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局:女主角被整瞎眼后跟随男主角龙虾先生逃到城里一家餐厅,为了他们的“爱情”。
龙虾先生准备自毁双眼。
女主角则坐在餐厅座位上焦急的等待。
要么龙虾先生献血淋淋回来,要么女主角等来的只有警察把她带去变成一只动物。
在此我更愿意相信龙虾先生没有回来。
他太爱自己。
龙虾,蓝色血液(贵族气息),长寿(不想死),直到死都有生育能力(欲望)。
当然,用在餐桌上,还很贵。
从龙虾先生选择自己动物的时候就已经说明这并不是他荒诞的想法,而是一个有点神经兮兮的中产阶级对自己乌托邦式的理想要求。
不过,最好还是不要成为动物。
于是他拆破头脑想在四十四天内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
牺牲了自己的哥哥,出卖了自己的朋友,两次。
各种谎言,各种背叛。
所以最后怎么会为女主角而自瞎双眼!
<图片1>影片结构可惜了这个创意的外衣。
本可以发酵为《发条橙》的后起之秀。
但和龙虾先生一样,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太爱自己。
不想向故事主线妥协,而是故事服务于思想,思想服务于形式。
以至于影片在龙虾先生逃离酒店后失控。
应该要么重点放在酒店,像《年轻气盛》一样。
要么你可以打乱所有场景,快些把故事背景全部交代出来。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龙虾先生逃出酒店后,影片依然在解释着故事的背景(直到影片最后,也没完全让人信服于这个反乌托邦的世界)。
更严重的是,导演还不断强化支线,而不是快些强化龙虾先生的核心问题。
而是把有限的电影时间放在单身首领的家庭,以及单身首领如何策划夜袭酒店的细节上。
从而花了很长时间支出酒店卧底和单身首领的故事线。
对故事主线帮助甚微。
加上影片整体节奏极为缓慢(注意,很多好的剧情片节奏也很慢,但是主线紧凑,主角心理变化反差大,让影片得到很好的平衡。
)这些通病加起来。
让一部本以为可以让人捧为经典的作品,很可惜的被降为只是让人近期眼前一亮的影片。
<图片2>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也是一个身处影中,深感悲痛的故事。
在未来的乌托邦世界里,单身男女被关进城中酒店,并需要在45天内找到匹配的伴侣,否则将被送入变形室,成为一只动物。
(是的,这个世界里单身是会变成狗的。。。
编剧的脑洞)所谓“匹配”,是指两人有着相同的特性,而做到这点却并不容易。
一如其他反乌托邦与黑色幽默的作品,剖开《龙虾》影音的外壳,留下的只有寓言与深思。
冷峻的旁白,跌宕的配乐,离奇的剧情,三者交织在一起带给观影者极大的精神压迫感,加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不禁要问自己婚恋关系的本质。
是因为“单身有罪”,免于堕为异类的逃避;是因为身边众多人的精神强制,从中获得的解脱;是因为传宗接代,像培养植蔬一般挑选基因;还是,真的因为爱?
我明白“爱”听起来虚无缥缈,但至少我也知道“爱”也好,“婚姻”也罢,都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一种荷尔蒙的吸引,而非权利与精神的压迫。
影片中,城中酒店与森林两者对立产生的那一刻,这个未来的自由秩序就已经被强制打破了,这个世界终究只能在荒诞离奇中越走越远了,人们用假意与乖张苟且地活着,而世界秩序里的“禁止谎言”,则更是讽刺入骨。
记得曾经玩笑般地问好友,喜欢什么样的人。
答不上来。
其实不就是这样嘛,如果真能一条条罗列出来,这样的爱也太简单,简单得有些可怕了。
人总要经历爱与被爱,经历孤独,经历两者都会带来的精神折磨,但至少走到生命尽头回望过去的时候,不会满怀恐惧、失望与无谓的一厢情愿吧。
如果会,那我宁愿选择走进变形室,成为一只龙虾。
影片后截,逃窜到森林中,加入到单身者行列的男主与女主日久生情,用自创的手语悄悄地传达着爱意,在单身的压抑中继续苟且,与酒店中的极端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当爱情暴露,女主被戳瞎眼睛,两人一起逃跑的时候,大家舒了一口气,觉得终有一对获得了自由。
其实,不然。
两人相识时,男主就因二者都近视而喜悦;相爱时,因为一个近视的男人吃醋;就连影片最后的开放结局,所有人也在揪心男主究竟有没有为了所谓“相似”,戳瞎自己的双眼。
他们确实是相爱的吧,可是他们也早已被禁锢在了这个世界的秩序里,近乎偏执地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证明自己的爱,逃不出去。
爱很可怕。
在家看“上海相亲记”纪录片的时候,觉得匪夷所思,写上个人信息与对对方的要求,一周后就能“条件性配对”了。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共同生活很久的那个人不是你最爱的人,怎么办?
比如,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人,就被砰砰击倒了——觉得就是他了,本该是他啊,但你已经结婚了啊,这事怎么办?
