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窗外正是一片晚霞,可惜有防盗窗挡着,我冲下三楼,拍下了这一刻,因为稍作犹豫,它很快就过去了。
这是我这半年里的第二次搬家,搬家是劳身劳心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年纪渐长,随身的物品越来越多,往往打包这一项,就足够让人身心俱疲。
3月的时候,我看了《就爱断舍离》,这是有点傻的电影名字。
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2019年的影片,它还有一个翻译的名字-《时光机》。
我不懂泰语,不知原名更像哪一个,电影内容呢,隐隐有与两个译名都有点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导演讲事情的方式,摄影的风格和人物的设定。
上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他2017年的《死于明日》。
与之相比,《就爱断舍离》有了简单的故事梗概,剧情不复杂,看了开头,便知结局如何,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向一直都很明晰。
长大,离家,租房子,买房子 ,离开一座城市,继续租房子,换房子,漂泊的人,始终不安稳的心。
身边的熟悉的人,窗边相似的晚霞,会在某个瞬间让人觉得,始终没有远去,还在那个你长大的地方,仿佛一转身,叫一声妈,她就能从门外进来。
更多的时候,思念其实是附着在那些一直带在身边的物品上面。
几件衣服、几双鞋子、一张照片,一件电子产品,一条手链,甚至一床被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两千年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
母亲给我做的褥子,我从湖南带到贵阳,又回到西安,用了好几年,直到她又做了一床新的,我不舍得丢掉旧的东西,是因为它们依旧完好,因为它们在是重要的人给予我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换来的,因为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电影里,女主觉得旧物会牵绊人的生活,让人沉浸在旧日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好时光里。
幼时坐在旧钢琴前弹奏的父亲,已经完全听不出电话里女儿的声音,儿子的工作间依然贴着全家往日开心的合照。
女主离开家乡,觉得思念一种负担,便生硬的掐断了和前男友的所有联系。
回来之后,她粗暴的以扔掉所有旧日物品的方式,与自己的过去切割,却发现一切都没有像扔掉旧物那样简单,于是以和解的方式规划那些无用的物品,给自己疗愈的同时也帮助别人。
可人的感情最难捉摸和揣度,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人人都领你的情,你想和解的时候,别人未必肯释怀。
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不会因为你的放下而结束,有的时候,怨恨比爱更持久。
物品可以扔掉和归还,感情却不可以。
电影似人生,人生仿若电影。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无数种生活态度中的其中一种,有人因此而放下过去,但不是人人能做到如此,感情是复杂的,悲伤里也有欢喜,此时的欢喜谁能料到彼时却成了悲伤的过往,甜蜜往昔不复存在,不代表她没有存在过。
割舍--本身就是残酷的,如果心底仍有缱绻滋生,人生即使切割成碎片,情愫依然流淌在血液里。
我的抽屉里保存着好几条手链,有爱人和朋友送的,也有我自己买的,它们有的伴随了我很久,纵使我很少戴上,可是依然保存着,它们并没有成为我感情的负担,看到它们时,并不只是有离别的伤心,更多的是那些人,那些把酒言欢人生几何的场景。
想想,也许对于有些难以释怀的过去,并不需要去关闭它们,这是人生的一部分,在我们浩瀚的心宇宙中,总能找一个小小的空间和角落,就让那些往昔静静的待在那里,既然存在过,何必抹掉呢。
以“断舍离”的禅意的名义、把生活过成“极简主义”的现代“面具人”心底却是满满的、难以亲自面对的“断舍离”。
空荡荡的房间,被回忆绑住不能飞,亦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作祟,《时光机》的切入点可谓一发入魂。
譬如《打扫》中的吟唱:“这屋子里有太多你的好,恐怕一生都不敢去打扫。
当无助一层一层笼罩,明知道是种煎熬还不肯放掉。
”影片开场不久竟然听到了泰语版《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此处应该是编导暗藏的伏笔与情怀的巧思吧。
