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节奏挺慢的,过于近的镜头令人稍微不适,甚至有点想要离席不看。
直到母女俩在同一个房间里因为房子爆发第一次争吵,然后才隐约明白,尽管女儿租住的房子窄小破旧,能够使母亲暂时卸下和老人共住的沉重负担。
母亲当然是伟大的,能够扛着六大包上火车,把女儿养大,供她毕业,还照顾着老人;也是控制欲旺盛的,劝自由职业的女儿不要赖床,三急准点,要么找安稳工作要么结婚,饭后洗碗先洗锅再洗碗;还有点迷信,自己人生的运气因女儿而溜走,女儿这样逆反会遭报应,拍照时头上有白光不吉利。
彼此骂过畜生,哭过闹过摔碗过,负气离家过,因为无法在北京拥有一套自己名下的房产,有时又不得不合作起来试图套出爷爷的遗嘱来继承那套两居室。
当然也有感情的,一起买过同样款式的衣服,一起喝牛奶,吃羊蝎子,吃蜜瓜,一起在胡同里迷路,在深夜的公交站前一起自拍。
最后是女儿勉强为市场折腰而写的抗战剧本卖了出去,暂时无忧下半年的房租,母女二人重归于好。
给胡同的镜头很多,随着女儿蹬着代步滑板车的身影穿行在巷子中。
母亲刚开始和女儿挤住在巷子中的租房时,女儿是逃避的。
跑去和中年男友同住,在商品房里听男友读法文诗,看暴雨如注。
后来随男友想要去结识电视台制片人,遭到了不公平对待,她气冲冲地说“胡同才是fashion”,并回到胡同。
大概因为男友也在逼她吧,要么真的能做个赚钱编剧,要么就和他结婚。
片子里经常在人物之间吵架时用中近景,看起来就像,作者在借人物之口向外面的观众喊话。
感受最深的片段还是羊蝎子。
母亲第二春希望破灭,失魂落魄回到家里打开冰箱,发现前一晚吃剩的羊蝎子火锅已经在下午被女儿和她朋友吃完了。
“我回到家,就想吃一口羊蝎子。
”
看了杨明明导演的《柔情史》,电影大概讲述了一对母女两人的生活故事,和一般电影作品不同的是,这位女导演在其中饰演母女二人中的女儿,或许一般人知道这个情况会觉得这是付不起演员片酬,从而粗制滥造拍摄出来的。
但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因为导演更熟悉自己的影片,演的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缘故。
电影被清晰的分成了三个部分“奶,羊蝎子,瓜”,民以食为天,以食物为切入点,更贴近生活,也更加有带入感,在饭桌上吃饭时会为了不同的理念而争论不休,会因为达成共识而和睦相处,会因为担心另一方受到委屈而心安慰,把母女两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平常的闲杂琐事平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电影中的所有桥段,不管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我们有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母女两人对于这些事之间的交谈争吵,确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熟悉感.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相似的情景,我们和父母长辈之间也大都因为年龄经历的不同,因为理念的不同,考虑的方向不同,我们争吵,我们哭闹,最后又重归于好。
所以这部电影简单但又值得令人思考,像是触动内心深处的一处阀门,轻轻一碰,记忆中的一幕幕便会涌向全身。
影片中母亲在女儿倒尿时叫她注意不要洒了,后来又打电话问女儿这个月拉屎情况,甚至具体到屎的状况,后来女儿去厕所她强行叫女儿把纸拿回来,因为不知道爷爷的尿会洒到什么地方,影片这段内容或许显得粗俗不堪,但让人感觉源于生活,我们的母亲也常常提起这些,而女儿对此的反感也让人格外熟悉,因为那和我们平常的生活并没有区别。
庄子说“道在蝼蚁,在杂草,在砖瓦,在屎尿中,道无所不在”。
而影片中母女的相处之道对此非常贴合,平平淡淡的闲杂琐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大概也只有母亲会与我们谈论这些事情。
而耐安饰演的母亲,就像是每个人母亲的缩影,会道德绑架,说着生你养你,你应该听从我的意见,然后哭哭啼啼,甚至以死相逼,而女儿也像是曾经叛逆的我们,会对觉得母亲不可理喻,对她冷嘲热讽,可终究血浓于水,本来就是相依为命的母女两人,最后都相互理解安慰重归于好。
影片中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男人不可信,恶心,却还是会在遇见宝钢时陷入爱河,在饺子馆再次遇见宝钢时下意识的撩动头发,以及后来相恋过程中的小女人模样,而后来失恋时的沮丧,就像被耐安老师演出了灵魂,之后女儿对于母亲的安慰,后来女儿失恋母亲反过来安慰女儿,其实她们一直都是以自己特定的方式爱着对方。
而影片中母女两人,对于要爷爷房产的窥探,想要女儿找个好老公的想法,显得很负能量,但母女两人都有才华想成为一个作家,而这样有思想的两个人,还是在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努力,可这就是现实,平凡的,出众的人都一样在苦苦挣扎。
影片最后的片段,母女两人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车上传来售票员要求买票的声音,随后又传来母亲说没钱的声音,然后公交车在路上遇见堵车的情景,以及公交车经过堵车后继续行驶伴随着母女两人朗诵诗结束。
似乎就象征着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终究会度过,最后一定会抵达幸福的港湾,这个片段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是蓦然回首往事的柔情,是镌刻在心碑上的史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中国文艺作者电影流行起了文不对题。
致敬我喜欢的两部书名《路边野餐 》《地球最后的夜晚》,所以我用来做我电影的名字。
书有扉页,电影最后有感谢。
为什么一定要拿来做题目呢?
