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发生

L'Événement,孕辱(港),Happening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正发生》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3正发生 剧照 NO.14正发生 剧照 NO.15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正发生》长篇影评

 1 ) 有一天我会要个孩子的,但不是以牺牲我全部人生为代价,那样的话我会恨那个孩子一辈子的,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爱他。

大部分医生都是反对堕胎的,他们不觉得那是一种女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是只攻击女性的绝症,无差别地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每次时间的显示都让我觉得好恐怖呀。

天呐,好残忍,明明她的人生才开始,有无限的可能,却在那个堕胎犯法的时代,只能选择一次次伤害自己来获得自由,我作为外人看着都痛,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她是怎样坚持下去的。

这部电影是恐怖片吧,有些场景我都跳过看的,都看得我遍体生寒,人麻了。

这部电影的女主居然和《我的小公主》是同一个演员,她长大了耶,演技好好呀。

这部电影2021年拍的1960年法国的故事,而2022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堕胎禁令已经立即在路易斯安那州、南达科他州,肯塔基州和密苏里州生效。

据悉,此前美国已有13个州通过所谓“触发法”,截至2022年6月25日,美国有13个州已经根据该裁决开始了禁止堕胎法律的启动流程。

生育权本来就是女性自己的,生不生,和谁生,怎么生,都不应该受到法律和宗教的绑架,而现实中历史却在倒退。

 2 ) 一种疼痛发生在内部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3 ) 身体的矢量

原载《艺术论坛》2023-01-17江萌《好莱坞报道》一篇影评说电影《正发生》( L'Événement ,2021)的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Anamaria Vartolomei)的表演有着“惊人的情绪的透明度”。

我想这位影评人可能不太会阅读情绪,沃特鲁梅的表演很好,但她的情绪并不算直接、透明。

电影改编自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的自传体同名小说,主人公、23岁还在上大学的安妮意外怀孕,在1960年代的法国寻求当时还是非法的堕胎手术。

沃特鲁梅能很好地表达这场磨难中的恐惧、愤怒、悲伤等等情绪,但影片中大部分时间里她没有明显的表情,而且摄影机经常在她身后跟拍,我们看不到她的脸。

在情绪可能最复杂的堕胎手术这场戏中,我们跟着她的背影进入非法小诊所,和女医生交涉,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摄影机一直保持在她的右后方,全程没有一个脸部特写镜头。

所以《正发生》跟许多人并提的克里丝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的《四月三周两天》( 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 ,2007)在形式上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题材相近的两者都大量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持跟拍,安妮在学校人群中抽离的表情很难不让人想起《四月三周两天》中那个著名的固定长镜头:刚刚接受黑色交易遭遇医生强奸的奥提莉亚赶到男友母亲的生日晚宴,奥体莉亚听着饭桌上一大家人的闲聊,眼神失焦,想着还一个人留在酒店的,同样刚被强奸并等待着排出胎儿的朋友。

我们和奥体莉亚一样焦灼,七分钟的镜头观感如同一个小时。

这是两部电影最相似的内容——日常性在经历非法堕胎的女孩的生活中突然消失,对她们来说所有时刻都成为事件。

但是蒙吉要讲的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故事,他的跟拍有许多远景,女孩被限定在具体的社会空间当中。

相似地,2020年讲述宾夕法尼亚小镇少女秘密到纽约堕胎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是一个美国故事。

在这两部影片中的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和当下的美国,堕胎都是跟国家统治紧密捆绑的政治议题。

自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1967年颁布770法令后,罗马尼亚成为东欧唯一具有严格反堕胎和反避孕法律的国家,在齐奥塞斯库统治期间,因缺乏安全的堕胎渠道,罗马尼亚孕妇的死亡率成为全欧洲最高。

蒙吉对女性议题的关注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们集体反思罗马尼亚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美国,自从1973年罗诉韦德案的法官判决堕胎违宪后,关于堕胎问题的意见分裂在过去50年一直是美国两党之争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之一。

对比之下,《正发生》是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法国的故事。

原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都没有谈论法国的意图,她们没有采取任何时间或地域性的自上而下的视角,而选择紧贴女性身体经验。

