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柯明斯基理论第一季逐浪之夏第二季新生,重生魔术大逃杀传说第二季奇异恐惧曝·光心花路放铁警神犬黑暗的欲望第一季风风风丫鬟不好惹葬礼上的死亡熟悉的她心之所爱年兽希科克特别响,非常近暴走狂花从爱情到幸福我的老公是她的恋人身为VTuber的我因为忘记关台而成了传说心理较量一雪前耻法兰西你知道夜晚行骗天下JP德云三逗士眉间雪笑口常开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无为的魅力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

我不觉得。

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

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的节点让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的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的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

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的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

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的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

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

导演那已炉火纯青般娴熟的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2 ) [Last Film I Watched] Le Havre (2011)

Title: Le HavreYear: 2011Country: Finland, France, GermanyLanguage: French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Writer: Aki KaurismäkiCinematography: Timo SalminenCast:André WilmsKati OutinenJean-Pierre DarroussinElina SaloBlondin MiguelEvelyne DidiQuoc Dung NguyenFrançois MonniéJean-Pierre LéaudLittle BobPierre ÉtaixUmban U’ksetIlkka KoivulaRating: 8.3/10

Le Havre, the port city of France, is given a retro-chic luster by Finnish auteur Aki Kaurismäki, LE HAVRE is a straight-faced parable singing the praise of altruistic deeds, Marcel Marx (Wilms) is an elderly shoeshiner, leads a quiet life with his wife Arletty (Outinen), and their dog Laika, then one day, Arletty falls gravely ill, and is taken into hospital but she prefers not to let on the severity of her condition (malignant tumor) to Marcel.During the same time, a teenage illegal immigrant from Africa is on the lam, whom Marcel alights on near the waterway, out of goodwill, Marcel leaves him food and some money, and before soon, the boy, whose name is Idrissa (Miguel), ends up in Marcel’s humble abode and turns out to be rather amenable and sensible. Apparently from the very start, Marcel is sympathetic toward's Idrissa’s fix, so he takes it on himself to help the latter reach London, where he can be reunited with his mother. This requires some footwork, Marcel travels to Calais and meets Idrissa’s grandfather (U’kset)who is interned inside a refugee facility, from their conversation Marcel knows Idrissa’s father has died in transit, and acquired the address of his mother in London. Back to Le Havre, he organizes a come-back concert for the local rock star Little Bob in order to raise enough money for Idrissa’s stowaway fee, but they must act rapidly because a diligent local detective Monet (Darroussin), starts to sniff around Marcel’s business, and will he let the boy off the hook when the crunch comes?LE HAVRE is permeated withKaurismäki’s stock-in-trade, the quaintly appealing reductive settings underlined by his muted chromatic choices, an equable cinematographic movement pays solemn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s of its sparse mise-en-scène; the deadpan acting modality (somehow quite poignant thanks to his usual players), not-mincing-words dialogue, and his never-diminishing rock n’ roll frame-of-mind, captured with utter elation by Little Bob aka. Roberto Piazza’s age-defying live singing. All the composites are there, but what makes LE HAVRE a more cogent and touching pièce-de-résistance than his other works, say the bleakly postured LIGHTS IN THE DUSK (2006), lies in Kaurismäki'ssacred faith of compassion and philanthropy that so intrinsic to a living human being, in particular a sense of communal solidarity among the denizens, formed almost overnight when words of Marcel’s action filters through the close-knitted neighborhood, whether the matter in question is about immigrant or not, Kaurismäki’s fablerams home that good deeds always meet with a worthwhile reward, however improbable or even“miraculous” as in this film, and it is not at all cutesy or didactic,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magnificent twist and it is so life-affirming and pleasurable. French actor André Wilms impresses with his straight-up good guy image, yet he is not above fibbing and hobnobbing when he sees fit, but not one minute he relinquishes his dignity, integrity and optimism; equally memorable isJean-Pierre Darroussin’s outwardly surly detective, surprisingly holds together his about-face without too much of affectation. One might contend that the story is seen through a pair of rose-glassed spectacles, and could be seized upon as a blunt propaganda towards the topical immigrant policies, but a film's greatness indeed should be appraised by its own virtue sans spatiotemporal perimeters, thus, for my money, LE HAVRE is a charismatic bread of life reinforcing our faith in human nature (which is ever so imperative at present), meanwhile not sacrificing its distinct artistic flair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referential points: Kaurismäki’s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 7.7/10), LIGHTS IN THE DUSK (2006, 5.2/10).

