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6岁,先生43岁,都做着工薪阶层的事情和拿着这阶层的收入。
孩子即将出来,有一些房贷,妥妥的中年人跑不掉。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情圣》,另外一部就是《鸡犬不宁》,后一部为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是9年前单身时代的2008年。
其实《情圣》和《鸡犬不宁》的模式/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前者是以一个男生寝室为单位,人到中年,虽然位置到了肖经理/莫名奇妙有豪车/莫名其妙工作挺少人挺娘收入还不少的三位同学,由于同寝室中的邓超过于拼命,还未享受人生就一命呜呼,让肖央扮演的肖经理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他出门有车,家里住独栋复式,老婆有点强势,小孩基本不用管,每天的烦恼大概就是公司车位不好抢,竞争对手恶心他而已。
天哪,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好不。
然后有一天在抢车位浪费了时间后,在停车场碰到了一美女,妖艳/热情,对着喷气的管道重复着梦露的经典动作,嗯,暗示着肖央的七年之痒和女神来了。
莫名其妙这个地下停车场竟然有一面跟警局类似的单面玻璃,女神在不知情的情况,一览无遗的魅力统统被这位中年人GET到了。
肖经理,蠢蠢欲动了。
《鸡犬不宁》也有着类似的意思,豫剧团的三位师兄弟各自遇上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当家小生的太太跟团长有着暧昧关系,马三不仅经济上弱,身体上……也比较弱;刘兵经济好,但是觉得都是老丈人接济自己,对着老婆发无名火,对来照相馆拍艺术照的女孩有了一丝丝异样的感觉。
故事就由三位的心态和现状推进,马三为了赚钱去斗鸡/小生为了赚钱去卖狗/刘兵答应陪拍照的女孩去上海,三人又因为2万块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鸡犬不宁》是一个群戏,着到笔墨的差不多有10位,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人物关系,光是情感纠葛就有四五对。
开封90年代独特的生活与经济情况徐徐展开。
2008年看,记得最清楚是海报上的内容,就是马三去看男科,但2017年再看,却发现“看男科”其实真的很多余,无非就是增加一点点的噱头和笑料而已,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个缺点所在,有时候细节真的过于多了,繁杂,马三的男科其实无需表现,没钱对于一个男人已经够致命了,他与小香玉的感情也很好,潜在的危机也是因为出国经费的问题,何苦又加上一个男科呢,一晃而过,也没有后续。
但整体来说,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力量由此可见,很多电影明明是再创作,但是有时候完全可以作为历史来看待,就像《邻居》,有些电影虽然是黑色题材,但依旧有着明显的记录功能,比如《背靠背,脸对脸》。
但是看《情圣》呢,我当然理解制片方做这部电影的卖点想戳中现在那些有钱,但是想蠢蠢欲动的中年人们,类似于宋思明那样的,像初恋情人的女人都可以包养,何况买张电影票呢?
但是我就是不懂了,那为什么要做的这么不接地气和浮夸呢?
摊手《情圣》跟《夏洛特烦恼》是一样的,口号式的男性YY片,老子可以出轨啊,爱上不同人啊,但最后这可是一个梦呢!
