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我们应当有四项权利,第一,言论自由的权利,第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三,免于饥饿的权利,第四,免于恐惧的权利。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恐惧,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自由生活无法自由相爱的压抑。
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这个国家享受美好的生活,当国民们已经不能在祖国追求美好的爱情,当国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祖国时,我已经不清楚当局者们为何要追逐那些权利而将他们的国民置于这样生活难堪的境地。
我们无非是想要平和自由的生活而已,为何那些浮华的权利一直凌驾在我们这卑微的愿望之上......另,爱国贼真的比卖国贼还可怕,当尼莫的哥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冲动行为来捍卫他所谓的爱国之情时,他已经丧失了理智。
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怀有多么高尚的赤子之心,都不能代替国家作出决定,更不能做本该是国家做出的行动。
最后,不管结局是导演觉得直白表现出来太残忍所以不讲明白,还是留了续集想法,我都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
每次看完电影都懒得写东西,电影嘛,消遣观之即可。
但是近来发现自己似乎除了比别人多看了几部LGBT电影外,再无其他优势,所以就想着为何不把它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特长呢。
毕竟这也是一种锻炼嘛!
好啦,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电影。
在豆瓣上刷同性电影,《暗之光》数次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标记,因为一看名字我就觉得自己不会喜欢,实在太沉重了。
事实上,像《夏威夷》、《上帝之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类的电影会更吸引我一些。
因为它们将重心放在人物感情上,两位主角互相试探,暧昧,最后相爱。
在这些电影中导演给了“爱情”特写镜头,并不是同性爱情,有人称这是一些模糊性别的电影。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导演的目的是展现爱情的美好,同性恋只是一个比较好载体(或者说赶潮流的载体)而已。
由此必然会虚化社会背景,以便给爱情更多的展示空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电影往往是我心水的HE。
事实上,这类电影想要拍好特别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情节、镜头的把控能力,这三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社会背景作为增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利器,如果虚化社会环境后还不没有能力细腻地展示情感,就难免沦落为无病呻吟的男男偶像剧,比如国内近年较火的网剧《上瘾》、《盛势》之类以及掀起中国腐女圈轰动的一些泰国剧。
其实在同性电影中折射些许的社会背景,会增加厚重感,毕竟同志的生存现实就是这样。
如《断背山》、《轻轻摇晃》、《四个月亮》在感情和现实之间处理的比较均衡。
现实施以同性爱情压力,但是爱情此时依然是有维持的空间的。
一压一伸之间呈现一种张力,为故事提供一种空间感。
而《暗之光》呈现的是一个极端环境,人物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
电影以巴以问题为背景,男主尼莫有双重身份:巴勒斯坦人、同性恋。
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极端恐同,家人发现尼莫的性取向后,将其驱逐出去。
他只能到环境相对宽松的“对面”——以色列生活,但是由于哥哥的原因,他被怀疑与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有联系,非但没有在以色列居留的可能性而且还面临着被以色列秘密警察追捕的危险。
在这样的极端情境下,人被动地走向绝境,窒息而亡。
这要比萨特的存在主义悲观的多,起码萨特为人们留下“选择”的空间和勇气,而《暗之光》只留下一片黑暗中对“光” 的幻想。
电影的正式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Where truth must be hidden ,love lives in the shadows",一句话道出了电影的精妙之处。
事实上,编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给我们展示社会环境有多么残酷,而是要呈现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我们的爱情有多么坚韧。
这与《带上手套擦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部通过讲述同志恋情来反映巴以冲突电影。
