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在《醉乡民谣》之后转到美剧《冰血暴》,2季的时光出了这片,这几年也是整个电影工业的低谷的呈现,这里也顺带提下好莱坞仅存的那几个大制片人的窘态,哈维的世俗逐渐失控,也被冯小刚臭骂为骗子。
杰弗瑞可爱的钓鱼娃也不得不附加上东方🐼,算下杰弗瑞从当年迪士尼时卸职的巨款,投入到梦工厂后,除去民主党献金还是有亏无增,影片中洛克希德公司邀请主角那段有点影射杰弗瑞,主角的处事风格和进剪辑室工作细节是哈维的作风。
这电影的故事是大片厂的CEO处理一系列焦头烂额的事情。
观赏科恩兄弟的电影,就像品白茶一样,幽淡小众够味。
除了上述那制片人外,因为科恩兄弟除了导演之外还是独立制作人编剧,似乎纽约导演都是这种类型,似乎这几年都在回温麦卡锡时代黑色的“十君子”左翼编剧共产党事件,2001年金凯瑞的《电影人生》有过一个回顾,去年老白的《特朗勃》是主述,科恩兄弟把这桥段放在他们惯有的混含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政治讽刺风格中,从而反显得只是风格没有左翼与右翼的独立精神。
科恩花了大篇幅事实上不停的在黑色幽默中输出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能歌善舞的以金凯利为原型的演员表演中给配角让镜头,天真单纯无私的编剧们不停的阐释着资本主义原理和事实上的剥削。
而相反整部电影对上世纪中叶明显的金钱工业游戏下的电影界的描述其实是批判讽刺性的,所有人都是被异化的螺丝钉,各种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过去的科恩电影中的终极正确答案都是的宗教的信仰,本片直接把信仰端在台面讨论(牧师,神父,拉比,东正教牧师),通过他们互相否定的论辩和讲述耶稣受难影片中耶稣的临时工形象,其实已经在精神层面迈进一大步,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套用宗教的价值观,而是对我们该遵从什么信仰进行了探讨。
由于太敏感一切都是黑色幽默中进行。
最后公关经理对神父忏悔了对乔治克鲁尼的殴打,而乔治克鲁尼的演讲氛围正面而激动人心,应该是点题,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变质没有丢失信仰的平等团结公正的希望。
然而此篇在IDMB等等影评界遭受的巨大攻击和贬抑,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本片从内容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戈达尔的
轻快幽默的笔触将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件组合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浮世绘,呈现出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
虽然片中仍不乏对电影工业的调侃,但<凯撒万岁>更像是一封写给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情书。
那些早已无关痛痒的调侃,也不再是什么尖刻的讽刺,而更像是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
科恩兄弟在电影里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夸张变形的人物设定,荒诞离奇的情节发展,以及那些只有在他们的喜剧片里才会看到的恶趣味但却很高级的幽默。
Channing Tatum在片中贡献了一段编排到位且基情满满的踢踏舞,Scarlett Johansson塑造了一个表面优雅,背地里世俗的女明星,Jonah Hill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抢足了镜头。
片中还有一段关于耶稣的讨论:主角为了确保新片中的耶稣形象不会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召集了四位神职人员,分别代表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犹太教。
没想到因为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四个教派展开了一场搞笑的唇枪舌剑。
这一场戏足见科恩兄弟的功力,剪辑节奏精准而老练,简直值回整部电影的票价(当然我也并没买票)。
<图片3>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这里说的信仰又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生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好莱坞强大的造梦能力又试图为这些迷失的人们创造一个平行于宗教信仰的世外桃源,亦或是一个信仰的避难所。
而我们的主角Eddie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之中,而他频繁的自省却也掩盖不了他的迷茫。
最后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图片1>
