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电影节依旧是我每年乐此不疲关注的重点,即便是在被商业逐渐全面垄断的趋势下,作为文艺片的忠实粉丝,生活在保守苛刻的天朝里,只能通过电影节寻获点关于新片的信息,而对于大多小众文艺片而言,也只能依靠电影节这一平台,得到公平展映的机会。
在去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一张海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似一个女人信赖的依附在爱人的背上,相互依靠而充满温情的画面,很纯粹很自然,很想了解其背后关于两人的动人故事,于是铭记了它的名字——《锈与骨》。
但故事远没有海报那般美好,重点也并非聚焦在肤浅的谈情说爱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两个看似大相径庭,实际上有着相同生活性质和轨迹,孤独无助的徘徊在社会边缘的人身上,除了被爱融化的两颗冰冷的心,从中还流露出了导演对于底层小人物和人生困境的关怀和理解。
一个是独自抚养儿子贫穷的单身爸爸阿里,一个是因一次意外失去双腿的训练师斯蒂芬妮,他们都是无奈走下人生华丽舞台的人,被命运捉弄的类似境遇使两人走到了一起,通过重重的考验,加上彼此给予的温情和支持,逐渐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带着儿子摸爬滚打潦倒过活,无奈之下投奔姐姐,做着不定期的工作,最后还因不正当的行径连累了家人,不近人情易怒易爆的性格特征成了年幼儿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父亲形象,而对于自己在家人的眼里,似乎也只剩下无尽的失望,在生活残酷冷漠的陪伴下,阿里开始在性与暴力的快感中寻找自我,仅仅满足于瞬间的兴奋和愉悦,却忽略了身边人的价值。
但随着斯蒂芬妮的真心以待,家人痛恨的职责,儿子的死里逃生,阿里才学着走出生活的瓶颈,及明白人终将无法摆脱本能和天性,爱人、亲人间的关怀和依靠才是生活的本质和动力。
虽然有固定的工作和爱自己的男友,但从斯蒂芬妮一开始的行径,似乎可以隐约的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充满了疲乏和厌倦,但随之而来的巨大冲击更是将其推入了黑暗的深渊,瞬间失去了所有,而阿里的到来则给她带来了安慰和关怀,在他身上没有常人异样的眼光和过多的怜悯,只有莫名的共鸣和对自己难得的理解,而从阿里的身上,斯蒂芬妮或许也看到了对于自我的满足及对生活的激情,有了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虽然对阿里不羁的随意,有过失望,但她依旧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后,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和依靠,两人最终碰撞出了一种超越爱情的火花。
比起略显俗套的励志题材,这片最显魅力的地方其实在于演员的强大表演,同《朗读者》一样,专业而天才的演员们为《锈与骨》撑起了半边天,Matthias Schoenaerts将一个徘徊在底层生活的失意男人,演绎得入木三分,外表看似粗鲁、迷茫而不羁,内心深处却又流露着对希望和关爱的渴望。
而Marion Cotillard的表演更是令人称绝,无论是非常态的残缺身体,还是内心情感富有层次的表达,可以说就连一个深邃的眼神,都充满了饱满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仿佛能从Cotillard的身上真实的感受到有相同遭遇人们的处境,不留痕迹的精湛演技,不得不令人为之信服和赞叹。
动人的配乐,凌厉的剪辑,加上演员无可挑剔的精彩演绎,Jacques Audiard通过《锈与骨》再次带出了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即使神马都已失去,也不要舍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
在《预言者》拿下戛纳评审团大奖后,雅克·欧迪亚继续保持高水准发挥,在 2012 年带着《锈与骨》第三次杀入主竞赛单元,却再次与金棕榈失之交臂。
凑巧的是,2009 和 2012 年这两届都是由奥地利大师迈克尔·哈内克拿下,只能说欧迪亚的运气略输一筹,不过金棕榈奖始终逃不出他的掌心……《锈与骨》是一部以细腻情感和人性救赎为核心的电影,人物关系与《唇语惊魂》有异曲同工之妙:男女主角都因自身的缺陷而陷入生活的泥沼,却又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重生的力量。
然而,与《唇语惊魂》不同的是,此次欧迪亚并未选择类型混合的手法,而是将镜头聚焦于男女主角感情的自然发展,以平实沉稳的叙事语调,展现了爱与人性如何拯救一对天涯沦落人。
欧迪亚的镜头偏爱社会边缘群体,从街头混混到听障人士,再到穆斯林罪犯,总能在他的影片中绽放出耀眼的人性光芒。
