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幼儿园教师》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幼儿园教师》长篇影评

 1 ) 后日谈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2 ) 五岁半孩子写的诗,让老师陷入疯狂,幼儿的创造力该如何保护

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幼儿的创造力。

曾经看过一张图片,孩子的背后长了一张翅膀,父母为了让孩子和其他人一样正要拿剪刀把翅膀剪掉。

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是在后天的引导和教育中,这种能力被慢慢的束缚住直至消失。

今天推荐的影片和这个主题有关,上映于2018年的圣丹斯电影节,片长96分钟,豆瓣评分7.6。

影片的主角Lisa人到中年,和丈夫关系和睦,儿女双全,同时还是个幼儿园老师,平时主要负责教授小朋友基础课程,这些看似正常的生活轨迹在 Lisa 看来并不美好,她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她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个诗词班,神仙诗词的美好中无法自拔,可是她却天分不足,写出来的诗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说成抄袭。

其实在影片前半部分可以看出Lisa过得并不开心,甚至过的有点压抑,还希望儿女可以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最终被女儿怒怼:我不用怎么学习科科得A,你再努力也是个幼儿园老师,也就这样了。

管不了儿女的闲事,只要寻找其他的突破口,有一天班上的小男孩吉米在她面前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Lisa欣喜不已,记了下来,是一首关于安娜的诗。

事后,Lisa将诗带到了诗词班上,作为作业朗读了出来,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从那以后Lisa变得有点偏执和疯狂,经常在吉米睡觉的时候把他叫醒和他说话,应该是在培养他的创造力吧,可是,她这样的行为和其他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点可怕,看了电影前半部一度以为Lisa患了恋童癖。

为了能让吉米更好的写诗,Lisa用自己认为有帮助的方法引导吉米,还告诉吉米的保姆如果他写诗了就要写下来,甚至去找他的父亲希望可以在放学后帮助带吉米。

一次,诗词班的人举办了诗词会,大家可以当众朗读诗词,Lisa带吉米翘了棒球训练,让吉米朗诵了自己的诗。

诗词班的老师听了之后很愤怒,说 Lisa在榨取孩子的创造力,窃取了孩子的作品在教室朗诵,或许Lisa是个不错的艺术欣赏者,但绝不是一个艺术家,然后让她退出。

另一方面,吉米的家长也因为Lisa的疯狂举动让吉米换了幼儿园。

无奈之下,Lisa为了保护吉米的创造力,跑到他的幼儿园将他带走了,感受大自然,激发吉米的创作灵感。

影片最后,他们来到一处旅馆休息,吉米在Lisa洗澡的时候锁上了门,报了警,可以看出吉米虽然只有五岁半,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是非观。

不得不说Lisa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灵感是好的,但是却也存在着一些主观臆断。

结尾处,吉米坐在警车里说:I have a poem,可是却再也没有人帮他诗句,可能在很多年后,吉米的创造力消失殆尽的时候,也会想起曾经有一位老师是如此疯狂的支持着他的天赋。

 3 ) 教师与天赋

也许,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赋。

人类文明的历史历经千万年,形成有秩序的环境。

一代代的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天赋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让天赋跟随自己一起生长,直到离去。

丽萨,一个天性敏感的艺术家坯子,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在幼师的工作岗位上发现了一个孩子吉米与生俱来的诗歌天赋,丽萨一步步引导吉米发挥着天赋。

吉米当酒保的父亲对孩子的诗歌天赋不屑一顾:“孩子,简单快乐就好!

”,并最终不满丽萨带吉米参加诗歌俱乐部而让吉米转学。

丽萨感到吉米的离开让她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偏激的从新幼儿园带走吉米去海边放松游泳,吉米在海边再次即兴作诗,这让丽萨无比开心。

随之剧情急转直下,吉米出人意料的趁丽萨洗澡时报了警,说自己被绑架。

当吉米被警察“解救”出带进警车,再次说“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却没有人再听见了......平静、一切都很平静,天赋就在这种平静中消逝......女主的部分裸镜也许是导演为整篇的平静增添些许吸引点。

 4 ) 我就知道好多人是看不懂这个片子的

但是没想到文青汇聚的豆瓣上也这么多。

甚至把这电影看成了“情节曲折”的“犯罪/社会”作品。

开始声讨女主保护“天才”的方式不对,质疑“剧情”“转折”过于生硬;妈呀,你们是“中国式家长”吗?

