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买了九月三十号晚上的票,因为发烧生病,一度犹豫要不要坚持去看。
当时甚至想过,或许以那样的身体状况去观影,反而更能切身感受志愿军战士们当年的艰苦。
但最终还是改期到了今天——现在看来是庆幸的。
剧情实在太触动人心,若在身体虚弱时观看,怕是难以撑得住。
最让我动容的,是林月明离去的那一幕,李晓一直陪在她身边。
两人在并肩工作中结下的情谊,早已深厚如亲人。
能和亲近的人一直相守在一起,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
我想,以后每当想和队友争执、想对孩子发火时,想起这一刻的感受,一定能够“收敛”几分。
第三部里太多人的离开都太突然:护士张娟、战士孙醒……抗美援朝的历史,始终是我最受触动的战争题材。
想到志愿军战士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在装备远远落后的条件下,依然前赴后继、誓死完成保家卫国的使命,内心深受震撼与教育。
记得二〇年初疫情刚爆发时,我一个人留守住处,感冒得厉害,四周又听不到邻居的声音(正值春节,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正是靠着回想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坑道的志愿军战士们,才撑过了那段日子。
再往前追溯,青少年时期处在艰苦环境中,面对不对称的竞争条件,也总是用志愿军的精神鞭策自己。
如今人到中年,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当年的愿望也一一实现,那种在艰难岁月里的吃苦精神、心中不灭的希望、以及绝不放弃的执着,是无论何时都不该丢掉的。
今天看这部电影,再次唤醒了我的一些“初心”: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看完《志愿军》三部曲,从心底感谢陈凯歌导演。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铁血柔情真英雄,家国情怀刻骨铭心。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场面惨烈,情感真挚。
英雄赞歌,荡气回肠,直击心灵。
1、前两部拍的很好但请千万不要再拍第三部了!
2、以后只拍阿瑟就好了,父爱伟大光荣,参杂其他感情就不纯粹了!
3、陈导的面子很大,加之老年文艺气质深厚,期待您和文艺中年领军人物小四,强强联合!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4、风险提示:尬癌患者慎重观看,毕竟尬死人不偿命!
5、友情提示:军迷慎看!
我发现有些军迷看完老艺术家作品就开始再各大平台发表意见,这样不好谦虚点!
不要一天天的显得自己懂得多,你能有陈导对历史了解的具体透彻,行就看,不行就别看,人家又没求咱来看,别事事的。
想当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都忘了么!
这么些年过去了陈导的度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都悠着点!
6、看完前两部后劲太大,所以又忍不住重温了一遍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才缓过来一口血7、以后主旋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就看陈导的了,脑洞再大点,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
对了您这是来源于历史,至于其他什么历史宏观叙事、战斗英雄真实史料,都是细节、都不重要,艺术创作一定要高于这些,尤其是拍好阿瑟才是关键。
就说这么多吧,妄人妄语,勿念勿念……预祝陈导影片大卖
我好像今年没有流过眼泪。
2025-10-1 一家人一起去看的10月1号原本看到豆瓣又是控评控分跟《731》一个操作的,评论区看不到一条,讨论区却有700多条,原本当做是一部大烂片来看的,没想到这一次,陈凯歌!
你真行!
讲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很棒!
文戏相当不错!
这一次把整个系列全部都填满了,所有人都给了一个交代。
也正是因为志愿军是谱写在赌上国运的一场战役。
这全明星的阵容,如此众多的群众画像镜头,文戏真的是满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有好几次的剧情真的是意想不到,也成功把我小时候记忆中的边打边谈的5次战役的历史都拍出来了,在此刻都具象化了。
甚至有好几个镜头,关于张孝文那条线有几个瞬间感觉有《拯救大兵瑞恩》那个味道了,这部电影很大的意义上改写了记忆中西方媒体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是靠人海战术胜利的,陈凯歌通过和平鸽和大量的人物镜头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政治目的。
千呼万唤的上甘岭战役终于拍出来了,但是跟我的心目中优秀的距离还差那么一点点。
观感上还是没有超过第一部的“松骨峰战役”。
“该让对手的杯子跳舞了。
”这句台词是真的帅,黄继光的这段镜头是震撼的出色的,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继上一个《731》我在国内院线看到尺度最大的镜头。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
连李墨尹这两年的铺垫也交代了,感谢众多先烈,谱写了一出宏大的卫国战争。
3部铺垫完,这三年太不容易了。。。
唯一的一个差评应该就是这段坦克戏了,是真的离谱。
竟然还给我搞这种坦克漂移的片段,当初战狼人家现代战争戏拍坦克漂移都被吐槽了半天。
你苏制T34可以漂移?
