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时喜欢肖邦和爵士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是一场音乐盛宴。
庆幸能现场感受音效,尽管为此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电影院(排场太少)。
开场后的男主米耶特在波兰比赛现场演奏肖邦革命练习曲(网易云可搜到电影原声:Etiuda Rewolucyjna Op.10 No.12),一曲震住全场。
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展现了男主内心的各种能量激荡,听得我泪流满面。
那些对音乐的热爱与狂喜,对坎坷命运的不满与反抗,被父母抛弃的自卑与痛苦。
不懂音乐的朋友说,即使听不懂音乐,也能听出其中翻滚不息的情绪 。
电影采用的插叙和倒叙手法并不影响故事线的完整,反而让观众从片段和细节中更好地理解男主的行为、动机以及心理变化。
这些细腻而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使观众更容易共情他短暂的一生。
电影中穿插自如的盲人视角镜头(缩小的视觉范围和黑白色彩)、盲人角度的敏锐听觉(旁人议论纷纷的低语和刺耳的关门声等)、以及各种相互呼应的细节隐喻(低下布满汗水的额头和颤抖着弹琴状的手),让人赞叹不愧是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的电影。
男演员本身的帅气全然不见,只剩男主随性邋遢的外表及佝偻瘦弱的身形;即使被盲人墨镜遮盖住眼睛,仍能将男主情绪和心理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波兰国宝级男演员。
盲琴师也非自小失明,而是在12岁突发失明。
还好母亲教他用颜色记住音色,后来音乐成了他黑暗世界中的唯一色彩。
米耶特是幸运的。
一路上有启发他演奏要从心的恩师,帮助他工作生活的朋友,从他在餐馆演奏时挖掘他并十分欣赏他的经纪人,迁就他古怪脾性的合作伙伴,还有在琴技对决后与他惺惺相惜的钢琴大师,一切都让他在早年音乐道路上顺利前行,在欧洲名声大振。
米耶特是孤独的。
当天才沉浸于音乐被点燃的狂喜,身边人却流连于世俗之乐。
当他写出新作品兴冲冲地找心爱之人与合作伙伴分享,竟无人应邀。
此时竟只有楼下的酒鬼流浪汉愿意聆听他的作品并为他鼓掌。
离开了爱人朋友,事业生活无人相助,不愿拄拐的他连下楼出门都无法完成,十分无助而孤独。
也想过,如果他不是那么孤傲倔强、不愿低头迁就,实则骨子里因为失明而自卑、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会不会东山再起、或者至少平凡安定地生活下去。
然而,米耶特似是在重复童年的悲剧,不断自证预言:因为失明而被他人看低嘲弄,被重要的人甚至整个世界抛弃。
无法跳出悲剧循环的米耶特证实了一句话: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电影中数次出现“关上的门”的镜头,对应了男主被生命中重要女性拒绝或抛弃的时间节点。
失明后被母亲送给修道院;表达了想走爵士钢琴道路的意愿后,一心培养他成为古典肖邦界大师的恩师失望地离开;说话结巴但歌唱一流的金发美女歌手,与他合作后被他一手捧红,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拒绝了他的求爱;平凡善良的女侍员马塔,受不了失意的他终日酗酒与流浪汉为伍,也离开了他。
一次次的“被拒绝和抛弃”仿佛都是童年被母亲抛弃的历史重现。
影中最惊悚而令人难过的画面莫过于躺在马厩地上的童年米耶特。
由于医治男主无效,家里负担过重,一向温柔的父亲竟将重病无力的男主放在马厩里,用力抽打马匹企图让发狂的马踩死男主。
在马匹慌乱的脚步下,极致惊恐却无力动弹的小男孩流下了痛苦的泪水:想杀死无助弱小的他的竟是至亲。
以至于父亲临终前伸手触碰男主,男主起初是抗拒的。
身体的闪躲表达了拒绝,手指像弹琴一样摆动是在企图缓解心中的矛盾不安。
这段历史反映在他和亲近的身边人的相处模式中:不相信自己会一直被对方善待。
结尾有点突然:明明已经与父亲和解了,追回了女友,重新回到公众目光中,一切似乎都在向好,为何还会在窗台一跃而下?
究竟是自杀,还是失足坠落?
