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影院看《误杀3》,跟1、2一样,本想看一部翻拍片,甚至抄袭片,没想到看到了“原创”!
我得罪谁了,竟然让我看陈思诚“原创”!
真是把我恶心坏了。
《误杀1》翻拍自印度神作《误杀瞒天记》,因为恪守了“翻拍”,坚决不原创,所以就很好看。
原作9分,翻拍之作也能值7分。
《误杀2》借了“误杀”的名字,但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梢》,基本恪守了“翻拍”,但也抑制不住想添加进自己一点想法的躁动之心,所以就不太好看了。
原作8分,翻拍之作值5分左右。
《误杀3》借了“误杀”的名字,但没有照着任何国外电影老老实实抄,不抄也就罢了,原创就原创吧,大家忍着恶心看原创,至少算是支持国产。
但问题在于:它还是抄了!!!
它没抄别人,它抄了自己!!!
陈思诚抄了陈思诚!!!
陈思诚当编剧的《误杀3》抄了陈思诚当编剧的《消失的她》!!!
《误杀3》也是“消失的她”!
也是“全员演戏抓坏人”!
全员演戏本质上,还是抄了全员演戏的老祖宗《楚门的世界》!
这就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消失的她》没有《误杀3》恶心的原因在于:《消失的她》至少还抄了(不,是改编)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而《误杀3》竟然放弃了直接抄任何国外的影片,而是抄自己抄国外影片产生的影片,这也太没有操守了吧?
抄的最大操守是“一手抄”,别“二手抄”,行吗?
“二手抄”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要自己“二手抄”自己“一手抄”来的东西,好吗?
这还不止,关键的是,它还接着碰瓷“误杀瞒天记”,它把“杀死一车早已因为窒息而死的死人”强行附会为“误杀”!
妈妈呀,我给陈思诚跪下了!
关键是,它还没有停止,它碰瓷联合国,它说这片子是公益片,是为了宣传打拐!
妈妈呀!!!
整个电影院的观众看完之后,都朝着荧幕跪下齐刷刷磕头,跪求陈思诚别再碰瓷了,别再试图原创了,别再拍片了!
大家做公益,给电影人捐款好不好?
你妈妈病了,你就说一声!
你爸爸病了,你就说一声!
不用拍片的,乖,去医院拍片子就行,咱治!
咱筹钱治!
ps:细想还抄了《最佳拍卖》。
有朋友说还抄了《亲切的金子》。
ps:误杀=失误杀了人=误会你杀了人。
这语文能力真是感人!
ps:陈思诚说:电影都一百年了,所以不像别人或者没有别人的影子,根本不可能。
那么,一千年的小说,和三千年的戏剧,怎么说呢?
铺天盖地宣发都是敢拍,好敢,尺度大。
但,真的好看吗?
小乔现在就来告诉大家,很烂,烂过《误杀2》陈思诚不愧是影视界的裁缝,缝缝补补拼拼凑凑就又是一部烂片,又能收割一批韭菜,猜得出来大年初一的《唐探》是什么水平了
小乔还记得第二部在热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宣发但是这一部更烂,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整部电影的结构可以说是和《重生》一模一样,甚至都没有它爽,反转也不够惊喜,真的从开始就猜到丫丫是卧底是受害者家属的一场联盟复仇,这样的剧情我们在太多太多的影视剧里见到了可连最后他们的自述都是一样的手法,这很难让人买账
威逼利诱,用局中局的手法诱导男主说出真相的设计是不是也似曾相识他们总是伪装成受害者,包装成深情的样子这样的手法我们会经常在影视剧的法庭上见到,会被对方律师炸出来事情的真相
今天小乔就想好好和大家聊一下这部《误杀3》甘剑宇导演陈思诚 武皮皮 李鹏 胡小楠联合编剧肖央 佟丽娅 段奕宏 刘雅瑟 王龙正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6.2分,推荐指数一星正在影院热映,小乔不推荐去浪费钱
接下来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电影最开始的一幕就是佟丽娅带着一群小朋友,在舞台上表演节目丫丫还是好美,美的就像鲜花,而她在电影里也的确就是花瓶的存在
佟丽娅饰演的李慧萍,是郑婷婷的老师叶泉希饰演的郑婷婷,是郑炳睿唯一的女儿肖央饰演的郑炳睿,是一名单亲爸爸,更是成功企业家,信佛经常做善事,在大众面前他是大善人,更是好父亲