兄弟俩的18部作品里评价比较低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真的很喜欢,借古讽今(虽非兄弟俩本意但也做到了由外讽中):有极大话语权像一部巨大机器一般运转的制作方,被捧在手心里哄着的摇钱树女明星,男女不拘、私生活混乱、有艺术追求、却无力抗拒硬塞进来的小鲜肉演员的剧情片导演,不受重视付出收获不成比例怨气冲天的编剧团,靠挖掘各种花边小料构建并维护庞大读者群的双胞胎 “记者”... 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为妥善安抚各方的制片人焦头烂额,尽管如此,这位一身本领爱岗敬业又顾家的制片人在收到某实业诚恳抛来的高枝时稍加思索便予以拒绝,初看或觉不解,但想到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Neil Patrick Harris的opening就能明白了 — 通过想象和艺术创造力造梦的过程是有魔力且令人欲罢不能的,这就是 “moving pictures why do we care”除了能看出兄弟俩对于电影行业那份深入骨髓的热爱,这部群像影片里每一个角色都被塑造得既鲜活又可爱,这里要特别提一句,那个演技着实不咋地但热情真诚态度认真自我认知准确忠诚度极高还很有胆识的小鲜肉动作片演员真的太招人稀罕了 💖
我认为科恩兄弟的电影牛逼,就在于他们能把对重大问题的严肃探讨,包在轻松荒诞的壳里。
看热闹的和看门道的可以各取所需。
这部《凯撒万岁》就是最新的例子。
明星、怀旧,荒诞、讽刺,绑架、丑闻,这些点足够成为噱头,让《凯撒万岁》好玩、好看。
但是科恩兄弟真正要干的事情,正如共产编剧联盟对克鲁尼(以下除了主角,主要以演员名代替角色名)所说,是在剧本中夹带自己的意识形态私货。
这篇评论几乎全篇都有剧透,所以不再提示。
但是由于讨论的是表层之下的解读,所以不得不如此。
亲爱的读者选择立刻离开还是继续看下去。
说一部作品有多层的解读,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切入点,露个破绽告诉受众,“我要说的不只是你看到的”,看到的人,就可以走进去我看的时候,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是在Mannex看《凯撒万岁》的毛片时。
克鲁尼和一众演员、灯光布景表现完美,由远而近一镜到底,穿过人群走到十字架下,超特写落在脸上时,他忘词了。
大费周章一番却功亏一篑,而废掉无用的素材却放给负责人看,不有些蹊跷么?
接下来,大家纷纷提醒克鲁尼,他忘记的那个词,就是Faith是的,在我看来,《凯撒万岁》说的是信仰。
从这角度去看,一切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解读。
比方说,主角姓Mannex,就是说,这是一部讲人和信仰的电影。
接下来,就从人与信仰的角度,看看《凯撒万岁》讲了什么。
50年代的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在花团锦簇之下,Capitol影业充斥的是婚外情(女星约翰逊和导演兰伯特——Highlander主演)、同性恋(导演费恩斯和男星克鲁尼)、酗酒等行为;亚伯拉罕教四派代表人在教义的火热探讨之后,对剧本和角色交口称赞,并不真正关心自己教派的现状。
宗教信仰一片衰败,意识形态就会占领相应阵地。
代表好莱坞头脑的编剧联盟,抛弃了宗教信仰,投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怀抱。
如果只到这里,那《凯撒万岁》所做的还只是呈现层面。
接下来,他们(再次!
)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处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他们告诉观众,Mannex是无力的。
他的控制感,全是幻觉。
妻子告诉他儿子希望换一个在棒球队的位置,他彻底忘了,结果儿子在新位置上很开心;约翰逊怀孕需要结婚,但孩子的父亲兰伯特已婚,斯嘉丽无法跟他结婚,于是Mannex想出假收养的天才计划,结果约翰逊和乔纳希尔一见钟情立刻结婚;斯温顿(姐妹)一直威胁Mannex要曝光克鲁尼和费恩斯的同性恋丑闻,他左支右绌想用新的八卦换来封口,结果信源钱宁叛逃苏联,丑闻永远无法再见天日;克鲁尼被编剧联盟绑架不知所踪,Mannex焦头烂额完全束手无策,结果新来的动作演员埃伦瑞奇无比机灵立刻平安带(都说不上救)回了男星,损失也就一天不到。
这四件事上,Mannex的努力全部白费;而这四件事全部发生在同一天当中,究竟是太多巧合凑到了一起,还是如《圣经》所言,“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呢?
接下来,他们呈现了不同信仰下的人及其境遇。
丧失信仰的一众好莱坞人群,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克鲁尼听了一次共产主义布道,立刻想要加入,被Mannex痛搧一顿后,又回到了一片空白的状态;信仰共产主义的钱宁和众编剧,失去金钱和自由(叛逃苏联的钱宁相信也是这样的境遇);信仰(广义)基督教的Mannex和埃伦瑞奇(来自德州或南方其他某州的人,不信教的概率太小了),则风雨过后终见彩虹;这里一个重要人物是Mannex救下的剪辑麦克多蒙德;没有她的妙手,埃伦瑞奇拍的言情片就是一坨shit,他跟Mannex都不好过。
乔尔让自己老婆上镜可不是随便安插的角色。
最后,他们把落脚点放在了“选择”。
Mannex是个虔诚的教徒,不仅每天忏悔,(在他看来)所犯的sin也顶多是背着老婆抽烟;虽然打了克鲁尼,但也把克鲁尼从走向共产主义信仰的路上拉了回来,对他的教徒身份而言,未必一无是处。
而本片中他面对洛克希德的offer,不仅是份工作,其实是一个悠关正邪的大哉选择。
在本片中,洛克希德是做为邪恶诱惑的代表出现的。
他们参与的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氢弹研究;他们提供的是一次次不断加码的金钱诱惑;最重要的是,招募Mannex的猎头每次都会递烟给他——只要Mannex在这一点上失守,就等于被攻破心防,接下来的隐喻不言自明,说他是Mannex的撒旦也并不为过。
在影片最后,一直摇摆的Mannex在牧师的启发下做出了选择,拒绝了邪恶的美好诱惑,选择了心中艰难但right的道路。
至此,科恩兄弟对信仰的呈现和探讨,终于告一段落。
他们的态度,也明显不过了吧。
翻回头来说,是不是可以说科恩兄弟面对当前的信仰状况,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呢?
