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毛子的女战士和中国抗日剧的女军人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1.兵器上是德式机枪、手雷对盒子炮、甚至是冷兵器弓箭;2.装备是苏联军装军靴对布衣草鞋;3.身体素质老毛女绝对完胜柔弱的中国女。
但是战绩悬殊:苏联5个女兵加1一个男兵对16个德国兵,在自己的熟悉的森林,5个女兵全军覆没;而中国3个女兵全歼日军一个加强排,不仅一个都不死,甚至连妆都不带花的……从战斗过程中看,老毛子战前准备工作差得令人发指:老毛子机枪经常要换弹夹,说明战前根本没有上满子弹;半自动步枪每次只上六发子弹,生死关头老毛子都改不了粗心的毛病;而中国抗日剧里的士兵,一个盒子炮手枪一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子弹都打不完;更不用说弓箭了,战斗结束箭盒永远剩3支;3人小分队带的武器配给可以坚持斗争5天,还可以剩最后一个手榴弹。
所以不能忽视战前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年抗日为什么要苏联红军帮助?
有没有大神可以答疑解惑?
这些年战争片看的很多,但俄国的战争片还是第一次看。
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述啊。
影片中女兵的到来源自于长官对准尉的一次戏弄,准尉一再要求驻扎的士兵必须不喝酒且不骚扰女性,于是长官直接派遣了一队女兵前来驻扎,这一命令也暗示了长官对该地的防守并不是很重视。
准尉一开始对这些女兵看不上,认为她们只会胡闹。
但接下来的一场炮击敌军飞机的战斗让他对这些女兵的映像有所改观,但他还是认为女兵们意气用事,不该炮击跳伞的飞行员(根据《日内瓦公约》,己方军队不该射击敌方坠机跳伞飞行员)。
之后一女兵意外发现两名德国士兵,于是准尉带领了5名女兵前往追击。
但他们低估了德军的人数,对方竟然有16人。
于是准尉派一名女兵前去呼叫支援,自己带剩余的人与德军支援。
最后身边的4名女兵相继牺牲,前去呼叫支援的女兵也沉入沼泽之中,但准尉还是消灭了敌军,抓住了俘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的内核如此残忍,5个花一般的女兵对抗16个穷凶极恶的德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她们没有退缩,真的是战至最后一滴血。
里面准尉说了一句话,他们不能退缩,因为背后是俄罗斯。
这句话应该是引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的话,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国家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将里面的两段裸露戏进行了删减,但我认为这样做很可惜。
因为裸露戏中女兵美丽的胴体与后面被德军杀害时血肉横飞的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德军的残忍,让观众对这些女兵更加扼腕与同情,并且肃然起敬。
电影前半段较为温和,夹杂着女兵的回忆,后半段紧张刺激,将女兵与敌人对阵时那种紧张肃杀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准尉有机会杀掉三个俘虏,但他没有动手,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人性,他不是战争的机器。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美军,他同样没有对放下武器的德军动手,因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它无法摧毁我们的人性和灵魂。
没有75版那么长,依然感人,虽然早就知道结局。
75版最后那个广播里“今天,在xxx发生了一场局部战斗”,这个场景没有了。
当时看这个场景的时候,觉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五个年轻的生命,就换来广播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班长牺牲的时候,说她们保卫的首先是祖国,然后才是铁路线和运河,戳中泪点。
这五个姑娘,两个曾经被政府迫害过,如今还能有保卫祖国的觉悟!准尉的造型倒是跟75版一样啊。
掉入沼泽那个场景力度不够,应该具体刻画增强效果。
还有,里面提到我们的祖国是俄罗斯,而不是“苏联”!!!不能接受!
五人小组,要么应该找战斗经验丰富的,要么应该找熟悉地形的,结果队伍里有俩新兵蛋子,一个最漂亮却最胆小的,一个暗恋准尉有点路盲的,结果前者战绩为0还喊着妈妈被打死,后者迷失在沼泽迷宫(话说你棍子上捆一堆衣服是要标明自己葬身之处吗?
