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Piata Lod又名:小小港湾地区:斯洛伐克/捷克上映时间:2017.02.12获奖信息: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每个人的小世界里,都住着一群人,他们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某一时刻走进你生活中的陌生人。
而你的一生都在与这些人相逢,重聚,又别离,在那一段或长或短的岁月里,他们都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也许你不记得,在某一个瞬间,你也会哼起他们唱的歌,说着和他们一样的话,带着他们的脾气继续生活,模仿着他们的一切。
潜移默化中,他们,成了你。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在一起,最好的朋友就该这样。
”曾经,那些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你温暖,给你拥抱,就像你一直依靠着他们一样,他们也时时刻刻需要着你。
哪怕是他们给你的冷落和无视,你也会照单全收。
好的坏的都是记忆,点点滴滴才是幸福,这就是生活原本真实的样子。
“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你爱我吗”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一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你,而他们的离去,更像是一道彩虹,在你的天空留下绚丽一笔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管你有多么不想承认,他们都曾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你尽管记得那么多他们的不好,却也深爱着他们,需要着他们。
爱和恨,大概就是人类情感中最琢磨不透的东西。
“别叫我妈妈,我是露西亚”“别把我留在这里,我会做个好孩子的”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选择忠于自己,你又将带着谁的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在露西亚拽着行李箱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恨透了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即使她一直都是如此,亚尔卡却也不想离开她。
人生而孤独,却也害怕孤独。
“当我唱起这首歌大拇指汤米 很有力,食指皮特 努力工作时间长,中指托比 可不小,无名指鲁比 是最帅的,小指就是小保罗”和大多数完美结局的影片不同,我惊喜于影片前后段的强烈对比。
克里斯蒂安纯白色的家,和亚尔卡墨绿色的家,两个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孩子,共同构筑起一个小而温暖的“家”。
亚尔卡对着两个婴儿唱起了外婆唱过的儿歌,同样的温柔,最后握住孩子的手。
露西亚通过转盘游戏吃了盐巴,亚尔卡在小木屋里模仿着游戏吃了石头,露西亚继续着游戏选择了离开。
“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这句看似随性的话,却多了几分刻意的韵味。
“你是要回家还是跟我走”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现出的孤独感,让人心生怜悯和遗憾。
而影片中有太多的影射,细想起来越发沉重。
就像那段影评,“那只死掉的猫可以是死掉的刺猬,在暗中觑探孩子的男子可以冲上去,远走的妈妈可以不再归来,外婆可以死在孩子的面前...”
“他们是你的吗”“是的”“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亚尔卡也只是个孩子,可当她看到两个婴儿时,却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小屋。
“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这句话是在说两个婴儿,更是在说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家的执念。
“我在画你们,亲爱的”“我们的家”你可能无法想象两个孩子如何照顾两个更小的婴儿,可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像个大人模样,换尿片,冲奶粉,逗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许下对未来的约定。
孩子淋雨时的焦急无措,孩子发烧时的犹豫害怕,一时间,让我有一种家的错觉,他们是完整的。
“那个像个汽船”“我们要远航”“去个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地方 ”“我们会在某个岛上结婚”等你停下思考的那一天,你是否会羡慕简单的童真?
当亚尔卡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从高台上跳下...当克里斯蒂安和亚尔卡为死去的黑猫哀悼...当他们独自生活笨拙地照顾两个婴儿...当亚尔卡撕下寻找克里斯蒂安的单页...当他们带着美好的期许“远航”...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他们模仿着大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带着对未来的畅想,快乐生活着。
“我们得藏起来,没人能发现我们在这里”“你把船解开了吗”“起航”“跟我一起数”“一 二 三 ... 十 十一 ... 二十二”当我看着电影,开始思考克里斯蒂安如何弄到奶粉,亚尔卡在葡萄园的小屋生活为什么不会被发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而我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带上了这个社会的固有色彩。
小小港湾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这样真好。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
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
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
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
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
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
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
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
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
能怎么办呢?
