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http://www.strangewaysradio.com/blog/2013/08/26/the-worlds-end-soundtrack/我看完电影就等着原声来一发,但是想了半天,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list:Primal Scream – LoadedBlur – There’s No Other WayI Put This On A Tape For YouSoup Dragons – I’m FreeHappy Mondays – Step OnWas The Music Too LoudSuede – So YoungBeautiful South – Old Red Eyes Is BackA Humble TaproomJames – Come HomePulp – Do You Remember The First TimeWelcomeTeenage Fanclub – What You Do To MeThe Stone Roses – Fools GoldSoul II Soul – Get A LifeWe Have ChangedInspiral Carpets – This Is How It FeelsThe Doors – Alabama Song (Whisky Bar)Definition Of Sound – Wear Your Love Like HeavenThis Is What The Kids WantKylie Minogue – Step Back In TimeSt Etienne – Join Our ClubThe Sundays – Here’s Where The Story EndsI Hate This TownSilver Bullet – 20 Seconds To Comply (The World’s End Bomb Squad Mix Re – Edit)The Sisters Of Mercy – This CorrosionThe Housemartins – Happy HourLet’s Boo Boo其中歌曲部分,一共20首,度盘戳:http://t.cn/z8jgYoP
世纪之交,一部名为《屋事生非》的英国情景喜剧诞生,短短的两季十四集,却在日后成为了全球宅人顶礼膜拜的圣经,其打破了情景喜剧的各种惯用模式,通过大量调皮的镜头剪辑与对邪典电影、漫画、小说、游戏等Geek文化的大规模致敬成就了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气质。
《屋事生非》的成功也造就了导演埃德加赖特(同时亦是编剧)、演员西蒙佩吉(亦同时亦是编剧)和尼克弗罗斯特的怪咖铁三角组合,三人之后将《屋事生非》第一季的第三集扩充开来,拍成了《僵尸肖恩》,顶礼膜拜了“僵尸教父”乔治A罗梅罗,接连两部作品的成功,让三人萌生了打造电影版《屋事生非》的想法,通过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不列颠民族骨子里所特有的狠辣冷幽默,将流行电影亚文化好好的调侃一把。
《热血警探》是对老派警匪动作片的致敬与讽刺,到了这儿,埃德加赖特将《屋事生非》中频繁快速的镜头剪切与不断跳跃插入的闪回插叙这些标志性的语言手法全部注入了进来,所谓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正式步入成熟期。
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第三部最终篇却迟迟没有面世,这期间,埃德加赖特去好莱坞拍了《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依然酷炫的画面却难掩失去佩吉与弗罗斯特所产生的表演上的单薄,佩吉和弗罗斯特也脱离赖特在《保罗》中再次合作,虽然这次更加御宅,但不见了赖特花哨风趣的镜头语言,同时,“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还不声不响的出了一部外传《街区大作战》,即使有弗罗斯特坐镇,还是不为死忠粉所接受。
于是,在万千呼声中,那部远在天边的“泡吧马拉松”《世界尽头》终于在2013年登场,三部曲的坑也终于被填上。
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因为这其中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将英伦喜剧元素同特定的电影类型相结合,也各自代表了可爱多冰淇淋的某种口味,更会出现角色在影片中购买品尝此种口味的冰淇淋的段落。
形如《僵尸肖恩》改写了经典“活死人”恐怖电影的面貌,以红色草莓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影片妙趣横生的血肉横飞;《热血警探》则颠覆了传统警匪动作片的模式,以蓝色原味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片中的警察背景;到了《世界尽头》,则是结合的末世科幻类型,以绿色薄荷巧克力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电影异幻的故事风格,而如此以来,“红蓝绿”三部曲也恰好形成了向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的致敬,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自嘲。
