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仓》倒仓, 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里一个专业术语,指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声调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对戏曲学生而言是一件致命的大事。
而倒仓结果的好坏,能够直接决定他们追逐梦想的步伐。
一场决定命运的京剧选拔,一次无法预知的少年变声,青春的序幕徐徐拉开,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边是典型中国式家庭教育,一边是少年肆意横行的生长。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织,追求梦想与家长意愿矛盾冲突,新老两代戏曲传承人碰撞融合。
音色的变化、身体的不适,追梦的困惑、成长的迷茫,父母的期待、少年的勇气,共同组成了那段美好岁月。
倒仓,是关于青春岁月的全新诠释。
倒仓之前,是梦想;倒仓之后,是坚持。
人生难以预料,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你的“倒仓” 。
无须过度执拗于世俗的眼光,要看见远方,也要看见当下!每一次失利后都会面临重新选择,我们不该把岁月都蹉跎在遗憾里,要为自己勇敢开拓一条全新的路,以梦为马,意气风发,昂扬向上。
青春不失声,成长不变调。
少年的眼中布满星辰大海,与袅袅天籁之音相伴而行。
愿每一个走过青春的人回望过去,都能赞许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倒仓 (2024)7.0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裕笛 / 边程 周美君
我今年在FIRST最有感触的一部片子无疑就是《倒仓》,虽然在FIRST上了之后许多朋友在豆瓣打了一颗星,我想这不能代表《倒仓》的失败,只能说这部片子是市场向的很不错的青春片,但并不FIRST。
“倒仓”,指戏曲演员青春期嗓子变低或变哑的现象,决定未来职业走向。
有人顺利度过倒仓,成为受人追捧的角儿。
有人栽在倒仓上,从此无缘舞台。
因此,孙小磊和父亲对倒仓严防死守,似乎迈不过倒仓这道关卡,人生就完了。
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当倒仓来临时,孙小磊的生活,似乎一下子乱了。
虽然我们不是学戏少年,但生活中类似倒仓的事情屡见不鲜。
大考被分流,没考上高中大学,人生就完了。
考公考编热,没能上岸就低人一等了,人生就完了。
中年被裁员再找工作,处处碰壁,人生就完了。
可是人生具有很高的容错率,并非只有一种答案。
(但不要太极端,容错率高并不是不上进的借口,最近看了好多受网络自由论毒害的离谱的案例),我也在被要求在现阶段的人生节点上按照“主流”且稳健的道路选择一条去走,或许要求我们这样做的人就像孙小磊的父亲一样,一辈子没有走出倒仓的阴影。
孙小磊和伙伴们的选择,让挣扎在生活漩涡里的我,心中一松,好似被充满了电,唱不了老生,亦有旦角可唱。
在音乐厅看《倒仓》的时候,仿佛年少时飞不回手里的纸飞机直击心灵,我不止一次落泪,希望我这次“倒仓”能成功吧。
倒仓,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
王梦生 《梨园佳话·总论》:“佳喉善唱,一经倒仓便哑。
” 梅兰芳 《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四章:“演员的倒仓变嗓时期是一个关口,倒不过来,往往一蹶不振。
”中国电影报道专访《倒仓》主演边程、周美君电影《倒仓》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收获了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
当初为了更好地塑造京剧戏校学生角色,主演边程、周美君提前接受了京剧表演培训,他们遇到了挑战,收获了成长。
边程:我们开机之前,也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关于京剧的培训,包括唱腔、身段。
在京剧当中,对于演员的眼神要求非常高,要让眼睛看起来有神、聚焦。
当时刚刚学习的时候也确实每天都会对着镜子练习,也会找一些京剧老师的片段来看。
周美君:不是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要去模仿男人的一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再加上老生,所以可能眼神不能太灵动,需要有一些稳重和沉稳的气质。
一个抖胡子的动作,真的练了一个多月。
边程:京剧演员要上台的话,他要把整个面部提起来。
盔头本来就很硬,盔头里面还会勒一层水纱。
那个水纱它是湿着勒上去的,它越干就越紧。
所以我们如果在那种情况下勒一天的话,就是到最后脑袋都没有知觉了,都麻了,然后还会恶心想吐这种情况,但是也确实克服过来了。