十几年后这根本就不再是个问题,有多少人以找到真爱之名离了婚又结了婚。
有意思的是,促成他们离婚的人,有时不是他们再婚的对象。
“你最爱的是不是我?
”这是撒娇,不是在死之前可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只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于自己,究竟什么是“爱”。
文/曼佳 北京电影节看到有部电影《龙虾》,顿生兴趣,不仅仅因为狂爱吃小龙虾,更因为介绍里说的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总数中相当少见,所以还是蛮好奇的。
《龙虾》里反应的是一个相当特别的社会,这里的城市里成年人只能允许有配偶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配偶,失恋或者对方死亡之类,便没有资格在呆在这个幸福的美丽新世界里,他/她必须被强制送到城郊区的一个度假酒店里去,在这里有45天的时间,你可以尽量找到一个人和你配对,性别不限,但是配对的原则是一定需要找到共同点,比如都心狠手辣,或者都是瘸子,或者都爱无缘无故流鼻血之类,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找不到配偶,就会变成你入宾馆时自己指定的某种动物。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正是选择了龙虾这种水生动物,认为它的寿命有100年,且交配能力也很强之类。
这就是这部看似黑色又荒诞电影名称的由来。
当然你想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到处都有监视和守卫。
再说你想逃到哪里去?
城市里容不下单身者,荒野里?
可能吧。
如果你和某人假装有共同点而配成了对,被发现了有更残酷的惩罚,会马上变成动物,被其他动物蹂躏或者杀死。
这个城市和这个宾馆是拒绝单身的,那么其实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单身,不想将就,不想变成动物,怎么办?
城市里自然不能去了,只能逃到莽莽大森林里去游荡。
但是森林里也是危险的,首先宾馆里配对的人每天都组织带着猎枪出来狩猎,每杀死一个森林里的单身者你就可以得到多一天不变成动物的时间喘息,杀死的人越多当然就越没有危机感。
除了这一点以外,森林里也有它严密的法律,单身者不能恋爱,不能暧昧,只能保持独立个体的关系,如果被发现,会被处以残酷的极刑。
所以森林里是另外一个可怕的世界。
故事就从失偶的中年男主人公开始,宾馆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行将就木的老年人,也有花儿年龄的人,有些人拼命找人配对,有些人死也不愿意将就,宾馆里每天都有看似度假胜地的鲜花美酒音乐陪伴,但每个人的内心,都被压抑得时刻要爆发。
男主人公在某件事故后逃出了宾馆,奔向独身者的森林,在这里遇到一个女主角(雷切尔薇姿主演),产生了一段感情,然后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看的时候虽然表现形式是黑色幽默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荒诞不经,但是看了让人一阵一阵地发冷。
这种类型的社会读过反乌托邦的著名小说《美丽新世界》和《1984》就不陌生了。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构建了一个在2050年左右依靠现代化的基因技术和科技技术打造的完美世界,从工厂化批量生产的多生子的胎儿便开始了各种类型的技术操控,将人分级打造成服务于社会的各种类别,由高到底分为五级: α 阿尔法 β 贝塔 γ 伽玛 δ 德尔塔 ε 伊普西隆,最上面的是统治者,最下面的是低等行业服务者。
社会提供相应的各种资源,恋爱和性也是自由的,但是生育是非自由的,因为可以工业化量产且同时进行规格和个性控制。
最重要的这美丽世界每天按时按量提供一个重要的东西“梭麻”,只要吃下或者被强制注射这种东西,任何烦恼暴躁痛苦悲伤抑郁等等负面的情绪统统消失不见,就像去了极乐世界度假,所以人们均生活在幸福美满和平安宁的环境中。
虽然人的级别不同,但是没有不平,因为你什么都不需要想,你认为理所当然,所以什么你也想不出来,因为你在胎儿和幼儿的过程中就已经经过数百上千次的训练成为一个工厂线上下来的标准化的“人”。
当然偶尔也有有一些意外,比如某个线上的胎儿在生产线上可能由于操作者个人原因注射多了量,比如酒精,会造成个别胎儿发育后的稍不同,性格略微暴躁一点儿,于是就带来了冲突的故事。
《1984》是英国作者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想象的在1984年的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按照政治权力划分的,比如内党成员,外党成员,无产者之类,第一种人是专制集权的统治者,第二种人为党做各种配合服务,第三种是被统治的主要人群。
这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时刻修改历史符合今天现状,毁灭所有的错误;同时每个人遵守双重思想:一面不断说各种谎,一面相信自己说的谎;然后政府还发明一种简化的新语系消灭存在的文化。
在无孔不入的监制体系下,主要是电幕科技监视系统和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他们混迹在普通人中你不知道会是谁,甚至可能是被培养中的屁事不懂的小孩,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全部都被以“老大哥”为首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所控制,到处是电眼和密探,每个人都谨小慎微,因为不小心哪天就突然消失了,你的资料被全部清空,就像你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存在过。
