而这样没有收益的事情只会在我们国内发生,如果这是别的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少有政府愿意做这种入不敷出的投资,因为那些所谓的纳税人不愿意。
因此,对于本片背后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能解决本片中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的就是帮助这些深山中居住的人们搬迁到平原地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当然,这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文化的保留与融入。
因此,本片还是完成自己的激励作用就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同样类型的影片如果是怀着讽刺的心态去观看,其实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关怀不是居高临下找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
……你好,再见
改编自云南山区的真实故事,姐姐在悬挂链锁横穿大江的上学路上不幸落水身亡,背上姐姐书包的弟弟,依然每天都要重复姐姐的上学路,幸运的是,他等到了来自政府的桥梁建设,终于可以安全的“走路上学”。
升华一下我们突然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揣测命运,迎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生。
因为穷,因为落后,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危险 因为没有桥,我们只能悬挂链锁横穿过河因为没有路,我们选择翻山越岭踏过崎岖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我们用一个个教训来完善对真相和谎言的辨别能力因为没有先进的医药医疗,我们在苦痛煎熬中直面生物进化论的基因筛选和淘汰因为没有一流的科技研发,我们一边被压制和剥削一边用低廉重复的劳动力换取生产资料我们似乎总是望其项背,总是在追赶着但是,我们依然在各自那些或大或小的领域中,默默的付出着。
先辈们献身抗战 ,父母在耕作中度过一生,而我们也扎身于日复一日的工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和阶层付出着青春和生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每个人都在这条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每个生命都在为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上,添砖加瓦眼见的繁荣和振兴,是属于每个人的功劳和收获,是每个默默奉献的人献给后辈们的礼物引用著名禅师、佛学著名学者延参法师的话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人生是如此的辉煌”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是第一部一开篇就让我落泪的电影,也是全程泪点停不下来的一部电影。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我都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艰难,山高水远出门难,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
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出山去,父母疼惜孩子,封闭式管理教育,但也终究逃不过命运。
又爱又矛盾,生活之中,你我之间好像时常都是如此。
刚看完影片的我,眼角微微略酸。
娜香溜索上的绳子脱落的那一刻,仿佛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她没有等到大桥建起的那一刻,没能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去上学。
看到孩子落到水中,拍摄的画面太真实了,她真的掉到湍流不息的河水中了。
河水那样的清澈,峡谷中的风景那么迷人。
我甚至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大山之中,可是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知道当时的贫困,那样美的自然条件却挡住了儿童上学的路。
对于那些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孩子来说,以幼小的身躯,在湍急的大江上来去如飞,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瓦娃看着姐姐上学,他也渴望像姐姐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这就是孩子最纯真的梦想。
曾经的我如他们一样在大山之中寻找着知识,一步步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可以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被书本包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走路上学 (2009)8.3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彭家煌 彭臣 / 丁嘉力 阿娜木龄特别好看的一部电影,十分感动。
力荐。
每天早晨,女儿,你是在食物的香味中起床。
那是你前一天已经向我“预订”好的早晨,或面条,或八宝粥,或馄饨水饺。
不论口味如何,营养是必须保证的。
然后,爸爸会开车,把你送到学校大门口,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上课认真啦,注意安全啦,balabala一大堆。
四点放学,水果,点心备好,接回家,做作业,练琴。
就是这样的,我看起来是“蜜罐中”的生活,你依旧会觉得日子有时很累,不开心。
女儿,你知道吗,你的不开心和累,真的“太高级”,这部电影看完,你泪如雨下,我想,不论是你能记得多少,记得多久,至少,此刻你是明白的,你的“苦”,真的是不值一提。
珍惜吧,你的上学路是一条刮风下雨都在温暖的车子里的路。
可是,这些庇护,是因为父母爱你,我希望你在这路上,多想起电影里的同龄人,我不想你去特意同情他们,只想你知道,你的求学路,应该通往他们,应该致力于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和你一样,让风雨求学路变成温暖的路,幸福的路!
这才是你每天踏实求学路的真正动力!
摄影画面 配乐完成了标准动作
非要把平实的故事煽到恶心,编剧烂。把令人心动的风景拍得腻腻歪歪,导演烂。一星给风景,一星给小演员。
看这样的电影既高兴,又遗憾。希望有才能的导演更关注贫困地区,希望关注贫困地区的导演更有才能。昨天那部让我想起《麻雀之歌》,今天这部又让我想起《小鞋子》。差距不是一点点。
有些地方故事不完整,不严谨。中规中矩,电影语言还不错
本来蛮欢乐的,可以非要安排姐姐掉江中。真没意思了。一切太刻意,感觉不真实。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电影,为啥呢?
这部片子对农村的理解是浪漫的,甚至是肤浅的。浪漫在于屋内日夜不息的篝火、屋顶的防水卷材以及一尘不染的木屋,看着很美,但是不真实。肤浅在于对农村的贫穷认知过于片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的亲情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弥补的,影片虽然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片中的孩子能和母亲一起生活,已经好于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的孩子了。
辅导员课堂放映,技术上农村置景+无调色影像=电视电影,“小鞋子”式故事主轴,以风车、雨鞋为线索道具,带出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议题,情感还算真挚,但为啥安排了个悲情向的结局呢?
怒江福贡发生的溜索上学。小女孩眼睛很大很亮。
还行。
人太多了,再恶劣的地方也有人。
一些人眼中的旅行圣地,就是另一些人眼中的艰辛生活。一些人眼中的城市拥挤就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可望不可即。人人生而不平等。
废话少说,三个字,比较感人,少了1星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拍下去,让剧中的人物丰满起来,少交代了太多东西。
7.5分
【先锋光芒·纪忆】影展居然撞到献礼片,一星抄送。
这。。原来是电影 我是在纪录片展映上看的。。
无论如何,把故事里的小孩子写死了,于心何忍?气死我了。创作者投机取巧,为了让电影有冲击力,写死了小姑娘,就算长大,她是一个伏地魔,我也能理解啊,唉
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但还是蛮感动的
主旋律公益宣传影片,怒江天堑将傈僳族孩子隔绝在大山之中,政府的资助、社会的关爱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善良懂事的姐姐溜索上坠江身亡是影片最大的情绪点。导演叙事功力欠佳,剧情编排上刻意,姐弟俩真情流露的表演弥补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小演员演的很好!
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