这部也不例外,一个是贫困潦倒、性格莽撞的单身父亲阿里,另一个则是外表光鲜、内心孤独的虎鲸训练师斯蒂芬妮。
两人在男主角的“英雄救美”中彼此相遇,却没有陷入一见钟情的老套剧情反而在之后女主角因意外失去双腿后,两人的命运才出其不意地交叠起来。
这不是那种男主角出于同情怜悯与女主角擦出爱火花的俗套编排。
事实上,阿里属于心直口快、头脑简单的粗人,他对待斯蒂芬妮的来电毫无感情波动,主动带她去海边游泳,甚至提出为她解决性需求。
在女主角看来,他这些漫不经心的举动,不带任何同情色彩的帮助,恰恰才是她最需要的。
他并没因为她是残疾人而另眼相看,反而将其当作正常人对待。
于是,两人的关系从最初的肉体吸引逐渐升华为精神上的相互依赖,斯蒂芬妮在阿里的陪伴下重新找回了自信,重回水族馆,重回舞厅,而阿里也在斯蒂芬妮的影响下学会了责任与担当,从冲动莽撞的大老粗,成为爱子心切的成熟父亲。
尽管两人都陷入了悲惨的命运,导演欧迪亚并未刻意渲染边缘人生活的无奈与残酷,而是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叙事节奏平缓,却充满了情感张力。
例如,女主角在海边与阳光的“对手戏”中,导演通过光线的巧妙运用,展现她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理转变。
初次面对阳光时,她戴上墨镜表示抗拒,但随后她在阿里的鼓励下,换上泳衣投入大海中畅泳,拥抱现实的美好。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男主角未救掉入冰窟的儿子而击打冰面的场景。
这一段落不仅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也象征着他从莽撞到成熟的蜕变。
他用鲜血淋漓的双手救出儿子,这一幕令人震撼,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与希望并存。
影片的光线与摄影技术堪称一绝,导演通过光影的变化,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例如,斯蒂芬妮在病房中的日子被处理成五次渐隐的连续镜头,暗示了她心如死灰的状态。
而阳光的多次出现,则象征了她从绝望到重生的转变。
特别是在海边的那场戏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与斯蒂芬妮的脸庞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既温柔又充满力量的氛围。
这种细腻的摄影语言,使得影片在平实的叙事中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不得不提,男女两位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玛丽昂·歌迪亚献出了生涯中最出色的演技,将斯蒂芬妮从绝望到重生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眼神与表情充满了层次感,尤其是在失去双腿后的绝望与挣扎,令人动容。
马提亚斯·修奈尔则完美诠释了阿里从莽撞到成熟的转变,他的表演率性自如又不失细腻,特别是在救子场景中的爆发力,令人印象深刻。
《锈与骨》并非一部传统的励志电影,它没有刻意渲染生活的残酷,也没有落入俗套的煽情。
相反,它以平实沉稳的语调,讲述了两个破碎的灵魂如何在彼此的陪伴中完成自我救赎。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精湛的摄影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展现了爱与人性在逆境中的力量。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幅描绘人性光辉的画卷。
南法,一个不太典型的法国式的底层移民。
一个突然地轮椅姑娘。
在戛纳的海里,一起随着波涛荡漾起伏。
恐惧,贪婪,得意,愤怒,没道德,讲节操,种种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都不加修饰地在银幕上投出来。
丝丝入扣,变化快速而逻辑清晰合理。
人物丰满,有说服力。
台词简短,每有动人之声。
难得的是,镜头语言纯属,漂亮。
没有华丽但是毫不呆板。
把噶那或者尼斯拍的明快而不明媚。
符合电影的主题。
表演饱满但不夸张。
男主角很充分。
整部片子沉重而明快。
and,这居然是两部小说融合成的一个故事。
失去双腿的她,打通了他的电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我感觉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普通人了,一个离婚了,投靠姐姐的,她的姐姐也是一个及普通的人,生活也是及普通。
和一个失去双腿的人成为朋友并相爱,他觉得这有很正常,真的,甚至在他和酒吧里的一个女人怎么了以后,面对她的质问,他的回答真的很孩子,虽然是做了不好的事,似乎真的没有罪恶感。
当他带着儿子在雪中玩耍,发现儿子出事了,他是那样的拼命。
总之,她很坚强,并且走在了他的前面。
他呢?