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如果没记错的话,自从小学集体组织看主旋律电影回来被要求写观后感以后,在我漫长的三十多年的生活里,还是第一次有人让我看完某部电影之后写点什么,无论对方是出于怎样的理由,都让我觉得认真地有点可爱,更何况在冷气开得越来越足的影厅的黑暗里,一些私密的感受和遥远的记忆顺着面前的声画慢慢一点点地攀上来,在清醒的意识中无声闪动-写出来,也不失为一种凝固它们的方式。
整部影片是一场博弈,在孩童的天真良善和成人世界的残酷混乱之间,一个接一个的特写镜头引领你走近这场比赛的细节,正当观众仰仗现实经验默默提前宣判结果时,表现主义出手把所有的希望和呵护还给童真,把所有残忍和冷漠抛弃在木船航行的尾迹里,荡开意味深长的涟漪,让人在片刻的惊叹和欣喜过后,更多的是难解的惆怅。
电影,真的是造梦的艺术。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常在自家楼下徘徊的那只橘猫,从我住在这儿四五年前开始,总时不常遇见它,一来就绕着脚边打转仰头想跟你说点儿什么,喂点儿吃的蹲下身子抚摸一会儿我就离开,过段时间天黑时候下班到楼下车棚停车,有几次,有那么几次,有那么几次它迎上来绕着跟我打招呼。
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不是,把猫粮和水放在地上起身的时候会默默有个判断,有交情,至少我自己这么看。
今年我很少见他,最后几次他越来越瘦,耳朵上的毛或许是染了藓几乎全掉光了,状态也没了以往慵懒自在的样子,可还是会在遇见的时候靠过来,已经很久没有出现,直到片子里两个天使般的孩子在郊外隆重地安葬一只黑猫的时候,我又想起他来,尤其是小男孩呢喃地细数着对它的回忆,像细数着被手温热的晶莹弹珠,让我沉默,又让我想说很多很多。
成人世界的冷漠是道边界不明的坚固围墙,所有人触到边缘的时候都会本能地退缩,几乎像手指触到火焰般的,慢慢地,它给每个人都圈出一个固化的场域,与其说影片中男孩女孩带着婴儿过家家般组成的家庭是小小港湾,不如说是女孩暴戾多病的祖母、拒绝承担责任的母亲以及种种来自成人社会的威胁,共同把孩子围困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像搁浅在水洼里的鱼,越是挣扎就越是发现自身处境的无能为力。
女孩儿在屋外扬帆后赶忙跑回小屋喊男孩儿转动船舵,远景丛林当中的木屋化作小小渔船驶进郊外夜色中静默宽阔的河,驶进了一种美好的架空的生活,这一刻有如神迹,枯木和泥土分开两旁,一切无力和不幸的根都随之瓦解,带着作者悲悯的注视,船缓缓离岸,驶出港湾,扬帆远航。
走出影院时她说孩子很美好,让人想哭。
没觉察到我看了她一眼,收回目光,我低头往前。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家庭意味着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是家人?