什么都不算数哦,最后肖央从床上醒来,女儿说要喝果汁,啧啧,原来从遇到女神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春梦啊。
剧中还让确定出轨的小沈阳语重心长的说:兄弟,我已经确定不玩了,还是家里好(类似的话)。
这两部电影都告诉我们:哈哈大笑了是吧,哈哈哈,都是我的梦啦,我是瞎扯的啦。
如果非说这部电影有现实影子的话,就是说明现在都市婚恋市场中男女地位的悬殊。
闫妮扮演的玛总那么美,那么辣,职场地位比肖央要高(开会期间手下那么多),竟然被肖央一个打错的电话一秒钟被撩成功,陷入了要和肖央的情感单恋中。
也不看看肖经理的长相和身材,竟然一秒钟被撩,唉,这个够现实。
下次制片方这么能扯的话,拜托拍点奇幻电影,别挂着现实的狗头啦。
很少有的,一部电影能让我刚看完又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不是因为一遍没看懂,相反,它的线索和人物关系非常简单,也没有炫技式的结构和美轮美奂的色彩。
只是它的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了我。
——是的,我说的就是《鸡犬不宁》。
这是一部正在《夜宴》和《黄金甲》的夹缝中上映的小制作电影。
很多人都在拿它跟《疯狂的石头》比,比的结果是大多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或精细或朴素;里面的人物不一定都生活在现实中,但比无名无欢无鸾这些人离我们要近得多。
所以我对他们的命运不能像“三无”一样漠不关心。
故事发生在中原的大梁(这是一般故事片惯用的手法,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开封,但不能直接说)。
据说剧本是导演陈大明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这应该是与《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排除因为我是河南人的缘故,我喜欢它胜过《石头》。
尤其是那熟悉的豫剧风的音乐响起,李易祥(《盲井》主演)和小香玉质朴又有点蔫的河南话一出口,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温暖的感觉就在我心中荡漾。
是的,河南人就是这样思乡念旧,不管离家多久多远。
如果不是有个念旧的河南人导演陈大明,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演员徐帆在电影中第一主演的角色立不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她很难融入那个城市的氛围,这种角色的转换和拿捏需要很高的演技,而她从语言到气质都貌合神离。
与之相比,李易祥、小香玉、姚鲁等则只要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尤其是郑州人李易祥,他的表演是出色的。
为数不多几部电影,已经让我深深记住了他,假以时日,他应该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实力派演员。
《小武》的主演王宏伟、《功夫》里的小美女任斯璐,表现也都仅算还行而已。
倒是饰演师傅和小白鞋的次要演员,制造了片中几个的主要的兴奋点。
批评这部电影的,下笔的靶子基本都是它类似大团圆的结尾太俗套了。
其实他们把电影的结尾算作了师傅结婚那一幕,而它真正的结尾却定格在剧团的孩子一个漂亮的空翻。
这有很大的不同。
论者会问:戏曲不景气、剧团停演、下岗,家庭内部的裂痕、同事之间的冲突,到了结尾怎么一下子调和了,一片和谐了?
其实没有,这些问题到影片最后一直都还在,剧团何时恢复演出,他们都找到新的活路了吗,乃至于马三的性障碍治好了吗?
这些都没有交代,也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带着这种种问题活着的,还要努力制造出一点点温情和快乐,李易祥扮演的马三就是。
他身上有中原人乃至整个中国底层人身上艰难负重的影子。
一部电影能记录下这些已是难能可贵,怎么指望它给出所有问题的出路。
这或许就是《鸡犬不宁》更打动我的地方,不像《石头》一样反讽了一切,痛快过后少了温情。
来自另一个方面的解读却更有意味。
据说,河南有关部门已经对媒体下令,不要过分宣传电影《鸡犬不宁》,原因是它暴露了很多现实问题,拍的也都是开封破旧杂乱的街道,反映古都新貌的高楼大厦半个镜头都没有,影响了开封的形象。
作为一个河南人,反正我得到的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并不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而感到羞愧。
但有关部门如此爱惜我们的羽毛,应该感谢他们事无巨细的辛苦吧。
对电影的这种解读,跟我的理解在两股道上,不作评论也罢。
找这部片子来看的时候我刚看完贾樟柯的几部电影,心中感慨内地有这些为自己家乡不懈抒怀和纪念的的城市灵魂。
就像汾阳有贾樟柯,台湾有侯孝贤,北京有王朔,上海有王安忆,陕西有贾平凹然而我大开封,貌似我只知道有一个刘震云。
虽然他和他的搭子冯小刚也为我大河南拍了《1942》这样直面描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但是那深重的苦难史毕竟离我已经有些偏远了汴梁这座曾经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遥远的曾经,这个经济总量占世界3/4的国家首都,已经没落了太久了,就像电影里说的,它的辉煌已经深埋在了地下,拿挖掘机下挖,下面埋藏的是一座有一座世界最辉煌的城堡,还有皑皑的白骨和财富,看看他曾经的荣耀,你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还有这座城市的人民,在为2万块钱尔虞我诈的现在,让人深深痛惜的是一个个辉煌王朝的灵魂铸就的现在开封城的苍凉影像。
开封太穷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曾经是皇城脚下让世界上所有人最羡慕的臣民,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又几百年,一直骄傲到现在,可是英雄已经迟暮,辉煌早已不在,没落也已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那种深深扎在开封人心中世界之最的自豪感却一直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剧中小香玉说的那句“我哪也不去,就在这里。
”道出了我大开封人几个世纪以来的灵魂呐喊,不是想离开,只是这里真的活的太艰难了。
法国,深圳,北京曾经的蛮夷之地,曾经匍匐来朝,也只能是曾经阳痿的不只是马三,阳痿的是开封城,什么时候才能再硬起来,什么时候才能再展雄风?