也许有人会说说欧洲白人女性的故事更容易成为一个有代表意义的女性共同困境的故事,但这种视角很容易遮蔽《正发生》的当代意义。

回到电影里的跟拍。

与更常见的手持摄影机在人物旁边或前方的跟拍(tracking shot)不同,《正发生》里频繁出现的一类跟拍将摄影机限制在人物背后,它更具体地应该称为“follow shot”。

过去二十年里follow shot成为越来越流行的电影语言,比如达内兄弟和贝拉·塔尔等非常喜欢使用follow shot,更特殊的例子像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将follow shot发挥到极致。

与第三人称视角的tracking shot相比,follow shot拒绝呈现面部,它既不是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也不是第三人称视角,它拒绝将拍摄对象角色化(characterize)和内心化,我们只是物理地由人物牵引着向前运动。

这种画面语言内部的张力——让我们关注主人公的同时无法接触她的心理活动——带来一种新的主体模式,一种表现为不断行动的意志力本身,一种没有心理深度的能动性,它打破了从心理动机到人物行动之间无缝衔接的常规叙事关系。

和《大象》相似地,《正发生》里没有叙事,发生的事件之间是扁平的关系,没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之分。

如果说蒙吉的镜头是导演身体在场的全知的阐释视角,观察着奥体莉亚线性地从A状态(帮助朋友堕胎前)进入B状态(帮助朋友堕胎后),那么《正发生》的导演奥德蕾·迪万[Audrey Diwan]利用follow shot抽去客观视角,让剧烈变化中的安妮的身体带领我们进入一段不断回到原点的环形运动中,直到被死亡(胎儿的死亡和安妮的濒死)打断。

有意思的是,埃尔诺的小说以自传性闻名,却没有以心理和情绪描写见长,她被认为离社会科学更近,有评论家称她的写作是“自我的人类学”,有时她也被认为过于干巴巴、冰冷。

对我来说,迪万改编的电影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埃尔诺的写作形式,以及她去掉人物心理深度的原因。

迪万很好地提炼了埃尔诺的意图,没有把重点放在塑造安妮的个人角色上,而是紧跟着意外怀孕的安妮,进入由她逐一打开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怀孕的三个月内,她环境中的所有人——老师、女性同学、男性伴侣、医生、父母——不仅无法提供支持,甚至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她的放逐。

安妮试图向一位男同学求助,他得知她的秘密后第一反应是性邀约:“反正你已经怀孕了。

”她向平时喜欢谈论性的女同学求助,这位女生以法律为原因扭头就走了。

一位男医生答应给她开堕胎药,结果她拿到的却是安胎的针剂。

全片唯一正面描画安妮情绪崩溃的时刻,遭到同学的羞辱后安妮独自一人无声掉泪,这个镜头也不过数秒。

影片没有提及安妮寻求堕胎的原因,埃尔诺在书中提起过早怀孕的女孩和酗酒的男孩作为劳动阶层的一种符码(阶级是诶尔诺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影片却没有过分着墨阶层差异的问题。

迪万拒绝提供心理因素,也拒绝了由之引发的剧情因果链。

我们不仅不能读取安妮的表情和动机,也无法通过与她面对面的相遇进入一种个体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安妮不再是一个具有差异性的她者,她是通过身体的行动而显现的意志本身。

迪万以follow shot为基础的视觉语言可以说是反对差异性政治的,一旦怀孕的女性构成某种差异性范畴,她们就已经遭到集体性的驱逐。

只有在意志而不是欲望或心理的维度,观众才能无差别地与一位怀孕的女孩站在同一层面,跟随着身体的矢量,不再止步于对主人公的认同或理解,而是聚焦所有人际间的细微相互作用,和这些相互作用在安妮经验中留下的烙印,这种拍摄手法通过个体直达人际社会的情感网络。

更进一步地,电影全片使用中近景和大量的焦外虚化,去掉了诶尔诺对具体空间的呈现,迪万无意复刻60年代的法国,影片的年代感很微弱,除了偶尔出现的投币拨盘电话、用热水消毒的玻璃针管这样的细节,它几乎可以是一个当代的片子。

