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问世以来,《深夜食堂》拥有了一批不小的忠实拥趸。
以美食暖胃,用故事暖心,在新宿这间小小的食肆中,一群无家可去的人用欢笑和眼泪,向全亚洲输送着一碗碗深夜鸡汤。
2017年,电影版《深夜食堂2》如约而至,还是一如既往的暖心,但主题一改往常的明亮,转向了生活的阴暗。
电影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一个恋情屡屡受挫的高龄女编辑,常常换上丧服、吃一顿烤肉转换心情;一对开荞麦面的母子,儿子爱上了年纪大的女人,却不被母亲理解,常跑出来吃炒乌冬;一个曾经抛夫弃子的外地老婆婆,被骗子骗走了半生积蓄,留在东京只为盼着见儿子一面,所以每次只点廉价的猪肉汤套餐。
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内里由一条线连起来。
这条暗线便是「死亡」。
死是可亵玩的仪式。
电影开头,深夜食堂聚集的食客不约而同穿上了丧服,有人是刚参加丧礼,有人是丈夫十七年祭,只有一位女客,是因为心情不好而穿上了丧服。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她穿丧服时特别有魅力。
在日本这种特别重视仪式的国家,死尤其是重中之重,女编辑的行为显然不符仪轨,但也被周边人坦然接受。
因为死终归是生活常见之事,而非不可亵渎的忌讳,丧服是仪式的一部分,也能移作他用。
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普通日本人对待死亡的基本态度,重死,更重生。
死是生的重担。
每樁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生命终结固然无可挽回,但对他的羁绊而言,无异一场灭顶之灾。
荞麦店女店主的丈夫盛年过世,至今已一十六年整。
电影没有直接描绘他的死亡事件以及后续影响,而是讲述了十六年后的轻喜剧故事,用它遥远的余波,让观众推测当初死亡事件造成的惊涛骇浪。
女店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丈夫继承的家业,并抚养了婆婆和孩子,这同时让她养成了强势母亲的个性,试图掌控儿子的全面生活。
儿子恋上年长的女性,或许也有父亲缺失造成依恋母性的原因。
和解一幕,依然发生在深夜食堂内。
女店主尝到了儿子亲手做的荞麦面,一面说着难吃,一面大口地吃下,脸上悲欣交集,终于越过自己,放手让儿子生活。
这是一樁遽然死亡事件造成的长达十六年的涟漪。
死是不可避免的告别。
最后一个故事,终于以最接近死亡的老年人为主角。
虽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们可以逃避,可以暂时忘记,唯有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直接面对时日无多的现实。
人老易贪,寿多则辱,因为老去之后,才知死亡是人生的大恐惧。
不知那位和老婆婆同床共枕的少女是否也体味到些许死亡的惊悚?
这个故事里,老婆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却有一件心事未了:想知道当年被她抛弃的儿子的近况。
老太太年轻时和情人私奔,抛夫弃子,道德显然有瑕疵,甚至可被归入某种“变老的坏人”。
现在死已没顶,所谓道德对错不再必要,她依然挥舞着一颗求救的树枝,故而深夜食堂的一班人马集体出动,帮助老婆婆再看一眼儿子,是出于热心,出于恻隐之心,更出于人皆有之对死亡的敬畏之心。
电影以店主扫墓告终,亦是与生死有关。
话说回来,这三个小故事,其实情节联系并不紧密,情绪也多不连贯。
看得出来,编导在努力地权衡生命与死亡、明亮与阴暗、轻快和沉重,想必其中既有商业和艺术的考量,也有晓畅和深刻的考虑。
死去元知万事空,日本浸润佛禅思想千年,日常之中皆有佛禅的余韵,《深夜食堂2》商业电影中探讨死与生的重大议题,是绝大的勇气,亦是因为有日本肃重、超然的文化作底子。
“生死去来,落落磊磊”,有这种淡泊超然的生死观,才有电影那久久弥漫的人情味。
深夜食堂的好,在于不说尽,故事点到即可。
不能愈合的伤口,不能圆的生活,得之左岸失之右岸。
抛夫弃子的妇人,选择了为爱私奔,背负了一生良心的债。
内心的折磨望之可现。
在这里,大家没有站在上帝视角去审判她,而是默默的帮助她化解心结。
天地的广阔不在地域多宽,物质如何丰富,而在于包容的人心,深层次和多层次的人性。
所有喊口号,强行煽情的东西都是击不中人的,最是那温柔的一戳,戳破眼泪的防线。
还是熟悉的场景,还是温暖治愈。
二,也很不错。
如果说期待《大护法》是因为对国产动画爱的深沉的话,那么期待《深夜食堂2》则完完全全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几年前,偶然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因为自己是简单的人,所以也喜欢简单的事。
”然后,便从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画开始,跟着TV版和电影版,仿佛真就走进了那个只在深夜十二点到早上七点开门营业的食堂。
漫改影视作品,经常出力不讨好,因为原著党一般来说都很挑剔。
比如《柯南》真人版,估计是小栗旬整个职业生涯都不愿提起的黑历史。
再比如《银魂》真人版,怎么又是小栗旬?
