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8月31日

Oslo,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八月末的奥斯陆,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1

《奥斯陆,8月31日》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奥斯陆,8月31日》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眉校探第二季深海恐惧大清神捕2亨利六世:第一部分直感×运算法则♪第二季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第二季Z无敌的布莱特·本杰明山河锦绣鱿鱼游戏第三季美国谍梦第一季画仙纪之双月相棒第9季青衿志白人女孩细思极恐一路向南美国谍梦第六季大笑喜剧人有希望的男人温特沃斯第二季巴亚拉魔幻冒险爸爸好奇怪生命快车碟形世界:魔法的色彩双面胶未解决的案件:绯色的信号无限斗界之暗夜双龙谎言西西里恋爱诊疗中终极武器

《奥斯陆,8月31日》长篇影评

 1 ) 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是一部独特的电影。

它勾画出,世上的另一种人。

奥斯陆最美好的八月,阳光驱散极夜。

没有冰雪,没有冷雨,这是奥斯陆人一年中最渴盼的季节。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戒毒者安德斯在这一天里,将离开戒毒所探望老友、面试工作。

老友托马斯早已开始“所有人希望你过上”的那种生活。

餐桌上不易察觉的波澜,山丘绿地上推心置腹的交谈,一切都看似很好。

但托马斯已经不再是“兄弟”,他成了“朋友”。

安德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肯定不会是同情、鼓励和劝勉。

佛里欧报社的那场面试,安德斯亲自搞砸了。

他的履历、他的判断力,甚至“在纽约的女友”和人脉,差点成为报社打开英文市场的钥匙。

但坦陈2005年之后的不堪经历,又把他拖回现实。

他成了一名“非歧视原则”下的特殊被照顾者,他不需要这样的待遇。

还有一些他不需要,却既成事实的“待遇”:为了他,父母卖房还债;为了他,姐姐妮娜放弃房屋份额;为了他,妮娜希望同性恋女友“护送”弟弟回家。

每个亲人都宽恕他,每个亲人都不见他,每个亲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家庭,崇尚理智、热爱艺术、鼓励多元、注重公德、关心人类、注重隐私。

这个家庭完美到不可触摸,遥远到形同陌路。

卡勒和米丽安的生日宴温暖熟悉。

这里有啤酒有香槟,有点到为止的狂欢,有不越分寸的调笑,朋友的微笑与接纳一如既往。

连安德斯与米丽安偷偷的亲吻也一如既往。

幸福的家庭就是“所有人希望的样子”:生下许多孩子,创造许多话题;定期聚会,分享快乐;保守各自秘密,然后若无其事。

无聊又幸福,安德斯从来就不想融入,如今更无可能。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药头手里买下一克海洛因,在罗比内特酒吧把酒言欢。

他等不到前女友伊瑟琳的电话了,但已经没关系了。

一个医学院女孩用亲吻告诉他,他没有失去吸引女人的力量。

这个女孩有蓬勃的热情,微微翘起的嘴唇。

他们在凌晨的街头飞翔,在清晨的泳池遨游。

只要他伸出手,爱神依然眷顾。

安德斯还是放弃了。

琴声如同告别的咏叹。

熹微穿过窗帘,安德斯选择漂浮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早晨。

有一些人,是黑色世界的猪狗,是红色世界的蝼蚁,是蓝色世界的小丑,是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是精英主义的多余人。

这些人是文艺作品中的常客,是知识分子重点关注的案例,是获奖作品或者一线期刊描绘与研究的对象。

安德斯不属于他们,他是白色世界的另一种人。

他找不到可以抗击的不公,找不到可以呐喊的不幸,找不到可以躲避的不安。

甚至找不到可以嫌恶的不美。

奥斯陆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钟表,在壮阔的山海之间,昼夜流转,人间太平。

就在这样的奥斯陆,痛苦、悲伤、愤怒变得如此多余。

当有一天,世界进化到高度文明。

自由主义让野蛮和压迫成为过去,人文主义让歧视和偏见失去土壤。

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痛苦和愤怒会减少吗?