《柔情史》导演自己说的:早想好这个题目了,特喜欢这个题目。
那时没剧本,写好了剧本不管什么内容就用这题目。
和《柔情史》同样写一对母女的是《送我上青云》这要吊点书袋了。
取之红楼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要你入仕途,姚晨好像最后是跳下去自杀了吧。
他就是用了送我上青云的字面意思。
还用了一个中国的梗: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不是说不能说性,这个没什么太高级的表达吧?
对八股的误解太大: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个多少个题相关。
我是刚说过故乡的野菜,还是多吸收点自己文化的东西比较好。
如果像送我上青云一样,那简单点还是煎块牛排我吃吧。
看不惯的多了就是不IN了,老了。
本来以为老去是慢慢的渐进的,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情。
从五一回家期间和父亲的争吵,到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每次回家都会争吵?
为什么父亲在我眼里那么不堪?
我在这个家庭中应当承担怎么样的角色和责任?
......带着一连串的疑惑和不解开始去寻找解答。
首先是自己分析父亲的成长经历,父亲在家里的责任,我在家里的责任,在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大的代沟时该如何和他们有亲近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之后,我开始再去寻找一些书和影视作品,想要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回学校的第一天,在返程路上以及到校后断断续续把《柔情史》这部电影看完了。
以下是我的影评🌿🌿🌿🌿大致情况:家庭情况:父亲已经去世,家里有母女二人,女儿已经国外大学毕业几年,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是亲爷爷)。
家庭关系:家在北京,家庭经历过拆迁,爷爷拿钱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家里有三个人),母亲拿拆迁款买了基金,也再没有去工作,基金也没有起色。
女儿毕业后没有工作,写作是在北京租房子,母亲不愿在和老爷子住一起,开始和女儿一起住,两人一起住在一个还算舒适、宽敞的出租房内。
爷爷一人住在较远的房子里,两母女为了拿到遗产会陪伴爷爷,时不时回去爷爷房子里住,每天打电话确认爷爷是否去世,这可能是母女两人为数不多的相同点。
母女俩恋爱状况:母亲:伴侣死后没有找过,但又十分渴望,影片中有一段被骗的经历。
女儿:谈过多个男友,因为他们太好,反而不敢结婚,房租多是靠男友补贴。
母女两人爱好:女儿喜欢写作,片尾是靠写自己并不喜欢的《抗战剧》拿了三万五稿费。
不知道是自己喜欢还是女儿喜欢所以自己也要试试,母亲也写作。
🌿🌿🌿观后感:女儿追求者自己的梦想,母亲虽然在支持着她,但也在折磨着她,母亲喜欢和自己的女儿比较,希望自己的女儿好,但又不希望自己太差,开始了和女儿之间的比较,爱和嫉妒并行。
母亲没有太多朋友,注意力大多在女儿身上,女儿不够自由,开始争吵。
由于单亲和敏感的性格,母亲不接受批评,怕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
同时害怕孤独,要求女儿陪伴着她,精神上支持,年老之后可以物质上满足。
女儿没有目前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暂时看不到以后有这个能力的苗头。
🌿🌿🌿感悟:父母首先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独立,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让其自由发展。
子女要反思和父母之间的争吵,理解父母亲的经历,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反过来寻求解决方案。
在在追求精神上独立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财商,这样才可以有自行其是的权利。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
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
柏林版本感觉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
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
母亲,女儿。
两个自诩文艺工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的贫穷生活。
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体力活;死了算了。
以代表着贫乏生活中的奢侈食物的名称分成看似平行的章节:牛奶,羊蝎子,瓜。
实则有着一条时间线来讲述故事。
母女做的一次次抉择,和一次次关系破裂又重新联手共同生活。
相依为命的她们,除了彼此,世间其他的事物与情感都不值一提。
有点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的的“才华”除了他人的夸赞,片子当中始终没有真正展现母女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
