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西人,本来很期待这电影的。
吃完晚饭和父母一起看,结果你给我演老三和女人(未来变成了继母)做艾?
你知道我有多尴尬吗?
这种情节和晋商有一两银子关系吗?
没有,三番两次的出现这种回忆,演的那么详细导演是想做性教育宣传片吗?
还“我害怕”“痛的叫出声”,服了片名白银帝国,说是写晋商,结果大篇幅演老三和继母的二三事,继母和外国女人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
笑死,想看晋商还得看乔家大院什么垃圾白银帝国,取这种名字我还以为是外国片,中国不说帝国,只说王朝吧?
史诗般描绘了晋商家族在时代巨变中的浮沉——从一碗粥换三十两银子起家的传说到康三爷违逆父亲维新散财,其间的家族传承、为商之道、义利取舍、爱恨情仇,无不令人动容。
撷取片段一二:商战手腕谋略固然有趣,女性视角自然更关注情感:郎才女貌正当年华的三爷和老爷的留洋夫人,不过是继母和继子的关系。
压抑和坚持,真爱,在那种艰难崎岖的环境里依然倔强生长。
是什么造成“想爱不能爱”的局面?
影片倒叙、穿插给出全貌,老爷的老谋深算、温情流露,三爷与教书先生的情投意合彼此相许,大使女儿的坚持自我绝不妥协,既是悲剧,又不至绝望。
三爷以为心上人被迫死,在灵柩前久跪不起,对不能僭越的父亲痛恨又无言,用力捶打胸膛,一下,两下……再度见到已经“亡故”的旧人,惊、喜、伤、愤,获知前因后果真相的三爷,深深自责:“我害了你,还恨你”。
对于死过一回的一对恋人,为了各自的生活再继续,狠心离别,纵如此,为着更重要的情怀、或者说责任,生离总还胜过死别,不再有激烈的奔跑、急切的言语,只是一个说:“你要好好活着,你要活着”,一个答:“好”,“好”,还是“好”。
创业难,守业更难,老爷承负了巨大的产业,又担负了祖宗、家族的厚望,他不渴望天伦之乐吗?
他不倾慕热情的青春吗?
自觉地割舍,习惯地利用。
伤害,同时又是佑护、教育。
白银帝国的荣耀、权势、享乐,都不是他最终的追求,儿子的反对、异心、抉择,最让他难过。
最传奇的是,他再度为家庭留下传宗接代的男丁之后,以年迈之躯,竟然离家出走,一去不回!
抛家舍子,无影无踪,怎可能是这样一个封建家长的作为?
这一笔,激动人心,就像《大象的眼泪》里闯荡一辈子的马戏团兽医逃离养老院再度扒上火车!
经营票号,做生意,做人,讲究的是义,老祖宗为后世留下银子时也留下训诫“义”,不过我更多看到的是“舍弃”,为感情、为义理、为人伦、为自我。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导演的话,那他们当然都还健在,而且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艺术风格、流派的话,那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文的标题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在《白银帝国》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题:对父权的反抗(通过仪式化或肉体乱伦的方式)、对历史背景的大写意描摹、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式挖掘。
不过可惜的是,《白银帝国》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虽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无佳章,全篇线索萦绕,头绪众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马勒戈壁去了,铺的摊子堪称史诗,讲的故事则是一杯温吞水(甚至有些虎头蛇尾,难以收场)。
整部《白银帝国》走的就是家族戏的路子,用一个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运来勾连出民族的历史轨迹(如果把片中几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话,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当然,评判好坏都得有参照系,作为女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白银帝国》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一比,立马相形见绌。
不过这也不怪姚导,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应该归功于此前长达十年——或许是三十年——的文化压制,一俟有个突破口闪现,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马化作钱塘江涌。
由是,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当然应该建立在整个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狂飙突进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失却了背后的这个强大动力,《白银帝国》的差强人意不难理解。
当然,能以“第五代”来比照《白银帝国》,本身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事业正处在空前的整合状态中,事实上,《白银帝国》的主创都是台湾人,导演姚树华、制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杰、恬妞的粉墨登场(金的短暂戏分已然让全片所有的演员黯淡无光,不过郭天王的演技飙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及郭台铭的新台币,你把《白银帝国》看作是一部台湾电影也未尝不可。
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树华做了所有台湾导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对于只剩下《海角七号》苦撑票房的台湾电影来说,不投身到大陆,这样的制作规模只能是梦里水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很多来自于认祖归宗的传统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和姚树华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梳理。
不过在此之外,我更愿意把《白银帝国》看作是鸿海的一次危机公关。
这个危机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机,而是指内地的现实社会景况——在基尼系数总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价成正比的状态下,全社会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涨,再加上鸿海的几次丑闻,郭所代表的新富阶层急需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而在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拍一部电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举常常被草根阶层看作是十足的伪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广告的效果要实惠得多。
于是乎,《白银帝国》成了一则关于财富正义的寓言。
宣传语上想当然的出现了“中国华尔街”之类的词句,我看实则大谬。
在世界电影史上,讲述财富累积、企业发家的电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财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对人性的贪婪大加鞭笞之作,《华尔街》《赫德萨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个中翘楚,而出于上述原因,《白银帝国》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给“在商言商”的经济理性涂抹上道德神话的色彩,这种内在主题的断裂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影片叙事的捉襟见肘。
