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完成于2008年并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的《米香》,在被积压了整整两年后即将公映。
“演员陶红”试图通过《米香》完成到“制作人陶红”这个身份转变的想法清晰可见,身为这部电影的唯一大牌,她并没有主导影片使之成为个人色彩浓厚的作品,而在努力成为影片的一分子。
《米香》的故事主体是:通过一个女人的心灵变迁,来折射生存的苦痛对人的改变。
影片的结尾是温暖的,温暖是因为女主角米香凭借真爱的力量,摆脱了内心的功利与阴冷,而这功利与阴冷,如影追随于中国农村女性身上何止千百年。
对于米香的心理形成,电影给出了这样的背景:她有个傻儿子,经常遭受丈夫虐待,因此在选择再婚时,如何能控制男方实现给儿子赚一笔成家的钱,成为她首要考虑的条件。
其实无需交代这样的背景,在过去困苦的年代,无数中国女性都有着米香类似的心理遭遇。
扯远一点,马诺的形成土壤其实就是归功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思维。
但米香的那个时代(影片交代的时代背景大约是1990年代后期),还不至于势利到令人无法接受,因此米香在知道矿工王驼子(影片男主角,中国版的钟楼怪人)无家庭负担有存款还有不错的工资收入之后,毅然与英俊的暗恋对象诀别,嫁给了王驼子。
与不喜欢的男人同床共枕,米香显然对此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不堪忍受之后她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用最传统的诅咒让王驼子送命。
但米香毕竟是个底色善良的女人,送命的不是王驼子让她即失落又庆幸,大病了一场。
影片也在她大病之后进入到不断迎来戏剧冲突的好看阶段。
《米香》有一个关键词:牺牲。
观众很容易理解米香的牺牲,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可以赌上自己,忍受痛苦。
王驼子的牺牲却可能是被忽略的,因为大家都直白地看到,他娶米香为地就是让鲜花插在牛粪上,吸引一点世人羡慕的眼光。
但我想说的是,就整个故事而言,王驼子的牺牲是要大于米香的。
王驼子对米香的情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垂涎阶段,为了得手不惜利诱,第二层次是犹豫阶段,既想得手又不愿被“嫁死”(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待矿工在矿难中出事后拿赔偿金),第三层次是为了爱情甘愿去死。
于是,王驼子的感情是整个电影的最闪光点。
堪称精明的王驼子并非不知米香的早期心思,但家庭组建后带来的温暖以及与傻儿子之间的情感累积,让他沉浸在虚假的幸福中。
在知道自己患肝癌后,王驼子决定自掘坟墓,用死于矿难换来巨额赔偿金,来表白对米香和家庭的爱。
他用死换来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高大的一次形象。
联想到最近的话题电影《山楂树之恋》,也有一位英俊版的“王驼子”,老三用自己的死换来了静秋对他永生难忘的爱,此前他也是不断地用自己的牺牲来应对静秋的慌张、猜疑和不安。
不要怀疑王驼子和老三为什么会为一个女人如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这样的男性角色是会被推崇为英雄的,而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亦是这样的男性用自己的牺牲,支撑起来传承至今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米香》和《盲井》一样,都是以矿井为背景来叙事的,但与《盲井》突出的社会批判性不同,《米香》是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描写,来侧面影射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米香》里面的爱情并不动人,可却是真实可信的,唯一一点不可信的是,米香在王驼子死后拒绝了那笔赔偿款,因为在现代社会,会有90%以上的女人选择接受。
但电影不得不这么处理,因为只有这样,米香才会完成对自己的彻底救赎。
那么,作为观众,是该为米香的选择感到庆幸,还是为她失去了和王驼子最为现实的一种联系而感到遗憾呢?
