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因为李欣频老师曾经在网上推荐过。
迟迟未看是因为电影的海报让我觉得是中年男人肤浅寻爱的过程,可是今晚看了才知道,原来是充满着诗和远方的电影。
男主角Walter Mitty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上班族,平凡到上司不会专心听他讲话,平凡到相亲交友网站的资料无聊到无法填满,平凡到有超高滑板技巧却不被督见。
可是正正因为他平凡,他勤恳,才让他执着地逐一拜访了格陵兰岛,冰岛和喜马拉雅山,只为了寻找一张讲述生活本质的底片。
他出发的初衷是不想丢掉饭碗,还有从女主角那里获得了远行的勇气。
谁知道回来的时候,饭碗还是保不住,女主角还是跟前夫复合了(他本以为是,后来发现不是)。
可是他最后获得了更多,因为他得到生活本质的真谛。
不知道大家对电影中,男主角幻想中的女主角拿着吉他唱的major tom有没有留下印象?
电影完了这首歌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这首由80年代英国歌手David Bowie所创作,据说是受到人类首次登月所受的启发。
实际上,我曾经在一部香港电影《那夜凌晨我们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也听过这首歌。
原来Major Tom是一位太空人,是一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太空人。
因为他太爱宇宙了,比妻子家庭甚至生命还要爱。
空洞孤单的太空舱,其实满载着理想,勇气与爱。
这两部电影都引用了这首歌,我想,生活真的把他们压得不再年轻有梦了。
曾经那个踩着滑板的他,梳着庞克头的他,早就收拾好行囊的欧洲之旅,都早已丢进风中了。
而此时此刻,Walter Mitty试图联络心中的Major Tom。
在喜马拉雅山的顶部,他终于遇到了摄影师肖恩,本想询问第25张底片究竟是怎样的一张照片?
究竟关于生活的本质的照片是什么?
但肖恩却邀请他跟当地人一起踢球一起笑。
后来,回到美国的Walter终于知道,生活的本质就是踏实地为你所热爱的事情所付出,正如他为这本杂志倾注的16年,也如Major Tom为太空献出了生命。
你好吗?
住在心里的Major Tom。
Bob Dylan有句很经典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虽然来自于一首反战歌曲,却觉得无比适合《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
毕竟,男主沃特实打实的走了很多路:在格陵兰岛骑自行车,与他为伴的只有自己前行的影子而已;不小心跳入了海里,没想到阴差阳错地揍了鲨鱼;为了赶时间,他在冰岛空无一人的马路上玩起了滑板,顺便还体验了一把火山爆发;最后他甚至去爬了喜马拉雅山……
这个原本生活乏善可陈且毫无存在感的男人,在相亲网站上没有一点精彩的事情可以拿出来炫耀。
但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受到了异性的狂热追捧,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到好几百个“wink”。
Finally, we can call him a man。
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起因是一张消失的25号底片。
这张底片带着锋利的边角,划开了沃特死水般的枯燥生活。
他在装满各种各样档案的地下室一样的地方工作了十六年,平常几乎不会与别人交流,那些超出他舒适圈的事情全部靠脑海中的幻想来完成——遇到意中人,就在脑海中幻想和对方的对话;被刻薄的上司嘲讽了,脑海中立马开始了一场恶斗。
沃特太不起眼了,大家只有在想找乐子嘲笑别人的时候才会想起他。
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没想到,那张重要的25号底片失踪了。
沃特所在的杂志被并购了,杂志社将印刷最后一期杂志,25号底片将会是封面。
沃特怎么也找不到这张底片,上司也威胁他必须找到,沃特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寄出底片的摄影师肖恩。
可这个肖恩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沃特只好凭借着零碎的信息去追寻肖恩的足迹。
于是就有了沃特那一系列的冒险。
最后当他找到肖恩的时候,却惊讶地从对方口中得知,25号底片就在随信寄来的皮夹里,只是他没有往里面看。
这样一个兜兜转转的故事,其实很老套,但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低。
可能除了风景确实美好以外,它妙就妙在你很难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得到确切的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你可以说它和勇气有关,沃特在决定登上直升飞机前幻想了意中人演唱“Major Tom”鼓励自己勇敢追逐的场景。
在不断追寻肖恩的路上,他用手里的一个娃娃换取了用来前行的滑板。
要知道,沃特可是幻想过和上司争夺这个娃娃的战斗的。
他在这场貌似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丢掉了曾经那个蜷缩在电梯角落里的自己。