影片最终,女儿写抗战剧的大纲钱暂时“拯救“且麻醉了她们的生活,但这大概离她们的梦想还远得多,但起码是她们第一选择的底线:用自己的文字换成了钱。
观看这个电影的人一定会笑,但内心一定是酸楚的。
人会笑,是因为他人的痛苦。
反观景框之外,大多文字工作者将来面临的就是庸碌的生活。
留在自己对艺术的依恋里,自己脑内产生的多巴胺,能幸福一秒是一秒。
醒来总要去寻找明天的馒头。
2月23日午后2点,呼应着正在举行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和观云影院」在「柏林女子」的主题策展中,放映了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处女作奖提名的华语电影:「柔情史」。
「柔情史」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作品,讲述一对母女相爱相杀的故事,自柏林首映后,影片在全球各大电影节拿奖到手软。
耐安老师对母亲的刻画,独立策展人张献民老师的跨界演出,针锋相对的台词,让影片趣味无穷。
我们特邀演员袁丽,连线柏林,参与线上的映后交流,聊了表演的话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302&idx=1&sn=1e3174d38d1106b47cfdaec866af4ca4&chksm=973a5b41a04dd257bdbce4fe8b7d2a5c6838f04e98b47d980b283f0e96eee5ee9618b00f527e&token=742364634&lang=zh_CN#rd11 号厅柔情史Girls Always Happy—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提名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火鸟大奖以及费比西奖
剧情 / 家庭 | 116 min | 2018 | 汉语普通话导演 / 编剧 | 杨明明主演 | 耐安 / 张献民 / 杨明明 / 李勤勤 / 袁丽制片国家/地区 | 中国大陆放映渠道:优酷视频 VIP免费观看剧情梗概:刚和男友分⼿的小雾,因一笔意外的稿费而在北京胡同里租了一套房⼦,期待⾃己⼀个人的世界。
不料母亲因无法与家中的⽼人相处,搬来与她同住。
奇特的战争开始了。
每天⼀睁眼,在屋子的每⼀个角落,母亲荒谬的生活规则与偏执的行为方式折磨着小雾。
小雾也被母亲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
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饭桌, 尿盆,碗筷中互相攻击,防御。
在战争高潮,她们已无法面对彼此。
母女各自开始了一场恋爱,获得了暂时的平衡, 但最终都失败了。
特邀嘉宾
袁丽中英德三语演员《柔情史》雨杉饰演者满族,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于柏林和北京两地。
曾主演过两部中国独立影片《生路》和《片甲不留》,后者获得第3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
2019出演德国侦探连续剧《Soko Potsdam》第二季,在话剧《Aufstand der Huren!妓女,起来!》中饰演Suzi。
主演短片《Die Manikuristas》于第35届柏林国际短片节欧洲首映。
影片亮点这是一对才华可疑的文艺母女之间的情感较量。
逼仄的胡同小屋里,日常上演闹剧,母女俩以爱之名互相折磨,在彼此的生活里又挥不走对方的影子。
北美电影教科书大师大卫·波德维尔盛赞此片,在博文中将《柔情史》与戛纳金棕榈影片《小偷家族》作比较,推崇狭小空间的运镜实验。
《柔情史》在各大电影节获奖,包括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大奖”及“费比西奖”,第20届首尔国际女性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等。
有些场景可能太过真实。
同时,你会疯狂想吃羊蝎子。
观影交流Q:电影的英文名字为何和中文不太一样?
和观放映员:关于电影的名字,片子的英文片名是《Girls Always Happy》,中文的直译是「女孩永远开心」,但是电影里面,每个人明明都不太开心,导演故意选择这个名字来表达其中的讽刺意味。
*访谈原文见Figure x Peacebird《女导演杨明明:不要被“柔情史”迷惑,《女导演》很生猛》Q:男友的扮演者好眼熟呢?
母亲也是。
和观放映员: 男友是张献民老师出演的,他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
任香港、台北、釜山、云之南、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广州纪录片大会、飞帕、克莱蒙费朗、西安、首尔数码、Ebs、鹿特丹、凤凰纪录片等电影节或大赛评委,任亚洲纪录片基金评委。
母亲的扮演者是耐安,她是著名演员、制片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0年,主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姊妹行》,从而进入演艺圈。
耐安饰演《柔情史》里的母亲可以和《自由行》里的母亲作对照,完全不同的形象。
最为人知的另一个身份是娄烨电影的制片人。
耐安老师是著名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很细腻,她还觉得很遗憾,准备时间太匆忙。
她作为制片人很提携年轻人,推荐了很多女演员给杨明明导演,但是导演觉得都不够合适,最后还是耐安老师自己上。
Q:母女俩似乎都没有安全感,根源来自哪里?
