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冲着对张若昀、白鹿演技的认可去看的,看到后面案子剧情都变成了谁横谁有理,警察就到处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虎头蛇尾,这什么三观。
虽说现实有这样的无奈,但这样的处理方式,真是警察该做的,该推广的吗?
个个案子看的人血压飙升,收尾都是强行搞温情感人,尴尬地抠出三室一厅。。。。。。。。。。。。。。。。。。。。。。。。。。。。。。。。。。。。。。。。。。。。。。。。。。。。。。。。。。。。。。。。。。。。。。。。。。。。。。。。。。。。。。。。。。。。。。。。。。。。。。。。。。。。。
人情事故?
委屈求全?
毫无底线?
一边是道德的下限,老婆孩子都不管!
一边是道德的上限,什么都能接受都能管!
真实的社会是这样吗?
是编剧太天真还是编剧觉得观众太傻?
还有,基层民警是挺辛苦,但是辛苦是辛苦,大家认,但是违背价值观和世界观,错的说成对的,对的也要道歉,谁都接受不了!
浅尝多视角叙事 非常感谢大家对这部剧的关注。
其实每拍一部新戏,开始时都会是面临一些ABC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故事讲通顺,如何把故事讲曲折、讲精彩、讲得让人爱看,如何把每一个人物立起来,让人物更有光彩、更有魅力、更让人喜爱。
要让一部戏能区别以往,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能创新,使每一部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警察荣誉》这部戏,我们初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是一部群像戏。
这部群像戏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只有鸡零狗碎的日常。
如何在平凡而微妙的众多人物、人物关系中去寻找能让人共情和产生共鸣的东西?
如何在多线索多案件中把故事讲得不散?
如何能展现每一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又不造成混乱,视点与视点之间如何切换,主观与客观之间如何贯通,就成为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和难题。
在整个创作过程,从剧本开始到最后剪定成片,我们一直在做尝试和探索。
在叙事、人物塑造以及影像构成上,怎么能把这个视角最终能够外化成把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生动地结合起来?
当时,我们曾经考虑过一个方案——群像多视角叙事。
就是分别从四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看到了派出所的上上下下,遇到了新的同事/战友,经历了各种案子。
比如说入警的第一天,每一个人能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先见到所长的赵继伟,然后看到旁边的教导员;接着是夏洁进派出所观察到的(曾经熟悉的)环境,遇到了(熟悉的)程所,在院子里与赵继伟相互初见,众人和夏洁叙旧时赵继伟的心态,而夏洁又同时感受到赵继伟对她的看法;然后是局长带来杨树,杨树被介绍时赵继伟的心态、夏洁的观察;到最后李大为的姗姗来迟,都会有以ta们的视角进行讲述这个事情发生的方式。
我们在之后的每一集戏里都贯穿了这个多视角的拍摄。
视角带来的人物内心的外化,人物之间心理交流上的一些微妙的东西,在镜头的结构中产生的对比、隐喻以及蒙太奇产生的效果都特别有意思。
这个方案为拍摄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要拍摄大量的镜头而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
四个年轻人,有时还包括师父们和所长,每一个人的视角,ta们对周围的感受以及与周围人物的交流,在整个视角的确立以及风格的确立上,都得拍一次;每一场戏在拍完客观的正戏之后,大家还需要配合多演2-3遍拍各人的主观镜头。
不过,这种叙事方式也同时带来了重复性。
虽然在刻画人物内心上,肯定更为细腻,但在介绍一个外部事件以及外部矛盾和关系时,过于细致往往也会带来冗长感。
到了后期剪辑时,在经过各种尝试、选择和反复探讨后,尽管我们前期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用它作为主要方案。
但在最终成片的很多段落当中,可以看到这个叙事的特质还都存在——既有客观叙事,然后在客观叙事中夹了主观视角产生的效用。
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应该也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很高兴这部戏能给我们团队这样的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能给观众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影视创作工作者,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和害怕尝试。
希望下次能再给大家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李大为姗姗来迟,各年轻人看他的主观视角。
宋局介绍夏洁时,各年轻人看她的主观视角
夏洁看其他年轻人的主观视角
欢迎仪式上,各年轻人看所长和宋局说话的主观视角。
李大为和陈新城刚被组成师徒时对对方的态度的主观视角
看到十一级真的看不下去了,这是要让大家都去学一哭二闹三上吊吗?
法制社会最不可取的就是按闹分配!