电影里也展现了生命中的一些奇妙:你所追寻的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有时竭力去找反而会错过和他有关的暗示和细节。
无论找到与否,我们享受的就是整个过程。
就好像肖恩在见到自己追寻许久的雪豹时,却没有按下相机快门一样。
寻找雪豹是目的,但有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的结局又展示了另一种含义。
那张沃特追寻良久的25号底片最终成为了杂志的封面,尽管沃特丢掉了工作,他在封面中依然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是每一个普通,但却始终认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人应得的褒奖。
有点鸡汤,但平凡如我,依旧被最后的这一幕给打动了。
也许我们普通,也许我们究极一生都不会被铭记,可是总要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也活过。
认真对待工作,自由随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敢地走出舒适圈,享受当下。
与其做个白日梦想家,不如成为现实生活家。
这大概就是沃特告诉我的吧。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喜剧,明明看哭我好多次,刚开始的男主让人无奈,让人着急,感觉他过的是什么生活啊,年纪一大把了,还活成这个样子,但其实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身负家庭的压力,不敢辞职,不敢换工作,不敢跟无理的上司顶嘴。
他比我们正常人更喜欢做白日梦,但是最后他拿出勇气了,终于去实现梦了那么久的事情,那一刻简直太爽了,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视觉上的。
他玩滑板的那段,奔向飞机的那刻,太多太多美好感动的瞬间,哪怕最后得知底片就在家里,那又如何?
该得到的人生已经经历了,此行无憾。
真的想起立为他鼓掌,也为自己注入了无尽的勇气,虽然这说明我还不够强大,但是我依然做出了改变,我选择辞掉了那份厌倦已久的工作,去认真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起的比上班还早,依然感觉时间不够用。
一部表面上看着还不错的电影,但仔细揣摩,却只是一部空有其表的文艺片。
难怪IMDB上给这么低的分,也难怪北美票房惨淡。
美帝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表面上,这部片子是一部哲理深刻隽永带一点黑色幽默的文艺片。
电影的拍摄角度、技巧、取景实属上乘,格陵兰和冰岛旷野无人空灵大气的美景足可震撼每一个在乌烟瘴气的城市连太阳都不一定看得见的国人。
同时,电影的配乐也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轻松深刻的Stay Alive与直接把电影配乐上升了一个高度的Space Oddity也着实让我感到了这部片子扑面、浓郁的文艺气息。
再加上斯蒂勒那张老脸,这部片子的确做足了成为深刻大成本文艺片的所有准备,也的确给大部分未加思索的观众一种蕴含无数人生奥秘看完即可悟道超生的感觉。
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部片子的剧情,尽管加上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掩饰,说白了就是一抓一大把的屌丝逆袭剧情。
而且就算是在所有的屌丝逆袭片中,它的剧情也不能说是最好。
先看前期。
电影前期欲扬先抑的“抑”字把握的倒还是比较好,一些细节的处理鲜活地展示给了观众一位只苟于己任、被整个社会压榨、还得承担起不能承受之重养活家人的中年屌丝男。
前期夸张、戏剧性的表现手法作为整个戏的亮点,中肯地说的确起到了一定奠定电影基调、刻画主角的效果。
然而,前期主角的白日梦完全没有一点新意和幽默在里面,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想让我笑,但我只感觉实在是太冷(尤其是主角在办公室里面看到冰山的时候);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这种主角走神3分钟情况确实太过夸张,也使电影与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脱轨。
与《阿甘正传》的戏剧化处理方法比较,总还是欠缺一点现实与夸张的平衡。
而到了“抑”这一部分,我完全有一种编剧已经放弃治疗信马由缰了的感觉。
如果说前期只不过是与现实生活有部分脱节,后面已经达到了魔幻现实主义大片的感觉。
所有路人对主角无条件友好,冰岛上碰巧碰到那个酗酒大叔;阿富汗山区竟然搞定了那个军阀,而且雪山那么大一片地方竟然巧遇摄影男......只感觉感觉主角开了挂实在萌萌哒,没有感到任何一丝哲理气息。
电影允许戏剧化的处理手段,但这种揭示现实生活中哲理的电影,最好还是要源于生活,多靠点谱。
同时,这部电影后期的转折本意实在告诉我们生活要追求刺激、丰富,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电影说倡导的刺激?