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所以,通篇看下来,《白银帝国》借了第五代的尸,还的却是新富阶层的魂,内外冲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说,姚树华对情感戏很熟捻,如果突出爱情线的话,估计能赚得些许眼泪。
不过莫名其妙的剧情转圜很快破坏了这一氛围。
《白银帝国》肯定不差钱,所以整起大场面来很过瘾,那场人肉计算机分红的戏让人眼前一亮,不过CG做出来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剧情上也说不大通。
《白银帝国》的原著《白银谷》可能还是更适合拍电视剧,在这方面,内地其实有过成功的经验——同为女导演操控的同类题材,胡玫的《乔家大院》显然要超过《白银帝国》很多。
郭爷的《大宅门》就更不用说了,此类题材老爷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南方网专稿,转载注明出处及作者。
)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加上郝蕾的那段戏。
搞得又像《雷雨》,又像《长恨歌》。
不过,影片还是相当经典的。
好久没有看这么好看的国产影片了。
甚至可以说是郭富城从影以来最棒的一部作品。
传言这是郭天王第一次在影片中使用国语原声,而非后期配音。
水准着实惊人,基本上在“四大天王”中,国语水平仅次于黎明吧。
影片的情节实在太紧凑,节奏实在太快了。
这样一个题材,这样一部原著。
也许真要拍成电视剧,才能一展其原貌吧。
不知道戴掌柜这条狼崽子最后是什么下场。
纵观现在这个国庆档期,不想走革命大路线,所以才选择看一下白银帝国,本以为能成为所谓史诗型的片子。。。
可是,看了才发现,那些都是骗人的,原来现在做电影的也都标题党泛滥了。。。
实在可悲。。。
我想起白银帝国这样的名字应该讲他们这个山西票号世家的兴衰的。。
可是没想到,这个故事那么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郭富城莫名其妙的就当了家,当然前提是他的几个兄弟很背的都出了事儿,然后故事里家族商战倒不多,儿女情长到不少,而且很俗套很诡异,先是说郝蕾是郭富城的继母,在家里是个很诡异的地位,别人都很少提起她,然后又讲郭富城跟她有过一段情,可是“很悬念”的是她竟然嫁给了他爹。
请注意我这里的悬念是打引号的,其实一般观众看到这种狗血情节大抵都已经有了几种想法,阴谋论呗,要不就是以家里人作威胁,被逼嫁入,好吧,看他揭晓的答案,原来是郝蕾的爹骗她说要让她嫁给郭富城做妾,然后进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暴汗。。。
其中还假死了一回。。。
真够可以的。。。。
我想,我幸亏没去电影院看。。
要不这几十块钱人民币花的也太怨了。。。
形式大于内容的最好证明这一,借用网友的话,“只见白银不见帝国”。
片名弄得跟史诗大片似的,但在片中你看不到晋商的发迹历史,看不到动荡岁月里的商战纵横,看不到跌宕起伏的金融传奇,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生于大宅门里的乱伦故事。
引用:“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原著白银谷更适合拍电视剧。
就这么部烂片还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无语
都快忘记郝蕾这个人了,我说看海报怎么有些眼熟。
我以为演过《颐和园》这样片子的演员会一直遭封杀打压永世不得出现呢。
郝蕾饰演《白银帝国》中的女主角,片中形象清纯美丽,首映上她本人也去了。
不过差距真是太大了。
真人感觉老了,青春匆匆流逝了。
《白银帝国》的色彩运用很棒,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传统中国的韵味。
但情节有些散了,叙事力道不够,想做成一部史诗但还欠火候。
不过比黄金甲强多了。
我是冲着晋商和金融帝国去看的,结果看片子时“金融帝国”散的那是一点印象都没留下来,光留下父子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按理来说爱情线应该是辅助线。
看了豆瓣上的内容介绍,哇塞,跟我之前想看的和现场看到的都不一样。
爱情果然不是主线。
表达晋商的仁义才是片子的主题。
可是我对此没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还是值得推荐。
手软些给个4星。
哈哈哈,除了郝蕾,还看到天王郭富城还有那个吹胡子瞪眼的英国人张铁林了。
■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
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
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
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
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
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
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
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
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
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
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
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
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
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
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
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
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
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
《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
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
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
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
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
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
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
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
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
【河青】
现在的人有谁还喜欢琼瑶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里到底存不存在所谓“仁义”的这回事?
