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Che: Part One,切·格瓦拉传:阿根廷,切·格瓦拉传(上),切:28岁的革命(台),捷古华拉,切:阿根廷人,Che - 1ère partie - L'Argentin,Che - Argentineren,Che - El argentino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德米安·比齐尔,桑地亚哥·卡布瑞拉,维拉迪米尔·克鲁兹,朱莉娅·奥蒙德,埃尔薇拉·明戈斯,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罗德里戈·桑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8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剧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0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上台,他所率领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国外则推行亲美政策。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于1955年和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在墨西哥城相会,随后加入卡斯特罗组织的“七二六运动”。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一生,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假面骑士W结婚白皮书游侠立冬的夏天讨债人2血腥蜡笔靠近你五杀子不雨双姝奇探第一季爱丽丝·朱尼奥尔粉红三角架妙先生霍元甲之精武天下三嫁惹君心泥鳅也是鱼白莲花度假村第三季辣妈正传分手,不分手棺材2水饺皇后远方杀手狂龙大路上山寨小萌主社畜OL知惠丸日记诱拐吸血鬼3:恶魔城LV1魔王与独居废勇者绝世古镇之九宫八卦门吾血之血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长篇影评

 1 ) 有点长。。。

许多人都对这个革命者有争议,当然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很多事情很难在当今在重新评价了,至于这些真真假假的盖棺定论,你爱不爱听,完全取决于你对事件的了解渠道。

很能细细品味的一个电影,也可以多看几遍。

切讲到关于革命的看法时,就说了一点。

革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爱,出于爱而革命,出于爱而暴力,否则,他就不是一个革命者。

很多细节都在无形间显露了他的本性,如果是单纯的,名义上的共产者,他肯定抢了这些有钱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切,就不是这样的伪共产。

他想证明的,战争着的,永远是一种精神,因为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神才是唯一可以永存的。

即使实践早已失败,理念却永远可以再次用实践去挑战。

后面到了城里的战役很精彩,游击战居然不光适用于乡下。

 2 ) 让世界改变你,然后你改变世界

每次看到这个名字,总是想起一首诗: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黑夜就要溶化。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很感谢网上转出来的朋友们!

^_^这部充满诗意,饱含激情的佳作,足以震撼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内心。

对于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影片,赞誉远远多于质疑,最佳男主演的获奖就是证明。

中国主流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感甚至害怕,已经溢于言表。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放映英雄主义的《切格瓦拉》。

《集结号》被精英专家称为写了人性,《色戒》被称为写了人性,但是,真正写了高贵人性的《切格瓦拉》,没有任何国内影视专家写过一片评论。

他们在回避这部2008年全球最优秀的影片之一,他们害怕,因为,导演索德伯格在这部伟大的影片中写了:继续革命!

正如切说: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索德伯格毫不回避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对革命的联合剿杀,以热情洋溢的笔触写了切格瓦拉在联合国大会上驳斥西方的指责,向帝国主义宣战的豪情。

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

《英雄》《黄金甲》中对权力的畏惧,《集结号》中对革命的消解,整个中国影视界对好莱坞的顶礼膜拜,其实是对美元顶礼膜拜,真正的艺术家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说:切格瓦拉本来可以坐着轿车,跟妻子儿女在一起快活地生活,但是他来这儿的丛林,我是一个面包师,我一辈子是个奴隶,但是我最终将获得自由。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3 ) 我一直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切·格瓦拉

一早就知道切格瓦拉还是在艺术区,在大街上的T印着格瓦拉的头像。

后来是在电影课的讲述中。

记者问他,革命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Che : 一种大爱,一种对于人性,对正义和真相的热爱,如果没有这种爱,他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关于格瓦拉的传奇性的故事和事实数不胜数,也许索德伯格在电影中片段的描述都不足以展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Che,在电影开始人们怒喊着,杀人狂,是的,他的确杀了人,那些本有罪的人,那些伪装的警察。

他在革命中,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作为首领为民族独立而战。

也许这段历史,只有少数人记起,因为大家对于历史的记忆有断层,也有刻意回避,因为有一种声音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提那些惨痛历史有什么用?