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
难道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不能寻求这种梦想与冒险,难道我们必须都要跑到战乱的山区去升华我们的人生?
就算是在主角胶卷冲洗的岗位,也可以寻求人生的意义;就算是被认为浪费生命的保安或者邮递员,如果与邻里处理好关系并尽力帮助他人,也可以使生活很精彩。
这部电影的核心主旨,我觉得都是不切实际并且大错特错的。
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会有机会干主角干过的事情;而我个人认为,若论“白日梦”与现充,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反而应当是让大家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精彩。
总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伪文艺的空壳片。
除了场景与音乐外乏善可陈,不值得推荐。
电影根据詹姆斯•瑟伯1939年在《纽约客》发表的短篇小说改编。
这部作品早在1947年就被《黄金时代》制片人塞缪尔•戈德温搬上荧屏,彼时作者尚在,对影片嗤之以鼻,戏称是“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电影英文译名为“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此时,这位最擅长冷嘲热讽,被称为“在墓地里吹口哨的人”的讽刺小说家已然辞世多年,不管是欣赏和不屑,他都不能再发出一言半语了。
这真是有点可惜。
但是,本来,文本离开作者必然疯狂生长。
今天的这部,被译名为《白日梦想家》的电影,当然也早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即便如此,还是需要重复一下故事的概况:沃尔特•米蒂,本片男主角,《LIFE》杂志的洗片经理,工作勤恳认真、为人老实巴交;如果说特点的话,就是不受控制的走神,陷溺于自己是英雄的幻想中。
在《LIFE》的最后一期发行时,他发现摄影师发来的封面照片的底片丢了,在各种纠结后,决定追寻摄影师的脚步找寻底片的下落……我没能找到詹姆斯•瑟伯的原作,我想以“墓地口哨人”的一贯作风,小说应该是滋味辛辣的,可是影片却只给我一种温温吞吞的黏糊感,不算坏,但也绝不够好。
影片的面子工程做的很不错,格陵兰、冰岛、喜马拉雅,那些广阔、绝美、高纯度、高浓度的空间与风光,凭借视觉的巨大差异化撼动着城市中目光呆滞的我们,这本来是影片深入人心的极好的因缘,但是遗憾的是故事缺席的厉害,草草掠过的风光里,找不到主人公看世界的眼睛究竟转向了哪里。
就好像初入西藏,几乎所有人都会头脑空白,心灵宁静,放佛得到某种神示。
但是这种神示常常只是来自大脑缺氧,并且更槽糕的是它常难以持久,最后只剩下泥泞的道路、混乱的早餐、肮脏的旅馆。
如果我们不能够通过旅行或者外境的改变,找到观看世界的另外一个视角;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河岸,去体验自然间万物万象的存在;那么旅行似乎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辗转逃匿,我们终究还是一个囚徒。
所以,这整部美轮美奂的电影里,真正打动我的只有短暂的几幕:主人公在幻想的女主角的吉他声中,跳上直升飞机;天空乌云密布,机身起飞,慢镜头下他睁大眼睛俯瞰大地,看到另一个高度的世界景象。
第二幕,是在喜马拉雅山,西恩潘扮演的摄影师说“Beautiful things do not ask for attentions” 一如我最喜欢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美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从来就和期待无关。