)另外始终觉得第一次战斗后,如果团小组狠狠批判了第一个美女新兵,可能对她后面的战斗有好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俄罗斯又将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为的不仅是勿忘历史,也让年轻一代感受长辈那个年代最爱的经典。
这次翻拍还算中规中矩,虽没能超越原版,但只要还有那个味道就足够了。
配音,廖菁班底绝对精湛绝对物超所值。
总之,值得一看。
由于下载问题,翻译滞后,看了两遍,终于分清了五个女战士,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包括耶夫格拉维奇。
丽莎是一个期待明天的孩子,可是那个夏天她长大了。
她喜欢教她枪法的教练,他跟她说,什么事?
寂寞了?
就算无聊寂寞的时候也别做傻事。
班长则是一个稳重沉着的人,她的回忆让我印象最深。
本来她有一个家,那里宁静安详,她温柔美丽,丈夫体贴帅气,那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子,温暖柔和,她脱了上衣在明净的窗前在橘黄色晨光下喂宝宝,这是丈夫轻轻推门而入。
霞光万丈的背影,美丽的金黄色披肩长发,回头会心一笑,好美好美。
彼时,她轻轻趴在丈夫胸前相拥而眠,孩子在摇篮里熟睡梦呓,女仆似此白色床单,马儿刨土,鸟儿叫……多美好,可是突如其来的炮火,惊叫声,哭泣声http://ymb.bz/xtdmt8,马蹄省,炮火声……尘土飞扬,她慌乱回头,灰飞烟灭……热尼亚唱的歌很触动人心。
如果没有生命/就不来到家里/现在我太老了/我的朋友都一个个离去/我来自遥远的国度/很久没有写信/我过得很好/只是我不再喜欢写信……她的家人和邻居都死在机枪之下,他眼睁睁看着,阴沟,白墙,鲜血,尸体……(你还是想在熄灯后教育我说的真是幽默的悲伤)索尼娅的爱人奔赴战场,送别的那一段真的,她流泪看着战车远去,画面太真实,印与脑海过目不忘。
只不过最后她都没有盼来一封信,就得到战死噩耗开始女兵到来时,他们大胆,活泼向上,敢说敢调戏,能把校尉气的说不过话。
之后敌军来了,他们干练迅速,测角度,距离,调整,锁定,预备,放真的让人刮目相看。
还有就是校尉的逻辑,他从地点背包推测出炸铁路,之后上报,安排任务,选人暗号擦枪子弹干粮到鞋子和裹脚布一气呵成。
在路上观察露水鞋印判断敌人方向,厉害,我等佩服当敌人在面前时,为了拖住迷惑敌人,热尼亚脱了衣服洗澡,这种大无畏的美真的震撼人心,敌人走后校尉说一辈子都为这宝贵一秒钟干杯,是的,值得庆祝,用智辉和勇敢赢来的一秒钟。
最后她坠下悬崖,蓝色的眼睛好美好美,纯净的那种清水蓝。
话说俄罗斯美女好漂亮,男的也好帅,尤其深情脉脉的样子,要不就说导演会找人,不但美丽帅气,个个演技还那么好~最后班长临终前的话,也很感人,别折磨自己了,我最后的请求你能答应吗?
你能吻我一下吗?