在90年代诶尔诺写下《正发生》的时候,法国已经废除堕胎禁令很多年。

她在小说里谈到写作的背景:“我的堕胎,依然是陈年旧事。

尽管是非法去堕胎,却不足以说服我让这段经验永远封尘。

所谓公平的法律,它的吊诡在于以‘既往不咎’的名义,几乎是强迫受害人不去追求过去的罪行,和从前一样保持沉默,缄口不提所发生的一切。

正因为堕胎已经合法化,我才能够抛开社会与舆论的压力,忘却70年代社运人士高呼的口号,诸如‘女人所承受的暴力’等等过于简单化事实的口号,来正视这个令我刻骨铭心的事件——以它真实的样貌。

”诶尔诺在90年代、迪万在2021年选择正视这段过去的经验,她们一定程度上预判了2022年美国推翻罗诉韦德案,她们知道被法国和美国在70年代获得的堕胎权掩盖的真实。

同样地在美国,老一辈女性主义者没有像千禧一代那样对推翻罗案感到那样吃惊。

罗案被推翻的时候有人找出了金斯伯格大法官关于罗案的演讲,说她不支持罗案。

但金斯伯格反对的理由在于,70年代过快地规定了堕胎权及其细则,导致反对派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为反堕胎而努力。

在当下的法国,虽然堕胎不算违法,但法国宪法中没有任何规定可以保障堕胎权,堕胎权入宪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金斯伯格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和诶尔诺、迪万自下而上的视角都在表明,安妮身处的那个环境里的绝大多数人还远远没有为法律的改变做好情感和认识上的准备,因此,那些她们暂时得到的东西随时可能被再次没收。

 4 ) 请终止“正发生”的恶行

窒息一般的压抑。

人心冷漠,世态炎凉。

安娜被无情地剥夺了支配子宫的权利,失去了孕育生命的自由。

无助,直抵冰点的境遇才会让她将生育比喻为“一种只会侵袭女人,并把她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自救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相比于《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嘉碧塔,《正发生》里的安娜几乎孤立无援,禁止堕胎的法令之下,除了那位有利可图的医生,没有人愿意陪她铤而走险。

学院里男生大多学习政治,而女生基本都搞文学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性境遇。

讽刺男性主导权力,女性沦为附属品的不公。

同时,安娜自己承受意外怀孕的责任,也与男人避而远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长镜头之下,特写跟拍的安娜要独自面对这一切,此刻的她难以抵挡内心的慌乱。

大尺度的戏码早已超出了普通的视觉刺激,肝肠寸断的疼痛直戳内心,令人不忍直视,唯有眼泪在眼圈打转。

然而喊叫之外,并无撕心裂肺的哭戏去渲染这样绝望的处境,镜头前展现的安娜是那样的坚定、独立,依然没有忘记最初的追求。

甚至选择放弃从教,尝试触及更具自我价值的人生。

在奥黛丽·迪万导演细腻的女性审视下,安娜的反抗在看似脆弱的外表下显得铿锵有力。

结合当下,虽然有所差别,但也很难不联想到八个孩子的母亲......也祈祷那些“正发生”的禁止堕胎法案能够尽早成为过去时。

 5 ) 女人的痛,被拍得如此肉疼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

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

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

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

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

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

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

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

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

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

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6 ) 预产期倒计时两周

本周是今夏巴黎最热的一周,日均最高温度超过30,我挺着38周的大肚子,关上了所有窗帘,在沙发上看安妮埃尔诺的诺奖获奖作品Une Année,中文译作《悠悠岁月》。

埃尔诺的书,尤其是法语原版,很少用Je,全是On,昏昏沉沉,非常适合法国北部的夏天。

从看《一个女孩的日记》我就被其主人公对意外怀孕的恐惧震惊,从头怕到尾,对于一个生活在六十年代的法国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来说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未婚先孕,你的一辈子全毁了,没人会娶你,你要拖着一个孩子孤老终身,和1830年雨果小说里的芳玎一样,沦为妓女,孩子寄人篱下。

出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的我很难理解这种恐惧,记得高二时班里有一个女生意外怀孕了,当时关系很亲密,我陪她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确认了结果,她当场嚎啕大哭。

又能怎样?