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局。
尽管我身上每一个呼喊荷尔蒙的细胞都在抗议着这个结局的黯淡无光,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结局挺踏实。
我们常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彷佛走了一场,生命就会天翻地覆。
其实归来之后,或许会发现,世界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更坏。
就算找到了孜孜以求的底片、成为某期杂志的封面人物,该结束还是要结束,该卖掉的钢琴还是要卖掉,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生活依然故我。
我想这个结局真不错,我们总觉得现在无趣的生活好像一直在彩排,盛大的演出总会在某一个旅行或者什么样的时刻正式开始。
其实不然,演出一直在继续,Stop dreaming,start living。
去一个地方旅行,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或者谈一场恋爱,通过对外境积极主动的介入,将自己与自然摩擦、与故事摩擦、与爱人磨擦,继而发现自身的真实所感、所思、所在,并以此摆脱虚妄的白日梦,成为人生的梦想家。
今年圣诞节选择去看这部电影其实原因是因为hunger game的票卖光了。。。
圣诞为毛这么多人。
先生坚持要求去看这部电影因为ben毫无例外是我们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不管是在博物馆还是拜见岳父大人,他永远是个懦弱的小人物,但是有着他的大勇敢。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不只是有喜感的他的演技,先生说他的举动都太有喜感,就连不是喜剧都想笑。。。
一开始有小小想睡着的节奏,walter,一个被上司乃至员工们调侃的公司小人物,工作16年的公司却被几个胡子满面的人折腾得裁员。
爱慕心仪的女生(不是,应该是女人)却怯懦得不敢说话。
连交友网站都上得不顺(点个wink的问题,他确实够屌丝),联系上交友网站工作人员而认识了后来将在洛杉矶解救他的人。。。
-----剧透结束他确实悲哀,但是我想说他真够幸运又有几个人能踏上如此奇妙的旅程?
空空的公文箱,一个滑稽的橡皮娃娃。
一切的一切,在被鲨鱼袭击后,他都在质疑这一切的真实性。。。
电影中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女主弹着吉他激励他上飞机的那一幕(当然也是walter的白日梦)。
歌曲很美,着实没怎么听懂唱什么,但是那一刻我觉得这电影真正开始了。
美丽的格林兰,太过壮美的景色,完美的背景音乐,突然觉得太感动。
我觉得我又何尝不是walter,待在这堵墙后面太久,都忘了为什么在活着。
在美国读书多年,虽然旅行不少,但早已忘记旅行真正的意义。
我们的旅行太奢侈,拍照,逛街买纪念品。
而walter的旅行正是我一直向往的真正勇敢的出行,去看这个世界,看自己。
-------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承认确实被这部电影感动。
第二次,他找到了saen,一个真正邋遢的糟老头子,walter忍不住骂了他,too playful!
但是我想walter原谅了他,“有些瞬间太美,忍不住只想留给自己” 雪线上的豹子,我想那一刻walter了解了这个疯狂的摄影家。
(前面还有站在机翼上拍火山爆发的场景都太棒了!!
