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看,前几集的bgm真是加得恰到好处,乱流中一个有欲望有野心也有美貌有本钱的女孩儿。
-有很多值得注脚的地方,以及很多隐喻和暗示。
貌似老电视剧喜欢含蓄,现在的电视剧都铺张开来,一句一句说给你听。
-在国外听到上海话和评弹还蛮那个的。
剧中反复出现的蒋月泉,配着剧情的发展,很恰当很出色。
-李主任的死从飞机失事改成王琦瑶眼前的枪杀稍微抓马了一点额,搞得只像是王琦瑶痛失所爱,她作为女人的失败被抹掉了。
-虽然电视剧需要拍得比较实,剧情也改得比较实,但还是看出了一点小说里空的意思,黑白滤镜,快进快退,文字的注脚,有些舞台剧,挺好的。
-和小说比呢,电视剧的王琦瑶更随着世事变迁一些。
虽然小说里也是,王琦瑶这个女人的小世界是依附着男人的,但是不如小说里,王琦瑶有自己的选择,电视剧更像是一个软弱需要方向需要依靠的女人。
-蒋莉莉要结婚,王琦瑶在布料和首饰里挑礼物,比着自己身上试,问程先生的意见,这一段加得令人心酸。
-平安里之后有点过于狗血了,况且我理解里的王琦瑶更爱自己。
平安里的王琦瑶时时拿出李主任的烟斗,怀念爱丽丝公寓的爱情,让我觉得这个王琦瑶和小说里有了偏差。
小说里的王琦瑶,守的是李主任留给她的金条,不是她为李主任买的烟斗,这还是差很多的。
-我突然觉得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女性的意淫,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细腻九曲心肠的男人。
-非常不能接受后期剧情对程先生的编排,让他什么都看到,但还是一味付出。
“底”这个概念按得太死太实了,不好。
程士砥是不会自杀的,程先生才有飞身一跃的尊严和勇气。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
-如果这部剧在现在重播会不会被骂死?
套在现在的观念里的话,直白说,王琦瑶妥妥一个绿茶婊,蒋莉莉是揭露她的人,程先生就是一个老实备胎,康明逊就是渣男。
尽管故事捋清楚就是这样,但我很排斥这样去想这个剧情。
虽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我更愿意想的版本是,都是心思,都是算计。
-电视剧似乎有意编排的是,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该是一对,只不过是“阴差阳错”惹的祸。
不过我对小说的感受呢,程先生和别的男人没有不同,是王琦瑶生命里的一个符号。
每个男人都有他的作用,程先生的作用是托底,文革里自杀后,王琦瑶再也落不到底了,不见得是电视剧里,阴差阳错的、本可以成为的眷侣。
-蒋莉莉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很符合书里轻微的神经质。
查出来是肿瘤之后,王琦瑶和程先生来看望蒋莉莉。
蒋莉莉说到过去的日子,十足地让人心酸。
但没让她撑到那段时候其实也是对蒋莉莉莫大的仁慈了。
-小说里把那十年隐去了,只留一个程先生的自杀带过这段时间。
电视剧里拍得好充实,令人胆寒。
-电视剧比起小说差的最大的是,小说里的王琦瑶不仅是上海女人,更是一个上海,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是更寻常百姓了,但最多也只是一个女人了。
所以电视剧平安里之后剧情大动,让人觉得有点不适应,是有这个理由在里面的。
失了这个精髓,平安里之后就不大吸引人了。
-不太专心地把结尾看完了,大跌眼镜。
严师母说,真的给老克腊一个老上海他又害怕了,可见电视剧确实试图给王琦瑶加上上海这个意象。
可惜加得失败,情节又改编得叫人看不下去,生生让王琦瑶最后掉了价。
还是平安里之前,黄奕的王琦瑶最好。
开始的情节很平淡,文字朴实无华,以弄堂、流言、闺阁、鸽子为题,细腻的描绘了上海这座城由内而外的美丽。
不至于扣人心弦,但事物贴切而又真实,令人很舒服。
故事的刚开头,王琦瑶只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她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受欢迎,她有些小聪明,在一众女孩中卓尔不群。
她有个好朋友叫做吴佩珍,吴佩珍有个表哥在当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明星、电影、导演、摄影机,那是个多么吸引少女的地方啊。
王琦瑶有了第一次去电影厂的经历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在那里,王琦瑶认识了导演、程先生,还有越来越多社会上的人士,她拍摄了杂志照,被冠以“沪上淑媛”的名号,人生轨迹从此慢慢开始改变。
上海小姐的选举,使王琦瑶一举成名,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
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