周美君:拍了真的挺久,而且我们勒的那个头,其实特别特别疼。
正常京剧可能一个多两个小时,但我们是因为拍影视剧,我们就要勒一天。
边程:我们青春当中就是这样的,不停地在碰撞,可能是跟自己的内心,或者是跟外界不断地发出碰撞。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塑自己,获得一些勇气,获得一些成长。
周美君:《倒仓》中的时佳慧,她其实是一个青春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我也挺大大咧咧的,但是时佳慧可能比我更大大咧咧。
但我觉得时佳慧比我厉害的一点在于,她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她没有用语言去反击,她是在用实际行动去向大家证明自己。
我很崇拜她,我想向她学习。
影评:弘扬传统文化,青春大美。
很欣喜有越来越多的导演用电影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前有《白蛇传·情》,现有《倒仓》。
倒仓在电影里,既是代表了一种青春的象征,又具体是一个突发事件。
《倒仓》在选角上非常用心。
男女主演19岁,男配21岁,女配23岁,以这样的阵容出演青春类电影,既贴合实际,又朝气蓬勃。
这次的青春,不再疼痛,没有遗憾,青春正当时,向着美好的未来坚定奔赴。
另外,电影中不少演员本身具有戏剧功底(中央戏曲学院校友),更有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宋小川(曾参与电影《霸王别姬》幕后)友情出演,使得整个电影根基扎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尊重、传承、乐在其中。
优点:一、弘扬传统文化。
电影+京剧,拍成了一部视听盛宴。
演绎用心,服化用心,运镜用心,处处用心。
二、剧情流畅,正能量,无槽点。
有朋友间两肋插刀,有亲情的双向奔赴,还有教育体制的破除常规。
缺点:女性角色塑造不够。
女主为什么要唱老生?
是兴趣使然,还是生活所迫?
完全没有解释,一头雾水。
女二则贡献了一条分分合合都很尴尬的爱情支线,可有可无。
个人评分:7.5分(四星)
我真的很少会觉得电影不好看 这真是我唯一忍不住吐槽的电影了8月24日记:今天上午学完习抽空去看了《倒仓》,本来也没给它太大希望就想着学完习放松放松,现在看还好没给自己高期待。
主演几个演员演技都在线,选角也很合适,就是剧情太一般了。
首先是剪辑非常稀碎,整个电影都是一个个场景片段拼接成的,让人看的莫名其妙,经常一件事情有头无尾,我感觉偶尔几个镜头这样设计挺好的可以让人自己脑补,但是一直是这个方式就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其次是人物塑造很平,对于角色身份轻轻带过,只有男一的身份交代的多了些,有很多对电影矛盾有用的主演性格以及身份都没交代明白,女二出镜特别少,感觉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男一,女一女二和男二都是工具人,男一需要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为了不剧透我感觉能说的也不多),电影主要矛盾和角色性格都表现的不太好,不知道导演想突出的是什么。
然后是剧情很一般,虽然电影名叫倒仓,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知道导演想借倒仓说什么,感觉抓不住重点,最后也没有升华,其中有的镜头也很无聊,感觉对剧情推动一点作用没有,而且有点老套,我一个看电影从来不看手机的人也忍不住看起了手机。
甚至我感觉只有最后那一场戏最好看,虽然不看戏曲但是也被吸引了,片尾曲也超好听(比剧情好 这是能说的吗)电影院里人挺少的,我是因为少熙才去看的,估计其他人也是,对于少熙的表演我给满分,而且作为少熙第一部电影是必须支持的,这个观后感仅代表我自己,如果是少熙粉丝可以一看(但是少熙镜头不太多,但是很帅很有少年感演的也好),如果只是个普通观众犹豫要不要去看的,可以参考我的观后感,我单纯对电影客观评价,这部电影宣发也是靠少熙救活了要不然我估计要扑街
起初是冲着陈少熙来的,也只知道电影大概讲的是戏曲演员的变声期的三两事。
整部影片如片名,从“倒仓”这个外行人不太了解甚至完全没听过的点切入,带观众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京剧,展开故事,这一点也是吸引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因为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受爷爷熏陶也很喜欢听戏,但对京剧也鲜少有深入的了解,一提起京剧,我能想到的就是生旦净丑这些不论是课本上还是小时候长辈茶余饭后经常会考我的知识点,以及我很喜欢他们的行头,小时候总觉得背后插的那些旗好酷,所以这次也想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倒仓。
倒仓了然后呢?