作为中国人我还是很难理解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基于文化差异那些在我们看来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对巴基斯坦人民和以色列人民来说似乎非常棘手。
电影并没有强调同性这个主题 无论男男还是男女在这里都不重要。
影片中尼莫家人的那种诀别真是够残忍的,无论怎样尼莫毕竟是他们的儿子,他的兄弟。
在自己儿子遇到困难时没有给予他帮助 给予他关爱和温暖反而不管他的死活。
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就算怎样的不接受他的同志事实但也需要对他的生死做出应有的关心。
他的妈妈说离开这我不认识你。
“你知道这会使你妹妹嫁不出去吗” 我们可以看到巴基斯坦狭隘的家族观念 这对相对文明的我们来说不得不对这个唏嘘不已 可怕的是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残害着巴基斯坦青年这会毁掉多少爱情出演尼莫的并非专业演员,这样一个备受压迫 选择 挣扎可怜的角色,尼古拉斯雅各布没有把他诠释的很好。
尼莫深爱以色列男友Roy却同时面对着因为国家政治冲突造成的压迫 ,以及尼莫所在国家更为狭隘的家族规则 。
这使我我们看到中东地区同志感情相对于我们西方世界更为沉重 复杂 煎熬的一面 。
所以,我很期待尼古拉斯出演的尼莫在最后会有一次爆发,在各种选择面前近乎绝望的爆发 ,像断臂山里杰克和艾尼斯那段经典对白一样 ,但是影片没有关于同志感情也表现的不够彻底 铺陈絮叨一部因为巴以问题受到压迫然后逃脱的剧情虽然紧张但是让人感受不到激情的那种乏味是这部电影缺失的 同性情感炙热的情感体现在哪里 ?
对于受腐朽规则压迫的尼莫的爆发在哪里 ?
我认为这是一部情感不够洋溢饱满的电影 为什么最近我看的关于同志的电影大多都是借同志讲述其他问题 真让人沮丧
标签:Home/2018-3-15我的评分:8.5我的天哪!
两位男主真是太帅了!
剧中的演绎,也是越看越帅!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种族的人,英俊的人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看来人类的审美是一致的!
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长久以来的政治,长久以来的宗教,长久以来对同性恋的态度,以及由此因政治和宗教和霸权的美国引发的战争、迫害、危险、窘境,作为普通中国人来讲,只是从新闻中有所闻,也仅仅限于耳闻,对其历史、争端、信仰等等是说不清搞不明的。
而这却是此片的背景。
一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好评的影片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虽然存在巨大的政治、宗教、文化障碍,但仍然能让其他国度和文化的人看明白且有共鸣!
这部片子做到了,还做得很棒!
养眼的帅哥演绎的同性之爱在政治的压迫下愈显光芒!!
艺术层面上来讲我觉得这是部很不错的电影,他呼吁我们摒弃种族冲突、国家矛盾、性取向歧视,爱就是爱,就像那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只是那部少了同性情节。
但个人层面来讲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结局啊呜呜,两个俊美的男主真心希望他们能有好的结局。
Anyway,看完我还是庆幸中国主流是无神论者,不信宗教的......
跨国恋或许有些俗套,但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却绝对非常动人。
巴勒斯坦的大学生尼莫在以色列的bar邂逅了帅气的律师罗伊,两人相爱。
在尼莫的国家,由于保守的宗教,恋情曝光后留在巴勒斯坦就意味着被处决的命运。
而留在离自己的家只有一墙之隔的男友的国家,虽然经济发达、自由开放的以色列完全能够包容他们的爱情,但巴以冲突的大背景,以色列由于国安的原因吊销了他的通行证,并四处搜捕他。
尼莫被自己的国家驱赶排斥,又被墙那边男友的国家追捕通缉,整部影片描绘了沉浸在这种黑暗之中,两人感情的发展。
最后,尼莫被搜捕的警察逼到绝境时,男友赶到为他引开警察,给尼莫机会让他偷渡法国,两人相约当尼莫偷渡到法国时,两人在法国再相见。
影片的结尾,罗伊被国安关起来审问,尼莫成功登上了偷渡的船看向远方。
影片没有拍摄后续的故事,但心里默默希望这样勇敢的爱情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别忘记点击右上角“…”将学长设为星标哦
故事的主角是敌对民族中的两个年轻男人。
巴勒斯坦的青涩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 Nicholas Jacob 饰)夜里跨境潜入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邂逅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 Michael Aloni 饰)。
两人相互倾慕,迅速陷入热恋。
巴勒斯坦无法容纳同性恋,尼莫便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取得了合法出入以色列的签证;罗伊顺势将男友尼莫介绍给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对尼莫的身份持怀疑态度。
热恋的好景不长,尼莫的哥哥由于参与恐怖势力,并私藏非法武器,导致尼莫被黑手党跟踪监控,暴露出自己和罗伊的恋情。
尼莫的性取向被巴勒斯坦的地下组织人员发现,自己成为家族耻辱,签证被吊销。
又因为私自入境以色列,且不愿加入恐怖势力,便被相关人员追杀。
在民族斗争和生死攸关中,两个男人的爱情如何继续?