当选上海小姐后,周围的赞扬让她有些自视甚高。
虚荣心开始变得膨胀,她拒绝了程先生的追求,选择做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交际花”的庇护所。
她觉得自己应该属于上流社会,只有李主任这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
但美梦还没做多久,上海解放后,李主任在逃难的途中死去,王琦瑶的的梦终于跟着破灭了。
纸醉金迷、黄粱一梦,归于平淡的生活让她感到冷清寂寞。
短暂的蛰居苏州后,终是受不了那海上繁华的挑逗,回到上海,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弄堂护士也好。
平安里,王琦瑶带着那份骄傲回归平淡。
上海小姐的殊荣,与李主任的往事,倒像是改朝换代被人们遗忘的前尘旧梦。
25岁,在最该婚配的年纪里,她遇到了康明逊,一颗静如死水的心,受到了挑逗。
她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他是家族庶出,两个夹缝中生存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而爱情的结果是有了结晶,却无法白头到老。
她理解她的爱人,为了保护他,甚至不惜将腹中胎儿嫁祸给同样被命运抛弃在边缘的萨沙。
也罢,男人不是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自己可怜,倒不如和可怜的孩子共度余生。
随着岁月流淌,女人就像是古董,时间越久,越失了光泽。
很多年过去,这陈旧的古董终于有人又拿起来轻拂去灰尘。
有太多的人说王琦瑶与老克腊拥有的是一份畸形恋,从年龄来看确实如此,但王琦瑶的心,又何尝变老了呢。
老克腊的怀旧和王琦瑶的不老之心,两人的爱情确是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
只不过一切都太晚了,就算是一整盒金条换取他最后的陪伴,也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
倘若老克腊一直没有出现,可能王琦瑶会平淡度过晚年,可有了他,再一下子抽身退步,王琦瑶就什么也没了。
四十年的罗曼蒂克,到头来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
王琦瑶的一生,一直在等候着有人来成全她的人生,她的自尊、被动与自我防卫,使她无法主张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繁华一梦换来了几块金条,而这几块金条成了她最后的底气,成了她的安身立命之所。
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
旧上海的繁华与糜烂共同存在着,繁华的表面就像是一层华丽的外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繁华后面是更大的落寂。
我似乎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
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人事之间的安排也总是错着位,一错便一直错,错到后面也就是一首长恨歌了。
与王安忆的文字初识在初中。
那时经常跑去5楼上的黄婆婆家借杂志看。
虽说都是不好的房子,但是我家总是脏乱的,她家总是简单干净的。
加上楼层的优势,光线也明亮许多。
房子怎么样,全看住的人的心思。
看到王安忆的小说是在她家,夜晚。
小说讲的是一个进城的女青年,扭扭捏捏学着城里的一套,挑老公也挑了一个斯文女气的城里男人。
一切都那么像城里人了,又怀念起农村里男人的粗蛮样和力气劲儿。
这篇小说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读的时候全然沉浸,读后多年仍记得读时的感动和场景,马上翻看作者的名字,王安忆。
一直记在心里。
读书,与书与人,都是要讲缘分的。
后来又草草翻过她的《长恨歌》,记住了王琦瑶,李主任,程先生。
相比之后更具现代感的《蜗居》,《长恨歌》更文气,更温婉,更暗自崎岖。
代代年年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的女子,中年的男人,女子不谙世事的崇拜遇上稍有成就男人那么点的私心与贪欲,欣喜,错爱,纠结,可终场究竟是难堪难看的。
这类的文艺题材,不知是警示录还是助推器,情感中有真亦有美,终究是一时的贪,而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
人不是神仙,可以有许多心动的瞬间,触动的场景,但究竟是时光短浅,结婚生子,柴米油盐,亲戚相见,头疼脑热,相互扶持,这些都是时光才能打磨出的踏实砝码,让人安稳过日子的根基。
一生太短,有这么一个人已足够费心思,够幸福。
可代代都有这样的女子和那样的男人,跃跃欲试,前仆后继。
借用警幻仙子对宝玉说的那句:痴儿竟是未悟!