所谓的“断舍离”哪有那么容易。
因为你永远不会预先知道,在某个时刻、有某件物品会突然让你“怦然心动”。
其实还是女主的老妈早就看得通透:“空成这样有病哦。
”快乐或可伪装,悲伤从不说谎。
或许,每一个自私的人性下面都埋藏着一个孤单的灵魂。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意念婆娑,时间里推摩,追随到何处才结果。
人世间睁眼眨眼一闭眼就过去了,没那么多人会等你去犹豫。
不忘初心,勿念过往。
最终,轻语一声:你好,旧时光,后会无期。
影片的主题曲超赞。
《时光机》也叫《无痛断舍离》,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在2020年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入围了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完之后我不觉得本片中断舍离的过程是没有痛苦的,相反,我觉得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揭伤疤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依然觉得小琴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解脱。
片的基调是缓慢且悲伤的,通过诉说主人公小琴断舍离的过程,来展现小琴逃避情感维持的现实,一步步解脱,一步步成长。
1·友情·做一个好人阿萍是来帮助小琴设计改造工作室的好朋友,支持小琴的断舍离行为。
直到她发现小琴扔掉了她送的礼物,生气的对她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要,你可以鼓起勇气给我,我可能觉得难过,但我不会生气。
”当小琴如无其事的邀请阿萍去吃饭时,阿萍只要求小琴对她说声对不起,这是小琴说的第一声对不起。
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仿佛更深了一层;小琴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人,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总以为自己没有错,却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别人。
阿萍教会了小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说对不起。
后小琴学会了将朋友的东西物归原主,并且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她处理关系的第一步,也开始有了人情味。
2·爱情·说不清原因小琴与安哥的回忆从一部相机开始,这是三年前小琴去瑞典学习时安哥送给他的礼物,但她们分别之后小琴就与他断了联系。
但是小琴的理由却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里看来小琴的人设还是一种极端,极度自私到常人无法理解。
电影将人物性格极端化,来体现蜕变的过程。
相对于小琴自私的极端,安哥的表现却又让人心疼的不满。
一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知道安哥一直对小琴念念不忘时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相比于小琴的冷酷无情,安哥的善解人意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蜜的出场让人出乎意料,,安哥对小琴的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小蜜只是小琴的替代品,而安哥对小琴的情感也是超乎寻常的深情,相比于努力忘记过去的小琴,安哥对回忆的依恋程度真的很深。
然而,个人对小蜜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人的替代品往往是没有好的下场的,走进一个住着人的心里,就像是拼命挤进超重了的电梯,哪怕是踏进一只脚,最后也会被刺耳的叮叮声给挤出来。
但是现实中拼命试探的人倒真的不在少数啊!
3·亲情·要学会放弃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只出现在一张全家福当中,而钢琴成为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母亲对丈夫的情感是卑微的,即使被狠心抛弃,也始终对丈夫能回来抱有幻想,阻止小琴扔掉钢琴。
钢琴是母亲对丈夫的唯一念想,她不想扔掉,不想忘记,更怕忘记。