 3 ) 20240601 《Le Harve》映后座谈会

油画般的质感。

不过我来晚了,坐不到好位置,一直昂着头看太累了。

映后座谈也很精彩,阿基的电影有点存在论的基调,肉身被禁锢,但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自由,甚至为了自由可以杀死肉身。

但好像是时代背景使然,607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之时,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当信仰消失,where to go ? (阿基的布景表达了对那个年代的怀旧,比如《枯叶》中用旧收音机播出俄乌战争的新闻)逃出芬兰赫尔辛基就像是逃出资本主义机器的炼狱,但是要逃到哪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只好改变心态,底层人士也有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即使是住集装箱(《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个温馨温暖的家,永远不变的追求是人间的温暖和爱。

影片前5分钟,有个炼铁厂的片段,工人下班后去看电影(电影诞生时是底层人民的娱乐),看的电影正是电影史上第一个长镜头电影《工厂大门》;举报Indriss 的老头正是当年新浪潮经典《四百击》的主角。

所以这也是迷影电影啊

 4 ) 最后的电影作者

  考里斯马基是当代电影人中少数几个自己编剧、执导、剪辑并使用固定的演员班底的导演。

一致的电影主题,相类似的影像风格等都使得他被称为“最后的作者导演”。

就像伯格曼的一生总结之作《芬妮和亚历山大》,《勒阿弗尔》也是他固有主题和风格特征的汇总。

   一、 ■新现实主义  在考虑《勒阿弗尔》的风格时,马基有明确的指向:“我想这部电影试图对法式的新现实主义进行新的改造。

维托里奥•德•西卡和塞萨•柴伐蒂尼风格是潜在基调,在此基础上我给它的新现实主义加上马塞尔•卡尔内和雅克•贝克的感觉。

无论是我自己的起点还是这个小镇自己的起点,都完完全全是一张白纸。

人们可以使它成为梅尔维尔式或者《米兰的奇迹》(Miracle in Milan)式的电影,又或者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  □现实主义。

《勒阿弗尔》剧情直线发展,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呈现一段完整的生活片段,故事有时跳跃有时停滞,但是从不回头。

人物的前史都在轻描淡写里完成,考里斯马基不会用闪回去交代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不关心从前,而只是当下才是他更愿意凝视的东西;只有当下的处境,才更值得书写。

它的场景简单,场面调度也简洁: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物和别无他物的光秃秃的房间,就是故事展开的戏剧化舞台。

台词也简洁直接,不人为制造煽情高潮。

正如他自己所说,华丽的设计只会带来距离感,毁掉他想要创造的现实主义。

  □Dogma95。

《勒阿弗尔》让人想起同样来自北欧的拉斯·冯·提尔和他著名的Dogma95誓言。

这场距今最近的电影运动轰轰烈烈却也很快偃旗息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考里斯马基也正以他自己的形式践行着当年的纯洁誓言。

影片中一段实拍的纪录片片段,音效使用的克制,都用一种自然主义式的前卫去追求电影的纯粹本质,既疯狂又孤独,既独树一帜又似曾相识。

他又被誉为道格玛95的前行者,抵制过多的技术,舍弃数字技术特效,相信影像本身的力量二、 ■水下的冰山  就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马基有意的节约和克制之下,隐藏着水下“八分之七”的暗涌,静默之中,张力尽显。

  □极简主义。

《勒阿弗尔》的人物少、场景少、台词少,情节设置简单,有留白的叙事和开放结局的设置。

在视觉语言上,多固定机位拍单镜头,运镜风格简单利落,画外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如擦鞋匠给小孩留午餐和钱的场景,只用了一个镜头来表现:镜头对准楼梯阶梯,擦鞋匠的手在放入面包和钱之后出画,镜头不动,画外传来划水的声音,这个镜头至此结束,救助关系交代简洁又不失神韵。