作为一个电影人,如果我能够让人发笑,很好。
如果我能让他们边笑边思考,那非常非常好。
但是如果我仅仅让他们思考,我就有麻烦了。
——伍迪·艾伦 。
开头和结尾都不太引人,开头让人进入故事比较慢,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中间的故事很好.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说女人像水,大抵和水的特性也有关,水的温度是需要外力环境给予的.女人的热度需要男方的热情,受到疼爱,就有反馈.女人是容易被感动的生物.先是为了孩子,后来陷身角色....印象深的是得知心水的男人遭殃时,在地上蜷作一团的呜咽声,还有大口撕扯柚子.皮孩儿的表现太赞,羊羔的也不错.美与丑的对比很成功,从丑的表象教人看出美来很可贵.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有存在的合理性,捎带戏剧意味.Q:皮孩儿走失后,米香和**姐在矿山找他时,米香在水渠看到了什么,说着"报应"?
1.米香手上戴着戒指,不是穷人就不能戴,但是戴着影响干活。
女同事们配个药都记得把戒指取下来。
豆花女是常常要洗手的,这点常识导演不懂吗?
还有陶红的手怎么那么白?
脸上又那么黑?
因为只洗手不洗脸吗?
2.主角说方言,矿工们都说普通话。
澡堂里那些“提示剧情”的台词假的要死。
3.同居很久了,还真等到领证才行房?
劳动人民还真羞答答?
这是编剧的幻想吧。
4.为钱嫁人没什么丢人的,上床那副大义凛然就有点做作了。
性生活不满意就想谋杀亲夫(不是硬不起来是因为要太多),姐姐你又不是嫁给苗人凤的南兰你是历经苦难的风雨丽人好不好?
5.然后内疚了感动了,就180度大转弯了,连抚恤金都不要了。
6.把《巴黎圣母院》拍成中国矿工家庭肥皂剧,不是不可以,看样子演员也吃了不少苦,可是拜托,生活就要真的生活,不要伪生活,真狗血。
最后说个离题的,我曾经请过一个保姆,家乡在贫困深山,后来修铁路的修到那里,她跟着修铁路的男人,离开了穷山沟,来湖北安家。
她在我家做保姆,男人得了肺癌躺在家。
我说阿姨你回去吧,别让他孤零零的走。
她说,回去有什么用,也只能看着他死。
直到男人走了,她才回去埋了他。
又是小成本(具体成本我不知道,不过看起来应该花不了多少钱),矿井工人,女性与智残儿童的弱势群体,偏远山村,等一系列听着就是表现中国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影片。
但觉得此片与曾经的盲山盲井有更多不同之处,少了很多过于写实,冷眼观看的的粗糙镜头,更多的则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一次次转变的细腻描绘,这可能也是本片是以女性视角来关注的原因所引导的。
影片的开始极其简洁的交代了事件的背景,也间接地说出了米香来到矿场的目的,就是利用“嫁死”为自己的傻儿子攒一笔钱,目标很明确,这也是故事发展的核心。
影片围绕着这个线索的质的改变来展开。
片中的男主人公,王驼子,丑陋却善良。
没结婚住在一起时,驼子很规矩,对米香更多的是试探,虽然这个人平时很低调,但就像他的工友们所说的,师傅精明着呢。
这时的米香则是为了要结婚而尽力讨好驼子,饭菜全是按照驼子的喜好来做,说话也很讨巧,连替男人洗脚这等事都做得十分认真。
表面和谐,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有真心。
直到一次矿难米香惊慌失措的表现让驼子开始信任她,并提出了结婚,钱全部归米香管理,与此同时,驼子也把自己的真心交给了米香,在这之后的驼子除了晚上有点兽性大发,剩下就是对米香母子感情的一次次升级,最终把命都送给了他们。
米香的内心变化则有点像过山车,时上时下,不仅刺激了自己,更是刺痛了观众。
米香受够了前夫的折磨,对世事大彻大悟后只剩下儿子这唯一能让她活下去的动力,所以她所做的一切也就是为了儿子。
在选择嫁死的人选时,有一个是她真心喜欢的,大李,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有那个意思,但最终都妥协于现实,米香无视的从大李身旁走过则表明了她内心的坚决,大李在她结婚时站在人群与围墙之外,远远地看着,却让米香失神落魄,大李的死更是对米香重重地一击。