然后就是小琴和哥哥对父亲的情感,打完电话的小琴后悔自己把钢琴留到现在,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个人认为结果可以不用说出来,以最后卖掉钢琴来告诉观众结局,可能会更有悬念。
除了那些可以自己亲手丢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能丢的东西,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丢掉。
真正的断舍离实际上是和回忆的一场告别,那些承载着回忆的旧物,会占据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处理掉的感情更会纷扰你的思绪,逃避问题只会让心里更乱,不如理清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说抱歉,勇敢的说爱,勇敢的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电光幻影# 《就爱断舍离》,到底应该是谁的断舍离。
一部“断舍离”态度的影片,光是从主题上来说还是很能吸引我的。
拖泥带水的热爱着一切的物质生活的我,对于“断舍离”这种事情,几乎感觉是强求。
所为断舍离,有时候是精准的选择,有时候,也许只是因为拥有的空间不够大,物理上容纳不下那么多内容,于是在心理态度上努力的做出取舍。
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每个选择都有自己的缘由和乐趣,不能强求。
我还是很努力的在做这件事情的。
所以碰见这样一部电影,虽然明知道“断舍离”里离不了情感的大戏,却还是愿意去感受一下,别人的抉择里,是用了什么样的态度,是做了怎么样的选择,是进行了怎么样的思考的。
整体来说,电影节奏是真慢。
慢到时光停滞的某一种状态。
大屏幕一溜一溜的白,加上女主人公内心渴望的白色极简风格,那种扑面而来的白茫茫,竟然逼出一身的热忱。
每一次看向镜头,剧情在慢节奏里推荐,断舍离的步骤更像是一种关于人的感情的拉锯和扯锯,于是那种属于炎热调性的慢顺着大屏幕溢了出来。
隔着屏幕我仿佛都能感觉到属于泰国特有的那份热气,腾腾的冲向我,不留一丝情面。
我昏昏欲睡的心情,怕不是因为节奏问题,而是因为女主。
女主人公的演员上一部精彩的作品是《天才枪手》,虽然也有作品上的伤,但是好评满满。
女主这位演员,从长相到风格,满脸都写着性冷淡、冷漠脸,没有任何贬义的,也可能就是所谓的模特高级脸吧。
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哪一部电影,她表情都透着冷漠,倒是热情和情绪这些词儿放在她身上有点违和。
貌似她就不应该拥有人类的感情一般。
这些都是平静表达的,人的面容和表现是天性的,或者自我需要表达的,无关人品态度,至少我不是那个意思。
但是也就是因为如此,她太冷淡了。
极简确实适合她,她和那一屋子的白暂太般配了。
但是人情味,她身上很难有哦。
电影《天才枪手》里同样是这张冷漠脸,但是人情味是来源于她这个角色自身的选择,因为选择而让角色热情起来。
同样的,《就爱断舍离》里面,虽然也有人的情绪在,但是她的冷,更狠心一些吧。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虽然闷点却有个性。
但是,影片在最后阶段,在我心里垮掉了。
别跟我讨论剧本的合理性,也不用说从“断舍离”层面来讲这一切的需求性,对于钢琴的被卖掉,我耿耿于怀。
影片看到这个部分,我几乎是愤怒的。
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
凭什么要卖掉钢琴呢?
斩断和父亲之间的联系嘛,因为不再回头的岁月就应该被抛弃,人生就应该朝前看,而朝前看的一切里,唯有丢弃,才是最干脆的选择和决定嘛。
对不起,我不能接受。
虽然我知道也无所谓我是否接受。
这个家是谁的家?
作为子女,这是属于上一辈的房和财产。
是属于母亲的记忆和情怀,凭什么为了你的向前进,就选择扔掉别人的回忆。
也许母亲一生都不想前进,那并不是一条正确并且舒坦的路,她可能一生活在回忆里不会获得更美好的一切。
那又如何呢。
“断舍离”到底应该是谁的“断舍离”?
“断舍离”从来都只是一个人自己内心选择的“断舍离”。
这事情只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取决于形式,更不是他人可以帮忙选择和决定的事情。
行为选择不是重点,行为选择的主体才是重点。
如何让一个母亲在门外撕心裂肺的哭,那是她一生的回忆。
纵然没有明天,可是那有过去。
风过留痕。
人这一辈子最后经历过的种种,谁也抛弃不掉。
你扔掉旧情人的衣服,就从此没谈过这场感情了,一生并未遇见?
你领过离婚证书,丢掉结婚戒指,搬离彼此的爱巢,就代表这一生没有过那份誓言?
你登报断绝父子关系,老死不相往来,就能抹杀血缘里数据生理系的存在?
你丢失毕业证书,找不到考试入学证明,就代表你这一生真的没有再读过大学了?