□ “布列松式”。

人们往往将考里斯马基和布列松做对比,在克制绝无花俏的镜头下,考里斯马基正如布列松一样,呈现出的是生涩的画面感和非连续性的叙事。

和集中表现冲突和戏剧化的传统叙事方式不同,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没有充满对抗感的镜头和调度,人和事都发生在沉默平淡的空气下。

如布列松热衷于拍摄人物的手和脚一样,考里斯马基同样热衷与身体某个部分的细节动作,比如一个眼神,一双鞋,一个细微动作等。

在《勒阿弗尔》中,拍摄坐在饭店里吃饭的马塞尔时,考里斯马基摒弃了中景镜头,将镜头聚焦在马塞尔那双挥舞着刀叉的手。

这种对于局部动作的固执地捕捉,创造出影片的独特节奏和趣味。

三、 ■鲜明的个性对阿基的影迷来说,怎样的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光是欣赏大叔的的气质和个性就够了。

  □外冷内热。

《勒阿弗尔》影像风格一如往常冷峻,整体影调为冷峻的灰蓝色,人物在冰冷的街道上穿梭,在冷色调的房间里生活,似乎这样带着点悲伤的蓝色,才是普通人生活的真正色调与温度。

但故事冷峻的色调下,情感却柔软温暖,就像室内和人物身上点睛般的鲜艳红色:马塞尔在病房里放的一束红玫瑰,鲍勃慈善义演时候的一头银发和红色皮衣,别离时给伊德里塞披上的红色外套等,都是生活希望的暗示。

这股温情更是被各种缤纷色彩点缀:当伊德里萨的计划顺利进行时,妻子也得以健康出院,她身穿的黄色的裙子和手握的黄色的玫瑰带来的是家庭般的温馨,窗外,一丛淡粉色的樱花耀眼明。

  □怀旧古典。

如同马基往常的电影一样,《勒阿弗尔》也被“做旧”,人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被有意淡化,与情节无关的人物、纠葛被抽空。

故事中只有破旧的建筑,简陋的汽车站,老款式的落伍汽车,连电视机都是小小的屏幕,更不用说电脑和各种现代科技。

阿基是一个颇为怀旧和保守的人,他不但把赫尔辛基设置为过去几十年建的样子,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呈现这个法国港口。

电影被刻意拍成一部类似法国三、四十年代诗意写实主义时期的电影,也特意营造出久远年代的氛围。

打扮守旧的人物,精心设计的道具(比如古旧的音乐设备),加上怀旧风的光线和音乐,共同营造出一个似乎发生在记忆中的空间。

而那些发出幽暗霓虹光的街道酒吧与其中单纯的人际交往,更是带着一种复古情调。

  四、 ■间离的态度考里斯马基拒绝向主流社会、大众审美潮流和消费文化投降,他程式化的镜头语言和简洁冷峻的叙事,共同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欧洲艺术电影品味。

  □零度表演。

《勒阿弗尔》沿袭了马基对情感和演员的抑制处理,而两位御用演员——女演员卡蒂•奥廷宁和男演员安德烈·维尔姆斯同时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甚至还包括特吕弗的御用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他也曾主演马基的《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他们虽然纷纷随着导演一起老去了,但是不变的却仍是那种“零表演”的风格:遵循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没有表演,没有技巧,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生命,就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活动。

马基也仍然对他们实行“绝对的操纵”,对他们每一个眼神的几厘米偏差都有严格要求。

在这种苛刻的疯狂之下,考里斯马基的演员永远服从于剧情,永远过目难忘。

  □驻足旁观。

考里斯马基是个旁观者,冷眼看着每个人物的喜乐,甚至都不愿让镜头去介入其中,《勒阿弗尔》中大量定格式的特写镜头仿佛某种故意的“间离”,就连根据人物眼神剪接的镜头也不是常用的视点镜头——这样冷静疏离的镜头处理,提供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