若只是失足,可惜了一位音乐天才。
有见网友评论,一切的向好只是男主想象出来的,现实并没有与男主“和解”,所以他自杀了。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
即男主在人生矛盾中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直接离开。
第一个矛盾,女友马塔期望他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视力一起过上正常生活,而他不愿因治愈视力而失去傲人的听力;第二个矛盾,他渴望在舞台上发光发亮,但他孤傲古怪的个性赶走了好友、经纪人及合作伙伴,导致工作机会不再。
深陷悲剧循环的他对未来没有乐观的期望,选择站在窗台上拥抱自由的天空,或想以此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无论是音乐,还是亲情和爱情。
第一次他站上窗台,是为了从他人手中换来“一听钟情”的爵士黑胶唱片;第二次站上窗台,是为了得到他单相思的女人的关注。
片尾他的流浪汉好友说,米耶特是去云游了。
至于为什么接受传统古典乐训练的米耶特会喜欢自由的爵士?
说到底,是对自由灵魂的表达及对自在生活的渴望。
此处童年的经历再次起作用。
男主对修道院除了有温暖回忆(修女对小男孩的关爱:“我们修女是不能结婚的…但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会选勇敢的小米耶特”),还有厌恶。
修道院对童年米耶特来说,是母亲抛弃他的地点,而且是克制压抑的代表。
对只许弹奏传统古典乐的修道院的最好反抗,就是弹奏自由奔放的爵士乐。
愿天才们都能施展才华,平安长寿。
有多少天才的释放,就有多少的痛苦深藏,人生很漫长 每一个人都只陪他走过一段很短的路。
关门的意向很勾人,父亲,母亲、导师、搭档、爱人,生命里重要的人依次向他关上了一扇门,每个人只能陪他走一小段路程,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接纳他的,而他只能凭音乐去抗争,在病痛和孤独中试图诉说、挽留、和解,最后选择自由。
最后那个一起一伏的镜头真的很浪漫:从窗口往下坠落,慢慢上移,变成抬头看着天空,为米耶特谜一般的坠楼画上了诗意的终点。
地面的一切已经无所谓了,米耶特“望着”天空,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他不是坠楼了,他是云游去了。
”永恒的一跃里不是向死而生,那是自由飘荡的心灵在边弹边唱。
自由,这个梦幻而理想的词,本来就值得我们奋不顾身,不是吗?
影厅很大 但和主角一样从始至终只有我一个人。
看完默默流泪的时候是那么的空茫又是那样的满足,此时此刻,我就是他,那纵身一跃,是他灵魂的翅膀,飞跃时空洪流,永远活在自由的琥珀里翩翩起舞
米耶特因为童年被抛弃的经历和创伤,后来总不自觉地重复这种经历、无意识地折腾让身边的人离开自己:爱苏莎而不得,太用力也抓不住;迁怒于朋友,让朋友也离去;用酒精麻痹自己,不认真对待他立身之本的音乐。
在他与自己和解或意识到自毁倾向之前,这一切的发生又不可避免。
最后他去见了同样命运致盲的父亲,他恨父亲又下不了手掐他,看到父亲关注他在报纸上的消息,感受到了爱,终于放过自己与自己和父亲和解。
在他与自己和解之后,终于能去爱,去追回玛塔。
可惜幸福太短暂。
米耶特因为童年被抛弃的经历和创伤,后来总不自觉地重复这种经历、无意识地折腾让身边的人离开自己:爱苏莎而不得,太用力也抓不住;迁怒于朋友,让朋友也离去;用酒精麻痹自己,不认真对待他立身之本的音乐。
在他与自己和解或意识到自毁倾向之前,这一切的发生又不可避免。
最后他去见了同样命运致盲的父亲,他恨父亲又下不了手掐他,看到父亲关注他在报纸上的消息,感受到了爱,终于放过自己与自己和父亲和解。
在他与自己和解之后,终于能去爱,去追回玛塔。
可惜幸福太短暂。
钢琴师在一阵阵被放大了的吵杂噪音、观众怀疑的氛围中不断回忆着童年被遗弃的过程,砰一下关闭的沉重的门,像一道隔绝现实生活的铁墙,从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被遗忘在无法被共情的世界。
只有钢琴,只有音乐可以激起对生命的抗争。
那一曲激昂流畅行云流水般的旋律,震撼着每一个倾听的人。
离开后希望不再孤单。
bravo。
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天才的故事,但是不是1900的与琴共舞与船共沉的跨时代悲剧,是上帝关上门打开一扇窗但是窗外是毒气泛滥。
音符是彩色的,他感到慌张迷茫的时候就开始用音符说服自己拥有听力获得的视觉,他是正常的。