她的转变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一是认为这次矿难跟她有关,二是真的看着生命消逝跟嘴上说说完全是两种概念,而且死的人是她心里真正喜欢的那个。
当然驼子对她的好也在慢慢的打动她,让她安于自己的生活,最开始结婚的初衷也慢慢遗忘了。
她的情感也从最开始的目的性驱使,到结婚后对驼子的厌恶,矿难的打击等使他安于现状,再到驼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子的失而复得使她对驼子充满了感激,到最后知道驼子隐瞒的病情时完全把驼子当成自己的男人转变为的爱,一波三折的变化,可以说把她已死的内心重新点燃并且狠狠地烧了一把。
她也从最开始只为了拿嫁死的钱,变成了到最后什么都没要的这样一个结果。
嫁,是为了钱,不要钱,是真的为了感情,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内心上的自责与赎罪。
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米香的同乡姐妹,出现的不明不白,对米香照顾有加,帮米香出主意,找男人,生活资助,金钱资助,感情资助,简直是那种愿意为了米香两肋插刀的主。
但片中却并没有对她做过多的交代,只是米香扛不住时她就出现,不算突兀,但总感觉说不通。
影片总体的摄影与剪辑感觉并不是很好,完全是靠故事情节的波动与演员扎实的表现功底使得本片丰富起来的。
开头几个交代故事背景的短接镜头简单的堆砌在一起,更像是没有内容的风景画,可一旦演员出现在画面中,效果就马上凸显出来了。
有些情节上的对比还是值得回味的。
比如,驼子与米香同一时间出现在医院里,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一个欣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则被判了死刑,两人恰巧在同一个画面中错过,米香笑着快步向前走,驼子似乎更驼着他的背看着他的“判决书”缓慢的坐下了。
米香最开始在心里上是嫌弃王驼子的,不仅长得丑,还因为背上的驼子,可在驼子把米香从医院接回家的路上,米香因为对他的感激与心理的感动将头靠在了他的背上,背部的隆起刚好合适。
还有米香在片中两次上香的镜头,第一次是在矿上诅咒驼子,画面灰暗,而且让人心里却的忐忑;第二次则是在寺里为驼子祈福,佛像威严,米香神情真挚,这样的对比完成了米香心里的情感转变。
在人物刻画上更具有质感。
米香,命运悲哀,目光短浅,小市井的利益心理,迷信,但本质里却仍有份坚强,母性的光辉,以及最为重要的,本质里的人性;王驼子,自身生理的缺陷,对现实的不卑不亢,男人的欲望,还有责任感;大李,除了家庭背景的压力,其他都符合米香所向往的那种男人的标准,过于完美,但自身懦弱,注定只能是梦幻角色;那个姐妹上文已经说过了。
但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善良,属于典型的底层人民的那种纯朴,而且让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陷,这样使得他们的形象更现实,观众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他们。
在看惯了中国所谓大片的虚无,时装片的华美无情节,个别小成本的蓄意恶搞,能看到这样一个有着人性思考却又并非完全文艺的影片还是能让人为之振奋的,最起码看完以后的心情不是漂在半空中不知所措的状态,而是有种沉甸甸脚踏实地的感觉。
整个影片悲情的基调,丰富完整的人物特性,都是值得赞赏的,但故事自身以及背景却离我们这群观看此片的人依旧遥远。
不禁想到,中国目前状况的电影,是不是一定要将故事建立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拍的有血有肉。
是社会的悲哀造就了好的电影,还是只是我们活在表面华丽的电影的悲哀之下,迷失了方向。。。。。。
米香,你是什么时候爱上我的?
米香,今儿你真好看。
米香,你是在担心我吗?