这个世界可能真的不需要诗和诗人吧,说到女主,其实大多数尝试创造/创作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个令自己神驰目眩的巅峰吧,距离那震撼心灵的奥妙是如此的切近,以至于不能分辨它是否真的属于自己,以至于想要不顾一切的擭取它,乃至自我毁灭,仅仅为了能在它傍边多逗留片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把这电影看成今日说法的豆瓣诸君,我只能说,服片子里,除了女主,拍的都是你们!

 5 ) Jimmy的诗是真美

Anna那首自然是第一次惊艳。

It gets so dark那首是我第二喜欢的。

It gets so dark,It stays dark,Even when I turn on the light. It get so bright,The flowers bow to the Sun.Do you remember the lion?So quick and so strong.He had no master when his master is sleeping,And how his master does is sleep.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奇妙的影像。

找到了Jimmy的诗的集合:

 6 ) 绑架

电影《幼儿园教师》讲的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丽萨,曾经有一个未完成的诗人梦,虽然报了诗歌班,但天赋有限,成为她的遗憾。

但无意中听到园里的孩子吉米读自己的诗,朴实无华却非常动人。

她从吉米身上看到了自己,决心用心培养,不顾吉米家人的反对,直到最后以绑架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心愿。

最后的绑架达到了电影的高潮,隐喻了亲子教育和学校教育里的‘绑架’,用自己的愿望去安排孩子的人生,但无论什么天赋,终归要在现实中成长,一旦脱离了孩子的需要和成长的现实,就是绑架。

当吉米报警自己被绑架时,也在提醒成年人,当我们为了孩子好时,其实孩子很害怕,想要求助。

电影最后一刻,吉米说想到一句诗,这个开放的结局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吉米被选择性地关注时,吉米的天赋会像考试和成就一样乏味,还是依然带给他乐趣?

吉米写的诗将会是讨好成年人,还是来自他生活的真实感受?

 7 ) 少年强则国强

影片围绕一位从教20几年的幼儿园女教师发现一位五岁半的小男孩是个天才,从而为了保护他的天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

也许该影片就是想从这位疯狂的女教师身上去唤醒那些在现实中忙碌赚钱却忘记好奇心,创造力,忘记人的诗性的那一群人。

人人应该都具有诗性,不知你有没有被文中男孩作出的诗打动,至少我是被打动了的。

电影中有一段话是女教师说吉米不该被当成一个愚蠢的小孩那样对待。

而我们成年人似乎本能地就把小孩子当成小猫小狗一样对待。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我觉得小孩值得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尤其是吉米被警察抱到车上,女警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事后回味发现居然有另一层意味。

女警察对吉米说等一会就给你买一个冰激凌,这句话显然也是把吉米当成一般的小男孩来对待,用冰激凌来哄他高兴,但坐在车里的吉米却说I have a poem.然而那位一听他有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拿起笔的女教师已经跟他无缘了。

最后只是在黑暗中,小男孩说I have a poem.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唏嘘,一位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

莫扎特是否是国王和王后培养的呢,不管如何,艺术家的确是需要鼓励的。

现代社会太过物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没装抖音,至少我身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好像人人都有抖音,没事刷刷抖音呗。

大众审美,大众趣味,大众在做什么呢?

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只是活过。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他可以夸张可以编造,人物角色可以疯狂可以失去理性,但观众从中吸取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却是每个人的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时刻都是活着的状态,打开心识,去看待每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如何保护,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年人上心。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8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9 ) 幼儿园教师——无人理解的犯罪

“我想到了一首诗。

”无人倾听。

影片在吉米幼稚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独语中,落下帷幕。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也许,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他知道自己被绑架了。

但又和大多数成年观众不同的是,他并非知道自己为何被绑架。

诗是瞬间的艺术,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掠过。

诗又是永恒的艺术,像是一朵盛开在宇宙中的星云。

影片将视角紧紧跟随着幼儿园资深教师丽莎,从她发现吉米,到与之相伴,最后绑架吉米的过程和原因。

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所动容。

她无疑有着超脱于这个乏味社会的梦想。

在她周围,有着太多所谓“成功”与“正常”的事情。

但长期与未经挑染的孩子们相处,并偶然地加入一个短诗兴趣班的经历,使得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不妥协的心。

