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得说这部片子是进来唯一让我看的激动的片子。
绝对beat了什么《投名状》《集结号》《大灌篮》《长江7号》,因为那些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只有《一年到头》才是我们息息相关、寻常可见的生活。
两个解决方案,医生家没票,为什么不开车回湖南呢?
还有小孩去追回卖出的火车票,不妨就和人说突然来电话,说那张是假票,买主自然会乖乖地送回。
家在北京,从来没有体验过春运.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播放春运的壮观情景,只是如同隔岸观火. 每年春节之前,所有外地的同事都提前回家了,只有几个北京本地人留守,每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怨恨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恨不能体验这种一年一次"回家"的神圣.这次看<一年到头>, 听到最后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哭出声来. 片尾李医生坐在床上流泪,然后老婆孩子跑出去追那三张车票, 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个瞬间,共有的那种对家,对回家的执念和向往.短评里有人说,既然这么想回家,为什么又离开家. 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不离家,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家的可贵,和思乡的痛楚. 27岁的时候,我在悉尼, 那时候的春节也不能回家过. 虽然也思乡,但总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因为生命中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欢乐,没那么多空用来悲伤.如今年纪大了,又在离家更远的地方. 渐渐的能够体会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悲凉. 既然想家为什么要离家. 如果可以, 人人都愿意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和父母欢欢乐乐的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往往逼得你不得不离家千里. 去寻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个梦. 这个梦在心底如此深的地方,以致于为了这个梦, 医生可以如此隐忍. 被患者家属追着打, 他忍了. 院方没有为他出头,而是采取躲避的态度,他忍了. 从曾经的壮志昂扬,到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违背从医者的信念,多给患者用药,他忍了. 但是这个梦又如此的深刻,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当发现回家的梦终成一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 我们都曾经是壮志在心的少年, 却被社会和风尘打磨成适应这个社会丑陋的模样.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极尽忍耐,不言不语,别无所求. 因为我们心中, 有最最简单的渴望,就是在一年的隐忍过后,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回个家. 看看年老的父母, 熟悉的乡邻, 院门口歪歪扭扭的老树和零零落落下棋的老人. 然后给他们讲些生活的快乐, 却忍住更多的心酸. 就这样平静的在这个伊甸园里面偷生七日, 便又重新开始一年的隐忍和退让. 这便是回家,全部的含义.
从小就想离开家,开始认真的读书,想考个远远的学校。
志愿也是在填好了外省的了才告诉家人。
结果给唠叨了一段。
想法总是很独立,总之要远。
可惜考的学校确离家只有1个半小时,然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要工作到远远的地方,有多远就多远。
现在可好了,离家很远了,在这个所谓的大城市,看着事态万千。
确是无比的想家,想这那简单的笑声和声音,在这远远的地方体会着每个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结果是思念和距离成正比。。
一年到头想家的寂寞老人赖在医院里;装修好房子等家人回来的校长;带着爱回家见父母的装修工;左右为难回不了家到痛哭的医生。。。。
还有很多回家的理由。
从开始,这一路观看的心情都拽得紧紧的,祈祷着剧情可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圆圆满满的过个好年。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再大的事,再多的不容易,都要完完整整的过个好年!
虽然整部电影都蒙着一层灰色,有写实的医患矛盾、有教育升学难、有农民工讨薪。
但幸好,在包工头、李医生、白老师的背后都保留着这个社会的温情。
最后,随着李医生的痛哭,随着蓝莲花的一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所有紧张的情绪才算真正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
先说点电影之外的,暖呵呵的看完此片,一上豆瓣,齐唰唰的全是两个新豆友的“评论”,可见片方的焦急。
可不是嘛,放映现场一片叫好,交流热烈,可怎么最该发声的豆瓣上迟迟等不来多少观感呢,换我也急,或许大家都在一年到头时忙着做好最后一单,赚够年终奖,春运回家吧。
从这两位新豆友的“评论”可以看出,片方对此片的优点和不足都认识清晰,而从与深航的创新合作看来,宣传上也让人耳目一新。
可大面积的广告式“评论”真的不适合豆瓣,这里都是一群要么资着要么愤着的文青艺青,自信着自己的判断力,进来一看,不滋出逆反心理,从而春运前错过好片?