我看很多人都会对2者持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在电影散场后,好多观众都说“太拖沓了”,“爱情故事莫名其妙”,但是本-真善美-小姐却坚决的爱这部片子,坚决的认为这是本年度最佳国产影片。
人都是缺什么就要什么,想什么。
尔等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是猥琐男晚上一个人孤枕难眠,当然对“仁义”嗤之以鼻,有什么比吃饭重要,有什么比我吃饱了重要,有什么比钱重要,猥琐男呢,有什么比女人重要,最好是来一个可以抱一辈子的女人,遭够了一个人的罪,怕死了一个人睡冷被窝,要是能锁定一个女人虽然沉闷一点但是可以解除这种恐惧感-但是我要指着你的鼻子骂你,没出息,没理想,觉悟太低。
人活着,当他有饭吃饱,有女人在那里等着他随时去睡,他就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吃饱和有女人睡了。
他开始想我要活的高尚有意义,我要有一个爱人,成就轰轰烈烈的爱情。
我觉得这很美好。
这的确很有层次的。
当一个人只是追求吃饱饭,有一个女人睡到老,我就为他可悲。
他的人生被简单化庸俗化了。
虽然我们都是俗人,都有低级的需要,很真实的需要,真实的天经地义,但是,这种合理化低级需要于其人却有一个极大危害,让他的生活缺少了种种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限的,但是他想不到啊,能满足那低级的需要他已经死也瞑目了。
本真善美小姐请问:生命不是很可贵的吗?
活着不折腾难道不是浪费生命,浪费生命难道不是极大的犯罪?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想法。
说我不切实际说我装逼。
装逼是有好处的。
当别人说爱情是奢侈品而望洋兴叹的时候,我会去追求。
追求不一定得到。
但是追求的路上会收获很多。
因为追求代表着不停歇的脚步,不断付出不断提升不断自我膨胀发挥最大的自我潜能。
嗬,这样不停歇下去我能走到哪里,谁知道呢?
说不定到最后会叫人大吃一惊。
这个世界上可能不存在电影里那种被视为活着的源动力的爱情,也不存在那种高尚的“仁义”,但是,却不应因此就舍弃了对爱情或是仁义的追求。
所以解构一切的后现代,我不知道在不看好这部片子的人心目中还有没有沉甸甸的东西,如果都被抛下了,我想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谁都希望命运是平顺的,不要叫它试探我们”,但是,它就是这样来了,接受挑战吧,往往这个时候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赶到的魔都影城,尽管上一部电影还未完成,但入口处已是排上了不少男女,可见本片人气还是相当不低。
旁边的女生开心地拍着一个手持大炮的帅哥的肩膀,“今天你拍的照片记得上传到百度贴吧哦”,“百度什么吧?