而看到这里的你,对自己一开始的选择,又是怎样的感受?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一部不容易看懂的电影,结构松散,导演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试着写写,也许完全是谬误。
主线:以客观视角记录了一个好莱坞的片场职业经理人,虔诚的天主教徒,经常向神父忏悔,尽心尽力地统筹管理着片场几部电影的拍摄,强势自如地应对处理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以保证其电影正常拍摄。
,在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妻子的抱怨和航空公司诱人的高薪揽才过程中,他产生了放弃动摇的思想,但他与神父的一番对话,又让他找到了电影工作激情和勇气。
副线:冷战时期的政治背景下,处于思想迷茫中的人们如何去寻找拯救世界和自己的真理、信仰,电影里用戏谑的手法告诉了两条路:一条是苏联的共产主义,一条是上帝的指引,结构:开头有片场经理向神父忏悔自己没有按妻子要求戒烟的场景,结束时也安排了同样的场景,这次不光是继续向神父忏悔尊守戒烟的承诺外,还向神父寻求工作抉择的答案。
电影以五部电影的现场片场拍摄作为串场,既展示了电影的拍摄制作的艰辛不确定过程,又以五部电影里的几个主要演员片场外的生活事件作为横切面,呈现了电影明星在现实中混乱又身不由己的个人私生活:有未婚先孕的女明星、同性恋导演、靠后台老板上位好莱坞的西部三流演员。
五部电影片场,形式多样,有西部电影、话剧电影、史诗电影、歌舞电影、音乐电影,虽是片段,但场面、演员和调度都是高水平,特别是歌舞表演,一气呵成,十分精彩。
配乐:带有宗教音乐色彩的男女声合唱,庄严而肃穆,仿佛是在描写人类寻找真理之路的艰难漫长。
看其他资深豆友的影评才知道,里面埋了太多的好莱坞历史梗,导演的思想表达深邃隐晦曲折,对我这个观影不多的菜鸟来说,确实是不明觉厉,只是感受到这部电影制作水平是一部好电影。
要不是画质和演员,眼花怀疑一下这是部用无数老电影经典片段拼剪出来的故事,镜头取景十分刻意使用老电影运镜方式,倒是呈现出一种做作的幽默感,拿多少老片桥段作梗您自个儿数,虽然就故事而言,是一个没有科恩味儿的轻松喜剧故事。
大牌明星演员智商堪忧,小报记者围追堵截,困难的去做简单和对的事。
克鲁尼史诗大片一脸海斯顿正气,塔图姆歌舞踢踏金凯利上身,斯嘉丽出水人鱼威廉姆附体。
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艾迪(乔什·布洛林)的故事。
酗酒主演贝尔德(乔治·克鲁尼)遭人绑架。
女星(斯嘉丽·约翰逊)意外怀孕,八卦专栏作家(蒂尔达·斯文顿)虎视眈眈,鲜肉演员查宁·塔图姆被苏联策反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参演剧情片。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背锅侠乔纳·希尔喜获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垂青。
查宁·塔图姆的踢踏舞。
牛仔把面条玩成了套马索。
“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许是从业者都爱以自己的行业为题材进行创作,电影方面就不说了,游戏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GS2了吧。
乔治克鲁尼这些年拍的片子都让人有种“这什么玩意儿?!
”的无厘头感,但是每每都有几处亮点耐人寻味,感触颇深。
这部《凯撒万岁》延伸出一些思绪——并让我有兴趣重新动笔评论,就是在好莱坞绑架克鲁尼的共产主义编剧们。
美苏争霸似乎是个年代久远又被人讨论泛滥的话题,抛开集权主义的制度性劣势和酿成的大小灾祸这些沉重子题不谈——事实上在尘埃落定和档案解禁之后,是美国经营模式的全面鼓噪和社会主义的沉默反思。
但是在美苏竞争的最初,为什么在资本主义阵营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或者说同情者?
以至于美国麦卡锡主义要以反共名义实行政治迫害?
难道同情者个个都是苏共派去美帝的间谍黑寡妇?