直到某天,这颗心灵被男童吉米那充满非现实的美丽诗句唤醒。

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她的所作所为,被女儿戏称为“联合国文化大使。

”在平庸而琐碎的生活中,她似乎超越了某种沉重的羁绊,追求诗意的栖居的她不仅爱上了诗歌,也爱上了拥有一颗诗人心灵的男童吉米。

这超脱了种族、阶层、男女、年龄的纯真之爱,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为了保持吉米不受现实污染,也为了独享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吉米一起逃离。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场逃离提供世外桃源,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吉米对丽莎产生了“合乎情理”的不信任感,逃离变成了绑架,这合乎所有围观者的正常逻辑。

影片,就在这一正常逻辑的终点,落下帷幕。

除了那不合时宜的吉米的诗,一切都变得十分平常。

此片,将成人的乏味生活作为故事的背景,无论是丽莎的家人或是吉米的父亲,他们都在过着合乎“标准”的生活。

这似乎并非值得谴责的世界,却在可怕地淹没和泯灭着可贵的天赋和个性。

而保护天赋与个性,张扬天赋和个性,正是教育与艺术的核心任务。

从这点来说,影片一直在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丽莎因为缺乏艺术才华,而被诗人俱乐部除名,而吉米因为丽莎“自私”的目的,而被带离了受丽莎呵护的幼儿园。

诗歌,不应该是某种被现实所压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挥发出的某种永恒而轻盈的气息的东西。

毫无疑问,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考。

艺术,像是某种珍贵的矿藏,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从而在浮躁虚幻的泡沫中,去真正倾听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物质和名声,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

让人成为他们自己,远远要比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更为复杂和艰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周围的一切,经过“过滤”,都已变得狭隘和相似,无论是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是爱情与亲情,这些,似乎都被打上了“批量生产”的标签。

在你尚未明白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之前,你已经被“同化”了。

在大众看来,不能被理解的资深幼儿园教师,最终被打上了“犯罪者”的标签,她为自己“叛逆的”艺术和教育“梦想”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不能被理解的犯罪。

而这场犯罪的可悲之处,并非在于犯罪本身,恰恰在于无人理解这场犯罪。

 10 ) 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畸形的社会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女主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四口之家也算得上完美无缺,然而她对于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诗歌是她魂牵梦萦的东西,虽然缺乏创作的灵感,但精彩的诗句却会向钥匙一样打开她紧闭的心门,激发她生命中的光和热。

她是最狂热的艺术信徒,也是最有眼光的伯乐,但却与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特别是身体出轨这一段更会遭人诟病,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对艺术爱得如痴如狂,她拥抱着诗人,慷慨地向其敞开怀抱,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情欲的意味,只不过她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接近她一生无比期待却又总是难以企及的诗歌的灵魂。

她像鱼儿渴望着水,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一般如饥似渴地追逐着诗与灵性,但现实却总是教人失望,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就连她以为高洁无比的诗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动机不纯的俗物罢了。

这一切都错了,但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倒挂的畸形的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没人在乎你是否有高雅的品味,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深刻的思想。

女主发现男孩的作诗天才的时候,宛如从沙漠中发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那份珍重和执着令人动容。

可是在男孩的父亲,那位酒吧老板看来,到朗诵会上获得诗人们真诚的喝彩,还不如去参加一次棒球比赛来得更有意义。

这绝非个案,在现代社交场合叹一句对诗歌的爱好,只怕会引来他人的嘲笑。

人们关心的是名利和乏味无趣的八卦新闻,“奶头乐”的娱乐阴谋一步一步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触目都是俗不可耐,但偏偏乐此不疲。

女主以微茫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哪怕男孩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最终也不过是个泯然如众人的结局罢了。

电影使人感伤,而玛吉·吉伦哈尔的演绎却仍是那么美好和动人,从《秘书》、《堕落街》到本片,玛吉温柔似水的外表下似乎总潜藏着一种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不经意中打动人心,面貌虽然多了岁月的痕迹,但魅力不减当年,借用杜拉斯的那句经典名言献给玛吉,“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幼儿园教师》短评

幼儿园的变态阿姨,如果我是jimmy我也会报警😂 每个镜头都很精致,maggie的演技也没得说,这普通人郁郁不得志的主题也挖掘得很深入,唯一的问题在于--为啥是“诗歌”?私以为写作并不那么依赖天赋,要选数学或者舞蹈我还能理解一点 #netflix

10分钟前
  • 千寻
  • 推荐

Maggie Gyllenhaal 自己又何尝不是把早年的天赋都逐一磨灭殆尽了?