”“百度郭富城吧啊……”我这才知道今天晚上能见到郭天王本人……以及主创组。
果然,入场后发现大银幕下的滚动字幕在提醒广大观众:影片放映结束后会有主创人员和大家见面的活动,所以请勿提早离场。
闲话不扯,以下是正题:影片由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恩威并施地处理家族事务开场,随着颇有些中国教父气质的康老爷接二连三的接到噩耗,这个家族随着时局变化而经受动荡的故事便就此展开。
故事里包含了家族成员的多种情感,康老爷对膝下几子的爱护,康三爷对父亲又敬又爱又怕又恨的复杂情感,康老爷对杜筠清的占有欲,杜筠清与康三爷之间若即若离的纠结感,各种情愫夹杂在一起,构建了康氏一族的扭曲与痛苦。
最后这一切,则是由痛后醒悟的康三爷给慢慢理清,慢慢掩埋。
另外,影片中虽然出现了不少厚黑学的段落,但是最后的“仁义”二子才是全剧想要向观众交代的主旋律。
《白银帝国》拍得实在是非常漂亮,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下来,几场群戏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无论是开场不久晋商四年一季结算之日的风光无限,还是邱掌柜出卖同伴的那场群斗,在布景、运镜、人物表演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姚树华虽然是第一次作为电影导演执导这部影片,但是其场面调度的能力还是相当值得称道的。
影片的细节也非常丰富,看得出剧组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比如家眷逃难时连哈巴狗都有能马骑,这一幕实在让人摇头感慨。
唯一不满的恐怕的算是在大漠中战狼的一段,据说剧组为这一段戏在敦煌排了10天,但过分表现的电脑特效实在让我兴奋不起来,好在这段戏并不会影响到影片的整体美感。
三位作曲家合作完成的音乐也很出色,但是林海负责的家族情感和战争场面部分(依宣传手册上所说)总让我觉得把握得不够精确,完美。
几个主演的表现也都比较不错。
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似乎还是没有脱掉那身帝王的皮,影片中段在列祖列宗灵位前的表演甚至让我想起了陈道明在《康熙大帝》中的那位天子。
不过这却让电影更符合其标题,Empire of Silver,而康老爷无疑更为贴合Emperor一些。
郭天王前期的游离有点让我忆起了《胭脂扣》里的张国荣,不过前者在戏剧中则表现得更为坚强,两者的共同点均是难逃封建礼数的束缚,只是康三爷表现得更为爷们,也真是有了几分革命家的气势。
郝蕾的杜筠清足够哀怨,也从失落中变得足够的坚强,这是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角色,只是,她始终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
这始终还是一部属于男人们的电影。
--男权社会的悲哀影片的主旋律是“仁义”,然而穿插于其中的各种剪影,则足以让人看到多少年来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以及女性个体在这个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
影片开场不久的一场动乱,其本源便是来自于晋商掌柜在外受到的性压抑。
三年才能回家一次,不允许携带家眷,不得休妻,不允许嫖娼,对性的抑制导致的反抗,最终带来了另一个伤感的悲剧。
而女人,始终都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杜筠清和康老爷的结亲,仅仅只是两位父亲大人的一场交易,而没有爱情滋润的康家三少奶奶,也只能靠大烟来逃避空虚,甚至于接受过西方近现代良好教育的杜筠清,也仅仅觉得嫁与康三爷为妾便是女人的莫大满足。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康老爷从大山里接回邱掌柜时,身着素服的邱夫人长跪于一旁,无人打理。
说到底,这个时代的女人只是男人身边的一个物件罢了。
即便是当富于革新精神的少壮派康三爷接管了家业,依然没有办法逃脱这旧制度的束缚,他始终没有办法去真正和自己的继母走在一起。
康家的祖训,始终是“仁义”,而与“情义”无关。
影片中的康老爷无疑是旧制度的完美代言人,以至于杜筠清假死一戏,说到底不过也只是康老爷对“不得休妻”的遵从,以对方假死来实现自己续弦的目的。
他即便对杜筠清有再多的爱意,也不会死守于这个失去了子宫的躯体,他要的,是家庭的延续,男丁的兴旺。
真正被蒙在鼓里的始终只是康三爷一个人。
(这段戏原本我还有些误读,后来姚树华也做了如是解释,便以其“官方说辞”为准吧)放映结束后的主创见面活动上,姚树华说她拿到这个本子的时候正好是安然丑闻爆发期间,她便将“仁义”,也就是传统道德作为影片的主题发挥下去。