考里斯马基不把观众代入人物,却只把他们放入场景,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他的幽默也常常以慢半拍的方式来形成错位——这种“天然呆”竟让阿基大叔也具有了呆萌气质。

【已载刊】

 5 ) 不完美的阿基

勒阿弗尔,是一个成名作家抛下光鲜的一切跑去港口小城当擦鞋匠,撞见一个偷渡男孩的故事。

·阿基·考里斯马基,江湖人称芬兰贾樟柯(joking阿基从来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完美导演。

他任性地使用推镜、切自己喜爱的bgm。

故事情节也说不上有多么跌宕起伏。

但他镜头下凌晨时分的赫尔辛基,酒鬼们在空荡的、说话时会冒出雾气的大街上聊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和果戈里;给病床上昏睡过去的绝症病人读的是卡夫卡;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

我的天呐。

更吊诡的是,阿基的影迷们好像全都能无缝契合导演的音乐审美。

·上艺联11月的阿基回顾展引发了小范围的影迷狂欢。

说来也不离奇,无非是天下理想主义者苦现实世界久已。

导演用光影造梦,影迷便一头钻进这个理想的平行时空,看人与人之间如何诚实地对话、互相依靠。

·在阿基光影世界里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好的。

大门向纯真的人打开,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6 ) 星星点点的善意一闪一闪亮晶晶

这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虽然讲的都是底层人物的心酸生活,但是每一个人都努力的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能与他人互帮互助,对人性彻底失望的时候倒是很值得看一看。

一个偷渡的移民小孩,引发众人的善心。

作为电影中的男主角,他曾经是个作家,如今却是一个擦鞋匠,虽然收入微薄不稳定、时不时被鞋店的老板谩骂轰走,但是男主却一直坚持着这个旱涝不保守的工作。

他有一个温柔善良的妻子,虽然没能给她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是每天赚到的钱都能上交给夫人;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是每次去医院看望妻子都不曾忘记捎带一束花;虽然自己早已不是大男孩,但是他的生活离不开妻子。

虽然生活清平,但他依旧愿意帮助移民小朋友,让他住在他的家中,哪怕招致警察的麻烦;虽然拮据,但是他愿意跋山涉水去寻找移民小朋友的家人;虽然力量微薄,但他还是愿意大费周章举办慈善音乐会为移民小朋友凑够偷渡费。

面包店的老板娘,虽然男主总是赊账买面包,但是在他妻子生病住院后依旧愿意接济他;在移民小朋友被发现后,哪怕可能招致警察的麻烦,依旧愿意帮助男主藏匿小朋友。

杂货店的老板,虽然平日里不愿意赊账给男主,但是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后依旧愿意给男主提供吃的东西,为了不让男主难为情,还找借口说那是快过期的食品;为了成功将小朋友送到港口,不惜以身犯险在警察的眼皮子底下送走小朋友。

同为移民的老张,为了拿到一张身份证花了8年的努力,为了给女儿买辆自行车攒了很久钱,虽然同为擦鞋匠、同样辛苦,但是他依旧愿意与男主交朋友,愿意帮男主筹办慈善晚会,为了凑够钱愿意把攒了很久的钱捐出来。

作为一名警察,他的责任应该是抓捕小朋友,然而最后的最后还是这位警察帮小男孩做了掩护。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没有显赫的身份、万贯的家财,其实都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但是人性的光辉在这些人的身世都得到了发光。

电影结束时,小男孩成功坐上了去往伦敦的船,身患绝症的妻子奇迹般的痊愈,也许,善行真的会有善报吧。

 7 ) 你願意泊岸到這《心靈港灣》嗎?

