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平凡而又伟大的思想家在我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后,印象中的马克思是带着伟人的光辉的,缺乏真实的观想,没有去设想他作为平凡人的一面,感觉自己有着马克思所批判的英雄史观。
在看完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后,我去除了哪些对马克思符号化、空想化的刻板印象,对马克思及恩格斯的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对马克思及恩格斯无不从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们,马克思饱受着生活贫困的烦扰,无处不展现他对妻子燕妮和孩子的爱,并在寻找工作中不断碰壁,无数细节突出马克思也是血肉人群中的一员,但他有思想,有志向,也正因此,他才会显得伟大,从广大平凡人中有着不平凡的一面,想要改变大多数平凡人的命运,改变世界秩序。
电影开头的一句话:“有两种腐败现象,一种是人民不遵守法律,一种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腐败”。
并以捡枯树枝是否为盗窃引观众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捡枯枝的人群只是被压迫阶级,他们甚至不享有法律,但他们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时,所有的合理都只是不合理,他们只是被压迫的,所谓法律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只是对少部分人而言,甚至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电影中马克思曾说过一句话:“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家做的只是解释,解释这个世界,但世界必须被改变”。
他的这句话让我再一次领会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以及思想先进之处。
一切浮于表面、空谈的理论都是自欺欺人。
就如后半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扛起正义者同盟大旗,把一切皆兄弟改为共产主义,随即成了共产者同盟,并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指导工人阶级运动,让工人阶级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光,真正能让思想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崇高的思想觉悟是多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以及世界观。
马克思在批判社会、政治,用自己的方式,乃至最后自己被逼到了穷途末路也没有放弃,仍然为共产主义的宣传做努力。
电影的结尾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结尾,历史事实证明,真理总是随着历史的长河闪闪发光。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对的、社会主义才是出路,他对现实的批判是那么深刻,同时也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行动指南。
至今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无产阶级的目标也就是消除阶级、消除私有制,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永远处于对立面,而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就像《共产党宣言》的最后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宣言我们应多读它几遍,这才是历史的必然。
导演简历上写,从20岁左右开始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可信的。
电影以“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开篇即是证明。
我把那篇辩论的逻辑步骤梳理了一下,以表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敬佩。
1、如果砍伐的树木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那砍伐的树木就是它的所有者的产品2、砍伐的树木已是加过工的树木3、同财产的天然联系已让位于人为的联系4、谁偷窃砍伐的树木,谁就是偷窃财产5、捡拾枯树情况相反,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同财产脱离。
脱离财产的实际上只是已经脱离了它的东西6、盗窃林木者是擅自对财产作出了判决;而捡拾枯树的人则是执行财产本性自身所作出的判决7、林木所有者所占有的只是树木本身,而树木已经不再占有从它身上落下的树枝了与如果一枚苹果内部生虫导致枯萎脱落,果树不再占有它是一个道理。
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种种,虽然时间跨度仅几年而已,但勉强也算是传记电影吧。
影片从马克思出道一直拍到共产党宣言诞生前夕,从中国观影者的角度来说,故事呈现出的马克思与官方政治宣传中的革命导师形象有不小的差别,他首先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他的各种需求与情绪,他也需要生存,他也有家人要养,他有理想,他很伟大,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社会上一切问题的挑战,他并非是铁板一块,绝不是许多人眼中脸谱化的僵硬形象。
因此,在打破既定观念上,起码在人物塑造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物的角色设定是成功的。
但,整个故事的讲述则显得平淡无奇,基本以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状态将这一时期马克思与恩格斯所经历的重点事件进行了再现,演员值得大赞,特别是男主,将马克思的高度自信与天才气质表现得非常完美。
看完觉醒年代,就来看了这部电影。
同时也在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
边看这部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越发感觉自己仿佛在另一个时空看到了另一个陈独秀和李大钊。
在找寻改革的理论,指导实践。
恩格斯的社会各阶级现状分析,读毛选的时候,也有一篇关于国内当时的阶级现状分析的文章。
很亲切啊。
就像中国找寻理论的艰难曲折,马克思的写书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的,辗转多国,一贫如洗。