这部影片似乎有意将这一问题抛向一个极致,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婚姻,甚至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他们缺失了家庭的关爱,却试图用爱重构一个家庭。
这是一个关于破碎后的重建,关于如何去习得爱之能力的故事,而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
《小小港湾》剧照01. 缺失的家庭,爱的断裂她似乎习惯了独处,习惯自己玩着自己的游戏,她耐心地数数,等待一个奇迹的时刻。
病重的姥姥,成天和男人混在一起的妈妈,这就是她的家庭,她还有个男生朋友,可每次他都会被爸妈找回家,她多想也有人可以喊她回家。
于是她和男孩一起养了只刺猬,她想刺猬也许也想要一个家,想要被人照顾。
她想让妈妈多看看自己,想让妈妈也对自己微笑,于是她不管不顾,学着男人的样子跃入了水底,那是无边的蓝,无数的气泡升腾而起,她明白,没有人真正看得到她。
随着那个给她“保护结界”的姥姥的去世,她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这个原本就缺失的家庭,爱的关系开始毫无控制地断裂。
妈妈自称是她的朋友,可朋友虽然是平等的关系,却也是个随时可以离开的角色,“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跟着记号走就行”,她用心记着妈妈的话,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妈妈为自己的离开做的铺垫,妈妈理所当然的觉得她可以一个人应付所有。
她有时候想妈妈也是个需要爱的人,不然她为什么要总和男人们待在一起,她不过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过是个连做决定都要用转刀的可怜的女人罢了。
也许有些东西一旦缺失了,要么就放弃拥有,要么就拼命地自己制造,片中的妈妈是前者,而她便是后者。
《小小港湾》剧照02.家庭之重建,用爱去爱妈妈离开了,她知道这个家真的破碎了,她真的要面对一个人了,她不是害怕一个人,她是害怕失去爱,失去爱的机会。
不过很快,机会来了,影片在这里开始从破碎渐渐进入了重建的部分。
她拥有了两个被遗弃的婴儿,不是因为没有赶上妈妈那趟车,而是她发现,他们和她一样,都是被遗弃的孩子。
她不愿因为不被爱就放弃爱,她要用爱去制造爱。
于是她开始养育这两个孩子,像养育之前的那只刺猬,当然她也会遇到孩子哭闹头疼的时候,在外面坐一会儿她便又想着给他们找奶粉。
也许婴儿天生会激起人爱的欲望,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依赖你,相信你。
那个同样在家庭中缺失了爱的男孩也加入了进来,他负责一起照顾婴儿和采购食物,似乎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那个软弱,一直被父母控制的男孩变得勇敢而拥有力量。
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便会变得强大,当你被信任和关爱的时候,你便会想要回馈这份爱。
给予,也许这才是爱的本质,他们俩在不断的给予中收获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与信任。
诗人鲁米说:“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如果你想要什么,那就先奉献什么。
”当我们需要被爱,那么我们应该先学会去爱人。
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却重构成“一个家庭”的样貌,这也许是对现代无爱之家最精妙的讽刺了吧。
影片结尾,“危险“的大人们即将找到他们时,默念的数数声再度响起,奇迹也许真的发生了。
他们完整而美丽地驶向那片蔚蓝的海,那个纯净而发着光的世界,那是他们的小小港湾。
这部是柏林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今天上院线,有条件的话去影院看是最好啦!
希望有排片,关注儿童心理世界的#斯洛伐克#人文电影#小小港湾#就要上映了。
推了这么多次,哪怕熟识每一个桥段,还是很期待去大银幕上感受这个故事。
真诚地希望爱都降临,爱都抵达,爱不缺席。
明天上映,祝它顺利朋友们去影院感受吧。
《小小港湾》是根据获奖斯洛伐克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改编的。
你觉得这本小说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将它改编成电影?
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
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
这就是本书的中心主题。
我和本书的作者一样,我觉得这很吸引人。
作者把它编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引人注目的故事,而我试图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
我向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咨询了剧本,她的意见非常珍贵和有价值。
导演工作照本书讨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选择了其中哪一个作为影片的中心主题?
这本书涉及许多主题,甚至有几条时间线。
为了电影的目的,让使叙事线更简单,我们和编剧马雷克·莱斯卡克(Marek Leščák)一起决定把重点放在10岁的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的故事上。
他们的冒险是试图纠正成人世界的错误,并创造一个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完美的家庭。
而且,我很喜欢这样一个概念:家庭的残破会不断地从父母传给孩子,直到有人最终试图接受它,从而治愈家庭的创伤。
而亚拉就试图这样做,她以自己独特而充满希望的方式应对家庭的创伤。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小小港湾》是一部不仅适合儿童而且适合许多家庭的电影。
片场工作照亚拉是由10岁的瓦妮莎·萨穆赫洛娃(Vanessa Szamuhelova)扮演的。
你是如何确保她在每场戏中都表演得自然?