闹了就有甜头下次一定会再闹,最终养成习惯,就像被宠坏的孩子一样。
而且这种人只是一小撮人,可是示范作用却是很大的。
前些年各地的医闹都形成产业链了,不就是这么惯出来的吗。
还有各种各样的闹,很多都是有组织的。
幸好政府出手整治,这些年才让这种风气消失。
现在拍了个电视剧告诉大家闹了就会有好处,真的不懂这是什么逻辑。
我想百姓需要的警察是讲原则讲法治有担当的。
警察是执法者,不是服务行业,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劝受害者搬家,一闹就给人端屎端尿,一闹明明没错也要给人道歉,这不是执法人员该干的。
更可怕的是,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一旦发现这么干有利大家都会跟着上,不制止这种行为连原先不愿这么干的人也会被迫接受,不然就一定吃亏!
那后果是什么?
大家不怕吗?
知道本片是想描述一群优秀的警察,我也承认警察真心不好干,会碰到各种难缠的问题,但本剧的解决方法不可取,现实生活中警察也不可能这样解决问题!
后面的我不想看了,没有发言权,8到11这几集的感觉,不客气的说,就是在助长歪风邪气!
真的气到我了。
不好看,把警察塑造得太窝囊了,啥都是警察掏钱,特别是那俩坏老头那几集。
法律不能保护好人,正常的司法程序反而是坏人的保护,那要法律干嘛?
现在很多执法者本末倒置,把法律教条化,不知道法律的本质是为了公平正义。
还有那个明显是寻衅滋事的公交车老流氓,不仅不把他关了,还捐款给他治病,还给他端屎端尿!
什么事儿啊!
70岁以上可以无法无天了是吧?
那现在看了的人都知道了,以后老坏蛋们更无法无天了,老龄化社会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只能受着。
剧里王所长是这个所窝囊的根源:1.面对下属:不公平,奖励论资排辈,有功不奖,只看自己喜欢谁。
2.面对群众:退让到没有底线的和稀泥专业户,不讲原则,不讲正义,工作的全部重心就是要“和解书”,在他的带领下全所刮起“要和解书”的不正之风,还严重影响了新入职的4名警察的三观,浇灭了他们的正义感和职业热情,我代入自己当这4个新人,我分分钟都不干了,为什么?
没有在做正确的事的自豪感,有的只是无底线的窝囊、受气,三观都扭曲了。
我现在看到第10集,看得气不打一处来。
求求了,没看过剧,或者看几个片段,上来说点愤青的话的人,你们能不能在说话之前动动脑子,没求你们大夸特夸,就非得唱点单调,显得你们与众不同??
警察荣誉,个人感觉更像一个情景剧,由一个个片段拼凑起来的,他不是纪录片,会那么的真实,毕竟现实中不会集中的,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到这一个地方集中爆发。
这就是电视剧,他需要杜撰一些情节,找到一些碰撞,相比一些无脑片,这已经是近两年最接地气的一部剧。
所以求求了,非要把电视剧当做纪录片看的人,你们出门右转,真的不会有人因为你们的一句评论,关注到你,骂你们,都会觉得浪费流量!
你们和电视剧里变坏的老人,没什么区别,就是耍流氓!
我觉得7.3左右差不多了,不是说不好,就是没那么好,分数虚高,演员演技都很真实,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是剧本,它看似接地气,展现了基层民警的不易,和生活中的琐碎,但实际上它其实真的不接地气,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绝大部分群众对警察是抱着敬畏之心的,可能对其他基层公职人员没那么好,但是对警察一定是敬仰的,连幼儿园都小朋友遇见警察都会敬礼,当然,无赖之人哪里都有,比如倚老卖老的老流氓,一些泼皮无赖,但是这种都是极少数,而且遇上警察最多也就是叫苦哭闹,敢对警察上手的几乎没有。
比如警察破获电动车的案子,一部分没找到电动车的居民围攻辱骂警察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这剧为了突出警察的不易,就恶化群众形象,实在是不妥。
当然警察办案是辛苦的,也会有很多矛盾点,比如遇上老人没办法抓,碰上讹人的只能尽量调节,但是既然要写实,就应该合理还原,不能踩一贬一,每个案子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就是人民群众好恶心,警察好委屈。
这是一个描写基层真实电视剧该有的,还有女主人设……真的是太圣母了,无组织无纪律,看到16集差点给我送走!
真的,要表现女警的善良有很多方式,这种圣母光环开大到无视领导命令的,真的是自以为是。
不是说这剧情完全不行,确实也有很多细节不错,人的双面性,几位主角的师傅身上表现的玲离尽致,可以是正义的警察,可以是邀功逃责的领导,可以是脾气暴躁的师傅,也可以是性格温和的良师益友。
演员的演技都基本挑不出错误。
但是编剧功力真的不行,太魔幻主义了!