但正因为如此,过去的真实才应该再次被看到不是吗?

Che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比存粹和有着远大理想的人。

可以一辈子为自己的信仰理想而战。

美好时代的我们还记得哪怕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目标而战吗?

这部影片,包括(下)我也会继续看完,因为,我觉得有某些对于生活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起了。

我们需要时时自省。

记得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独立思考并用一生去实践的人是多么重要。

无祖国,毋宁死。

影片结尾,记者问他:被人当作标志的感觉如何?

Che:什么标志?

记者:革命的标志。

切格瓦拉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代表的是:底层拉美人民的希望。

那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一双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

 4 ) 他只是个传说

切•格瓦拉以被俘的方式结束了他在尤罗峡谷必将失败的困兽之斗。

十几个小时之后,他被枪杀在一间破旧的小学教舍里。

他的尸体被玻利维亚军方炫耀式的拍照展出:照片上,已经死去的他须发虬缠,投向死亡的最后一瞥竟带着怜悯与安详,脸上闪耀着属于受难圣徒的柔和光芒。

切•格瓦拉的人生上是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传奇。

身出名门却矢志革命,大功告成却又挂冠而去。

放弃了在古巴的官位,身份,家庭和安宁,从刚果到玻利维亚,他践行着他所笃信的革命理想,直到子弹让这个不安分的生命永远地终结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之中。

如此悲壮而丰富的人生,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的世所罕见。

也许这也就是他能够成为传说的最基本的理由吧。

对于历史人物来说,一大悲剧就是生前不得施展,死后却又被抽离成了布满光环的符号。

生前死后无人真的理解,身后收获的不是盛名,而是寂寞。

切格瓦拉就是这样一个寂寞的传说。

他被印在人们T恤的胸前背后,他被涂鸦者描绘在墙壁上,他的招贴画贴满了世界的角落,他被许多人奉做神的存在。

六十年代的巴黎,青年人喊着他的口号冲进壁垒,而在中国的云南边境,许多苦闷的知青被他的日记鼓舞,偷渡边境去解放东南亚受苦的人民。

人们把他当作反抗的象征和宣泄的出口,年轻人也在他的传说中寻找叛逆的理由。

愈发可悲的是,他被商业的力量打造成了无所不在的消费符号,与闪烁的霓虹交相辉映。

他被揉进了流行艺术,揉进了商业运作,被揉进了青春梦想,被揉进了革命旗帜,揉进了各式各样的载体,变成了时髦的象征,却沦为了一个内涵无比庞杂却空洞虚无的传说。

可毕竟,他只是一个人。

尽管他有着无比传奇而悲壮的人生激励,标志性的雪茄,虬髯,微笑和军装,但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复杂而悲情的历史角色。

他被人们比做终生奉献革命的英雄,可也有大量证据指明他是一个神经质的暴躁屠夫。

也许当我们拨开重重光环重新审视这个人,会发现所谓的圣徒光彩可能只是那些悲情时刻我们产生的幻觉。

在行刑前,据说切曾经被问到,你相不相信上帝,他答道:我更相信人类。

剥去光环并不是说要否认格瓦拉的价值,而是只有把他还原为人,才能真正的被这个不屈的人类灵魂震撼与感动。

索德伯格08年的这部分为上下两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格瓦拉传记片,平稳压抑的犹如现实。

挂着战争和传奇的噱头,讲得却是一个人真真正正的故事。

断断续续的四个小时看下来,很少能在心里泛起一丝波澜。

本来古巴革命的历史本然的就极富传奇色彩:82个人承载一艘名叫格拉玛的游艇从墨西哥秘密潜入古巴,一经登陆便遭袭击只剩十几个人生还。

却在短短三年时间,从深山密林的游击一举推翻了貌似强大的巴蒂斯塔政府。

但是电影的叙述,平淡而平静。

充满了各种游击生活的琐碎细节和战斗的残酷。

通过对背景的渲染和营造,丛林游击的处处杀机给人带来一种窒息般的压抑感,但战斗过程本身确实平平淡淡,尽管充满了流血和死亡。

据说电影中的各处细节,是导演对格瓦拉日记和其他一些史料的真实还原。

而正是这种还原,让革命与游击,褪去了那份火红的浪漫色彩,只剩下热带雨林令人晕眩的绿色和树缝间投下的刺眼阳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残酷的奋斗牺牲。