我用了很多时间无数次选角,才选中了亚拉的演员。
我需要一个能表现出各种难演的精神状态的女孩子。
但吊诡的是,为选角忙碌了许久之后,我最终选择了一个住在小巷里的流浪少女,现在我还会时常见到她。
她的表演非常自然。
这个角色需要一个能表达出更深层次心理的孩子。
我还想要一个有火花和能量的人,这样她对观众来说就会很有趣。
这就是我在瓦妮莎身上找到的东西。
在最终被选中之前,她已经通过了几次试镜。
当然拍摄本身也是很困难的。
最困难的部分是保持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享受和期待拍摄。
当一些事情对他们来说变得过于重复时,就很难让他们保持专注和积极性。
母女在片中为数不多的温馨瞬间对中国观众有什么想说的?
我们选择了一部真实可信且有创意的电影,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规则创造世界的故事,打动了我们。
我们完全相信演员的演出并认同这个故事。
我真心希望中国观众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在观影后也有同感。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对你来说,这种经历如何?
我想,在这段经历中,我学会了耐心。
我不得不与很多人沟通,拍摄不像它看起来那么容易,它是艰苦的工作。
在这方面,我对电影制作的看法已经改变。
我做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情,但我不得不做,不然镜头无法通过。
有一幕戏,蚂蚁在我身上爬来爬去--那真的很不愉快。
此外,还有在棚子里的场景,那里看起来很脏。
但是,最困难的事情是必须反复拍摄一个场景,直到我们把它拍好。
小主创们在柏林电影节接受采访你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吗?
在影片中,我的母亲并不关注我。
我必须照顾自己,而她就是不关心。
这是不太好的。
一旦我开始照顾婴儿,我就发现养育一个孩子是多么困难,尤其当我自己也还是个孩子。
拍摄花絮:小演员藏不住的古怪精灵为什么妈妈们要关注他们的孩子?
因为当你的母亲把时间花在你身上时,情况会好很多。
当你独自在家时而你不知道你妈妈在哪里,任何糟糕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小女主为主视觉的DVD封面设计在影片中,当亚拉开始照顾婴儿时,她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
她想救这些婴儿。
她不能让他们去死。
即使她的母亲不关心她,亚拉也想做得更好,做一个关心婴儿的好母亲。
@Thespian8分很诧异这么美好的一个故事竟然改编自真实事件,因为实在美好得不像存在于现实了。
本以为会直指母亲对孩子家庭教育的问题,没想到竟是以孩子的视角展开,描绘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一段美好时间,连他们的争吵都这么有趣。
结尾更像是童话,忘却了外界的烦恼,乘着二人建立的港湾,驶向了远方的灯塔。
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渴望呢,美得太不像话了。
@匿名 8分以儿童视角出发,在困境出现时不刻意渲染情感,反而以高调情感代替,结尾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镜头让影片的情感得到昇华。
儿童演员质朴生动的演技使得电影节奏和情感把握得不错。
@七年山海7分影片以类似小孩子过家家的形式叙述人心的走向,开篇沉入水中感觉像是陷入某种麻烦。
从孩童中醒来,与自然的亲近看似和谐,其实生活在逼仄的空间,不太融洽的祖孙母女关系当中。
得到孩子之后,封闭的构图完全消失,女孩也敞开心灵,驾驶破烂的房子变成的小船,向灯火阑珊的灯塔前进。
影片以高潮结尾算是点睛之笔,让平淡如水的叙事多了遐想和回味。
也许陷入水中的人此刻也想通了吧。
@文子 7分如果说前半部包含原生家庭的撕裂,体现了残酷的生活真相,那么后半部则多带些儿童本真的视角,将更残酷的人世间描绘成了梦幻意识流。
两个孩子居然道尽了哺育儿童的本质:照顾与陪伴。
但这正是很多成人都没法办到的。
故事结尾女主小姑娘蓝色的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热切希望,纯净如一湾碧水,让看的人沉浸其中,感叹伤怀。
亲密关系中的挫折、打击、破裂与毁灭,会带来不自信、自我怀疑与厌恶。
但请不要让这些成为我们再次去爱的顾虑。
今日,带着你的回忆和对爱的期盼走进影院吧!