我们的忧愁和孤独将以何种形式呈现?

我们的疏离感、虚无感、无力感是否无法在人群的感知范围内获得普遍关注?

迷幻剂和自杀从来不只属于奥斯陆以外的世界。

它们安慰着每一个失去重量的灵魂。

影片结尾:清晨,阳光投影在霍尔门科伦山别墅的玻璃幕墙。

电车叮咚驶过,人行灯亮起绿色。

阿彭特烘焙屋升起户外遮阳伞,咖啡师拧开蒸汽喷头。

自动门打开,迎来穿着晨跑服的第一位顾客。

只是安德斯再也不会坐在这里,听着人们谈论婚姻、孩子、音乐和梦想。

他是另一种人,一种痛苦不被认可的人。

所幸,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2 ) 孤独至深时

一位企图自杀的戒毒者在重返社会的一天中寻找生活动力,却最终坚定了自杀的念头。

在淡化的亲情友情与疏离的社会角色之下,是不断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独以及生活的无意义,连欲望也在这种空虚中失落了。

他漫游在故乡的街道,回忆父母的开明教育,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糜烂的原因:“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选项……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这段平静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认知,又是不同情感复杂的交错。

正如每一个孤独之人,他也面对着这样的处境:明白孤独的原因,却在痛苦与享受中徘徊。

至于欲望,与其说是凋零,不如说是承载了过高的期望。

影片开始于做爱后的自杀尝试,结束于毫无牵挂的过量注射,中间夹杂着重新燃起的欲望和他对这些欲望自觉的冷眼旁观,直到他发现曾经兴奋的都变得不够兴奋,高峰化作平原。

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失落感注入了他所感知的世界。

在一个咖啡馆的场景中,他独坐一隅,观察身边的所有人:倾听他们的对话,从这一桌到那一桌,了解他们的欲望,看着他们的天真设想,就像老人慈祥地看着小孩;窗外匆匆走过的路人,他透过他们的背影,想象他们各自的寂寥生活。

这种对于孤独体验的真切表现正是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

 3 ) 我想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的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

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

 4 ) 人生捷径!外地人如何娶一个北京大妞少奋斗三十年

作者| 谷渡 配音| 新晋搬砖小妹公号| 谷渡电影(gudufilm)根本没什么捷径,所以还是安心搬砖吧。

来聊点正经的,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自从买了保险,已连续一周撒开了胆子熬夜到两点,再也不用担心猝死了。

我才不告诉你纯粹是因为睡不着,那多没面子。

熬的过程当然是思考“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这个深刻的问题,顺便想下怎样才能一夜暴富,或到哪里发点财,并幻想着种种不劳而获的日子。

除此,什么也没干。

完全没干的那种。

最近总觉得对后半生没什么欲望了。

既不想积极生活,也不想赶紧完蛋。

毕竟身为一个人类,进化了这么久,结果还是这副熊样子,也蛮挫败的。

当然了我也不是想进化成猴什么的,不过想进化的更好一点。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重重重重重重看重重重两部电影。

一部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部是《奥斯陆,8月31日》。

前者是部很精分的电影,等哪天身心倍儿爽时会写一写。

今天要说的是后者。

这是部挪威片,2011年上映,很小众的一部片。

相信很多偏好北欧片的人都已经看过。

导演是年轻又有才的约阿希姆·提尔,就算你对这名字不熟,你也许对着他的电影撸过。

导演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有《重奏》和《盲视》。

《重奏》是讲两个挪威文青的故事,一个很快出书成功获得爱情,但也得了抑郁症,另一个步履维艰不断碰壁,同时谋划着分手,两个奥斯陆中产阶级公子哥从此走上不同人生路。

摇滚、意识流、蒙太奇,冷峻的北欧,致郁的基调,很私心的喜欢。

《盲视》就画风大变了,一个挪威女人突然瞎了,整天待在屋子里幻想,千奇百怪,十分汹涌…非常个性非常意识流,开篇就夺人耳目,画面堪比av,看时请关好房门戴上耳机。

与导演的前两部作品相比,我更钟情的是《奥斯陆,8月31日》。

电影里的主角,身上具备我喜欢的很多元素。

平心而乱,这部片的剧情有些薄弱,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大多数停留在对话,以及男主沉默的独角戏。