(芷宁写于2012年12月4日) “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语出自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似乎为了达到某种心智上的必然成长,或者从突降灾祸中重拾往日的自信,法国影片《锈与骨(De rouille et d'os)》毫不留情地分别给了男女主人公沉痛之极的试炼,所幸,在一番遍体鳞伤后他们都过关了,这比那些同样经历生命的苦痛却始终一无所获,从而白白受苦的人好运了许多。
无疑导演雅克·欧迪亚试图讲一个好故事,于是他颇有耐心地营造了一些有力有度的细节,以细腻之处默默体现着苦难的转化力量。
对敏感的女主角斯蒂芬妮而言,过去的她冷艳高贵自信美丽,在“鲸吻”之后,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久违了的自信和斗志,此间的转化,她来得苦涩又绵长。
而对驽钝的男主角阿里而言,他的转化铺垫较长最终却来得猛烈,因为非如此不能激活他那颗毫无责任感的顽童心智,在片中的多数时间里,他都是懵懂的,只凭原始而莽撞的本性存活着,当他以拳头疯狂地敲击冰面,当他抱着孩子狂奔时,这种转化终于在经过漫长的潜伏期后发酵了,继而在医院等待的走廊上最终完成。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这个量不好估算,只有在质变的刹那,那种突发的窒息感才会告诉你,成长在须臾。
影片虽注重细节,但在节奏上毫无拖沓之感,雅克·欧迪亚似乎真的是一位善于叙事的导演,那些耐人寻味的剧情和看似信马由缰的画面,让起承转合在自然而然中闪现出一种溢于言表的飘忽感,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确定性,又仿佛在表明活着就是一场冒险,如悲剧发生前,斯蒂芬妮站在池边驯教虎鲸表演的画面,有点晕黄,有点恍惚,仿佛当头棒喝前的懒散和眩惑。
再如阿里带着萨姆在冰上嬉戏,周遭的雪色美景让画面充满了凄清冷冽的美感,还有一种寂静空旷的味道,仿佛猝不及防前的宁静。
该片没有对美丽的消亡和厄运的降临采取回避或柔化的处理方式,也没用廉价的同情姿态来“可怜”片中人,它的视角始终是对等的,这种叙事态度值得肯定,因为面对人生中的不幸能做到不悲情不煽情的导演并不多。
在灾难面前,该片选择了直面,如它的镜头直接对准了那被截掉的双腿,包括那起初恢复的不够理想的横断面,甚至在性爱画面中也不回避这种残缺。
片中斯蒂芬妮在戴上假肢后,衣装的变化显得很有意味,由松散长裤到性感短裙的这个转化过程,似乎也体现着她内心建设的过程,仿佛夯土一般,每接受一次重击,土层才会更坚实。
然而再坚实的内心建设在爱情面前也失去了力量,当阿里接受别的女人的邀约离开时,斯蒂芬妮便被自卑深深俘获了,仿佛她已不是那个前一刻还酷酷地仿佛机械战士般出现在公众场合的她,这场心理戏,玛丽昂·歌迪亚拿捏十分到位,那瞬间表情的微妙变化,眼中的受伤和落寞,那睫毛的轻轻晃动,都让观众对其内心世界感同身受。
因《顽固分子》一片而引人注目的马提亚斯·修奈尔也是饰演阿里的适宜人选,他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无时不刻不传递出阿里的心智层面。
如果说,困境之前的男女主人公如芸芸众人一般,迷失在人群中,在各种或陌生或熟悉的面孔中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当破碎的生活迎面而来后,他们在成长的同时,获得了重生,当然,这个成长和重生都来得惨烈而生动。
影片最生动的地方大约在于斯蒂芬妮的释然,当她终于能回到海洋馆探访故旧时,面对着在水中畅游的虎鲸,她很平静,隔着玻璃,单手拄拐的她做着驯导的手势,虎鲸随着手势翻动。