而且这里面最可怕的是,政权它有各种恐怖的方法让你消失任何思想和信仰。
里面写的东西非常之可怕,看完以后毛骨悚然。
里面当然还有永远不愿意臣服于这个体系的特别的有思想有意志的反抗者,也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不过。。。
那么说回来《龙虾》就是这么一部集中以上两者集权的反乌托邦电影,它只是以有无配偶这样的选择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叙述故事而已,那个城市看起来很幸福祥和,在街道上的成年男女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自己真的是有配偶的,你有幸福人生才能配呆在这个城市,否则会被警察强制执行送走。
在城市的延伸区配对宾馆里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祥和气氛,虽然表面下是要压抑得爆炸的恐惧——没有配偶就没资格做人。
假如逃到森林里,有做单身的自由,但是也只有做单身的自由,也完全没有相亲相爱的自由,否则一样地被制度所残害或者剿杀,其恐怖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被变成一个动物。
所以无论你在哪一个区,你都没有资格做你想要的自己,你只能做这个制度下被要求的那一种类别。
虽然里面女主居雷切尔薇姿笑容很迷人但是在这个制度下也不可能真正美起来,里面的女配角那个森林头目是演《阿黛尔的生活》中蓝头发的那个女演员,其眼神看起来依然还是有些神秘诡异相当配合这部电影的调调。。
所以这是一部看起来蛮恐怖的电影,恐怖不是因为场景的血腥造成的视觉恐怖,这里面基本算是没有,恐怖是心理感觉上的压抑恐怖,就像那两本反乌托邦小说带给人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东西像幽灵一样地控制着这个社会,让你逃无可逃,你无法选择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个性,自由心灵,自由行动,自由选择,甚至你无法选择做一个人,只是看上去像一个人,而失去了作为自由人的个体的一切特性,如果你有超乎于制度以外的思想,不遵守制度的限制,甚至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非人的动物,甚至是一具尸体。
在这部电影,和与之相关的两部著名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受不了制度所强制给予自己的,无论是看起来丰富但是你不能有情绪有思想的美好世界,还是看起来平静祥和但是你没有其他路可以走的专权世界,他们和这个表现不同的专权世界斗争,结果都是以卵击石。
或者真正懂得了,没有自由毋宁死啊。
人被禁锢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而是思想。
在上述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只成为一部按照时间遵守制度运作的机器。
真正的自由啊,不是你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啊,而是你不想要什么,你可以不要什么。
当然这是部寓意电影和警示小说,也许我们可以庆幸这样的社会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并不存在,但是在某种范围内,其实这种现状并不少见,比如我是为你好,给了你我认为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你还不买账不觉得幸福不感恩涕零?
我定这样的规则是为了让你们少走弯路少犯错培养你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其实未必只是社会的统治者,普通人无论只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是某种制度的编制者,其实这都是可以让人若有所思的参考的。
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如果只反映极少人的意志,诛杀他人异同的思想和意志,这想想就够恐怖的了。
UGC Les halles ,下午一点半场,就像所有的下午场,老年伴侣总是很多,不知道他们看完此片有何感想呢。
开场前另一部电影预告里出现了Monogamie est pire que tout这种有预示性的句子。
电影节奏很好,细节和隐喻非常多,演员表演非常细腻:冷酷女和科林结婚后在床上欲言又止的模样。
森林里慢镜头捕捉Loner的场景很过瘾,工作人员抽烟也很过瘾,背景音乐放的俄罗斯音乐,画面色彩单调阴暗,似乎永远在下雨似的。
荒诞又冷漠。
非常自然得荒诞着,乃至看完后,即使作为一个情节癖,也没有”男主(配)为什么要...呢?
” 的提问。
Bah...荒诞电影嘛,细节都是其次。
我不关心什么中产阶级的矫情情节我也无意把电影和对现代社会种种方面的批判联系 一起。
Did we ever see love?Hotel是一个翻版的美丽新世界,没有什么生物本能需求是物理疗法治疗不了的,更不用提道德。
婴儿热爱鲜花和故事都可以用电击进行矫治,Jerk off当然也可以用热面包机治疗。
不过hotel里打怪升级的条件是爱情。
我没有见过爱情,因为我很难证实这是一场个人的幻觉,还是注视下集体的意淫。
最近在读波伏娃,伴侣关系的本质是保证物种延续,那么是不是只要match,跟谁凑合着过都一样。
Heartless woman装死结束后说的一句话就是”we are a match“。
大家没有在谈爱情哦,我们在谈配对。
要成为一个配对,总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流鼻血或者冷酷无情或者干脆是近视眼。
一切都可以成为和对方match的一个契机,证明双人份独一无二的证据。
然而你最终会发现,给她送兔子逗她开心的人,也可以不是近视的。
所以爱是什么?
爱人是不可取代的吗?
