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1,鄙人不认为所谓的一镜到底或长镜头是这个片子的噱头,这样的手法在俄罗斯的电影史上不是新鲜事,可以参考俄罗斯“剧院-电影”的相关历史。
相反,长镜头在这部电影里是必要的,也是一种暗示和交代(:这都是一场梦,而有的人不愿意醒来),还有比普通镜头更优越的带入功能。
有几处变焦(人在冬宫逛一天,头真的会晕,特别是到楼梯房间)、场景色调的冷暖变化、场景的变形(后面部份,棺材制作,这个场景墙不是垂直的)都是有隐喻的功能。
2,如果单单说这是旅游指南,可以去看别的片子。
因为它的路径并不是真实的连续房间移动,也就是说,它其实不是真的一镜到底。
例如说马琳剧院和冬宫显然不是相连的建筑,它们之间需要坐很远的车。
3,鄙人说这是一场梦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有的人能看见法国大使(老头),甚至有冲突,有的不行。
这如同:在梦里有时候可以和梦里的人互动,有时候不行。
与梦里的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可以参考《盗梦空间》。
4,如果你觉得看得难受,这个感觉是对的。
因为如果你了解它的历史会更难受。
毕竟是用电影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起码有情感的传递。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历史而看的时候感到难受,这个电影的感情传递已经成功了。
为什么会难受呢,有人说它没有起承转合,那你看到什么呢?
注意你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从最开始黑镜加单句独白,到有暗色有人互动,到以黄色和白色表示的庄严的皇家活动宫廷生活,再到华丽绚烂最后的舞会和散场;从无声到私语,再到宣言,最后是华尔兹。
这是感官逻辑了,而不是故事逻辑。
它遵循着是“法国外交官在冬宫的记忆”这个线索;还遵守着:“悲剧即是美之毁灭”这个原则。
所以你会觉得难受。
(补充,当然没有哪个外交官能活那么长)5,有人说这片子不会打光。
对于这种说法,我真的是要闭着眼睛翻白眼。
你可以试试这个“闭着眼睛翻白眼”的动作,可能你下意识会摇头,这样你也许能明白这个情绪。
我只能说,的确,前半部分偏暗。
除了之前说的“感官逻辑”外,冬宫那几个房间的确很暗:背景墙很暗用的是橄榄绿如果没记错;画也很暗,因为那个时期的作品就是这样;房间都是一面有窗,而且挂窗帘因为要保护油画。
你能有多亮呢?
我猜拍的时候也没怎么补光,但为什么要补光呢?
后面的几个房间它也就那么亮,现在也是,接见使节的宝座厅没有陈列艺术品,因为这个厅的艺术品是宝座、灯、木地板和天花板。
这里没有拍到天花板,但是天花板和木地板的花纹是对应的,大家注意看地板。
6,所有对应人物,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波斯大使,末代沙皇一家,普希金和他妻子,所有的士官,名媛都是严格按照当时的形象塑造,你如果有这方面知识,一眼就能找到它们,当然影片里也有提示。
—————————————————————————————————————————————正文:《俄罗斯方舟》同步文这是曾经的小愿望,也是一场梦:从马琳剧院到冬宫可以一天走全,可以一下子看到想看到的画。
结果往往如果开头说的,“我睁开眼,但我什么也没看见”。
冬天的彼得堡,如果你在街上,如果你要去马琳剧院,无论你穿得多么庄严华丽,心中总是诚惶诚恐。
对于我,多半是雪太脏,衣服是不是还不够庄重。
十八世纪到一战前是个华丽慌忙的梦,它的礼节、装饰、情谊、暗藏的危险,一切快得没有时间思考。
冬宫,又叫“埃尔米塔什”,“隐所”的意思,在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
在这个城市,任何人可以和你说话,你可以和任何人说话。
你会分不清谁是清醒的,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比别人更清醒。
这是一座复制的城市,他们什么都模仿得很好,古典剧院,油画,雕塑,军队,建筑……一切像在通往教堂钟塔的旋转楼梯,头昏目眩。
在这个尺度大到大到适合步行的城市,所有的美、财富、教养都过分地藏在室内,藏在每一个个体。
小心你的言行举止,你不知道他们的成就、品味、学识,在他们面前很可能你是酸涩无趣的。
在这样的城市,诚惶诚恐是应该的。
“为什么你认为有必要去接受欧洲文化?
