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
Dan是最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想通过教育来影响世界,因为他做不了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但是现实依然容不下他这样的人,最终他发现无论他做什么,世界还是那个老样子,他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于是他选择麻痹自己,不再去感受失望、无奈的生活,可他同时也将希望拒之门外。
片中重复出现的孤独一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畏惧孤独,却又不知道如何不再孤独。
于是唯一愿意接近他的小女孩成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试图不让她走上哥哥的老路时,他以为自己至少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走上正轨,哪怕他自己的生活是一团糟。
但是当他连说I don't know的时候他却不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有没有权利去改变别人的生活。
片中出现的历史片段最开始是关于对现实的反抗,后来却都是反抗的失败,Dan的生活也一样。
虽然片中没有明确的转折点,但他确实渴望变化的发生。
当然它从未真正发生,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踏出舒适区后自己该做什么。
也许他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了,但他没有。
于是在他认识到这一点时,现实击垮了他。
他想,就这样吧,也许我的生活真的就这样了,然后彻底沉沦。
但是当女孩出现在梦想的废墟上,他才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正是希望到来的时候,而影片在这时也结束了。
高司令的表演很精彩,看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影片在讲故事的过程上还是稍有不足,镜头的设计感也不是很强,导致观感不够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推荐的。
一部很酷的片子,很久没有看过Ryan Gosling水准很高其他演员也好在很酷的中学历史教师与孤独的吸毒者之间Mr.Dunn彷徨、摇摆、沉醉、放肆、不知所措最毒的不是罂粟是无止境的孤独与落寞独自在寒风中吹萧,明月都格外遥远Dunn 是双子?
注定的双面身份Le说:“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那么,我的魔性在哪?
或者,现在已经是?
:)Be a nice guy, I told myself无从排遣的寂寞想喝酒了
影片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质感,冷静压抑而情绪暗涌。
看似波澜不惊,却处处是苦痛,处处是挣扎。
沦落之身,救赎之心,他们抓住彼此想要拯救另一个自己。
两位主演瑞恩·高斯林和莎莉卡·艾普斯的演绎都很精彩,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情绪,使影片令人信服又充满张力。
我们需要自我救赎,但是我们往往拯救不了我们自己,喜欢片名的寓意,也喜欢导演摇晃的镜头和掺杂的历史的表述方式,只可惜很多东西点到即止,也许是与我生活太远的原因
这部独立电影不太适合在电影欣赏。
如果你非坚持要在电影院看,也不是不行,那最少得在电影院看三回。
这三回还不能是连着的,得看完一次间歇上两三天再来。
第一遍来摸摸门道,认个脸熟,大概感受一下三位主演的演技,再发现一些很明显的问号回去研究;第二回看的时候心里比较有底了,可以好好欣赏一下你已经研究过的配乐、穿插在影片中的历史话题、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的细微之处,再发现几处导演隐藏得比较巧妙的埋伏;第三回基本上就不需要刻意观察,不用再那么紧张了,随性就好。
要体会这片子的种种埋伏,这看的次数可省不下。
这只能怪导演兼编剧同志实在是志向太高、酝酿太久,这么个长度中等、角色寥寥的电影偏要装超负荷的信息量,加上文化背景差异,实在是令人难以马虎应对。
当然,大家只看一遍也是可以的。
这电影容易看出内伤,如无必要,大家不必较真来自我折磨。
片题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一定要说两句。
Half Nelson——乍一看,我第一反应是电影里面有个叫Nelson的角色。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给这部电影配乐的乐队Broken Social Scene的一首歌。
网上也有人讲这是来自美国歌手Willie Nelson的一张名为Half Nelson的专辑(1984)。
好玩的是查查Wiki,half nelson是摔跤中单臂扼颈的一种手法。
唉,前面那些解释皆非。
你若翻翻官方主页和电影的相关访谈,就发现制片人员对此疑问往往视而不见,状若未闻,存心不给大家解释清楚,定一个官方答案。
再研究一番,原来这里的Half Nelson是爵士乐手、小号演奏家Miles Davis(迈尔士戴维斯)在1956年推出的一首同名曲子。
不但这首曲子曾在电影中出现,可能它的硬胶唱片就作为一个道具摆在Dan的家中,说不定Drey从一堆唱片中捡出来拿在手上的那张就是这位黑人小号大师的这张作品。
我还真动过念头,想把电影依次定格在Drey拿唱片的那几个画面,放大了仔细研究一下那一闪而过的封套。
想归想,也还是没有真的这样干。
要是导演Ryan Fleck自己干干脆脆地交待了,也省得我一直惦记这个细节了。
这个滑头耍得好啊。
对我这样几近乐盲的人来说,这题目的典故可比这字面上带出的那点的意思要难多了。
所谓Half Nelson,不也正是Dan和Drey的写照么?