下面进入正题:1月中,报社因为大面积覆盖报道春运,好不容易得到广铁150个名额的春运车票。
昨天,技术部设计个页面,让有幸被通知到的员工中午1:30起抢订车票,一人限2张,只能到户口或籍贯所在地。
1:31,内部QQ消息通知,抢票已经结束,仅仅1分钟,就已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的人也还得提心吊胆担心协议无效,攥着提前10天狂打电话;愁的人更得赶快找关系,或者自己去冷雨夜里排队,甚至持新闻出版总署红章的记者们也都不自信窗口能有自己的位置,甚至平日神通广大社会资源众多的编辑,也不指望能在这时以“公权利渗透入私领域”。
巧合的是,抢票前一晚,广州的部分媒人有幸看到了让自己感同身受的“春运电影”《一年到头》。
而人们还不仅仅是对春运感同身受,更对影片表现的种种切肤民生问题感同身受。
影片中,国栋的故事、家梁的故事、白老师的故事,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故事。
如片方所说,该片犹如一册报纸社会新闻的影像版,更确切的说,还是年终民生盘点那种。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推销回扣、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片中的角色有着和绝大部分中国人同样的焦虑。
2007,是个民生问题在网络上沸腾,民粹主义在讨论里抬头的年头,《一年到头》里所表现的现象,赤裸裸的躺在每个老百姓和官员的眼前,反映它,远不算敏感的触及了既得利益者。
这个年头,就连各省宣传部出品的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主旋律,即便总算被主流影片归类,也都不好意思不去触碰一下社会问题。
那么现实题材的尺度和边界在哪呢?
去拍拍城管打人看看,去拍拍县官抓记者看看、去看看校长骚扰女生看看,这就不可能没任何意见的通过了。
据说《疯狂的石头》在发行正式DVD时,那段“城管,文明执法”的冷幽默都被和谐了;即便电影局那通过的片子,也往往还让各地政府难堪,这方面的例子不便举;即便好不容易通过上映了的,谁也不好说它不是下一个被招回的《苹果》。
所幸,供人热闹的《一年到头》没必要去拱边界上的那道门,它热热闹闹贺岁。
它不像第六代或纪录片工作者那些悲天悯人关注底层的深度作品,它简单直接的触摸到每个中国人,不管你是如片中心内科主任家梁那样的中产,还是不会走进电影院的如片中国栋那样的民工包工头,在一年到头时,如果想回家,都变得一律平等。
如同片中那有趣的片断,家梁渴望回衡阳老家,飞机票没了,他问旅行社能中转吗?
“那行,先从北京飞西宁,再从西宁飞上海,然后飞长沙,哦,不行,不是一个机场,你赶不上”,“那你还不如叫我先飞美国呢!