为什么连欧洲犯的错误也一起借用了?
”看着Antonio Canova 的 the Three Graces(美惠女神),这么久了,我们有多少对彼此的误解和懒惰的臆断?
把门关上,想想,在这一叶扁舟上,所谓的文化人耍着各自的流氓,丑陋、落魄、互相嘲讽。
谁才是真正的蛮族?
最后说一句:“我是开玩笑的。
”跟着影片里的外交官徐步,我回忆着每个房间。
这些房间有一种致幻功能:都是些满载着凝固时间与情感的作品的房间(一幅画画完真的要好久),你是否珍视在它们之间穿过的这份幸运。
多少埋没在画里姿势里的信息,很明确的是,如果没有“象征”或“符号”的基本知识,在你面前不过是被设计好的色彩布局与缺失的石块。
如同片中的质问:“如果你没读过圣经,你怎么知道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怎么不说了?
”如果这些房间没有人,你却遇到了在书上、画册或别处见过的作品,你以为你对它很熟悉,它还是会给你惊喜和感动。
你开始让自己安静,不自觉地走进它。
听觉开始过滤嘈杂,把自己隔离开来。
鼻孔开始张大,好让更多的氧气进入大脑与心脏。
视线开始寻找,与眼前这作品产生联系。
想象力被重启,有些人身体开始放松、舒展,甚至起舞,至少在他的意境里,转身、扭曲、拥抱、呻吟,与自己交谈。
须臾也好,弹指也罢,闭上眼,眼前的与印象的,清晰的与记忆的,如沐春风大概是这样的吧。
这种有意识地自我意识孤立,在现实中是奢侈而脆弱的:仿佛只有你和作品,剩下的皆是空无,你却感觉不到孤独;任何人都可能冒犯或打扰到这种状态下的你,似乎这种场所(博物馆)最好是独自前来,以免对朋友的照顾不周。
冬宫这个迷宫,去多几次,以为自己很熟悉,但是又好像没几个房间去过。
令人感动的是影片有冬宫空中花园的影像。
以前都在维修,后来又听说成了雕塑的仓库,在后来说又恢复了。
没想到那园子这么大。
如果你在马琳剧院,或在冬宫,想象一下,三百多年前的皇族贵族也在这里,那时也只能是他们在这里,这时空的对话是历史和建筑的力量。
在那两栋建筑里,最后的荣耀与华丽,如梦一样,幻灭了。
冬宫,三大博物馆之一。
这庞大的宫殿与圣彼得堡其他辉煌建筑一样,奇迹地在一战、二战、围困和多次国内剧变中幸存。
如同方舟,满载着世界罗集之珍宝与国家记忆,在历史与未来的大海中,孤独而坚毅地前行。
我看过最长镜头的电影。
说是电影,已经不足以描述了吧。
如其名「俄罗斯方舟」,不仅仅是简单故事情节的叠加,更是一种时代的跨越。
像是福楼拜第一次看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画家!
画家!
一流的画家!
”俄罗斯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在现代主义横扫欧美的时候,它还小心翼翼得保留着文艺复兴式的传统。
它由于各种原因巧妙错过了欧洲现代化的末班车。
之所以“巧妙”,而非“恰巧”。
则在于正因为它与欧洲的断层,为这个国家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王尔德说“伟大的文学是在俄罗斯。
”俄罗斯的一切,都带有这种因为隔绝,因为闭塞而造成的笨拙的精致。
电影也一样。
俄罗斯方舟,与其说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史诗。
我们就像剧中未曾露面的主角一般,只能在偌大的冬宫里行如幽灵,虽然一切触手可及,但是字中纸外、镜头里外、却实在相隔几百年。
历史悄然过去,我们立身于历史这条大河边,“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知不觉,一切都被这难以阻挡的洪流淹没。
2014.1.25啊,就是一个长镜头,所以才看,真的没有剧情,就是带你参观了一下圣彼得堡!
不过圣彼得堡真是漂亮!!!
尤其是最后的舞会,结束后的大厅!
那叫一个金碧辉煌!!!
还有俄罗斯男人,还真是帅气,要是不留胡子就更好了真是很多年轻人都很英俊啊!
腿也长!
女人的皮肤也好!
巨白!