比起年轻时的扮演者黄奕,中年的张可颐显得更有味道。
看到最后竟看出眼泪,程先生那样的人是幸福的。
文艺园地中,开满了很多不正的妖娆之花。
但愿人们能看到警示以自防,莫因耽美而效仿。
直率善良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忧伤的。
比如王琦瑶一开始就安心的嫁了程先生,该是多平淡而又真幸福的故事啊。
我们现实中的生活,被不被写成小说,有没有材料写成小说,根本无足重轻。
生在其中,能感觉幸福,这才是天大的事儿呢。
刚看完了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的故事,立马就想到了另一个瑶瑶——王琦瑶。
不知她还好不好?
我像关心姚姚的命运一样关心瑶瑶的命运。
傻不傻?
一个早就不在人世,另一个压根就没来过人世,只是小说虚构女主角。
可我为什么还要一样深深地同情这两个上海女孩子呢?
她们除了小名一样叫yaoyao,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
同样是弱女子,同样的美丽,同样的身世飘零,同样有过美好的时光,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同样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同样的红颜薄命,才叫知道了她们命运的人唏嘘不已。。。
好久没看这部片子了,以前看片子,是看演员,看剧情,今天不同,我尝试着不把它当电视剧,我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这部片子,就像是对着一杯只放糖不加奶的清香红茶,细细品味。
看着看着,我就忘记了初衷,迷失在王琦瑶细细碎碎,兢兢业业地过日子中。
品味王琦瑶做的一道道本邦小菜和芝麻汤团,品味女士们的一件件出场亮相的旗袍款式和面料,品味康家花园别墅、严师母家石库门公寓,还有瑶瑶那虽面积不大,但布置精巧的家。
那里面一件件的家俱和摆设都是细节,折射出旧时代上海殷实人家过日子的样子。
还有,就是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眼神,看到现在才知道:我真是个笨人,原来他们都是话中有话,别有用心的啊。
这些没有害人之心的,为求自保的,弯弯绕的肚肠子,现在明白过来,这也是上海人的味道吧?
连这些都叫人觉得窝心和亲切,可见越来越海纳百川的上海,上海的味道是越来越淡了。。。
淡到我只能从电视剧里找回来了。
所以它会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连续剧,星期天的下午,一个人在家一边熨衣服一边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着亲切,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洋溢。。。
不管它是解放前的40年代,还是解放后的50、60年代,文革后的80、90年代都是那么熟悉,都是的道的上海风情。
当我在赞叹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时候,但我在感叹越来越海纳百川的上海,味道是越来越淡了的时候,当我觉得这部片子的角角落落都让我这么舒适和亲切的时候,我都快忘了我要找寻瑶瑶和姚姚不同之处。
从王琦瑶琐碎的日子里抽出身来,回过神一想,我又找到了她们相似的一点:不管是什么时候,她们从来也没放弃对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追求和坚持。
她们一直这么爱美,这么爱面子,在外人面前坚强得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其实对美的热爱,对面子的看重,就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这一点是我最敬佩她们,最喜爱她们,也是一心想要学她们的地方。
(或许这也是会看着看着就走神的原因吧?