我们的态度,不等于我们的现实。
人为什么总是想不清这一点。
所有强加的一切,是我们做出的决定和选择的方式,而不是真正的抹灭。
所有的一切,它们存在过,它们就真的存在过。
我并不是主张母亲就该活在过去里,至少我不认同。
可是比较起来,那依旧是她的选择,谁也没有资格剥夺。
尤其是是为了自己的选择,去剥夺别人的。
在饭桌上,母亲说女儿自私,要剥夺她人的记忆。
女儿反怼母亲,说自私的是母亲,她和兄弟都已经不再想面对这段过往,只有母亲继续沉溺,所以自私的人是母亲。
我坐在观众席里都想说一句:滚出你家去。
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建房子做空间搞工作室,我敬你是个独立的人。
拿着前人的一切,丢弃别人的回忆,你也配说别人自私。
冷血并不可怕,绝情绝义都没有关系。
但是管好你自己,不行嘛。
越看越生气,越说越生气。
非常生气,非常讨厌。
我觉得影片在我心里已经彻底跑偏了。
这世界上有一些人绝情绝义是踩着别人的痛苦往上爬,这也可以理解。
人自私嘛。
但是这世界还有一些人,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让别人往上爬。
家长好歹生养子女,而后有占有欲,子女反过头来要求的,往往都是自私的。
我在说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我就知道看的可生气、可生气了。
不说了,生气去了。
作者:小佛搞特
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他讓我最臣服的地方在於他的劇本架構簡單,但他的格局卻可大可小;他大到可以涵蓋人生,包括人們對過去、對舊有記憶的尋覓、掛念還有放下,然而他也小到可以讓人探討人與人之間每一次的相處、每一句對話,以及這些抉擇背後的心理轉變。
而我之所以會那麼喜歡這部電影,大概是因為女主角Jean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的想法都與我很像,而這不禁讓我開始檢討,那些我一直以為毫無懸念的選擇是不是真的都是最好的選擇,或是其實那些選擇僅僅是因為我的不想負責而做出的決斷,而對他人來說那便清清楚楚地說明了我的自私自利。
於是這一切或許都可以用「你是怎麼清理家裡的呢?
」這個問題作為開頭,後續的問題釐清就相對簡單很多了。
所以,當家裡的東西多到要裝不下了,你是怎麼清理家裡的呢?
準備要把家裡改裝成簡約工作室的Jean,用了以下六個步驟把家裡陳年的舊物打包整理、放下丟棄:第一步:定下目標,尋找靈感第二步:別緬懷過去第三步:別感情用事第四步:不要動搖,不要有心第五步:別再增加東西第六部:決定了就別回頭
他在整理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毫不留念且極為果斷,用不到的就丟掉吧,留著也絲毫起不了任何作用。
小時候的聯絡簿、舊時代的CD、高中時期穿得都褪色的衣物、學生時期收到的卡片、前男友送的底片相機…,全部都一一放進黑色不透明垃圾袋吧,放進去就看不到了,看不到就不會再多想了,既然要丟就不用花費心力去緬懷過往,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最重要的不就是把這個堆滿「過去」的空間清理乾淨嗎?
很快的Jean就把整個房間清得乾乾淨淨的了,房間充滿了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等待著誰來把它們載走,這樣就不必再費心去道別。
這樣的Jean簡直和我如出一徹,我也是家裡出名的「丟東西最速者」,每當奉命要整理出一個空間、一個櫃子,我總很快的達成目標。
每一樣物品只要對”當下“的我沒有任何意義、不再怦然心動,他就對我無用,無論他曾承載多麼絢爛的回憶,都與現在的我無關,我只管將他們分類回收、放進他們該去的類別;我從不曾費心和他們道別,因為於我而言他們已經不再重要,而我的道別僅限於重要的人事物。
當Jean正在清理房間的勢頭上時,他的朋友對他說:「有些事只因為你自己遺忘了,不代表就會消失,雙方都要釋懷才算真正結束。
」直至此刻,我才突然了解這些年來我都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而忘了共同持有回憶的另一方或許根本還沒有放下。
往往都是我迫切地想要遺忘、想要放下一切、想要沒有負擔的往前看向前行,便自顧自地清理腦中的記憶體,強勢地要自己忘掉一切愉快與不愉快,可是我終究還是只顧得了我自己,而我也只想顧好自己。
關於每一段回憶,我幾乎都是強勢的那一方,我以為我這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最佳典範,可這樣回過頭看,我或許只是自私的要自己好過一點,所以擅自整理那些回憶。
如果我沒有釋懷,你休想放下;如果我決定遺忘,也請你讓一切留在過往。
我也才忽然有機會換一種角度看待那些被我放下的過去,也終於了解或許我的道歉其實是一種卑鄙又自私的行為。
於是我想起幾天前和友人談起「道歉的心理狀態」的一些細節,套用在現在這樣的體悟或許是再適合不過了。
他說:「當我道歉表示我已經深刻檢討並希望你能諒解,可當我不斷地表示自己的歉意,但你卻像抓住我的把柄一般讓我死活不能得到原諒,我便會開始感到氣憤。
我道了歉,你怎麼能有不原諒我的理由?