影片上映之前,原著党和小栗旬的粉丝就已经捏了一把汗(前几天刚在日本上映,评价还不错)。
而《深夜食堂》的原著,光是第55届小学馆漫画奖“一般读者类别”奖项和第39届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大奖两大名头,就给真人版改编很大压力,更别说原著背后一大堆中日韩粉丝了。
结果,2009年,由MBS出品的《深夜食堂》第一季,居然没有做到毁原著。
每个人物都像是从二次元里直接走出来的,脸上有疤的老板、戴着墨镜的阿龙、娘娘腔的小寿寿、神经兮兮的茶泡饭三姐妹。
唯一的遗憾,原著里的胖妹去哪儿了?
人可是漫画里的常驻角色。
不过,没关系,TV版原创的某位热衷于玩弄花生的男子,是不是很惊喜?
目前来看,《深夜食堂》TV版全四季口碑都还行,就是电影版第一部评价略低一些。
这里小小的抱怨一下,第四季里老板的话有点多啊,一直都是安静听故事的人设,怎么渐渐有了人生导师的感觉?
希望剧组能够及时刹车。
再吐槽一点,老板能不能别在客人吃东西时叉腰站住,很尴尬,好不好?
那架势,仿佛在强迫客人点赞:“快夸我做得好吃!
”
对了,第四季里,某位老熟人居然跑到韩国去了。
尽管很喜欢该系列,但怎么说呢,还是很不适合搬上大银幕吧。
有些题材、有些故事只有在深夜档播出,才最好。
白水泡饭再好,也不能大中午吃啊,晚上一个人吃着白水泡饭,才最有感觉吧。
所以,《深夜食堂2》是一部很粉丝向的电影,尤其对中国粉丝来说,算是一次迟到的约会。
所以,如果只是想跟风,其实,那家卖老坛酸菜方便面的《深夜食堂》评分很赞呵。
说是辛酸,似乎也并轮不到旁人置喙,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众生的百相,就似翻搅于一锅的杂烩豚汁共冶一炉。
最好便是你一言我一语,乘着酒兴一口闷下。
那些艰辛和不解,都在笑谈中,成了最佳的下酒菜。
我爱看日本人写的食物书,清淡冲和,倒不像要形容食物的美味,只是想借着一道菜说一个人间的片段,一块时代的碎片。
池波正太郎是个中好手,一枝刀光剑影的笔写时代小说有多动魄惊心,写食桌上的昔日滋味就有多丝丝入扣。
梅雨天,豆腐汤,杀人夜,是他心目中时代绝唱的人间味。
好像唯独也只有日本人,能在这样细微的小事上着眼,将食物变成一种平易近人的哲学,小小的饭桌上好像能容放下全部的人生,喜怒哀乐,死生荣休。
只要还有吃的欲望,就是活着,就是人间。
マスター上菜于是乎,也对深夜食堂毫无抵抗能力。
在小屏幕上看也罢,大银幕上看也罢,终究还是那深夜食堂,还是那个昏暗逼仄的小小厅堂,乌沉沉的木桌椅,油烟火气熏撩过的手写菜牌一张,千奇百怪的各色人。
狼狈也罢,前路无望也好,被脸上带着刀疤的master一道热菜收拾服帖。
喀拉喀拉木门被推拉作响,酒酣耳热的三巡酒过,一汤一饭在肠肚里安稳扎营,迈出店门又是次日人生。