随着女儿郑婷婷被绑架,掩盖真相的帷幕逐渐被拉开女儿在洗佛礼上,毫无征兆的消失了对方还打来电话要一百亿赎金看过悬疑剧的朋友就能猜到,这一定是里外迎合,这就说明“受害者”是一个恶魔
段奕宏饰演的张景贤,是负责这起绑架案的警察这一次他演得很差,表演很用力
电影的节奏很快,甚至是都过快了肖央先是报警找女儿,后面怀疑是自己曾经的老旧识抓了自己女儿怕自己曾经的事被警方发现,更觉得自己在他们之上,决定甩开警察自己干可自己却处处被制约,还被全网直播
直播答题,每个问题都是精心设计的很明显就冲着男主的秘密来的,这时候男主就应该知道肯定不可能是自己的老同事了呀,但他还是找到老同事杀了他们母子后才发现,似乎杀错人了还有,作为老师的佟丽娅一直都留在男主身边
在一个废弃的孤儿院找到了另一个孩子,他是安全署长的儿子绑匪还给所有人营造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残破的娃娃血淋淋的堆积在那里还有813案的提示,到这里男主终于知道绑匪是谁了就是813案的受害者家属,他们来复仇了
这时候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案子才真正的开始用了插叙帮我们回忆,丢失孩子的家长多么痛苦,人贩子多么歹毒后面小乔也不剧透了,因为你刷抖音和微博的话官方早当成宣传点发出去了佟丽娅就是受害者家属,绑匪也是,就是一场受害者联盟的复仇记
而警察局有黑警,也有受害者,他们之间相互对抗咱就是说愚蠢,都知道绑匪全程直播,自己就丝毫没怀疑这是假的老巢也装了监控?
就水灵灵的开枪杀死警察,栽赃嫁祸?
还讲当初自己做人贩子的故事,真的太配合了
整个故事除了内容不一样,结构设计,走向完全就是《重生》的翻版,巧了还都有张榕容整体来说,如果电影时长在拉长一些可能效果会好,铺得太满,都堆在一起了太多重点,一直在宣发什么“萝莉岛”实际上只提了一嘴拐卖孩子也只是零零散散的穿插其中主要还是塑造了男主这个人,就是感觉有点太依托他了,显得其他人太边角料
肖央的演技其实挺难评的,他这次演的不差,但都在意料之中吧今天就到这里了,我们明天再见这一部真的不好看!!!
这系列真的是越来越难看了,这都拍的是啥,文不对题,这要是高考作文是要得零分的。
首先,导演的能力很是不足,连这种无大场面的片子都无法驾驭。
整部电影的节奏问题非常严重,开篇迅速进入主题,并且时刻紧绷着观众的神经,但从中段开始,就出现了大量走马灯似的回忆穿插,严重影响到影片的叙事。
再有,这片的编剧太次了,编写的剧本甚至连网剧都不如,影片抽丝剥茧的情节过程毫无任何观看可言,结尾为了反转而反转,但这种模式现在见的太多了,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甚至段奕宏那角色一出场就知道后面要反转,试问这样的人物刻画有啥特别之处。
另外,肖央在这片中的演技是我看过最差的,一直都认为肖央是个实力派演员,之前的几部电影都能充分看出,他是有刻画人物角色的实力。
但在这片中感觉用力太过,感受不到人物心力交瘁的痛苦,也感受不到阴影下黑暗的一面,演技这次真的是滑铁卢了。
最后,建议陈sir还是暂停一下这个项目,好好专心搞好“唐探宇宙”,要是《唐探1900》再次差评可能招牌就要砸了。
《误杀3》的最大问题在于,看似聚焦儿童拐卖这样的严肃社会议题,实则是资本驱动的“类型片拼贴”。
从故事结构到情节设计,影片处处迎合市场对“悬疑+反转”的惯性期待,呈现出一种公式化、机械化的叙事模式。
这种类型片的生产逻辑早已固化,从《误杀》《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都在重复类似的套路:制造危机感、揭露所谓的社会问题,再通过一个强行反转并且不符合逻辑的结局解释之前的一切,然后混剪一首歌曲,再加一个新反转——仿佛多加几个反转就能让故事显得“高明”。
然而在《误杀3》中,这些反转缺乏足够的铺垫,逻辑生硬,节奏割裂,更像是用AI拼凑出的剧本,为反转而反转。
更荒谬的是影片结尾的“章鱼隐喻”。
导演试图用“章鱼断臂”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并象征犯罪网络的多头操控,暗示绑架链条的复杂性和难以根除的系统性问题。
但这个隐喻的呈现停留在表面,没有任何深度或实际意义。