米香,皮娃子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米香,我驼子能娶到你做媳妇,是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米香,明天吧……米香,明天我死了,还是爱你。
米香,我走了,你要好好活下去……《米香》仅凭片名,就赢得了青睐。
片头,就是米香喃喃地几句怨言,对着残酷的前夫掉下两滴泪水,带走智弱的儿子独自坚强地离去。
片尾,也是米香歇斯底里地嚎哭,颤抖着满手面粉的双手,喃喃地说不出一个字。
最后一样带着心爱的儿子和那只长大的小绵羊,伤心地离开,而这一次她带走的是驼子满满的爱,却没有带走那一笔驼子用生命换来的钱。
我知道她是爱着的。
女人只要对她好,她就会对你好,对你真心付出。
在折磨和满足中长生的爱情,是不是牢靠,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她最初只是想要一个依靠。
一个依靠,就是一辈子,就是驼子的一生。
在米香和驼子结婚的那一天,她远远看着心爱的男子,那一刻,我看懂了女人这个词汇的深度。
我愿意相信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会幸福,驼子给的幸福。
的确。
她真的拥有了世界上最朴实真挚的感情。
“驼子,谢谢你。
能够嫁给你,全是占了你的福。
”皮娃子喊的爸爸,爸爸……静静地趟在江边,和那只爸爸送给他当作弟弟的小绵羊。
如今也已长大。
这画面安详、平静。
那一刻,所有生活的痛、内心的苦。
都同滔滔江水一起流去了远方。
米香,你是什么时候爱上我的呢?
是我跟你说:我们结婚吧,还是我默默收卧在你的脚旁,还是我蹬着三轮车带着你说要快点回家去的时候呢?
米香,你到底是什么时候爱上我的呢?
我们的爱情,你会记多久呢?
可是我病了,无力医治了。
我想用我全部的生命为你,你要好好活着啊……米香,我走了,离开你那么无奈、那么痛苦、那么不舍。
“娶到你是我驼子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我已满足。
喝了一杯再一杯。
那一晚,爱情成了永远。
祝福故事里的爱情,永垂不朽。
故事里的米香,幸福长寿。
米香,米香,米香……更加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同驼子这一生的爱。
米香是一个四川女人,《米香》讲述的是这个女人的故事。
没有露出人脸的粗鲁责骂声,脑瘫男孩惊慌地跑到家门口,一个女人的眼泪应和着幽长黑暗的小巷从井水中荡漾开去,男孩赶到她身边拉着她的手,摇着脑袋、断断续续地叫着“妈、妈,妈妈”——这便是影片的开头,黑暗的画面也奠定了整部电影压抑、沉重的基调。
米香被第一任丈夫无情抛弃,为了傻儿子皮娃儿将来能安稳幸福地生活,她跟随村里姐妹马金花到了北方一个小煤矿上,只为“嫁死”。
所谓嫁死,就是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矿工在矿井中遇难后,获得其巨额赔偿金,这种行为在矿工眼里叫“骗婚”。
这些常年在井下少见天日的男人们,偶尔会渴望能与那么个知冷知热的人一起生活,但一想到这类女人中不知藏了多少只涂着嫁给那笔赔偿金的,便在唏嘘的同时对其嗤之以鼻。
米香并不着急袒露这不光彩的想法,新环境中的生活甚至还催生了内心对早已死灰般爱情的想象。
她在矿井边卖豆花的时候遇上了大李,一个高大英俊又喜欢着皮娃儿的年轻人。
后来从金花口中得知他不仅本身家庭条件差,家里人口还特别多、负担重,她便在金花连续几声“要不得”的劝说和几夜的思量中,放弃了。
接下来再见面,便冷酷地挑着担子从他旁边擦身而过。
而最终成为她丈夫的,则是又老又丑又驼背的王驼子,米香在一片心灰意冷中成了新娘。
大李也出现在婚礼上,但只是透过人缝远远地望着她,新婚之夜的米香在对王驼子的百般恶心和对大李的无尽思念中贡献了自己。
至此,米香经历了两次婚姻,却不曾赶上一段爱情。
她是值得同情的,第一次结婚后常遭丈夫打骂,离婚后还带着个傻儿子;她是值得赞叹的,为了能给亲骨肉一份小孩子应得却超越了一个女人自身能力的生活,毅然决定远走他乡;她是无奈的,真正心仪的人在与给儿子美好未来这一构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她是会被鄙夷的,自私地只为钱去跟一个几乎能当自己爹的男人结合,成为了众多骗婚女人中的一个。
为了能让王驼子早点死,她采用了老家的风俗:在某个清晨,把月经中用过的卫生巾埋在矿山上,听说这样就可以让受诅咒的人得到惩罚。
后来,矿井真的出事了!