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这部电影独有的格调。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破碎后自杀的故事。

片中的男主用了演员真名——安德斯。

他是一个生活在奥斯陆的大龄青年,34岁,无业,独身,未婚。

有过女友,被甩了。

有一个姐姐,不理解自己。

有一架钢琴,很少弹奏。

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嗑药。

他确实是个瘾君子,严重到需要到戒毒所逼迫戒毒的那种。

一开始他就走到河边试图自杀,但没能死成。

等他从戒毒所出来,来到奥斯陆准备重新开始新生活时,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他一遍遍打电话给前女友,说着动听又温润的话语,结果从没被接听过。

约姐姐出来吃饭,约基友出来聊天,结果得到的都是不被理解,和无所谓的规劝。

他梦想着成为作家,到一家杂志社面试,试图得到一份编辑的工作。

结果被拒绝。

他坐在街角的咖啡馆,仔细观察路上的每个行人,听他们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关系,眼睛追随他们的脚步,而自己完全像个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局外人。

那一刻,他像个异类。

像一头溜达到市中心的骆驼,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

邻座的一个姑娘在跟同伴聊天,话题还挺高大上,她们聊的是梦想。

他仔细听着她们的对话,嘴角勾起一丝笑。

或许他已经没什么梦了,如果一定要有的话,大概是春梦。

后来他去参加了一个派对,见到曾经搞了自己女友的男人,差点打起来。

想亲一亲前女友,只得到一个冷冷的拥抱——如果那算一个拥抱的话。

在派对上撩了一个姑娘,并没有发生什么。

在泳池边,姑娘裤子都脱了,他却像个性冷淡,丢下她独自跑了,这就尴尬了。

无处可去,无所依恋,活得像狗屁,倒不如一了百了。

他回到家里,坐在窗前,弹奏着钢琴,周围寂静得像停尸场,但也动听极了。

他拿出用偷来的钱买的一克海洛因,拉上窗帘,躺在床上,针头插进手臂里,他又吸上了。

夏天结束了,连同他一起。

那天正好是奥斯陆的八月三十一日。

电影全程用的冷色调,连主角的衣服也不例外,黑色的外套,深蓝的牛仔。

还有灰蒙蒙的天空,冰冷的蓝色泳池。

鲜少有明亮的画面,整个基调都是致郁的。

北欧电影在拍摄手法上是节制的,没有汹涌的剧情,没有摄影的炫技,没有刻意取悦观众,仅有随着性子走的意识流,恰是一种刚刚好的疲软之力。

今晚在B站在线看时,看到一些不舒服的弹幕,一些人骂男主堕落、不思进取、自卑空虚,还是个大傻逼,只能以死来逃避。

对此只想说句:你嘴巴这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

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就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他不需要、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评判。

这和有人活腻了就去卧轨一样,在不危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完全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所以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学会不轻易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生活呢?

上面的配音是电影中一个姑娘的梦想,也许同样是你的梦想:我想结婚生子,去环游世界,买一所房子。

有一个浪漫的假日,每天只吃冰激凌。

在国外居住,达到并保持理想的体重。

写一本好的小说,与老朋友们保持联系。

我想种一棵树,偶尔做一顿美味的晚餐,感觉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去冰冷的海里和海豚一起游泳,度过一个特别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日派对。

能够活到100岁,和自己爱的人白头到老,把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放到漂流瓶里,有一天能够得到一样有趣的回复。

克服所有的恐惧和不安,躺着看一整天的云,有一所充满小装饰品的老房子,跑完一次马拉松,读一本可以让我受用一生的书,画一幅可以表达我真实想法的作品,用我内心的言语和影像涂满整个墙壁。