家长接回去,安排手术,一个月后再回来上课,男友转校两人分开。

这女孩性格很好,后来甚至马上结交了新男友。

而电影中的Anne,怀孕了的女孩,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要不大出血,要不死,要不去坐牢,家人,朋友,医生,教授,孩子爹,没有一个能靠得住,不反过来害人就不错了。

Anne很不幸,露水情缘一次就中招,孩子生命还很顽强屡屡打不下来,而她的黑发好友最后时刻温柔坦白,我去年夏天和一个男人缠绵了一个月也没有怀上,只是比你多了一点点运气,但是这件事真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女孩身上。

Anne又是幸运的,她找到了一个还算靠谱的帮人打胎的女人,起码不向子宫里倒漂白粉。

法语里这种职业被很美好的翻译成faiseuse d'ange,像天使一样的人。

孩子终于打下来了,大出血后被送往医院,医生给她开了自然流产的证明,而没有起诉她堕胎,因此免除了牢狱之灾。

影片中的设定在六十年代初,用了安妮埃尔诺的原名,她在结婚之前就叫Annie Duchesne,而她自己的真实经历是在当暑假夏令营老师时和一个男人暧昧不清,但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爱,这男人一夜之后就抛弃了她转而去找更漂亮的金发女孩儿了。

她难过抑郁了一年,暴饮暴食,可能荷尔蒙失调,月经也很长时间没有来,尽管医生向她母亲证明安妮没有怀孕,可是母亲的直觉依然能把这事儿和性联系在一起。

基于这段经历,安妮写了L'Evenement这本书。

她的第一次其实还是献给了后来的老公飞利浦埃尔诺,片中被称为Maxime的来自波尔多的政治经济系大学生,她没有未婚先孕,她最后和飞利浦结婚了。

他在安纳西当公务员,他们有两个儿子。

片中年轻的安妮还不会知道,68年5月马上就要来临,那是新世界的第一年。

蓬皮杜当选总统,左派第一次当政。

1971年,343名女性冒着可能会坐牢的风险,联名签名表示自己曾堕胎,其中有波伏娃,杜拉斯,吉赛尔哈里米,萨冈,让娜莫罗,Delphine Seyrig,阿涅斯瓦尔达,Marina Vlady...当然这些社会阶层更高的女性可能会选择去临近的堕胎合法的英国或者瑞士,五个小时火车从巴黎到洛桑,你就进入了一个完全身体自由的国度。

而每年有一百万普通法国女人像安妮一样在违法诊所里堕胎。

1972年,女权律师Gisele Halimi在Bobigny为十七岁少女Marie Claire和她母亲出庭,少女被强奸怀孕,她母亲帮助她堕胎,这案件更进一步撼动了社会,为即将到来的堕胎法案打下了舆论铺垫,这次案件之后,司法部要求停止起诉堕胎女性。

1975年初,西蒙尼维尔法案终于在法国议会通过,从此堕胎合法,新的时代到来。

时任健康部长的西蒙尼维尔在国会陈词时是这么说的: 我坚信堕胎永远应该是一种特殊情况,最终的不得已之举,你们去随便问一个女人,没人发自真心喜欢堕胎。

但是我们需要保证这种权利。

这是我看完此片觉得比芭比好很多的地方,也是欧洲的女权运动让人敬佩的所在,发现问题(比起脚后跟能不能落地和男性凝视我的确更关心女性能不能堕胎),个人层面抗争,集中社会力量抗争,用中肯的语言去辩论,思考,政治沟通,立法,用实际的方法帮助广大女性,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喊口号,唤醒意识,搞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的初期层面。

每个人都义愤填膺,但是毫无组织架构,一团散沙。

程序正义重要吗?