2012年的同志片《暗之流》,又名《爱,悄悄越界》,是近年来少有的,在民族冲突和政治敌对的背景中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
电影上映后在国外荣获许多奖项,豆瓣得分8.2。
一面是同志天堂、一面是同志地狱电影的一开头,导演便着力渲染恐怖、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
男主角尼莫在无声的黑夜里匆匆前行,不明朗的灯光在破旧的城市和道路上散落,监狱、电网这些不寒而栗的场景相继出现。
接着场景一换,酒吧里的男同志们饮酒、嬉笑,交谈。
尼莫和罗伊在这里相遇,他们谈学习、谈家庭、谈生活,两个神颜值的男人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家同志酒吧,就像是分界线,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两个国家,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被妖魔化,更不会被地下组织杀害,所以罗伊有勇气向父母出柜。
而在巴勒斯坦,人们视同性恋为疾病,为异类、一个家庭会因为同性恋成员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突显巴勒斯坦的对同性恋的政治压迫,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同志酒吧里,老道的男同性恋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这句台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笑话,而是在提醒那些从邻国潜伏过来的年轻同性恋,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巴勒斯坦的同性恋享受的快乐是有代价的。
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的冲突整部电影以尼莫为第一男主角展开,由他引发的家庭、爱情、身份的冲突相继呈现。
特别是尼莫的家庭成员,在得知他是同性恋后,三位亲人的反应非常真实。
尼莫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一改往日的宠爱,连扇两个巴掌,恶语责备,并当即狠心将他赶出家门。
在尼莫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一听到尼莫的声音,立刻紧张地挂掉电话,之后又伤心地哭泣。
尼莫的妹妹,不小心看到哥哥的手机短信,知道他是同性恋,但因为爱他,一直没有揭发。
甚至在哥哥被责备因为是同性恋导致自己嫁不出时,妹妹竟帮着哥哥说了一句:“那不是他能选择的”。
尼莫的哥哥是黑手党成员,一直和尼莫处不来,平日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
在最后要求处决尼莫时,他还是顾及了手足之情。
没有枪杀自己的弟弟,而是悄悄将他放走,让他悄悄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
尼莫的三位家人,在电影里很好的呈现了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多面化的人物。
再来说说尼莫的爱人罗伊。
罗伊托各种关系,希望能帮尼莫永久居留在以色列。
当尼莫走投无路,请求他带自己一起远走高飞时,罗伊犹豫了。
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到异国他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两人间的冲突最终爆发了,尼莫看到家中发生的事心里惶恐,罗伊对尼莫的隐瞒而心怀不满,两个成长于完全对立环境的恋人,终于在对敏感事件的态度,暴露出了立场的巨大分歧。
电影的最后,罗伊为了帮助尼莫逃离追杀,主动穿上尼莫的衣服引开敌人,为了保护爱人,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一刻很感动。
当浪漫与牺牲融为一体时,总是能让人落泪。
罗伊会不会逃离危险,尼莫有没有成功偷渡到异国,导演设置了悬念。
爱情总会找到途径《暗之光》以同性爱情作为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索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之间的恨能否吞没个人之间的爱,国家的立场是否就代表个人的立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性取向,向往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与本国对立的国家的人。
尼莫和罗伊用行动告诉观众,个人情爱的力量,强于国仇家恨。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暗之光》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借用网友的总结,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 END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我长得有多丑?