格瓦拉就是这样带着这种奋斗与牺牲走向了一座又一座丛林,直到死去。

影片没有刻意地渲染任何悲剧色彩,因为故事和历史本身,就已然足够悲壮。

大量的细节展现了格瓦拉作为一个人的可爱与强大,而更重要的是无助和失败。

他的部下会叛逃,他招募的新兵会临阵退缩,他会被卡斯特罗安排到无关紧要的位置,他无时不刻地受着哮喘的折磨,他被他想要拯救的人出卖,他没能带着自己的部下冲出生天,他没能说服看守他的士兵解开他的缰绳,他最终被捆绑着手脚枪杀,他遭遇了人的失败和人的无助。

正因为格瓦拉被还原成了人,他在这场注定无法成功,用生命挑战宿命的战争中获得了神一般的光荣。

切人生最闪光的一刻,我想应该是当他放弃了在古巴的一切而重新拿起枪的时候。

他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战士或许最怕的就是胜利。

而我又觉得,他重新地踏上战场,召唤他的应该是那个当他二十几岁骑摩托车横穿南美大陆时在心里种下的梦想。

贫穷和压迫让这片灰暗的天空无法呈现彩虹,让这片贫瘠的土壤种出希望。

或许正是这种不公点燃了他心头的火种。

而我觉得,格瓦拉身上最强烈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反抗,而在于他反抗的原因——那些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应忘记的梦想,和那些对于压迫和不公的愤怒吼声,这或许才是格瓦拉传说的真正意义。

你或许不认可或者反感他的做法,但你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他的梦。

他只是个传说,这个传说是属于一个被存在被创造的神的;但他是一首史诗,这首史诗,属于那些因为有梦而不安分的人类。

 5 ) @切·格瓦拉:让我们忠于理想

切: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

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

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

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

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

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

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

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

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

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

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

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

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

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

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

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

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

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

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

“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

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

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

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

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

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2017.06.13

 6 ) 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一直以来,小资和愤青在审美情趣上几乎是水火不容,其趣味始终朝向分岔的方向,但在他们开列自己的偶像排行榜时,常常会难能可贵的出现一个交叉点:切•格瓦拉。

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总结: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在死去三十多年间,切•格瓦拉演变为世界最知名的肖像,那幅带有红星贝雷帽、坚毅眼睛和长头发的肖像,在世界内在的影响力,远远比雷锋和梦露头像更为知名。

以至于肖像成为一种具有神祉意义的符号,使切•格瓦拉的革命史本身被有意无意的忽视、遗忘。

这样看来,电影《切•格瓦拉》在纪念切•格瓦拉的同时,也起到了“钩沉”古巴革命往事,普及切•格瓦拉英雄事迹的作用。

在切•格瓦拉偶像崇拜的累积过程中,传记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自己在前些年就读过两三种版本切•格瓦拉传记,其中有美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也有古巴人自己写的,还包括切自己所写的日记。

当然,这种热闹的事,肯定也不会少了中国人,陶竦在写格瓦拉传记时,为之冠以“完美的人”的称号,《凤凰周刊》的师永刚做了一系列的画传, 图文并茂地将切•格瓦拉加入了流行明星之列:邓丽君、雷锋、梁朝伟、蒋介石……流行性与话题性是他们共有的特点。

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中国导演张广天也曾拍出一部话剧《切•格瓦拉》,该话剧的台词时而像温柔如抒情散文,时而又激昂如战斗檄文,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张广天并没有把世人对切•格瓦拉的两种普通误解消化掉,并调兑好。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6岁那年,凭借《性•谎言•录像带》一举成名,并被誉为电影金童之后,拍了一些诸如《毒品网络》、《卡夫卡》、“罗汉”系列之类的二流电影,从独立到主流的路途中,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因此筹备五年,选取了切•格瓦拉的题材,可谓是一次精明的选择,占尽了先天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切•格瓦拉身上所代言的那种理想主义气质,几乎可以隔代相传地,成为物质时代文艺青年的迷幻药和镇定剂。