)至于姚姚的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另一个瑶瑶又总会一次次错过过上乐惠生活的机会,我想她们也是有自己很大的性格弱点的。
我虽同情她们,但也不得不说:一个姚姚似乎继承了父母的不安分和冲动,另一个瑶瑶总是爱慕虚荣,让不切实际的幻想冲昏了头,所以才会在已经艰难重重的人生道路上,走得这么仓皇失措吧?
毕竟她们还是太软弱了,所以留给自己的,才会是这无尽的长恨歌啊此恨绵绵无绝期,可她们又能怪谁去呢??
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那样的繁华,能让人做多久的梦啊。
”在书里对王琦瑶的不太理解经由电视剧里的演绎拨开了云雾。
阅读的时候更容易带入自己的情感,随着王琦瑶年岁的增长,自己的心也似乎跟着慢慢变老,想象着年过半百的她,难免再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中年妇女,大多都是安于现世的,一对比,王琦瑶真是很轻浮了。
剧也许是为了迎合观众,把很多人物隐而不露的方面表现了出来,书中稍显冷漠的人际关系也更加炙热,人物被美化了,连许多悲情之处也借助欢快的背景音乐减轻了沉重。
特别是最后一集里,看到一个知命之年的女人那么努力的想要留住自己的青春,虽然做法有些荒谬和离谱,却显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美感,油然而生的是一腔同情与敬佩。
回想年轻时的她,喝水不喜温吞,要么滚烫,要么凉透,这是她的爱情观,是凌驾于她的人生观之上的。
因曾经绽放过,绚烂过,被人追捧过,即使已近繁华凋落,一经触碰,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也是难以自持的。
时光在她身上似乎流逝得特别慢,那未老的容颜与倾人的身姿给了她重享青春的资本,却也蒙蔽了双眼。
世间繁花终将凋落,人终敌不过岁月。
烫水和凉水她都无福消受了,连那杯温水也没了,往后的日子,失去“退路”的王琦瑶还会继续折腾么?
合上书的当下,深感王琦瑶的悲源自于她的作,但剧终细想,这只是一个不甘于只是活着而尽情生活的人,人物形象更显高尚了。
剧中多次拿她与费雯丽作比,现在回味,她还真就是中国的乱世佳人。
突出几处历史事件使剧在原有故事基础上更显真实和饱满,选角大多合适,演绎也很到位(味),若拍摄过程能多几分细心,剪辑过程多几分耐心,私以为这部剧必可谓上乘之作。
王琦瑶终其一生都沉浸在那个旧上海的繁华梦里。
从拍杂志封面到评选上海小姐,周围人都在有意地将她一点点地推向最高处。
风光无限好,只是高处不胜寒。
一个女孩子生得好看本不要紧,最糟糕的是周围人都在说她好看,这就好比糖衣炮弹,一点点腐蚀人的心智。
王琦瑶与李主任是为了努力跻身上流社会,跟康明逊则是不愿低服于命运,跟老克腊则是努力想抓住旧梦的尾巴。
但触手所及皆为幻影,就像阳光照耀下的泡沫,好看却摸不得。
她一生争强好胜不服输,到头来却过得比谁都凄惨。
外婆一语中的:“这孩子的头没开好,想再转回来就难了。
”王琦瑶的梦想里,从来没有一点是分给程先生的。
看电视的时候真的万分心疼程先生,他是把王琦瑶捧在手心,放在心尖上的。
无论王琦瑶犯了多么大的错,他永远会第一个站出来替她遮风挡雨。
“我王琦瑶就算有一百个错,在程先生那里,永远都是一个原谅。
”程先生和王琦瑶本应成为俗世中平凡却人人艳羡的佳话,但若如此,也就不值得长恨以歌之了。
电视里极大地美化了李主任和王琦瑶之间的关系。
得益于吴兴国的演出,把李主任这个角色演绎得分外有情味儿。
他是杀伐决断的军统特务领导,是流连风月的情场高手,还是个热衷京剧弹评的高级票友。
总之,一人多面,以至于看剧时有点恍惚,觉得他跟王琦瑶之间是真爱。
最喜欢李王二人去苏州邬桥的情节,旗袍长衫,并肩而立,再加上秀美的山水,咿呀作响的弹评,真有才子佳人的感觉呢。
时光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长,可以一直到地老天荒。
蒋莉莉是一个非常倔的角色,她与程先生、王琦瑶之间的感情极为复杂。
三人交往之初,另两人各怀心思,倒是她单纯活泼,真诚得可爱。
可说到底,王琦瑶在利用她的家世,程先生在利用她接近王琦瑶,最后真相揭开,她真是受伤最狠的那个人。
解放之后的生活里,她愈发偏执古怪。
我想她那么决绝地要与过去隔绝,或许也有这段原因吧。