在分界点上,清醒和混沌,振作和堕落,前进和后退,只有这薄如一线、没有任何物理质量的分隔么?
电影中最有冲击力的一幕是Dan和Drey这一对师徒在汽车酒店的房间里见面的那一场。
一个是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打电话买毒品的白人瘾君子,一个是终于下海帮社区的毒贩子当“快递员”的黑人女孩,两个人在毫无准备、又似早已注定的场合下陡然照面。
拿到毒品的Dan坐在洗手间门口的地板上,拿到了钱的Drey走到了房间的门口,这两扇门将屏幕分成了两个部分,两个人的脸各在一边。
他们互相凝视,各自观照。
画面在此停顿。
这一幕中犹如看镜子一般的对峙感和彼此成了“共犯”的感觉,让界限变得既清晰又模糊。
中间点是不稳定的,它充满了激烈的矛盾。
当矛盾发展到了顶点,处在这中间点上摇摇摆摆的人就不得不决定到底要倒向哪一边。
在那一夜之后,彷徨无定的两个人迈过了中线,走向了终于选择好的方向。
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黄燎原说 他始终认为“独立电影”是只适用于美国的 因为只有在美国才有HOLLYWOOD这个丑陋的庞然大物What is the histroy?Opposites or changes.Dan在他的历史讲课中说 东方人阴阳调和的理论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 对就是对 错就是错 没有对与错的辨证。
而事实是 他懂得并维护这种辨证 若不是他自身面对现实生活的堕落以及一直对纯粹真实的向往 他的麻木依旧像毒瘾一样时时发作One thing dosen't make a man.One man alone means nothing.亦如HOLLYWOOD。
这个如今全然商业口味的大怪物 独立电影者的对立面 最初却也是当时的独立电影者为了对抗纽约、芝加哥商业电影而建立的阵地。
而它将电影推广至全世界的同时也无情摧毁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艺术品的价值“还好是一个明亮干净的未来” 结尾可能还是让人松了口气。
刮干净满脸的胡茬 Dan看上去尤其的清爽朝气。
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大约也是属于美国人的思维观念But what a fucking nice movie!
据说Ryan Gosling是歌手出道的 导演Ryan Fleck是个始终坚持独立精神的电影工作者 而片名实际是Miles Davis的一支曲子的名称 仿佛用来说明了美国国土上一直以来黑人与白人的矛盾与融合。
只是生活 谁都一样绝望
这部电影去年在圣丹斯口碑不错。
情节很简单:吸毒教师和毒贩学生的忘年友谊。
基本上不构成什么情节。
这是Half Nelson的一个优势,它没有戏味。
片子本身有一点纪实,两个人相识,顺理成章的发展,既非交往,也没有戏剧化的交流,一切如常。
反倒是看的人会感觉到,应该有所发展.....比如相互拯救之类....但是剧情非常克制地止住了这种想象。
这些让Half Nelson显得脱俗。
还有一些非常借力的手法也让Half Nelson显得高明,值得那些致力于独立电影的制作人关注。
摇镜。
手提摄影,摇晃的镜头,对焦失准,拍出一种容易彰显人物心态的主观镜头。
摄影本身并不出奇,但是能用的贴切就会很见成效。
在Half Nelson里,摇镜和Ryan Gosling相当精湛的表演相互配戏,把一个瘾君子的无所作为表现得很传神。
Dan躲在厕所中吸毒,找女人,买醉后夜袭,最后的party,一系列不可理喻的行为镜头都表达出了那种混沌。
含蓄。
像Half Nelson这么精简的表达,在美国电影里用到的并不多。
影片里多得是点到即止的叙述,没有特别提示剧情发展的意思,也很少解释某些状态的成因,大多数细节都要观众自由思考,得出的结论也不是固定的。
这有点像欧洲艺术片的表达,只不过生活味很浓,也没有故意复杂化。
Dan的人生用我们眼下的社会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个“废物”。
有想法没效率,不思进取。
Ryan Gosling表演很到位,让这个人物合情合理,值得同情多于可憎。
Half Nelson非常精于克制的表达手法也让这个人物看起来可怜更多一点,废柴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剧情不俗。
正如最开始吸引我的,也是最终令人叫好的。
当大多数人以为一段互为天使的佳话又要上演,一对患难共知的友谊要开花结果时,影片的两个主人公选择了各自堕落。
老师最终被开除,而且以闹剧般的狂欢给自己收尾。
黑人女孩直接走上了帮助贩毒的路,抗拒只是心理上的。
两个不知道明天什么样的人,直到最后也没有对“明天”作出回应。
能理解的是,两个人都保持明智的心态继续不合理的行为。
这是Half Nelson最起码的意义,有些人选择了另我们鄙视的道路,不都是因为人生惨淡或者教育失败,有时候,他们很清醒,甚至有充分的理由。