病中的她急忙掀开被子直奔矿上,等赶到了才发现,死的竟是大李!
当听到驼子的一声“米香”后,她回过头看了他一眼,顺带着瞟到他手上的两个大柚子,在来不及表现任何情绪的变化之前,一下子无力地瘫倒下来。
这害死人的诅咒夺去了她真正爱着的人,她痛苦地再次来到矿山,试着把那包东西挖出来,虽然成功了,但自己却被矸石砸伤了脚。
在医院期间,王驼子对皮娃儿和她的精心照顾,以及回家后他对皮娃儿的疼爱,都让她从心底渐渐温暖起来。
她决定为这个男人和已然存在的家庭做出改变,甚至还想着为这家再生个孩子,让满心的爱完完全全地转移到丈夫和孩子身上。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王驼子被查出患有肝癌。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徒弟在某次洗澡后发现他所吃的药,才转告了米香。
米香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出伤心,只是不断劝说他放弃矿上的工作,一家子就这么开开心心地生活。
王驼子在给米香和皮娃儿买了礼物,并提前过了年后,答应米香最后一次下井把事情做完。
但当他在井下找到易塌方地段后,便奋力地用铁锹铲墙壁,最终把自己活活地埋在了里面。
故事的最后,漫天的爆竹声和唱戏声淹没了她深深的苦痛,米香也最终没有去领那三十万的赔偿金,便带着皮娃儿离开了矿区。
影片的后半段像是有些仓促,导演让高潮一个接一个出现,让人在还未来得及仔细咀嚼心情的时候,故事便就此结束。
无疑,婚后生活是米香对新感情的寻找和自身心境变化的重要阶段,但当她最终决定选择目前这样恬淡的生活时,命运却再次开起了大玩笑。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一生最悲伤的境遇,但我想,当有一天你开始明白爱情并试着要与身边这个人相知相守,但竟不得不面对他荒唐而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样一番哀莫大于心死的喟叹却是前人不曾意识到的凄凉。
在整部电影中,米香讲的全是四川话,她是未受教育的象征,但就是这样一个素面朝天的朴素女人却一次又一次承担了命运的打击,像偶然的,却又像命定的。
这些有时会让我想到《图雅的婚事》里那个彪悍的图雅,试图带着残疾丈夫巴特尔再嫁的蒙古女人。
但后者是秉持了牧民先天的决绝和粗犷,而前者则是在用女人绝望而麻木的神情漠视了命里的种种悲剧,直到有一天像弹簧般被压抑地无法呼吸时,才一下子爆发出肝肠寸断的哭喊。
这样的故事,关乎生活、关乎爱情、关乎命运,在新闻报道中也许只是浅淡的几笔,但在光影流转之间却被描绘地如此细腻感人、令人动容。
米香只是个女人,一个曾在为人妻和为人母的道德围墙内苦苦攀岩的女人;一个在人性的本能需求与现实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女人;一个将在循环流转的人生之轮划出一个大圆后,开始找寻另一番生活的女人。
《米香》不是《九香》,陶红也不是宋春丽。
米香被无良丈夫抛弃,一个人带着傻儿子远走他乡讨生活。
九香勤劳勇敢,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五个子女养育成人。
因为影片开始的刻意误导,因为陶红不愿意让米香过于面目可憎,我对米香的人品定位出现了偏差。
米香是奔着“嫁死”找的王驼子,不是想找一张终身粮票。
米香趁着王驼子上工时翻箱倒柜找钱,也不只是劳动妇女被生活风吹浪大出来的小狡黠。
当米香不堪忍受王驼子折磨的痛楚,深更半夜跑去埋污物要置他与死地时,她的本心暴露无遗。
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定论中,就算武大郎再丑一百倍,潘金莲也无权剥夺他的性命,更何况是米香是主动嫁给王驼子的。
我这才看清了米香身上重要的一面:愚昧,歹毒。
王驼子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他相貌丑陋,愿意为“艾丝美拉达”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他的心眼多但不坏,他的爱卑微但不卑贱。