《凯撒万岁》里在海边别墅的共产主义“绑匪”,边喝下午茶边座谈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和异化的问题,是不是像极了以前在维也纳、巴黎的沙龙里活动的社会学家们?
他们之中可没有一个是间谍密探啊!
二战时期避难涌入美国的大量欧洲精英是美国战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金融家/科学家/社会学家所代表的实验主义、理性主义的欧陆精英内涵,与美国建国基石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虽然并行不悖,却又分野颇多。
简单点说,这些精英中的有些人,没那么多汲汲营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乡愿,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他们在实验室、在书房、在沙龙里推演出未必正确但极富远见的现代化建设规划,追求历史的终结;并像设计地下水系统一样设计扼除人性贪欲的制度,迎来暂新的人类社会。
他们自诩代表了未来,他们来自未来。
这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精英的形象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他们抱负远大,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当中宛若白莲花,在一片靡靡之音中铿锵有力。
共产主义编剧们送小鲜肉明星搭潜艇叛逃苏联时,小鲜肉身躯挺拔目光坚定,纵身一跃好似样板戏中高大全的革命形象,这种形象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化影像中是一以贯之的——《间谍之桥》里苏美两国法院审判的镜头对比下,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红旗像瀑布一样铺满了镜头,代表着现代化建设的高涨热情,乃至亢奋。
在这些有理想的人眼中,他们的追求和资本主义出水芙蓉纵情声色的低级趣味判若云泥。
而这些精英在美利坚的同床异梦,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最为忌惮的。
毕竟吸引底层屌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主义目眩神迷的愿景吸引了一批“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社会精英。
美苏竞争是迈向现代化的竞争,这些衣食无虞的实验主义精英追求的现代化不是家家户户有冰箱彩电汽车,而是库布里克《太空漫游》里的空间站计划;这些理性主义精英不为一己私利所动,他们是牺牲剩余价值取义成仁的疯魔科学家。
换言之,资本主义的核心激励对他们无效。
主流经济学派之所以人性自利为理论基石,并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道德的,而是因为它是可预测的。
一个利他的动机,一个舍身取义的主张,你能指望它在原定轨道上正常运转多久?
这正是问题的所在,高逼格高追求精英们取义成仁,可他们只是一小撮,大部分人的追求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利益。
更糟的是,精英自以为谱写的是—诚如米兰昆德拉引用的—为所有人的牧歌。
理性主义告诉他们,杀一人救一百人是仁义,为了所有人的主旋律,可以牺牲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更更糟糕的是,为所有人的牧歌赋予了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太多权力,不受checks and balances,而这些精英也发生了异化,他们没有最初自以为的那么白莲花,他们甚至出现了内部清洗,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我在想,电影里的人后来都是什么结局?
共产主义编剧被捕,服刑之后只能“看不惯你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又不得不和你一起建设资本主义”,叛逃去苏联的小鲜肉明星呢?
他的异化和他的未来之梦幻灭,哪一个先发生呢?
很出戏
SB片。
看到我Agyness Deyn 瞬间从床上挺了起来 哎呀 又美又撩人
轻松,欢乐,也有一贯的揶揄和黑色。秘密保存到2015,编剧团的共产主义小团体…好黑又好笑。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的戏仿不只是戏中戏,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当中。[B+]
在恶搞与戏仿中,科恩兄弟完成了一次喜气洋洋的商业制作。虽然对于五十年代好莱坞黄金岁月的怀恋式诉说将故事拍得饶有趣味,但部分场景靠明星卖萌脸博得赞赏还是让人看得尴尬症发作。对于宗教、好莱坞片场乃至政治的讽刺露骨却不彻底,所谓“半吊子喜剧”是也。
这个有点其中有深意,克鲁尼卖萌装傻功力深厚
3.5
B+
故事“玩”的比较轻松,偶尔来个黑色幽默调剂一下,但还是觉得故事太“轻”…
迷影与信仰
看不懂
又不好好叙事又不好好玩讽刺,最后变成四不像。关键是连喜剧也算不上吧。
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很科恩的一部作品,大量好莱坞的梗。
主线是怀旧或复古,有很多暗示明示和乱来。有些桥段,如水兵酒吧跳舞那段,能明显感觉太长了。男主是鸡肋。把片子全部看完后感觉看这片的意义其实也并不大。不过可能科恩兄弟自己也没那么在乎,他们是大佬,有时可以随心所欲一下。
轻松的工作是不是对的?
看完觉得不温不火,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和高潮,Clooney被打那段儿我去洗手间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在Regal的长沙发上笑出声,比如查宁上苏联潜艇那一段。Clooney很萌,黑寡妇口音新颖,费因斯帅的掉渣,熟脸好多。
故事太一般了。
多年后又一次看到科恩在认真的调戏世界,某些对白甚至伍迪艾伦了,犀利
这次我真没get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