又因为这套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总是伴随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搏杀场面,所以,“血与冰淇淋”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系列绰号也就诞生了。
其实三部曲中的惯例还不止这些,身为《夏洛克》死忠粉的我自然无法忽视潮爷的存在,马丁弗瑞曼从《僵尸肖恩》中的零台词酱油,到《热血警探》中的官腔配角,再到《世界尽头》中的五大主角之一,可谓见证了三部曲的成长,而且早在《屋事生非》时,另一位《夏洛克》名角“麦哥”马克加蒂斯就有过恶搞《X档案》的客串演出,原型作品《屋事生非》自然也没落下,主演兼编剧杰西卡海因斯等剧集主创也在三部曲中纷纷出镜。
同时,经典的“翻木墙”段子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常玩常新。
除此之外,三部曲对英伦酒吧文化近乎陶醉的频繁展示也让啤酒成了血与冰淇淋之外的第三大影片Icon,也成了《世界尽头》故事的立足点。
不过说到底,三部电影的总体构建是很随性的,直到《世界尽头》立项,赖特与佩吉开始重写年轻时已经完成的《世界尽头》剧本初稿时才萌生将其与之前两部电影建立联系的想法,不过宅系创作者背后总是有着难以计数的DVD、地摊文学和ACG等做后盾,灵感是飞不完的。
现如今,怪咖三人组接下来的计划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埃德加赖特帮斯皮尔伯格撰写了《丁丁历险记》的剧本,在展现了自己优异的写作才华后也即将通过执导《蚁人》入驻日渐辽阔的漫威宇宙阵营,西蒙佩吉则通过“碟中谍”和“星际迷航”两大Geek系列在好莱坞成功上位,而且其作家身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传剧本双龙出手,至于尼克弗罗斯特,也继续在小成本电影中自个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世界尽头》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进行补完,它更像是怪咖三人组的一次告别演出,三人组下一次的重新登台,可能要等很久很久,或者,没有下一次了。
说回《世界尽头》,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在调侃玩闹之余更多了一层对青春的缅怀和浓浓的乡愁气息,五位昔日死党中的四人已经因为人到中年而纷纷失掉了年轻时的无畏不羁,为死板的生活而奔走忙碌,唯一未被岁月蚕食的“幸存者”盖瑞金则被看做无所事事的失败颓废者,为此,他召回了四位好友,打算用当年未曾完成的马拉松豪饮来彻底的同现在的自己告别,在烂醉中找寻迷失的自我,但一切都因“数字化”、“全球通”等这些被所谓的“来自地外文明的建设者们”所带来的“便捷与和谐”而达到了无比荒诞且混乱的局面,酒还是要喝,不过首先要保证喝的人仍然是当年的那位损友,并依然有着埋藏在心底的狂野和追求。
《世界尽头》用接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观众自己的年华,那可能是有关当年、现在或是未来,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个人正在经历、已经失去亦或无限憧憬的时光,这也是影片最动人之处,也许对真我的拷问,确实是要在酒精和泡沫的碰撞迷幻中才能得到解答。
聊得有些沉重了,作为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一脉相承的作品,《世界尽头》依然具备着极强的娱乐性和Geek情怀,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客串让其成了继《热血警探》中的蒂莫西道尔顿之后的又一位被三部曲黑化的詹姆斯邦德,赖特和佩吉将《怪形》的敌我难辨、《天外魔花》的人类异化等经典的邪典噱头灵活的应用到了剧本的创作中,盖瑞金还在结尾成为了英伦雅痞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不过影片最让我欢乐多的是高潮盖瑞金等三位主角同银河网络进行的那段看似胡扯瞎掰的争论辩护,直接让我跳到了《星际迷航》,不知多少次,屹立于史波克和老骨头这两大护法之间的柯克舰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敌方喷血崩溃,其中的恶搞与致敬想必会让每一位Trekker会心一笑。
佩吉和弗罗斯特的角色同前两部电影相比在身份上有了某种调换,弗罗斯特成了那个一本正经的家伙,而佩吉则成了大男孩,二人在影片中一个化身“粉巨人浩克”,一个打出“成家班醉拳”,五位主角的“厕所遭遇战”可谓近年来最具趣味和Fanboy情结的动作场面。
曾经和朋友细数过新千年以来自己最钟爱的三部曲电影,我的选择是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还有人选择已经被撕裂的“谍影重重”系列,如今,终于完结的“血与冰淇淋”成为了我的第二选择。
选“黑暗骑士”是因为私下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父”三部曲,而选“血与冰淇淋”,则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打造了我们这些Geek、Nerd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那份强大无比的原力,那片永远闪耀在世界尽头的Wonder。
恰巧那天有空去电影院看电影,恰巧没有别的感兴趣的片子,恰巧这三部曲的前两部我都看了。
冲着西蒙佩吉,就选这部了!