)Sean是真正了解并看到walter努力的人,这一切在后面的cover picture上都是最完美的总结。
--------------------------勇敢的去做梦,勇敢的去看墙外面的世界。
如果连梦想都没了,一步都难以踏出。
还是那句最感动的话“To see the world.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在一群五星好评里打一星,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在一群聪明人中承认自己无知。
有人说《白日梦想家》是他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有人说这部电影看完让人“浑身震颤”。
我满怀期待地叫上一帮人看这部电影,刚开始大家兴趣盎然,然后中途不断有人去上厕所,而我还在期待,剧情肯定有反转,结局肯定超震撼……最后,我只好尴尬地跟小伙伴们解释,有时候我们也应该看看文艺片,虽然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那么多人说它好,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然后我憋了一肚子怒火来到豆瓣,想找出它的“独到之处”,在一堆五星好评里,我看到了各种赞誉之词,可是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甚至连打三星以下的都很少,搞得我连个志同道合——哦,不,臭味相投的人都找不到。
我想,既然如此,就由我来打这个一星。
那些说景色很好、音乐好听的人就不要来喷我了吧,这毕竟不是一部MTV。
那些说我层次不够、没有看懂的人也请轻点喷我吧,难道看个电影还要像参禅一样,讲究某种体验瞬间击中你的那种“顿悟”?
它的剧情真的就跟白开水一样,所谓的冒险,是指跳上醉汉开的直升机?
还是掉到有鲨鱼的海里?
还是在火山爆发时逃命?
还是独自爬上喜马拉雅山?
是需要我去脑补这些历程的艰辛吗?
还是要感慨,哇,这些经历好酷,我都没坐过直升机。
白开水也要我喝出生活的本质来——对不起,我真的不渴。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find each other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生命的起点并不是从人感知到时间开始而是从人感受到自己在感受生命开始爱是破坏是创立是探索生命涌现的过程人性中所有的不完美都是靠哪来的勇气去补足的?理想主义的人有千百样的答案最终也不过对生命的热爱不要猜测要感受不要想象要体验不要描述要经历不要畏惧要享受
幻想本身是一件很fancy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脑袋瓜的角落里藏过一些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当这些美出天际的幻想要在现实里出现的时候,到底什么地方能配得上白日梦的行头?
电影《白日梦想家》提交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电影的拍摄地选择了在冰岛,这个地方就像影片本身一样梦幻多彩,每一个转角都能邂逅惊喜。
梦就是梦想本身的故事,一个时常爱做白日梦的平凡人,开始在生活中探寻故事本身,抛开原本生活中束缚脚步的平庸怯弱,主人公华特踏上的冒险之旅远远比他的白日梦壮丽。
'Now it's timeto leave the capsule if you dare. '如果你能鼓起勇气,现在是时候出舱了📍 斯奈山半岛 Snæfellsnes徘徊于白日梦与不如意的现实之间,华特的生活谨小慎微,履历乏善可陈,却为人仔细认真,工作兢兢业业。
为了找到摄影师尚恩为杂志社拍摄的最后一期封面底片,华特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踏上了一段真正的奇幻之旅。
影片中华特先后到达的格陵兰岛、冰岛和尼泊尔,其实都是取景于冰岛。
故事里所说的格陵兰岛,实际上是冰岛斯奈山半岛上的小镇,在这个优美的小镇上,华特发现了尚恩照片上“拇指”的线索。
斯奈山半岛是冰岛的缩影,冰川与火山同在,苍翠与苍茫同生,惊险与惊艳共存。
一望无际的绿地苔原,巍峨险峻的悬崖峭壁、静若明镜的湖泊,统统浓缩于这小小的半岛之中。
整个半岛便是冰岛国家公园,是欧洲第一个认证到绿色地球区,著名的斯奈山冰川、斯奈菲尔火山、教会山也位于此。