一开篇鱼贯而入的人,像是命运开了个带着黑色幽默的玩笑,约定好是丧服之夜。
只是对于深夜食堂的食客而言,或许死亡二字从不遥远。
戴着墨镜的黑社会大哥龙,送别了上位的大人物。
杀人者死,似乎总有点肃杀的意味。
同性酒吧的男大姐送别了熟悉的妈妈桑,自己也近风烛。
神情委顿的小老头拿着本子,信誓旦旦地说要纪录下每一顿吃过的晚餐,被旁边茶泡饭三姐妹一句你还能吃个五百顿气得一哆嗦。
也不知怎么,死亡到了master的食堂里,变得不再是个忌讳的话题,能轻轻松松若无其事地拿出来谈论,言笑,与“今天早上在池袋车站偶遇了颇似坂口健太郎的八分盐系路人男子”的话题一样,稀松而平常。
轻视命运的人呢,有时好像真的会无法逃脱命运的嘲弄。
偏偏在满场正儿八经出席了丧礼的人中间出现了异类。
出版社里被责怪太过认真的女编辑,工作压力一大就习惯穿上丧服排解压力。
城市人之丧,可想而知。
但命运又怎么会舍得错过嘲弄任何一人的机会。
爱穿丧服的人,便让她去参加丧礼,然后安排她会喜欢的人在丧礼出现。
再然后,心上人变骗心人。
直到这里,压力再大一身黑衣也还是睁圆双眼要一份烤肉套餐强作精神的女人,在警察的碎碎念数陈惯犯案例时,落下泪来,失笑离开。
而我忍不住皱起眉头,这就难免嘲讽过了,不似以往的峰回路转。
幸好,食堂食客似乎总还有一点运气。
似乎真的摔到谷底的人生就会反弹。
她说,回到富山老家参加爷爷的丧礼,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繁忙的新宿街头,许多人来来往往,少了一个人又会谁知道呢。
只有一饭之缘的饭友记得,这里曾有个一身黑服难掩清丽的女人。
只是这一次,她穿着一身白衣,携着新丧礼上认识的新心上人,似是春风满面地又叫上一客烤肉。
这一次,是真的良人吗?
她神秘地轻轻一笑,眼角细细的皱纹写着人生的不可知。
《四重奏》的卷:边哭边吃饭的人一定能活下去。
《四重奏》里的小卷说,边哭边吃饭的人,一定能活下去。
而深夜食堂的人们啊,他们并没有大喊大叫控诉命运的不公,甚至他们也很少流泪。
备受打击就爱穿上一身黑服街头游荡的女编辑也好,被早年鳏寡的母亲宠溺带大爱着年长15岁女人的荞麦面店少东家也好,直至头发花白才敢到东京远远偷看一眼被遗弃的儿子的老太太也好,只是点了一份油滋滋的烤肉套餐,一盘热乎乎的铁板乌冬面,一碗暖洋洋的豚汁定食,好似一生的艰辛也好,自我反省与赎罪也罢,都甘心伏法。
他们像是早已看透,命运要将他们推倒,他们就顺从躺下。
人生的河流流动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靠岸,把自己变成了最适合人间的形状的一块拼图,严丝合缝地潜在了自己的人生地图里。
既然走到这一步,便交由命运决定,不批判,也不抵抗。
黑社会小弟,在面对松本清荞麦面店少东家白嫩的指头时,轻描淡写地说,还能想起八岁前和父亲在面店午休间玩投接球的快乐?