愿你像亚拉一样,大胆的去爱,不再惧怕。
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FIN-撰文 Vivian & Flo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女孩的身上。
她闭着眼睛,躺在盖着厚厚青苔的树干上。
蚂蚁爬上她微微隆起的肚子,穿过她的指尖,在她的脸庞穿行。
女孩依旧闭着眼,不做声响,用身体接受着自然的爱抚,脸上没有抗拒,没有害怕。
特写镜头缓缓地移动,将这一切收入画框。
女孩拍了拍脸,从树上坐起,跳过水洼,穿过葡萄田,从一场小憩的美梦醒来。
下一场戏,亚拉回到家中,她的家凌乱,逼仄,闷涩,嘈杂,手摇镜头和中镜画幅的镜头在一转眼之间,从梦境的画框变成了囚禁的牢笼。
这是电影《小小港湾》的开头,也是10岁的女孩亚拉身处的两个世界。
《小小港湾》是斯洛伐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的第二部作品,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凭借着这部作品一举摘得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
主人公亚拉在外祖母去世、妈妈离开之后,自己必须面对孤独的家,开始独自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亚拉在车站遇见了两个婴儿,她和另一位小伙伴一起,开始照顾起这两个小生命。
母亲的离开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然而爱的“缺失”却成为孩子心中的泉眼。
《小小港湾》以儿童成长为题材。
同类电影让人想到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它让全世界的影迷们认识了柳乐优弥饰演的小男孩,在无父无母的家中坚持独自一人抚养3位弟弟妹妹的故事。
或是2018年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流落街头的十二岁男孩在法庭上对父母的一声控诉,敲击着千万观众的心灵。
此外还有肖恩·贝克导演的《佛罗里达乐园》,为我们塑造了一对在社会边缘的残酷中,紧紧依偎的母女形象。
奔跑于相似的命运
《无人知晓》
《何以为家》
《弗罗里达乐园》这些影片大多将儿童置于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下,讲述孩子们单纯而美好的童年是如何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之下变得如履薄冰。
童年的梦幻之船还未扬帆,却已触礁现实的壁垒。
《小小港湾》却反其道而行,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做极简化处理,转而将影片的重心转移到如何用电影的语言去呈现孩子的世界。
电影全篇采用小女孩亚拉的视角。
前半段镜头近距离地对准她游走在周围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不负责任的母亲,重病住院的外祖母,家中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小区里亚拉最好的玩伴。
可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人一个接一个从这里离开。
“我想醒来之后,成为一个大人。
我能说不,能够捍卫自己,能够做决定。
”亚拉车站遇到两个婴儿和一位不太称职的母亲。
或许孩子特有的感受力和相似的经历,让她做出这个大胆的选择,带着两位婴儿去过另一种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导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片森林,一片大海,让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在这里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在这里,树木是孩子们的护卫,动物是他们的亲友,破旧的木屋是他们的帆船,外面的世界是他们远航的大海。
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部分得益于文学文本的优势。
以此为支撑,影片用对称的叙事结构,细腻而诗意化的视听语言,为我们构筑了在残酷现实的激浪之下,一个美好却令人心碎的儿童世界。
手持摄影的镜头让我们的视线跟随着亚拉穿行在各个场景:母亲的床边,外婆的怀抱,海边,朋友的家,树干,田野,森林。
孩子的心不带防备地感受着周遭的冷漠,欢乐,孤独和谎言。