也正巧,自己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里面讲,其他的哲学致力于解释,而真正要做的是去改变。
晓得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背景后,再继续的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太亲切了。
<青年马克思>/
写完这个之前看的电影就睡觉。
写之前先骂一顿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完游戏的破毛病,整个人都变成了割裂的碎片,语言表达逻辑越来越破碎,人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要点,就像是一串珠子,中间的那根绳不见了,所有的珠子就散落在地上了。
需要提醒自己,虽然这个世界的真相是琐碎的,但是我们需要的仍然是连贯的逻辑。
回到青年马克思,我很惭愧,这个电影我看的很不认真,模模糊糊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很惭愧,和马克思没有关系,而是和燕妮有关系。
我清晰地记得当恩格斯称她为马克思夫人的时候,她强调叫她燕妮。
她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她自身有极高的天赋和优秀的教育背景,但最后却为了马克思而服务,成为了背景板,或许可以说她依附在马克思身上,是个秘书之类的角色,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哀。
我认为女性,又或者是任何人都需要自身的热爱为首要原则,自身的独立性是人最可贵之处,其他的都是锦上添花般的顺其自然罢了。
再说回马克思,这部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展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马克思,包括他的挣扎,困于生存和养活一家人,也想过要放弃,他的信念和信仰也在不断地重塑。
他曾经所崇拜的黑格尔,又或者是其他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发现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
如果说大胡子的马克思还能称之为青年,我想就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过独立地思考,没有放弃过学习,他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于是开始学习经济学,这是一个很强的模式,当我们想学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更高目的为指引的,而不是为了培养方案而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轻人的特征。
当代青年的老年化,或许就在于我们习惯接受生活,接受命令,不愿意选择挑战。
而这也是马克思的伟大之处。
突然想起了正在都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一首诗,大意是伟人都是孩子,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的一面永远留给了世人。
这或许说的也正是向马克思这样永远理性永远思考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容易,他们所面临的世界是充满着尖锐的矛盾地,他们自身的人生也是矛盾的。
这也许是人生的悲剧内核,难以解决的冲突,但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青年的动人之处,在于他们的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青年马克思》重点描绘了马克思从离开报社到写出共产党宣言的一段人生。
在这段日子里,马克思一直在奉献自己,他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房子狭小,孩子的身体也很差,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他也没有放弃思考,没有停止结交志士。
他讨厌资产阶级的剥削者,但他愿意去读恩格斯,也就是资产阶级剥削者写的书,并采纳他的意见,去补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物品的实际价值对于已经获得他的人和想要出售它的人,或用它进行交换的人而言,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移到别人身上的辛苦和麻烦,劳动是第一性的价格,它是为购买一切物品最初支付的货币”。
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成就。
马克思也是为生活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他愿意到巴黎去继续写作,但是当报社不发稿费的时候,他选择离开报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听魏特林的演讲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他们不是一路人。
魏特林擅长煽动情绪但是毫无内容,他无法证明集会的意义,马克思的眼光更长远,他理应获得更大的成功。
无产阶级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的奴隶,如果能无产阶级获得自由,全人类都将获得自由,这种自由的名字是,共产主义。
当看到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挂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横幅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
因为我知道,共产主义诞生了。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也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和恩克斯等革命志士所发出的抗议,更是让无数致力于人类平等与自由的人不断奋进的指向。
影片的开篇,是杀戮。
那些人,穿着破烂衣服,拖着瘦弱的身躯,不敢折断树枝,只能在地上捡拾,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扑过去,把树枝紧紧握在手里。
随着马蹄声到来,逃窜、刀光、痛哭、鲜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杀戮,罪名就是侵犯资本主义财产,荒唐可笑。
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撕开了当时社会的神秘面纱,以最血腥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十九世纪欧洲的黑暗。
影片的前奏,是相逢。
何为相逢?
