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
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
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
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
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
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
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
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
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
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
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
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
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
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首先,这段历史建议大家看维基百科(豆瓣的有些热门评论是照抄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1%E6%B2%99%E5%B0%BC%E4%BA%9A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差不多,简单总结,就是:1、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俄罗斯两大势力的争夺之地。
所以,这三国都是本地语,加上德、俄语。
2、一战前被俄罗斯占领。
3、一战后获得短暂的独立。
4、二战时先被德国占领(有些人视之为解放,所以加入德军),之后又被纳入苏联。
5、开启了苏联的40多年统治,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6、重新独立,然后纳入欧盟、北越,以提防着俄罗斯。
7、当地仍有不少俄罗斯人,所以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仍然有很多故事。
我去年去过拉脱维亚(可惜没去成爱沙尼亚的塔林,即剧中之地),那里有一个战争博物馆,还有一个“被占时期博物馆”,其三大任务:讲解1940-1991年间被苏联和纳粹极权统治的“事件、罪行、受害者”。
每当有外国元首到访,一般都会来此参观。
由此可见一斑!
拉脱维亚被占时期博物馆的说明更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在穷游上写的长篇游记: https://bbs.qyer.com/thread-3346241-1.html 回到电影。
当然大部分时间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因为我听不懂,我猜是)。
我记录了一下几段与语言转换有关的情节(按时间顺序)。
1、13分钟左右,在黎明等待战斗时的聊天从爱沙尼亚德军抹黑找到了另外一只德军队伍,他们说的就是德语了。
因为对方是丹麦德军,自然不会爱沙尼亚语。
当时德国从被占领的各国都征召了士兵作战。
当然核心还是德国人。
与丹麦德军的德语对话2、53分钟左右,再次出现农民夫妇招待士兵吃喝,但这此换了加入苏军的爱沙尼亚人这里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是爱沙尼亚语,因此农夫夫妇还以为他们仍是抵抗苏联的德军一方(他们视之为解放军)。
这支爱沙尼亚苏军,大部分是本地人,只有Prohhor其实是俄罗斯人,其奶奶是爱沙尼亚人,因此也会爱沙尼亚语。
身为俄罗斯人的Prohhor接着,军人们决定留下一些肉罐头作为回礼。
这些罐头是美国当时支援苏联的,但是农夫不认识英文,还以为是德军给的德国货。
因为爱沙尼亚文也是采用拉丁字母。
如果给的是苏联产的,西里尔文字,一下就认出来他们是苏军了。
苏军回赠的写着英文的美国罐头但是最后还是露馅了,因为上车后他们穿上了苏联军装,并且Prohhor说了这句俄文。
农民夫妇一下傻眼了,但是车已经开走了。
Prohhor说了一句俄文3、55分钟左右,离开农民夫妇,军人们在卡车上的对话。
之前这支军人们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但这一段开始全部都是俄语。
Prohhor对农民夫妇的评论,以及他们将会被送去“古拉格“集中营,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Prohhor用俄语评判农民夫妇此人一直在说俄语,怀念自己的亲人,随后落泪。
我想他应该是当地的俄罗斯人,在德国人来了之后受到了迫害(Karl则是苏联人来了之后家人收到了迫害,所以加入德军)。
一直在用俄语念叨家人所以在他后来的战斗中杀掉了已经投降的三名爱沙尼亚德军俘虏。
眼见同胞如此被虐杀,震惊了当时其他的士兵们。
枪杀了已经投降的爱沙尼亚德军4、82分钟左右,Juri与Prohhor的对话这里他们一直说的是俄语。
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与其他人不太一样。
Juri与Prohhor的俄语对话所以,最后Prohhor杀死了上校(虽然他是俄罗斯人!
),为Juri报仇。
当然,应该也有觉得不应该杀害孩子。
Prohhor为Juri报仇5、影片最后,Prohhor替Juri送信给Aino这一幕的画面非常类似之前Juri替Karl给Aino送信,但是其语言完全不一样!
Juri送信时说的是爱沙尼亚语,而Prohhor送信只有第一句问候是爱沙尼亚语,接下里的都是俄语。
包括后面那个保姆也说的是俄语!