我迫切的期待着不是我语无伦次,是我对这片土地爱的太深沉了
意外。
就好象在宿舍的楼梯,碰到在一起吃饭聊天,说其男友种种不是,然后第二天扛着东西回河南去的女生一样。
很巧,这故事也发生在河南,操河南方言——我早说过方言是王道。
看这样的片子,就是不断有小意外。
因为演员的脸。
那个所谓“皮肤吹弹得破”的菊花,是《功夫》上特写过屁股的美女。
三个男主角,若在电视剧营造的都市环境中,他们只是或好或坏,或成功或失败,陷入各种困顿逃不出樊笼的城市森林困兽。
在《鸡犬不宁》的大梁,他们化身做有卖狗的,斗鸡的,照相的,也困顿,烦恼就好象无法挥散的尘土,是尘世中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生活本原,根本的自然:硬个五六成熟——原谅我不够淑女,为朵菊花心动,为岳父有钱感到压抑,猜疑老婆,追击“情敌”。
董团长事实上是个无关的人,他死了,师傅也不是太有关的人,他过生日,他结婚,他出门旅游,他貌似快乐的过着晚年。
结局以董团长的死,和师傅的结婚结束,男人的生活,要么死去,要么老去,要么幸福着,要么困顿着,更多的在迷惘着。
当然,F4是个例外,安排他被警察逮住有些生硬,或许是为了诉求道德感,社会上充满了这样投机的人,不确定到底要什么,不确定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事实上, 我觉得他的结局应该更不确定些。
安排他被绳之以法,多少有些不自然。
所有的一切都是贴近生活的,如果一定要与《疯狂的石头》比较,我想,石头更多是用戏谑来对生活进行讽拟,而鸡犬没有多少艺术的夸张,幽默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尴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
没有刻意的幽默,也没有那么深的批判和讽刺,一切以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
或许这就是你身边的生活,或许你体味到的困顿更加深刻,但无论如何,它至少是一种写照。
生活就是这样,放在那里,我们看尽它的表象,所能深入其中的,只是自己的生活。
大家都将《鸡犬不宁》和《疯狂的石头》放在一起评论其实这是毫不相似的两部片子《疯》是一部黑色的幽默,强烈的夸张戏剧性的巧合都凑合在了一起影片的节奏很快犹如一曲摇滚让人看得很兴奋。
且看后会哈哈大笑《鸡》则是很现实的一部片子,也有戏剧性的巧合,但片子的重点不在这,导演彷佛是将处于社会底层人物挣扎着生存的处境摆在我们的面前,影片的节奏比较慢,如同一曲民谣快慢得当,看后一声叹息。
中国人普遍都有一种围城心态,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董团长、素梅、大红都回来了,菊花坐在旅馆前的楼梯,她还在痴痴地等待着出去的机会……片子几次拍了小城清晨的远景,晨雾中像咸蛋黄一样的太阳呆呆地升了起来,很压抑很沉重很生活的感觉,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场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豫剧团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以言语的矛盾,但是这就是生活,白开水般缓缓流过的生活却又不得不为之努力,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总是充满理想的,越是底层的人物越是有着坚忍的野草精神。
安分于自己的处境,为幸福的明天加把劲……鸡犬不宁,看得我很难过,看得我很郁闷……
《鸡犬不宁》应该说整个故事的构思完全是照抄《疯狂的石头》,只是石头换成了钱——两万块钱,工艺厂换成了豫剧团。
相对而言,《鸡》多了些内涵和深度,一是豫剧,也就是戏剧的没落;二是小市民活生生的生活,这一点非常的真实,连河南人都变得有点可爱;三是大梁这座城市,我想如果这部片子还像《石头》这么疯狂的话,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太让人向往了,胡同,四合院。
古城,而且完全没有商业的味道。
看完《鸡》片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周围的一切,也许很平凡很无奈但这就是生活,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够超然出来的,不是总是在臆想着未来的如何如何可以超脱的,美就发生在你的周围,就在你的生活当中,而并不是在你脑海中那个模糊的,神圣的美。
与其去捕捉那个虚幻的美,不如全身心的投入你周围的美。
看完片子,走下楼,看看周围杂乱肮脏的小街,看看往来的行人,下棋观棋的老人,抽烟的老太太,打闹的小孩,逐渐热闹的小食肆,都是那么的美。
这个有点痛苦但充满希望的生活难道不美吗,不值得去捕捉,去体味,去留念吗?