亚拉的感受透过银幕传递到我们的心,或高高悬起,或轻柔放下。
孩子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的世界沟通。
同类影片中让位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元素,在《小小港湾》里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呈现。
绘本王国的斯洛伐克,这一次用电影的魔法将孩子们的浪漫与想象还给这个世界,让我们再度回到爱与梦的港湾。
-FIN-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由于晚高峰错过了开头的一些内容,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非常琐碎、凌乱的感想。
这部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缺少爱的亚拉并没有丧失爱人的能力,她凭借别样的坚韧通过一种类似于过家家的方式重新组建起了她心目之中的小小港湾。
电影带着儿童的视角梦幻化了这个世界,但是一些细节却不由令人联想起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弃婴、儿童性侵等一些残酷的社会问题。
母女关系或许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微妙与复杂的关系了,抛开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主题创作的主流思想作品,于我的知识面来看《布鲁克林有棵树》《荆棘鸟》等文学作品也展现了除了爱之外的其他,在社会学上《厌女》一书花了较大篇幅讨论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更是直接展现了一些阴暗面。
当然《小小港湾》中的母亲并非不爱,她在错过葬礼的时候说“想象她从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我”这是她给自己的催眠与暗示。
她爱,但是不愿意承受爱带来的枷锁。
其实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比如亚拉在克里斯蒂安的柜门上画上母亲背上的骷颅纹身;比如母亲关上平躺式美黑机(真的很像冰棺)亚拉手捧那些母亲脱下的饰品几乎是带着一种虔诚;比如夜晚的房间窗帘拉得不严,车辆往来把不同颜色的大灯映在墙上,最后映出象征着亚拉梦想之中远航的水纹。
By the way,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了一张听了好几年的专辑Sufujan的《Carrie&Lowell》 。
我的问题是,亚拉最后将生病婴儿阿黛拉放在母亲的床边,回到小屋却又因为警察的搜寻不得不与克里斯蒂安以及另一个婴儿扬帆远航。
我觉得在主观上拯救阿黛拉的一种方式,但客观上好像也算是一种抛弃?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
刚看完《小小港湾》,心里有点五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说,脑海里有一瞬间闪过「戏剧源自于生活」这句话,想起最近的新闻,天天“几百吨”。
或许,生活的跌宕、杂芜比电影还过盛。
《小小港湾》主要讲了一个不被母亲疼爱的小女孩亚拉和被父母保护过度的邻居小男孩克里斯蒂安离家出走后发生的故事。
因缘际合之下,他们在一座海边小岛上一起生活,并照顾了两个不被母亲看护的双胞胎婴儿。
在没有大人的支持下,他们努力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便于生存的环境——渔民的船。
使我想起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无人知晓》里面四个突然被遗弃的孩子;瑞凡·菲尼克斯主演的《伴我同行》,四个各有各的家庭问题的少年;还有韦斯·安德森执导的《月升王国》,小男孩山姆和“问题”女孩苏西亦的离家出走。
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在控诉父母对于家庭责任的缺失和亲情之爱的缺失。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里面写到,「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疏远他人,这时候的他,既不想归附别人也不想反抗别人,只希望自己一个人待着。
他会待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他自己用书籍、玩具、梦想和大自然所建设出来的世界。