《心靈港灣》(La Havre)早在三月至四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公映,在電影節的繁忙趕場中錯過了不少的好電影。

幸好,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背後母公司是安樂電影制片公司,得以讓觀眾看到特別的放映場次。

在電影節的場刊裡,《心靈港灣》被放在「大師級」的頁面裡,難免會令人有些期望,即使沒有看過導演的其他作品也會因而自我投入到這部小電影當中。

電影的中心主旨相當的簡單,就是「好人有好報」,以溫情、友情、愛情打動觀眾的心靈。

故事發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老人馬修與妻子生活足襟見肘,但尚算生活愉快,夫妻之愛有愛,總會為對方設想。

例如太太會把先生賺回來的工資儲起來,而先生了解太太心裡的想法,二人與小狗相依為命。

生活簡單、樸素、沒有多餘的物慾,更沒有自私的一面。

電影開場時,馬修到附近的商店賒帳,他的「惡行」不至完全令人憎厭,而是看到他的鄰居對他的忍讓。

在電影的對白裡也淺淺的帶出他曾經有個「花花公子」的青春時光,從前他在一個遊走於巴黎的藝術家,如今他在南部當上生活得不穩定但開心的擦鞋匠。

導演曾經揚言不再拍電影,結果觀眾一等五年,他還是回來了。

相信喜歡郭利斯馬基的人會看得到導演有什麼的轉變。

事實上,影片的風格相對是輕鬆的,一開始我們就見到只要有生意,那怕是什麼人主人翁還是會替他們服務。

正所謂「職業無分貴賤」,即使是犯人,馬修還是會替他服務,這就是「職人」的道德。

電影除了是帶出法國南部的小鎮生活外,還加插了難民元素與警民之間的角力。

非洲來的伊力沙誤打誤撞,上錯賊船自以為偷渡到英國,誰知到了隔岸的法國諾曼第區。

好運的是他雖然是「人生路不熟」,幸好遇上好人肯收留他。

這個好人不用多說便知道是馬修。

最初遇到黑人小孩,馬修的反應不但沒有驚訝,反而振定的問他餓不餓。

除了是「同情」以外還動了「惻隱之心」,在父母一輩的教導裡,不知從何時開始就對陌生人起了疑心,再因為街上經常出現騙子而令我們對身邊的人與事感到冷漠、無情。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面鏡子,告訴我們隨心而行,或者好運會隨之而來。

戲裡主要有幾條的脈絡,其中一條是講述馬修與太太的愛情,這部份相對顯得太快,淺薄地交待女人的忍讓、婉委、即使餓著肚子也要為先生煮點東西,即使是有病也不容讓心愛的人擔心,深怕對方因而崩潰。

馬修自知不能為太太做些什麼,他只是知道他的責任是完成伊力沙的願望。

而事實上他並無實質的責任,只是他覺得稚子是無辜,他或者是某場戰爭的受害者,或者從宗教種族的枷鎖中逃離。

若把孩子交到警方的手上,恐怕會陷孩子於不義,或者馬修想過這一點,又或者是基於對孩子的關愛,他相信孩子並不是壞人,背後總有說不出的故事。

除了馬修的幫助外,他身邊的鄰居與朋友也有伸出援手,故事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一班人為籌錢而辦音樂會,並邀得LITTLE BOB出聲。

據知電影中的LITTLE BOB是位七十年代的歌手,相信導演有這樣的安排是緣於眷戀當時的音樂,又或者認為劇情有這樣的安排是合適的。

的確,電影看起來是有點「超現實」的,當佛山的小悅悅被車轆過後路過的行人不出手相救,當中國被公認為沒有好人時,我們看到有「法國好人」。

某程度上,筆者認為中國人更應該看這部電影,而不是遇上不公的事件而視而不見,更要出手幫忙,動一動惻隱之心,而不是想到功利主義。

縱然如此,電影用少量的篇幅講到法國的社會民生,例如是利用假身份證、難民營的問題,都帶出法國社會的不安與騷動。

然而,電影最希望帶出的是不同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帶出「法國好人」主動替黑人小孩尋親,更主動出錢協助他到英國。