伴侣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套路,可以对待所有人。
就像”夫妻有问题了,就养个孩子,问题就解决了,这招总是有用“一样。
这部电影我挺喜欢,还有一点:剥掉一切只剩下本质的我们,跟龙虾或者别的啥没有区别。
特别是最后,瑞秋瞎了之后质问leader”你们怎么不把他弄瞎?
“ 又或者 男经理对着老婆开枪,又或者,最后科林法瑞尔未归,瑞秋在卡车休息站的餐厅,点了一杯水,惴惴不安得等待他为了她,弄瞎自己。
我就是喜欢所有人都那么自私自利,卑鄙孤独又可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这一周,是对单身狗极不友好的一周。
不仅要面对情侣大军的“七夕恩爱”暴击!
还要面对各路“砖家”的“贱议”暴击!!
“生育基金”——不生两个要扣钱。
“丁克税”——不生要扣钱。
“降低婚龄”——女孩子30岁前要生仨。
虽然近日也有官媒站出来发声,表示“生育基金简直荒谬”。
但对于我们未婚未育的年轻人来说,被暴击后的血槽,不是一句批评就能缓和的啊!!
反正小影我这些天刷了新闻后,一个人抑郁得都吃不下七夕双人套餐了。
一想到这些一个个挂着“博士”“教授”头衔的人,竟然也能说出和你家隔壁邻居大妈差不多的话。
作为一个单身狗,我真的瑟瑟发抖。
如果单身、不婚、丁克真的成了一种罪,需要接受惩罚,那这样的世界该是什么样的啊?
龙虾The Lobster
看到名字想点外卖的人可以出去了。
因为这真不是个美食片!
星光熠熠的卡司,并不是来教你做菜的。
而是为了演绎不少人最害怕的噩梦——单身有罪。
故事背景是一个虚构的近未来社会,那个世界的人类,对象包分配。
不管你是注孤生、还是被离婚,只要目前是单身,都会被送到一家郊外酒店。
酒店里包吃包住,还天天搞联谊舞会啥的,为的就是把各个年龄段形形色色的单身男女配成对。
找不着对象的朋友,先别急着向往。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配对成功的,才有资格进城生活。
如果在45天内还找不到对象的,你就会被变成一种动物。
有的单身狗就真的变成了狗,比如男主他哥。
男主本来是有对象的,可惜老婆跟他离婚了,于是他也被带到了酒店里。
在被询问将来想变成什么动物的时候,男主选择了龙虾。
理由嘛,有点中二,但竟然还被表扬了。
单身狗表示强烈不适!
而在这个满是单身人士的酒店里,要找个对象并不容易。
因为大家都按规定穿得一样,光看外表根本没法挑。
更奇葩的是,配对成功的条件并不是“我爱你,你爱我”,而是“两个人必须有相同点”。
比如男主看上了个头发很漂亮的妹子,可惜妹子不喜欢他的头发。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为了增加大家找对象的积极性,酒店还喜欢搞“配对成功庆祝典礼”和“找个对象洗脑大会”。
前者就是为了恭喜男嘉宾女嘉宾配对成功,刺激剩下的单身狗们。
后者就是在台上演各种话剧小品,展现拥有一个伴侣是多么必要。
你看单身狗吃东西容易噎死,如果你有个伴儿,就可以帮到你啦!
还有单身狗出门容易被强奸,如果你有个伴儿,就不会被坏人欺负啦!
他们还会把刚来的人绑上右手,吃饭、睡觉、洗澡都不能解。
就是为了强调,伴侣,就是右手一般的存在啊!
没有对象的人,是不完整的!
当然,找对象不等于搞对象。
在此期间,酒店工作人员会刺激你的生理欲望,又不让你真正爽到。
要是憋得慌自己解决了,酒店还会拿烤面包机惩罚你。
心理生理双重加压,太特么狠了,比坐牢还苦逼。
当然,酒店里的人们也有放风时刻。
他们的放风活动,是去森林里狩猎逃亡在外的独身主义者。
放心,用的都不是真枪,里面的子弹都是麻醉针。
每抓到一个独身主义者,在酒店的时间就能多续一天。
男主既没本事撩妹,也没本事抓人,自己又受不了酒店的刻板规定,在经历一番挣扎后逃跑了。
他逃到了森林,被反抗组织发现。
可惜,和“强制配对”的酒店比,这个反抗组织是另一个地狱——“单身到死”。
这里的规定是绝对不能谈恋爱。
想调情?
有血吻之刑,具体操作就是先割嘴唇,然后强迫你们接吻。
想打炮?
有血交之刑,emmmm你们自己脑补一下操作吧。
故事最酸爽的地方在于,不管在哪,男主都要反着来。
在强制配对的地方,他找不到对象想单身。
在单身到死的地方,他爱上了个人想结婚。
你说这是不是作!