有机会去俄罗斯看看
亚历山大•索科诺夫2002年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可以称为一部非常极端的实验片,整部影片90分钟,只有一个镜头。
全片开始于黑屏,一位男性叙述者(即导演,整部电影里我们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声音告知我们,他经历了一场事故,其他一概不知,当他恢复意识,银幕上出现了一群士兵小姐,身处18世纪圣彼得堡,正要参加一场舞会。
叙述者不知自己为何会来到18世纪的俄国,正当他处于迷茫中,他遇到了另一位不知何故来此地的法国人Marquis,他是一名外交官,原本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
于是,两个“迷路者”结伴同行,他们看到了彼得大帝正训斥自己的部下,凯萨琳女皇急着上厕所,之后两人无意间走入了圣彼得堡著名的冬宫,在其间他们穿越了35个房间,参观了几百幅著名的西方油画和雕塑,亲历了伊朗使节造访沙皇的仪式,巧遇尼古拉斯•凯撒家族“最后的晚餐”,并在1913年代末代皇室的最后一场盛大的华尔兹舞会上结束了他们的“旅程——法国外交官决意留在“这里”,叙述者“乘上俄罗斯方舟”在举目无边的海上,开始了永不停止地漂泊。
整个旅程横跨了1800S到2100S四个世纪,如同见证了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俄罗斯•欧洲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洲,东西方的文化在此交融,一直以来,俄罗斯渴望着欧洲身份的认同,但对于当时的欧洲而言,俄罗斯只是他们的小弟弟,他们并不承认俄罗斯作为欧洲一员的事实。
影片中的法国外交官Marquis作为欧洲的代表,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里,不断在叙述者面前标榜欧洲的音乐和绘画,对于优美的俄罗斯音乐,他声称是德国的作曲家所做,因为“作曲家都是德国人”;对于俄罗斯杰出的油画和雕塑,他声称是从意大利引进或是抄袭,因为“俄国人都是抄袭者”。
然而,不管他多么竭力地维护他心中“欧洲优于俄国”的信念,在伟大的冬宫,在其中著名的Hermitage博物馆,他被成百上千由彼得大帝、凯萨琳大帝等收藏的艺术瑰宝所震撼,甚至他对Hermitage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俯首称臣,从宫门、通道到门柱,从气派的大厅到华丽的展览室都使他发出感慨。
在最后盛大的宫廷舞会中Marquis屈服了,他对叙述者说,我要留下来,留在这。
在这里,叙述者借 Marquis这一比喻传达了导演 “俄罗斯属于欧洲”的信念。
艺术品•艺术•记忆•历史在影片中,Marquis和叙述者对Hermitage博物馆本身华丽的建筑,及博物馆馆藏的众多幅油画、几千座雕塑多次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敬仰和震撼。
冬宫位于圣彼得堡城市中心,被誉为圣彼得堡名片,其中充满了沙皇王朝的所有卧室、豪华房间和宴会大厅。
同时,历届沙皇统治者,依据个人的喜好,会在其中收集大量的艺术作品,它的馆藏在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女皇为了使它变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高雅的幽会场所,搜集了大批的西方油画以及古代东方、埃及、罗马的艺术品。
Sparks曾经说,在记忆成为科学以至于沦落为一种电脑功能之前,记忆是一种艺术,因此记忆总与文学、绘画、雕塑、最主要的是建筑融合在一起。
我想说,也许更确切的表达方式是:艺术品是一种记忆。
记忆代表过去,过去代表历史,因此艺术品也可以代表一种历史。
在对Hermitage博物馆的建筑及其内部艺术作品的称赞中,我们感受到了叙述者(作为一个现代俄国人)对Hermitage博物馆的历史——它最兴盛时期的一种缅怀,似乎也是对俄罗斯那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历史的缅怀。
在这里,玩了个文字游戏,我说“艺术品”是一种记忆,而没说“艺术”是一种记忆,因为我觉得,艺术除了包括物质上的“艺术品”外,还包含着一种“艺术精神”,前者如果是一种记忆,会成为历史的话,后者我想不会。
因此,艺术可以传承,亦可永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者(导演)在影片中除了对俄罗斯辉煌的历史存在一份缅怀之情外,更是在呼吁一种可以经由时间传承的“艺术精神”,而这种艺术精神在沙皇统治时代意味着俄罗斯人民特有的坚韧和毅力,因为冬宫所在地圣彼得堡城,是彼得大帝带领俄人民在无边的沼泽和幽暗的森林中建立起来的,在建立了圣彼得堡后,人们陆续建造起冬宫和Hermitage博物馆。
因此在现代俄国,艺术精神同样包含这样的含义。
也是因此,圣彼得堡被认为是“永不没落的俄罗斯方舟”,我想,这里指的建造圣彼得堡的精神无论在何时都能帮助俄人民走出困境。