真是幸福的人啊,在我家,老爸老妈都是相继离家出走的。
像这样毫不在意地调侃自己,想必早已是接受了这就是我的童年。
也早已不抗拒这就是自己生活下来的人间。
万家灯火间,别人有别人的模样,而唯独自己的这一盏,偏偏是灯下黑。
他也不抱怨,只大包大揽,只要承认,便是如此了,还能怎样。
好像命运也就真的不能拿他如何。
烧肉定食于是,命运只好为他们预备了一间营业至凌晨的深夜食堂,有六百日元一碗暖暖的豚汁定食。
肥瘦各半的肉片下锅炒至半熟,洋葱和胡萝卜翻炒出甜味,高汤慢熬,掺入味增细细翻搅,撒入青绿雪白大葱提味。
冬夜的过路人,带着一头被故事染霜的白发,藏着满怀孑然不示人前的伤怀愁绪,坐下来,就着晶莹的米饭,吃光了桌上的深夜套餐。
像他们信奉里针尖上有一百零八位神明,他们的一汤一饭、一蔬一食里有信仰,有一颦一笑,有一悲一喜。
放下社会人的一面,深夜容许人松懈,心里那只野兽的动物性容许被释放。
对世界的憎恶,对社会的埋怨,对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的无可奈何,对未来的惶惑,对边缘的茫然,好像突然都被获得了被包容的许可。
习惯了开头沧桑的烟嗓悠悠地吟念着俳句样的歌声,人间似乎被存放在小小一隅。
小小荒诞而温情的剧情全是人生的缩影。
只是谁也不知道,哪一个风淡风轻的面容背后,有过多少静水流深的过往。
人生的戏剧性总是一瞬的,只是蝴蝶扇了一扇翅膀,后面的故事便被全部改写。
说是辛酸,似乎也并轮不到旁人置喙,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
众生的百相,就似翻搅于一锅的杂烩豚汁共冶一炉。
最好便是你一言我一语,乘着酒兴一口闷下。
那些艰辛和不解,都在笑谈中,成了最佳的下酒菜。
而这深夜食堂的master,就是守着炉灶小火慢炖的掌勺人,江湖的腥风血雨入了店就成了斜风细雨。
难怪他只将豚汁套餐贴于墙面。
老太太说,想必这是你最推荐的一道菜吧。
品尝过人生百味的人,也才最懂得把人生百味炖煮成最熨帖灵魂的一味人情食贴。
会闪闪发光的好牛肉,好想吃这一锅寿喜烧啊世相百态存着而合理,没有评断的眼光区分世俗异象。
冷漠是城市犄角巷陌最后温情的容身之所。
不过问,但聆听。
若需要倾诉,有一杯人情冷暖酒。
若需要痛哭,有一味催泪wasapi。
人无分青年暮年,各有各的人生绝境。
有人从这里哭过,便从绝境里毕业。
有人捧着一碗面汤,依旧在人间汤泉里温水煮青蛙。
人来人往,有处驿站,歇一歇脚。
不问情由,却总能满足口腹之欲的老板;话说一半,便已心照不宣消解人生的百味闲聊。
长与短此消彼长的夜间和白昼,都是此间的人生。
一口气看完两部电影(好吧,其实中间也会磕磕绊绊地停一下,怪我专注度不够),昨晚头痛,想找一部轻松一点的电影看看,然后就刷到了深夜食堂,虽然后面发现大家讨论更多的是剧版。
看第一部的时候,我还没有把自己融入进去,或者说,第一部的确没有第二部的张力与吸引力。
第二部大致是由三个故事组成的,有喜欢穿丧服减压的范子,她会来店里吃烤肉饭套餐,因为孤独,总是容易被人欺骗,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好在,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日本的和尚可以结婚,不用日日斋戒。
第二个故事是开面馆的一家人的儿子不愿意接班,还喜欢上大他15岁的女人,他与母亲的关系一度结冰,两人却又在老板简短的几句话中冰释前嫌,母亲开始明白儿子那藏于心底的爱和责任,儿子也意识到自己要接过母亲身上的担子。
第三个故事是曾经抛家弃子的老妇人来寻找儿子,却被骗了两百万日元,两位警察卧底好几天抓住骗子,老人最终也远远地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在这个小小的店里,老板温和寡言又让人信赖,食客们则在日复一日地交谈和帮助中成为店里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或平和或温柔或热情的生活着,这个店里所有存在的偏见和误解都会被最终摒除。