於是,這件事將不再是我的問題,我道了歉你卻不接受,那這件事就是你的問題,你成了有罪的一方,從此刻起,換我等你的道歉。
」
這樣的想法他說得理直氣壯,我霎時竟無法反駁。
直至此刻我才好似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並且體悟:所謂道歉,本質上其實很像丟包袱的行為,道歉的目的或許就是想將那沈重的包袱從自己的肩上卸下,如果能從此放在地上最好,但如果不巧把包袱拋到了對方的肩上,也將與我無關。
於是,於觀影後的數日,我才終於能了解Jean的前男友安哥對他說的這句話:「如果你真的想承擔責任,就不要對我道歉,你就一輩子揹負著那樣的罪惡感。
」
所以,道歉是不是其實真的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呢?
最後,Jean望著空蕩蕩的房間,眼眶緩緩的泛出了淚水,我想他還是會繼續道歉的,就像我一樣;我還是會繼續道歉、還是可以快速的清理出一個空間、還是會繼續毫無懸念的放下過去,因為我真的想要往前走,可從此刻起,讓我猶豫著跨出步伐的不再是你,而是深刻了解正背負著罪惡感的自己。
刚看完了泰国电影《时光机》,这部泰国片拍出了日式感,虽然低成本,拍摄难度也不大,可是探讨的问题让人深思:有时候在跟对方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反而有点自私,因为道歉后好像就不用负责了,将罪恶感附加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之前有看过这个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讲的是小老板紫菜的创业史,而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靠《天才枪手》里精湛演技也让我一开始十分期待本片,不过现在觉得女主这种模特面瘫脸还是不太适合这种情感细腻的戏份…… 个人认为影片还行,无功无过,虽然导演讲故事能力一般般,不过这个拍摄构思也挺有意思的。
名字叫断舍离,表面上物品也在做断舍离,但内容却是情感的“反向断舍离”。
女主的性格本来就是一个极简的性格,从情感上来说是一个很自我没有同理心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私的人。
而她此次建设工作室进行断舍离的过程,让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开始在意别人的感受,开始怀念过去,这虽然给一些朋友带来了一些幸福的会议,但也给一些朋友带去了不好的回忆和影响。
而面对妈妈的回忆,她却最终还是残忍的卖掉钢琴。
虽然最后换的了空荡荡的房间,但这不是我喜欢的“极简生活”。
就像她妈妈讲的“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自己一个人的极简,不能强迫家人进行;另一方面,女主也为了自己情感的愧疚之心,却是对别人的再次伤害,与其这样不如继续保持原来那个冷漠的自己、极简的性格。
而女主最后离开让弟弟帮忙处理掉所有物品,并在酒店里撕碎照片,大概也是在经历了这样的周折之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初心吧。
极简也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自己与否。
哇,是看到一半想百度导演和编剧的片子。
看到最后,原来还是一部爱情电影啊,之前看片名以为是一部关于整理自己的作品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前任一回头,现任靠边站?