太重要了,没有程序上的合法性,不管是女权还是动保都不会成功。

我的第二个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

我对生孩子这件事的态度很简单,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选择,谁也别试着干预,不管是国家还是七大姑八大姨。

理想情况下,想生而生不出来的人应该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帮助,意外怀孕想打胎的人同样如此。

总之一种彻头彻尾的可能又会被打上新自由主义标签的想法。

我根本搞不清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区别,也不想知道,但我确实喜欢自由这俩字。

套用纳博科夫的话,自年轻时代起——我十九岁离开俄国——我的政治信念就如同一块花岗岩一样,无可改变。

还是传统的老一套: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艺术自由。

我很少关注理想国家的社会或经济结构。

我的愿望不过分。

政府首脑的肖像不超过一张邮票的尺寸。

没有酷刑,没有处决。

没有音乐,除了来自耳机或在剧场演奏。

 7 ) 怀孕本应是一种幸福 却在父权社会变成了苦难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8 ) 正发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这一切,都还在发生

近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真的热度很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又或者是其他,讨论女性困境,女性现状,有关女性的一切真的很多。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是有点过于压抑,有些画面我是直接跳过,知道结局后才回来重新观看的。

电影海报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国电影。

讲述的是女主意外怀孕,但当时是法律是禁止堕胎的。

正如片中那位帮助女主的女性所说,这就像是在买“彩票”。

你如果足够幸运,就会被认为是自然流产。

但你要是遇到很坏的医生,他就会在病例上写堕胎。

之后你要是没死,就得去坐牢。

很让人窒息,女性的生育权居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意外还会让人进监狱。

承受身心上的痛苦的时候,社会与法律仍然要给你额外的痛苦。

超好看的一张剧照,片中女主有两次在这里跳舞,第一次是知道怀孕前,第二次是知道怀孕后,心境完全不一样电影从女主意外怀孕开始,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故事。

得知自己意外怀孕后,女主思考过后,决定堕胎。

她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表示不能帮助她,因为这是违法的。

她又去寻找其他医生,那名医生骗了她,说给她开了堕胎药,可是等了很久没效果之后才知道,那个医生开的是安胎药。

大学升学考试在即,他没有办法去留住这个孩子。

她的朋友们都因为成绩不好,在计划着考试之后重复着跟父母一样的生活。

而她不想这样。

回到家中,因为情绪不好跟母亲拌嘴,母亲冷漠地说道:我们可以只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吗?你知道吗,我今天只想在外面阳光里坐着,给我的腿美黑。

女主不能要孩子的原因,现在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孩子,只会成为人生的拖累,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她将自己怀孕并且想堕胎的事情告诉朋友,想要向她们寻求帮助,朋友不想因为她而做违法的事情,也远离了她。

孤立无援。

她选择自己动手。

这段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伤害了自己,也没达到预期的想法。

绝望,无助,不知所措。

她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并明确告诉他自己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让她不必担心。

与他见面时,他满心欢喜,想要带她去见他的朋友。

但是当她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十分惊讶。

他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女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也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们这件事情。

对比起来,他更在乎他的朋友。

女主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

与他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孩子越来越大,女主没有办法,尽管难以启齿,还是找了一个人际关系很广的男性朋友寻求帮助。

朋友说他没有想到她也是这样的人,对她的事情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想要与女主发生关系。

女主拒绝,拿起包包想要离开,但是朋友说:没关系的,有孩子之后不会再次怀孕。

当夜女主留宿朋友那里。

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镜头是否代表着女主抛弃了思想的禁锢,但我无法判断的是她是在追求自由,还是孤立无援下决定沉沦。

后面还有一次与电影开头拒绝了的消防员发生关系的镜头,裸露,但是又很压抑跟莫名的自由。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她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做过堕胎的女生,那个女生给了她电话号码,并告诉她这件之情可能的后果。

她去做了堕胎,第一次没有成功。

被告知第二次很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去做。

确实很危险,她在宿舍马桶里亲手剪掉脐带,(真的太窒息了!!!