14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好故事,但是差点意思

19分钟前
  • 拉帅傅
  • 还行

女教师的情感依赖和个人寄托没处理到位。。。天才儿童对我而言也没啥说服力。人文不适合过于跟天赋挂钩,5岁孩童神棍一般的作诗现场非常愚蠢好笑,结局画蛇添足反而显得编导特别没立场。

23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本以为是伤仲永,结果拍成了我国大多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伯乐的工作不是变成千里马,而是辨别千里马。

25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美国人拍,妙妙的地方就没有了”

30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Complicated

35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

艺术,痛苦与荣耀

37分钟前
  • FYI
  • 推荐

中年危机的女人,还有中产女性对于才华的崇拜,果然都是让人觉得可悲无比的东西。

42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

47分钟前
  • 打铁痴汉
  • 较差

这是个追求美的理想主义者,试图保护其火苗不被物质化的现实主义者们所磨灭的故事。结果自然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50分钟前
  • jiade
  • 推荐

本来以为是个天才小诗人和一个暖心老师的故事,后面我不理解。和老公感情挺好为啥要出轨,出轨了然后就不交代了,为了男主写诗都疯魔了,还把男主带走,这小孩从头到尾就是情绪平平,就这风格吗,太淡了。

54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较差

小朋友好灵,睫毛很长,但成年女子对小男孩的那种关爱始终有一点点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罪恶感,看着不是特别舒服。女主的无奈呐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带着天赋出生的孩子需要呵护和引导,不然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难免让天才沦为庸者。不过那种无才华又不勤奋的人把自己的“太平凡”归咎于社会也是可怜。

59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有意思

1小时前
  • meg
  • 还行

之前看以色列那部的时候就感觉很复杂,但是两部没有区别在于从幼儿园老师决定用小男孩的诗当作自己的诗之后,她就没有权利指责任何人了。私以为以色列版的幼儿园老师更想要“霸占”小男孩的诗歌天赋,而美版里的老师则是带着臆想中大义凛然般拯救没了诗意的社会和子女,但其实这种desperate的“拯救”无非是对自己无能的绝望罢了,但结尾小男孩又要作诗又显腿试图给幼儿园老师的疯狂行为最后补刀一点缘由。

1小时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把自己理想的实现建筑在未来的可能之上,而这份可能是未经获得许可的。党孩子拿起电话的那一刻,她亲手筑起的虚拟之墙还是轰然倒下了。理想和现实里的平庸有着不可及的距离。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孩子的确是有写诗的天赋。而到底要不要继续,是谁说了算。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这女人好烦,我不喜欢她

1小时前
  • 汤姆贝利芬
  • 还行

如果没有原版,大概称得上是个微妙动人的故事。不知是否由于明星光环,Maggie Gyllenhaal塑造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但也如同大多数的美版翻拍一样,优缺点同样明显,直接把一些侧面内容下了死结论并反复加以强调,感觉不太舒服。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三星半。改编自2014年的那部以色列片,少了这份原创便就少了几分触动(不然于我来讲可以往满分给),其实除去部分道德因素和功利性因素外,每个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怀揣有借门下那少数的“天才”来完成自己未竟理想的私心,面对注定会被现实埋没的天才,有人漠然置之选择不予理睬,有人思忖再三选择向现实妥协,有人不顾一切选择昂首向黑暗走去,哪怕仅有一丝的可能性,这是自我夙愿的嫁接,也是绝望引发的偏执,更是黄钟毁弃的不甘。玛吉·吉伦哈尔再一次用一部不那么主流的电影和不那么主流的角色完成了一场极佳的表演。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对老师感到又窒息又同情;小朋友太natural了我的天啊;有些talent注定就是用来浪费的,反推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神童只不过是被令人窒息的大人捉住装起来了;天才存在一瞬然后消散在幼儿园操场上有什么不对

1小时前
  • 没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