堕落总不是一朝一夕成形的,也不是一个天使能挽救的。
Half Nelson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纪实性质,结尾旅馆里的一段略有点戏味,但是这段高潮戏很迷人,足以掩盖剧情安排上的巧合。
刺耳的闹钟铃声里,Dan靠在沙发脚旁席地而坐,目光呆滞,急促的铃声仿佛会无休止地响下去,但终于在观众的耐心耗尽之前,他还是从漫长的颓唐里起身,关掉闹钟,然后结束夜晚,迎接新一天清醒的折磨。
Dan完全不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但对于他是否身为一个合格教师,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定论。
他反对学校要求的照本宣科,用辩证法启迪学生自己思考历史的意义与真相,在课堂之外也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但另一面他又过着不折不扣的堕落生活,依靠毒品与酒精麻醉度过课堂之外的夜晚,似乎与白天的那些微笑水火不容。
片中并没有叫尼尔森的人物出场,据说,片名Half Nelson来自摔跤中的一个术语“尼尔森压制”,是指被对手从背后手穿过腋下锁住颈后,双手叫全尼尔森,单手叫半尼尔森。
在课堂上,他与学生扳手腕以形象解释历史的进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两种力量的对立,只要谁力气大些,便向着一个方向缓慢变化,不过一旦另一方变强,就会出现转折。
”这可以看作是对“半个尼尔森”的另一种解释。
Dan似乎一直在与清楚但又看不见的困难角力,但在慢慢沉进泥沼的过程中,学生Drey的出现仿佛会是事件的一个转机。
此前,Dan在学校中几乎一直以不同于私生活的正面形象示人,学生并不知道他在课堂之外的样子,但一天遇到女友后他在更衣室吸毒被Drey撞见,偶然使彼此都走进了对方的生活。
而与此同时,泾渭分明的正面与负面Dan也开始侵蚀彼此,他会扔掉烟头打扫房间准备重新开始,也会在课堂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崩溃,像是两种力量在此消彼长的抗衡中,逐渐变得不稳定。
在偶然得知Dan的秘密之后,Drey再次以一种巧合与Dan联结,Dan购买毒品的人是Drey哥哥的朋友,而她有时会做“快递员”替毒贩送货上门。
Dan与Drey身上汇集了一系列对立词汇:白人与黑人,男性与女性,成年与少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吸毒者与贩毒者,堕落者与救赎者。
而Dan自身也是极度分裂而矛盾的个体,他致力于研究历史的辩证法,相信后天的改变。
在酒吧,他与萍水相逢的女子说起自己热忱的职业理想:“我该教些什么,帮这些学生,要是能改变一个,就能改变全部。
”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这些黑人学生们的命运,使他们不致走进那些“注定”的命运中,然而,希望改变他人命运的教师却无力改变自身。
“有些人在变,有些人确实在变。
”“是的,但不是我,我不可能变,因为我仍旧是个混蛋。
”在与即将嫁给别人的女友交谈时,他否决了自己一切改变的可能。
“你不是混蛋,你只是个大孩子。
”这是女友对Dan的评价。
Dan与Drey的形象对立,但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对立,掺杂着奇特的融合。
两人似乎存在着角色倒置,Dan依然保留着幼稚孩子气的一面,而Drey却拥有超出年龄的成熟;而在另一方面,Dan却代替了Drey缺席的父亲角色,同时也是少女朦胧好感的对象。
Drey对镜化妆意味着Dan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而与此同时,Dan与其他女人云雨的平行镜头剪辑又表现出两人身处不同世界。
Dan像是一个聚集了太多矛盾而具有戏剧性的角色,但众多与现代人相似的瞬间又使之无比真实,被上司和规则压制的工作热情,空虚颓废而一成不变的生活,甚至对父母的应付和安慰都如出一辙:安静地听母亲教导他应该常和女友联系,并未告诉他们自己的女友即将与别人结婚;在被问到“你过得开心吗”时,表情夸张地回答“很开心”,藏起了所有窒息的重负。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Dan再一次购买毒品时,遇到帮助贩毒的Drey。
一道门分开两人,所有矛盾针锋相对,他们都无比残酷地亲眼目睹对方成为自己不愿看到的那种人。
Drey站在遍布吸毒者的房间中央,一回头看到Dan悲哀的眼睛,他轻轻点了点头,举起手里的钱,像是对Drey的惋惜,也是对自己的哀叹。
然而转机似乎突如其来。
第二天Dan没有出现在课堂上,新老师代替了他。
在放学后Drey来到他的旅馆房间,他们一起吃了糖,收拾房间。
“想好了么?