迷茫的人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方向,失意的人在这里找到坚持的力量,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深夜食堂,也是每个人的灵魂归处。
这部电影有很动听的配乐,有日本人民一贯的谦逊和礼仪,有日式传统服饰,有节日气氛,有风铃,有乌冬面、天妇罗和煎蛋卷等一大堆简朴而温馨的宵夜,电影的台词也富有深意,比如“更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晚饭”、“要活得像风铃之音一样”,简单的场景和画面中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与人之间质朴的情感,是一部治愈而有内涵的电影,值得一看再看。
人类这种生物很奇怪,生存的必要元素除了空气、水、碳水化合物之外,还需要精神食粮。
而影视剧这种形式就是给人类提供精神食粮的载体之一。
深夜食堂是个人一直很喜欢的系列。
它是那种让人感到温暖的作品。
一群大都市中的小人物,虽然看上去每个人都有点平凡不起眼,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忙碌。
但是,这些人发出的光芒是橘色的。
深夜食堂2里面三个小故事,特别喜欢婆婆的这个故事。
年轻时抛夫弃子的婆婆,年老之后渴望见到儿子。
哪怕知道电话那头求救的是骗子,她也拿出巨款来给骗子,幻想自己是真的为了儿子掏出这笔钱。
面对这样的婆婆,小暮警官他们是真的可怜她。
但是,儿子拒绝见婆婆也没有错。
如果这个时候小暮警官他们非要儿子再次接受婆婆,或者婆婆哭着喊着非要见儿子、与儿子一起,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变得狗血又恶心。
然而,小暮警官他们只是安排婆婆远远的看看儿子一家,婆婆在看到儿子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之后,并不贪婪,主动要求离开。
他们都不想打扰到儿子一家的生活。
就是这份克制,才能看出婆婆对儿子的爱是真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就是这份克制,才让看起来很稚嫩的小暮警官有了警官的正义。
在他的裁判里,婆婆可以因为爱而见儿子一家,但是婆婆年轻时犯的错误,没有人可以替儿子原谅,在儿子明确的拒绝之后,别人无权打扰他。
这个故事暖就暖在每个人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到了婆婆,但是又没有伤害到别人。
包括店员小妹妹虽然收留婆婆暂住,但是发现婆婆精神似乎有问题,也离开向警察求助,而不是因为害怕就直接推开婆婆。
善良是很好的东西,太多人因为善良受伤之后就收起了自己的善良。
或者,太多人以善良之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却伤害别人。
这个故事让人看到善良而聪明的人,可以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温暖着他人。
每次看完这样的小故事,都感觉自己的精神被充电了。
好像又可以有更多的力气生活下去了。
微信里仓桥家会员卡提醒说凭《深夜食堂》电影票可以免费领一份甜品,于是就这样知道了它即将上映的消息。
对于我这种研狗来说,看一次电影简直是犯罪啊!!!
可是不管了,就是要看!!!
从去年学习日语开始,就陷入了对日料深深地执念中无法自拔。
《深夜食堂》是我选择的第一部日剧(当然多半因为自己是个美食控),评论里也有说不好看的,但是个人感觉这样的风格是很是我的菜。
总是能够轻易被里面一个个角色吸引,每每觉得心累了或者生活枯燥了看它一集心里就暖暖的。
今天算是假装了一波大款包了个场,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片头,看到熟悉的大家就是莫名的感动。
本当に、よかったね!