至于他后面到底有没有变成龙虾,小影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这部电影的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很有意思。
他喜欢用刻意生硬的台词、冰冷机械的情色画面,来营造一种脱离现实的荒诞基调。
《龙虾》里的荒诞,并不是纯粹的黑色幽默,还有值得玩味、细思恐极的隐喻映射。
电影里的这个反乌托邦世界,是个非黑即白的极端社会。
单身、结婚可以选,但不能选自由恋爱不结婚。
性取向可以随便选,但不能选双性恋。
鞋子尺码可以随便选,但不能选半码。
每个入住酒店的人,脱掉的不只是自己的衣物,还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权利。
在这个“成双即正义”的世界里,落单的人走在路上都会被警察盘问。
但人类的感情里已经没有爱情了。
结婚的必要条件,是要有共同点。
男主后来在森林里萌发的“爱情”,开始的原因也是找到了“我们俩都是近视眼”的共同点。
虽然他们这样刻板的思维我们看起来很荒唐。
但想想现在很多情侣,因为“三观不合”“爱好不同”就要分手吵架啥的。
不也是在刻意的追求“共同点”嘛?
片中有人为了和流鼻血的妹子配对成功,故意常常撞伤自己。
这种为了“爱情”伪装、改变、乃至伤害自己的行为,在现实里不也是大量存在的嘛?
更讽刺的是,为了维持婚姻关系,这个世界里还会给你分配孩子。
简直像过家家一样可笑。
以前,小影一直觉得“人变成鬼”的世界很可怕,因为那是个不可知的灰色次元。
但现在,我却觉得这种“人不像人”的世界,更可怕。
比如这部把人变动物的《龙虾》,把人变生育工具的《使女的故事》,还有把人变成行走书柜的《华氏451度》……
这些荒谬的故事,或许曾经存在于历史,或许可能存在于未来,但未必就与现在无关。
反而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
历史,其实和时尚一样,走来走去就是圈儿。
毕竟驾驶员是我们人类,虽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我们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动物。
回到电影,小影想讨论的是:我们竭尽全力伪装自己迎合他人,来逃避对孤独的恐惧。
孤独的人真的有那么可耻吗?
单身这个状态并不虐人啊。
有的人真的就享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独食的单身生活,别提多爽了。
真正虐人的是什么?
是把恋爱、结婚、生子看做人生圆满的标准。
就像这次“生育基金”,很多年轻人其实并不讨厌生孩子,我们讨厌的只是这种强制的建议。
有些事情,自己想做的时候很爽。
但是你要不顾客观情况,还逼我,那我就不爽啦!
生而为人,真的很苦。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有很多种失去自由的方式。
寄宿上学、长大工作、进入社会、结婚生子…可能对一些人来说,是毕生追求的理想,但对另外一群人来说,则是失去自由的牢笼。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很自然的道理。
但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就是人可以选择吗?
“结不结婚,生不生娃,关你p事啊!
”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如果一个故事让你若有所思,往往是因为那比喻精准地反映了真实。
该片导演称电影的本质是向社会提问,引发人们的思考。
他也正是将现实中扭曲的社会现象挑选出来,放大,重组,再具象变成寓言式的故事呈现给观众,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切中要害,逻辑清晰,娓娓道来。
在《龙虾》这部影片里,导演对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采用区别化的影像处理,使得电影世界看上去与真实世界并无差别,虚幻与现实始终紧密衔接,揭露着同一种荒诞。
在此片的设定中,幸福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必须成双成对。
婚姻上升到了国家管控的层面,单身有罪也被认定为真正的违法行为,连单独出门都要随时接受警察的检查与盘问。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变成单身,就会被遣送到单身酒店集中治疗,45天内不能成功配对的人,将会剥夺做人的权利,变成一种指定的动物。
如片名所示,影片讲的正是主人公大卫由人变成龙虾的故事。
(一)非开放式结局导演虽然给出开放式结局的假象,但整部电影的内在逻辑都指向了唯一的结局:女主装瞎试探爱情,男主真的戳瞎了自己,两人结合,但随后女主装瞎被拆穿,共同点消失,关系破裂,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
首先从各角色行为逻辑的一致性考虑,独身阵营女首领打击婚姻阵营的方式并非杀戮,而是戳穿爱情假象,破坏夫妻关系,同时证明独身主义阵营价值观的绝对正确。
所以她活埋男主其实是检验,期间男主非常顺从,并未表现出任何反抗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死,这说明他通过了考验。
此后女首领震惊又失神的表情特写镜头,也说明了男主愿为爱情付出生命。
为爱不惜生命的人又怎会吝惜一双眼睛呢?
整部电影男主一直对女主都是真情流露,导演将男主吃醋的程度做了细致的展现(哈哈哈哈,我扶墙笑一会儿再接着说)。
女主失明后,男主依旧悉心陪伴,谎称网球就是猕猴桃这种善意的谎言更表达出他对女主的心意。
他一直苦于找不到共同点,纠结了好几天后决定戳瞎自己眼睛,制造一个共同点。
注意,戳瞎双眼是男主主动提议的,并没有人强迫他。
而电影结尾镜头的黑屏,暗示男主已瞎。
再说女主,误以为自己失明后,她对首领吼道“为什么弄瞎我,而不是他?