Zoey: “结婚吧,你早晚得成为一个女人”、“我本来就是个女人啊!
”这句很棒!
Vivian: 我也喜欢这句。
不过成为女人的说法,更说明女性很大程度是被社会建构的,女性慢慢学会满足社会对于女性职责和女人味的期待。
Rui:妈妈内心有着很多恐惧和不信任,不安全感也影响到了女儿。
我觉得女儿已经算够强大的了,在和母亲的较劲中获得了自己的一点生活空间。
Selina:你看看这,吵完又好,问题都不解决。
这可能就是导演的意图所在:很多中国家庭都这样。
和观放映员: 「矛盾还有一个重要根源,是她们两人对于母女关系不一样的理解。
其实她们两个也许都不太清楚人跟人该怎么相处,这可能是更大层面的社会性的人和人相处的问题。
」 杨明明导演在访谈中说。
*访谈原文见一条《妈妈,我爱你、恨你、逃离你,最后却变成了你》Q:母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和观放映员:杨明明导演在访谈中聊起,「说到底母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庸俗的人。
她不去跳广场舞,也不像很多大妈一样去聊大天。
她心气很高,梦想自己老年还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她也写点东西,下雨的时候她说牛把草一起吃进去,那一瞬间母亲其实还是展现出了写作天赋的。
但是她最终还是被社会变得市侩而鸡贼。
她很痛苦也没有办法,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伤害——男人的伤害、邻里的伤害、历史的伤害,她是不是有机会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人?
」
Q:小雾对这样的母女关系、这种痛苦,她并非完全不能忍受,有时候会觉得她也有点乐在其中?
和观放映员:杨明明导演说,「她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游戏了,她们两个人在互相测试自己的底线中生活。
她们喜欢伤害对方,这个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她的这种痛苦已经变成了一种武器,她利用这种痛苦让她的女儿产生内疚感,当她的女儿内疚的时候就会给这个母亲生产出更多的安全感,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能量转化。
」*原文见山一国际女性影展《杨明明x 张献民:一个家庭蕴藏着这个社会最大的秘密》Zoey:「我去找工作养活自己,你去写诗吧,咱俩总得有一个人追求理想」,这该是一个文艺女儿给到文艺母亲最好的情书了。
Q: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老是跟男朋友分手,女儿说「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怎么理解呢?
和观放映员:访谈说,「其实女儿说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
她是认为日子就应该坏着过。
她已经习惯了和她母亲在互相伤害中度日,她不相信美好。
她认为世界上不太存在那么好的东西,“好”都是有代价的,都是有目的可图的。
表面上看,这是女性对自己感情的自主选择,其实深处蕴藏着这个家庭一点点很悲剧的东西在里面。
」明塇:女儿也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所以要让自己看起来很独立。
Rui: 所以女儿的独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了。
女儿的男朋友也看到了她独立之下的不安全感,产生了一种保护她的欲望,从而也在和女儿相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自我满足。
Q:为何故事设定在胡同里?
和观放映员:杨明明导演如此回应过,「《柔情史》最开始没有故事,我就只想拍胡同。
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南城长大,5岁时搬进胡同,住到16岁才离开。
有很多在那种环境下发生的故事,街坊邻居的,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景观。
拍北京胡同的电影除了谢飞导演的《本命年》之外,其实很难再看到描写胡同里的平民老百姓故事了。
胡同里面的人都很暴露,这里的暴露是指隐私的部分。
四五户人家,挤在一个院子里面,每一家都认识,声音也能听见,隐私是很少的。
但是胡同生活又很神秘。
那个门常年紧闭,不知里面住的是什么人,临时开一下门,短暂地瞥见一下里面,是很富有生活气息、很丰富的一个场所。
里面有一个长镜头,小雾骑着滑板车在一个胡同里拐了七个弯。
在胡同里骑滑板车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大王,或者是一个女王的形象。
胡同是她的领地。
」连线柏林*片中雨杉饰演者,演员袁丽老师也参与了讨论,以下是大家对袁丽老师的提问Q:您对剧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袁丽:觉得母亲的角色非常清晰立体,但是女儿的角色有些模糊。
说实话,母亲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就好像是自己妈妈的故事一样,平凡琐碎的日常,读来还一气呵成,没觉得烦,剧本有功力。
Q:袁丽老师,我觉得这个片子里的表演比较生活化,很松弛。
我想问一下摄影机的拍摄距离会如何影响表演状态呢?
袁丽:哇!
高手哇,这么厉害的问题。
如果镜头很远,演员就松弛得多。
大特写,谁都不能假装看不到镜头的存在。
但是镜头近,更能促使人专注。
Q:请问袁丽老师觉得对于表演,什么是最重要的?
体验吗?