深夜看《深夜食堂》。
第二部一共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讲的是一个喜欢穿丧服的女人,在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男人之后,便不再穿丧服了,但是没想到这个男人竟然是一个骗子,最后,他在自己奶奶葬礼上遇到了一个寺庙里的和尚,两者结为连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荞麦面的老板娘不同意自己的儿子娶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女孩儿,虽然这位女孩曾经得到了老板娘的赏识。
本想分开的两人,最终决定要坚定的走在一起。
第三个讲的是一个被骗了的老奶奶,寻找自己儿子的故事,她当初抛弃自己的儿子,所以老年之后被自己的儿子所抛弃,不愿见她,当她偷偷在车里看见自己已经成年的儿子有了自己的完美家庭,也欣慰的笑了。
老板仍然对走进自己店里的顾客所发生的故事不发表任何言论,他只作为一个倾听者,然后奉上自己的美食。
夜食堂是为那些灵魂孤独的人,提供了一个做回自己并不放弃现实的栖息地。
最后,我也希望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深夜食堂。
“你呼出的白色气息此刻乘风飘散,一点一点消失在天空的浮云中,向着高远的天空伸出纤手的白云,吸纳你呼出的气息继续飘游,仿佛是很早以前的故事,云朵在河面上徜徉,”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深夜食堂的老板低沉的独白“营业时间从深夜12点到次日7点,人们称这里为深夜食堂。
菜单只有墙上贴的十个,可以随便点其他的菜,能做的就做,会有客人来吗?
还是有很多人的。
”镜头特写手安静的削着白萝卜,然后把魔芋豆腐一点一点地撕碎,五花肉放进浅铝锅内煎至七八分熟,然后倒入红萝卜,白萝卜,魔芋豆腐,白豆腐,香菇还有豆干,加水没过所有这些食材,煮沸。
然后用大汤勺加入味噌酱,用筷子在旁边搅拌,一点一点的让这味噌和汤水相容……伴随着老板的声音,电影拉开帷幕。
1.煎鸡蛋,烤香肠,串联整部剧的人物出场。
开始出场的不一定是主要人物,但是从开始到结尾他们一直都在那里吃着,谈着,贯串整部影片。
“人啊,在伤心的时候也会肚子饿”深夜时分,多数是参加葬礼的人来这里吃饭。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就会穿着类似丧服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然后在来这里吃一份炒肉套餐,这样明天就又有干劲了。
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捧红了作者却被作者要求换掉了,新跟的的老作者却死掉了。
在参加葬礼的时候认识的中意的人,热恋中却被告知是香典小偷。
本来脱掉丧服的她又开始穿上丧服。
深感压力准备放纵自己和随便找自己搭讪的男人一同进入情侣宾馆,最后还是没有进去,争吵时候进入小警亭,又接到电话说是爷爷去世的消息。
双重打击下,真的回去参加葬礼。
没想到却碰到自己的意中人,订婚了。
“时运不济的时候就放低姿态等待,只要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崩溃,机会总有一天会降临,不是吗?