软件上从来没有约成过!
⚡ gay在写交友帖之前,先看看这篇文章⚡ 爸妈对我说:你要真的喜欢他,就去内蒙追他吧!
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恰巧是在刚看过 TNT 剧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二天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突然意识到,二者何其相似。
两个故事里最主要的矛盾冲突都是恋爱双方的家族或国家互为仇敌,当然电影里巴勒斯坦同学这里矛盾更加复杂。
并不那么显然的相似之处是,两个故事里的爱情都是干柴烈火进展迅速,都是少年人两情相悦眉来眼去就匆匆忙忙许下诺言,冲动多过审慎。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标准的闪婚,放在今天也没多少人认为其能成为爱情的典范。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就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悲惨结局源于阴差阳错,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悲剧。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送信者没出差错,罗密欧和朱丽叶逃出维罗纳,来到曼图亚,没有家族的资助,两人如何生活?
蜜月期过去,他们是否有足够成熟的心智、互相的 commitment 来经营这段关系?
到时候如果彼此看对方都不再是星辰明月,或者爱上别人,又该如何收场?
同样,电影里罗伊在帮助尼莫逃亡前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他们到了法国,从小到大两个国家两种宗教那么多的差异,能不能被很好地弥合?
罗伊放弃了自己在以色列拥有的一切,尼莫连本科学位都还没拿到,在法国二人怎么长期生活下去?
轰轰烈烈被柴米油盐打败并不稀罕,爱情婚姻都不是做交易,再感人的牺牲和付出也换不来长相厮守的保证。
「好人被坏人杀了」并非最大的悲哀,殉道者成就道本身,古典悲剧仍然是建构性的。
「好人被好人杀了」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才是真正没有任何意义,人最怕的就是一切意义都被消解,那还活什么,「做」什么。
所以《断背山》即使再悲伤,里面的四个人实际上都是殉道者,生命有意义,爱情有意义。
而如果导演对本片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是有意为之,则最后留白看似留下希望,实则无论哪种结局都是可怕的:如果循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隐喻走下去,罗伊穿上尼莫的衣服跑出去的那一刻,朱丽叶正喝下那瓶让人假死的毒药,而彼时在曼图亚的罗密欧就是坐在游艇上的尼莫,对即将到来的悲伤结局仍不明了。
如果二人确实到了法国,前面的叙述明显可见这段爱情面对这次逃亡作出的准备远不够充分,罗伊是到了生死关头才出此计,并无周详安排。
冲出了黑暗,迎来的并不是光明,而是彻底的无意义。
这样的结局对意义的消解更甚于上面一种。
这几天的心境不允许我写出更正能量的东西,何况作品离开了作者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我并非在寻找导演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而是在回顾这两个刚看过的故事,仅此而已。
两个只想单纯恋爱的人,无奈却遇到民族的对立,家庭的排斥,现实的绝望逐渐吞噬着他们,爱情,是他们在黑暗中让他们相遇相恋相互依偎的一点光明。
电影里面,总会被他们自然而又甜蜜的对话迷住,仿佛世界没有了杂音,只听到彼彼此的声音。
也许命运总需不完美,最后不知能否重聚的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忧伤一些期待。
愿明日的明日可以更美好。
电影的一开始便是一个匆忙的身影在黑夜的掩盖下匆匆前行,昏黄的灯光照耀着破旧的城市和道路,我们能看到熟悉的且让我们不自然想到监狱或者是禁止进入的电网。
这样的开头让所有人感到不安和紧张,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总是相信是会有坏的事情发生的。
一辆车经过,身影躺下来让自己融入粗糙的大地,然后他翻过围墙到另外一边。
我们想知道这个人是去哪里?
有什么样着急的事情?