说实话本来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但是看见是张若昀王景春和宁理演的,我就打算看几集试试,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
第一集从四位见习警员入职开始,给这剧定了一个轻松幽默的氛围,开头的一镜到底真的绝了!
王景春老师不愧是你!
王景春老师演过好多次警察,但是这次的派出所所长和以往的都不同,可能有人反感这种“和稀泥”式的领导,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种人情社会,能把稀泥和好真的是一种本事,就像剧里说的,有时候不是非要激化冲突,王景春把这种性格塑造的很绝!
其次,不管是四位年轻警官还是四位师父,人物性格塑造的都很鲜明有特色。
剧中没有用很明显的台词来说明人物性格,但是从开头的一件件事里,就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
垫底考进来的李大为,话痨,刺头,还有一点点自以为是,没报道就抓错了人,还被师父嫌弃,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警察的那份热情,并且莫名的让人相信,他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张若昀这次塑造的角色和以往不同,第一次看他饰演这么跳脱的角色有点新奇,不过演的真不错!
烈士之后夏洁,开头就通过各种让人物表现了她的特殊之处,她父亲的伟大,有人说她是关系户,我不太同意,现实生活中,如果身边有一位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我也会对自发的有一种怜惜尊敬并想要照顾她的冲动,何况她师父还是她父亲的徒弟。
但是第一集也表明了,夏洁不是温室之花,她不想被保护,想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学霸杨树,所长一次次的称呼他博士,真的让我想起来我身边的长辈对学历的那种崇拜😂杨树一开始有点书呆子,但是其实我也是这样,读书久了没有社会经验,可能没有那么的懂人情世故,但是我觉得他有能力,期待他后面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成长。
小透明赵继伟,说实话这个演员之前不熟悉,但是看完之后真的演的很好!
把一个小透明那种不知所措,想通过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注意那种心酸感落寞感表现的很好,有几幕看了真觉得小赵好可怜,但是其实生活中好多人都是这样的人。
宁理老师演好人真的不习惯哈哈,但是演技真的没的说,就膏药那里就绝了,不愧是宁理老师!
期待他和张若昀的师徒线,应该很有意思!
看完前几集觉得这是一部有笑有泪,有欢乐也有思考的剧,这个剧名就说明它不仅仅是展现派出所鸡毛蒜皮琐碎工作的剧,而是展现处理这些琐事的民警的伟大之处,他们的工作也许没有轰轰烈烈,但是把大量琐事处理好,从细微之处也能见证他们的伟大,也能体会到他们那种警察的荣誉感,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
这部剧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却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从一件件事,一桩桩案件中让人不知不觉有所感悟!
非常期待后面的剧集!
《警察荣誉》与大家告别已经几天了,我依然能从网上看到许多观众还在补看或者是重温八里河的故事,曹建军也因为他的平凡和伟大被很多人喜欢或者惋惜,这也是我在演绎生涯中遇到的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角色,他不完美,有优点有缺点,让人恨铁不成钢,但同样令人心疼。
八里河的人和故事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充满了市井巷弄的烟火气息,生活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八里河的情。
战友情、师徒情、爱情、亲情、警民鱼水情,每一种感情都荡涤在八里河的琐碎和繁杂里,无论是李大为、杨树、夏洁、赵继伟组成的汪汪队,还是曹建军、陈新城、程浩、张志杰的师傅团,还有我们的所长王守一、教导员叶苇、高所等等等等,每个人的感情都是自由而赤诚的,也都得到了真心的回应。
八里河的真。
八里河有自己的鸡毛蒜皮,也有自己的惊心动魄,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也会在跟随办案的过程中,真实的跟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共情,所以才会有大家对曹建军的又爱又恨,对慧慧的怜惜心疼,对八里河每一个人结局的美好期待。
八里河的暖。
它像一个伊甸园,同时也是一座避风港,是每个人家一样的存在,你会被其中一点一滴的细节打动,它不是冷冰冰的一个机关,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亲切感。
它治愈了许多受伤或残缺的心灵,也温暖且平静的治愈着我们每个人。
凤凰花开,有幸热爱,八里河永远不说再见。
这是在抹黑警察么,有些地方拍得很到位,可以承认,但是越到后面越乱拍了,执法权威在哪里?
各种委曲求全,各种低头哈腰,现在不讲理还可以名正言顺了?
编剧你来我们现实中派出所试试?
看看你是不是满头包!
另外这片子是想让大家理解民警工作的难处,让大家体会他们的不容易,但请不要带偏了群众!
让大家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原来是可以换来利益的!
编剧让大家看民警工作多憋屈,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民警工作的艰难,这不是搞笑的逻辑么!