▲ 斯奈山半岛-教会山实景电影前半部分有点沉闷,像每一天都会发生的日常一样沉闷,甚至可以说有点难熬。
越是穿插着离奇浪漫的英雄幻想,越是衬托得现实生活不堪忍受。
然而从华特跳上醉酒飞行员驾驶的直升机的那一刻起,一览无余的斯奈山半岛自然风光和探索现实生活的勇气一并烙印在了华特的人生中。
'Stay gold, pony boy !'青春永驻,骑马少年📍 1号环岛公路&93号公路华特在海中与鲨鱼搏斗,之后随着小破船来到了冰岛,骑着单车,在向远方延伸的一号环岛公路上极速向前;和小屁孩换来滑板,在苍茫大地上痛快滑行。
此时的华特,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恐惧和局促,有的只是享受着周围美好的一切。
这是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从哈里乡村酒店到霍芬,再从埃伊尔斯塔济到塞济斯菲厄泽,沿途几乎可以看尽冰岛全部的风光,其中点缀着海鸟、驯鹿和冰岛马。
▲ 左:霍芬 / 右:埃伊尔斯塔济 实景打破生活的樊笼,战胜内心的恐惧,在一往无前的路上不断寻找新的可能,华特追寻摄影师尚恩足迹的旅程,实际上暗喻了追寻于之前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这一路的精彩与惊险,把华特的白日梦打碎,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I am given a Mountain blessing'我接受了一场山之洗礼📍 冰河湖 Fjallsárlón没找到尚恩的华特回到家却发现了“钢琴”线索,翻出父亲多年前赠送的旅行日志,背起登山包,向喜马拉雅山进发,再次踏上寻找尚恩之旅。
在华特的上山之旅中,画面不断出现华特旅行日记的内容,空白多年的日志簿,终于用华特的勇敢与坚持写下了一行行勇者的足迹。
影片中的“尼泊尔”取景也完全源于冰岛。
在冰岛的瓦特纳冰川南部的冰河湖,该冰河湖虽然面积上不及杰古沙龙冰河湖,但景色却不输分毫。
华特在这壮阔的风景面前,深受震撼,接受了一场山之洗礼。
人的坚韧与大山的磅礴相互呼应,人在山中,山在心中。
▲ 冰河湖实景' I just live by the ABCs: Adventurous, Brave, Creative '我按照冒险、勇敢、富有创造力的方式生活📍 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华特拿着父亲多年前送给他的旅行日志,背起大背包,去了喜马拉雅。
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广阔的群山间、巍峨的山脊上、在白雪严寒中,坚定地穿梭,一步步,都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但它其实是个假“喜马拉雅山”,它有个长到让人根本无法记住的名字,叫“华纳达尔斯赫努克火山”,它是冰岛的最高峰,站在这里来看这片土地,大概是不可错过的难忘经历。
'Heaven is a switchboardthat you want to fight'人们努力奋斗着,希望可以到达天堂📍 斯科加瀑布华特在“喜马拉雅山”下与两个当地向导走过一座气势磅礴瀑布,这座瀑布便是冰岛南部著名的斯科加瀑布,它横宽25米,水流落差达60米,瀑布奔流而下的气势非常壮观,两旁绿色山崖把斯科加瀑布包围其中。
瀑布右侧有一条小径通向瀑布顶端,在瀑布顶端可回望整个海岸线,也可一览河流瞬间倾泻而下,双重彩虹横跨空中的壮丽奇观。
▲ 斯科加瀑布实景' Beautiful thingsdon’t ask for attention '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关注📍 瓦纳特冰川片中的喜马拉雅山,其实是冰岛瓦特纳冰川。
华特独自攀上冰川,终于寻到了摄影师尚恩,在雪山之巅,华特得知原来一直要找的25号底片就在尚恩送给他的皮夹里。
故事的结尾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瓦纳特冰川不止一次出现在电影屏幕上,甚至可以说是在电影上出境次数最多的冰岛冰川。
冰川面积仅次于南极和格陵兰,为世界第三大冰川。
瓦纳特冰川地区还分布着熔岩、火山口和热湖,极冷与极热交融,因而也被称为“冰与火之地”,形成独特的荒凉感使瓦特纳冰川如同末日外星。