)但是身体也渐渐失去意识。

她的朋友没有为她缄默,叫了医生。

女主朋友找来帮她的人

庆幸的是,医生在判定书上写的是自然流产。

生活仍然在继续,禁止流产的法律和私自堕胎的事情也正发生。

很压抑又很有意义的电影,作为一个女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当女主自行堕胎,剪脐带这些场景都让我觉得自己的腹部也在隐隐作痛,我看不太下去。

其实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生育权为什么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这些欲望大过羞耻而不小心孕育了这些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女性一人要为此承担后果。

我无意站在男女对立的观点中,只是生育权与女性生活的选择权都应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何法律手里。

最后,印象很深刻的女主形容怀孕这句话:一种只会攻击女人,把他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9 ) 从文字到影像

(不是影评)在法国的朋友看完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时候,我其实没有想到还会再次遇见Annie Ernaux这个名字。

学法语的时候去法国交换,法国文学课讲当代法国文学,大部分时间讲的都是这个作者,以至于后来也讲了一些当时得到诺贝尔奖的Patrick Modiano,反而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对于法国的反堕胎运动也没有太多印象了,记得课上老师给看了一些视频,也听了作家自己的访谈。

但无奈当时法语实在不太行,对文学的感受力很弱,听力也不大好,理解就停留在隐约记得的一些关于她写作手法的关键词:l’auto-biographie, naturalisme, banal, quotidien, le réel et la fiction…看这个电影,我的第一印象是通过镜头和表演传达出来的切实痛感(真实到了令人害怕的程度),以及作为一个女学生的无限共情。

于是看完这个电影,我最大的私人感受是“像我这样读着书的女的实在没啥值得烦恼的”。

再后来和当时一起上课但现在继续研究这位作家的同学简单聊了聊,他提到一个我遗忘了的细节:流水账一样的叙事中,Ernaux甚至时不时地跳出来以自己的身份开始讲述。

我突然想到看电影的时候常常感到困惑的几个镜头:在电影画面中,主人公Anne在对着其他人说话,或者进行自己的行动,但镜头却来自她的肩膀斜后方,既没有拍到施动者Anne也没有拍到对面的受动者,好像是一道来自背后的视线,看着故事中的“自己”。

聊完以后,同学说立刻马上去看电影,而我想立刻马上去订购L’événement这本书。

 10 ) 威尼斯金狮《正发生》:堕胎合法前的女性苦难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正发生》短评

简直就是拍给女性看的恐怖片惊悚片,自由是用流血和斗争争取来的,法国境内矗立的每一座天主教堂都是对女性的压迫与压抑。看完我下辈子决定绝对不投胎做女人了。

6分钟前
  • 梵 φαν
  • 推荐

这是属于女性的权利且必须只由女性自己拥有全部决定权,无论保留还是堕除,即便是伴侣也无权置喙,这不是什么女性主义男性主义,而是一种基本逻辑,因为这一切都作用于且只作用于女性自身,一切都要女性承受和承担,所以只有她们有权做出决定。那个开保胎药的医生,以人道之名违背人道,是一种巨大的恶。这个电影和《四月三周两天》可做参照,一个是以国家之名,一个是以人性之名,都在反人性。这电影最大的力量在于它呈现的恐怖的“安静”,躺着地下医院的床上肉身忍受着巨大痛苦时不能喊叫出声,精神在巨大压力之下也不能喊叫出声,而她选择写作本身是一种喊叫,不再屈从于被迫保持的安静。

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精神堕胎大概就是:看完出来只记得表演和过程,却不记得开头,也忽略了结尾

11分钟前
  • 玄猫
  • 还行

我永远喜欢法国电影,看法国女人就觉得女人还有希望,她们永远在谈论世界,谈论自己想做什么(与性别无关的话题)她们像人类一样谈论理想,这在中国还是好莱坞的电影里都很少看到(几乎也没)

13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力荐

打胎日记?

14分钟前
  • -M-
  • 较差

切入角度虽小但格局却很伟大;话说作为一名男性表示看这片有种“生理性不适”,但却心理上敬佩,可能我所了解的“女性主义”一直太过干净纯粹了,以至看到如此写实的镜头才顿觉扑面而来的震撼——殊不知如今相对开放包容(但又有滑向极端趋势)的大环境,是由过往无数“生理性不适”的血泪斗争换来的;我惟愿电影中那股不施麻醉的清醒的”狠劲儿”,会直观的对现实产生振聋发聩的冲击——能让那些伪女权食利者于10级疼痛感代入之中,反思一下在网络上大放厥词钓鱼引战的无耻行径和丑陋嘴脸——但又也许,那些人根本就够不到这电影所期望的受众认知水平线,或者干脆黑了心要装作视而不见。