最终,绑架链条虽被摧毁,社会问题却毫无解答,影片看似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怀,但实际上只是空洞的表演,甚至连表演本身都显得拙劣。
影片的表演同样令人出戏,几乎每个演员都像在演各自的电影,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氛围。
段奕宏的表演带着强烈的舞台腔,仿佛随时准备朝观众鞠躬谢幕。
他一本正经地念着台词,语调严肃到过火,导致影院里观众频频在不该笑的地方发笑。
而男女主演之间毫无化学反应,情感推动力几乎为零,所有的情绪戏都停留在表面的“摆拍”。
更离谱的是港台演员的浮夸表演,尤其是反派角色,像是直接从漫画电影里走出来的卡通反派,与影片试图讲述的社会议题完全割裂。
更灾难性的则是片中的外籍演员和英文台词。
影片中的英文对白明显是用翻译软件生成的,发音错误百出,字幕和台词经常对不上。
这种“Google翻译”式的对白不仅削弱了影片的可信度,还进一步强化了割裂感,让原本应该令人不安的剧情变得滑稽不堪,仿佛在看一部恶搞电影。
影片的剪辑和配乐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
剪辑节奏混乱,情节衔接生硬,很多段落的转场没有任何逻辑,配乐过于煽情和用力过猛,像是在用声音强行控制观众的情绪。
这种“过度包装”让观众的情感体验严重失衡,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场“类型片工业流水线”的产品。
如今,国产类型片越来越依赖于这类“社会问题剧”的生产模式,但这些影片对现实问题的影响微乎其微。
《误杀3》的问题在于,它既不是真正的悬疑片,也不是一部严肃的社会问题片。
它试图在商业娱乐与社会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但在两者之间都未能站稳脚跟,故事缺乏足够的悬念支撑,所谓的社会议题也只是浅层的噱头装饰。
真正有力量的电影,不是这些流水线生产的类型片拼贴,而是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作品。
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真诚关怀和深刻洞察,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观众的恐惧与情绪。
陈思诚监制或执导的东南亚犯罪电影宇宙,已经体系化标准化流水线化,它就像是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口口声声东南亚,满满国产味儿,多种元素杂糅的产物,是否原产正宗不重要了。
这类电影就像预制菜,不见得多惊艳,但上限和下限都相对明确,踩雷风险也不算高。
陈思诚就是拿这类产品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不用讨好影迷,也不指望拿奖,更不求名垂影史。
就是搞钱,成本可控,高ROI,运气好的话,压中社会情绪,还能爆款出圈,比如《消失的她》。
说真的,这部叫《消失的她2》可能更合适。
“误杀”系列拍到第三部,本身跟误杀也没什么关系了,就是借个成熟IP,延用一套类型叙事,雷打不动的主演肖央。
熟悉而成功的元素处处有迹可循,悬疑、反转、凶杀、黑警、社会话题、宗教视角,就像各种常规调味料,信手拈来。
《误杀3》的故事,已经谈不上烧脑,悬疑还有,但类似反转套路今年已经被另一部东南亚犯罪片《重生》拍过一次。
不过马浴柯剧本更粗放,漏洞大到遮不住,《误杀3》没那么大叙事野心,反而做得更讲究。
剧本做得还算扎实,节奏也更好。
但本片也还是维持陈氏悬疑电影的亲和低姿态,别说烧脑,甚至都舍不得观众费一点脑筋。
但凡有一个观众说没看懂,那都是导演编剧失职。
剧情就各种直拍明讲、倒叙闪回,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心路历程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要角色人均一大段闪回戏,半分留白都不给你。
最后免不了啰啰嗦嗦舍不得收尾,每个角色都有结局,这大概也是顺应了短视频时代观众的需要,别给我弯弯绕绕,有话直说。
可还要装聪明装高级,怎么办?