”“整洁感表现在头发上,美的意识表现在指甲上,不安感表现在脚上”虽然是香典小偷,但是说出的话,让人深思。
感觉这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但是也许正是他这份细心才能时刻揣摩行骗对象的心思。
正如日剧里面诸多的小细节一样,耐看,而且让人感动。
2.手里拿着吃了半根的冰棍,伴随着知了的叫声,让人听了就感觉好热。
相熟的店面都关门了,熟悉的味道相继都关门了。
荞面馆老板娘,吃鱼片糕。
总觉得事情告一段落的,剩下的就是儿子能独当一面了。
丈夫去世已经16年了。
看着电影里面的人吃荞麦面的人,好好吃的样子,好想去吃。
在几部日剧看到里面的人吃荞麦面,举得很好吃的样子。
每次看日本人吃饭,就觉得特别虔诚和满足,连荧幕外的人都觉得他们吃东西的时候特别满足,特别有味道。
曾经有人也说:看你吃东西,觉得特别有味道,肯定特别好吃。
想想当时吃,只是关注吃的食物,享受吃的过程,而没有在心里对它们有什么期待。
应该就是这样的全神贯注的吃才显得特别有滋味吧。
有比较就会有期待,就会有不满。
儿子和父亲的比较,总觉得儿子不如父亲。
其实他们父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总是无法让自己的父母满意,除非自己要承担责任。
不是因为喜欢而继承店铺,而是知道他妈妈肚子里面有他才想承担责任的。
明白自己想要承担的责任,才开始认真做事,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自己。
或是孩子,或是为了父母,更多的是为了肩上的责任。
日本人还是真喜欢打乒乓球。
国内到是很少女人们聚会去打兵乓球的,然后一起去喝一杯。
不管白天工作多辛苦,晚上还是要留一点自己的时间无论是聚会喝酒吃饭还是打球。
我觉得这点,我们女人也可以借鉴一下。
除了孩子,丈夫和家庭外,留点时间给自己,先放空心思后才能满血复活的投入明天的生活。
荞面馆老板娘的儿子阿清喜欢上比他大十五岁的女人。
母亲不同意,可想而知。
儿子拜托奶奶帮忙在熟人的荞麦面馆里面打荞麦面。
为了独当一面,重振面馆,希望让妈妈早点享清福。
他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他说想结婚也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老板娘含泪吃下荞麦面,虽然嘴里说着不好吃,但是依然笑着吃下去。
剧中的线索人物开始出来说,“人活着就得像风铃声一样清脆。
”让儿子和女朋友坚定的去见他们的妈妈。
没有交代结局,但是可以想象到的美好结局。
毫无间隙的转到第三个故事。
3.被骗的母亲,遇到一群好心的人的帮助。
看完前半部分的,觉着这个母亲是主动被骗的,那么想儿子却没有见到。
因为当年她抛弃儿子和老公与人私奔,早已经与儿子断了联系。
因为自己有愧,所以不敢去见儿子。
在深夜食堂,她点了一份猪肉汤套餐。
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儿子最喜欢吃的,她一直不敢吃,不敢相念,直到来了东京。
这个有儿子的城市,在这里让自己吃儿子最喜欢吃的饭,虽然没见面,但是想想和儿子在一个城市,就让自己肆意的相念儿子吧。
了解到具体情况,深夜食堂的老板和警察,也没有谴责和鄙视这位风烛老人,而是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帮助老人见了儿子一面。
虽然是老人远远的看着儿子,但是依旧足够了。
对如此大年纪的老人,我们没有办法去责备,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这就是最大的善意。
深夜食堂的老板如此明白,亦不点破。
孙女辈的女孩因为刚进城得到老板娘的照顾,对这个像自己奶奶一样的老人心生怜悯。
带她去自己房子里面住,给她铺床和准备干净的睡衣。
她们互相都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温暖。
这是爱的传递,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缘分,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间。
最后,新年,深夜食堂很多人吃饭,所有线索人物都来了。
每次吃饭都记录的那位大爷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
”说完,大家都笑了。
虽然很简单平实的话语,却很有道理。
这三个故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故事,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没有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只有寻常百姓之间的温情故事,让人感动和温暖。
爱慕小暮警官的女招待终于等到警官让她进去一次吃饭,新年的雪花如期而至,深夜食堂的老板照样忙碌着。
“人们在家休整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开始,营业时间从深夜12点到次日7点,人们称这里为深夜食堂。
”片头的歌曲又在片尾出现,但此刻听起来特别的温暖,从胃里到心里,一直暖暖的。
“…….避开明亮日光在屋檐下休憩的小犬,回忆也在那片天空里,一点一点地消逝,在那面天空的更远处是另一片万里晴空,白云票友在那无人知晓的天空中……”从来没觉得食物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食材煮成的食物,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散,拉近了我们心的位置。
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都希望有一间那样的深夜食堂,能在我们失意和沮丧的时候,暖暖我们的心;在我们开心和取得成绩的时候,分享这份美好。
大拜碎碎念:无意看完电影版的《深夜食堂》,就看到各种关于国内拍的《深夜食堂》豆瓣评分2.5。
我没有看过,也不好评论。
最开始只是对吃的感兴趣,看过纪录片《寿司之神》。
以及前几年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国》,食色性也,排在第一名的是食。
名以食为天,可见食的地位有多高。
《海街日记》里面四姐妹吃饭的各种镜头,觉得她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美好。
每次看她们认真煮饭,认真吃饭就觉得特别感动,特别美好。
喜欢蔡澜先生对吃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好像说到吃就停不下嘴呢,你呢?