生病弥留之际,她反倒是放下了所有的一切,三个人的美妙小圈子,她是最先离开的人。
没想到2020年还会为一部电视剧流泪,表白全体演员!
最初听说是黄奕演剧中的少年王琦瑶时,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黄奕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上错花轿嫁对郎》和《天上人间》里疯疯癫癫的丫头,怎么也跟原著里举止优雅心思细密的“沪上淑媛”对不上号。
不过,在看过全剧之后我觉得,相对于张可颐意料之中的精彩,黄奕倒是给了观者几分意外的惊喜。
原先那个不谙世事的疯丫头变得有女人味了,知道低头的好处,眼神也变得宛转含蓄起来,那一点点少女的小世故,小心机,被黄奕演绎得分外传神。
虽然剧中的一些桥段,比如哭戏,黄奕的表演仍略显生涩,但是对于一向出演青春偶像剧的她,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
少女王琦瑶,占了全剧十五集的戏份,黄奕把这部分戏撑起来了。
张可颐的王琦瑶,则是一种清淡耐品的好看。
她的长相也许和原著不甚相似,但那份精明而淡雅的神韵,却和原著的描写十分贴合。
她穿着素色旗袍,提着药箱走过康家洋房的客厅,只那一瞥,康明逊就为之倾倒。
那种微笑里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是岁月沉淀才有的美丽,绝不是少女时期娇艳的申江女中学生能具有的。
虽然因为国语水平的关系,所有的台词都是后期配音,但是张可颐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王琦瑶面对感情的左右摇摆,总是不甘于平淡,想要追求刺激和奢华的不安分,还有骨子里作为上海女子的坚韧和倔强,她都表现得那么到位。
张可颐的那双大眼睛,真是会说话,她坐在那里,没有动作,所有表情都藏在眼波流转里,等你去品,等你去猜。
小说里的王琦瑶,被王安忆塑造得很彻底,很极致,有时候让人难以理解。
电视剧里的王琦瑶,总体的性格仍和原著一样,但是多了更多我们可以同情和感知的细节。
王琦瑶委身李主任,不像原著里那样,只是舍掉名分,留住实惠,求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而是不得已的决定。
父亲出了车祸,半身不遂,治病需要大量的钞票;而李主任熏天的权势和背后的那个特务机关,又唬住了本来就涉世未深的王琦瑶。
于是她服从了,比原著更可悲的是,她真的爱上了李主任。
所以,李主任的原配小嫣红说的那句诅咒,“你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才会成为她心中永远的阴影,每当她感到幸福快要降临的时候,那句话就会跟魔鬼一样跳出来,挡在她面前,狰狞地冷笑。
李主任,是她觉得自己这一生,除了程先生以外,最最对不起的一个人。
王琦瑶的悲剧,在原著中是由她自己造成的。
在电视剧里,王琦瑶的母亲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她想让女儿生活得富足,想让女儿嫁个有权有势的人,或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但是,正是她的言传身教,毁了王琦瑶的初恋,毁了王琦瑶的婚姻,也毁了王琦瑶的一生。
王琦瑶这个女子,如果早生二十年,那么她会成为沪上最风光的太太;晚生四十年,也许她就成了商海中叱咤风云的女强人。
可惜啊,“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还如花似玉的年纪,遇上了旧上海的风雨飘摇,所谓春行秋令;好不容易盼到了改革开放,她却美人迟暮,所谓秋行春令,却已经是乐游原上的夕阳,光辉不了几日了。
既然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踏实稳当的人嫁了,就算风风雨雨,也是温馨平凡的一生。
从这个角度说,程先生,就是她当年最好的选择。
跟着他,也许会吃很多苦,但是两人相互扶持着,未尝不是一种风雨中的幸福。
生于高级职员家庭,却成天想着攀龙附凤,王琦瑶母亲的人生观,其实是典型的小市民思维。
还是王琦瑶的父亲看得清爽,他对太太道,你们女人都想着当皇帝的丈母娘,那皇帝的妃子是那么好当的?