”于是Dan刮掉了他的胡子,焕然一新。
开始试着讲笑话。
或许这并不是胜利,像曾经每一次决心好好生活那样,并不是整理了干净的房间和干净的脸庞就能重新开始,但这似乎是慢慢滑向深渊时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人生漫长,沉沦和希望的角力依然没有结束。
影片的叙事节奏缓慢,而且并不期待向观众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可能直至片末,我们依然无法确定Dan自甘堕落的根源是什么。
大概按照多数地方的教学规定,Dan都是一个挑战价值观的形象。
或许我们看得到工作中他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情的失意,但片中仿佛刻意对这一切轻描淡写,似乎不足以成为崩溃的原因。
然而不论在生理或心理上,疼痛阈值都是个体化的东西,而生活又似乎蛮不讲理,我们需要充足的理由去预测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然而一旦当它发生,就不需要任何理由。
Dan给学生们讲授的历史课主题关于民权运动,他试图让学生们理解历史的发展由矛盾和对立推动。
一次课上,他播放了一名民权运动者演讲的录像,他们所号召的是汇聚个体的力量以对抗国家机器。
有学生提问,你不就是国家机器么?
他回答,是的,你们也是。
作为国家机器组成部分的学校、教师、学生,一起 研究和学习“国家机器”,难免会让人感到一种“身在此山中”的困惑,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人能够超脱于社会与历史之外来看历史。
Dan与父母都生活在各种政治运动、思想潮流甚至战争风起云涌的时代。
母亲在与Dan聊天时说:“你父亲和我年轻的时候,都认为我们能改变世界。
”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有风云人物崭露头角,但更多的是一代代年轻人沦为“炮灰”。
我们也可以猜测影片是否也具有某种更深的政治与人生层面的意义,表达对于时代中个体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控诉。
这部影片几乎全片运用手持摄像机拍摄,所有固定镜头都在不安地摇摇晃晃,许多转场也以急速的摇镜取代硬切,仿佛模拟着人眼的视点转移,使电影场景变得愈加真实。
在高潮段落中,镜头摇晃着划过每个人的脸,仿佛也成为了一个等待麻醉的人痛苦地旁观着人生百态。
当Dan摇晃着出现在门口时,让人不由想起一句几乎完全契合的诗: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搏击中在背后被对手以半尼尔森钳制住,可以用一些技巧逃脱,然而在生活中要更艰难。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对抗的是什么,蓄力已久的一拳悄无声息地陷在一团棉花里。
但矛盾推动着历史,矛盾也是希望所在,换个角度来想,一直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的Dan依然坚信学生们可以被改变,事实是,Drey真的因他的教育受到思想冲击,并且试图在他自由坠落的过程中,从这一线缝隙中抓住他的手。
似乎从未存在又从未泯灭的希望,这大概是人类所独有的幸福的悖论。
公众号/影调radio
OK,也许是因为我连着看了几张DVD,也许是因为我边看电影边准备顺手收拾一下房间也许是因为我看的中途有暂停几次当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电影到底要表现什么。
when half of the running time past i still didn't get the idea of the movie, i don't know this should be consider my failure or the director's.也许,就是要表现这个平凡现实的人物才少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也就少了很多起伏对于我来说,也就平淡了些我是没有看出很多深刻的东西出来或许是电影太有深度了?