制造悬疑,制造谜题,制造强烈的情绪冲突,再用好用足东南亚背景,大尺度暴力戏送上,这都是既有的成功经验,一再验证,可以一直使用。
肖央的表演很好,演得也投入,但也陷入路径依赖之中,但这个角色还是写出了厚度和深度。
坏人作受害者视角再反转的戏,其实就是把《消失的她》套路再来一遍,刻意用“误杀”,可能多少也有回避的意思,否则真让人看出是套公式的产品,难免要多几个批评。
流水线化从创作角度并非好事,但确实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低频观影人群才是市场消费主力,他们不那么在乎电影的手法、套路和风格,只要逻辑基本自洽,表演基本到位,再加上更大剂量的视听刺激,便可以满足一般需求。
陈思诚在这类电影的品控上,是花了力气下了功夫的,请的都是适合的好演员,故事也多能依靠已经成功的改编剧本或成熟套路,它们构成了电影不算低的下限,也足够吸引观众们买票,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仅是商业成功,并不能让陈思诚满足,金钱带来的满足效应是会边际递减的。
所以他只挂了监制头衔,然后导筒交给新人,也大差不差。
又花很多精力去拍其它类型电影,但不成功,最后还要回来靠着东南亚赚钱。
会赚钱可能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创作能力的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在《解密》里看到了一颗想当“诺兰”的心,是既要又要,想站着把钱挣了的愿景。
但这愿景显然不是从《误杀3》这类电影里实现,它不差,只是单纯不够好而已。
那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你还有梦想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需要作品说话。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一个比较大的感受是:当时代的转速过高,人类的转速就会显得过慢。
转速过慢的人,常常容易感到不知所措。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词被哄抬起来,比如今年,passion(激情)就是其中一个。
舞台总是要令人炫目才好,但是人却不得不活在现实里。
现实是什么?
现实就是美好也存在,但是不美好则更为致命。
马上跨年了,明年应该是高兴的一年,但是美好前面,应该有一些严肃的记忆整理。
借最近上映的《误杀3》来讲讲一些感受。
《误杀3》电影海报1、伤口最新的电影,总是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些新近的社会现实或者社会情绪。
对《误杀3》这个片子,我心情有点矛盾。
一开始完全不想讲它,因为它拍的是儿童拐卖的事儿,我看其中的一些镜头,我会有强烈的“痛感”。
这种痛感,像一种后现代遗留疾病。
一想到某些残忍的事实,就联想起更多更残忍的事实,无力解决,因此总想回避。
但《误杀3》我不仅看完了,我还要讲。
为什么?
对于我个人来说,有一些私心。
这片子,让我感受某些浓烈的社会现实。
我在这几年里,明显地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社会事件,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集体的伤口。
《误杀3》跟前两部不太一样,它讲的是系统、是集体。
它不单纯是一种个体情绪,它讲"儿童"和"拐卖"这两件事,等于在讲"希望"和"错位"这两件事。
天灾人祸,拐卖属于是人祸,但又像天灾——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无数人的人生,也因此再也无法回头。
没有合理的理由。
一切都是可以卖的,生命、器官、人格、同情,一切都是可以卖的——牛马,今年的另一个热词。
网络对于牛马的定义各式各样,其中有一个说的是:打工,只是不把器官拆开来卖。
归根结底还是卖。
这种无力而绝望的情绪,不像电影里那样铺天盖地、惊心动魄地袭来,但是它还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自己的伤口自嘲的来源。
人,可以把卖"人"做成生意,从另一个角度就意味着,文明与自由,实为笑话。
因为人活着的重要标志,就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是个体拥有肉体和精神的尊严。
但导演告诉我们,不论你是警长,还是家长,处境都一样——假如我们不去创造一个有底线、有道德的世界,就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
因此,我说这片子,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片子。
它告诉我们,我们是有伤口的人,看见自己的伤口,不可耻。
2、刽子手“看病”里的看,是动词。
因为看了,才能想,才能处理,才能诊断。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好多伤口,也看到了好多——刽子手。
这些刽子手,有的一开始就是恶魔,有的一开始其实是天使来的。
就比如肖央所扮演的郑炳睿这个角色,他一开始是一个被拐卖的儿童,到后来为了自保,加入了恶魔的阵营,成为了刽子手2.0.这个角色让我叹了好几口气。
因为我在生活里,的确也见过几个这样的人。
我确确实实见过一些原本特别善良的人,因为生活的困顿或者折磨,而放弃了善良。
就像前段时间《边水往事》里面郭立民那个角色一样。
他为了给母亲治病来到边水打工,结果就是他把省吃俭用的所有钱,都寄给了母亲,自己也成为了当地恶霸的玩物,不仅如此,自己唯一的朋友沈星还那么傲慢,那么愚蠢。
他最后黑化,无非就是"过去的郭立民死了"。
生活不是总是公平的。
不是谁都有的选。
郑炳睿比郭立民更恶。
他杀孩子,他做帮凶,他从小就是恶人的打手了,他连自己的女儿,都能杀——其实我觉得他本来跟郭立民一样,早就"死"了。
影片拍他在拐卖中心只是被打,而事实应该是更恶劣的,事实应该是他从小就必须不断地接受"服从性测试",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只有这样,他才会彻底地失去反抗意识,失去人最重要的东西:人格和良心。
应该说,是女儿的出生,让他短暂地"活"了过来。
而后又死了。
正因如此,一个刽子手,才会如此珍惜一个生命——对于他来说,爱女儿的生命,唯一的理由是,那不是别人的生命,那是他自己的生命。
所以你们看,谁也不想当刽子手。
谁也不想死。
但是人,尤其是真正苦命的人,不是总是有得选。
很多时候,你我没有变成恶人,不一定是因为我们的人格有多么高尚,而恰恰是因为幸运。
因为生活给我们的考题,没有那么极端和艰难,所以我们“幸免于难”。
因为幸运,才能躲开锋利的刺杀。
一定有天生就不道德不善良的人,一定有,但是——大部分的人,肯定还是在生活的琐碎里被一步步“被修改”的。
佟丽娅扮演的李慧萍和刘雅瑟扮演的雅音从一开始,就想成为一个复仇者吗?