”搞不定空中的中产,只好和农民工兄弟一样挤火车,可谓和谐社会。
这样的情形不必等到春运,平时重庆偏远各县的高管、公务员,要赶到市里开会,而周围又没机场,开车去又路途险阻时,还不是一样得上硬座,而且是先冲进站台再补票,还往往没坐票。
同时,《一年到头》当然也有明显的问题,作为新手的编剧如同一位热心关注社会的天涯网友,在奉献热情故事的同时,也收不住情绪,将故事搞得过大过乱,和“回家过年”这一主线无关的社会现象编入太多,作为中产代表的心内科主任的角色外形上也不够鲜明,不容易有记忆点,以至于有观众在后半段还说:“他就是开头的那个医生啊”。
而包工头国栋的爱情故事除了让更多人知道了“哦,大梨呀”的笑话,会让人觉得片子情绪过多。
然而,作为热闹贺岁片,《一年到头》的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原谅,要过年的大家不想闷,不要沉重。
于是,像春晚一样,电影让人笑了哭,哭了笑,暖暖的、感动着走出电影院。
拔高一点来说,这电影让我看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可怜与自豪,可怜的是在剧烈转型行将结束时,少部分人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人却得应对这么多社会遗留给生计的难题,自豪的是我们有春节,即便西化侵蚀着它,从骨子里,我们依然明白,一年到头,回家最重要,不管多挤多难,家里有人等着。
贺岁片能拍的这么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确实不容易,更不用说还能让人看得笑中带泪。
片中演民工的那几位哥们怀疑是不是找的真民工,太象了,整个从肉体到灵魂都融入了角色。
当片尾歌《蓝莲花》响起来的时候,看着屏幕上熙熙攘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返乡人潮,伴随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的歌声,我的泪水几乎都要涌出来,就这样被一部片子轻易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虽然市场反响不够热烈,但需要肯定的是,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的话,还是大有希望的。
记住了导演“王竞”这个名字,假以时日,又是一个宁浩。
我都记不得2018怎么过的,就剩一天了,明天就是2019了。
《一年到头》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这一天再远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就是团团圆圆,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回家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和他的兄弟们想要回家,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还没有到账,他们也没有买到票。
另一边是避免不了的医患关系,医生李家梁来自湖南农村,如今已在北京成家立业。
张国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白老师,白老师家里正在装修,他的孩子们要从国外赶回来过年,他的新房子务必要在年前装修好。
之前给白老师做活的人也要回家过年了,张国栋顺理成章地接过白老师家装修房子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是为了给白老师道歉。
李家梁的妻子王莹是北京本地人,再加上孩子马上就要考高中了,妻子本身就不喜李家梁老家的农村人,这一年她也不想同李家梁一起回家过年。
李家梁是家中的长子,再加上要为父亲80大寿祝寿,眼看年关已经到眼皮子底下了,他也是一筹莫展。
张国栋的一伙兄弟们还算是老实人,他们接了白老师的活就想要认认真真在过年之前做完,同时也想寻求时机去追回上一个工程的尾款,这样才有钱可以顺利回家过年。
事情不像想象中一般进展得很顺利,张国栋和小梅私用白老师新房的事情败露了,白老师气得犯病住院了,一切都搞砸了。
白老师的主治医师是李家梁,他又是李家梁儿子要考的中学的副校长,不只是王莹注意到白老师住院,众多家长也纷纷赶来探望白老师。
而临床住院的老人却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虽然他早已痊愈却迟迟不肯出院,怕的是出院以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这也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最后李家梁一家当然还是追回已经卖出的车票,他们经过从南到北的迁徙之后便可以和家人一起过年了。
而张国栋几个人,没钱也要回家过年啊,他们几个人开着他的旧车回了家,即使车很破,甚至在村口就罢工了,几个人选择热热闹闹地扛着包走回家过年。
在春运巨大的迁徙运动中有学生。
外出务工的打工族,即使在外地成家立业的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迁徙活动,每一年的票就只有这么多,抢票也是一大难事。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选择铁路出行依旧是数量最庞大的一项,挤过了人山人海的车站,哪怕还有几十个小时的硬座,甚至是站票,路上的人到家的那一秒所有的疲惫似乎都会很快就被团聚的喜乐代替了。
坐过一次硬座,对面的夫妻要去沿海务工,为了省钱他们在我下车后的两天里都会在那个车厢里。
也挤过一次春运,光是安检就已经疲惫了,再加上进京人流量极大,之后的感想就是倾家荡产也不会再折腾自己了。
但是更多的人似乎没有什么选择,拥挤的春运是不可避免,但愿一切都是值得。
2018年春运40天,全国旅客发送量约29.7亿人次。
2019也快要过年了,希望在外的人都可以顺利买到票,安全到家与家人团聚。
(假装在跨年夜发出)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
在医生哭的那一时刻我也哭了。
那医生什么都忍着,忍上级,忍同事,忍世道,也忍老婆,到那一瞬间只是背对着大家没声音的哭泣。
回家真这么重要吗?