本来只是百无聊赖,翻了一圈电影片名简介都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电话影名心说随手打开看看吧,越看越有味,太适合现在自己的状态和心情了。
最开始有感触的是琴随手扔进垃圾袋里的萍送的礼物,被萍发现生气了,后面琴打电话给萍,萍说:你就是这样,明知道应该做什么就不做⋯一件事情不是你认为结束就结束了,是对方也放下了才是结束⋯代入感好强了,琴真的好真实,一个自私的明明白白的人。
再后来,对前任的态度,前任真的很宽容了,那句:你是为了你自己⋯你只要承认你是个自私的人,然后继续过你的人生就够了,你不用有压力,每个人都是这样,都必须为自己选择最好的路。
字字珠玑。
再后来的后来,琴卖了父亲的钢琴,母亲哭着敲她的房门,她默默地戴上了耳机,虽然是打着以为母亲放下过去的旗帜,但是方式未毕合适,你以为你是为了别人好,但是别人放不放下或者放下未必就是你认为的好,琴另一面也是为了筹钱重修房子。
真的是自私者的自我发现之路啊。
时间不早了,不够再多说,片子值得再看一遍,断舍离,是啊,彻底的,告别过去,断舍离,只要做到自己开心就好,自私也无可厚非。
另,我应该是世界上最合格的前任了吧,自己一个人硬熬,如果这过去的一年在那个人心里算得上是恋爱关系?
仍旧卑微但无可奈何,如果人能操控自己的感情就好了,如果人脑有个一键删除某个记忆功能就好了。
这是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
好像从2016年开始,人生进入了一种常常回头的状态。
活在的不是当下,而是过去。
我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和情绪,当时重要的人相关的事情,记忆尤为清晰。
就像三岁时一脚踏在门口的大石墩上,腼腆地问邻家白发小哥哥明天会不会来找我玩儿时那种心情都会记得。
但有时又好像很健忘,总是一而再再而三撞上南墙。
直到痛了,有可能还会想再试试看能不能从墙这里打个洞开出一条路来。
嗯,下次要不要换一堵?
其中的原因我也有问自己:是不是现实生活闲得无聊?
是不是过于苛责自己总会想“如果当时……就好了“?
是不是对现状不满意,才会一次次回想当初?
回忆一层覆盖一层,它不是伤口结了痂然后我再撕开,它更像是,蚕自己吐的丝,一层一层把现在的生活自我的现在包裹起来,22年回顾21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21年回顾20年和以前的美好时光,5月回忆4月,4月回忆3月……但时间的跨度越来越大了——因为新的美好总是那么稀缺。
所以时光相册的时间轴像是指数型跨越的。
所以,今天在看到这段对话,感同身受。
但好像又不是,因为我已经不知道,我放不下,是因为我还爱着,还是因为最终没有得到。
大概率是后者,但回忆时那种感情又让我觉得不是。
关键是:我到底想不想放下。
这好像进入了一个dead end,或者说一个循环。
我深切地知道,放下,流出空白,然后可以用美好填满。
沉溺过去,结果就是现在产生空白,永远只有过去。
但回忆的沙漏总是把平凡无奇的过去中闪闪发光的点滴筛选出来,然后让自己捧在手心抚摸一遍又一遍,打磨出花纹的石头,让我这样一件衣服可以穿8年的人,怎么扔走呢?
我也期待着生活中发生一件什么震撼我心的事情,然后猛然醒悟,把握当下。
但人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来源之一,或者说缺乏安全感的我的安全感来源之一,可能便是那些回忆,发生过的事情和情绪。
把那些玩儿到发光的小石子,收到盒子里。
不是扔掉,不是否认。
然后去捡些新的小石子吧。
〈Happy Old Year〉译为《就爱断舍离》,它讲了深受瑞典“极简主义”影响的女主角Jean,回到泰国家中后打算将家中杂物尽数清理,在扩展原本狭小住宅空间的同时,也能达到精神上的“极简主义”。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关于“保留旧物即一种逃避”的理论,Jean的母亲保留着其父亲当年离开时留下的钢琴,她无法执行扔掉这个决定,因为想留个父亲还会回来弹奏的念想,但可能包括她自己都知道,父亲可能不会回来了,而自己也没有勇气再联系他,手里也没有任何东西能留住他。
但为什么还要留着呢?