王琦瑶若是多听父亲一句,断不会弄到妻不妻妾不妾的尴尬境地。
程先生,在原著里是王琦瑶的那个“底”,繁华落尽酒阑人散之后,“还有一个程先生”,不过,原著里的程先生愿意帮王琦瑶渡过难关,却不再愿意成为王琦瑶的丈夫了。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男人,宁可看着满地碎片想象当年花瓶的倩影,也不愿接受拼补之后已经千疮百孔的生计。
后来,更是用跳楼,终结了他和王琦瑶的所有联系。
电视剧里这个程先生,简直成了上海男人的楷模。
他不但心甘情愿做王琦瑶的那个“底”,而且始终认为王琦瑶跟当年一样美丽和善良,对她不离不弃,陪她走过了大半生,直到患了癌症,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我相信,世界上是有这样的男人的,虽然很少,但遇到他,就一定是那个女子的福气。
只可惜这福气,王琦瑶不懂珍惜。
扮演程先生的谢君豪说,他在生活中也是个好好先生,但是如果遇到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他是绝对无法宽容和原谅的。
这就更显出了程先生这个人物的难得,编剧把他塑造成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未尝没有给被全国人民误读的上海男人们翻案的意思。
程先生的一生,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因为是旧知识分子,因为那些总也改不掉的小资情调,他半生都在各种运动中受到冲击,甚至绝望得跳楼,当然,剧中的他,最后被抢救回来,在王琦瑶的照顾下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在这看似痛苦的人生中,他坚守着对于王琦瑶的感情,他把王琦瑶当作自己的一个梦来呵护,守护王琦瑶,让王琦瑶不要受到伤害,成了他最大的人生理想。
虽然,最后他患了癌症,虽然,最后他去世了,但是,能亲手把那枚钻戒戴上王琦瑶的无名指,能和王琦瑶共舞一曲最后的华尔兹,然后含笑在爱人的怀中离开这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程先生的一生,是求仁得仁的一生,他一直爱着王琦瑶,除了王琦瑶的允诺和道歉来得太晚,他没有任何遗憾。
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伟大的,这伟大不是建功立业的伟大,这伟大是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执著作为信仰贯穿终生的伟大。
男人的大小,并不在事业成就的高低,只要心中怀有慈悲和大爱,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王琦瑶没有死,程先生死了。
这是编剧比王安忆慈悲的地方,也正是编剧比王安忆残忍的地方。
对于王琦瑶来说,程先生早已成了她经历风吹雨打时唯一的支柱,唯一的避风港。
程先生也是她内心苦闷最好的倾听者,是她快乐时最好的分享伙伴。
此后春风秋月,寒来暑往,谁陪她看日升花谢,细水长流?