影片后半段,米香这个决意冷酷到底的女人,被王驼子彻底融化了。
说到底,没有人能抵挡住另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
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在情况不明时就飞蛾扑火般倾其所有。
这个故事模糊了时间概念,隐匿了地理属性,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当代寓言。
中国有光鲜的城市,与先进物质文明同步,中国也有背阴死角,文明进程缓慢。
在城市里,人们为谋求改善的欲望驱使,在背阴处,人们为生存的愿望挣扎着。
米香和芸芸众生一样,清醒而又糊涂的活在世界上。
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坏心肠,有的只是在生命绝境中滋生的獠牙和尖角。
刚开始看米香,觉得挺无聊的,不就是讲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如何摸爬滚打艰辛工作换回他不受人欺凌的平静生活么。
可是看着看着,却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李大哥”一出场,我就在心里把他定义为了男一号。
长相较为英俊(在那堆矿工里算不错的了。。。
),对皮娃子又那么好,最重要的是——米香看上他了。
于是,也许是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吧,我不由自主地预想接下来他俩会如何的艰辛工作来支持那么大的一个家庭。
毕竟,从之前那一堆一堆的洗脑电视剧来看,主人公一旦爱上了一个人就会坚定不移地爱下去,无论他的家境多么贫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所以,当米香选择了驼子的时候,我沉默了。
米香放弃了她爱的人,而且,她过得很幸福。
驼子对她无微不至到照顾感动了她,感化了她,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也爱上了这个很丑却很温柔的男人。
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会放下,放下那些我爱的人,试着去接受爱我的人,也许结局会更好。
女人结了婚要是不被丈夫待见,那日子真够难过的。
四川姑娘米香就是这样。
老公动不动玩失踪,一连几个月不见人,也不管她和孩子。
而且经常对她家暴伺候。
原因很简单,她生了个傻儿子(脑瘫儿)。
米香在丈夫的恐吓下,不得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她本没有错,可还是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
都说母以子贵,米香的人生却因为傻儿“皮娃子”的存在备受牵连。
漫漫人生路,她该怎么办呢?
这个故事源于电影《米香》。
由傅爱毛的小说《嫁死》改编而成。
是陶红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之作,陶红主演并监制。
她还凭此片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今天,夫人就给大家说下这部颠覆人性的电影。
一被迫离了婚的米香无处可去。
她望着井口有了轻生的念头。
奈何孩子一个劲地喊妈,她才决定好死不如赖活着。
米香在闺蜜马金花的帮助下,从四川来到河南。
此番远行,她的目标很明确,找个光棍的矿工嫁了,然后等他出事后再去领一笔“巨额”的抚恤金。
这样,她就能实现人生唯一的愿望:给傻儿子攒下一份家业,并为他娶个媳妇。
身为母亲,她有这份私心,我们自然理解。
可是,以“嫁死”(骗婚)的方式来实现,未免太缺德!
米香在矿厂附近的廉价出租房里安顿了下来。
勤快手巧的她,选择做豆花,再挑到矿厂门口去卖。
明面上是摊贩的小本生意,实际上她另有图谋。
米香眼明手快,嘴皮子利索,她的豆花摊子很快就热火起来了。