见父母真这么重要吗?
春运挤成这样真有必要回去吗。
之前我是嗤之以鼻,笨,这么多人就不会贝。
我信誓旦旦自从十八岁从不想家。
离开家乡快两年了,同来的人里面,我是唯一一个一次都没有回去的人。
我不想家,妈问我会不会的时候,我说不会,我能听得出来她的语气,我听得出来,可是她只是停了一下,马上就说,那样也好,回来贵,得好几万块钱。
我想我有点变了,对大家跟对小家,大家是父母,小家是老婆。
大家要回,不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最多四千的花销吗。
小家也要,医生的老婆,包工头的老婆,让我觉得温暖。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想那个医生,山沟沟里面出来,变成衣裳光鲜的人上人,到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才会显露自己的出身。
1月20号下午5点,200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结束。
6点,办理退房。
6点半,还回借来的自行车。
随即到北大南门外的火车票订票点,因为七点开始放票。
那里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约有三四十来个人。
天气寒冷,你可以听到连绵不断的跺脚声,还有连绵的抱怨声:“怎么到时间了还不开门?
”八点多我排到了窗前,之前的一位仍然没有离开,里面的小妹已经熟练地喊起“后面的到哪里?
”那个人犹豫了一番最后决定要站票了,为此他又再次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其他到杭州的车次,硬卧或硬座。
里面的小妹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如果在西站,售票员早就提高嗓门了。
他后面的我一直紧张着,就像在第一场政治考试开始时那样,心纠结在一起。
因为我还是担心买不到回家的票,毕竟离七点开始放票已经过去很久了。
如同那时患了强迫症一般叮嘱自己先写名字,同样,当时我在反复背着车次、终点、时间。
2517,这个已经很熟悉的数字排列,报上去,然后等待回应。
后面的人都伸长着脖子,呼出白气,手机铃声此刻仿佛都消失在黑夜和昏黄的灯光之中。
那几秒,顿时变得很长。
她的几种回答我早已在脑中想好,不管结果怎样她都会是同一种表情。
买不到票的人很多,她已经无暇对任何一个不走运的人表示遗憾了。
还好,我买到了回家的票。
逆着队列走出,很多人的目光聚集在火车票上,同样我也是,看着票面,而不顾另一只手里攥着的找回的零钱。
那晚的晚饭是相当的晚,不过也吃的相当的爽。
买到票是这一年最好的结尾,不管成绩怎样,这一年到头了,终于自由了。
可以不再去记忆那些理论、思考那些问题了,不用再躲在我那个半地下室里看着铁窗子想象自己眼下如同一只囚鸟,不用再留恋吃饭时那短暂的休息时间,中午床上那一天之中寥寥无几的射进来的阳光。
有一两次晚上实在学不进去时,循环播放着许巍的《蓝莲花》,歌声响起,向往也响起。
情景当然是从买票、检票到回家开始。
1月24号晚八点,混迹于北京站二楼第三候车室的人群中,很多人翘首以盼,电子屏幕有发车时间——九点,但是没有开始检票的时间。
焦虑的烟圈升腾,人们的心中的硝烟也在弥漫。
没有人愿意拥挤,可是从检票口那里像一支箭一样飞奔下天桥到月台再上车,这的确是一段奔向自由的旅程。
你周围奔跑的人就是这一年里你碰到的形形色色的有印象没印象的人,那个天桥就是要离开的城市,那些检票的就是冷漠无情地递给你最后结算的工资的家伙。
等我上了车一摸书包侧面的口袋,陪伴我考研的那个大肚水壶早就挤没了。
它也自由飞翔了。
也许是回家前的艰苦卓绝,还有这一年大事小事的了结,更加衬托了火车奔驰在自由轨道上的那种感觉。
前方是安详宁静的海滨小城,有海鸥和灯塔......在看完《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后,颇有感触,尤其是结尾处火车站里熟悉的景象,音乐自然响起(很赞配乐),不自觉的一种对前方期盼和向往的感情倾泻出来。
我就不说它的内容了,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适合在下了车回到家之后观看,那就是我们旅人的生活。
春运开始好几天了,越近年边,返乡热潮一天高似一天。
这里借用《蓝莲花》里一句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用来形容中国人迫切回家的愿望。
过年回家,早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事情。
一年忙到头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赚钱和家人团聚。
回家的车票,你买好了吗?