情感点•一镜到底影片共90分钟,我想看过它的人对其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在46分钟左右,摄影机从Hermitage博物馆内“走”了出来,其要表现凯萨琳二世慢慢走出历史舞台。
前45分钟作为叙述者视角的摄影机一直在Hermitage博物馆内徘徊参观博物馆,而当46分左右,Marquis和叙述者在博物馆里遇到了凯萨琳二世,她看上去身体虚弱,当凯萨琳二世在其仆人搀扶下,走出博物馆来到馆外的一条积满白雪的长道上,并蹒跚沿着长长的雪道向前奔跑时,叙述者(即摄影机)跟在其后慢慢前推,此时画面里由内景转为外景,由封闭转为开阔,配合着铺满整条长道的雪花,给人一种彻底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如同长时间积压在心中的一股怨气得到释放。
即使之后不到2分钟时间,镜头又转到了室内,在这里,46种转到室外并非是一种偶然。
通常一部精彩的电影都有三个情节点及一个情感点,后者往往发生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通常说来,情感点将整个故事划为前后两半,是主人公情感的转折点。
在这里,Marquis在这个场景发生的前后,在情绪上有了改变,前半部分里,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欧洲拥护者,即对于俄罗斯的音乐、绘画等等一概尽力表示不屑,但Hermitage博物馆里太多的震撼使他本来的信仰受到颠覆,并从这个场景开始,我们会发现Marquis转而主动的加入到了那场盛大的华尔兹舞会中,并最终决定留在这里。
前面提到,整部电影只有一个镜头,采用“一镜到底”的手法,但丝毫不感到镜头的单调,原因在于镜头的推拉摇移做的很漂亮,其时而俯冲滑行,时而平移拉进,在同一个镜头里表现出了多变的镜头特点。
长镜头给我们的愉悦快感是“发现”,在镜头里,我们和 Marquis及叙述者一起发现冬宫及Hermitage博物馆的秘密——彼得大帝训斥部下、凯萨琳大帝急着去厕所、尼古拉斯•凯赛家族的最后晚餐,我们目睹了沙皇的奢华生活、欣赏了上百幅世界名画及雕塑、见证了俄罗斯的步步衰落、遭遇了天使与死亡,最后与叙述者一起乘上“方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泊,漂泊。
大海滚滚向前,历史滚滚向前,昔日的乌托邦已死,我们的心不死,因为相信,“艺术精神”不死。
在“一镜到底”的艺术“猎奇”中,亚历山大•索科诺夫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魅力——“艺术精神”的魅力。
喜欢俄罗斯,愿俄罗斯方舟永不沉没。
2006.6.4
一个长镜头,运动一千三百米,穿越三十三个长廊,呈现八百七十六个角色,总时间超过九十分钟,构成了索科洛夫这部带有实验性与创新性的伟大电影。
画面在黑色与叙述者低沉的语音之中展开。
镜头从来参加冬宫举办的宫廷舞会的贵妇们开始呈现,而她们,还有沙皇的权贵们,将在在随后的革命中被砍下头颅。
镜头跟随着人群穿越冬宫,观众可以看到彼得大帝、凯瑟琳大帝、普希金、波斯王子、天使、Hermitage博物馆的俄罗斯艺术作品、尼古拉二世一家最后的晚餐等等。
镜头终止于舞会结束,穿出冬宫窗户,黑白色调寒冷而苍凉的波罗的海海面。
镜头记录了冬宫的最后一场宫廷舞会,装进了俄罗斯数百年历史。
长镜头是一种真实时间的叙事方式,而索科洛夫却用真实时间的形式来表现被压缩了的历史,绵密到窒息,真实而无情。
如果把时间理解为人对此在的感受,历史等于现在,现在等于将来,一切只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正如索科洛夫在片尾的画外音:“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这是索科洛夫对俄罗斯命运,或说是人类命运发出的悲怆低语。
索科洛夫说:“这是俄国地狱的标志,没有一种文明、文化或艺术能阻止数百万人的毁灭,东正教无法做到,基督、艺术和教育都无法做到,什么也阻止不了数百万俄国人的消失。
” 超越90分钟的长镜头,终止于窗外寒冷苍凉的波罗的海海面,这一刻,前面那些连绵不绝的热闹、繁华和精美都化解在无尽的苍茫与凄凉之中。
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全程只使用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进行拍摄,据说本片之前进行了三次拍摄,但都以失败告终,而第四次万幸一气呵成。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文艺的俄罗斯历史书。
影片中不断的贯穿着俄罗斯,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沙皇时代,沙俄,富丽堂皇的宫殿,舞会上的贵族的彬彬有礼,长廊里辉煌的艺术成就(虽然都是欧洲的,这里也在暗示沙俄的欧洲化之路)。
而在这些“热”的中间,也有“冷”。
俄罗斯有一句名言:自由是无价的,但是这个代价也太昂贵了,不知这是指拿破仑入侵沙俄时的圣彼得堡的坚壁清野,抑或是农奴赎身时需要付出的高昂价格。
这里只有相框,却没有画,而还有一个棺材,里面难道盛满了尸体么?