段奕宏演的张景贤从一开始就想用自己的生命组一个局吗?
甚至那些一开始在“互助会”,后面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锚点而悄然离去的人,他们的选择又有多少是坚持,多少是放弃?
复仇小队的“集结”,是人以鸡蛋的姿态,去碰石头。
是无限黑的黑夜里,一个个坚强的灵魂,彼此听见彼此的哭声。
嘹亮哀伤。
谁能想到,刽子手和恨,也给了人一个用这种形式不凡的机会?
想到这些的时候,想起黎明曾经为女儿发过一条微博,他说:“我的女儿,平凡是她的运气。
”
3、刀我最讨厌别人干的一件事,就是“劝”人原谅。
因为刀没架在我们脖子上,我们对于当事人的痛,总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有的事儿,可以原谅。
但有的事儿,不能。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父母把她生下来之后大约十来天,就把她遗弃到了一个农村里。
其原因无外乎因为她是女孩。
遗弃的行为发生在冬天,天很冷,孩子被捡到的时候,襁褓里有一张纸条,写着孩子的出生时刻。
当然,朋友是幸运的,她的养父养母待她视如己出,把她养育成了一个极其善良而美好的人。
可笑的事情发生了,事发近三十年,孩子的父母找上门来了,要认亲。
咱也不知道为啥三十年不出现,突然要认亲。
朋友坚决不见。
养父养母其实并不介意,但朋友拒绝了好几次,其亲生父母还是苦苦哀求其养父母,于是我就听见朋友对着电话里吼道:没有任何见的必要,我不会原谅他们。
不是什么都能算了。
人生,是有分水岭的。
总会有一些突发的、特殊的事件,让你一夜成长。
很不幸,这种事情,往往是血淋淋的——正是插入要害的刀,让人从精神到肉体,真正油尽灯枯,魂飞魄散。
以佟丽娅、段奕宏和刘雅瑟演的角色为主的复仇者小队,能够在经历巨大痛苦活下来,靠的不是生存的欲望,而是——仇恨的欲望。
刽子手的刀,让他们的伤口在漫长岁月里丝毫无法停止流血流脓,最终凝聚成了巨大的力量,与恶魔正面对峙。
说到正面对峙,我对段奕宏扮演的张景贤这条线,最为触动。
影片中,他所扮演的张景贤与妻子张榕容所扮演的梁素娥是一对警察伉俪。
二人为人和善,工作尽职尽责,是最普通最幸福的家庭。
但是由于梁素娥得罪了不法分子,于是怀有身孕、即将临盆的梁素娥直接被犯罪分子炸死在车里。
母亲和孩子,都死了。
而彼此,电话这端的父亲,听见了一切破碎的声音。
杀人的刀,隔空插进了他的心脏里,他的悲剧从此再也无法改写,他只要还呼吸一天,他拔出这把刀唯一方式——就是再拿起刀,去杀掉磨刀的人。
是恨得入骨,也是"早就死了"。
生活就是这样。
猝不及防,别无选择。
是的,生活的刀,其实是抵在所有人的后背上,随时入膛。
不仅仅《误杀3》里被拐卖的儿童家长是如此,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如此、油罐车事件也是如此,红绿蓝事件还是如此。
那些人心的创面,看似愈合,实则弥深。
人心里的风,到底因何久久无法静止?