就唱不了了吗?
(“倒仓”——戏曲界的专有名词,对戏曲演员来说却尤为重要,是职业生涯的一个巨大挑战,也因为这是青春期发育的一个自然过程,倒仓的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倒仓恐惧”的原因之一。
)看下来整体的故事情节齐整,故事线也很清晰。
新人演员演的也都很自然,很有代入感。
超预期了。
(虽然是禾伙人,但我也是尽量抛开滤镜客观的写的这篇小作文。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戏曲演员在后台的状态,那是我小时候看戏最好奇最想去的地方,《倒仓》也算是帮儿时的我答疑解惑了。
透过这部影片,我看到了戏曲演员的不易,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们来说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放到每个戏曲演员身上或许就是从小离家,是一遍遍的练习基本功,是一回回咬咬牙把苦吞下,是一次次哭过以后再重来。
我看到了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几代人之间的传承,他们很多人甚至一干就是一辈子,“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也算英雄”。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我也在影片中看到了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制约,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我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也需要取精华去糟粕,有所创新有所变通。
此外,我也看到了青年戏曲演员对热爱的坚持、青春期的迷茫、朋友间的相互成就和扶持。
成长路上总有磕碰,也会有难以预料的困难,没什么可怕的,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再出发!
成长路上也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你不再彷徨害怕,为你撑腰打气,一起天马行空,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成就,一起为梦想努力奋斗。
朋友是后天选择的家人,即使有天各奔东西,也一定会在顶峰再相见。
影片中,上一代人一些教育观念上的固执己见,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以往工作中,我也接触到过类似的家长,以自己的固有经验来教导孩子沿着自己的老路走,同时往往也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待,这势必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青春期,亲子之间的代沟慢慢变大,家长也需要及时的更新改变观念,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也慢慢学着把孩子当个大人看待,同时加强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试着允许孩子“普通”,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路要走。
整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交代大家如何全力以赴各种准备的那个片段,作为禾伙人,真的很难不共情,再多讲就涉及剧透了,不做展开了。
但最后看他们的汇报演出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我都有点起鸡皮疙瘩,不论是扮相还是唱腔还是走位(我不太懂专业术语,说错了见谅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时我就在想啊“这部片子能播到国外去就好了”。
最后想说,“倒仓恐惧”或许不仅仅存在于戏曲演员,不仅仅存在于青春期,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困境。
如果你也正处于“倒仓恐惧”,不必焦虑,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悲喜,因为苦也好乐也罢这都是我们有且仅有一次人生的限量版经历。
人生不是单一的轨道,人生是旷野,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或许命运已在不远处为你准备好了一份神秘大礼。
以及想对青年演员陈少熙说:电影里的谢天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扶持度过了那个迷茫又热血的青春期,去了北京电影外的陈波翰离开北京来到后陡门,也很幸运的拥有了九个一辈子的兄弟,互相扶持着走过泥泞的沟壑,熬过那个寒冬一步步携手一起走进了光里,并成为了光。
很幸运成为你戏里戏外友谊的见证者。
感谢不散观影团,感谢影片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8.24《倒仓》不见不散!
《倒仓》票房大麦!
许愿:多多排片!
片尾曲《我的舞台》音源上线!
青春不倒仓 今天看了第一天第一场放映的《倒仓》,真好!
算得上近几年最好的一部青春片。
青春和京剧混搭,让最鲜活年轻的青春站在最讲究传统做派的京剧舞台上,演绎时代网织的困惑,就胜过了一大堆校园本色型似是而非的写实,和初入职场类光怪虚浮的现实体裁影视剧。
倒仓是京剧演员的成长和蜕变,也是青春的成长和蜕变,更是时代的成长和蜕变。
青春不会缺席任何时代,如果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有解读的话,那京剧应该是最鲜活生动的一种历史解读。
正像剧中所说,谁见过古人?