而且移动速度比F1赛车还快,背景跟绿幕似的。
这一段重点批评!
除此之外,所有的戏份,尤其是文戏,第三部应该是我三部里面印象最深刻。
最好看的没有之一。
想到哪写到哪,随便表达下看法。
从电影的很多地方能看出导演是有考究的,是想表现出细节的:对美方的错误文件的纠错、边谈边打、警卫连战士被枪杀、修理铁轨、修理坦克、护士为战士吸痰等等,都是有真实历史事件做原型的。
但是我觉得呈现的方式不好,文戏的部分像是在对观众说教,既是各部分之间看不出太多联系的多线并行,各部分中又是一种PPT式的平铺直叙,这些情节/事件给我的感染力,更多在于它作为历史事件本身,而不是作为电影画面呈现在我眼前,甚至这种视觉呈现还让我的感受被削弱了。
比如所谓的和平的理解,为什么要跟用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的台词直接说出来。
比如美方的傲慢与无礼,为什么不加个前后对比呢?
我军英勇作战的成果使得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不得不规规矩矩的坐下来谈判,谈判桌上态度的前后对比不是文戏武戏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吗?
比如结尾表现两方战士作战目的的不同,显得很生硬,还加个倒数计时是想干嘛,跟杀死那么多战友的敌人们一起倒数欢庆胜利?
很难想象真是人能写出来的剧本,太过于离谱了。
再说武戏,作战片段实在显得有点千篇一律了,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战士有多惨、有多壮烈,或者主角的优秀品质,但与真实的战场实在是相差甚远。
人海战术式的集团冲锋、一字长蛇的坦克阵、一个专家穿个便装就上坦克,如此种种的很不靠谱的细节实在是让我看的太难受。
战神孙醒两部没说话,第三部巴拉巴拉开始喊口号,是怕战神不死去扭转上甘岭战局?
李默尹可以失踪下落不明,但是最后给的结局是不是过于草率了?
闫医生演员的个人特色放在电影里是不是太让人出戏幻视闫妮了?
林月明可以是一个伟大的身残志坚的翻译,怎么硬生生变成了一遍遍呼叫和平这个小孩子的口号机器?
几位第三部演员的口条和演技是不是太欠琢磨了,听到敌军军情瞪瞪眼拿拿望远镜就可以了吗,听到胜利消息时表现出的雀跃是不是太轻飘飘了?
黄继光很感人,你可以赞扬他的意志他的信仰,但是你却描绘了他超人一样的身体素质?
好不容易请来的武器装备大师吴专家,失去了保护员就完全freedom可以满场跑了吗?
最后彭总的口号,就像是临时拿到一份需要大声喊出来的新稿子一样毫无感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回家看孩子的林月明死了,想母亲的黄继光死了,为国运货100次想回家尽孝1次的南洋运输队老师傅死了,这种一句话猜结尾的flag能不能少一点???
所有的剧情和演员都在为叙事套路、叙事技巧服务,不会好好讲故事吗???