而當中的幹探由起初懷疑主人翁到接受他的好意,當中是經歷了情感的轉變,他明白「幫助」與「犯罪」是徹底的兩回事,也不忍孩子被送進法院、監獄或者是遣返。

這裡帶出不同種族的也有互愛,人與人之間有信任的存在。

這部電影為觀眾建構了烏托邦世界,一邊看一感覺導演有這個編排相當的清新,在處理議題的時候故意的放輕鬆,不把緊張的情緒帶到電影裡。

故此,看起來時顯得耳目一新,暖意窩心。

將心比己,把電影帶到生活上實踐的話,你又願意收留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嗎?文/Dorothy

 8 ) 想起了黄酒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从小几乎不沾酒的阿D在国外学会了各种洋酒:红的、白的、粉红的、烈的、淡的……记得有一年回国不知天高地厚地称自己为酒鬼。

当亲友端的一碗黄酒刚入口时就眉头大皱,让别人看起来貌似苦不堪言——原来自己还不会喝黄酒。

《Le Havre》这部片子早就存放在硬盘里了,记得有两次欲看此片,但一开头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画面且沉闷单调有点像话剧一样的人物出场就立马使得阿D打起了退堂鼓。

又是那种很装B很文艺的有点实验性质的法国片,这如何来饲喂现代人一颗骄躁的心啊。

以至于阿D两次上网查此片的发行年份,第一次不相信,第二次将信将疑;也两次上豆瓣查此片的评分,第一次为了说服自己下载此片,第二次为了证实此片是否真的高分。

阿D对这位芬兰级大导演不熟,但此片中人物情感表达死板,面部表情僵硬,片子画面复古,取景对准中下阶层的“棚户区”。

片中出现的两个城市Le Havre勒阿弗尔和Calais加莱都拍得极简且丑陋:极简得仿佛就像火车站或者汽车站里写着站名的两块指示牌,丑陋得让人看不出这两个城市市容和谐美好的一面。

有一次在阴冷刺骨的江南过冬。

当冻木了的身子与四肢挪进屋子吃晚饭时,主人家给阿D准备了一碗加了糖、鸡蛋和生姜的热黄酒。

对黄酒气味并不适应的阿D冲着这液体的温度也不管那么多喝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已然冻僵了的身体好像就这么活过来了……怪不得人家说黄酒暖胃养人嘞,花雕、女儿红确实名不虚传。

今儿个独自在家,心里很平静,点上一支蜡烛,斟一杯酒,听了一张巴赫的大碟,然后静下心来看《Le Havre》这部片子。

看着看着竟然迷上了,有点意外的感动,有点久违的甚至陌生了的温暖。

之前认为的木偶剧其实如此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写一小片不算影评的记录,想不好题目,可兀地想到了黄酒……

 9 ) 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

《勒阿弗尔》,非常有名的芬兰导演他在这十年唯一一部入围到戛纳的的电影。

它表面上是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故事,白左中年男如何连妻子的命都不在乎,完了就是要救黑人难民。

所有的引导都是往一个很可能是,白左的理想主义导致难民也会被警察抓,完了你妻子也死了,结果最后突然出现两处神迹,明明已经发现了黑人藏窝的这个黑警,突然就良心发现了,更明显就是妻子起死回生。

咱们要是按照类型片讨论这大硬伤你知道吧?

但是你只要稍加注意看这个电影的形式风格,你就会发现最后一幕,不是妻子跟丈夫一块回到了他们俩原来温馨的家,就你发现这个住处不再是整个电影的那种非常明亮的温馨的一个街区,而是非常破旧的棚户区。

这个电影有两处先验性,第一就是它在主题上,它是一个2011年的片子,其实在那一年叙利亚难民潮还没开始,它远早于后来,在戛纳呈现的对于这个蹭热点的什么《流浪的迪潘》,包括三大其他的比如《海上火焰》,甚至是《欢乐结局》,《年轻的阿麦德》到《悲惨世界》那样的电影。

在形式上,几乎也开启了戛纳在这十年的一种格式,就是这个结尾。

它其实作为了是一种维度的升维,它的信息量极其磅礴。

比如说勒阿弗尔这个地方,它其实是在诺曼底,然后这主角就为了去找这个难民的家属,他去了哪儿去了敦刻尔克,就这两个地方对于法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其实你看的时候你就会很奇怪,另外一个非常牛的一点是它里面的货币是欧元,电视新闻都是当代的,但是你会注意到它里面所有内部的家庭的陈设,全部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只有后来黑人小孩第一次让他出走,他独自坐公交车的时候,忽然一下电影第一次才给到当代法国,他要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现实世界跟街区,是在不同的两个维度。