穷尽一生他都在疗愈这份自卑,因此被抛弃,因此被拒绝,做爱的时候也不愿摘下墨镜,学习用听力感知的能力也不使用拐杖。
幼年的被打断自由演奏的他,台上被众人质疑嘲笑的他,最后舞会被打断难过的他,按下琴键,“黄色,红色,蓝色”,然后背景音开始用大提琴往上铺开,好像看到他眼里的光,用音符编织出来的漂亮的世界。
还有肖邦练习曲革命。
肖练里除了冬风最喜欢的就是这首革命,在第一次登上华沙的舞台,在他感受到质疑的时候,他弹了即兴版改编的的革命。
革命的主要动机太坚定无畏了,不知道这版改编是谁做的,太漂亮了,在某个要回到主要动机的语句,突然一转,开始自由度极高的快速大跨度跑动,最后又回到了规整崇高的主体动机,乐句结束。
学院派的演奏是诠释,是框架里的极端模仿,是庞大古典体系的小小螺丝钉,但他的爵士不是,他的爵士是我手弹我心,音符乐句里是他理解的世界,他经历的故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幸福与痛苦。
他的世界太极端了。
最顶峰最强烈的赞誉和盲人身份收获到的嫌弃,他乞求爱的样子像孩童,站在马路中间无措的样子,甚至也许留下他的爱人的不只是爱,还有怜悯。
身边利来利往却无人能懂和流浪汉朋友在他音乐里的快乐,他只能拥有永恒的孤独。
他的世界是无解的,要拥有视力不再因盲人身份而收获不公,就要放弃音乐的天赋(治好视力可能就要损失听力和大脑皮层一块专属于他音乐才华的区域);要感受爱,留住爱人,就只能和给他带来快乐的流浪汉老头挥手再见。
天才的世界是偏执的,他又缺少和人正常沟通表达需求的机会,他只有被给予,被施舍,被赏识,他没办法追求爱,他没办法仅凭自己的才能去往美国,没办法自主选择能和自己音乐才能匹配的人一起完成他圣典一般的专辑。
他唯一真正的快乐很短暂,甚至只有在和崇拜的钢琴家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的共同哼唱演奏的那个下午,那似乎才是他唯一不再孤独的时刻。
非线性的剪辑,盲人的用听力凝结成的想象视角,用蒙太奇手法反复闪回,门锁是很重要的一个身世线索。
冗长的低饱和度色调和后面的亮色风景是他心境的对比,在最幸福的时刻纵然一跃,是真正的浮士德精神吧,又或者他早就已经失望,支撑他人生的不过是想要经历,当一切落幕,他知道自己本没有未来,巅峰时期离开,只能是绝唱。
他不要成为钢琴家,他要成为传奇,时代轰鸣里,1900与船一同死去。
插叙结合倒叙,让成为钢琴家后的米耶特的天才与孤独有了充分的指认,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笔,用漆黑一片的镜头,来表现失明一瞬间的感受,音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局促起伏的呼吸声背后有一整套环境音,来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把观众的想象力和空间感调动起来,“无画胜有画”,让镜头更有表现力,下一个镜头就是修女把拐杖交给米耶特,告诉他失明的坏消息,米耶特从拿起拐杖,扔掉拐杖,到用手摸索,结果太用力碰到了墙上凸起的管子,修女一下子从背后抱住他,没有浪费太多镜头去渲染,克制又精准的表达了失明的痛苦。
在米耶特创造了新的曲子,打电话给朋友,却无人能分享时,在这样至暗的孤独时刻,导演用了一个俯视旋转楼梯的镜头,画面里米耶特摸索着扶手下楼,楼梯旋转仿佛没有尽头,孤独的意味与在孤独中挣扎的米耶特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孤独是米耶特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导演不费笔墨,不过度渲染,却在无声中起惊雷。
而米耶特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来自童年被家庭抛弃带来的创伤,甚至差点被父亲用马蹄杀死,这让他变得脾气古怪易怒,又很自我,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不能和孤独握手言和,所以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关门的意象,让被抛弃感具象化,表面上米耶特是一个弹奏爵士乐的天才,而导演无意于渲染他惊世的才华,他挖掘的更是米耶特的音乐来自何处,那个将生命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米耶特来自何处,影片有两次,米耶特站在窗口上,摇摇欲坠,却是自由如小鸟一般,第一次为了音乐,第二次为了女人,他都获得了某种自我的超越,解开了灵魂的枷锁,而第三次,他的音乐与前期相比格外平静,他打开窗户,似笑非笑,一个大特写,隐晦地表达了他纵身而下的结局,到此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虽然我的阅片量浅薄,但我依然敢断定饰演米耶特的演员是演盲人最出色的男演员,他完全让我信任了他因为失明的痛苦,信任了他就是米耶特,就是一个盲人,他的体态是盲人的,手指是钢琴家的,几乎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部完美导演和完美演员的完美演绎。