前方是否安全?
这是我不由自主便想到的,并且在我的脑海里反复的回响,最后让我感到难以忍受,于是我按“快进”键,我发现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酒吧,一个同性恋酒吧。
而故事也就在这里开始了。
纵观整部电影如果我们留意变会轻而易举的发现,整部影片都沉浸在昏暗甚至是黑暗之中,低低的音乐没有任何欢乐或是轻松,而是仿佛催促着某种蛰伏的危险醒来。
我们忍受着这样的压抑和渐渐来临且也是我们希望的轻松、快乐部分,或者说是幸福。
那个在黑暗中翻过围墙来酒吧的男孩叫尼莫,还读大学,他是巴勒斯坦人,我想他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巴勒斯坦男孩,当然除了他的性取向。
导演并不用特别强调尼莫的普通,我想导演如此做法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尼莫这样的情况太常见,在巴勒斯坦很常见,而至于人们是否知道那则是另外一件事。
酒吧里有一见钟情,而这样的感觉总是十分美好,且在昏暗的基调中显得弥足珍贵。
和尼莫打招呼的是以色列的年轻律师莫伊,就和所有的一见钟情一样,他们漫无目的的闲聊着,但是也就在这样的聊天里他们对彼此感觉都很好。
在此处我想特别说一件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而根据其后的故事发展这个细节也就凸显出其重要性了。
在酒吧里那个同样是从巴勒斯坦过来的同志穆斯塔法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咋听下来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结合以后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并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实话,是提醒那些从巴勒斯坦翻过来的年轻人,小心,不要让家里人发现自己在这边,以色列这一边。
导演对于这样小细节的处理,如果我们留心就能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的紧张,危险甚至是恐怖。
想一想,这些在夜里从巴勒斯坦瞒着所有人翻到以色列的这些年轻人,他们为了能在这个酒吧开心一会儿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但是我们却从这样的许多个细节里深深的感受到这些。
我并不愿意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个故事确实是由爱情所引起的。
我想导演所要表达的也不仅仅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他想要告诉我们这些远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远离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同性恋者的观众这样的事情在发生,且似乎是习以为常。
在我的印象里对于以色列的了解更多的依旧还是关于犹太人,我可能从汉娜/阿伦特的观点和书中了解了一些这个新生且历经磨难的国家,从保罗策兰的诗,而更多的其实是阿莫斯.奥兹的小说。
对于巴勒斯坦我只知道这是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他们和以色列一直都有摩擦,关系紧张。
我承认,对于这两个遥远的国家我的了解是匮乏和有限的,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却仿佛能看到整个这些年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所有一切:对立紧张,仇恨,冲突,恐怖分子……甚至更多,这是这部电影的某个重要使命,导演在努力的向我们——像我这样对这两个国家了解甚少的人——展示这些年这两个国家的状况,而导演则是通过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这则更加让这部原本就让我震惊的电影更加的震惊,或许这样的一段感情更加能反映出真实情况。
据我所知,以色列对于同志还是很包含和宽容的,他们的城市也会有自己的同志骄傲游行,会在同志骄傲月把路上的斑马线涂成彩虹色,甚至有几个城市被评为对同志最友好……而巴勒斯坦则截然相反,我想这也是我们可想而知的,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大都是阿拉伯人,他们是莫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这样的文化和信仰就让他们对同志有着极大的反感,甚至会判死刑。
而我们在电影中也看到这些(虽然是恐怖分子所为)。
通过尼莫家庭发现他的同志身份后的表现,我们就能真切的感受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对此事的看法。
尼莫的妈妈和哥哥用像“莫大羞耻”“除了羞耻……”这些异常极端的词语,并且因为尼莫的身份而可能影响妹妹未来的结婚……也就是说尼莫的同志身份几乎会彻底的毁掉这个家。