一如既往的黑色血腥幽默片,是我的菜!
唯一的不同是把红色的血改成了蓝色的血,我汗……冲击效果差了好多……果然我是属于少部分喜爱血腥片的摩羯女回到正题,这三部曲里感觉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部,热血警探。
可能相比什么神神鬼鬼的僵尸或是机器人之类,我还是更爱看人类。
人类才是世上最恐怖的生物,为了所谓的小镇和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让我想到食死徒。
这一部让我比较有触动的是找回青春的回忆。
虽然最后碰到了莫名的关于机器人的种种事件。
说到机器人,那句话还是说的很好,大意是就算人类懒惰笨拙甚至邪恶,无论是哪种,至少我们是自由的。
以前对自由的理解很空泛,来了美帝后却隐隐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说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虚假,但相信这边的童鞋们能懂。
自由就是do what u want, and nobody gonna judge you. nobody.尝过自由滋味的人,精神是不同的。
再说到青春回忆。
我想到今年春假跟朋友们去vegas的日子。
四个女生尽情地在那种疯狂的地方经历了疯狂的青春岁月。
那是我这辈子最最难忘的旅行,没有之一。
而且我很清楚,此情此景,这辈子是不可能再重来了,哪怕是一样的地方,一样的人。
这才是这日子值得珍惜的原因吧,因为一切都不可能重来。
影片开始叙述了5位年轻人疯狂的一夜,准备喝完小镇所有的bars,但是他们却没能完成。
很多年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工作、生活,或者说已被生活而奴役,除了King Gary, 这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没有工作,靠政府救济,戒毒所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就连自己的汽车也是多年好友peter给他的。
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King Gary依然维持这那个17岁疯狂的心,于是他决定喊上好友一同远离伦敦去自己的家乡,完成年少时那些未完成的愿望,喝到The world's end。
本片作为血与冰激凌的最后一步,难免有点耐人寻味的味道,不过可以发现很多场景其实出现在前2部中,甚至连剧情也有巧合的地方,1.酒吧,在僵尸肖恩中,主人翁就躲在酒吧当中,为什么是酒吧,我觉得这是最能体现上世纪90年代的英国,很多人晚间娱乐基本上是在酒吧度过的,然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与人们之间的联系紧紧靠着的是一根电话线或者光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里的alien会以network为名字。
2.小镇,热血警探中,那个看似平和并连续多年获得最佳小镇,其中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和本片中主人翁的家乡如出一辙。
3.僵尸,等同于本片的robots,而network他们偏激,想要将世界变的和他们想象中一样完美(和热血警探中的小镇居民一样)最后因为King Gary一番让人无法接受的话语选择放弃这个世界。
4.世界毁灭,在影片最后人们开始重建家园,robots失去了领导,开始与人类和谐共处(在僵尸肖恩中,人们和僵尸能够慢慢的开始互帮互助)--影片相关:12 pubs:影片中的12个酒吧,分别为:The First PostThe Old FamiliarThe Famous CockThe Cross HandsThe Good CompanionsThe Trusty ServantThe Two Headed DogThe MermaidThe BeehiveThe King's HeadThe Hole in the WallThe World's End12 pints: 英国酒的计量方法1 gallon 加仑=4 quarts 夸脱1 quart 夸脱=2 pints 品脱---摘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本人听力有限,如有差错,请指正。
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第二章: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第三章: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1酒吧文化 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以虚构的英国小镇遭到来历不明的外星人劫持作为剧情主线,隐线则是五位老友怀旧的寻找之旅。