象征着苏联的全面统治,大家这些年间都要学俄语了。
Aino给Prohhor开门
Aino和保姆都改说俄语了最后,这个电影中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
Karl、Juri的对比,Karl-Aino和Prohhor-Aino的送信对比,农民夫妇对两批军人的对比……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Vennad(就是那对双胞胎,他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他一开始加入德军,即便兄弟被苏军打死,后来却又加入了苏军。
这一个角色,恰恰象征着爱沙尼亚,乃至整个波罗的海三国在这场战事之中的悲剧与无奈!
1944年,爱沙尼亚为两个大国的利益倾轧自己的尊严与血肉,1944年,华沙起义,也同是1944年,丘吉尔感冒了。
爱沙尼亚的战争片《1944》揭露了那段不受人关注或是胜利者刻意隐去的二战历史: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苏德战争爆发后,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并参战与在苏军中的同胞同室操戈。
爱沙尼亚民族开始了在大国利益游戏中的颠沛命运。
这个自苏联解体才获独立的民族终于讲出了自己的二战史,不过不单单作为胜利者或失败者,她更想告诉世界:战争是残酷的,尊严是渺小的,正义是后来的,立场是根本的。
影片前半段以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人为视角,后半段则过渡到杀死德军同胞的苏军爱沙尼亚人在送信的过程中与被自己杀死的同胞的妹妹发生了爱情,可是在这场大国游戏中,战争又何止杀死了爱情?
几代人的青春、生命、心灵、人道以及小国的尊严。
有别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行动这类爱憎分明、正义与否对比明显的题材,爱沙尼亚人民有了一个立体的民族史,在这里没有想当然的善恶,只有能产生和消灭一切问题的战争、战争、战争。
或许战争本来就无所谓善恶,开始便开始了,理由需后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片是极富吸引力的:战争残酷、政治荒谬,生命美好且唯一、小国尊严无所谓。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
历史越来越立体,可又立体的可怕,在世界的舞台剧上,所有角色都很复杂。
或许大家能想起苏芬战争,但我劝你最好不要。
黎明就是黎明,从不曾静悄悄但也是黎明。
先说感受,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完全可以坐稳豆瓣top250的水准。
//再谈叙述方式,两段“接力棒”式叙事手法在多个故事串联和三幕剧结构的电影中偶有见闻,但两段大故事完全按照时间线各为前后还是第一次见,相比大多数手法花哨但对作品本身意义甚微的电影,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更能表现战争愚蠢、悲凉与残忍,属于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音乐,全片音乐除却正常的弦乐主要有两类,一类纯钢琴曲,一类合唱,左手抒情,右手激昂,左手散发对和平岁月的追忆,右手带有对自由最终获胜的渴望。
钢琴曲出现两次,一是教堂,二是失眠,这曲子音符可能不过10个,且两两间隔较长,但却代入感极强,让我想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是音符间的寂静”。
此外,爱沙尼亚摇篮曲的那段结合草场风光,意境尤甚//最后我想说这样的二战视角确也珍贵//用创伤疗愈创伤,用向死而生去赎罪,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模式尸体拍摄留长发确实更悲悯,随风摆动,形成了一种生命黯去,灵魂尚在飘零的感觉“无辜的人内疚自责,而有罪的人心安理得”这句话后的一滴泪就值一颗星真好,影评以后再洗写吧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恩,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本片的潜台词。
为了建构爱沙尼亚民族国家,需要“包容”俄罗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们纳入国族叙事里,承认他们也是”共产主义受害者”,可能与爱沙尼亚族共情。
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是好人,是爱沙尼亚人的亲戚(奶奶是爱沙尼亚人),会出手打死那位爱沙尼亚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国人坏、爱沙尼亚人好,而是资本主义好,共产主义坏。
这种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义”的叙事,恰恰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民族主义的尝试;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成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体。
连爱沙尼亚籍的苏军看来都是为了消灭苏维埃制度而战的。
不敢相信爱沙尼亚能把二战片拍得这么好。
1. 非常喜欢影片通过一场战斗,自然的从前半段的德军视角转成了苏军视角,而又通过一些细节人物的联系来穿插结合,比如最后那个妹妹收养的孤女正好就是哥哥在撤退行动中救下的女孩。