他们只想要橡树的种子,却不想知道如果栽种橡树文化,树倒之日,便是末日。
刺裸裸的讽刺吗。
在长廊里,有一句话让人鸣醒,我们打败了拿破仑,却留下了他的一切,这是何种的震耳欲聋。
最后,当舞会结束后,宾客陆续离席,有一位年轻的贵族女士感叹:这好像是一场梦,这的确就像一场梦。
伟大的沙皇时代结束了,最后俄罗斯还剩下什么呢?
最后这场梦以一个通向大海的门而终。
“先生,先生,真遗憾你不能留在这和我一起,你将明白所有的事情,看,周围大海环绕,我们注定永远漂泊,永远活着”。
强烈建议观赏本片的时间一定要用音响或是戴上耳机,全片贯穿的音乐真是好美。
Time is the historian's friend, but space is often our enemy. A sense of desolation arises spontaneously in deep beneath my surface of heart. So keeping closing eyes and running forward. Is it correct?
单纯从情节上说,这部影片是琐碎,沉闷。
但从拍摄手法和角度却是别具匠心,不同时代的人看待过去俄国的变迁,从中所暗示时间与空间上的的永恒,和对往昔的追思。
故事在长的镜头下慢慢叙述,繁冗的服饰,穷级的奢华,大型的舞会等等,各种美学的镜头,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思想,在此中,十九世纪的老外交官对一幅画喃喃自语“永恒的人类”,正是思想的流露。
本片只可细品,若是喜爱情节者,还真不适应这种蒙太奇式的手法。
镶嵌着宝石,珍珠,黄金的绸缎伴随着笑声,舞曲,灵动的鸣叫,轻柔又沉重的落地。
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抓住的... 看之前补了一下俄罗斯帝国从伊凡五世到叶卡捷琳娜的历史,但还是远远不够。
片子里每一幅油画都能单拎出一串故事,每首乐曲都能谱写一篇小说,甚至我认为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名字和在历史上对应的位置。
我能看到一些东西,感受到一些微妙的不可言说的情感,等到最后宴会结束人群离去,我们看向大海,所有前面积攒的小情感,这一刻迸发出来,最后沉浸在片尾的古典音乐中细细品味。
盛大的舞会结束,贵族们华丽退场,他们殊不知,自己早已在一艘摇摇晃晃的方舟上,也不知前面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反正不是现在的奢华。
他们会和侯爵一样,选择留在过去吧?
前方有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过去的,很美好。
还感受到一个点,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自有性非常重要,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树。
历代沙皇不同程度的轻视,照搬,一味学习欧洲科技文化艺术,甚至胡子的长短也得学习欧洲人.... 墙上乱挂的油画,宴会上法国的精致盘子,宫殿里的雕塑,看着油画不知为何沉思的年轻人...丢弃自己民族的文化,宴会上奏响的不知是哪里的音符。
这沉重又飘轻的俄罗斯方舟,该飘向何处?