《切•格瓦拉》也顺应了近几年来多集电影的趋势,上下两集分别被命名为“阿根延”和“游击队”,分别对应格瓦拉的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和他离开古巴在拉美地区推行游击战争最终死于玻利维亚的两段历程。

电影开始于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开始,也就是说,电影的重心着力表现切•格瓦拉“革命家”的一面。

而他的成长过程,或许是为了规避巴西导演沙利斯所拍的《摩托日记》,完全没有展示。

或许是为了配合切•格瓦拉的革命性,电影中,索德伯格的叙事方式也充满“革命性”,他并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尤其是上半卷,所有的情节,似乎都只是切•格瓦拉在出席联合国大会后接受西方记者时回答的闪回。

电影的某些镜头,可谓是切•格瓦拉知名肖像的投射与放大:雪茄烟、高腰皮靴、浓密胡须、坚毅眼神、贝雷帽……除此之外,对切•格瓦拉的命运的讲述,总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情节的跳跃之下,留下很多空白,需要影迷引用自己对切•格瓦拉的了解来填空。

之所以出现这样纠结的局面,或许是因为索德伯格过于自信世人对切•格瓦拉的熟悉程度,但是他弄错了,即使每个人都对切•格瓦拉在生命史了如指掌,想在看电影的同时重温对切•格瓦拉的崇拜,但谁都想一帆风顺、舒舒服服地看完一部,而不是磕磕碰碰。

对比之下,几乎让人怀念起《摩托日记》里那种叙事的简洁和清新。

——即使像我这样,拥有几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T恤的人也不例外。

 7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和摩托日记的浪漫不同,这部电影更真实。

黑白与彩色交织,采访与回忆交错,真实与传说交叉,在人们面前呈现了一幅真实的革命场面。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没有枪的别加入队伍;要穿越森林,躲避敌人,受伤,死亡随时到来,有围剿,有追捕,有叛变,有放弃。。。。。。

这些真实是平常新闻光辉形象报道中看不到,而且也容易忽视的,但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也喜欢理想主义,但是我却很害怕浪漫的理想主义,因为这样的人非常容易把事情想得特别简单浪漫,这样的简单浪漫往往又很容易被现实轻易就击得粉碎,然后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浪漫主义堕入虚无主义:觉得这个社会很现实,理想主义走不通,于是彻底向现实投降。

于是不再坚持以前的追求,不再认可以前的价值观,不再对社会充满信心,也不再对明天有希望。

一方面,理想鼓舞了很多人去投身于他们喜欢的事业;另一方面,对事业的不正确理解,却又让这些毫无准备的人被撞得头破血流,进而由沮丧的失望代替了亢奋的希望。

这个电影中,切更真实,被追捕,部下叛变,战友死亡,调任其他岗位,哮喘病,翘着腿抽烟,受伤,部下不听指挥等等。。。。。。

我喜欢这样的真实,因为我见过太多的媒体宣传英雄的报道,越来越不喜欢那种美化和神化。

我喜欢真实的,甚至是丑陋的人,也不喜欢高大全的英雄。

我宁愿接受革命中的清洗,内讧,冲突,也不愿一相情愿地去相信书中描绘的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

当然,我不否认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浪漫,只是我不会认为这就是革命的全部。

写这些,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工作有关,对于发展工作,因为社会的不了解,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有意无意被粉上了一层层浪漫主义色彩,近乎切参加的古巴革命的浪漫。

人们只看到赞美,成就,温情,感动,友情,没有看到斗争,失败,冲突,谎言,虚伪。

只看到了这个工作所崭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却没有看到为了名,利,权,所暴露的人性丑陋的一面。

我其实非常希望有人能这样去拍一部关于发展工作片子。

让社会,让发展人员,更好的了解一下这个行业,更真实地看待这个行业。

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革命真的不是请客吃饭。

 8 ) 为了永远的胜利!!