主线的剧情比较常见,而隐线的“英国酒吧文化”则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创造了12个来自真实或虚构的酒吧,并各冠以富有个性意味的名称,分别为:1、一号邮局2、老熟客3、出名公鸡4、交叉双手5、好伙伴6、可靠仆人7、双头狗8、美人鱼9、蜂窝10、国王头11、墙洞12、世界尽头这些酒吧成为五位男主角旅途中的各个站点。
如果有观众和我一样,也对本片的酒吧文化感兴趣,请看我的另一篇影评《爱死了这十二家酒吧:<世界尽头>》。
据说每个酒吧的名字都同当段故事有着强烈的联系,不过我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找出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趣味,是导演的策略,可以拉影迷多看几次电影。
把旅途的“关卡”设定为各个酒吧,本是很好的创意,然而这个噱头却并没达到预期效果,让人意犹未尽。
导演本可以将酒吧的内外风格设计得更具个性,却止步于招牌而已(招牌设计得很好)。
酒吧内部的陈设按照剧中的话来说是被“星巴克”化了,失去了名称赋所予的独特含义,略讽了商业流水线的现状。
而导演似乎无意在这部娱乐片中过多表现“酒吧”的历史或文化,使本片在艺术内涵未能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如果我是导演,会在此处大做文章,将传奇性的故事与酒吧文化作为并行的两条明暗线来叙述,让观众在看科幻喜剧的同时也能品读到英国酒吧特有的历史、习俗与时尚。
村上春树写小说就将其对美国文化(尤其是爵士、摇滚)的狂热喜爱穿插到爱情故事之中。
不过这还得看作者是否真心喜爱这东西,据导演和编剧所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爱喝酒的男人,所以内涵挖掘得不够。
我虽然也不算爱饮酒,却非常喜欢商艺结合、品牌代言、餐厅文化等等,像迪士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史努比、加菲猫这些都是,所以我钟情于本片的12个酒吧名称和招牌,极力想从中寻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日后不断看这部电影的动力也将是对酒吧文化的喜爱。
我曾为了给我朋友经营的麦当劳分店作装饰,在她们给“加菲”做代言的时候,设计并和妹妹合力画了一幅“加菲猫和史努比”水粉画当新年礼物。
可惜的是,礼品送到的时候,她们和“加菲”合约期满,改成代言华纳“猫和老鼠”了。
为了不和“加菲猫”打官司,这幅画就没有与合肥的大大小小的顾客们见面,而是躲在了她们员工休息室的墙上。
————2 宇宙开始 世界尽头一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片头要吸引观众,而片尾则让人回味思考。
本片的中间旅程部分其实很一般,但导演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似乎就是首尾两端,这从《僵尸肖恩》就已看出。
先不说本片一首一尾唯美精致的画面,仅在情节设置上也是罕见的经典。
开头的快速剪辑和怀旧风配合完美,五位主人公年轻时的演员也挑选得十分神似,再加上前奏的“铺垫”堪称神作,可吸引电影爱好者反复观看。
因为后面八十分钟的故事早已在这短短五分钟的前奏中有所提示,成年时的寻找之旅其实也就是翻演了一次青春,意味着成年后在似曾相识的经历中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这也是本片隐含最深的涵义——中年人茫然若失的伤感及对青春的怀念致敬!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
人类(至少英国人)的文明被外星生物摧毁,导致以几位主人公为首的英国人过起了类似野人的生活,然而这又不完全是原始社会,现代化的事物时隐时现,甚至在贫瘠的农场上出现让胖子朝思暮想的“可爱多薄荷冰激凌”的包装纸。
而这款食物正是这套“血与冰激凌三部曲”(又名“可爱多三部曲”:《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的隐线。
而那两位被怪物“策反”的主人公则被导演以两组谐趣幽默的情境勾勒一笔,让人捧腹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善意的温暖。
本着对开局和结尾的重视,导演在戏中安排了很多铺垫,比如说胖子安迪·奈特利被机器人舞女咬走的那枚戒指,本来都已经被观众遗忘,却在片尾被安迪·奈特利从机器人舞女的肚子里取得了。
再如那句无关痛痒的“如果我径直走向充斥着魁梧大汉的酒吧中却只点一杯白开水,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本来只作为胖子安迪·奈特利挡酒的借口而已,观众本来也是看过就算了,却在结尾被导演画龙点睛,让盖瑞·金真的就那么做了(象征着对好友的认可),还说得那么酷,做得那么潇洒,追回了被遗忘的细节,证明导演在安排故事的时候的确动脑筋认真思考过,尊重了观众的智商。