考里斯马基他营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看出来的棚拍感,新闻里面被法国警察追的没处躲没处藏的难民。

他有一天突然钻到了一个兔子洞里面,然后来到了一个应许之地,《勒阿弗尔》它所在这个街道其实已经在二战的时候就被炸毁了,很可能整个小镇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考里斯马基他真正想呈现的你实际上是早已不存在的欧洲精神。

就这个玩法在我看来也几乎成为了这十年戛纳热门篇的一个格式,包括但不限于比如说《真人秀》《燃烧》《银湖之底》《好莱坞往事》《痛苦与荣耀》等等,这些结局和正片根本不在一个维度的电影。

考里斯马基比他们都早,他又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电影自反属性的这样的一个框架内,它不同于《燃烧》,不同于《银湖之底》的地方,是它又在阶级气质这方面站到了刚才提到“屌丝文化”的对立面,他希望的底层人物是有一种非常强的欧洲绅士的优雅,甚至是倔强。

我非常喜欢一个场面是他跟老伴儿拌嘴的时候,他说“我要告诉她家里谁才是老大”,透这种直男的傻气,你反倒你去看刘亚仁或者是加菲,他其实是一种草食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世代对比。

《勒阿弗尔》和《艺术家》是同届的,但是它是不仅仅只致敬经典影片的。

就是娄烨之前批那个《罗马》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反倒用来夸奖这电影更合适。

就娄烨说“《罗马》你怎么能用一个资产阶级的风格,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呢?

”要我说这十年电影最大的一个进步,就在用原来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的格式,现在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

开场其实是一个反讽片的一个车站刺杀,这个拍法完全是前新浪潮时期法国顶级的犯罪片的拍法。

带着这个麦格芬箱子的一个人,然后在那擦鞋,完了这个时候他这个箱子里面一定是巨核心的一个东西,然后他刚出去就被杀了,就这个人物可能是谁呢?

可能就是阿兰·德龙。

而到考里斯马基这,他也是开始像模像样的拍完这场刺杀戏,结果这个镜头居然就没有跟着那所谓看着主角的那个上流人物走,而是在擦鞋匠这停了下来,这个时候车站外砰砰几声枪响。

他在这块的时候告诉你,“我的主角不再是那个拿着麦格芬箱子谜一样的大人物,而是旁观他的给他擦鞋的路人甲”。

他其实就像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我也期待有一天韦斯安德森能用他精装修一般的服化道,去包装一部《小偷家族》。

考里斯马基跟肯·洛奇你看这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我觉得他们都是欧洲最坚定的左派艺术家。

【来源反派影评,侵删】

 10 ) 溫心港灣(Le Havre,2011)

1、經常有小說改編成電影,阿基的電影則是逆向的,看他的電影,總是很容易把畫面譯成文字。

他有意維持故事性,要求演員舉舉止如道具般展示以便和生活的真貌保持距離,甚至有意把電影拍成富含奇跡的神話,凝煉人最高度的渴望和精神理想,或許,在他的觀念中,現實本就是汙穢的,因而需要提煉出純粹的東西。

當法國記者問他,是否知道Havre在法文中另有Heaven的意思,他幽默的回答:天堂,是誰都想去卻去不了的地方,當然,除非我們死了。

溫心港灣(Le Havre,2011)有一段妙趣橫生:白種人馬歇爾自稱是黑人家族中唯一白化症患者,官員不肯透露訊息給他,他將會控告他種族歧視,他拍了一下自己的口袋,威脅自己有錄音。