我们看看舞台上那些生动精彩的手眼身法步,就明白古人的心思和样子了。
所以让京剧映射青春的故事真的是绝妙,《春闺宛》的粉和今天年轻人的青春萌动是同频的生命脉搏,《定军山》的三通鼓将三少年的纯真友谊和激扬的信念鼓荡得山响,感人肺腑。
最喜欢的还有电影表现三个京剧少年顽皮心思时,拿捏得都刚好碰触到可爱的边界,而且在边界内的困感游荡,也一直总和思考与努力相伴。
个人认为,《倒仓》对影视青春形象的塑造是有标杆意义的。
电影的镜头自然流畅,年轻人的清新纯洁是自然的,戏校的师生、同学和老辈子演员的举止言行也极自然。
这些赏心悦目的镜头不仅让我深切感受到青春成长的力量,特别惊奇的是,还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一股清晰明确的京剧成长的力量。
台词的分寸和节奏也都好,老师满腹的不甘和隐隐的一丝卑微,老孙的名角执念和艺术观的僵硬,都表现得深刻入理。
孙小磊和时佳慧冲突后,孙小磊买了蛋糕向时佳慧道歉和好的那场戏,孙小磊问时佳慧“还生不生气?
”“生!
”,时佳慧一个不加思索毫不停顿的“生”字,嘎嘣脆的爆,一下子整个银幕青春满溢,真好!
真暖!
真羡慕!
特别是几位老哥们打家宴一场戏,在调侃的亲近和不服气的吹捧中,将老谢对自己的志得和对儿子的意满,表现得如此恰如其分,完全让人忘记了这是一群二十几岁年轻人编演导的一部电影。
最后,老孙在儿子孙小磊收拾戏装时,一句“工作上的事老看我干嘛?
”是老辈艺人价值观和艺术观“倒仓”后的时代进步。
艺术是真诚的美,艺术家是真诚地喜欢美。
《倒仓》最令人欣慰的恰恰是小谢超越了老谢名角的骄傲,小孙超越老孙程式的固化,时佳慧则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和局限。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也是直达艺术灵魂的不二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三位年轻人应该令几位前辈名家都能感到宽慰和满足。
电影《倒仓》以其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段青春岁月中的迷茫与挣扎,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关于梦想、成长和自我认同的动人画卷。
影片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不急不缓地将主人公的经历徐徐展开。
从最初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到面临倒仓这一关键转折点时的困惑与不安,观众仿佛与主角一同经历着内心的波澜起伏。
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青春成长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在角色塑造方面,《倒仓》无疑是成功的。
主人公的形象丰满而立体,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犹豫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
他身边的人物,如老师、同学、家人等,也都被刻画得个性鲜明,他们各自的态度和行为对主人公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青春群像。
电影的视觉呈现也颇具特色。
舞台上的戏曲表演美轮美奂,与现实生活中的琐碎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隐喻了主人公内心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而对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则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质朴与纯真。
此外,影片的主题深度值得称赞。
“倒仓”这一戏曲术语在影片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象征着青春成长中的蜕变和挑战。
它探讨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价值的追寻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守自我等深刻的话题,引发了观众对于青春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然而,《倒仓》并非完美无缺。
在情节的推进上,某些部分显得略微拖沓,导致整体的节奏感稍有失衡。
而且,对于一些次要角色的刻画,还可以更加深入和细腻,以进一步丰富故事的层次。
尽管存在一些小瑕疵,但《倒仓》依然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青春的迷茫与成长的阵痛,让我们在为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的同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
它提醒着我们,成长的道路或许充满曲折,但只要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终能在迷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电影不仅宣传了中国文化_京剧,也致敬了京剧表演者的成长经历。
看的人热血沸腾!!!
电影中的故事线和情感线都很美,结局的表演真的很让人感动。
团队混合凝聚力,在此刻展现。
这部电影讲述了京剧学生在经历青春期变声后的故事,从不同的角色身上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经历!