她等待了一生的好时光,最终竟是无人共赏,无人到来。
长的是遗憾,短的是人生。
王琦瑶的故事结束了,一曲往事歌罢,上海在快三步的舞曲里,继续向前。
——是为《长恨歌》。
《长恨歌》看到第19集,被严师母一口一个“哦哟”活泼可爱,明艳俏丽,喜欢极了。
严师母仅仅为了打个麻将,全然不顾丈夫刚评为先进的政治前途,关起门来一个心思的偷麻将顶风作案,上海里弄的小女人活灵活现,甚至责骂家里丫鬟每次气急败坏的叫道“凤娣啊,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都似在娇嗔。
上海人是多喜欢打麻将?
兴头正旺,突然来人敲门吓得四人脸色大变,说是孩子发高烧要请王去打针,来人看到麻将走不动路,立马豪爽又担当重任似的说:“打麻将不赌钱有什么意思?
王小姐你去打针,我来帮你抬轿,保证不会让你输的。
”坐下来,老练的搓麻将,问道:“谁做庄?
”余下三人一脸懵逼,大哥你家孩子一点都不要紧吧???
那个麻将搭子,萨沙,一个中苏混血儿,张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格外的喜感。
然而他不仅仅是地道的上海小开,还是个会开锁的混血小开,这手艺放如今也是很吃香的,毕竟常常忘了钥匙需要开锁的年轻人多的是,还可以赚点外快,手艺人!
沉闷寡言的王琦瑶,在热情的严师母的互动下才生了几分烟火气,摸到一张牌,严师母激动的手抖,才说“我当相公了,当相公了?
”(这个不懂),几个人在王琦瑶的小屋里唱起了麻将经,而那时候的外面正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里的人始终过的是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的小日子,如同《红色》里的那个弄堂。
当我们思索《长恨歌》要展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时,我们其实有很多的选择。
像《雷雨》一般,命运是一条隐藏的线索,我们随着王琦瑶踏遍了爱丽丝、邬桥、平安里,但命运才是真正引领王琦瑶的始作俑者。
王琦瑶终其一生都在抗争,她没有抗争过命运,却花费了一整个青春扭转了命运。
相遇别离都是命运的果实,她却没能拒绝这一切。
另一方面,王琦瑶不过是乱世里的一个女人。
在那个时代,在那个上海,女性是被推崇的,全社会都在追求她们的美,这其实是对于女性价值的贬低。
当我们把女性从政治角色里解脱出来,女性的美绝不是放在橱窗里欣赏的,那是对于女性价值的物化,是这个中国最先进最开放的地区最古老的缺陷。
女性的悲剧永远是放在父系社会下最值得玩味和体验的主题。
从王琦瑶第一次出场,从她的生长环境中,悲剧性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展现出来。
她的第一次爱那么的身不由己,她的选择在生活中那么的不堪一击,直到最后被男性的手掐死,女性的身份带给了她一切,也改变了一切。
在繁华的上海里观望这一切,金钱地位与人心在霓虹灯里纠缠不清,我们观望的越深,越能看见那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QQ空间怎么就想起了他 2012-6-7不知道怎么了,最近常常想起他,程先生。
彼时上海,酒绿灯红,当他那么柔柔弱弱的出现在画面中,带着一副留洋书生气和腼腆的笑容,只让人觉得,这是个好人吧,然后再也生不出别的好感来。
或许女人大多是有英雄情结的,选择爱上一个眉眼含情而不怒自威的官员自是平常,而程先生则太过于千依百顺,未免欠缺些追逐的欲望,他的好也自然成为了一种负担。
于是渐渐疏离,算是为了他好,因为一个好女人不要随便给人希望。