享受一年四季里我喜爱的事物,吸引人们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让他们能按我说的做,去跳伞,裸泳,开直升飞机,有一份好工作让每天都充满希望,想拥有一个浪漫的、独一无二的求婚,能在大自然里沉睡,去贝赛根远足,演一部电影或是在国家剧院里演出,中一次乐透彩票,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还能够被爱。

|更多电影推荐请关注谷渡电影(公众号ID:gudufilm)

 5 ) 《奥斯陆,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种孤独的艺术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

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

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

”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

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

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

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

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

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

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

”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6 ) 觀影心得: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這並不是特別好看的那種電影,但就是很平靜很舒服,像是漸漸隨著故事緩慢的沉入水中,可能會有一點窒息的感覺,但你知道你不會死去,你像個局外人卻和角色一起擁抱絕望。

幾年前看了這部電影,只覺得好寧靜,導演透過故事把我的感官也一起關閉,全程像是沉在湖底、透過藍綠色的湖水看著水面上的一切,這帶給我一種絕望之感,生命的重量竟能在一天之中就決定,想到這不免又讓心頭一緊了。

這部電影圍繞著即將戒毒期滿的Anders,在他34歲的某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機會,這一天他到了鎮上,想見的人有三個、必須見的人有一個。

Anders想試著過一個嶄新的人生,但在這之前,他必須從這四個人身上尋求活下去的理由;然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會面結束,卻對那些曾經辜負的人們感到更愧疚。

才34歲的年紀,Anders卻覺得自己的生命早已結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色調,不過與其說是“這一部”,更該說其實我喜歡的是導演Joachim Trier的風格,與《記憶乍響》相似,故事都是絕望或悲傷的,然而導演卻故意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安排耀眼的天氣,冷冽的鏡頭之下隱約又能看到暖陽。

想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每當遇上當下覺得也許是此生最糟糕的一天時,天氣總是意外的好,與大部分的電影表現手法不同,天空其實並不會陪著我悲傷。

而在這34歲的某一天,迎接Anders滿懷愧疚情緒的是溫柔灑落奧斯陸的陽光。

Anders先是見了曾經一起鬼混的朋友Thomas,一樣正值三十而立的年紀,Thomas早已事業有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原以為能從老友身上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盡是自嘲。

與老友告別後,是那個安排好的工作面試,原本還相信那段吸毒的過去能隨著一切歸零,可留下的痕跡卻是怎麼樣也洗不掉,唯有正視它才能真正的讓那些成為歷史,真正的再重新開始。

然而Anders從來就不願正視自己的過去,因為他一直都還在過去。

隨著會面越接近尾聲,Anders越明白自己的過往帶給身邊的人多大的影響;姊姊不願意見他、舊情人也一直聯絡不上,全片的風格也從原先的絕望轉換成了很直接的情緒。

Anders面對酒精不再偷偷摸摸、他不再拒絕對他示好的女孩、他果斷地偷錢買毒、他不再被夜間外出的規定束縛⋯。

過往的一切、以及其所帶來的壓力卻並沒有隨著Anders的作為被釋放,反而落入更深的湖底,壓力隨著深度漸漸加大。

Anders站在回音廣場的中央含蓄的叫了幾聲,然而那些原先希望能透過喊叫釋放的壓力,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像回音一樣,再次重重的回到了自己的身上。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一位在咖啡廳的女生興奮地說著,言詞中滿溢激動的情緒,好像說完這串話以後,這些夢想都會成真一樣。

Anders在不遠處喝著咖啡邊聽著,他沒有任何反應,只是靜靜的聽,沒有皺眉、嘴角也沒有微笑,只是摸著咖啡杯聽著這段話。

34歲的Anders,他的生命早已結束。

他的感官、他的生命、他的心,早就已經沉在不知道多深的湖底,湖水藍藍的,好像有什麼在動,所以湖底的淤泥也活躍了起來⋯。

你有看見Anders嗎?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見到了他。

 7 ) 《奥斯陆》里最喜欢的一段台词

"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Stay married until I die.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Run a full marathon.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Sleep beneath open skies.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8 ) 《奥斯陆,8月31日》