————3英式幽默 何去何从“英式幽默”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词,也确实在生活和创作中努力去运用,表现了我对喜剧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不止一次提到:香港的“周式幽默”和东北的“赵式幽默”都有着英式幽默的精髓,这三种幽默文化虽然不是出自同源,却在表现形式上出奇得相似。
英式幽默的代表剧集是《憨豆先生》和《IT狂人》,代表电影是《巨蟒与圣杯》和《僵尸肖恩》。
和剧集比起来,“英式幽默”在电影中的表现还是略逊一筹,毕竟缺少了片场的同期笑声。
现就拿《世界尽头》这部作品来说说,虽然笑点并不是很多。
我习惯写影评时随心所欲,不去翻阅其它资料,在仅看过一遍的情况下,我随便说说本片印象较深的英式笑点:1、在主人公们怀疑周围的人群都被机器人掌控的时候,他们首先想的不是逃跑或对抗,而是给“机器人”这个词语找一个代号,因为他们怕交谈的时候被敌人听到了“机器人”一词而引起对方的怀疑,所以经过他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之后,最后决定用“space”(空白)一词代替“机器人”一词。
而他们也确实很快就遵从命令,很快就改口说“我们刚才打死了几个空白”。
这种“在适当时刻不做适当事情”以及“混淆幼稚与成熟、可笑与严肃、安全与危险”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标准的英式幽默。
2、将“胖子很喜欢主人公的母亲”这一让人想不通的情节设置从第一部《僵尸肖恩》延续到了第三部《世界尽头》,实际上这一设置本就是荒诞的,因为胖子(尼克·弗罗斯特饰演)一直扮演的都是主人公(西蒙·佩吉饰演)的同龄人,而他为何会喜欢好友的妈妈呢?
而且这一“姐弟恋”的设置究竟有何必要要贯穿始终呢?
很明显,这是英式幽默的表现,这种荒诞不经的“鸡肋情节”(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象征着导演的个人品牌,因为这几部作品都是同一批导演、编剧和主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独特的事情完全可以放在系列影片之中,作为具有线索意义的细节。
这就与吴宇森的“白鸽”、王家卫的“墨镜”、刘镇伟的“穿越”一样,成为作者品牌的一个标志。
不过,“可爱多冰激凌”这个标志也许更可爱一些。
————
英式幽默本是英国(尤其是伦敦)文化的独特产物,我在品读之后却爱得一发不可收拾,不仅狂追英国情景喜剧,而且大胆地将英式幽默和周星驰、赵本山作比较,认为三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我和堂妹、表弟”、“我和朋友柳林、杨飞”也无形中组成了两组“英式幽默三人组”,将这种异国文化代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是对英式幽默更大的阐释和致敬。
想真正拥有“英式幽默”不能仅局限于语言和行为的模仿,而是要掌握这种幽默的精髓和气质,让自己真正得像英国人那样“笨拙”起来。
2014/2/26初稿 2021/8/3修改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电影讲述在疯狂串酒吧喝酒的20年后,五个从小就是死党的酒鬼重新聚首。
让他们聚集到一起的原因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朋友准备再来一次马拉松喝酒大战。
他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回到故乡,并且决定寻找到那个只在传说中出现的酒吧“世界尽头”。
然而他们发现,酒吧和小镇已经悄悄被外星人占据,于是一系列疯狂搞笑的事情开始发生。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到《世界尽头》,说实话一部不如一部,这一部还算不错的收尾。
不过就如同影片中那帮人物,特别是到了为俗世所累的年纪,回味青春、重拾旧情、保持童真,其中就包括埃德加·赖特 Edgar Wright、西蒙·佩吉 Simon Pegg、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曾经带给我的,这也就是影片的最大作用。
五个基友由于成长长大,由当初的放荡不羁到现在被生活现实所奴役,唯一没有改变或者逼迫自己不能改变的盖瑞·金,联络起了当初的五剑客重新挑战曾经没有成功的终极酒吧之旅。
情节很无厘头,以为讲基友最后却出来了外星人还闹得要拯救世界,酒精带给人们的改变终究是空前的。
更何况是在酒吧文化深入人心的英国。
单看剧情来讲没有什么可说的,英国版的周星驰无厘头喜剧,笑中不带泪的那种,就说一说酒吧之旅的那十二座酒吧好了。
第一站:第一邮酒吧(The First Post),曾经是邮局,五人重访发现已经过装修,成为了星巴克式的风格,老酒保已经认不出众人。
第二站:老伙计酒吧(The Old Familiar),山姆出现,美丽依旧。