」而在我看来,有些时候,造成这种冲突的出现,也在于他们的需求被忽视,他们得不到大人的关爱,得不到真正的重视,所以,他们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安全环境,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个没有希望性的“寄托地”。
他们不想依附于任何人,或者说造成这种无法依附的情况,就是现实的残酷。
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自己的两足立于世间。
而电影里,小小年纪的亚拉倒不是因为自负而选择为自己营造这种情况,而是,实在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和长辈的照料。
在外婆还没去世之前,至少她还有外婆这个脆弱的“保护罩”,还有外婆的一首“手指童谣”,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可以当避风港。
当外婆猝然离世,她就只有她自己了。
因为爱玩成性,又不负责任的妈妈露西娅,根本就没有把她当一个应该被照顾的孩子,只将她当做自己前进的一个“拖油瓶”,根本不关心她的生活和教育。
因此,当电影里好不容易展现了一段她与母亲的“乔迁之舞”时 ,音乐骤停之时,带给观众的不止唏嘘、落寞,更是一种叫人痛苦的孤立感。
那深深地无力感,似乎可以渗透出屏幕。
如同黑夜里,房间外面被扔得满地都是的衣服,曾如她的心情一样,是混乱的、不明了的,也是无依无靠,被嫌弃的存在。
也正因为自己的人生是这么地艰难,亚拉的内心才会变得孤独又奇特,不被善待地她,自发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爱的能力,也坚信靠着自己就能将未来创造。
她内心里有一种孤寂的爱,这种爱,当她遇见那两个双胞胎婴儿的时候,就自发地被激活了。
就好比如,弗洛伊德等学派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
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假设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虽然电影里亚拉还只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但她,在社会的耳熏目然下,在自己得不到母爱的情况下,一跃而起,反而承担起照顾弱者的责任。
这种不是简单的“过家家”式的责任,是扭曲的,也是强大的爱的信念。
一并将克里斯蒂安弱小的心给牵动。
所以我们可以见到,她努力为婴儿他们的未来做规划,也为自己和克里斯蒂安的未来做规划和准备。
即便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小大人一般的她,也努力将之实现。
当她将发烧的婴儿安德拉送到妈妈身边时,不单是一种对爱的“权利”的割舍,也像是一种无言的告别和界限的划清。
借由这个孩子,她似乎在宣誓自己的独立,也像将自己“归还”。
犹如疯狂的艺术家达利将自己的精子归还父亲一样,任性又果敢。
也只有失望和绝望并存,无力感已经无法支撑自己的时候,人的偏激行为才会这般展现。
但或许,这也是她唯一能想到的,可以拯救婴儿的手段。
无可厚非,《小小港湾》的立意和镜头语言都非常出色,获得荣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也实至名归。
但纵观全片,留下来的开放式结局,仍像一声绝望的唏嘘,他们终将何去何从,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真像海天一色之中的一丝蓝色的忧虑,只能随着渔船而飘荡……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
不赡养母亲的女儿?
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
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
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
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
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前半部分女孩家庭情感的铺垫简直令人窒息,该是怎样的孤独才会故意想要让蚂蚁爬到脸上。小孩子的故事总是让我敬佩他们的勇气,那份勇气会随着长大而来的一次次失望消失殆尽。 一个得不到爱的女孩,却敢于付出爱,去爱毫无关系却又处境相同的两个婴儿,我想这就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吧,纵然我的力量微薄,我却敢尽全力护你周全。