呵呵也许,也许当我什么时候有兴致再看的时候,会有不同感想吧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讨厌的电影如此多,SUNDANCE的功劳最大。
恩恩,这个就是最典型的。
此片拍摄源自导演之前拍的短片:一老师被一学生发现在厕所吸毒。
受欢迎后,就开始往短片里加棉絮,然后变成一长片。
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的。
导演自己所讲他想表达的友情,在我看来完全是暧昧的变态行为。
老师是一帅哥HIPSTER,学生是一小小小黑女孩。
此帅哥虽然吸毒,可是认为自己是个好老师。
引用了阴阳的理念,简直滑稽至极:每天躲厕所里吸毒,还能讲课,还能讲对?
我绝对不相信。
sometimes it's so painful to pick all the shits up......【u know, u r too hot to be a teacher, u really should fix the car, paint the wall with ur overalls or somethings~
我喜歡整部片子的基調,有很多的地方太過的簡化,但是很多時候卻顯現出真實感,沒有特別期待的去看這部片子,但是看完以後心裡卻確實的被觸動..
高司令演大小孩好可爱,最后吃棒棒糖有被萌到看了十几分钟就满脑子反映出《超脱》,虽然超脱在半个尼尔森的5年后才上映,但还是,超脱太深入我心了,况且这部总觉得力不从心,没太明白重点到底想说什么
RyanGosling 演的不是很好,没有表现出Dan的矛盾与痛苦~
抒情的音乐昏黄的灯光再加上近镜头,两边场景的切换,这种独立电影本来的不是我的菜,一切因为高司令才变得美好,高司令stoned的样子实在太美,最后两个人各坐沙发的一边说knockknock的笑话,心都融化了,如果早遇见高司令,我现在也许就是个文艺小清新了。。。。
1、冲着《课室风云》短评里说不如此片的评论看的,但发现完全不可比。2、主题不是教育,男主似乎主要描写的不是在课堂上如何传道授业,而是迷迷糊糊的吸毒史,那瘾君子的样儿看的我头都晕;3、手持不是谁都能玩的,人基本不动的镜头都是晃的。
高司令的演技真的;令人惊艳,几乎是一个人撑起整部影片,那种迷茫,那种痛苦,那种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在观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否则只能表面理解,并不能真正体会。
瑞恩·高斯林的双面独角戏,演技出类拔萃。白人教师与黑人学生的特殊友谊,讲孤独谈相处,见信仰缝插种族针。手持镜头稳重老练,结构略显老套匠气。
好无聊的片子。学生的状态倒是一直稳定很好懂,就是不明白老师一直都是一付半死人的样子,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到后面突然振作了,还是不知道为了什么。也许是我等级太低看不懂
比较晦涩,不过Ryan Gosling很帅~
全片几无建构场景的远景全景,场景与场景的转换都在特写与特写、近景与近景之间完成,难道是为了渲染压抑的氛围,突出最后的中景的疏阔感才采用了这种手法?全片缺乏一个将情绪集中起来的核心,我没看出电影所描绘的这些失落与悲伤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如預期好看。Ryan Gosling的演技很好嗎?我覺得一般啊。
停在小姑娘送毒品去宾馆,两人四目相对那个时刻结束就更好了。高司令太适合这种broken的角色了,金色的长睫毛衬得眼神总是半睡半醒没有焦点。
这厮一笑倾人城⋯⋯其实题材比较严肃,真的不是在卖笑,眼泪也卖了的。
想装文艺小青年的时候看的文艺小电影
由于是先看了Detachment,所以感觉这部比起前者从力度和节奏上都要稍微弱一些;而彼时刚刚展露实力的Gosling也与已是影帝的Adrien有一段距离。观影中被几处历史背景和无关紧要故事的插入给打乱,好在Dan和Drey的故事很深刻也很有趣,所以继续观看了下去。(而这也算是Gosling比较好几个的演出之一了)
瑞恩一定要拍这么文艺的电影么
结尾很让人不爽,刮干净胡子笑对人生,鸡汤到底了,但是不能否认前半个《半个尼尔森》是多么的优秀和情绪化,充满了优秀的生活质感,清净而冷冽,值得沉下心来一品再品,高司令的表演无疑是让人信服的,他天才地将主角的玩世不恭表现的入木三分,颇有《超脱》里的布洛迪的感觉,当然质量上就差远了。
Such a gem。手持摄影很印象派地锁定一方视角。高司令的眼睛会说话。两个孤独灵魂不情愿的相照不宣,分别在日常琐碎和压力下挣扎,男老师和懵懂早熟学生之间复杂关系(不猥琐;那种你很崇拜的良师,有点帅,但是你老师所以只是好奇地远观而已,但又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这些想法?)。Motel那场戏太美了。
纯粹是想看ryan gosli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