是两个聪明敏锐的头脑的相逢;是两个怀有相同志向的青年的相逢;是两个具有崇高思想的精神的相逢;是两个同样伟大的灵魂的相逢。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个贫困潦倒,面临生存危急,但他仍能高喊“我受够了这些软绵绵的抗争,我想要的是大刀阔斧”;一个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稳定,但他仍体会工人痛苦,书写有关工人生活的文章。
两个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却因为想要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奋斗着、前进着、拼搏着。
他们称赞彼此,欣赏彼此,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相伴的人类领路人。
影片的中心,是冲突。
在那个时代,想要做出改变不止马克思和恩格斯。
宣扬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两面派的格律恩、遭受毒打却不认输的魏特林、正义者联盟的参与者……他们同样很出色,同样为改变现在残酷冷漠的社会努力着,但所持有的观点或多或少有失偏颇。
有的将财产归为盗窃和反社会,被马克思尖锐指出“无法自圆其说”;有的模棱两可,马克思讽刺地告诉他“像你这样的两面派,应该保持沉默”;有的只想着仁慈,不想谈及暴力,被恩格斯批判“眼泪不会产生力量,资产阶级从不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用善意打败他们”……一次一次的语言冲锋,一次一次的观点对立,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很幸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和他们思想匹配的伴侣。
燕妮,一个名门望族的名媛,勇敢地放弃奢华的生活,告诉马克思“要幸福,就是要反叛”,给予了马克思无限的支持。
玛丽,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在纺织厂为工人发声,痛斥资本家无耻的嘴脸,极力帮助工人摆脱“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影片的结局,是新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被《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记录下来,为后来的无产阶级争取自我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展开了世界史全新的一页。
他们的著作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接受、被继承、被传扬,而他们的灵魂也存在于浩瀚文海中,永远伟大。
2018年,在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即将诞辰200周年之际,上映了一部名为《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很可惜直到今天才有机会看完,最大的感触是:即便流亡、贫病,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信念及信仰。
马克思在自己三十岁那年与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电影介绍了宣言发表之前的一段故事,分享几个我关注的细节:1. 斗士。
从电影之初,马克思所在的《莱茵报》被查封开始,他就是个斗士,冒着被逮捕的危险,也选择直白地批驳,而不是躲躲闪闪隐晦地指证资产阶级。
2. 勇士。
马克思的太太燕妮在刚刚诞下第二个女儿之际,他们在流亡之间有了一段稍许平静的生活,接到恩格斯介绍正义者同盟的信,邀请他加入,马克思虽有犹豫,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与恩格斯会合。
3. 战士。
读《共产党宣言》时,前有各个版本的序言,后有与其相关的各类文件,通过看电影,我才明白,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当场争取成为会员有资格发言,号召未曾深入了解的会员改变组织名称及口号,这需要何等的感召力及智慧?
4. “学士”。
恩格斯建议马克思学习经济学,不过是用他不熟悉的英文,马克思立即说:我可以学。
这种成长型思维对他后来撰写《资本论》有莫大的益处。
这部电影带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马克思及伟大的著作的诞生偶然又必然,即便流亡、贫病,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信念及信仰。
是他和恩格斯的坚持,让工人运动有了理论依托,并在一百七十多年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1999年在世纪之交千年更迭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出影响世界的千年风云人物评选,马克思被多家媒体推举为千年伟人,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为主的思想家,被当代西方资本主义评为伟人,其间道理值得玩味。
她的爱人白富美燕妮,出离富裕的家庭,放弃宽裕的生活,选择无条件支持他,她直言不愿过无聊的一眼看得到头的庄园里的生活,事实证明,她和马克思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座丰碑!
看完电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我心里从书本插图上睿智的大胡子,变成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青年,也沮丧、也受挫,恩格斯生活在矛盾中,他批驳资产阶级,却又生活在资本家家庭中,是什么让他离经叛道,站在家庭的对立面?
是正义,是“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唤。
该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年轻的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致力于彻底改变世界。
后来,两人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伟大历程。
1843年,君主专制岌岌可危,在英国,工业革命颠覆世界秩序,无产阶级出现了。
君主专制统计下的人民,连捡枯树枝都是犯法的,工人不断被资本家剥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年轻高傲的卡尔·马克思,因办莱茵报被查逮捕,后因好友邀请去到巴黎,创办新杂志。
正是在巴黎,他遇到了恩格斯。