”这一点足以证明女主对男主的情感不足以上升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她有充分的可能和动机选择试探男主。
此外,女主在刺杀女首领失败后,女首领提议带她回森林,期间她会和女主说什么,大家自己脑补。
影片结尾女主自然地向服务生道谢,以及望向窗外的镜头证明了当时她已恢复视力。
真爱凤毛麟角,她如此幸运,却依然摆脱不掉渴望检验爱情的强烈欲望。
然而,牺牲掉爱人以满足自我虚妄的人,又能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呢?
影片中唯一经受住生死考验的爱情,最终被荒谬的试探彻底辜负。
影片结尾黑暗中响起一片掌声,证明两人结合,而随后的海浪声,证明女主装瞎被识破,共同点消失,男主最终还是变成了龙虾,也许正如他最初所愿,在大海中自由、高贵、孤独地生活了百年。
(二)导演的提问关于人性与爱情的解读,本片导演拿捏的力道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极为相似。
爱情本是奢侈品,我们往往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人性自有其黑暗,也有其温情的一面,人性本身并不可耻,无需粉饰,正视即可,我们也始终都被赋予选择的权利。
我个人并未感觉此片黑暗,黑色幽默与暴力冷峻的风格其实都是为了更好构建主题,更好地激发观众去思考。
导演并没有否定婚姻制度,也没有为独身主义摇旗呐喊,而只是将两种观念的冲突具象为敌对的阵营,更强烈、更清晰地表达。
导演真正批判的是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讽刺的是对幸福标准的固化、唯一化,揭露的是多数对少数毫无道理的摧残。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它唯一么?
爱情是什么?
人性的真实是怎样的?
人区别于动物的是什么?
如果人丧失自由意志,被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人和动物还有差别么?
…导演一句句在追问,只是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们也无需趋同。
"Partner or Life"和"Love or Life",这或许是酒店和森林里的两组主要意象。
在酒店里你只需要找到你的“伴侣”,没有人在乎这段关系的因由和内在,只要两个人能“维持”下去,就能被群体所接受,然后继续生存下去。
在森林里你在生命的威胁中被迫反复确认你的“心意”,因为没有人在乎你的情感是否真实,只要你被发现表达爱意,就会被群体所抛弃。
只有你能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负责并且认真思考。
"One day, as he was playing golf, he thought tha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pretend that you do have feelings when you don't than to pretend that you don't have feelings when you do."本老师的角色为了生存,选择前者。
他看上的女孩总是流鼻血,于是他偷偷在泳池边上用力磕自己的鼻子,在走廊的桌子上用力磕自己的鼻子,假装自己也总是流鼻血。
因为这个理由,他和她走到了一起。
(本老师把自己的脸用力砸向桌面时心都揪紧了)男主为了生存也打算选择前者的,所以他同那个流鼻血的女孩跳舞。
但是当那个宁愿在最后一天自杀的女人来勾搭他时,他发现伪装自己的真情实感实在太难。
于是他终于选择了一个“没感觉”的女人,一个冷漠无情的女人——他以为自己只需要伪装成同样冷漠无情就好了。
所以他平淡地和她谈论跳楼的女人,平淡地看着她(假装)被呛到窒息,直到他们结成了伴侣。
但是他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是没有完全相信他,并且通过杀死他已经变成狗的哥哥来试验他。
当然他的伪装被拆穿了。
于是男主逃往森林。
Partner or life,他想要生存。
然后他遇到了真爱。
她救了他一命,他捉来她喜欢吃的兔子。
最开始这就是一切。
然后他们越发难以控制,就像上面那段女人的旁白,人总是很难隐藏这种“感觉”。
他们用手势交流,甚至完全摆脱了语言。
他们终于说出爱意,准备逃离森林去往城市。
这时,女人被leader用治眼睛的理由骗去城市,双眼致盲。
回来后男主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陪着她做触摸认知练习,还许诺说要教她德语。
最后他决定拿生命冒险,把leader扔进逼他给自己挖的坑里(留着leader的脸因为leader曾告诉他如果不覆盖住脸,会被野狗咬得面目全非),躲开酒店的车,逃进了城里。
我并没有听清楚为什么男主最后要试图刺瞎自己的眼睛,所以我也不知道最后女主能等到什么,但是我确定男主说出"I love you"并带着她一起逃离时,他想要爱情。
另外,当男主冲到本老师的游艇上拆穿谎言,本老师的partner扇了他一耳光。
或许是真爱,或许是恐惧,恐惧如果作为基础的谎言被拆穿,“家庭”与“伴侣”的关系将会走到尽头。
酒店里是“婚姻”,婚姻可以基于谎言,但是不要被拆穿。
森林里是“爱情”,爱情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却困难重重。
当爱情遭遇森林中的障碍,它就试图逃往城市,以婚姻与家庭作为自我保护。
片子结尾那首歌,《Τι Είν’ Αυτό Που Το Λένε Αγάπη》(What Is This Which They Call Love),挺点睛的:Τι είν’ αυτό που το λένε αγάπητι είν’ αυτό, τι είν’ αυτόπου σε κάνει να λες το σκοπόσ’ αγαπώ, σ’ αγαπώ, σ’ αγαπώWhat is this which they call loveWhat is this, what is thisWhich makes you to say in the endI love you, I love you, I love you
影片风格从《狗牙》萌芽,到《龙虾》生根。
片子的讲述方法是把男和女、人和人之间,打了无数比方。
用傻到实验戏剧的表演和表现方式,来刺激观众回忆自己身边的虚情假意。
爱情,那么普世;婚姻,如此僵固。
造物主当初使了个绊子,让人类迷茫感情,迷恋感觉。
眼神骗不了对方,遂抠掉得了。
最后一场,配个解说词其实就是“爱情是盲目的”,导演口吃,安排成两人都瞎了,处理得当,实为劣作。
记得在早十几年前,那个对传统进行深刻反思,并兴起的一股反传统浪潮中,单身人士曾被称为单身贵族,他们自豪于无拘无束的生活,鄙夷婚姻的种种束缚,但近十年,传统的价值观迅速回归,婚姻又变成了人生不可或缺的标配,单身人士的地位也随之骤降,直到近年,已然降到了畜生道,被称为狗!