其实我们并不难想象,当那些人毫不留情的毙掉穆斯塔法的时候,当以色列的秘密警察以此来让尼莫成为他们眼线的时候,当尼莫的家人在那一刻把他当做仇人的时候,当尼莫的哥哥让他逃跑永远都不许回来的时候……我们能从许多的细节和故事中感受到这些,导演太专注于这些,他几乎是迫切的想要告诉我们。
而这些仅仅也只是不幸的开始。
尼莫被驱赶出家,驱赶出自己的国家,他只能翻过墙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找罗伊,但是前面秘密警察用尼莫的同志身份和吊销他通行证的威胁让他成为其眼线的那一段,我们已经能预感到不幸其实早已经开始了。
待在罗伊家里的尼莫彻底成了一个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的人。
他被自己的国家和家庭所驱赶,流落在别人的和对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就像他在车里对罗伊说的那样“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而在这样的艰难和内外的阻碍之前,他们两人的感情也必然会出现摩擦。
于是在以色列秘密警察逮捕了尼莫私藏武器的哥哥时,这样的摩擦最终爆发。
这是考验两个人的时候,尼莫会觉得罗伊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处境的现状,不了解自己的家人,他必须离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这两国家都已经没有他容身之地了;而罗伊也许会觉得尼莫对自己并不坦诚,感情里的背叛情绪是最为致命的,于是两人在彼此都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崩盘。
故事到此时已经完全深陷进黑暗之中,后半段的影像都是在昏暗的荒凉城市里发展。
尼莫开始逃亡,秘密警察对他紧追不舍并最终找向罗伊。
此时他们两人所面对的是两个国家,两个钢铁一般的巨山,他们彼此都无能为力。
而导演对于故事中人物无能为力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似乎整个镜头都会转动,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没有出路,就好像是他们最后再次遇见的那栋大楼一般,没有第二个出口。
昏暗的背景之中,尼莫坐在偏僻的路边双手捂着脸,罗伊在车子里吼着自问“怎么办”,在他们两人的脸上都会出现一种绝望,那种绝望是在感情里诞生的,因此多了更多的无奈和痛苦。
即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他们该何去何从?
而对于他们两人的感情,在此刻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但却依旧是最为关心的。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不知道会是怎样,但是电影总会有结局。
尼莫跑向码头准备偷渡去法国,罗伊向他保证自己会尽快赶过去看他的。
此时的罗伊在秘密警察的囚室里,秘密警察问他尼莫在哪里?
他是个安全隐患,而罗伊努力的想要向他解释尼莫并不是什么安全隐患。
在秘密警察和罗伊的对话里,前者的有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或许是因为我之前就听到过许多和它一样意思的这些话。
那个秘密警察对罗伊说:“你今天已经越线了,你选择了对立的立场。
”我不知道其他的观众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但是我却不由自主的想到在曾经的、现在甚至是将来的中国,就在我们的周围,那些新闻报纸上就时常都在说着这句话。
“对立的立场”,这个时候秘密警察已经不认为罗伊和尼莫只是谈恋爱,他们背后所站着的是两个关系紧张,对立的国家,而这段感情也并不能那样的轻松,在其上——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已经堆积了太多的东西,而也许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远远超越了所谓的“爱情片”或者是“同志电影”这样的狭隘范畴。
我把这篇随笔的名字叫做“两个国家的暗夜”,我想能表达出我想要说且尽力想把它说清楚的那些意思。
这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爱情故事就好像是成语“管中窥豹”的那个小管,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它去窥探其背后的那只“豹子”。
导演展示给我们生活在那里同志的不安和恐惧,同时所隐含的便是这两个国家之间漫长的摩擦、对立和仇视,归根到底,电影里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些。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探索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当国家站在某个立场上是否就表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必须也要站在这个立场上?