袁丽:对于表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开放,保持开放的心,去感受,先不去评判。
我们像镜子一样,反映别人。
信任也很重要。
我们所有亲密关系都最终碰到这个难题,不能信任就不能爱。
我觉得信任是种能力,可以改变,可以学习。
自己不信任别人,对方会感觉到,凑合的人很多,但一般都不长久。
.Q:袁丽老师,是不是西方的亲子关系没有中国人这么复杂和亲密?
袁丽:跟父母之间的这种相爱相杀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很国际的问题,我们第一场在柏林首映的时候反响非常热烈,因为这是一个人类的问题。
Q:参演女导演的片子和男导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袁丽:我就是一个比较直接的人,不管导演是男是女,我都会从做事的角度出发,我做了我该做的准备,分析人物之后,我会把建议告诉导演。
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你可以提意见,如果导演不同意,就马上把它忘掉。
这是一个合作的关系。
男导演和女导演的交流都是蛮真诚的,没有太多的区别。
Q:袁老师,想问问对于正在学习电影想从事电影行业的女性有什么想说的吗?
袁丽:我觉得学习的时候,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很多东西,不必有太多的事先的判断,因为我们的判断也是来自于社会上和伦理上的各种方面的既有规则。
也不用想太多将来会怎么样,因为我觉得将来是靠脑力的,女孩子做电影我觉得特别合适。
Q:昨天导演跟我说可以聊聊女孩子怎么开心的话题,你们觉得呢?
Blufoot: 我认为女孩子真的很容易不开心啊。
Alice: 女孩子也很容易开心。
袁丽:慈悲,先是对自己吧。
Vivian:生理上累,成就感不足,联结感不够,都会不开心,但是睡足了觉,完成有意思的事情,和聊得来的朋友瞎聊都很快乐。
*更多天马行空的私人讨论留在了影厅中,欢迎大家入群交流,保留独家记忆。
观众短评10分。
真实,真实,真实,好像我就在她们身边,就是她们。
看见了我们自己,哭笑鄙视赞叹心疼心痛心堵想抱不敢抱,好不容易抱过去结果太使力给整恼了……唉,生活就是一地鸡毛。
只有承认生活就是一地鸡毛,接受它就是一地鸡毛,便解脱了。
嬉笑怒骂后面不都是爱?
这人间,多完美啊!
@如是寂静9分。
电影截取了生活中的一段而已,有很多不俗套的笑点,并且贴近了生活让人有很深的共鸣。
@钰8分。
文艺且真实,角度很新奇,特色细节描写很真实细腻。
反映的问题也很直白。
@Ai💋ECHO8分。
贵在真实,影片展现了很真实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rui7.5分。
相爱相杀,我们是同契连枝又互相牵绊的一株生物。
@ Zoey7.5分。
对母女关系的描述过于真实,或者是对生活的描述过于真实。
很精彩,动人的电影,结尾公交车部分的长镜头很喜欢,很抒情。
@Ms
7分。
视听语言令人印象深刻。
@ Fabulous47分。
胡同里的真实生活。
母女间的情感总是那么复杂。
@匿名6.5分。
一场没有输赢的母女游戏,热爱把日子“坏”着过的她们在胡同里喝着奶,啃着羊蝎子,吃着瓜,这是生活的静止,也是北京的静止。
影像上实在是过于粗糙,这一点略难接受。
@Chris6分。
母女间的共处太过真实,相处时每个人都是刺猬,而对外时矛头的方向又是一致的,只是描述太过碎片,可惜台词太过文艺没有生活气儿。
@吨吨吨吨吨6分。
柔情史精准又不失巧劲,将一些普遍存在的亲密关系问题,完整摊开,也在其中看到了个人生活不如意的结症。
或嘲笑,或同情,柔情史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或许是导演自身的告白,却也是一封没有回音的告白信。
@明塇175位观众,53位选座,观众平均分7.7分
《柔情史》是一部非常努力去靠近女性主义的一部电影,无论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力求凸显作者性,还是选取一个典型的母女关系的题材,影片都在努力将女性的概念提炼出来,但是却因为做作的表演、过分戏剧化的台词和毫无章法的镜头语言而失败了。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奶、羊蝎子、瓜,都是食物。
片中对于食物的表现也是占据了比较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母女二人吃饭的段落串联了整个电影,也是母女关系的表现的重点。
将食物和女性进行联系,或者说将食物与女性的欲望构连并非是新的形式,如《喜福会》的西瓜,还有更多的更加常见的简单代表。
但是大多数在处理上尽量和美保持一致,而《柔情史》却表现的毫无美感,甚至表现出了和片中爷爷的尿液渍一样的恶心。
这也是电影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食欲本身并不是一定要美的,更多的时候是不美的,但是影片不仅把母女关系的所谓的负面的东西摊在阳光下,整个镜头的角度、构图、运动……都是非常粗糙的,完全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甚至一些拙略的镜头还会非常突兀的割裂本不流畅的叙事。