单身狗!
也许,在西方世界里,狗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宠物,并不那么令人感到屈辱,但在中国的文化里,狗是用来骂人的,比如狗东西、狗日的、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除了地位的低下,在这个以撒狗粮为乐,以虐狗为荣的时代里,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强,还会走上绝路......为这个绵阳的单身汉默哀。
(见下图)
不幸的是,我恰恰就是单身汉,而庆幸的是,除了精神的折磨和舆论的攻击,我并不需要为单身付出更大的代价,只要意志够坚强。
但《龙虾》这部影片,着实让我吓出一身冷汗。
影片描述了一个有着严格婚恋制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单身是有罪的,某个人一旦进入单身状态,就会被捕,关进一家特定的酒店里,寻求配偶,如若45天内,无法找到匹配的伴侣,那么他就会变成一只动物被放生。
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单身汉都瑟瑟发抖的惊悚故事,想想看吧,我们会因为单身,从名义上的畜生,变成肉体上的畜生。
影片的主角大卫是一只不幸失婚的单身汉,于是他被关进了酒店,开始了一段奇葩的经历。
为了宣扬单身有罪,入住酒店的新人都要被拷住一只手,来生活一天,以体会万事都要成双成对的“真理”,然后接受证明婚姻种种好处的课程,这种对婚姻的强行推销手段,也许只是令人稍感不适,但随后,用烤面包机电烤自慰的单身人士,以及由女佣以臀部按摩单身人士的生殖器直至勃起,又不允许射精的举动,则已经构成了对人权的严重侵犯,而酒店对单身人士的终极惩罚——将单身汉变成动物,剥夺其做人的权利,则是这种罪行的升华版本。
入住第一天要被拷住一只手整个酒店名义上是让单身人士摆脱孤独,享受婚姻的天堂,内核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反乌托邦社会。
强行每个人都接受崇尚婚姻的价值观,实质是一种独裁行为,婚姻再美好,人也有选择单身的自由,这是基本人权。
同时,即便是一个崇尚婚姻的人,也有自由选择何时进入婚姻,毕竟缘分是不可期的,45天短暂的强制性时限,是一种对感情的蹂躏和人性的摧残,毫无人权可言,这也最终扭曲了婚姻的初衷,酒店的单身汉纷纷制造谎言,进入一段段没有感情基石的虚假婚姻,以逃避最终的惩罚。
自慰的人接受惩罚一番波折与挣扎后,大卫逃离了酒店,来到了单身人士藏身的森林,原本以为获得自由的他,发现这里不过是另一套规则下的反乌托邦体系,在这里信奉独身主义,凡是恋爱的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领头人还常常窜入结婚人士的家里,破坏他们的感情,而大卫偏偏在这时,找到了情投意合的姑娘,于是乎,事情就尴尬了。
显然,影片并无意去探讨婚姻与独身,孰是孰非,而是告诉我们,对于感情这种私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不论结局好坏,尊重个人意愿的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强制性的婚姻和强制性的独身,都对自由的践踏和人权的伤害。
大卫与恋人整部影片,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了两个有关婚恋的反乌托邦系统,期间充斥着荒诞的黑色幽默,虽多有夸张的成分,却是对现实的犀利讽刺。
中国当下的社会,何尝不是处于婚恋、独身这两种价值观的对抗之中,互不相让?
非单身人士,讥讽单身人士为狗,单身人士则搞出去死去死团,诅咒非单身人士,难道就不能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观吗?