仿佛在现在的人心里,都有一座看不见的悬崖,我们,都是崖边的人。
总是很愤怒,又很恐惧。
站在2024到2025的关口上,我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在不停地奔涌。
当然会看到或感受到很多消极的事,悲伤的事,哀痛的事,但也看得见希望、不屈、活力。
不去回避,才能前进。
当然会辛苦,当然在一次次拼命拼命的过程里,一次次失败失败的过程里,赢家不多。
但是应该去勇敢地看见:看得见伤口的眼睛,才看得见愈合,看得见健康。
新肉,总是从死肉里长出来的。
2024年即将过去了,不论发生过什么,不论好或者坏,都将过去。
往前看,别回头。
未来在前方,不在身后。
新年快乐。
:)注:有表演相关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问,我会统一收集然后做一些Q&A的视频回答。
考虑到影视作品的视听性,还是会更多地用视频的形式进行细致拆解,但文章也会一样更新。
文字版指路﹣公主号:宋雯婷(id:swtstory),视频版指路﹣b站:宋雯婷sweeety文章帮助大家建立更多逻辑,视频帮助建立更多感受。
自取即可。
编辑:朝韶撰文:宋雯婷
今年换了个角度,调整好心态,看完确实一点儿没有失望。
图一乐儿嘛,去哪儿过个周末不得花个几百,来看陈思诚两张电影票才90多,还免停车费。
虽然演员一般、故事一般,台词也很一般,没完没了的回忆反转再反转让我在过程中有些些困,但也算是挺过来了,整体属实具备商业片卖相,能看。
此前我也一直在反思,都看陈思诚了,还要深刻,还要批判,还要发人深思,这不有病么。
现在悟了,非但不较劲,而且陈老师的电影我还得多支持,等老师挣够了钱,到时候腾出手来打磨出真正动人的作品,我也算做出过贡献,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吧!
电影《误杀3》有天然的道德制高点,因为选择了“人口拐卖”这个互联网当下的热点话题。
仿佛一切打低分都是对打击“人口拐卖”的不认可。
主创能力所及,剧情有很多硬伤,原本基于其选择的议题,临近片尾都还想给个三星鼓励分吧。
但是发现不值得啊,被最后一幕的“大聪明”设定给恶心到了,那种强行反转和救赎的感觉,仿佛在刻意展示给观众看,“我很会拍反转和救赎噢”,与《解密》结尾如出一辙的画蛇添足。
而且看完电影后刷微博,又被#误杀3 萝莉岛#的官方营销话题给恶心到了,拿别人的苦难来捆绑营销电影真是够可以的,符合我对《误杀》系列的刻板印象!!
论质量和创新,本片无疑是《误杀》系列最差的一部。
整体框架和前作相似,依旧是依靠奇观犯罪故事、配乐轰炸、高能反转、多线叙事等套路来吸引观众,企图一招鲜吃遍天,却不舍得在人物和剧情上下功夫。
导致人物的塑造单薄、扁平化,剧情逻辑漏洞百出,一味地追求高能和反转,反而牺牲了合理性和深度。
本片的配乐音效尤其喧宾夺主,典型的学诺兰电影,画虎不成反类犬,真 “电影裁缝” 。
快速剪辑、晃动镜头、冷色调调色等手法的运用也显得过于刻意,像是在秀技。
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东南亚,人物设定和服化道却难以给出合理解释,导致违和感很强。
片中所有的文字资料都是蚂蚁文或英文,但人物交流却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种场景连港片都不敢这么拍。
还有一个吐槽点,除了段奕宏的表演还算正常外,其他所有人,尤其是接受采访的路人甲,表演方式都用力过猛,极其夸张,个个面如死灰、心如缟素、怒目圆睁地讲话,与悬浮的情节相得益彰,显得更加浮夸。
上面说了很多都是制作层面的问题,但这部电影里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真正的人文关怀并非取决于所选择的议题,而是在于能否触达观众的内心深处。
而在本片中,匪夷所思的犯罪和人性之恶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都仅仅是为了服务于一个个 “反转”。
电影的影响和话题量确实很足,成功精准地把握了网络流量点,画面和台词也可以方便切成营销短片,成为去DY吸引眼球的幌子。
一部打着“人口拐卖”的电影,全片没有深刻的人性刻画和内心挣扎,没有应有的深度和温度,在该救赎的时候不救赎,只是为了下一个“反转”的炸裂效果。
看完《误杀》系列三部,印象里只有各种视效、音响的轰炸,至于内心深处有留下什么触动,反正我是没有。
至于津津乐道的反转,从犯罪案件一开始,没有谁不会想到佟丽娅的身份不会反转吧。
看完《误杀3》,最大的感受是:陈思诚式商业片模式是不是气数已尽了?