她在厕所扇了盖瑞,也让斯蒂文重燃爱火。
第三站:名鸡酒吧(The Famous Cock),这家酒吧在20年前将盖瑞列入黑名单,20年后五人再次被轰了出去。
第四站:交叉手酒吧(The Cross Hands),盖瑞谎言被戳穿,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小镇真相——被外星人占领。
第五站:好伙伴酒吧(The Good Campanions),众人迅速完成这家酒吧的“一人一品脱”,赶到下一家。
第六站:好仆人酒吧(The Trusty Servant),奥利弗上次没到这里就挂了,五人闹哄哄的引起了替换人的注意。
第七站:双头狗酒吧(The Two Headed Dog),山姆再次出现,一番三角恋的痴缠,接着一场恶斗,彻底引起注意。
第八站:美人鱼酒吧(The Mermaid),变成了夜店,如同奥德修斯的遭遇一样,众人被迷惑。
第九站:蜂巢酒吧(The Beehive),发现一人被换成了替换人,杀出重围之后,又有一人不幸被替换。
第十站:国王头酒吧(The King's Head),剩下几人预备穿过这个酒吧到达福特车,盖瑞坚持要完成马拉松。
第十一站:墙中洞酒吧(The Hole in The Wall),虽然大家有逃生的机会,但盖瑞喝完这家后,不顾一切跑到最后一家。
第十二站:世界尽头酒吧(The World's End),和大Boss“网络”进行决定人类命运的最终对决。
《骇客帝国》的结尾,矩阵之父对尼奥说,你们人类不完美,没有秩序,不完美的东西无法进化,反而会毁灭自身。
我们是来帮你们变完美的,完美的东西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你们不应该反抗,反而应该感谢我们。
接下来的镜头是尼奥对于这句话的无数种反应,包括竖中指,包括狂笑,包括嚎啕大哭,我倒是觉得,能把片尾西蒙佩吉的这番话放进去,变成对于这种大道理的另一个回应。
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学校的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行为不能做,什么行为应该提倡,上课应该认真听讲,作业应该认真完成,早恋是不允许的,只有课本上说的才是对的;等你长大了,公司的老板,单位的领导,gover-ment的官员,社会的公知,也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要老实工作,要勤俭持家,要安心哄老婆带孩子,坐公交要排队,住旅馆要登记,XO要戴套,blablabla……小时候出操走队列你要走在方阵里,长大了在单位工作你要坐在格子间里,死了进墓地也得埋在格子里……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人催眠似的,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一堆大道理,一堆规矩,然后强迫你照着做,如果你实在烦了,他们就会把两手一摊,做出一副全知全能人兽无害的样子对你说:我这是为你好啊,不按照我说的来你会吃亏。
让你一肚子的火无处可撒。
英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基本造型是:衣着考究,言辞文雅,循规蹈矩,不管下不下雨,出门总是带把伞……但我和认识的几个英国留学生聊天,他们却告诉我,你去他们的家乡,每晚路过小酒馆,都能在路上踩到许多喝高了的,满地都是酒鬼,大部分是年轻人。
这个事实让我一度很费解,这些每天靠酒精填饱肚子的家伙,跟那些“英国绅士”,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的?
《The World's End》是这样一部电影,前半段里,它饱含了导演对于青年时代的无限缅怀:身体健康,思想活跃,没有负担,大把空闲,能吃苦,能受累,熬夜不会生病,宿醉隔天就能恢复,想和谁XXOO就和谁XXOO,他们free to do anything,简直就是“完美”的代名词。
人到中年,天天要关心血糖血脂血压,思维渐渐落伍,房贷车贷一堆,忙着陪老婆孩子家人,想喝酒都挤不出时间,偶尔出轨包个小蜜,还得防着Ed,所以说,人怀念年轻时代,怀念的无非是年轻时的那点轻狂,那点“想到了就做”的劲,换言之,就是那点“自由”。
片子里的史蒂文应该就是这类怀念的代表体,他开十年前的车,听十年前的磁带,用十年前的地图,甚至拿十年前的方式把妹子。
在一帮中年大叔里,他显得那么的不真实,不合群,在旁人鄙视的目光里,让人看不透动机。
到了最后,他还是吐槽了一把,你们都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自我价值实现了,社会存在感爆棚了,我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夜的疯狂回忆。
某些人总能在他身上照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扪心自问,我会不会是自己朋友圈里最没有成就,最不愿意长大的那个?