好吧,三个故事,三碗毒鸡汤,其中第一个故事看的人莫名其妙的,没懂想表达个什么意思?
这一部和深夜食堂电影版1来看,算是延续了1的内容,常驻人物也都差不多。
还是感觉没小短剧来看的有趣。
电影中间的那一段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好有意思啊,老板好囧啊。
深夜食堂5季和两部电影都看完了,整体感觉还不错,很治愈,也见识了许多日本菜文化,还有日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背景,学到的挺多的。
深夜食堂的上映顺序是: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电影版1-第四季-电影版2-第五季,剧中的每一个常客都会有一集的故事来介绍这个人,最后聚餐的时候很温馨了。
等待下一季的上映。
太杂了
在看过三季的电视剧和第一部电影后,对这个系列的温情套路已经完全免疫了,再加上这部和食物基本上已经完全没关系了,所以很无感。
因为日本,所以一星。
这次故事觉得不是小确幸,有点小难受。日本人真的很有分寸,那个年轻时抛夫弃子的老太太想见儿子而儿子不愿意见他,周围人想办法让老太太坐在出租车里远远的看到儿子和孙子。如果中国人拍这个桥段,肯定是柏万青那种把儿子批评到痛哭流涕再母子抱头痛哭的恶俗吧。
闻名已久的剧版还没有品尝过,但还是被这部暖到。一间食堂装满来来往往的故事,食客之间的倾诉与倾听也充满温情。最后老婆婆的故事看得我想哭…看完只想跑去日料店大吃一顿!
别再拍了, 已经根本和食物无关了
因为个人经历,被第二第三个故事哭瞎。小心翼翼和满怀单纯心的生活也一种味道。记录每一顿饭。
没有看过剧也没有看过电影1,所以get不到点啊。日本确实很擅长拍这种日常感失足的电影,然而为此也给不了四星。
超治愈,不知不觉就看完了。“得活得跟这风铃的音色一般啊”
可能渊源久了的缘故,没有惊喜,不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只有主题曲的旋律还能稍微打动我。不值得花费时间去看,效率低。
不太行了 内容质量下降了 故事价值观老套 饮食内容撑不起来
无三观 与美食无关 与人物无关 与观众无关 除了灌鸡汤还有什么…
背景音乐一出还是有些泪目的。可能因为之前看了国版深夜食堂吧,还是原版有味道些。
评分虚高,个人感觉和前两天的电视剧有一拼
制作者熟谙这样的套路,简直煽得炉火纯青,该停的地方戛然而止。你即便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完全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依然能被崩一脸泪。只有他们做得好才能放心跟着走啊。演员同样也是在演,甚至有点夸张,但就让人感觉非常由衷,也充满细节,哪怕是吃都吃得很有感染力。镜头不花哨但交代清楚。
电影院看舒服是蛮舒服的,但是还是适合在家里,在睡前看。
善良的人的善良的故事
实在是乏味。
要是非说这片子治愈,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忘了初心。年轻的教皇问众生:what have we forgotten? 我看,we forgot the others. 今晚跑步回来路上主动为我打伞的男孩,还有宿舍楼下用手帮我挡住电梯门的女孩,生活中的惊喜是你创造一半,别人给你一半,前者不求回报,后者你不认为是理所应当。想喝朝日!
吃的人生百态,调味的是喜怒哀乐,果然深夜安慰的不仅是味蕾,还有寂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