不仅是某一个角色的执着,更是对兴趣爱好的追求,脱离世俗来看,京剧是一门艺术,无关乎金钱地位和名誉
看完啦~感触很多,也让我重返了18岁一样哈哈。
这就是青春啊,少年少女们面对人生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扰和梦想…很羡慕剧中几位之间的友情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也会有争吵,都说友谊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行,虽然不能陪你走到最后,但每一段都会是难忘且美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对戏曲以及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敬佩所有一直在坚持且传承非遗的老师们!
关于倒仓这部电影其实一个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完全超过我预期的一部电影去看之前在地铁上搜了一下倒仓的含义,是指男性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的现象。
倒仓就像一个必然出现的巨大的x,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会是怎么样,或是相安无事或是要放弃十来年自己的成长轨迹。
倒仓就像每个人的成长痛一样。
整个影片围绕着一个比赛展开孙小磊作为著名京剧演员的子孙,是父亲没有完成爷爷使命下负担着不属于自己理想重任的小孩,并且他认为这是正确的且服从的,父亲的各种打压,不断想用孙小磊来圆满自己在经历倒仓后颓败的人生。
孙小磊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喜欢京剧,但也算有天赋走上这条路,有些逼迫性的要求自己去努力,害怕父亲发现自己没选上小青苗的失望,害怕倒仓,害怕自己唱不了老生要去当父亲口中那些服务别人的配角,不可以去当旦角。
恐惧和焦虑是属于他的成长痛。
而对于谢天赐,他像是受伤很久,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机制,其实很在意,但装作不在意。
对于谢天赐着墨是点到为止的,大多是观众的想象,他可能有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被父亲觉得不争气的小孩,或者任何成就都仿佛跟他的父亲有所关系,当孙小磊气上来说到你的成绩就是靠你爸的气愤。
所以他选择去北京,仿佛是去找寻方法证明自己。
最后想说时佳慧,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很好,前半部分当大家称之为“时哥”“不男不女”“女生唱老生,绝对走后门”我一直很难受。
但就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就像是很多时候女性做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人们会刻意模糊性别,甚至在一些时候突然就特别强调你的性别。
她很厉害、很要强、是短发就要被简单的贴上男性化的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对男女特质的刻板印象,更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让不属于主流性别标签的人们陷入痛苦。
女性不能做头冠箱子上会犯忌讳,但男性可以。
时佳慧的反抗方式是不管就要坐在上面,孙小磊从最开始自己站着也陪她坐上了箱子。
其实时佳慧是有自己女性意识觉醒,从一开始对那些男性化称呼没什么反驳,到后来对别人用男性化词语来形容自己时的反抗和不满。
以及在同龄男生倒仓的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x,就是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一边她开始想要展现自己的女性特质,一边又因为她扮演的京剧角色最好不要有女性特质的迷茫中。
很高兴电影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来。
随着三个人在真正游湖上岸后的争吵,都揭出彼此最痛苦的部分。
倒仓的出现,当危险被戳破后,不管发生什么都还是要继续生活,经历了成长痛以后,我们才开始逐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使以前的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就不会再做,但是现在我足够了解自己,所以有勇气去做。
唱不了老生就当旦角,没有大嗓也有小嗓,人生总是有着诸多的选择。
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就像夏天里偶尔清爽的一阵风,温暖但很惬意。
(在地铁上写下这些)
剧情支离,需要做减法。但结尾那部分实在是很喜欢。男主如宗教般刻板虔诚的家教,到头来不过是为了成角儿让人伺候。抛下这些装和套,人才能活起来。人活了,什么束缚也就都能打破了。男可以唱旦,女可以坐箱子、唱老生,武家坡能用来蹦迪,杨门女将也是杨家将。别惦记你那调门了,你要跟驴比赛啊?