但是故事不仅仅停留在这里,后半段故事突然急转直下,开始扯上外星人,扯上意识形态,让人还没从自怜自伤的中年危机里缓过来,有点淬不及防。
看完电影,你又会发现,其实后半段导演想讲的,前半段也已经告诉你了。
外星人想要改造人类,一如“老大哥”想要改造人民:我给你们带来的是秩序和完美,人类本身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将会导致毁灭,牺牲一部分个体的自由,和集体同化,成全整个集体,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这是在为你们好,你们完全没有理由反抗我。
在这种精神领导之下,你们应该老老实实买“五险一金”,老老实实贷款买房,老老实实娶妻生子,不要想太多,不要听太多。
不然你就会被“替换”,而你则成为社会建设的“肥料”。
这种情况之下,史蒂文用“坚持年少的梦想”作为反抗方式战胜了外星侵略者,其实是个很狡猾的答案,年少的梦想有很多种,有简单如史蒂文式的“喝爆一条街”,也有“老男孩”式的渴求被主流认同,还有有泰勒德顿式的“重组一切”,你到底怀抱哪一种?
电影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外星人撤走,机器人垮台,社会文明陷入瘫痪,人类返回农耕社会,其实就是导演某种程度上对于“推翻最高权威,破坏秩序,寻求自由”这个结局的隐喻。
自由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既然你选择了自由,就得承受自由的代价。
至于史蒂文,一定有不少人对他最后反过头去领导机器人大闹人类酒吧这个结局不解。
其实很简单,维护机器人不是说他反了人类,反过头来想想各位看官,末日之后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排斥和抗拒,不又是某种程度上的“规矩”了么?
他这样的人就是如此,自由对于他的含义就是“做想做的任何事情”,他天生反对一切,不对所有规矩低头,这样的人放在乱世叫做英雄,放在和谐社会叫做“不安定分子”。
总有这样的家伙,他们站在“规则”的对立面,嚣张地比中指,然后大吼:“我们要自由,要随心所欲,即使我们会喝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觉得爽就行了!
”
一口气看完了《血与冰淇凌 三部曲》,这一部在我心中绝多是最佳的,不是因为什么,这片子搞怪、好笑、有深意,管tmd剧情干什么?
相比于《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这一部确实比较科幻,但如果把“空壳”比喻成“生活”,故事就不一样了。
整体剧情就是盖瑞·金与其他四人重回年轻,想要完成之前未完成的“豪饮马拉松”,喝到第十二家酒吧“世界尽头”,很简单,很胡扯西蒙·佩吉饰演的金很老顽童,我很喜欢这个角色,也让我感到心痛,在我心中这类人都很容易感触到我。
这次依然是和尼克·弗罗斯特组合,而且前两部的龙套马丁·弗瑞曼也饰演主角了,但这都不重要。
但金来到最后一句啊酒吧“世界尽头”后,他与安迪·奈特利互相争斗,这场戏很触动我的泪点,特别是金哭诉时和他手上的精神病院手环亮出时,我很心痛,到结局他也没有完成“豪饮马拉松”,这也算遗憾吧…本片虽然没有拍到两个小时,但各种人物的性格已经交代清楚了,每个人都有可悲之处,面对结局,也只好竖起中指,脱口而出一句“fuck!