亦或者,大多数人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如今,婚恋价值的重新回归,让单身人士的日子相当难过,不少青年不得不租借伴侣,回老家过年,以应付一众长辈的夺命催婚,这和影片里为避免变成动物而谎称相爱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出现反乌托邦的政治制度,但整体文化氛围,却弥漫着缺乏包容多元化价值观的自由气息,而我们的邻国韩国,甚至已经将矛头对准了单身人士。
大卫的恋人被独身主义领导人惩罚弄瞎双眼去年,韩国政府推出新的税改方案,年薪2000万韩元到3000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需要多缴纳20万韩元(约合1100元人民币)左右的税金。
对此,未婚职场人士叫苦连天,这种税收也被调侃为“单身税”。
韩国政府推出这个政策,旨在解决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问题,然而感情的事岂可勉强?
尽管《龙虾》对强制性的婚姻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可它对单身人士面临的社会困境,所进行的夸张却深刻的描摹,还是让身为单身狗的我感受到了一万吨的伤害,在越来越推崇婚恋的当下,谁能保证单身人士的地位会不会进一步沦丧?
大卫和恋人逃离森林故事的结尾,大卫带着眼瞎的恋人逃出森林,回到城市,但问题又来了,在这个反乌托邦社会里,竟然连恋爱的理由都是由官方规定的!
恋爱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点才能结为夫妇,大卫的恋人也认同了这种荒谬的体系,于是大卫面临着戳瞎自己的双眼,还是离开爱人的艰难抉择。
大卫企图戳瞎自己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字幕出现后,传来的阵阵海浪声,还是让昭示了一切。
大卫曾说,如果要变成动物,他将选择变成龙虾,因为他喜欢大海,而看完整个故事后,我也终于领悟为什么大卫喜欢大海,因为大海象征着自由,这也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展开逃亡的理由,因此即便是以真爱的名义,也不能剥夺他的人权。
龙虾是对单身人士的惩罚,也是对自由和人权的捍卫!
而我想说是,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不再以狗来称呼单身人士?
这难道不是一种价值观的霸凌吗?
首发 百度电影吧 微信平台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龙虾》,下面请看前线找到了或找不到爱侣的男男女女们风格迥异的评价了!
George:好无聊。
Prometheus:概念给劲儿,但感觉后半段差口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世界观很可以,但是仅仅有世界观不可以。
莫扎特仑苏:这个寓言式电影的象征性在不完整的模型构想中失去了意义。
RIVER:围城式的男女关系探讨,旁白没了以后便觉无聊,结尾失控。
RyanRyqn:怪诞黑色荒诞喜剧把当代单身问题带入反乌托邦探讨,后期在冷酷中溢出一丝导演的浪漫,最后一个长镜头回甘很久。
法罗岛帝国皇后:逼婚催孕集团VS反婚反孕大军,兰斯莫斯来中国取过经吧。
神奇的设定,奇幻的分外优雅,工整严肃的画面展现了荒诞不经剧情,风格比《宠儿》更突出,不得不佩服兰斯莫斯的才华。
苍山古井空对月:前半部分在酒店的设定有点意思,男主角逃出酒店后就很无趣,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讲下去,很多情节比较莫名其妙,比如孤游者潜入酒店这一幕,既不敢杀人,挑拨离间后带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就是设定先行,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一定要有配偶,本片也没有解释。
盆满钵满赵+:单身有罪的乌托邦设定太有趣了。
病态的世界让人产生绝望,要么崇尚单身到极端,要么崇尚伴侣到极端。
可笑的只有类似的共同点才让大家觉得对方是真爱,甚至是都经常留鼻血,都是近视眼。
最后阻止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任何组织,是可笑的共同点的消失,婚姻爱情太可悲了。
给艾德林的诗:反乌托邦的概念先行,这套预设搭配古典乐降格视听,呈现应该本来挺有戏剧化趋向的未来搬演,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设定,前半段旁白加前后两段别扭的规则和全篇机械化的冰冷表演都在试图离间陌生化,形成一种别当真开个玩笑的效果。
典型的“风格不错,没啥深度”的电影节陪跑电影。
Hethang:尽管存在一些意味不明与无法自洽的地方,但整部电影的剧作真的高光到令人赞叹。
从熙熙攘攘的酒店到郁郁青青的森林,从将所有单身者视为低贱的人到视伴侣们为祸害的人,从男性到女性,从人类到动物,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确实一颗就算有着无数装饰却不改自私本性的心。
在欧格斯·兰斯莫斯独具个人特色的诡异画风下,这样的人性弱点被刻画得更为犀利,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恃清高的、艰难求生的、自由自在的每一个个体却都在为自己铺满鲜花的路上耗尽了精力,可结果都是你看着自己只有一时的“丰功伟绩”,最终却都像龙虾那般,被别人烧红了躯壳、剥去了外壳、贪婪地吸去每一寸鲜肉和每一滴汁液,成为了别人道路上的一块砖。
最后那把刀是否贯穿眼球依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是要唯我独尊地活下去。
至于感情,只字不提。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