七年前的一部短片《女导演》,让我记住了两个人。
一个是片中的主演郭月,也是因为这部短片,郭月被毕赣导演相中,参演了《路边野餐》;另一个人是短片的导演及主演杨明明。
没想到,杨明明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时隔这么久才问世。
当初《女导演》刚出来时,是令人惊艳的。
影片采用伪纪录片风格,拍了一对闺蜜的感情纠葛。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摄影机与演员的距离很近,几乎是贴在脸和身体上。
更难得的是,演员在镜头前非常自然,一点也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是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生活。
也因此,有人又重提“私电影”的概念。
所谓“私电影”,顾名思义,私人加真实。
要表现真实的“私”,杨明明的着力点在于“撕”。
《女导演》讲的是闺蜜俩的“撕”,《柔情史》讲的是母女俩的“撕”。
还有一点不同,《柔情史》不是伪纪录片,而是一部标准的剧情片。
在拍摄方式上,杨明明依然延续了步步紧逼式的镜头风格,我把它总结为“用身体创作”。
这里的“用身体”并不是裸露的意思,而是将镜头作为显微镜,着重呈现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此来书写情绪。
影片讲的是中国式母女关系,但我并觉得它很典型。
因为影片中的母女虽是普通人,但她们身上有一层自诩的隐形身份,就是“文艺青年”。
这部电影呢,实际上是一部文艺青年片。
对,是文艺青年片,不是文艺片。
文艺青年片的代表人物是岩井俊二,其特点是自我陶醉又自怨自艾,背后还有一种骄傲。
杨明明导演也是带着这样的文青特质,展开自己的叙事的。
这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质感:一方面,在镜头风格上,它是很写实的,甚至是直面冲突的;但另一方面,在情节设置上,它又是矫情的,是过分浪漫化的。
这也使得演员的全素颜表演,显得有些尴尬。
因为失去了戏剧的真实后,表演的真实也就无从谈起,而只会显得做作。
其实影片借角色之口,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
是否真实自然才是最美的?
是不是最美我不知道,但它必然是美的。
而且这种美,杨明明导演在前作《女导演》上是触摸过的,可是在新作中又有一点失去。
全片采用三种食物,作为三段式的标题,分别是:奶、羊蝎子、瓜。
这三种食物,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链条。
奶是母女间的最初联系;羊蝎子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密,但也难免筷子间的碰撞;瓜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分食的部分,或许才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具体到影片中的这对母女。
女儿学导演出身,酷爱写诗,后来转行做了编剧;母亲也爱写诗,爱创作。
丈夫去世后,她得了笔拆迁费,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买房,眼看着不断贬值。
这两个人活得都很拧巴,内心清高又总被现实贬低。
她们就像是“文青”这只香烟的两头,一个烧得正旺,一个即将燃尽。
也正是因为她们过于相像又如此不同,她们之间才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影片最后,母女俩达成了一定的谅解。
因为她们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女儿不过是年轻时的母亲,母亲也不过是老了之后的女儿。
于是她们之间的战争,就在这种无奈的轮回式的宿命下,稍稍平息。
这部电影我可以给及格分。
推荐给那些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八零九零后们,还有对母女关系话题感兴趣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
此外,还有那些对独立电影有情结的影迷们。
毕竟,影片中的母亲是由著名独立制作人,此前制作过娄烨的《苏州河》《春风沉醉的夜晚》《推拿》等影片的耐安扮演的;女儿的男朋友是由著名独立电影评论人张献民扮演的,他曾出演过的最有名的角色,是章明电影《巫山云雨》里的麦强。
看见这两个独立电影人同片演出,也算不可多得的体验吧。
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的开头描绘了清晨乡村、微雨码头两个情境,细说了那种神不守舍、惆怅恍惚、不由自主、带有轻生念头的感觉,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柔情”。
《柔情史》里的一些段落,譬如当镜头从胡同窗外盯着自导自演的女郎趴在屋里时,这种“柔情”变得清晰可观,将人物与观众纳入其中。