我冷眼旁观,看着他默默凝望那个美丽的女人,从希望到失望,终至绝望,以为就是这样了,一个得不到喜欢的女人的失意男子罢了,你能指望他成为她的什么?如果就是这样便好了,我不会觉得心疼,而那个名字也许只若流沙上的字迹,无法成为隽永的温柔。
她美丽着,与他无关。
世易时移,爱人被暗杀,死在她面前,易主的政权容不下旧社会的毒瘤,一切似乎都在改变,除了那个男子浅浅的笑意。
我开始看着他,看着他心疼的皱起的眉,泛白的劳保服下依然绅士的气度,仿佛一切黑暗都无法吞噬他的光芒,他依然品英国红茶加蜜饯,依然把这个女人当做初初见面的清丽佳人。
经历了人事沧桑,一颗未蒙尘的心在乱世中纯净而熠熠生辉。
渐渐的,觉得他好,他就是这个城市的“底”,不管人情冷暖,几世飘零,仍然有这样一个人肯守着你,是福气。
不求惊天动地,只愿彼此相…..惨淡暧昧的收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看懂了结局,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幸福的时刻才那么清晰,成为苦难中、逆境里、绝望处的支柱。
也许,人生就不那么悲凉。
纪程士砥 和25岁的我
本来只是广泛参考民国上海布景,结果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真是诡异极了,好的地方没话说,演员们各有各的光芒,细节关照到后门拨开一只火腿的动作;但是音乐瞎用,剪辑简直是想到哪儿就剪到哪儿;最可气的是话筒30秒穿一次,看构图也不是要做遮幅,录音大助脑子有坑也罢,导演摄影难道都不盯画面吗?
从满月酒开始,一看见程先生就哭
电视版其实比电影版精致许多,人物刻画又多在细节和实处添笔,比小说中的虚写丰满许多,张可颐演王琦瑶的中老年时段,精明老成有余,却少了股上海女宁的妩媚,反倒是黄奕演出了少女时代的娇嗔,私以为她在这部片子里表现最好,虽然王安忆嫌她不大像王琦瑶
张可颐真的好有民国气质 这。的好漂亮
程先生知道他如果进一步,王琦瑶不会说个不字。可是就这一步之遥,走了一辈子……两位把角色演活了,后劲太足。
还不错
演员是用心去诠释角色了
谢君豪,叫我怎能不爱你
有谢君豪在就比电影好,张可颐太正,没有弄堂美女的市井风情。
谢君豪演得好,年纪大的瑶瑶也不错,只是,王琦瑶的最后,实在无法认同。
很上海的风格
看完小说仍不过瘾。。
二小姐的王琦瑤太抓人了,風情萬種的。謝君豪的程先生也令人感動。但最愛的男性角色是吳興國的李樸之。
又爱又恨/摄影,音乐,剪辑,配音那是真的好,在我看过的国剧能有类似艺术美的凤毛麟角/然而剧情实在是~长恨歌,恨在哪里?尤其最后几集可把我恶心坏了~还有那录音话筒分分钟让人出戏!
断断续续看了2个月,昨天看完了...对于这样的结局比起原著来倒是让人更接受。本来就是个俗人...
本想打四星的,剧情安排得很不错,但剧组太粗糙,我多次看见剧组拍摄用的话筒悬在空中,让人好出戏,减颗星
仍然不及小说本身好看,而且剧情有所改变,但是基本仍然坚持原著,比电影版的要好许多。黄奕演的前半部比较好看,因为故事情节比较惊心动魄有回转的余地。张可颐演的后半部分比较耐看,因为忠实了原著,适合回味。在我心里,张可颐演的那个王琦瑶比较适合我的口味和想象。
黄奕太糙了
比电影好看些 但是依旧没有拍出原著的感觉
黄奕可惜了,那么灵动的女子,真的娇俏真的美。跟电影版呈现出的区别很大,比郑秀文版有层次太多太多。配乐是喜多郎,好惊喜!点赞!女人啊,谁遇到李主任这样的不迷糊?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给强男人做供给的,但可惜,李主任根本没想过要对王琦瑶负责,不过是玩物。蒋莉莉就是个神经病,这么富贵的人家生出这种货色,也是来讨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