如果说《解密》的惊天扑街还能挽尊成陈导的艺术追求和他的基本盘受众水土不服,那么如果他最拿手的东南亚犯罪宇宙社会情绪痛点片《误杀3》如果再扑,恐怕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老一套是不是已经被观众看腻且抛弃了。
故弄玄虚的悬疑,自以为是的反转,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这些问题问题在前两部里不是没有,但在《误杀3》里加倍放大,也让整个ip疲态尽显。
(以下有剧透,介意请划走)首先,我请问整部片子和“误杀”这两个字的关系究竟是???
整部片子的第一个反转,是利用观众对肖央角色的认知惯性,这层设计不能说编剧完全没花心思。
但是从知道肖央这次演的是住别墅的富豪,许多观众对电影就意兴阑珊了。
道理我都懂,但富豪救孩子跟我有啥关系???
《误杀》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调动起了大众痛点情绪,是替民伸冤为民请命,是底层对上位者“不服输不信命”的阶ji对抗。
尽管电影的结尾延续了这个方向,但将观众的视角放在肖央这个坏人身上进入故事,并把受害者从个体变成了一群人,对情绪的挑逗和煽动能力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元气大伤。
佟丽娅和段奕宏的角色在整部电影的前五分之四可以说是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然而你非常清楚这个咖位的演员不可能打酱油,于是——第二个反转果然发生在他们身上。
圆回来了吗?
倒也圆回来了,但是僵硬程度堪比茅坑里的石头。
我甚至都不想吐槽为、啥同样是策划绑架的做局者,佟丽娅能涂着烈焰红唇一幅复仇女神的姿态对肖央声泪控诉沉冤昭雪。
只能说你们东南亚的法律还挺人性化的哈本来以为陈导能靠《误杀3》一扫《解密》的阴霾,没想到看完对春节的《唐探1900》更担心了,祝宝强和昊然dd好运吧!
误杀3观影报告《误杀3》熟悉的老套路,全员没几个好人,最后反转结束。
故事开始是肖央的女儿婷婷在一个类似派对时刻被绑架,警察到来进行调查,肖央咬定是冯斌(狂飕里的老默)绑架的,但警察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
然后肖央收到绑匪的电话,让他准备一亿现金。
肖央想要自己找。
就跟女儿老师佟丽娅偷着去按绑匪的要求进行交易,警察暗中跟了上去。
最终跟丢,而肖央跟佟丽娅坐船离开了。
绑匪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真播,肖央来到了一个自己小时候待过的孤儿院,在里面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女儿,而是找到了另一个男孩儿,然后带着这个男孩儿去了码头。
这个男孩的身份是是安全署长的儿子。
在佟丽娅的追问下,肖央说明绑匪的目的并不是 自己的女儿,而是冲着自己来的,绑匪两口子和自己曾经是都是一伙儿的,都是进行人口贩卖绑架儿童的。
而在一次任务中出现了差错。
而当年自己的绑匪头子就是如今的安全署长!
到达码头后肖央先行下车寻找女儿,但并没有找到,而此时安全署长带着警察部队到来抓住了他,这时突 然旁边一辆车发生了爆炸,爆炸中肖央与接应的同伙趁机机逃走了。
肖央找到了冯斌的妻子和儿子对他们进行质问,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绑架凶手,于是肖央愤怒的把他们俩都杀害了。
而此时镜头反转,他的女儿和真正的凶手就在隔壁。
此时又一桩老的案件浮出水面。
几年前一艘轮船里面有23个儿童因煤气罐爆炸,全部死亡。
因为肖央女儿绑架案件发生似乎又有新的隐情!
而绑匪的身份进行了揭晓,她是那死亡的23个儿童之一的母亲。
她的女儿。
也是被绑架的,她曾经去过警察局要求调查。
警察局里唯一想要帮助她的女警察也在那起爆炸案发生后的一个月,莫 名的死亡。
所以这些案件石沉大海之后,她想要复仇。
她要求肖央到当年轮船爆炸现场进行直播说明真相,肖央到达后在一群电视里看到了被绑架的女儿和佟丽娅, 她俩旁边都是炸弹,之后警察署长带人来了,段奕宏饰演的队长跟署长发生争执被手下开枪干掉,署长让所有人离开。
剩下肖央和署长谈判,署长道出真相,当年爆炸案和死去的女警察都是署长计划的。
此时肖央身上绑着炸弹并带着引爆器,还拿着可以引爆女儿和佟丽娅身边炸弹的引爆器。
警察署长一枪打在肖央腿上,肖央瘫倒在地,他让肖央做出选择,要么炸死女儿或者被他打死,他再引爆炸死他女儿。
肖央选择了炸死女儿!