看到生理和心理双重不适。。。
(让我意识到最近观影中心变成了画面本身,忽视了人物)
斯洛伐克版《无人知晓》,以为和是枝裕和的差距差在了音乐上,以及在可能是在情节铺垫上还有不足,还有在情感表达上的不浓盛,乐处不极乐,哀处未极哀。《无人知晓》看完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震惊中,此片则更多让人感到一种潮湿的流动的哀婉,略逊一筹但也较为青睐。20210908万达海珠。
前半段有点闷,后半段挺好的,尤其喜欢结尾。一家四口,年龄加起来也就20岁,在一方小小港湾里,尽心尽职地学做父母。出现数次险些酿成悲剧的危险时刻,但导演还是仁慈的,没有造成《无人知晓》那样的绝望后果。画面很美,剧情能再丰满些会更好。
一个有着不负责任的妈的女孩和另一个小男孩抚养两个婴儿的故事。电影博物馆匈牙利影展,又删减了5分钟。
结尾很童话但是故事未免太残酷。
结尾超美!不要家庭,母亲,逐渐脱离现实,就只有我们,朋友,孩子,和这座港湾。
前后像是两部电影,前面的镜头语言看得挺不舒服的,有不错的画面,但和小女孩的世界相连接太突兀了,后半部分观感极佳。这才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吧~
三星半。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发现了爱。透过孩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荒芜与冷酷,于是看到了废墟中可爱的昆虫,冷酷背后的拥抱,假装不在意的哭泣,混乱中不断找寻的双眼。于是,世界变成蓝色的海洋,房屋仿佛巨大的鲸鱼喷出水雾。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爱,冲进大海流浪。
前四十分钟很无聊、很平庸,后面好看了很多,结尾尤其美妙。
亚拉原生家庭的混乱,缺失了更多来自家庭的爱,小朋友内心的孤独世界没多少人会关注,整天在外游荡寻找容得下自我的小小港湾,结尾如梦境般的乌托邦
三星半,色调+儿童题材+演员颜值;设定很标准,角度挺细腻。
前青春期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与阶级叙事的《夏日之王》。故事不错,可惜给残酷童年披上温情外衣的意图太过明显,前后场景的不同情感衔接过于生硬,煽情配乐简直是灾难。
C+ 童话般的结局终究还是会将主人公引向未知的成人世界,因为航船的目的地竟然只是工业化城市烟囱的排泄物所精心营造的乌托邦幻象。只是当房屋驶向大海那一刻扬帆起航的得意多少也给了观众童话结局的希望。
前半可对比最近的《兔子暴力》,都是畸形的母女关系;后半则参照《无人知晓》《何以为家》(巧的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太阳底下真是无新鲜事)。小女主通过养育婴儿,又有多少靠近了她的母亲呢。或许人间只有苦难,只有在梦中才能驶向解脱的小小港湾。
快进看完。
用《月升王国》的方式拍了半部《无人知晓》 影片的画面和配乐搭配效果极佳 前半部很优秀 编导着墨于营造祖孙三代女性彼此依附不得只能互相抛弃的关系 尤其是小女主对母亲的依恋求而不得 纵身一跃十分揪心 母亲和女儿互穿对方的衣服也点明了主题 长不大任性的成年人 与过早长大 被迫成熟的女儿 可谓点睛 但是电影从女孩捡到两个婴儿开始 变成了另一套叙事语言 从冷调的现实主义变成了夹杂小清新声画风格的“残酷童话”且编导为了最后的结局 将“残酷”的声量渐渐调弱 尽管还有被抛弃的孩子照顾婴儿的现实议题与小男主对小女主类母子式的关系表达是为优点 但影片风格的割裂与最终收尾力度的强弩之末还是比较可惜的 还是没有拍过《佛罗里达乐园》 遑论是枝裕和 达内兄弟了
又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小众电影。水中画面很美,结尾很美很仙很童话。母亲的极端不负责任,导致了女儿的孤独和幻想。一直在想结尾会是怎样的,想不到这么童话,仿佛一切现实的事真的可以就此远离他俩,小小的渔屋是真正的避风港湾,两个孩子在里面可以实现所有真实生活中渴望而无法拥有的。谁家的小婴儿给他们这么折腾~全片画面一直很暗。艺联引进影片,找个合适的场次可真难。今天踏着点儿进场。北影节和影博国际影展好像都放过。散场出来,20点多一点,可夜风是真凉了…早上一场雨后晴朗,空气冷而清新,真好。慈云寺耀莱2号厅。似乎又删减了5分钟反正我们现在轻易链接不到imdb。18:40场。和一个似乎跛脚的女孩她还迟到了,一共就俩人。头一次见到院线(非全部)正上映的片子优酷视频也有。
剧名来源于真实事件改编,女主和外祖母还有妈妈住在一起但由于外祖母去世,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10岁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