此时,导演很聪明地给了斯蒂芬妮一个背影,观众无法看到她的表情,但在那一刻,却能真切感受到她那份可以接受生活中所有好与不好事物的平和心境。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2181825_d.html
整个影片基调较压抑。
受伤后阿里带着儿子山姆投靠收银员姐姐,做保安工作时碰到鲸鱼训练师斯蒂芬妮,随后工作意外致使她失去了双腿。
后续斯蒂芬妮和阿里联系,尊重且真诚沟通,融入彼此生活、工作;两人在日常中彼此鼓励,最终收获了一份幸福生活。
底层人民生活真是苦,苦得不敢睁眼看阿里搏击战斗。
坦然面对生活且尊重生活,敬畏生活。
生活似乎总会出现奇迹,用爱撑过苦难。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喜欢欧洲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的叙事风格。
否则这部电影显得温温吞吞,这也是这部评分不高的原因。
这是一部细腻的电影,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导演雅克·欧迪亚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的笔触。
困难铸就的人格,依旧脆弱。
这部电影是无法言表的,直接地讲就是通过情节的推进达到男女主角情感的积累和质变。
男主在充当女主帮手的同时渐渐变的离不开女主,也慢慢构成了最后情感爆发的触动点。
一个不幸的人遇到一个更不幸的人,可能是人生不幸中的万幸。
锈象征被腐蚀的生活,骨则是生存下去的意志,懂得救赎别人的人,自己才会得到救赎,所以不幸的人相拥取暖,就能在被腐蚀过后,获得新生。
从各方面来说,都有些早泄,每当你觉得快高潮的时候,它又收住了。
从结局来说,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是西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已经被拍得模式化了——父亲对儿子那粗暴的爱,底层人民那波涛汹涌的家庭关系和易碎的梦想,残酷社会的几番残酷考验,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
虽然我们对好莱坞的三段式剧情论已经有些厌烦了,但是稀稀拉拉的散架子也不能证明叙事技巧的高明和清新脱俗。
请注意马里昂-歌莉娅在在醒来后发现自己残疾以及再度入水的表演,充满丰满的细节和丰饶的面部情绪塑造。
其实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结尾那提升内涵和这里的“碎骨论”——突然想起小学语文老师在无数堂语文课上嘶吼的作文秘诀——记得点题!!
如此松散的叙事风格,突然来这么一招,感觉好像常年吸鸦片的病秧子,抱了美人归,然后洞房花烛夜吃上一粒大力丸,最后……挂掉了。
年纪大了之后,发现就很难代入文艺片了- -|||各种会找出不符合逻辑+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地方OTL首先在妹子出事故前的演出——当时我记得自己正在一边啃香瓜子,一边吐槽:竟然在那么小的池子里,放3只杀人鲸一起表演,虐待动物阿喂!
要遭报应阿喂!
水族馆本身很美丽,但不人道,现在还让3只挤压在那么小的领域里,还随歌摆动,尼玛危险到死了好么!!
然后当看到杀人鲸冲上来,撞踏了建筑之后,我一口香瓜子都喷在了茶几上——要不要这么随着观者的预测,发展剧情啊!!
编剧又不是琼瑶阿姨!!
妹子没了腿,还能有这么完美的义肢,看上去又轻又适合,于是我满脑子的『水族馆真有钱啊....保险公司真厚道啊...医术这么发达,连复检训练磨合期都没有,妹子就挺过来了!
老外的医术果然不是骗人的!
我们512地震后的妹子们,生不逢时,有这样的医术就能少吃很多很多苦呢,哎...』然后再发现两个人像问“你要不要啃面包”一样的“你做不做?