恩格斯在工厂看不惯父亲压榨劳工,他虽然出身富裕的家庭,但却关心社会疾苦。
他来到冒着被打的风险去到底层爱尔兰工人的聚集地,想听取他们的声音。
马克思有思想抱负,与妻子生活幸福,但是他却生活拮据,想完成自己的书却没有时间,只能常常拖稿,而拖稿又使他没有生活收入。
在巴黎与恩格斯偶遇的马克思,觉得恩格斯是个有钱傲慢的绅士,对他印象并不好,恩格斯没有介怀生马克思的话而是静心坐下与马克思谈论他的作品,两人渐渐敞开心扉,成为好友。
巴黎会面后,马克思因在报纸上发表不当言论被驱逐法国,恩格斯也回到了英国,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家境优越的恩格斯常常接济搬到布鲁塞尔的马克思。
二人去英国参加正义者同盟会,申请加入盟会,经过重重磨难,两人终于通过申请被任命共同撰写盟会纲领。
1847年在伦敦,恩格斯在正义者同盟大会发言,质问盟会为何而战,如何战,在大家的一致通过下,将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联盟。
1848年,在艰苦的条件下,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努力,在生活的压迫与理想中斗争,写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宣言。
电影不仅描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精神,也侧面讲述了站在马克思与恩格斯背后两位妻子的不凡与无私。
燕妮出生于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她摒弃贵族的生活,顶着生活的压力,与年轻的马克思相爱。
燕妮温文尔雅,举止投足之前保留着贵族的气息,对外伶牙俐齿、文思敏捷,是马克思政治运动的战友,对内心思缜密、吃苦耐劳,是马克思家庭生活的贤内助。
燕妮的对马克思的支持和理解,无论是马克思的醉酒、参加集会、批判盟友、写书思考,燕妮的文学素养和体贴成为马克思的成功的重要部分。
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玛丽是一个纯朴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家族的棉纺织厂里做工。
她是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女工,她的革命精神唤起了恩格斯对受尽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政体掠夺的爱尔兰人民的深厚同情,也使恩格斯增强了屏弃资产阶级的社交和宴会的决心,全心全意同工人们交往并专心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状况。
同时玛丽也在政治运动上帮助了恩格斯许多,她的身份使得恩格斯可以走访曼彻斯特的工人区,走进他们的住宅并熟知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样情细节,并参与工人们的社交,使得恩格斯能进一步了解工人阶级内部状况。
影片本身还可以,叙事比较清楚,把共产主义的产生过程记述得比较明白。只是结合影片片名看,似乎不太搭。个人感觉影片本身是双男主的配置,由于恩格斯的出身,甚至会觉得恩格斯投身无产阶级觉醒事业的过程更有看点。影片后半段中辩论的戏份有点类似中国部分朝代中论道的场景。而且类似的观点冲突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对于不公平的制度,改变的方式到底是共处感化循序渐进还是反抗推翻?十几年前,我现在的观点已经跟十几年前有所不同了,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见之处。所谓温情感化在追求绝对利益的一方面前或许一文不值。
可能是近十年第一次在影院看配音片吧。只能说配的还不错,而故事聚焦于复杂的理论体系发展,也就偏偏是马恩反对的抽象空谈,导致电影丧失了本身的编剧叙事本领,导致乏味而弥漫着困意。即便丢到马哲课上也会让学生昏睡吧。
一文不值。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其无法解放自我 有组织有领导的团体才能成功地搞起运动/革命
在今天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暨青年节翌日看了。第一次在大银幕舔八月君主演的电影!!!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活(和基情)。八月君讲英语超柔和动听,德法英三语流利切换。很喜欢貌似Jack Lowden的小哥Stefan Konarske,和Hannah Steele均为亮点。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反复拉了好几遍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的晚上那几场戏包括前前后后,无论怎么看都是爱情拍法?亡命鸳鸯、酒后谈爱即视感?还有那个突然强吻也完全看不懂?2.群戏水准不低、制作工整,怎么瞅都是处理题材问题拉低分了。3.导演拍黑人题材和纪录片都是高水准,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会如此温吞?
中央六套上看了一半。还不错,至少把马克思当成一个人来拍。
看前预测:5.2低分如此,做好了下载后快进看完的心理准备;看完,5.3分了,肥肠寡淡,好象25年陈的普洱茶饼冲了凉白开,美剧毁爱因斯坦,欧洲电影毁马克思,传记片真不是随便就能拍的。。。
很真
唯恐天下不乱的一伙白左祖师爷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恩格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记片没必要跌宕起伏,更何况这种哲学家,他们的一生在外人来看必然是枯槁的,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激荡的。
沒吃午飯餓着肚子看這個電影真是太合適啦;感覺更多的是一個十九世紀哲學史的劇場版,青年黑格爾派蒲魯東巴枯寧都非常親切。這樣一個充滿了哲學家和演說家的時代啊。最後兩個問題:1、原來馬克思是個做網絡的(工人運動的network);2、沒讀恩格斯的傳記所以不知道恩格斯夫人的避孕大法到底成功了沒有
燕妮的半个酥胸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什么时候拍续集,就叫《马克思的中年》😉
既没有神化也没有妖魔化,虽然共产主义在他们身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分裂,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不朽的
那啥,调色挺舒服的。
这个叙事过于正统,即使在马哲课上用作教学片大概也不会违和。。。
豆瓣小资大本营,一群反共屑咖
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
马斯克演马克思…?(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