▲ 瓦纳特冰川-蓝冰洞实景「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开拓视野,冲破艰险,洞悉所有,贴近生活,寻求真爱,感受彼此。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这是尚恩送给华特的皮夹上刻着的话,也是华特翻山越岭最终追寻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白日梦想家 讲述的是沃尔特·米蒂因父亲的早逝不得不担当家庭的重负,高中辍学在披萨店打工。
他放弃在现实中追寻梦想,却在白日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成长为一个爱做白日梦的杂志洗片经理。
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到处经历各种冒险。
某天,当西恩·潘饰演的冒险摄影师发来的图片不见后,沃尔特决定亲自前往寻找。
整部电影其实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可正是这种平淡中的冒险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为了找到第25张底片,跑到格林兰找塞恩,后来从喝醉的壮汉那得知塞恩在一艘船上。
于是他在犹豫是否应该冒险一次坐上醉汉的直升飞机去找那艘船。
这时候音乐想起了,女主角边弹吉他边走到男主身边。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男主不知哪来的勇气跳上了直升飞机。
之后的剧情就是他从直升飞机跳入大海,然后与鲨鱼搏斗。
到冰岛后抢到一部自行车,溜滑板赶路,趁火山爆发前从小镇逃出。
最后虽然还是被公司给炒鱿鱼,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寻找塞恩。
阿富汗,喜马拉雅山。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影片的结尾男主角已然获得了新生,经历了如此这般的经历过后,生活虽依旧平静如初,意义却已全然不同,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答案之一,值得我们去思索。
3.5,头尾还行,中间部分虽说是真实,但其实夸张程度跟白日梦差不多
潘神别跑。
社畜童话故事 社恐➕中二病 放几年前很有共鸣 但如今我只能问出一句为什么主角不能是女性 后面基本就是观光片 机场那段人体透视的表现形式不错
Ben真是老了啊,第一次看他演这么正常的电影。但是电影本身就有点不够厚重了。
“我不喜欢为了拍照而拍照 我只想享受那一刻”
期待值太高,没有想象中精彩
2013/11/26 一开始还挺有意思的,小机智加上Kristen Wiig浑身自然散发的幽默感都很让人期待。但是拍着拍着咋就变成Ben Stiller的个人旅行秀了呢,越到后面越烂,简直有点不忍看了。
2022年6月9日,人生再次发生重大转折。2022年8月11日,沮丧的看了《白日梦想家》。从今天起,我选红色,后会有期,立此为据!
强过Eat Pray Love的心灵鸡汤。出发前的脑内小剧场其实能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旅途的前半段还勉强不仅仅是旅游宣传片,后半段则无趣太多。
在片中《LIFE》杂志闭刊号封面出现的那一刻,我完全被击穿了。
前半段的想象片段做的还可以,后部分的摄影跟配的小曲儿也还行,但是故事太弱了,本斯蒂勒就是这么矫情哇
鸡汤味有点重,唯一就是羡慕男主真的去了那些地方。摄影师说的对,有些时刻很珍贵,但是总觉得光按下快门还不够,又或许按下快门太多。一些原声带挺好听。
除了摄影还有啥,晕。
一言难尽 跟toast异曲同工 极好的音乐浪费在这样一个幼稚没有逻辑没有point的故事上 Ben Stiller啊 还是回去演博物馆4吧
最近烂生活的阳光,相信生活相信勇气,爱这部!!!
2023.0114就像是做了近两个小时的白日梦,让我觉得我活在当下平凡的生活和工作才是最美好的!总觉得这碗鸡汤感觉有些放的久了,但这一路冒险所看到的风景很美,现实和幻想的无缝转场很有想象力,结尾那个封面还是有被打动到。
这种构想也只适合拍部短片,浅显幼稚的心灵鸡汤,激昂配乐+绝美风景就像尼康广告一样具有煽动性和迷惑性,本·斯蒂勒不是冷面而是面瘫。
没有被感动到
白日梦终是清柯一梦,拍成了旅游风光励志宣传片。
我猜到了杂志封面。【男主好像Seth Meyers啊分分钟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