”我一口香瓜子就又喷出来了.....作为一个loser,在世界这个大潮流里迷失了方向,痛苦挣扎可以理解,但把儿子、姐姐都一起拖下水,只能说是脑细胞太少- -||||对了,男主跟班去做探头工作时,香瓜子也提示我:嗯,他会害死他的姐姐,害得自己儿子木有饭吃。
所以这次剧情发展如我所料时,香瓜子木有喷射。
当儿子和他在雪地上玩耍,而他放下儿子独自放水时,俺这8年资深母婴编辑的警铃就大作,恨不得给他看“安全”专题。
然后就看着他儿子很文艺滴掉下去了。。。。
我真的看的,不是穷摇阿姨写的脚本吗???
镜头的美丽、浪漫,个人表示没感觉到....在价值观背离的情况下,所有的美感都没有喜悦,所以也就不存在美感。。。
老了之后,真心不适合看文艺电影啊.....
爱德华·诺顿曾在《鸟人》中扮演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角色:一个极度戏如人生的男演员,他情绪阴晴不定,似乎可以随时进入极端的戏剧冲突中,打破一切既有规则,追求绝对真实的呈现。
这样的特质,却让他成为了受捧一时的百老汇明星。
鸟人 (2014)8.02014 / 美国 墨西哥 / 剧情 喜剧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迈克尔·基顿 爱德华·诺顿不同于好莱坞式的极大阵仗和呼之欲出,以欧陆和亚洲国家为主体的艺术电影,以日常生活的惯常视角切入,真实真切,却每一步都在积蓄力量,直至某一个时刻带来大地惊雷的瞬时变化。
在戏剧的基础上,电影进一步强化视听与声画体验,而情节剧则是突出体现,它抓稳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讲故事”本身的迷恋,操纵观众情感的同时刻意营造具有煽动性、感染力的观影效果。
正如诺顿的演员角色一般,是那个最迷人的叙事变量,通过打破,通过冲突的张力,制造求异的可能与出彩的时机。
近年来,我发现自己愈发欣赏这样的故事,它们古老亦年轻无比,如此当代,又反映出创作者无比年轻的心态,敢于打破,长于创新,如此可爱,有不落俗套的灵动。
在观看过程中,我们期待每一个“魔力时刻(magic moment)”和故事的最终走向(也许大雨终至、也许一笔带过、也许平静如初)。
同时并行的第二条线,是演员的演绎方式。
蒂耶里·福茂(戛纳艺术总监、主竞赛选片人)是精明的宣传者,每年五月的南法戛纳,总不乏能担大任且奖项傍身的各国演技派亮相。
作为戛纳影展的常客,法国女星玛丽昂·歌迪亚在她十多年的戛纳之旅中,宛若又一个“爱德华·诺顿”。
在她三入戛纳主竞赛的当代题材影片中,我们将借由具体戏份的分析,看到以她演技展现的或宏观或细致的变化(既是她本人的,也是合作演员和导演相得益彰的),在各类情节剧实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华彩绽放。
I 《锈与骨》:牵动我心的每一刻日间,自然光,轮椅上的斯蒂芬妮背对镜头,突然开始做起之前的驯鲸动作,一如往昔的风采。
锈与骨 (2012)7.62012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 雅克·欧迪亚 / 马提亚斯·修奈尔 玛丽昂·歌迪亚在雅克· 欧迪亚的此部作品中,情感力量无疑是压倒一切的。
这既要求演员的进行体验派的表演,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角色所经受的一切;也是对导演的情感把控和叙事节奏的要求,在安排突发激烈事件时,要真的让观者有“心一紧”的感觉。
女主斯蒂芬妮是典型的悲剧角色,年轻美艳、自信满溢,却意外身残,将美好的事物毁灭,这是戏剧层面的传统,而她在此之后的每一次疗愈,则与爱人、社会这些现代性的元素相关,我们爱上了她伤后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自信的动作,甚至装上义肢后在舞池每一次自由的扭动,法国金牌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和另类音乐Bon Iver、Lykke Li唱腔的加入,都让这个故事散发着现代性的回眸(私以为,对现代流行乐有较好品味的导演都有一颗年轻的心)。