最后告诫大家,这篇纯属搞笑来的,现实中你敢这样闹,分分钟就拘了你!
剧是好剧,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警察,居然还能被小市民怼的哑口无言,我没见过。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好警察全聚集在一个派出所了,就这样排名还进不了百强,可见其他派出所的警察都要好上天了,这些好警察在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与警察打交道的次数中,一次都没碰到过。
观望中 觉得有些慢 还有在电视上看有些暗
我喜欢!但应该改名《我的所长我的所》
感觉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很尊重警察的,但在电视剧里怎么奇葩民众却变成了大多数,这是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为啥不能抹黑你们自个,非要抹黑民众呢?
爱豆们努力了,一离开爱情,总感觉有点浮
八里河汪汪队都是最勇敢的狗狗。剧里的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很立体,国产剧也终于有很厉害的群像剧了,有全世界最好的所长,还有又生气又让人无奈的曹建军。
前两集本来觉得还可以,越看越不对劲,女主的妈妈每集都莫名其妙的抑郁症发作各种找事儿就已经很烦了,坚持到第八集看到那人钥匙锁屋里报警让警察从18楼阳台翻进屋,警察劝他找开锁师傅,他说我们纳税人花钱不就是让你们为人民服务的么,然后警察竟然乐呵呵主动替他付这钱,我他妈直接关了!编剧你是不是没去过派出所办事啊???这是哪个真善美的世界?天堂吗?
虽然我喜欢刘亦菲但是实话实说这剧不应该比梦华录分低。
看了三四集吧,的确接地气,但还是还土气。#20220702
夏洁她妈那个角色太讨厌了,三观都崩裂了,最后也圆不回来,一大败笔,这个角色的戏份可以全部跳过。电信诈骗案也非常扯淡,简直是强行破案,那几集拍得还不如演小品。除此之外,整体上蛮好的,推荐大家都看看,反映了不少真实的无奈和辛酸。
看个热闹
怎么说呢,那些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事有些还是很真实的。但是,大部分群众都不会那么“事儿”,警察也没有那么“完美”,还是有不少“失真”的地方,整体演技挺加分的,三星半。
三观不正的降智剧,就活该有知识有文化被围堵被闹事只能退一步签调解书还要再说一句安宁真好,真可笑,老头家暴妻子公车欺负妇女不受到惩罚还是要人受害方签调解书,合着公安办案只要签了书这事就算完了呗,就因为坏人年纪大就得体谅他们,看了这些破事真不理解辛辛苦苦考到公安图什么?不能执行正义的话起码不要颠倒黑白
刚上线就一口气看了6集。总的来说有哭有笑拍得很真实。因为个人工作就是做基层的,更是和群众联系很紧密频繁的民生工作,真的深有感触。剧里的温情和矛盾不常接触群众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戏剧化夸大,但你就是以我很短暂的一段工作经验来说是很真实的。人生百态就是愚蠢固执又温良勇敢,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一看就是搭的景,太情景喜剧了不真实
十集弃,看到第十集我已经生气了,没有一个案子在真正意义上地解决问题,给闹事的老流氓送进医院就算了,为什么局长还要道德绑架大家给他捐款??还非得让儿子和家暴男和解??为什么遛狗大爷家人明显骚扰到小两口家的生活了也没有解决办法,现实生活中也要靠抓闹事者吸毒的儿子来表面解决问题吗……宁理老师,若昀对不起,我还是等明年的解放西吧……
如果每个月能有这么一部剧看,观众会很幸福。
十集弃剧……
一个爱抢功的师父是因为丈母娘。一个警察遗孀每天神经兮兮。一个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女性看见不靠谱老公还是乐呵呵让人进门。一个老公出轨事业有成的女医生歇斯底里。。。我能理解,但我也不理解
编剧的高明之处在于,用相对夸大的手法把当今社会的许多矛盾尖锐化,比如死缠烂打式碰瓷儿(民法的归责、损失填平原则存在漏洞,70岁以上不予拘留喂馋了老赖),善者隐忍,刁民当道,警察和稀泥式处理问题大多也是没辙。还有近年来积极刑法观导致大量微罪入刑,包括醉驾(前科遗留所带来附随制裁的影响远高于其法定刑本身),同时涉及到前科消灭制度构建的理念……等等。公安系统无论是高阶领导还是基层民警,在维护警民关系时也应当维护行政执法者的威严,滥用12345这样公共资源的情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剧中那样派出所所长率代表集体上门为一个刁民赔礼道歉的情形,实在有损国家机关的威严和威信,这把那些奉公守法心存善意的老好人置于何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