好像不做这个扔掉的决定,不把自己置于看着收旧货人拿走这台钢琴时所要面对的是拦下,还是鼓足勇气不看这样的情形,自己就永远可以情绪稳定,继续也不至于沉溺幻想,但还算过得去的生活。
好像我们大部分人并不会极端地沉溺幻想,但总会把自己放在那个安安全全地不用与残酷真相对峙的空间里,我们怕的不是在这场对峙中,输给残酷真相,我们怕的是决定是否参与对峙本身。
决定去做远比失败后的心理建设难。
Jean去面对了前男友,去面对了父亲,去面对了曾有矛盾的朋友,她把那些呆在安全角落的旧物拿了出来,贴上“已不用期待”的标签,也把自己的情绪放在了可能由他人摆布的桌上。
那也好过,未来是有一个貌似情绪稳定的自己,但身后却是堆积如山的,贴着“我好像可以期待一下”标签的旧物,而它们有一天多到你无处可躲,多到你被它们彻底吞噬。
1.浏览照片仿佛搭乘时光机回到照片里的时光;2.扔掉东西意味着扔弃一份又一份情感和回忆;3.这或许就是我房间里总是乱糟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念旧的人。
物品承载记忆,东西好扔,情难舍。
表面上说的是整理房间,其实讲的是一个国家的代际断裂。
女主只有一种情绪在表演,霸道独裁又自私,一点也不可爱。为了极简主义而极简主义,丝毫没有她的美学思考。而且她完全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她指责母亲自私的同时,何尝不是自己的自私?即便她带了降噪耳机,她的内心真的可以平静嘛?
🎥故事题材:“简”不断,理还乱;🎯主题主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果有人不经过我同意丢掉我的东西,还美名其曰让你遗忘才能拥抱未来,我可去他妈的吧。妈妈可太苦了,女主才是真自私
今天我们讲一个2019年12月份含泪断舍离(然后之后就疫情了)的故事。
编剧吃屎了。明知妈妈舍不得钢琴你女儿就还是擅自作主把它卖掉。女儿还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三星半,主要是剧情的发展让我对断舍离越发得迷糊,“极简”可以物质,却难以极简“人情”,不太喜欢这种感情纠葛戏,主要代入感也不足,会让人感到混沌、无解、没有出口…
退宿有感:华容道
冷静的情绪中带着太多不舍和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就是这样热烈地开始,然后断—断—断……最后再无交集的可能。可是,曾经互相关爱过,已经很美好了,不是吗……
想断舍离,先砍掉半小时时长
有一种自私叫“伤害了对方过很久才道歉 ”
故事还是不错的,在处理物品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了不明确的关系,打成了和自己的和解,和家人的一次深度谈话。影片的摄影构图也是很极简,选角都是干净净的。就是演戏好像也被极简了,真的演的毫无感染力,看着很尬,然后导演还怼脸拍,看什么?这有什么演技??
很日式 忘记跳脱的泰语 主演仿佛在看富永爱与上官喜爱对戏。
突然想起那些很久不联系的人,也不知道是谁在抛弃谁,他们大约活在我的某个角落。我是一个很喜欢收东西的人,每一次搬迁都害怕sort out stuff.却因为更害怕一次性地删除,我选择去厘清所有回忆的思绪。这里空间即回忆/情绪,对空间的整理简化对应于对自我回忆的move on. 摄影机推拉建立的空间感,每一个人的屋子即是他/她自己的记忆城堡,殊不知搜索枯肠,只寻得别人的欢笑和自己的苦楚,所以我们按下删除键,留下一间空屋,来容纳我们的自私的灵魂。最后的一镜再现了死于明日里的震撼,就这么个情绪,拍得真好。
影片塑造了一个这个时代特有的“作B”形象,商量不行就强制,本来已经尘封的痛苦和回忆,被她一点一点挖出来,为了自己内心的秩序而狠狠地抽打别人,我没有得到任何反思和收获,只有气愤和恶心。
?为啥没标记……
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进行的自我感动仪式
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从而就是甩不掉的,唯一只能去承受,谁也别想一句道歉就云淡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