19分钟前
  • GIVIND
  • 还行

我记得以前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是有出一些好看电影的。

2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在堕胎不合法的年代保持先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清醒,salute。

23分钟前
  • 陈怒
  • 推荐

本来诧异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为何要用这么高清又没有年代感的画面来呈现,但想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似乎能理解了。

27分钟前
  • Aozora_SR
  • 还行

既没有艺术性上的探索也没有社会层面的批判!全片和钛一样都在生理疼痛上面做文章,但钛是奇情故事,在严肃题材下就会显得单薄. 另外女主一副全世界都欠她的模样实在很难与其产生共情,即使在人物刻画上也很难与432去媲美. 这大概近几年最名不副实的金狮了.

31分钟前
  • Leo
  • 较差

全程怼女主拍 镜头和故事都比较单调 没啥兴趣。

33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单从电影角度来说其实拍得不算特别出色,但是作为女性观众带入感很强烈,恐惧/压抑/血淋淋/头皮发麻。讽刺的是,在堕胎问题上某时期的某国甚至是反堕胎的另一个极端方向...感谢避孕套和牛仔裤的发明及普及,对解放女性起到很大的帮助。关于女性如何掌握子宫使用权这件事,宗教信仰/人口问题/父权社会都会干涉。生育的苦难应该作为常识来普及,而不是被掩盖。

36分钟前
  • Sparks
  • 推荐

太造孽了看的,好痛啊..不从科学的角度讨论一下吗,可以解剖得更好的来着,流于表面

3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每粒弦音都承载着无法忍受的疼痛。隔着屏幕看着钢针与铁钩,心里忍不住在滴血。

42分钟前
  • 轩辕十四™
  • 推荐

直接的可怕,主题跟之前一些作品类似,没什么出彩的,大招在最后。特写跟拍,完全聚焦个人情绪,痛感伴随着无助,永远无法经历的伤痛,是女人不该得的“病”,却是这个社会的病

47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2.5」受限制的景别和焦距使得围绕女主的叙事变得高效,但也极大程度切断了与周遭环境的联系,配角出场太过功能性,外部的表现不足导致女主内心情感私密且单向,与同题的电影比较会发现这部太倾向以堕胎的议题博取同情,女主处境总是相当无助,有一些自主的选择——文学写作、维持情爱关系……可并未解释原因。时代背景感几乎没有,不知是否因“正发生”而削弱,女性堕胎问题永远不会过时,但议题的当下不代表电影具有同样的力量。

48分钟前
  • blveviolet
  • 较差

女(汝)为女(汝)主,生于未生。p.s:18年后,金狮再次关注堕胎题材,却远不如之前。再和金棕榈的《四月三周两天》一起,可以算堕胎三部曲了,下次是不是该金熊了?

53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冷静但不冰冷 过程中不断回想432是怎么来的//发生在女孩身上的事仿佛岁岁年年都在不断重复 会有停止的一天吗

58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影片聚焦的矛盾是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集体主义之间的激烈碰撞。最大的争议点在于,作为一个「母体」空间,我们该把阶梯教室里《正发生》的悲剧视为个体性悲剧,还是当作集体性悲剧。如何认定?谁来认定?教授的「标准」答案是其中一个尺度,女主和她的同学分别给出了两种同等残酷的标准:爱情的特殊普遍性,即「阶级」跃迁,和做爱的普遍特殊性,即「挂科」劝退。幸与不幸,在「大部分医生都反对堕胎」的年代,女主坐在了「政治」正确的对立面,并于当下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代言人。显然,这个引起生理和心理严重不适的决定她是在理性加持的非理性状态下作出的,即在爱情语境下将政治的文学性与文学的政治性统一了起来。为此,对于「反复」做爱的人而言,这是痛并快乐的「清除」手术;对于怀孕的人来说,这是需要承担风险和独自承受痛苦的「分娩」过程。

59分钟前
  • Muto
  • 推荐

不错,但我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 》。此片几乎略去了其他部分,集中在流产的画面上,亦给人一种直奔刺激评委而去之感。

1小时前
  • 陈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