小编的心早已归心似箭,车票早早预定好。
今天推荐一部和过年回家有关的电影,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家过个团圆年——《一年到头》
电影2008年正月上映,还记得那年大雪,很多人过年回不了家,很多人被大雪阻在路上过年。
豆瓣评分8.2。
导演王竞只有一部《万箭穿心》为人熟知。
主演陈刚是个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视剧很多,也许你见过他饰演的角色,但知道他本人的影迷不多。
和同期上映的《长江七号》3398万票房相比,《一年到头》没有知名导演和演员助阵,票房惨淡到只有132万。
不过,它是一部“好电影”,里面包含了农民工讨薪、票贩子猖獗、医患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是家庭头等大事等社会现状。
导演用轻喜剧的方式,讲述春节临近,三伙人过年回家的故事。
只不过有人千盼万盼回家过年,有人左等右等家人回家。
笑着笑着,小编就看哭了。
北京,是千万人上班挣钱的地方,也是千万人日思夜想的故乡。
包工头张国栋带着同村的几个兄弟在北京干装修。
春节将至,张国栋梦里都是带女友回老家结婚的情景。
今年,他准备带女友回家订婚。
火车票都买好了,也给女友买了戒指,本来过年是一定要回去的。
但他临时碰到另一户人家着急装修,那家本来请好了装修工,说好年前完工,但工人商量都没商量,都跑回家过年了。
张国栋过去一看,只要工程加快些,他们年前肯定能完工,也不会耽误回家,就签下了这单活。
着急装修的是某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白老师,老伴、儿子、女儿、孙女今年要从国外回来过年,所以房子一定要在年前装好。
本来一切进展顺利,房子装修完了,就差验货,张国栋和兄弟几个拿到钱就能回家。
而白老师也可以安心等待家人过年回家团圆。
但是装修出了问题。
这还要回到过年这个问题上来,因为年关将至,很多人都回家过年了。
缺一个水电工,因为女友表哥是做建材这一块的,张国栋就从女友表哥那里寻找门路。
谁知道女友表哥是个不靠谱的,介绍过来的人也不靠谱。
把暖气板装反了不说,浴室里用的水龙头也是劣质冒牌货。
这不,暖气一直送不上来,劣质水龙头一掰就断,水流了一地。
刚装修好的房子,又变得一塌糊涂。
身体本来就不硬朗的白老师,一激动晕了过去,被送去了医院。
这下子,装修的钱也别想拿了,很可能还得往里赔好大一笔钱。
在这之前,他们刚完工一户人家的装修,因为户主奸猾狡诈,故意挑毛病,不给工程尾款。
后来还是找记者跟拍户主,才拿到部分尾款。
农民工讨薪是个老问题了,因为国家在这块制度上的不完善,农民工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更何况,就是有制度,还有人往里钻空子呢。
好在张国栋和白老师都是讲理的人。
出了事,张国栋没跑,白老师也没有故意讹人家。
白老师只希望张国栋能在年前装修好房子,钱一分不少。
张国栋只能带着哥几个把人房子装好,还帮人搬了家。
工程结束,离过年只有两三天时间,火车票是肯定买不到了。
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他们要回家的心。
最后,张国栋开着自己的老旧货车,带着女友和几个兄弟,踏上回家路。
白老师也如愿住进装好的房子,和家人团聚。
还有另外一家三口,也是电影里的主角。
丈夫李家梁是北京某家医院的主任,妻子是医院里的护士,儿子正在准备中考。
李家梁的父亲今年八十大寿,按照老家的规矩,男八十是大事。
前两天,老父亲特意打来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家过年,让把孙子带回去看看。
所以,李家梁准备带妻子和儿子回老家过年,为买票的事情也操了不少心。
但是妻子以儿子中考要紧为理由,坚决不回老家过年。
母亲为儿子学业着想,这没有错。
不过李家梁想要带妻子儿子回老家和父母团聚,这也没有错。
票好不容易买到了,妻子还是不愿意。
当看到屏幕里的中年男人因为不能回老家过年而放声大哭的时候,小编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记忆里,仿佛只有小孩子才会又哭又闹。