电影里的发疯和神经质,恰恰成了柔情情境里,对粗粝现实更不堪耐受的感知。
青年才女杨明明执导的这部电影,在柏林全景单元首次亮相,而后拿下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火鸟大奖与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收获不断,最终将内地首映安排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这个关于北京核心——胡同的故事走向了世界。
相比于影片在评论体系中收获的赞誉,《柔情史》网络打分上反映的观众缘分却不算太好。
这一方面揭示了影片存在的争议特性,正如人们有多喜欢“柔情史”这个名字,人们就有多厌烦它不柔和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影片在艺术探索方面的潜在价值——豆瓣7分的艺术电影,往往才是更好,或者说,更值得关注的。
《柔情史》无可置疑的是它的,或者说她的作者性。
杨明明自编自导这部影片,并且自演了一个在他人看来与其本人高度相似的人物——一个风风火火、神经兮兮的影视编剧、北京女孩。
DV式的影像质感、大胆大量的人物细部特写、讨论美与真实性的台词,乃至对母女紧张关系栩栩如生的描摹刻画,都赋予了影片某种“私电影”的特征。
但它三段式的清晰结构、明显经过精细安排的整齐节奏以及出于对布列松喜爱的跳跃动作剪辑,又将影像从散漫纪录风格中“救”了回来,更全面地展示了困守于北京胡同迷宫空间中的一种个体生活,并且彰显了创作者在公共性上的思考与意图。
当下北京的城市生活也全景铺开,而它作为现代都市、中国首都,经常出现在网剧和塑料都市片的雄奇景观基本略去不见,只在少数几个点上以救护车外长安街、胡同前景后怪异建筑之类形式显现,似乎暗示胡同和旧城景是被选择的,外面有一个更焦虑复杂、另立规则的世界。
名为柔情史,讲述的却是一小段柔情丧失的当代生活。
这三个字确实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反叛又体谅地点出了创作的焦点。
它以自由散漫的艺术家创作,大胆狂放的电影语言,关心额头青筋、皮肤色斑和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沟通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狂躁氛围压抑状态,显露出了相当完整的新浪潮精神和在当下独立青年作品中已经少见的强劲表达欲望。
反叛是最关键的,反抗也体现在从形式、情节、人物动机的方方面面。
令人心生不喜的表情与心理,恰恰是我们平日里避而不见的。
可能令人疼惜、共情乃至雅韵抒发的,则是镜头必须忽略回避的。
所以日常世故里的龃龉心思被放到最大,而依恋爱欲里的柔肠愁心被一笔带过。
即使少谈些家国大事和延伸意涵,《柔情史》在对主角母女的塑造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杨明明的表演存在一定的瑕疵(虽然我们也难以确定其他演员是否能够还原这个角色身上躁动又脆弱的张力),但饰演母亲一角的耐安却如有神助,在彻底破坏自我形象之后,创造出了一个比真实还真实、彻底衰颓却仍有本真魅力的文艺女老年。
如果要找出一个同类型的角色,或许算得上《立春》里的王彩玲,但相比之下,后者的扮丑则是戏剧腔和奇观化的。
作为青年影人,杨明明的一大亮点是相对全能的创作经验。
导演系出身,与郭月(路边野餐)搭档完成的短片《女导演》崭露头角,更进一步走入关注视野则是作为剪辑参与《长江图》。
这一次,《柔情史》公认的强项则在于编剧,杨明明富于文学性因而略失口语感的台词,在这对母女的特写对冲中发生了奇妙的反应,以咒骂和哭诉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某一类型的母女关系。
从采访里看来,她没有过于强调自己女性创作的身份与立场,但《柔情史》当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电影。
相互依偎的母女关系,也可以被更抽象地理解为女性的镜像,与更多的女性电影一脉相承。
譬如捷克新浪潮旗手维拉·希蒂洛娃与她的代表作《雏菊》、金熊奖得主伊尔蒂科·茵叶蒂的处女作《我的二十世纪》,名字还要大气、风格更加大胆的后者恰巧也将作为评委及其评委作品在上海影城与中国观众见面。
相信如果有电影节将这几部作品组合放映,观众可以咂摸出很大分量有趣又哀愁的滋味。
杨明明在“Girls Always Happy”标题下讲述女孩永不快乐的故事,与前人创作复调沟通。
当性别的议题出现,我们需要一些声音不断重复,越来越大声,因为状况仍无改变,无论是在性别间,还是在个体与权力间。
《柔情史》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自然活力被压抑的苦闷。
相比于《长江图》,此种苦闷有了更先进和更自然的,对女性的理解作为支撑。
电影评论里频繁出现的“诗意”二字不太适合用来描述这部影片,尽管故事里也不断提到了诗,甚至以一首诗歌来作为结尾。
有趣的是,这是一首和今天男性导演“诗电影”截然不同的诗歌,文辞简单、内容日常、态度尖刻,和电影一样,完完全全地去情调化。
《柔情史》想说的话多了,真实观念下视觉弱了,某种程度损害了全片的电影感。