Bon Iver8.8Bon Iver / 2011
因此歌迪亚饰演的角色在失去双腿后重新做起驯鲸动作的戏份收获了纷至沓来的演技称赞,而导演也适时让她背向镜头,让一切皆在不言中;修奈尔则承担起直观残酷的拳击场面,让观众为其揪心,而真正的高潮来自于片尾,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中,他的儿子突然掉入冰窟,修奈尔奋力击碎冰层拯救儿子的戏份,仿佛在打一场不能输的拳赛,近两小时的铺陈,压力仿佛在此刻全部释放,猛然的高潮让观众紧张地大气不敢出。
所以当最后在柔光和音乐中,主角收获了温暖的结尾时,我们会由衷感受到“真挚”的力量,仿佛与他们一同走过了一段精彩的治愈历程。
II 《两天一夜》:人生的无解与通路室内,普通的欧洲家庭,日间。
桑德拉接到了一个电话,在厨房的水池边,她突然情绪崩溃,仍然努力地自言自语:“不能哭”。
她佝偻着,开始紧张不安地喝水。
两天一夜 (2014)7.62014 / 比利时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 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 玛丽昂·歌迪亚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桑德拉面临失业,需要用两天一夜的时间说服同事们放弃来自公司的奖金,而投票支持保全她的工作。
她如同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寻常女子,于是电影成了我们感同身受的空间,对她命运的关切让我们思考着她的成功与否,在她说服成功时,我们为之欣喜,而当同事出于自身生计拒绝时,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体谅。
真实的叙事,就是如此抛开所谓的非黑即白。
戏剧的高光时刻来自于她陷入绝望、几近服药自杀和片尾高层同意留下她,她却转身离去时,转折或放下,是否太快了?
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又一次,我们会深有体悟,因为当历经过银幕所展示的一切,似乎坦然面对成了理想之举。
不纠结过去,亦不回避既定结果和未知未来,擅长写作底层叙事达内兄弟,在现实主义的《罗塞塔》多年之后,又一次给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罗素语),如此现代的作者心态。
当最后一镜我们看着桑德拉慢慢走远,开放式结尾让电影犹如真实的人生。
III 《姐弟》:不需要理由、亦没有结果的恣意汹涌深夜的超市,爱丽丝在超市为遇到的知心女粉丝选购食品,她意外得知自己的仰慕者已几天没吃过东西了。
她背对着我们,在超市的冷柜边,一个身形和她略为相似的男子在逐渐靠近...之后猛力撞了她一下。
爱丽丝一下被撞到在地。
他似乎没有抱歉,只说到:“不好意思,你好像是我的姐姐。
”
姐弟 (2022)6.32022 / 法国 / 剧情 / 阿诺·戴普勒尚 / 玛丽昂·歌迪亚 梅尔维尔·珀波不同于前两部作品的正面评价和认可,《姐弟》是一部争议较大的电影。
全片都氤氲在不明所以的叙事烟雾中,姐弟之间的嫌隙似乎没有具体的来源,也摸索不出具体宣泄的通路。
一如既往的擅长处理角色脆弱与痛苦的歌迪亚仍然给出了部分段落精湛的演技处理:一如豆瓣上诸多人提及并视为iconic的医院走廊晕倒戏—— 当极度怨恨、疏远多年的姐弟即将迎来第一次相见,歌迪亚饰演的姐姐在窥见弟弟身影时骤然晕倒在地,眼见弟弟也有意识的回避,她紧绷着说道“我不能看见他。
”正因导演的语焉不详,整部电影都处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即可打破,姐弟的光鲜身份和人前矫饰在冲突的此起彼伏间轮番失控,秩序崩坏既是人设上的,也是故事节奏上的。
ALICE在走廊昏倒故事的不明不白,亦可看作塞翁失马。