”外星人离开地球后,全世界断网,末世戏份设计的很好,也暗示了互联网下人类社会的困境。
结尾看到金还在疯狂着,真的很欣慰,导演把结尾停在这里,我很喜欢(说实话,前面两部的结尾也很好)三部曲看完了,还有点意犹未尽,我最爱《世界尽头》,《僵尸肖恩》的开头我很喜欢,氛围很好,而《热血警探》则很爽,非常爽,剧情是最棒的一部
不知道在讲什么
可爱多三部曲就这样结束了,一直没看这部大概也是不忍接受(少来其实就是忘了……)一句I only have that night被戳哭了QAQ,简直是本年度总结的呼应。感谢有这些电影,它们说,做失败者真好。
这部片子上了豆瓣口碑的第二 估计果断时间还能上第一 原谅没看三部曲的前两部 之间看了第三部 惊呼这都是什么玩意 虽然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 我还是没跟上节奏的感觉这完全就是扯淡 特别是胡搅蛮缠就说服外星人退兵那段 真TM扯
比烂更难看的,是无聊。
荒诞不羁 完美收官 乖张的特质与技术无关那是一种另一部分人不齿的小聪明 但埃德加赖特的片子就让人有一种他朝你一眨眼你就心领神会的坏笑的赶脚
前半段以为是文艺片,结果后面变成了科幻片...
好像有点明白黑镜子这样的片为撒出现在英国了,同样也是娱乐精神,但是和好莱坞有明显不一样的风格,也许这就是英式幽默吧,还是&#34;可爱多&#34;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是薄荷口味,夏天要把前两部补上
pierce brosnan好帥...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世界尽头】,快速的人物动作剪辑镜头是一大特色,其外隐约的都包涵着对啤酒的一种特殊感情,尤其是本片。盖瑞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夙去不懈追求,安迪安于现状却内心悲凉,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血腥臆想或是那些年他们一起追过的少年
这家伙是不是friends 里面phebe的弟弟???
Blood and Ice Cream Trilogy最后一部竟然这么话唠和无聊。西蒙佩吉这部演得好鸡婆。唧唧歪歪从头到尾。
世人皆醒,于是我冲破藩篱来到世界尽头。
作为系列剧,虽然依然打出了反思社会同化的主题,但实在缺乏想象力,应该是最不思进取的做法了。看得满脸竖线。他们终于为胡闹醉酒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直接跳過第二部看血與冰淇淋三部曲終結篇,喝滿12家酒吧拯救世界的設定彰顯著老男孩的主題,不變的兄弟基情、過去現在之間的奇妙對應更加加深了主題,但是影片沒有陷入單純的懷舊,即便過去再美好,現在失敗的自己也是唯一,影片的動作場面像英式幽默與成龍動作喜劇的混搭。
三部曲里这部拍得最严肃啊,可能是想把太多宅男少年情怀塞进去的缘故吧。但依旧开心,the whole civilization built on f#cked up。外星入侵路线和《this is the end》的宗教恶魔路线相呼应,两片可以算是2013年的最佳末日组曲了
经过重重努力,加上坑死两个队友,主角终于完成了从科幻片主角到奇幻片主角的转变……结局1秒从3014年跑到DND即视感。荒诞故事,神走位剧情,总之不算是我的菜。
年度失望,还乐呵呵地等着看一个长不大的疯子和四个衰男死党如何忆青春,还在想着当年自己那伙朋友的喝酒往事,怎么就突然蹦出机器人了?虽然还是《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GEEK对抗无意识强大群体的主题,虽然还高喊着“做蠢货是我们基本人权”的口号,虽然还为豪饮马拉松而疯狂,但真是灵气全无啊。
放弃治疗的西蒙·佩吉很欢乐,相比三部曲的前两部几乎看到标签式的黑色幽默了,倒是一些毒舌和搞怪的腐国幽默感还在。从一个中年危机的成人话唠喜剧逐渐变成了恶搞荒诞的科幻灾难片,类型片的融合、转换和探索很出人意料,最后干脆就荒诞到底了,编剧脑子开挂了,原来这都行。★★★☆
赛博朋克!才不是友情大小孩找童年这种鸡汤 只是一群撸瑟屌丝 对现充和人生赢家的羡慕嫉妒恨 don&#39;t twist it 前两部好像也有点朋克仔末世恋的感觉 最后gary的新队友再挑战简直败笔 说好的【i will follow you to the end】呢 为胖子身上的每一块肥肉点赞_( ´・ω・` ㄥ )___
沒錯,就是有theres no other way的前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