意外惊喜。含氧量很高的青春片,这帮年轻演员真出色啊!周美君的能力非常强,天赋藏不住。边程也好,我以为他就是梨园世家出来的。
以京剧为线索,讲述几个学生在寻求身份认同中的成长,也夹着对父权和传统成功学的反叛。几个小演员都很有灵气,是一个轻盈但不浮夸的青春片。
发生在戏校里的青春片。是有迷茫但热血的青春少年人
睡过去了半钟头,预先没了解故事的剧情,进影厅前瞥了一眼海报,“青春不失声”的宣传语,本来还以为是青春片,完全没想到一上来把重点落在京戏上了,听主办方讲才知道还有“社会性别建构”这个议题,好牵强🤔️。很陈旧的叙事,创作者拿着一个“倒仓”握着不放,对青春期迷茫的叙述上,企图用戏剧元素复杂化情境,但也不是很必要,呈现出“既要……又要……”的效果。更别提,主角的演绎没法让人入戏,边程好像一直是这样呆呆的,木木的,女主角一点惊喜,很松弛的演绎。总体两星吧,勉勉强强……
导演差劲、
四星鼓励。戏曲的味道很对,青春的小情愫谁都有。质感也很好。女老生很不错。
有完成度的类型片。年纪大了看不了热血青春片,哭惨。
不喜欢,看在导演首作的份上给三星,唯一可以夸的只有张驰戏曲已经是足够男性统治的行业了,拍个电影关心的还是男人。他们倒仓他们压抑他们怀才不遇,他们想要男扮女装多么冲破世俗偏见,于是没有空间再去讲述那个常年被叫时哥的女孩想不想女扮男装我更关心唱老生的女孩需要克服什么难题,不想听见“男生才会倒仓”女生只会被偷偷开黄腔,我关心她在这个会把女生赶下箱子的行业还会遭遇什么偏见,我关心那天的约会为什么不欢而散,我关心闺蜜之间后来有没有互相化妆,我关心的都是你们不关心的,是男导演不可能拍女导演也不乐意拍的尽管知道这种爱男惯性不是一部从first短片扩展的电影能扭转的,但我真的没法抛开这些被忽视的不适共情男主那点青春期阴影,更别说演员本身就有黑料ps:片名总让我想起《装台》
凌乱无感情的摄影机角度和剪辑,编织出缺乏说服力的青春友谊故事。红狼大叔你怎么又是这种人设。
一个很好的提案(所以完全理解first影展给予的支持),但可惜最终选择了一条最平庸甚至陈旧的路径展现。
普普通通,没啥新鲜的!就这剧本也能拿奖?搞不懂现在的内地电影节咋就这么的“人情世故”呢,没辙……
借戏曲的壳讲了一个旧的不能再旧的故事,背后仍是那套青春悸动、成长焦虑换汤不换药的拍法,和戏里那套混搭的戏服一样混乱,无因的友谊,无因的和解,无因的热血,压抑的父亲和家庭环境,把所有的刻板印象都贴在了脸上。
2025-5-6 MU5013航班上。
#18th FIRST#把戏曲传承中的观念争执、不同命运的阶层冲突留在上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只留下成长中的欢乐、误解与情愫;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老生班,生转旦只作为成长故事最后的收尾:这种做减法的思路让影片在处理“传统文化”和“性别”这两个复杂议题时少了很多包袱,更简单纯粹,是近几年看到的很少能把这个题材讲得轻松好看的作品。大部分青春戏曲片都是反着讲,让年轻人正面挑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最后在长辈/使命的责任叙事中和解。遗憾的是,既然选择了京剧,且以“倒仓”为题眼,那么声音叙事就格外重要,但是作为外行都能感受到几位演员在表演唱戏上功夫下得很不够,尤其是男主角,这个比较减分。
短片惊艳,长片乏力
#18th FIRST# 倒仓是个坎儿,是小演员成角儿的坎儿,也是性别认同的坎儿。这个题选得巧。但执行层面略显温吞、寡淡。没有尖锐的痛,也没有张皇,一切都清清淡淡的,收缩到一个戏校青春片的格局里。倒仓作为一种上天的筛选机制,其残酷性没有被充分展现;而性萌动又拍得过于干净,少了性意味。既然拍“坎儿”,不如就字面意义的拍,就是几个孩子站在连接着成人世界的大门的门槛上,向外张望了几眼,一切痛、茫然、困惑,都在这几眼之中。周美君挺好啊,可甜可丧,眼神凌厉,有一张有脾气的脸,可以容纳不少故事。
比较简单的故事,算是对京剧的宣传。
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没说明白……披着戏曲外衣的外衣,实则还是无病呻吟无聊青春校园片。
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青春电影。“倒仓”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听着,看着,更像是体现每个人如何经历自己的“生长痛”,起点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