不同人物的画外音配以虚实相交的画面还是很有感觉的,虽然不是北欧电影一贯的季节性背景,但街道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还是赋予了很强的地域感。

其实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和角色定位,剧本已经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主人公与周遭各个类型人物的接触都充分展现了丰富的人情,同时结尾也给予了某种社会反思。

 9 ) 人的定位

离开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认可多点;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轻时放纵、堕落引出的诱惑、悔过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

这种摇摆不定,让他痛苦又清醒,焦虑异常。

他难以自我定位,找寻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从朋友那里寻求答案和依靠。

这也是8月30日这天他所做所为的最终目的。

这注定失败的, 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替他人彻底解决解脱,电影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更遑论顾及别人呢。

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这一点,恐怕没法直面人生。

据我所知,哪怕许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奋斗),往往也经历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难,甚至时刻在忍受凡人难以忍受之事:或是维系自己的地位与利益,或是思想较一般人更为深邃。

所以成功学这种世俗的标准,在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于大多数人日常的心理状态,约是菁英,约是煎熬也是应有之意。

你对年青人说:“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实不差"是没有用的;因为除却那些一以贯之的幸运儿,现实的痛苦和自我的软弱实在难以否认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无用。

那要怎么办?

要么抛之脑后,沉醉于日复一日的享受与琐碎,当做自己忘掉了这一切。

迷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是欲望之中。

像是绝大多数物质主义者的所作所为。

或者还有一种选择:必先要承认人生是痛苦的,不如意乃是大多数,自己时刻会犯错、会被伤害。

再想想这样是不是就要彻底放弃人生呢,变得和安德斯一样,感受到人生失去了意义,不能被人接受同样也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就奔向虚无--选择自杀呢。

不,不是的,还有我想要的,还有我爱的人,我爱的世界。

倘若还有一些发自内心的渴盼和爱,那就去做吧,活着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心中的世界变得好那么一点,让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过一点。

这样自己就有了救赎,有了一些幸福,有了活下去的一些意义。

安德斯爱的人没有接他的电话,失去了对这个凄冷的世界最后的爱,所以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权说这是个悲剧,站在高处评判安德斯的可怜可恨,因为我们又何尝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作为他的人类同胞,抱有一分同理心,或许是我们所应做、所能做的全部。

最后,评价一下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节奏平缓流畅,留白和独白都恰到好处。

镜头写实客观地捕捉了主人公的无助、焦虑、遗世独立,浸润着一种寂静哀冷的情调,和北欧寒冷空旷的氛围相得益彰。

作为受众,整体的观影体验是十分出彩的,只是恐怕是因为太写实了,太平缓了,总有那么一分治郁的味道让我难以忘怀。

 10 ) 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

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

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

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

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

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

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

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奥斯陆,8月31日》短评

WX-D9 如明白我,風裡寂寞倍感心痛。

8分钟前
  • nocarsgo
  • 推荐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13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怎么这么好看,我看剧情片都没这么入戏,完全不是用死亡来压抑观众,而是细腻地刺痛人,要人知道究竟为何而活,究竟活在哪个level上,是不是真的在怀有希望地活着,为你爱的和被爱地活着。你做过什么,需要奉还偿还什么,究竟能否补救,究竟是否值得原谅。你藐视谁,轻视谁,伤害谁,攻击谁,错过谁,又安慰谁。清醒的空虚者,敏感的批判者,孤独厌倦的自我否定者。跟吸毒有关吗,有关又不大有关。关于奥斯陆是不是美却没有希望,我认为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影片要唯一价值导向的,它是要告诉我们,在奥斯陆,有很多人——孤独绝望/自以为明天美好/并不美好但他们不说或不介意,然而,除了奥斯陆,更多城市更多的人,都一样。