再次陷入是左还是右的矛盾中。。

间歇性浪漫主义综合症再次发作了。。

就让我们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为了永恒的胜利不断上路!!

 9 ) 一个属于理想主义者史诗

或许,在离开墨西哥之前,切和卡斯特罗兄弟没有想过,古巴的革命给加勒比海地区,或者整个南美,或是整个世界所带来的是什么。

从推翻原有的独裁统治,一个外国人,一个和古巴毫不相关的人,操着一口阿根廷口音西班牙语的阿根廷人,出现在了古巴革命的最前线。

在这个理想主义缺失的年代,这个永远都在战斗的理想主义者,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红色革命家"会像切一样,即使身居要职,最后也要脱掉本不属于自己的安逸与平稳,穿上脱下多年的戎装,拿起长枪,回到属于自己的战场。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瓦拉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也许,从他骑着摩托车,横穿美洲大陆的时候,从他看见拉丁美洲地区底层人民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那个深埋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开始慢慢的生根,慢慢的发芽。

虽然,许许多多的人,对于格瓦拉的理解,理解成除了T恤上的头像之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者。

但无论是恐怖主义也好,无政府主义也罢,但你就是无法完全诠释这个神奇的共同体切格瓦拉。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承载着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花园,所付出的血与泪。

也见证着资本主义给这片曾经富庶灿烂文明所带来的满面疮痍。

如果,没有所谓恐怖分子”切格瓦拉“的出现,拉丁美洲人民,能换来今天的幸福。

今天,一个叫做本拉登的沙特阿拉伯人,做着看似和切格瓦拉同样的事情,是通过穆斯林人民对基督教的圣战,换来中东的安宁和巴勒斯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无论,他们做的对于错,好与坏,方法得当不得当,至少,他们在至少看起来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下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改写,那已经写好了的历史。

虽然,切格瓦拉的个人命运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成为悲剧。

但正是因为他的牺牲,让解放,让红色,成为了一种不朽。

看看今天的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看看今天的拉丁美洲。

也许是,特定的冷战,造就了他,或许是其特有的性格造就了他,但或许,从来都没有像他这样,无限的接近于一个圣人,一个完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愿其所信奉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一样的不朽,也为那个特有的年代而欢呼雀跃以至于流泪。

切格瓦拉-一个只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史诗

 10 ) 浪漫理想主义战士

他是拉美独立运动中最著名的领导者和革命家。

他是影响力极大,同时也是争议性极大的左派人物。

可能你不一定能说出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在某些场合看到过印有他头像的T恤,书包,贝雷帽,林林总总。

我朝的公共知识分子高晓松说,切格瓦拉是个志大才梳的妄人,一个被包装出来的革命明星。

言语中极尽对他的讥讽与不削。

但就是这个人,在中东,在欧洲,在万恶核心的美帝,都拥有为数众多的支持者,且被当作公众偶想化的革命象征和左翼政治理想的代名词。

之所以他被广大西方青年人与其他泥腿子赤匪区别对待,原因就在于他为了个人的理想(且不管用现今的价值观看,这样的理想是否乌托邦)而毅然放弃了殷实的家境。

而当他在古巴功成名就大权在握时,他又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放弃了高官厚禄重返革命战场战斗,直至被俘牺牲。

诚然,革命是不可复制的。

用我们这边的话讲就是“国情不同”。

但Che的这股二杆子革命精神还是值得称颂的。

尤其是现实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依然选择追逐理想的人还剩下几许?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唐吉柯德骑着瘦马举着长矛毅然冲向风车的画面,实在无厘头的很。

可细细品味一番,其中的可爱、纯粹,弥足珍贵,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短评

有点枯燥

5分钟前
  • 苏晓晓
  • 还行

感觉还行。这是革命不是政变,革命才刚开始,我们代表的是拉美底层人民的希望,而不是革命的象征。如果世界没有压迫,就不需要革命,你们定义我们为革命者,但其实我们不仅仅只是革命者。