以血为炬,照亮和平《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边打边谈”的关键阶段,将战场硝烟与谈判桌上的博弈精准交织。
上甘岭的焦土上,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炮火中冲锋的身影震撼人心;板门店会议室里,外交人员据理力争,每一句交锋都关乎家国尊严。
黄继光的绝笔家书、年轻战士李晓的成长蜕变,让英雄形象愈发鲜活。
片尾志愿军遗骸归国的镜头,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呼应,深刻诠释了“没有浴血的牺牲,便无安宁的和平”这一厚重主题。
不然你出来就是小丑🤡本来打算坚决不哭,结果最后纸巾都是湿透的…这一部以李晓为主线串起了前三部的故事,有很多熟悉的人物返场,也有新人物的出现,虽然大家戏份都不多,但是几分钟的人物塑造就很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我看完脑海里浮现很多名场面:17岁的乐观小护士救助病人(就不写过程了),姚排长在桥上和特务对峙,人力修复铁轨,黄继光堵枪眼(特别泪目),坦克战等等。
再说主演李晓,她的成长在这一部有很好的体现,经历了父兄,喜欢的人的离开,她逐渐变得坚强,在谈判桌上小小一只也不影响她散发霸气,她和翻译队长(宋佳饰演)的相互陪伴也是很温情的存在。
本来期待了一年李晓和孙醒有什么进展,但可能在那个年代,即使是两情相悦,也并不能相守,“此身既许国难再许卿”,青涩的感情更让人遗憾……
最后看完结尾我完全就是不自觉的释然地笑了,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和平和电影的he虽然也有一些地方还是和上部一样领导一讲话大家都围过来这种情况,但总体看来是部瑕不掩瑜的好电影,值得观看!
Ps:塑造的美国人的还是那么狂妄气人,会让人不自觉地想骂
看了《志愿军3》,出来在旁边餐厅坐了半天,就完全说不出话。
以前总觉得英雄离得远,这部电影才算让我看懂了“最可爱的人”到底是什么样。
影片真的全是戳心窝子的细节,张孝文两次回答到的那一刻我真的没绷住!
宋佳一如既往的演技很稳,谈判桌的戏也特真实,英雄都很伟大,耗尽自己所有力气争取来了和平,向他们致敬。
电影真不错,旁边的人都看了忍不住哭了。
电影没白看,正义万岁!
和平万岁!
人民万岁!
#M观影团影迷日记#
没想到居然达成连续三年十月一号看同一个系列电影的成就,从23年开始,每年的国庆节都去看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虽然看之前都会得到各方面褒贬不一的评价,不过还是坚持看了,按照每一部看完的感受,这个系列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算是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整个过程的国产佳作,能让观众系统了解整个朝鲜战争的脉络,这就够了,毕竟几十年新中国电影史上这也算是开了先河。
记得上中学那会,长者主导拍摄了抗美援朝纪录片《较量》,很多历史镜头一一曝光,记得有一个志愿军战士给黄继光烈士鲜花的镜头,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烈士的弟弟,得知黄继光牺牲的消息后,黄妈妈送另一个儿子参军,后来在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招待会上,教员对黄妈妈说,我们都为国家牺牲了一个儿子,你又贡献了一个。
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的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甚至随着中美之间对抗加剧,志愿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对现代人的激励作用仍在不断放大。
说来惭愧,从小看好莱坞电影(那时候国产片不多),对美国是有美颜滤镜的,年轻的时候读过《知音》,也当过愤青,2018年中美贸易战那会,也觉得老美太强大,正面硬钢赢面不大,代价太高。
可随着老美步步紧逼,各种说话不算话,终于明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
如今就是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大到单位安排的工作,小到家里卫生,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就好。
说起来除了给《志愿军》贡献票房之外,也就是说服老婆把苹果换成了华为(价钱差不多),心里想的是老美成天想着把咱们搞崩溃,总不能上赶着给人家添砖加瓦去。
《浴血和平》开场是一段前情提要简单介绍了前两部的内容,大概是怕观众记不得。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记不得反而更好,前两部陈导给儿子太多镜头和戏份,甚至让人有了喧宾夺主的感觉。
以前就认为陈导在《霸王别姬》之后拍一部拉一部,中间偶有《荆轲刺秦王》有点起势,其他都一言难尽。