15分钟前
  • Natasha
  • 力荐

没想到是这样阴郁的故事,被熟悉世界抛弃后强烈的无望感,在平静中走向灭亡

19分钟前
  • imagine
  • 还行

下坠的意志,声音模拟衰弱的听觉,从始而终围困着感知的欲望,直至知觉可能性的全面颓丧。摄影机贴紧着人,失神时却化作意识的流,被他者生活的幻象偷偷带走,生之欲在走马观花间悄然熄灭,精准无比的内心真实,和与自己无关的世界,同琴键的哑声弥散在空镜之中。

21分钟前
  • 花地
  • 力荐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我不认同,导演爱拍北欧现实主义,前有此片后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只可惜北欧是最不适合拍现实主义的地方,因为北欧是人间天堂,是上帝留给人类的一块净土,是造物主偏心的结晶,而且影片到底要兜售什么?兜售北欧精神困境?不说吸毒前因和吸毒过程,出生最幸福国家但就是一心想死,恕我无法共情;兜售视听?手持跟拍、私人影像开场谁没见过,恕我夸不出口;兜售星光和演技?演员纯素人,在洛杉矶随便拉个服务生都能演赢主演;兜售精彩故事?叙事刻意抛弃,角色毫无塑造,情节绝无起伏,只靠闲聊和空镜;兜售作者性私人化表达?没有看到任何镜头、剧作、情节、表演是有多原创;兜售审美?VLOG一样的构图、自然光摄影、随处可见的取景、毫无设计的色彩运用、没有思考的影像。我再次重申:没有优点的独立文艺闷片给我滚出电影节。

25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缓慢宁静的奥斯陆,一切都是美的,却又透着绝望的气息。男主角很厉害,看他的表情就好像看到他内心,那种深刻的无奈和绝望。影片最后,他曾出现过的地方,街头咖啡馆、能看到马路的小窗、和朋友聊天的长椅、抱着石块试图自杀的湖……都安静的在镜头里,只是不再有他,这个结尾太凌厉了!

30分钟前
  • 请勿回望
  • 推荐

实在没看进去的小清新电影。。太腻歪这又空又虚的片子了

32分钟前
  • Ma瑞迎
  • 较差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35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原来渐渐懂了影片缓慢哀伤的调调。他在那最后一天就是为了坚定自杀的决心。

37分钟前
  • 淼淼
  • 还行

讓我想到了《Aftersun》,帶有強烈的憂鬱情緒,沉浸於自溺,撲面而來的孤獨與窒息感籠罩整個世界。所有人都試圖幫助你、理解你,卻始終保持距離,任何人都進不去絕望的內心

41分钟前
  • 🍸
  • 还行

★★☆

42分钟前
  • XXL
  • 还行

男主满脸的绝望好到位,然而对这种为赋新词强说丧的风格实在无感。

47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影如其名,意料中的很北欧的闷片,略文艺。吸毒还是不吸毒,生活在别处。

49分钟前
  • 幼稚小姐千千歲
  • 还行

【B–】提尔早期的作品显然要自信的多,完全内向的展现,将外因剥离至简,平静的走向死亡,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引导。

50分钟前
  • Cardinal
  • 推荐

文艺而平静,心理描写很多,男主长得好苦逼。

54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每一件事都无疾而终,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哪有那么简单,冷峻的镜头,绝望的气息,结尾太致郁了。

58分钟前
  • Capariel
  • 还行

男主又讨嫌又丑。拍丧人也要拍有趣有新意的丧人好么?这种大路货有什么好拍的。

1小时前
  • 林十之
  • 较差

他破碎的眼睛中不时闪现出迷离的过往。很闷的文艺片,两对恋人在夜色中骑行,前面的一对拿着灭火器喷出厌恶,后面的人就穿梭在小小的地面云里,很美。

1小时前
  • 轩辕十四™
  • 较差

北欧是我们的死亡终点

1小时前
  • DryHairHeath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