难以捉摸的周遭人物心态,也恰恰是一种普世的现代症候群。
当故事最后,厌倦名利场的剧场名伶姐姐来到非洲部落避世,更是一种哑然失笑的黑色幽默:继布兰切特的《塔尔》在片尾“入侵”第三世界后,资本社会的心碎失落者再一次愿意“下沉”寻找人生的新意义,导演以一种互文的方式暗讽了自身阶层的高高在上,多么犬儒般的自嘲。
瑟克曾说情节剧是“将古典戏剧中帝王将相的故事转化到布尔乔亚的世界里”,而我愿视之为戏剧传统、或者就是人们对精彩故事永无止境的期待,成就也不断延续发展着新一代的情节剧。
“在凡俗的时刻中,我们永远等待着某个超脱现实的魔力时刻的到来”;故事的情节也许被传颂过千万遍,但立足当下、把准时代心态和口味的创作,永远意义非凡,让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在好莱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得以熠熠生辉。
片子没拍狗血却拍沉闷了。男主因为角色和剧本比马良更出彩。
属于开头很不错但越到后面越崩坏的电影。不过玛丽昂歌迪亚的演技值得一看,她断腿后在阳台上重新练习起自己控制虎鲸的动作有戳中我的心,我觉得这段可以称为全片高光段落了。
从第4分钟开始进音乐的时候就想完了,可能是个装逼片,果然,后面拍拳击又来煽情音乐+升格。可以对比另一部法国片《触不可及》,都是讲述相互救赎,触不可及选择了喜剧方式,对类型毫不掩饰,举重若轻,因为很显然这种故事属于touching但并不讨论深度人性的范畴,而锈与骨用一种自我痛苦的文艺片风格又忍不住加入MV风(品味真一言难尽),令人作呕。
不同于好莱坞感情戏的简单粗暴,法式文艺浪漫爱情永远洋溢着淡淡的温暖。两个人的感情一点一点慢慢滋长,或许像《神雕侠侣》蕴涵的哲学一样,当两个人都不完美,才会有更纯粹而平等的爱情。ps:我玛丽昂不化妆也一样漂亮!
很偏门的题材 欧洲电影嘛 不过看的不是很舒服............. ps:第一次看到玛丽昂·歌迪亚露点
我真是受够了这种看似现实实际白人糖水的故事了!
全篇唯一的亮点也是唯一的不可思议应该就是最后一场他救完儿子在医院走廊里的哭戏吧
年关一到,治愈片分外多起来,可惜我已经沦落到铁石心肠,并非不再相信信望爱,只是明白在同情、逆境或非常态下产生的任何感情即使再美好,仍是脆弱仍是虚幻;对这种题材几乎免疫。
残缺的人生体验,怎么看怎么别扭
放下执念,你爱他现在就爱,如果他什么缺点让你觉得不能爱了,那就走开,如果后来他成熟了,那有机会还能在一起最好。世上哪有那么多正正好的完美事情,你只能权衡利弊,把心收在自己身上。
那个没腿做爱的戏直接让我傻掉了…(真不是歧视残疾人,但这样女上位真的可以吗?
非常细腻的一部片子。演员们演技真成了神啊。尤其是男主,把一个底层社会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俗的小混混刻画得真好。
骨里生锈,观之无味
一开始还蛮惊艳的,截肢后的腿还蛮触目惊心的,但后来男人能跟没发生过啥一样对待她!一起游泳喔!!!太美了~~波光粼粼的希望。结尾救起掉入冰河的儿子这一经历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珍惜,于是打电话给女人了。他们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剧情还不错算是比较写实,虽然我不太喜欢;画面多用逆光,同样凸显真实性;就是节奏好慢,忍不住想快进,但又不想错过男主那一身腱子肉和玛丽昂的美胸;好不容易熬到了结局,没想到这么仓促就完了
好闷
真会选外景,在地中海边小城拍这样一个很率真、灿烂的片子,不太浪漫又很浪漫,不太有情又很有爱,配乐也很赞。马提亚斯·修奈尔、玛丽昂·歌迪亚演得很自然,一个粗人变成细人的过程,不合格的父亲不懂爱的男人渐渐长大的故事。失去身体支撑的女人残缺中站起,重拾美好,找到真爱和生活之美。
结尾让人纳闷与主题偏离过远,之前的情节也有些不合理之处
根本看不下去好不好- -
L还是跟不上法语片的节奏。不过是部细致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