陶红在片中的扮相和做派,与谢晋导演的《芙蓉镇》里,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很像。
矿工们下工后多会光顾米香的豆花摊。
除了因为价廉物美,好吃可口,还能借此观摩她的姿色。
虽是打工妹,但米香长得好看。
这对成天干着脏活累活的矿工们来说,很重要,看一眼就能让人心里亮堂很多。
人群中属大李高大帅气,深得米香“喜欢”。
两人不知不觉,就开始彼此关切“暧昧”了。
米香发觉自己动了真心,赶紧让金花帮她打听一下大李的底细。
结果,让她很是失望。
大李父母生病,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负担太重,不是个好苗子。
从此,她对大李不再热心。
话说驼背丑陋高龄的王驼子,倒是早就对米香垂涎不已。
因自知相貌奇丑配不上她,便不予表白。
但他对皮娃子很上心,待他如亲儿子,经常逗他玩,还给他买了双新鞋。
某次,傻儿子被别的小孩骗到矿车上玩。
矿上管事的人认为小孩是来偷煤的,非得要米香交了罚款才能领走。
多亏王驼子出面,好言相求给摆平了。
王驼子的一言一行,让她看到了一个男人的诚意和担当。
其实,米香所求,无非是找个知冷知热,真心对她和娃好的人搭伙过日子罢了。
这个丑男人很上道,得知米香的悲惨遭遇后,立马发誓一定要好好待她们娘俩。
米香听了他的话,搬到了王驼子家(窑洞)里住。
这么一来,她也离她那个不可告人的“隐秘”目标更近了一步。
至少不必再起早贪黑,独自辛苦地做豆花了。
二米香以两个人不明不白住在一起别人会说闲话为由,催促结婚。
她还翻箱倒柜地寻找有无存折之类。
而王驼子也知道矿上常来骗婚的女人,提防着她。
两个各怀鬼胎之人,都在暗中试探对方。
有一回,听见矿上出了事,米香赶忙去看。
不想半路遇见了驼子,焦急的她当即松了口气。
对此,驼子有自己的解读。
他觉得她眼里是紧张,说明心里有他,不可能是骗子,所以他要和她结婚。
婚后的米香,被丈夫强烈的欲望搞得很是烦躁。
她不再那么好吃好喝地伺候,可驼子依然生猛如故。
没办法,这两人本就“同床异梦”,各有所图。
米香有些心生悔意,于是跑去哭诉,金花又给她支了招。
按家乡的风俗,女人想要谁倒霉,只需要把她用过的姨妈巾埋在他的地头上,那人就会倒霉。
她半夜跑出去,埋完之后还烧了香,乞求能显灵。
期盼丈夫出事,她就能早日拿到钱。
可是米香心里很不安,颇有些魂不守舍。
果然,没多久矿上又出事了。
她火急火燎地跑去,发现死者之一竟是大李。
整个人懵了,转过身见丈夫正看着他,当即晕倒。
大李的死,她总觉得和她有关。
病床上的她羞愧难安,心里很不是滋味。
住院期间,王驼子悉心照顾,他怕她醒来自己不知道,居然抱着米香的脚丫子睡着了。
可是,他越对她好她就越内疚。
出院后的米香,内心发生极大的改变。
她已经失去了那个曾经动过心的帅小伙,眼前的丈夫虽然人丑,可心地善良厚道,对她和娃是真心好。
米香决定放弃她的邪恶计划,和驼子踏踏实实过日子。
谁料皮娃子在半路等他爸爸,被人故意指错路走丢了。
两口子急切地寻找,米香认为她活该遭到报应,找不到孩子哭成了泪人。
王驼子却始终未放弃,遍寻各处总算找到了。
母子重聚,抱头痛哭。
激动不已且学会感恩的米香暗自打算,她要给丈夫生个一儿半女。
就在此时,王驼子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说,他得的是肝癌。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绝望的驼子不想花冤枉钱。
他从国营厂辞职了,去了徒弟所在的私人小煤窑。
目的是想乘机死在井下,好给米香和娃留下一笔钱。
洗澡时,徒弟瞅见了他的药瓶,便悄悄告诉了她师父得病的消息。
悲痛欲绝的米香,铁了心要给丈夫治病。
她劝丈夫不要再去矿上工作,她们可以继续支个豆花摊子赚钱。
驼子嘴上答应着,其实他已经有了决定。
这天,他给皮娃子买了玩具,给米香买了衣服,答应她明天是最后一天去矿上。
两人晚上吃了饺子,喝了交杯酒,仿佛命运在暗示什么。
米香等着他的驼子第二天能早点归来,她太想为他生个孩子了。
可是,丈夫再也没有回来。
三结尾,米香痴痴傻傻地在家里包了许多饺子,似乎丈夫还会回来。
在金花的一再规劝下,她才失声痛哭。
但她还是坚决没有去领驼子拿命换来的八万块钱。
她又踏上了新的未来之路。