2. 虽然用了两段视角和两批主角,但片子的主题丝毫没有脱离,一直围绕着大国争战中的悲哀的小国命运展开,这种双方阵营的同族人的战争还不同于内战,比如朝鲜战争双方的厮杀,完全受外部势力的主导,让人更感悲凉。
3. 片子的插曲都非常棒,不管是片子一半时德军步行撤退时的歌声还是战斗结束埋葬的音乐,不仅好听,而且烘托气氛恰到好处。
4. 具体说到战斗细节,不管是堑壕防守,还是步坦协同进攻,都拍的很有质感,比爱尔兰的泽多维尔围城战强太多了。
而且拍得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5. 可以看看德军的政工干部和苏军的政工干部的表现对比,以及实际的效果。
非常喜欢,值得一看。
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爱沙尼亚在苏德战争中的民族分裂,残酷的争斗都是在爱沙尼亚本土及国人之间进行的,从影片中士兵对苏德军官的不妥协态度美化了爱沙尼亚人独立的立场,却掩饰不了无奈及悲凉的地位。
联想到台湾本土及朝鲜军民在日本统治期间参与二战,不少扮演者侵略者的角色,有些被迫有些主动,战争结束后面对自身胜利者的角色显得尴尬,看似矛盾实属无奈,影片没有站在大是大非的角度来阐述,而着重突出战争的悲苦残酷及人民的顽强。
应该说,无论何种政治运动及战争冲突,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社会末梢的群体,看似简单却不是大多人可认识。
爱沙尼亚,很少有国人知道他在欧洲版图的那个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独立于1991年苏联解体。
上一次独立还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
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
很小,对于中国人来说。
历史上的爱沙尼亚,一直被北欧各国轮番统治,简称轮奸。
一战之后他终于第一次独立了。
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 苏维埃承认了他的独立。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再一次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刚过一个星期,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
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苏联再度占领爱沙尼亚。
本片诉说的就是1944年爱沙尼亚人和德国并肩作战抗苏的战争。
在爱沙尼亚人的眼中,俄罗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占领后的爱沙尼亚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直到苏联解体再次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欧。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
历史原来就是如此,这让我又想到了苏芬战争。
两恶可以死了
通俗战争剧
看过
本片是爱沙尼亚战争片的代表作。二战里,一部分爱沙尼亚人加入党卫军,另一部分加入了红军。于是,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不可避免的上演着窝里反。而且二战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爱沙尼亚,自古以来就是战争中的焦点和旋涡。一代又一代的爱沙尼亚人,不断为交战双方提供兵源。伤痛永难抚平。
一顿打
感觉很散
一前一后双男主,视角转变水到渠成,同胞在共同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愿悲剧不再重演。
历史都是掌权者书写,且是活到最后的中产书写,小国没有主权。黑红军就不说了,战斗太不专业。
不谈历史和地缘政治,仅从影片看6分不能再多了
同室操戈,乏善可陈。
Panda,晓得你的细心和认真,所以在这部偶然发现的电影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其实你并不用强求在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里观看这么一部感觉其实还不错的电影,因而没能享受到预想的观影体验,那就当做一个观影的小教训吧!(不说“下不为例”是觉得你以后可能还会上演类似事件。)-8244←1944
“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斗争。”电影有创意的一点在于设置了两个主角,前半部分是德军角度,经过一场小规模冲突后立刻转到了苏军视角,两个主角都是爱沙尼亚人,还是同乡,却在战场上成了敌人。还有一个地方令人想不到,电影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主角配角,死是一瞬间的事,当我觉得也许有人能活下来坚持到最后,却都说没就没了。不过,电影最后还是留下一些善意,没有令人绝望……
什么时候出现一部讲述穿着日本军服的朝鲜鬼子的国产电影
看的云里雾里的
海报不错,电影看了半小时提不起劲看。
一般。
乏味
我知道历史很残酷,大家都该铭记,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实在是烂了。
二战之爱沙尼亚视角
可憐的小國草民,由於鄰國輪番的入侵,身陷在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國族錯亂情境裡。 連死時都是那麼的突然又平淡,輕如鴻毛,堪比蟻螻,讓人想要有個悲情的發洩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