联合拍《长津湖》指导在火车上看长城,虽然不真实但非常浪漫,拍美国军人对冰雕连敬礼就浪漫过头了。
不过按照陈导参加奥运开幕式导演遴选时当场朗诵诗歌的做派,这也不算什么。
第三部中大概是听劝,陈导安排儿子体面的领了盒饭,而且出场时间很短,把主要镜头对准了张子枫和宋佳。
两代女演员的演技都挺牛,面对主旋律稍不注意就会表演过火,煽情过度的难点,巧妙的通过女性视角进行化解。
片中张子枫作为父兄和战友牺牲的翻译人员,起初的抵触情绪,中期的理解支持,后期的勇担责任,转变看起来顺理成章,毫不生硬。
宋佳抽烟的镜头看起来很优雅,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也没有过度的表现。
还是小瞧了陈导,拍文戏他还是可以的。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是小护士为感染肺鼠疫的战士吸痰,这个细节在以往看过的战争史料及书籍中未曾见过,大概是原创,不过在《苦夏》继纪录片中有过有过之的实例(想那些勇敢的护士致敬,她们也是战士)。
碧潼战俘营感化美军飞行员那一段多少有点理想主义,不过从战俘所待的环境可以看出我们优待俘虏。
可惜没有拍战俘奥运会、巨济岛战俘营暴动,应该是篇幅不够吧,也可能排了会冲淡别装的主题。
影片中最悲壮的是黄继光烈士英勇就义那一段,看的我都流眼泪了,记得上一次看主旋律影片流泪还是《攀登者》,大概是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从小就看抗美援朝的影音书籍,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记得一点,一时触景生情,没绷住。
还好早场看巨幕,没什么人,不然就丢脸了。
全片战斗场面不多,采取穿插的方式进行展示,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数得着的就是铁原阻击战、上甘岭、金城反击战(华川阻击战、白马山等战役都有些小众,片中没有展示)影片最后中美双方等待停战倒计时的时候,就怕陈导拍成中美两军战士合家欢,事实上确实出现两军士兵交换礼物的情况,不过在今时今日的国际环境下,这么拍不合适,还好陈导悬崖勒马忍住了。
影片最大的亮点还是听劝,陈导不仅让宝贝儿子早早下线(按照前面铺垫,搞不好原本是让孙醒和李晓搞CP的),还在结尾加入了恭迎志愿军英烈回国的现实画面(注意这里面的志愿军代表很多都是真的英雄,演员表中有介绍,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容颜苍老,眼神却依旧犀利,这是普通群众演员演不出来的),再加上最后李晓那段大家都回家的对白,缓缓拉升起的镜头中北京的天际线恢弘壮美(这一招《八佰》也用了),正如网络大神所言: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最好的彩蛋。
当观众走出电影院,开车回家,看着身边人间烟火,忙碌的行人,虽然工作压力不小,钱也不好赚,但生活总归是越来越好。
《志愿军》三部曲瑕不掩瑜值得一看,总的来说文戏前后呼应,扣掉强加给陈公子的戏,拍的不错。
战争场面大势上不错,细节上纰漏较多,第三部的坦克战实在有点对不住票钱。
大概是陈导不是军事迷,拍战争戏主要参考西片,甚至要拍战士装死、冒名顶替等“人性化”的细节,这个大可不必,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中,特技战斗英雄给一段特写都要争分夺秒,普通战士给群像可以理解,非要突出好莱坞倡导的“人性”就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冲淡主旋律的集体主义精神。
PS:咱们过国庆,老美政府准时关门,由退役少校出任的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向全世界赶回来高级将领提了40分钟关于减肥、刮胡子、晋升等十条要求。
紧接着大统领又讲了72分,大意是不听话就走人之类的话。
全球局势紧张之际,老美如此儿戏,不禁让人想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有时候真是没办法不相信冥冥中自有国运在此。
无吸引力的百合
漫画追了几年,怎么说呢,一开始设定很有感觉,然后剧情推进挺一言难尽的,几年了还是那个样子,不生不死的既没有治愈也没有堕落,卡在无病呻吟的边界上左右横跳。我个人认为凡是想写黑深残但又没有足够的剧本和世界观设定支持,只有文字和配乐丧丧的,那一般都是烂片 ,辞藻华丽的无病呻吟还不如普通日常里的绝望更深刻、更痛彻。(比如某剑道部姛)。
第一集比较清淡文学丧悲范,整体制作还不错,节奏比较慢,谨慎看好,这年头真百番能有这质量可以了,感觉可以更注重点文学悲观主义,小众点好的。
先行版第一集目前来看改编的挺好,原本漫画就是比较唯美的那种风格,动漫并没有把这一点改崩。然后配乐真神,故事节奏也不错符合原作,五星观望。
不吸引人的剧情,再看看之后考虑追不追
快点把她吃了吧,这半死不活的样子看着就闹心
第一集前三分之二都好无聊,再给一集机会看看,要还是这么拖拉就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