带着无尽的愧疚和心结,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显然,米香原本模糊甚至扭曲的人性又复苏了。
驼子以他的死亡,点燃了米香的人性之光,让她没有在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
起初,米香千里迢迢从四川到河南,动机很直接,就想骗婚拿钱,为傻儿子攒家业娶媳妇。
所以,当她知道大李不适合做这笔买卖时,立马放弃了。
即便在感情上,她对他动过心思。
婚礼上两人的对视,大李死后她的反应,充分说明了米香的矛盾。
她并非泯灭人性,其心底的善良本色一直在,只是利欲熏心蒙蔽了双眼。
特别是当她一次次确认,王驼子的确是真心待她和娃时,米香终于醒悟。
她懂得了什么是爱,她想和这个真爱她的男人好好过日子。
偏偏老天戏弄人,不给她这个机会。
在“嫁死”的过程中,米香的内心随着和两个男人的接触一直在变化。
此中彰显的人性之复杂张力,尤为精彩。
陶红的表演很真实,也特别生活化。
为塑造好角色,她还回到重庆老家体验生活长达三个月之久。
陶红很擅长用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是她因霍建起导演的《生活秀》大火后,第一部制片处女作。
这部影片在2010年国庆档上映,生不逢时。
面对一众商业片,作为一部聚焦底层女性的文艺片,很不被院线青睐。
极低的排片率,导致影片上映不足1周就匆忙下架,票房不到10万元。
尽管遭到市场冷落,但电影本身很有“嚼头”。
堪称是女版《盲井》。
李杨的《盲井》,是两个男骗子用最残忍的办法拿矿工死者的抚恤金。
而本片中,米香使的是“美人计”,以骗婚的方式挣黑钱。
期间,他们经历了心理和精神的不断洗礼,被对方的善良和爱所救赎。
影片有着极强的人文关怀,透视了人性的多元。
夫人想说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
与其抓破头地走捷径,不如老老实实本分做人。
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陶虹演的可以哦。。打豆花的样子和校门口打豆花的大婶一模一样。
并不是所有女主作监制的片子都是悲剧。
在《生活秀》里卖鸭脖,在《米香》里做豆花,再来一个,陶红可以凑够川渝鄂小吃三部曲了!电影本身这种剧情架构放在以前绝对是奔着国际大奖去的(当然这片也拿了一些国际小奖)可惜并不新鲜的剧本加上粗劣的制作,实难出彩!驼子的演得太好了!!
孙亮好评啊但是大陶红太让人出戏了。。。。。。。。。。还有把大李演员看成了陈思成是怎么回事= =
高中时好像看过一部董立勃的小说就叫《米香》忘了情节也忘了内容,只记得那时候我和云哥一起迷恋他的数部小说,哈哈~
别了,卡西莫多. (《天堂门.米香》)
2012.11.21 中国影片如果能在国际上获奖,可能就是这类片子了吧!
中,驼子,你真是条汉子
底层 苦难
看完以后感觉异常的片子...说不上的感觉...
真的很难说清楚米香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整个片子有很强的将观众情绪逐渐引入的调遣力,可是最后米香不接受那八万块的情节也不见得是最佳处理方式,虽然提升了米香整个人的境界,但也贬低了普罗大众的理性,试问,不要那个钱,就代表了珍重一个生命的价值?那叫广大矿工家属情何以堪?
虽然但是,结尾没有拿那八万,扣一星。
盼着死的时候人不死,盼着不死人又死了。
可能是去年国内院线最让人难受的一部电影。虽然依旧停留在为惨而惨的阶段,虽然剧作雕琢的痕迹重到了可以轻易猜出下文的程度,不过在当下的大陆电影中,依然是难得的佳作。将视角对准底层,已经让它拥有了获得好评的基础。而那种对底层生活最真实的还原,以及影片处处散发出的悲伤感,确实是少有的。
整体格局不大 不是只拍中国的贫困丑陋就能赢得国外大奖的 此类题材被反复拍摄 该片也没有突破 女性视角单薄 婚后米香的转变不够有说服力
很扎实的一部作品,平实质朴
明天吧................
今日读者首刊文《有戏票的人》中提到此片。
陶红的手好粉嫩啊,化妆师你搞什么啊?整体都很刻意。貌似生活,真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