而影片上映时正值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贴合了她要宣传的主题。
我并不认为这两字能对金融现状带来多少的改变,也不认为有多少人会受到这部片子的感染而顿悟。
但这始终是一个很好的主旋律,值得推广和传扬。
==最后,想说一下对这部片子的一些意见。
看完两个小时的片子,我觉得非常精彩,却没有得到丝毫的感动。
也许是这部片子的感人部分和我波段不合,又或者说是代沟(放映会上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笑场定然是代沟引起的……)。
我总觉得,姚树华在处理某些情节上表现得太过于匠气,比如表现屋内热闹非凡,屋外饿殍遍地的强大反差时,就做得有些教条,镜头还没移动过去观众就已经知道接下来是什么场面。
如同教科书一般足够地准确,却缺少了手术刀似的精准和深入。
同是女性导演,姚树华确实该向许鞍华学习许多东西,后者在对人物的剖析上就做得非常出色。
影片取名为《白银帝国》,而不是沿用小说原名的《白银谷》,既是处于商业的考量,也定是有一定的野心在其中。
我总是下意识地将这个家族与《教父》对比,康二爷无疑对应了恶狗一般的桑尼,而康三爷则可以看作是迈克尔的“阳光版本”。
这个对比也许有些关公战秦琼,但同样是传统的家族结构,跟《教父》比较起来,《白银帝国》显得单薄不少,也相当缺少人物的代入感。
最后要说的是标题。
“剪影”二字是针对于时局而言的,康氏一族,在康三爷这一代,理应是经历了清末的腐朽,帝国主义的炮火,以及民初的混乱,影片中确实也出现了这些历史事件,但仅仅只是作为背景的一个剪影,并没有真正在描写时代的变迁,而只是将这些事件处理成为了时局的动荡,用来作为康氏票号危机处理的一个简单符号。
限于影片片长,我不能奢望《白银帝国》能描写得更多,可要是《白银帝国》增加半个小时,或者像《教父》一样,长达三个小时那又会如何呢?
我能够期望更多么?
对了,假如时间更长一些,我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剧情流畅的承接呢,比如邱掌柜背叛的那段戏,虽然前面总掌柜之争已经为这一幕做好足够的铺垫,但要是能多加一些过渡,会不会让这个人的形象更为丰富一些,而不流于套路化呢?
这始终只是我的臆想而已。
接下来,还是期待姚树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能让大家看到更出色的答卷吧。
PS: 没看过小说原作,文中或许多有谬误,明眼人也烦请指出。
等到不想教训人的时候再谈中国电影吧
刚看完,我觉得拍的不错,当然和《家春秋》等通篇几代人的题材是不能比,但也在2小时内拍出了很有特点的几个人物,尤其描述老爷和三爷之间父子的矛盾和围着一个女人的情感。这不是个记录片,用晋商的背景来聊仁义、情感,能拍成这样也不错了
超爱这款海报~
好题材被毁。
很厚重
完全不是在讲晋商 是在谈不得果的恋爱
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华语电影作品。电影内容改编至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白银帝国》亦是中台两地区少见的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1000万美金。
★★☆ 换个导演这电影很可能就经典了
3.5星。富二代的爱恨情仇。
制作宏大精良,可惜所谓帝国又是一出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狗血事,且过于说教。
哎。。。。流水账一样的电影。仁义传达了,帝国看不出来~
可是只有在遇到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面对真正的自己,我们才定义自己。绝处出智勇。
剧情不怎么地的剧情片?
有了精炼的台词,有了大气稳重的布景,有了还原历史的诚意和执行力,有了一票能用心演戏的人......可惜这里也有一段狗血淋头的爱情。能看得出导演用心良苦,结尾“仁义”二字见诸纸端也足够动人,可惜郝蕾出现的所有部分都太温吞水,是为了缓和史诗感的严肃吗?十分鸡肋。十分没必要。
至少,我很喜欢。郝蕾是少数几个能触动到我内心的演员之一,从少年天子里的年轻皇后开始。。。。。。
或许是最近看得国产电影太烂了,我对这部才如此评价
在前一半我寄予了很大厚望,最终还是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野心很大的电影,但是后期的剪辑让整体看起来有点突兀。希望以后能看到完整版~
好片啊!毕竟拍了五年。导演细致啊,考究到底了。我就欣赏这样的人。还是据历史事件改编,有点正剧的味道。拍得好!
`~~~~~唉 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