10分钟前
  • 十一分之一
  • 还行

对那段历史的不熟悉,再加上史导不断的使用插叙的方式进行叙述,让我看得有点不畅顺;不过整体的轮廓还是能让人明白的。演员的演技也足以弥补了上述问题给偶带来的瑕疵;主角看着脸熟,上网查了下,果不其然是21克的男主角。不知史导何时来中国拍个类似的题材,保证大有市场。

13分钟前
  • 比目鱼
  • 推荐

传记片还搞得这么“冰山写法”,要我说有点刻意了。如果索德伯格不这么搞文体的话,这片其实跟《奥本海默》挺像,诺兰你就抄吧。但说句实在话,这片如果不是在飞机上没事干,其实都看不完……

14分钟前
  • Bill
  • 还行

战士,理想,战斗,还原,政治,分裂,叛徒,生活,革命延长的号角……

16分钟前
  • 无间乃间
  • 推荐

没有丝毫历史基础。。。感觉这电影拍的平淡无奇。。。什么都没看出来。。。

20分钟前
  • rooookie
  • 还行

没看懂

22分钟前
  • 溪山心隐
  • 较差

不错,革命精神非常强大,无祖国,毋宁死

24分钟前
  • The_Mars
  • 还行

格瓦拉的人格魅力德托罗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故事说得饶有趣味,相当难得。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50年代的场面用彩色而60年代的用黑白。顺便说一句,在看《摩托日记》之前,我对切这个人的了解接近于零。

25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革命,流血。

28分钟前
  • 西宇
  • 推荐

我觉得看这部片子之前最好能读一遍《切,格瓦拉传》不然片子太缺乏代入感了。那些黑白镜头拍的真美。

33分钟前
  • kindsos
  • 还行

平淡无奇 浪费时间

37分钟前
  • Fallcon
  • 较差

7/10。设置大会演讲与丛林交战的双时空叙事略显老套,随场景而变化的摄影色彩也惊喜不足。剪辑风格让人难以适应,混乱且皆是流水帐的细节铺陈。采访录音自由混入战斗场面的声画对列、高分辨率的自然光手持,都增强了新闻纪实感。诚然索德伯格想艺术真实性的剔除革命浪漫成份,但失于高大全的主角塑造。 @2014-07-13 07:46:51

3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萌叔叔Benicio

4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戴老师:“非常节制,近乎平庸的版本,拒绝右翼的‘客观’叙述,但也不迎合狂热者”,看完后第一感觉确实如此,平淡如白开水,流水账一般的记录,哪里都感觉不出强烈情感倾向,就是简单的展现这个人他来过,然后做了这些事,说了此等话,如此而已,没意思;后来想想这种众口难调的题材本来就极难处理,编导要是活跃爱表现,那就有被人诟病主观偏见之嫌(昨天看的《至暗时刻》,对丘吉尔投射那么多情感,导致片子整个系统都往人物塑造上倾斜,从而失去了“历史感”,像个情绪消费),还不如就如此节制冷观,平淡就平淡吧,历史就是安静地发生,只是人们投射了过多感情的言说让它好像轰轰烈烈就像《阿尔及尔之战》一样,立场稍显暧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把问题留给观众,毕竟问题本来就在观众那儿...

45分钟前
  • 弃子🔥
  • 力荐

仅仅2个小时尚不足以塑造一个立体的充满争议的Che,或许是期待太高了。坐等下部。DeToro的演技日渐精进。

48分钟前
  • Oscarfan
  • 推荐

给一个杀人狂魔立传!!!

50分钟前
  • absTab
  • 很差

德托罗确实很像切,但看似更为忧郁和成熟,其实切的心如孩童般的蓝。伪纪录片形式很给力。

55分钟前
  • tikey
  • 推荐

对国外革命人物传无感,无法带入,不过整体影片的效果很好,主题鲜明

58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居然是个美国片,批判的背后更多是一种国家的自信,不过片子缺乏叙事刺激点,显得不是那么好看,单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出来没准更好。

1小时前
  • 时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