而这一切都被死去的段奕宏身上的摄像头所记录,于是警察署长被抓,肖央被救。
然而反转来了!
本应死去的佟丽娅来到肖央病床前!
说明了真相,她,那个女绑匪都是死去的孩子的父母,她们这些死去的孩子父母和作为警察段奕宏共同计划了这些,就是为了向肖央和警察署长复仇!
那个死去的女警察是段奕宏的妻子,当时还怀着孕!
质量秒杀2,精巧程度不如1,结局部分略微散了一点点,但依然是质量很不错的悬疑片。从挑战谜题的角度看,误杀1层层精巧包裹,拿捏情绪,做得最好。这一部我猜中一部分,有些地方没猜到,就挺好。从开局第一分钟就进入高潮,前十分钟塞了其他片半小时戏份,20多分钟已经高潮迭起好几回了,看得非常爽。直播的点子贯穿全程,有质问有控诉有态度,很好。导演不知道是不是新人,这次成品除结尾,我可以给到7.5-7.8,但结局受害者聚在一起谋划这部分处理有点软,感觉应该继续删减一半以上剧情,全做快节奏闪回蒙太奇处理会更清爽,避免过度煽情。推荐所有喜欢类型片和悬疑片的观众去看,不会令大家失望。
另一部《重生》
7分,在类型片里边优缺点都很明显,出于鼓励新导演可以给四星。
陈思诚宇宙让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建国了。
尺度层面,在于把人口拐卖黑产业链条狠狠揭开、触目惊心;爽感层面,在于把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人物关系用暗线串起来了,最本质的身份赋予了角色极端牺牲行为的合理性,终于得以反杀无法靠程序正义扳倒的力量;反转层面,在于对“好”父亲角色形象的深刻解构,将人性呈现的更加复杂难辨,剧烈晃动善恶秩序的天平。
编剧仿佛是写剧本杀出身……
我们需要这样的题材,需要这样的话题被关注和讨论。误杀这个系列来到第三部依然精彩,瑕不掩瑜。能这样认真拍一部电影对于现在的市场来说,已经很珍贵了。段奕宏真的男神啊,一出场这部电影质感拉满。在剧情节奏上如果再精简一些会更加引人入胜。犯罪悬疑就得不要啰嗦,本片做了很好的示范。总之值得大家去影院一看。
【1.5+】不是翻拍不行,而是拼盘更有性价比,一看东亚背景就懂得自懂,看的途中很多东亚宇宙的其他片子就会在脑海闪过,除了自我重复自我感动,就是奇观噱头各种整活,虽然打拐依然只是不痛不痒的提及,但比起《浴火之路》更像是那么回事了,反正也不用管内容到底如何,能唬住观众的就不是无用的……
一部比一部烂 全靠音效推氛围 孩子宗教东南亚这几个元素屋里陈监到底还要用多久 没有悬疑也没有侦破 你说当他是反拐卖教育片又太血腥 原来没有天赋的人也会江郎蠢尽 希望没有第4部了
系列走到第三部,自然需要提供一些改变来重新注入活力。因此在这里有肖央角色设定上的改变,多少打破了近来了近来影视形象上可能给人的重复之感。同样,在现实世界热门时事话题可以与故事里的对应,也让它有了另层意义。
太可怕了,误杀系列真的走到尽头了。这部也可以当成是《怒潮》或者《重生》,甚至是《浴火之路》的续集,而且比以上都差,一丁点儿真情实感都没了,演员演的都失去了信念感,只需要东拼西凑地跑剧情,以及不停地反转,创作者应该自己都不信这个故事,外加硬塞了些新签的演员。唯一能看的是佟丽娅的颜值,好久都没发现过她的美貌了。
有一些预料之中的反转,但竟然还有意料之外的,陈思诚我也是佩服你了。最喜欢的是我不原谅,谁都有权利一直活在过去,一直不原谅。段奕宏这个角色塑造格外惊喜,亦正亦邪,亦有趣亦悲壮,是个在套路中也反套路的角色。
商业片嘛,还是合格的
电影大裁缝…就当在影院看了集美剧吧😂
这电影是有什么几分钟必须一个反转和化用诺兰几大名场面的指标吗?
一惊一乍都掩饰不了的平庸
最后肯定是孩子被打死了,所以最后男主说了那句报应,男主想挡子弹,但是以子弹的速度人慢多了。男主要是被打死了应该叫解脱,只有孩子死了才叫报应,因为男主害死了那么多孩子。
有点像陈思诚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服从性测试
这个系列一部比一部烂,可以埋了别拍了,看这玩意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
又离谱又写实 世界真是一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