也许,若干年后,自己会在回想,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个城市的一隅,发生的一切多么美好!
热爱生活!
电影还没看完就急着发表意见,好像说的这的话就不太可信了。
看到豆瓣上这么多大牛用各个角度把这个电影批判了,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不过以我的小观点来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看头的。
对有过河南背景的人来说,这个电影就更加亲切了。
从头到尾,河南普通老百姓的平实用语一直涌入耳朵,这种惊喜把整个片子贯穿起来。
现在还没看到传说中的高潮时刻,但是前半段已经很能调动情绪了。
有人说不如石头好看,我到觉得对我来说这个更胜一筹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一个河南方言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徐帆的河南话,有点间歇的不地道。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描写豫剧的电影,感觉很好,只是在豫剧界出名的小香玉不是主角,而是徐帆,不是太明白,也许技术高不过人气和票房。
作为一个河南人,第一次看到河南的开封被正面描写(我感觉电影的地点在开封,不是郑州,其实也不知道是哪里,也许洛阳?
只是感觉老房子的感觉是开封),感觉很好。
主线是围绕一个豫剧团展开的,由于不景气,停业整顿了。
接着,豫剧团的角儿们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去了。
中间有三个家庭的故事。
一个摄影师,希望自己的技术有专业水准。
和妻子的关系不是太好,活在丈人的资助的阴影里面。
一个斗鸡的,在斗技场不得志,在家里也不被待见。
连夫妻生活都出现了危机。
一个卖狗的,老婆是团里的腕儿,主角。
怀疑老婆和团长有不正当关系。
当然,还有其他的插曲,比如一个小偷,一个家庭的赡养老人的问题,他们几个的师傅的婚礼等。
但是,总体,还是给我们描述了 大梁 的小市民的生活图景,他们在生活着,挣扎的生活着,虽然看到了不幸和不得志,但是生活还是有幸福在眼前的。
很真实的,勾勒了小市民的生活,仿佛就在我身边。
也有可能是我所熟悉的方言导致的吧。
总之,心酸中,带着一点甜。
我们都要向他们那样向上的活着。
逐渐在国人心目中没落的戏曲,舞台上色彩斑斓、明艳动人的扮相,真实生活的艰辛,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构成了《鸡犬不宁》的底色。
这是一部在汴梁古都长大的孩子才能写出拍出的电影,我也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小巷长大,和电影中一样,走在路上,会和遇见的邻居打招呼,街坊都是认识了几十年的邻居。
在门口摘菜的“婶”,是再熟悉不过的身影。
仗义、讲究人情的马三、四海、刘兵背后,是开封数十万男子的代表,在生活中挣扎,却不会忘记拜师的那天。
用大红的话说,比记她们的结婚纪念日还清楚。
尊师重道,承袭传统。
没落的戏曲,宛若今日落寞无比的汴梁城,几乎坍塌的工业,年轻人没有就业机会,或漂泊他乡,留下的大部分百姓,靠做个小生意维持生存。
开封的小吃非常出名,数千种小吃,兴旺了几百年的鼓楼夜市,养活了开封数万个家庭.黄焖鱼,小笼包子,炒凉粉,三刀......没有到过这个城市,你是想想不出来中原小城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美味.刘兵一家,就是靠着做烧鸡的岳父支持,才得以安然生活,而马三、四海,靠斗鸡、贩狗生存,对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这样的工作是否残酷了点?