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这句话正着说,是希望,倒过来说,是绝望——上帝打开一扇窗之前,必然关上一扇门。
上帝给了基耶特音乐天赋,带走了他的光明。
后来,他有机会治好眼睛,而代价是听力。
门和窗,只能开一个。
客观地说,基耶特的生活并非全是悲惨。
有关心他的教会学校嬷嬷,有发掘他才能的经纪人,有朋友,有爱人,有事业,音乐才能被认可,生命中有过不少高光时刻,也没有因为是盲人而受歧视。
女歌手拒绝了他的追求,朋友无法一直陪在身边,似乎也不能太责怪别人。
而他骨子里孤独,自卑,坏脾气,不珍惜,放弃事业,把爱人和朋友赶走。
成年后,那一次次关上的门,至少表面看起来,大部分是自己的原因。
不太同意简介,这不是饱受欺凌的盲人音乐家“用音乐反抗命运的不公”的故事。
这里并非尽是不公,也没有反抗。
音乐对于基耶特不是武器,而是本能。
上帝关上了门,打开了窗,就是要你去抓住窗口的光亮。
影片的主线是作为音乐家的他,天才和性格缺陷都展露无余。
副线则是他的童年和家庭,也解释了他性格缺陷的原因。
副线从时间角度是非线性碎片式的,痛苦程度却是一步步加深的:——(闪回)逐渐失明——(闪回)被母亲送入教会学校(签了卖身契,相当于抛弃)。
——(闪回)母亲送他进教会学校的原因是,原本慈爱、他也很依赖的父亲把他放在马蹄下想置他于死地。
——(现在)弟弟来访告知父亲将死,且已失明,原来那眼疾是来自父亲家族的遗传。
——(现在)回老家见到命不久矣,已经失明的父亲。
父亲知道基耶特的所有成就,却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可惜,如果眼睛没事,你就可以继承农场了”。
一句话,几乎否定了窗的存在。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太同意他的坠楼是自杀的解读。
从家乡回来的基耶特,似乎已经放下了童年和家庭的心结,在与命运和解。
他重拾事业,找回了之前赶走的爱人,广播访谈时,他说,我不知道我们将来会怎样,但是现在很好。
那新创作的变得舒缓了的音乐,与其说是诀别,更像是趋于平和的心境的表现。
我更相信是意外。
他曾经两次踏上窗台将身体悬于窗外,第一次为了得到心爱的唱片,第二次为了求而不得的女人。
也许,站在窗台上的时候,他感到了某种自由。
也许他想再感受一下,但是这次没人及时拉他回来。
或者,就当作是上帝的安排吧。
盲琴师 (2019)7.12019 / 波兰 / 剧情 传记 / 马切伊·佩普日察 / 大卫·奥格尼克 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
米耶特小时候因为遗传而几乎失明,之后被母亲送到盲童学校。
在那里他学习钢琴,但是后来完全失明。
还好上天赐予他音乐的天赋,这个天赋再加上他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让他更加畅快淋漓地在爵士钢琴的世界驰骋。
从小他的母亲告诉他音符是有颜色的,那么音乐就可以变成一幅画卷。
然而童年的遭遇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些疏离,而内心对正常人际关系的渴望让他变得很矛盾。
唯有在音乐里,在爵士音乐的极度欢快的旋律中,他才能找到自己。
情节略显拖沓,看完有些压抑。
演员真情演绎,极具感染力。
米耶特经历了太多的被人抛弃和不幸,但他好像拥有两条时间线,它们同时进行,像两个平行世界,不管经历什么、面临什么,他的眼睛只能看得到他的钢琴和他的音乐。
他的人生充满着孤独,作为盲人,学会怎样处理孤独更是难题。
但是电影很高超地让人满目皆是孤独,但是心里却充满着温暖。
(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一回事,能拍出来让人感觉的到又是另一回事,很厉害很厉害。
) 最后他写出了能描述他一生的钢琴曲,他与父亲和解的同时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他不再酗酒,不再用热闹排解孤独。