就此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但却是时时都在追问着所有观众的。
作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向往和希望到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是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本国对立国家的人。
这两个男人的爱情在彼此国家的仇恨下难以维持,这几乎是注定的。
在以国家这样庞大的单位来要求一个单薄的人之时,反抗是必要的的,但几乎是没有作用的。
虽然都说是个体的人组成了国家,但是国家是否能真正的维护和尊重这些小小的基本单位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这个故事中导演所向我们展示的便是否定的答案。
我们在国家的范畴里必须被牺牲和取代,至于是否正义和履行了国家的职责那同样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国家的暗夜,所有生活其中之人都会被分担这些暗夜。
国家的仇恨最终是在个体人身上所展示的,而不是由国家这个抽象概念来承担的,就好像那些参与战争的士兵,他们承担了战争的痛苦和许多的死亡,但是对于战争来说它却什么都没有承担。
但是我依旧还想多说两句,把我的理解和想法更完整的表达出来。
尽管故事中的爱情在国家这样宏大事物的阴影里最终湮灭,但是对于爱情,对于同性之间的爱情,我们必须还是要说——即使是老掉牙的论调。
爱情之所以美好,也许某种程度上归功于其纯洁和美好,外界当然也会有压力但却并不会提高到国家的“对立”问题上,就好像观点的不同就是“阶级”的问题。
影片中让我们记住的是尼莫和罗伊之间的缠绵,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好似柴可夫斯基在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表现的的那样,绵长而温暖,美好而幸福,但电影最终也还是和这个悲伤的故事一样,罗密欧只能离开朱丽叶,朱丽叶只能用假死来等待不知何时归来的爱人。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两个故事中的某些联系。
最后我想提醒自己注意电影的英文译名《Out in the dark》,同时希望你也能注意到……
你深爱的男人为你放弃生命来换取你的自由,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情了吧
老弟,你必须得挑一边,别骗自己了。
相爱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的又一佐证,让人想起了《我的军中情人》。故事的叙述稍显杂乱,但是毫不影响对小巴和小以美颜的欣赏!小巴低眉一笑媚眼丛生真是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小以完全一副高富帅注定要为爱人付出一切。
弃了~
虽然主演很帅可是一点都看不进去
看完后我难受好久啊啊啊啊啊TAT
结局扣分啊!!!怎么莫名其妙就完了,烂尾啊!!!两男主好养眼啊,帅得一脸血。巴以关系真是复杂。。。
很早就在豆瓣标注了这部一直没机会看,今天终于目睹看得心如刀割。原来爱情这种东西真的能超越国界啊。
第一次看关于伊斯兰同志的故事,被这个充斥着真主信仰与叛乱的社会深深震撼了,巴以之间的爱情就像他们之间的战争一样,满是看不到出口的不幸。ps:两男主颜太正(¯﹃¯)!!!
这个题材本能拍出神作的,可惜了
所以重点是巴以冲突?!
有。。。。。。帅哥【。。。。。。。。。。【大帅哥。。。。。。。【别让俺在看基佬片了受不了了。。。。。
爱一个人,离开一切爱你的人,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信念!
帅!死!了!因为太帅而不允许搞基否则就要被恐怖分子处以死刑?被母亲和哥哥赶走连家都回不了。身在中国的我们应不应该庆幸?结局真是:日-了-狗-!就不能大胆的来个happy ending吗?
看完急需治愈。
是帅哥 但是剧情没那么有冲击性
戏全在巴小哥这边啊,虽说对阿裔没什么兴趣,不过一皱眉一微笑一啜泣实在是融化人心,反倒以色列这边的小哥一副美剧里高富帅的演技。以巴政治冲突背景下的同志爱情多了点生死存亡的戏剧冲突,可惜爱情戏拍的虽清新异常跟的上潮流,政治冲突却差了点,摄影更是乱糟糟没有风格。不过有颜可看夫复何求
有政治、有家庭、有爱情、有人性,但总觉得可以再挖得深一点……另外,肉是不是漏得少了一点?~(@^_^@)~
以色列小哥哥太好看了吧,他应该是我看过同志电影里长得最俊美的了,不过他长得一点都不中东,比较像欧美人
同性+政治容易出佳作,因为爱情无国界,艰难的爱情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