但配合这首诗歌的长镜头,在最后创造了自己的节奏,它化身为一辆夜班客车,将我们载往它被框死的目的地。
但我们知道有两位不愿示弱的女性和我们一起,站在镜头的后面,张牙舞爪。
在这一切的冲突之后,我们感到有一些迷茫、饱足和更多的轻生念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再次来到了罗兰·巴特的柔情时刻。
虽然描写的很真实 但真的很难以下咽啊 就好比给你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逼你和他做爱一样,但是在飞机上播放这个电影 无聊又没办法看别的 看了一个小时有点让人不舒服后来看这帮奇葩真的好想吐 恶心 但也要给三分 因为我要凑够140个字 擦 你说这个影评写的 我的影评处女座 吗蛋居然还是不够140个字 我疯了 直接退了又白写了 可见我在飞机上多无聊啊 因为刚落地所以才能发 如果一直有网络 我才不看这个电影 应该够了 再不够的话 我就直接关掉了
剧情烂,表演烂,只演表面,不探究本质。话剧式的对白,苍白的人物性格,跳脱虚幻的剧情。毁灭吧。
有点意思
这部电影对于别扭和尴尬的刻画,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掺杂着处女作导演/演员技术上的不成熟,和作为一种成熟表演理念的陌生化效果。让人想到奉俊昊或滨口龙介电影中同样无处不在的“不自然”,它是生活无处不在的真实,就像吃东西时不自然的咬啮动作,或者吃到一半的羊蝎子、鸭舌头,初看会觉得恶趣味和邪拧,认真连贯下来,却也汇成了关于普通人本来面目的一份清单,似乎人们不优雅的进食行为(和其他特写中不对称的狰狞面孔一起)也表明了人作为动物进化中的一个兽性阶段。结尾名叫《小孩》的诗也许是自传性的和题眼性的:一个方欲自立而尚未完成的青年女性,在事业、家庭关系、婚恋、理想前面的愤懑、倔强、阴暗。这方面杨明明以诗作为结尾是高明的手法。期待导演的其他作品。
既不真实,也不美丽。
快去看。
糙的有生活的质感,谁的生活每天都是光鲜亮丽呢?全片剪辑不错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非常干净利落,张献民的出演幽默感十足,看到了影片的一种美,素颜,个人气质,不同的感受体验,一种情绪上的东西,对于某些美得不够真实给予了导演的评价,自然才是最好看的,一种对抗,一种压力情绪的发泄,一部作者电影比较好的的表达方式,在于对空间打开很高明。
废镜头太多,剪切比人物还僵硬。莫名其妙的引起对于真实的探讨显得架子气了,女儿角色不想吐槽了,妈妈的性格设置,在情节上并没有足够支撑,就每天和女儿撕,和朋友的戏份也少,爷爷最后也没得个下场,可以说是没转变,说白了还是废,丑镜头太多,这和真实没有任何关系,和能力有关。
京味电影十足。絮絮叨叨的母女在胡同中穿行,从争吵到互相依靠,生活化的场景,近距离观看。女性主义电影。里面的男性都相对来说很弱。片子最大的亮点是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耐安的演技出众。 张献民的演技不显山不漏水,但把中年知识分子那种劲儿表现的恰当好处。从《女导演》到《柔情史》,杨导不可限量。
既文艺又小市民的女孩在社会胡同/胡同社会里的反抗,台词太书面但是表现太激烈,中国元素又打包使用,此时得套用一下宋丹丹老师的话,这太激烈了,没有审美,没法演。
好喜欢杨明明啊,想和她谈恋爱!
势大力沉,理直气壮,说的是我们的现实。张牙舞爪,底气不足,说的是这部电影。/ 母女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台词挺准的。/ 剪辑不合格 / 说实话,生活上非常害怕杨明明这样的女性...这里面强调的女性个性其实只是她自己的性格吧,我是觉得不招人喜欢的,你自己也得选,张老师也可以选吧,那他为什么不选个像自己那样的,非得挑你呢,自己觉着自己很酷很独特很有才华其实...如果为此要上升到女性电影的角度,我觉得挺招黑的。
导演对于生活琐事的艺术加工丝毫不令人反感,母女之间的矛盾也不是站在完全对立面上而产生,这很难得。女性化视角也许会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这种否定一切无所畏惧的精神,也不失为一种态度。
导演的演技并不算出色,但总有一些瞬间被真真切切又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打动。亲情的羁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经历、消化...
杨明明与杨超相对,从女性男性不同角度,看向同一类受压抑却又压无可压的强悍女性,然而,前者的作品提出,女性天然如此,并非男性情调神话,只欲照顽固本性过活,无需理解。皮肤色斑代表真实暴露到极致的私人影像,沟通社会现实的狂躁氛围,新浪潮气质满满。
三星半
学生作品观感明显 看完觉得导演真的没有才华
感觉聚不起来
母女题材是很值得关注的
看进去 觉得超出预期的喜欢 有几处毛孔都是放大的
可能是有才华的 但是我并不吃这一套 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也不想遇到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