真扎人,然后自尽~唉后来来了五个女兵,他整理好衣帽,出现的是她们,导演这样安排真是出乎意料,那一刻真的好感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岁月静好,你们永在
对这电影的名字还停留在小时候记忆中,刚一看到以为没有关系的另外一部新片。
后来才发现还是翻拍的。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电视里不停的在放这部电影。
主题曲是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已经模糊了。
原谅我小时候看的时候根本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记住了残酷的各种死亡,那几个美好的女子,生命就如烟花一样消散了。
耐心的看完这部新片,就像重温了一遍儿时记忆,虽然坐在电视机前和大人们一起在看,但是只是在看热闹——打仗!打仗!打仗! 还有记忆中最惊恐的死亡,一个女兵,淹没在沼泽中,画面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脑海。
再次看到这个镜头,忽然没有的感觉,是长大了,麻木了吧。
全新翻拍经典,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少了震撼,只是在回忆,比照着原片,还有回忆时候的心情。
仿佛还是在看怀旧片一样啊。
如果同龄人,可以试试看。
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
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
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
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
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
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
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瓦斯科夫终于为女兵准备好了浴室,满足了她们洗澡的要求。
为了保护女兵的隐私,他下令所有男人不能靠近浴室,说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命令只是下给自己的。
这一幕妙趣横生,而接下来的镜头则香艳无比。
女兵们洗澡时全裸出境,饱满结实的身体充满了青春美。
这一幕绝无半点色情的意味,而是忠实于小说原著。
在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看来,这也是在展示女人的美丽与脆弱,与后来牺牲时的惨烈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
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
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
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
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
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
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
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
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
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
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
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
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
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
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
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
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
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
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
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
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
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
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
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
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
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
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
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
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
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
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
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
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
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
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
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一半是为了苏联情怀,一半是为了熟悉的女演员去看了这个电影。
看《实习医生》的时候就很喜欢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了,典型的金发碧眼斯拉夫小美女,那俏丽的小脸几乎是照着我的审美长出来的。
电影里的加莉亚和《实习医生》中的瓦利娅很像,都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关心同伴,心思单纯,羞怯柔弱,甚至加莉亚的妈妈还是个医生,让我稍微有一点点串戏。
加莉亚在队伍中并不出彩,丽莎聪明细心,热尼娅机智勇敢,丽塔干练无畏,索尼娅是外语人才,而加莉亚柔弱,胆怯,面对敌军吓得瑟瑟发抖,不敢扣下自己的扳机,在恐惧中失声喊着“妈妈”,仓惶逃跑,死在枪弹之下。
可是五个姑娘中,我最怜惜的就是加莉亚。
她是五个姑娘中个头最瘦小的,但是她光着一只脚趟过了两片冰冷的沼泽地,发着高烧坚持走到了阵地,她是最不适合上战场打仗的人,但是她已经尽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我认为加莉亚是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的角色。
战场不会在乎你适不适合战斗,你有没有能力和勇气,战争时,大部分人都像加莉亚那样被推上战场,去送死,然后死去,甚至没有一点功绩来装点自己的死亡,就这么像草芥一样死了。
英雄们的功绩和光环会美化流血牺牲,柔弱无力的“加莉亚”们才能让人意识到战争中草芥人命的残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俄乌战争的第一天,愿全世界看得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很烂,也很难看
做男主心挺累的吧
我是来看俄罗斯大白姑娘的。。。
尺度比老版大
苏式主旋律电影,这个记忆很深,小说仍印象深刻,女战士们都很美,俄式战争片无疑都很壮烈,但这里把德军朔造的太蠢!
这么讲可能有点过分,但是19年才看的我相当于进入了真人版刺激战场,蛇形走位,各种枪械,操作很棒了。虽然描述的是战场,但是还是感觉画面很美。也很真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视死如归,但那个女孩子的举动也让我无法鄙视;对比之下热内娅和里娃的表现很让人钦佩了。
基本照搬老版。感觉很不好... ...那些妹子基本上我都分不出谁是谁... ...花瓶的太厉害
看看人家这抗德剧拍的,比我们的抗日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姑娘很美,森林风景不错,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很一般
节奏提上来了 但 哎 有些东西变了就没有灵魂了
腾讯视频
一股浓浓的译制片的feel,分散了不少电影本有的意味。哪的主旋律都是一个德行呢。
兼顾娱乐性与主旋律,真心好看的老毛子电影,俄罗斯版的《孤独的幸存者》,赞!
战争片还是交给美国拍吧,这片不断穿插回忆,格局太小
这些女人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即使是战争中的也是如此。向这些年轻的生命致敬!
这领队是头猪吗?但凡有半点我们游击战的经验也不至于牺牲了五个女红军。战斗场面真心一般,每个人的背景烘托也非常一般,没有任何触动
五个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子。却将生命付于了同一场战争。战争不曾让女人走开。她们更是女战士,她们美丽坚毅。看到最后不禁感动。
畏惧死亡的人,反而死的更快一些。无谓死亡拼命活下去的人,就是最后的那个幸运儿。战争如是,生活如是。
2015.10.06一群傻瓜竟然把这么经典的片子楞改成了好莱坞电影。看样子这样的傻逼不是中国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