后来听说这个宫殿在拍完影片之后就被拆掉了,这是不可复现的绝唱啊。
俄罗斯方舟,看完了。
这种一镜到底长镜头就不是工业长镜头,这个晕啊…分不清谁在说话,嘈杂,回音,各种声音。
关门是第一幕的结束。
我没有很理解,感觉没啥主题啊,除了通过戏谑打破历史的仪式感,呈现精美的服化道去复原沙俄时期的贵族(但这种服化道由于与现代审美有很大区别,反而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让你觉得当年的人看起来是这样吗?
),好像也没啥了…镜头是真的晃,感觉一动起来就很模糊,都是24帧的电影为什么你这么晕…还是快门速度不行吧,是不是为了摄影机的电量能拍100分钟做的妥协?
以及一边移动一边变景别,更晕了…真是不对比不知道,我以为会是大象和鸟人那种通道式长镜头,结果这个镜头感觉也没有很严谨的动,只要构筑好房间与房间的动线,房间内的人员排布与情节,剩下每个房间里的戏发挥空间就很大了,就是在一个偌大的空间漫步,东瞅一下西逛一下…尤其后期旁白很掉价…为什么那个追女孩的镜头感觉一下子好看了?
我记得豆瓣剧照第一个就是这个?
原因就是,它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方向性的通道式长镜头。
摄影机这样一个幽灵的设计,其实塑造的是历史的在场感,但旁白就很毁这一点,我觉得不如导演跟着摄影机现配…这种镜头其实不符合人的行走逻辑,人走路的方向和看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不会螃蟹走路,但这片里大量打圈的镜头路线,非常反视觉逻辑…而且由于摄影师和摄影机的客观存在,影片没有幽灵那种空灵感,没有动画长镜头那种轻松自在,随心所欲。
你明显能看到演员是会躲着摄影机的,尤其是当他们动起来。
如同影片多次的开关门,最后的镜头则是剧院的散场。
特别实验影像,但投资巨额,超大场地,超多的人,超大量的服装,这种情况下,甚至一镜到底像一个省成本又有噱头的手法了,毕竟最多也就拍个三四遍。
4.5分。
俄罗斯贵族消亡史,很多老头身上的设计模里模糊,可能用意还是消解历史的严肃感。
当舞曲结束,宾客散场,“我”要和外交官一起走时,外交官说,去哪?
——前面。
——前面有什么?
不。
我决定,留在这里。
面对他淡然的微笑,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
是啊,前面有什么?
当一切繁华落尽,欢乐与融洽的气氛消逝,等在前面的又是什么?
面对如此其乐融融的良辰美景,前面又还能有什么比得过这个时刻呢?
此番对话中大有深意,令人咀嚼不尽,越是体味,越是感到一种好景不常在,人生无常的感叹,一种乐至极点而陡然生悲的况味。
外交官属于那个时代,不论从精神上,思想上,都标举这那个时代的旗帜,对女性的殷勤风度体现那个时代的教养,对宗教的崇信又有质疑,体现那个启蒙的18世纪的思想,对音乐的鉴赏,“所有音乐家不都是日耳曼人吗?
”的确,那个时代,时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的时代,那个“精神风发”的年代。
他对于俄国音乐的偏见也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认为最好的音乐家来自欧洲,而俄罗斯并不算是欧洲,在法国人眼里俄罗斯也属于亚洲。
他对于衣着的品味,在看到两个现代人穿的西装时惊讶地说,这种衣服会扼杀人的一切创造力。
相较于18世纪的服饰,那种轻快夸张的装饰风格,现代人的衣服的确太板正太严肃也太沉闷了吧。
外交官与“我”在宫廷里畅游,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片中也不是流露出对于那个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惋叹。
也与正因为外交官着着实实的属于那个时代,他终于选择了留在人散镂空的舞会大厅。
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对于一个18世纪的人来说,过了十八世纪,就只有尖锐的阶级冲突,革命,共和制,一切他欣赏的美好都将烟消云散。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他选择的留在盛大的舞会终结的时刻,选择在月正圆融而将缺,花正鲜妍而将谢的地点留下,也就暗示着那个时代的最后的繁华就在那里,戛然而止了吧。
这位导演的电影看了两部,感觉很有相似,都是主角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徜徉、对话,但是内容感觉非常碎片化,像是在看一篇主题难辨辞藻华美不知所谓的散文。
像走进了一副流动的油画同时在油画中看更多的油画 同样是一个同旁白对话的幽灵人物勾连两个叙述层次 错乱时代的空间联结 冬宫足够华丽撑起整一台戏剧 叶卡捷琳娜 另外还带官方吐槽噗 广角镜头导致有些人物出现了变形并且整个流程带有了虚边的梦幻感 转室外雪景之后场景更流畅精彩尤其舞会 没有十月革命
穿越片。看了小索拍的各种博物馆纪录片之后此片实属正常,但这部影片伟大的长镜头实验掩盖了其丰富的意识形态症候:“别了,欧罗巴,我将继续前行。”对18世纪叶卡捷琳娜二世治下荣光的怀念,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反思以及对超越时空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推崇。实属后冷战苏俄电影重要作品。
無法假裝懂得俄羅斯的歷史與文明,如此夢魘般的導覽,就是再華麗的內容都不會引起我的共鳴。只想趕快逃離那個博物館和那個精神不正常的導覽員,饒了我吧!