越长大,我们的心越来越坚强,哭泣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长这么大,还真没见过哪个中年人哭成那样。
好在结局是温暖的,丈夫放声大哭那一刻,妻子似乎理解了丈夫,同意带儿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电影的最后,三伙人以合家欢局面收场。
但愿今年过年,每一个你、我,也都能回家团圆。
不要等爸爸妈妈催你回家……他们想你,只是不说。
说的有点乱,几个故事穿插得不够巧妙,略显生硬。说的问题很多,春运民工医疗家庭孝心教育。高级的医生才不屑于收那三五百块呢,他们是通过医药和增加服务来挣钱。有些产业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的,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男人的泪真是千斤重,但当一个家的男人要靠泪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也够悲哀的
2008年2月16日
记录了人类的真实历史状态,有价值。2008年北京房子还没有限购,从那年开始房子开始慢慢转变成金融资产。
原来06年已经是19年前了,小老弟07的都要满18了预期过高了
看完发现以前在中央六套扫过一眼,那时候电影台选片真的十分良心。片子最好的一点就是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民工揽活时候的利己、乐于看热闹的心态以及对中产的本能踹测;医生的奖金与业绩挂钩;妻子的强势与攀人情;还有怕死而不敢回家的老人,只有老教师最善解人意,但也有一家团圆的心病。这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小心思但本性都善良的普通人,回家的宣传片应该是这样,最要老百姓命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而不是像公益片一样浮在空中,高筑美梦。
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十分惊艳的国产独立电影。主要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作为一年到头的电影,终于有个美满的结局。六颗星
辛苦一载,回家过年。
过年, 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大的事, 不在国内或许没那么多共鸣, 但已有五个年头没回家过年身在海外的我, 看到最后几分钟几乎是热泪盈眶, 就冲这劲头, 我推荐这电影.
据说是这十几年来拍得比较好的中国电影,但实在没看得下去啊,罪过罪过。
勉强能看,各有心事,羁绊不足。真实却不够深刻。
春运、医闹、装修、民工、升学、凤凰男、空巢...王竞导演的处女作对准当下中国人的隐痛和尴尬,最好的事情是回家,最坏的事情也是回家,所有矛盾因为回家而起,又因为回家消解。大概我们是一个“拜回家教”的民族吧。
春运 温情
过年
网友的口味是很难说的 被8分的评分忽悠看了 就像骂大片那么安全, 捧还过得去的不知名小片也是显得很有品味的事情
非常一般。无关成本制作,有关导演的表达能力。
年味儿十足,独属于当代中国的故事。社会议题都抓得挺尖锐,春运抢票难、农民工讨薪、医患纠纷、子女教育。三个家庭(或算是四个)代表三种不同典型情况,各自负责一个社会议题,叙事交织穿插到一起,各种巧合汇聚连接,黑色幽默里又透着些许无奈。拍摄于2007年,当年的淘宝、支付宝交易界面还很简陋,鸟巢体育场正在建设中,12306还没有,火车票只能靠线下去买。片尾曲许巍的《蓝莲花》恰如其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想要过年回家的向往。看画面效果像是用胶片拍摄。
好精彩的多线收束。今天资料馆放映还有主创来了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听到《蓝莲花》忍不住笑了,是说能有张票然后挤得跟狗一样坐一天火车回老家算是满足对自由的向往了,还是开着没有暖气的货车跑上千公里高速回老家算是?中国人太苦了
小成本的多线故事 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