他在流泪的时候戴上墨镜掩饰自己,面对爱人都不摘下墨镜。
但是在最后他终于打开窗户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可能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钢琴天才”本就不应该和“陨落”这个词放在一起。
与其说“陨落”,我更愿意把它描述为“成长”。
米耶特是随性的,所以他的快乐和悲伤都是自由的。
就像电影里那个老人说的:“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天才就是天才,他努力装成和身边的人一样的时候,才是最孤独的。
所以他后来“放飞自我”虽然很疯,但我看得很爽hh。
(说点跑题:第一个女人肯定爱过他!!
最后一段采访太明显啦。
(原谅我记不住角色名字……
特地去搜一下原型,可以说非常还原了,主演演技了得。剧情非线性叙事但不会乱,门和窗的隐喻很有意思。结尾处理非常惊艳,伊卡洛斯终于飞向了他的太阳。
母亲从盲人学校离开时的关门声、朋友回家乡离开时的关门声、爱人决绝离去的关门声……看的时候会想到《后翼弃兵》,这样的天才不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真的会孤独到死。影片的非线性剪辑也像极了Jazz。
其实最让人难过和难以忍受的,是曾经得到过光明。幼年就失去光明,又差点命丧马蹄,得不到爱,都没有打败他,音乐给了他力量,他有异于常人的坚强。他没有坠楼,只是去云游了,也许他把所有美好都留下来了,没有遗憾。电影剪辑方式过于凌乱,声效过猛,甚至聒噪。
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孤独一方面给这一特殊人群催生积极的创作欲望,但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不小麻烦,他们很难从另一半身上收获足够多的回应(特别是精神层面),甚或连伴侣都很难找寻。
天才大概总是有点心理疾病
视听语言很不错,更重要的是本片让我见证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工作日下午场,后排坐了一男一女,男的是个老外,女的是国人,为他一句句同声翻译对白。深受感动的我向前移动了几排。
看不明白
用倒序插叙闪回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天才盲人钢琴家Mietka Kosza短暂的一生。看完电影想在网上找一下原型资料,居然什么也找不到。音乐真好听,相比起影片里精彩的爵士音乐,我更喜欢最后的伊卡洛斯。不知道弹琴的部分是怎么拍出来的?
3.5音乐还不错
他没有坠楼,只是云游去了
电影太过压抑,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甚。我希望我没看过。
补一个记录
看过本片,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音乐天才,什么叫做钢琴之神,什么叫做天生就为音乐而生,什么叫做人与音乐融为一体,什么是真正地享受音乐,什么是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电影有种哀而不伤的畅快感,仿佛每一次都能和他的发狂共情,这其实并不容易。叙事节奏很喜欢,结尾更是神来之笔
演的挺好,但不愿再看啥性格别扭讨人嫌的天才传记了……
米耶特的生命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碎。他的天赋那么卓越,而他又可以那么倔强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成就那份卓越。他的生活又总附着在他人的帮助下,他总说[我一个人就行,不用别人]。而实际上,他需要朋友需要家人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肯定。所以,最后的结局,我很能理解。听不懂他音乐的流浪汉,却懂得他内心的一部分。[米耶特去云游了]多好的理解和祝福。
也太墨迹了
想让马踩死孩子,太残忍了…
音乐不错,故事没啥意思(就关门那个意象还不错),不懂这么剪辑的用意,钢琴家的性格也很不讨喜。
这版革命练习曲听到热泪盈眶,愤怒、焦虑、躁动,以及蓬勃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有坠楼,只是去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