坐大光明二楼看这部片很合适,一种悬浮的摇晃感,像是跟着幽灵闯入梦境。前半段实在太难进入贡献了本人影院里的第一次睡眠,醒来之后是少女的奔跑和末代沙皇的客厅,最后一场舞会太美太一气呵成。结尾差点意思,以及整体太纪录片感了。学艺术史的人看一部在博物馆拍的戏还是蛮颅内高潮的。
@电影公社 导演应该把结尾和开头对接一下,那就可以放美术馆里永远循环播放了。
全片真的只用一个镜头?
长镜头的妙处在这里得以体现 叙事者和旁观者合二为一 灵魂或说意识深入其间也向外抽离 游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两百年俄国历史一隅速览 这是时长为99mins的单频闪回//最后选择留下也不难理解 方舟作为承载保留下一部分的俄罗斯 “别了 欧罗巴”
先生当此行走到尽头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影像也已在历史长河中流进了您是否有记住什么呢?是少女的倩影还是帝王的威严只可惜今日的此情此景您不能再见到了而我却因能目睹荣幸备至、与有荣焉看的时候就想流泪,想写点什么,很荣幸最后果然和导演的情感宣泄点如出一辙。随着滚动黑屏的结束,我的思绪却不停地在漂泊
真的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哇!
隐士卢博物馆隐喻为俄罗斯历史的诺亚方舟,里头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各代皇室积累下来的藏品……看过最无聊的长镜头,几个封闭有限空间来回打转,跟情景剧差不多,而且基本没有剧情可言
俄国风情,长镜头美绝
全球剪辑师协会2012年投票选出电影史上最糟糕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全票当选
尽管确实不容易想象一镜到底之外的替代,但毫无规律预兆的移动变焦,不断变化替换的被摄物,持续游走的摄影机弱化取景框的存在,加上像幽灵一般萦绕的画外音,让整个观影体验极度散漫又费神
三星全给一镜到底的尝试和出色的场面调度。“幽灵”视角的叙述,如漂泊无依之人。一厅一景,仿佛亲临现场,感受俄国的历史。这种华丽的歌舞场景还真是适合长镜头,镜头切的太多反而显得碎,节奏感破裂。中国电影资料馆 5.19
缺乏相关历史背景了解不是很能明白它的内容,但是我的直观感觉是,导演挺怀念过去的,就是那种哭着喊着“大清国不能完啊”的忠臣
长镜头so what??镜头长就了不起啊又不是在比xx。简直不能更无聊
有几段镜头确实美,凯瑟琳雪中踉跄的背影,少女们嬉笑着跑过冬宫美轮美奂的廊厅。历史线不太好get,中心思想大概其实是“啊伟大而美丽的俄罗斯!”(此处应有跪倒一片的音效)但真的好想去冬宫啊!!!!
一镜到底初看有噱头之嫌,但不得不说长镜头带着呼吸,一起穿越了浩大的俄罗斯历史直至曲终人散,很难无动于衷。看着Anastasia与花样少女奔跑于回廊之上,谁会料到画面上幸福聚餐的皇族最后惨遭灭门?再见欧洲,这一句居然让我泪目。据说国立美术馆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真是奇迹。
在圣彼得堡宫殿里逡巡的镜头幽灵,跨越时空为观众展示的不光是俄罗斯的历史,更有这个国家与欧洲的关系以及它未来的何去何从,一镜到底在这里既是炫技手段,又是串联起这个大命题的关键,让这盛宴摆脱剪辑的束缚彻底流动了起来,这样才得以在宴席散去后捕捉到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