這麼明顯的騙局,卻引起官員的不安,與此同時的是,觀眾不但不斥之為荒謬,還能意會這樣情節的可能性。

2、主角是這樣說明他的職業選擇:There are better professions, but besides shepherds, it's closest to the people and the last to respect The Sermon on the Mount.山上寶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是: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要得飽足;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樂;世人為我的緣故憎恨你們、排斥你們、辱罵你們,棄絕你們的名好像棄絕惡物,你們就有福了,那時你們應該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們的祖先對待先知也是這樣。

因此,不得不特別指出,男主角是這部電影角色中唯一有姓氏的人,與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一樣,他叫做馬歇爾馬克思(Marcel Marx)。

3、在「神性」被鋪天蓋地毀滅的現代,阿基卻宏揚它。

在坎城的記者會上,阿基表示好萊塢已經告訴我們世界多麼差,讓我來講一點好事吧。

4、André Wilms表示和阿基郭利斯馬基合作的心得:阿基的表演有一種謙遜的風格,他不要你炫燿,可是台詞卻很深刻……他告訴我,要演得像一個老紳士,別人電影裡的人都跑來跑去,但我的電影中絕對不行。

《勒阿弗尔》短评

法语电影就是不能太talktive,话少了美感就出来了。不知道导演是哪里找来的旧家具,旧长途车,旧房子。。破破烂烂的却讲的是今天的故事, great movie

4分钟前
  • Lluvia
  • 力荐

阿基的电影就像酒,同一个牌子喝很多年,每次都能再一次沉醉其中。有人说太假,可是这个世界黑暗的东西那么多,在电影里我还不能美好一回了?

5分钟前
  • .
  • 推荐

Tout ça c’est à cause de mes yeux bleus

9分钟前
  • 睡魔
  • 推荐

没什么意思啊,影片风格和故事有点偏移

11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刻意的反转,一堆不合理的描写,黑人小孩选的索然无味⋯⋯剩点无厘头的小幽默

1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较差

看起来像戏剧...但是还是挺温情...

14分钟前
  • 弹不起的冬不拉
  • 推荐

第一部大银幕考里斯马基作品。OST大赞。帮助偷渡黑人少年的设定,怎么看都有些流俗,但很喜欢苦中作乐的人生姿态,冷中藏暖的影像调子。一度把电影想得绝望,比如觉得腹绞痛的妻子一定会挂掉,但最后,樱花开了一树。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画面构图和色彩像油画一样。其他就没印象了,没法评论,不是我喜欢的路数。

20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法国的赵本山或是范伟式的小人物电影

25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法国贫民的互助故事。沉闷叙事和刻意灯光。不喜。

28分钟前
  • 天使之城
  • 较差

ugc les halles

32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结尾有一种很强的、宗教的感觉,还像话剧.....但是通篇都很僵硬的故事.....

35分钟前
  • 安魂
  • 较差

集裝箱打開來,一幫難民走出來問,倫敦到了么?

37分钟前
  • 樱太|警鐘長鳴
  • 还行

电影太老派了,故事也过于简单。我承认主角是个好人,但电影真不怎么样。还有让人疑惑的一点主角为什么会为了那个孩子起了杀刑警的念头?他心里那个小非法移民值得他这样做么?

38分钟前
  • 广人
  • 较差

欧亨利式的结尾。

42分钟前
  • 德克老师
  • 还行

20120407 1930 Science Museum

46分钟前
  • 公園仔
  • 推荐

片中的城市时光犹如凝滞了一般。大街上没什么人,整座城市空荡荡的,很荒凉,但是里面出现的人物都单纯而善良,很温暖。一泓清泉流过心间。

48分钟前
  • Arcadia
  • 还行

阿基让我对无产阶级的幸福感产生了迷信

51分钟前
  • 隐城
  • 推荐

导演年龄大了就丧失锐气?架空的法国

54分钟前
  • 上林苑
  • 还行

little bob一出来我就燃了,果然还是那个不羁的阿基。片子拍到最后太浪漫了,导演难得这么温情一回,看得好感动。无论是法国还是哪里,他的片子都像是几十年前的北欧,冷色调,低调布光,不知道在哪淘弄的破家具。这些年阿基最有人情味的一回,不再是讽刺和批评,而是心底的温暖,四星半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