斗鸡,开封自古就有,流传至今。
养狗、贩狗,是今日的开封百姓的又一个生活来源之一。
大红白天摆个烟摊,晚上在茶楼端茶倒水,背后所代表的营业员和服务员是现在开封年轻人能找到的工作机会,除此之外的工作,少之又少。
汴梁是一个骨子里浪漫的城市,诗词字画,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的主色调,北宋的辉煌,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是某些底色,却一直保留在这个城市.如同对书法的追求,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看门的大爷,都写得一手好书法,拉板车的师傅都能古往今来,说得清清楚楚.马三在给儿子马文讲汴梁的辉煌,而大红在旁边说:这个破城市有啥好讲的?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汴梁,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那时就有百万人口之多.北宋对文人特别温和,北宋的皇后也多是爱才,那时代的名人骚客,都曾在汴梁驻足.彼时的繁华,都已经埋在地下.而千年之前来到大梁的犹太人,就一再这个城市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和中原人交织一起.在开封的教经胡同,至今,仍是犹太人的聚集地之一. 在电影中,感受不到一点现代时尚的气息,在汴梁,开封的老城,被绕城一周的城墙包裹,而西区,干净、现代,很美,但是,感受不到一点古城的气息。
过去,与现代,相距一墙而已。
挣扎在最底层的市民,生活无疑是艰辛的。
但是,从马三身上却看不到消沉。
四海在戏里面,应是扮演小生的角色,俊朗的外形,倔强的性格,卖狗时所表现出来的小聪明,让人忍俊不止,又感到生活的沉重。
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是开封人生活的现状。
在最后,一辈子没出去过的师傅,在走的那刻,竟然犹豫了起来,对开封的眷恋,也是作者的心声吧!
挺好的,尤其作为河南的邻居山东人,听方言都能听出家乡味来。
而且它的这种小人物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
也许在另外的机缘下,导演会把它拍成一部平民电视剧。
从人物上看,绝对是够了,一个师傅的三个徒弟,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故事。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部电影,也很成功。
人物虽多,可是并不散,故事线索做的很好,可以加分。
演员的演技都没的说,其实也不是太要求演技,几个演员都是戏曲演员出身,连体验生活都免了。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部片子不乏喜剧因素,倒不是台词,而是因为情节,可能是因为通篇都很轻松——虽然三兄弟的生活都遇到了很多麻烦,所以稍微抖个小包袱,观众就能笑出来。
说它是疯狂的石头2,我觉得挺贴切的。
故事经不起推敲。
可以看到生活本质的那些事情。
非常好的反例,其实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并不是缺少好本子,而是缺少好格局。一个皮包串起来整个剧团的故事,但是鸡飞狗跳之后,这个片子只是带出了些许时代的假象,不仅不敢触及那个衰败的真实,而且最后用梦为一切做结……
这是我最近两个月来看到情节和节奏最优秀的一个文艺片。
乡音太多,自己也是看着无数这样的生活就在身边发生。无从评价
2011.7.31
断断续续看完,不错
买的DVD上面大大字写着“疯狂的石头2”......
原来老早以前就看过了,
This is life.
更文艺些,也更有些内涵。和石头相比。石头还可比作小品,而鸡犬不宁无法做这样的类比。
河南人真哏!
没深度的中年男人片,美国片在这个题材拍得很好
漂亮的小人物群像加让人舒服的幽默另,开封味的河南话听不惯
不错
唉~..
浓厚的河南话,听着比较过瘾,特别是结尾处,大红描述法国签证拒签的那几句,尤为亲切,生为陕西人的我,从小在陕西的河南人聚居区长大,我们的方言也就成了类河南话为主体,陕西关中话次之的情形。
这就是生活啊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促使我看完这部无聊毫无生机各种弱的片子,当片尾字幕打出“献给我的师傅焦福生”时,一切释然!
俺们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