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留下便签,带上麻袋,孩子们的毕业旅行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开场。
游山玩水,吃吃喝喝,不掏钱的享受了成年之后付费的热情。
有人叽叽喳喳贫着嘴,有人懵懵懂懂咋着舌。
前路上是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努力着:挖煤、种树、挑水,生活的不易把旅途的风景装点得分外鲜活;后方的俩无邪小儿,走在了人生的分叉口,注视着前方的泥泞,终归还在所剩无几的清净地里徘徊往复。
旅途的尾声,吉普车里的白发和家畜,犹如人生的责任,召唤着童真引入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路。
发小曾经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聊着一些天外飞仙的事。
那个时候远没有基情和菊花的邂逅,也不用担心腐女同人们欣喜的眼色。
我想把你留在我家里,尽可能多的时间。
你陪着我走亲访友,玩乐嬉闹;我带你见识各色风情,游走体验。
我耍小伎俩,欺骗你多留了几天。
因为我在乎你,我想把你留在我心里。
我知道你很照顾我,舍弃回家的机会也留在我身边。
我们都还小,小到只想在夏日一起畅游黄河。
再见不知不觉中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这样悄然离开了。
你有你的路要走,他有他的桥要过,交点之后面对的必然是分离。
犹记得上课时窸窸窣窣,下课时吵吵闹闹;放学了亦步亦趋,郊游了一前一后。
而今的某天,你们在大路相遇,也就只剩下一个简短的客套;那些过往只留有一个背影的浓缩。
Hey,XXX,没有了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也要一直往前。
纵然我们连招呼都不在,可我知道,我在的某个刹那,你曾拥有。
在清华文图看的,本已是放到第二部准备走了。
却突然听到熟悉的方言。
竟然是我们运城话!
马上百度了下,导演是在平陆拍的,运城市内靠近大山的一个县。
全场观众不断在发笑,我却在内心不断感叹,他们的对白,真真就是我们小时候。
我小时候就是那样过来的,儿童的语言简单,在言语间常常停顿若有思索。
我却不觉得好笑,而是真切的感动,感动到原来自己的家乡可以这样被呈现出来,原来自己的童年也可以这样被再现。
包括里面许多孩子家长的话语,非常真切,人们观念的狭隘,问小孩子的问题常常就是“你爸是做啥的?
”“你屋在哪儿?
”“你在你班能排第几?
”之类的问题。
尤其是父亲打骂自己的儿子那段,把他板凳踢翻,他还在那肆意哭,连哭声都是那么像,父亲的打骂就更像了。
运城人民比较常年在内陆视野狭隘,教育子女都是一样一样的。
只是深深感动于,原来也可以为家乡做点什么,呈现出家乡的面貌。
为导演和家乡致敬。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孙悟空多条尾巴二郎神多只眼睛圆白菜不能和西红柿混放店小二要把顾客的钱找清运城多少县山西多少城黄河流经多少省鹳雀楼上王季凌明日刮风什么向今天涨水几时停滔滔之水哪年清黄河岸边老渔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男娃,多种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有人要票房、冲奥、攒史诗巨著有人只是在黄河岸边走走路走走路,再远远再讲一遍杨戬再借宿一晚明天鱼香扑鼻今夜螃蟹排队上岸没有寻来的奶奶走不完的一马平川走走路,再远远再吃一根冰棒再分罐头一罐再送一颗圆白菜山路再走一遍看奶奶看舅舅看姐姐聊比天还大的天比天还大的天隆隆车过水流山转比天还大的天尘土飞扬各在一边挥挥手就已远追着就追过了童年再见了,杨晋小波,再见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拍的挺真实,虽然有时候听不懂方言,就像让我来回忆我的童年,你也听不懂一样。
片子节奏不快,却没有拖沓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在过一个暑假,只是我在用看电影的时间,过暑假的一些片段。
童年真的挺好,还很单纯,就算有各种冲突,也就那么一下子就能够过得去。
随时随地都可以放空自己,边走边踢路上的石子,蹲在伞下看雨。
边看边想起更多的自己的童年假期。
噢,对了,他们上的是五年制小学,怪不得开始撕书,还一直说五年级毕业了呢。
可惜我的童年,都没有撕过书,后来也就一直没有过。
不过,童年假期的其他生活,还真是同片子里差不多呢,让我重温了一下自己的童年,感谢。
换做以前,估计我是是不会愿意看这样的电影的,看得电影少,很多还是商业属性非常强的电影,华丽的道具,面容姣好的演员,各种浮夸绚烂的情节设置,鲜花浪漫,失忆车祸各种狗血剧情······着大概就是当时我看得最多的电影吧。
所以这样的电影,我当时感觉都不是电影。
可是以后慢慢看得多了,也开始愿意去耐心得去体会这样小众又真实的电影带来的感动······感觉很微妙。
我 觉得我记忆力跟这个最相近的就是岁月神偷了,不过岁月神偷还是没有这个那么真实自然。
说实话,其实片子的演员,感觉大家估计大部分就是当地的村民,因为表演都有点生硬。
最好的就是王小波了,真的很鬼马,很可爱······杨晋也确实能给人那种读书好,内向,但是还是好玩的感觉。
他陪小波去家里,去奶奶家,去舅舅家,都没有主动叫过人,也几乎不怎么释放孩子的玩性,但是去姐姐家就不一样的,还是个小孩子,碰到同辈的人,才敢放得开。
我其实一直都不懂为什么给电影叫这个名字,也不懂这部电影一开始要展示的是什么,不过两个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场景,让我也会为了一把自己的童年,去外婆老家抓鸡,跟哥哥们爬山去抓虫子,最泥堆里打仗······故事中穿插着的小动画也是很暖,是孩子加了幻想创造出来的事实,显得更加有趣。
就这样慢慢吞吞的把片子播完,我到最后上片尾的人名了,我才不可思议的意识到原来结束了。
刚看完还是一头雾水,到最后动画片的小人变成大人,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讲友谊的片子。
仔细回味才想起来,原来他们是两个毕业的朋友,显然以小波的成绩是可能没办法再和杨晋做同学了。
所以片头才有小波一直跟杨晋讲的那些故事,吸引杨晋放假和他回家,而且还在很多次杨晋提出要回家的时候故意拖延,用连哄带骗的方式把杨晋留在家里。
毕竟这是两个好朋友最后的相处时光。
虽然杨晋没有体验小波跟自己介绍的那些神奇的场景,也在好多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但是他最后都选择留下来陪小波。
彼此分享自己的心事,互相坦诚秘密。
杨晋告诉小波名字的秘密,小波也告诉杨晋他姐姐的秘密。
这个夏天,他们对即将的分别都没有言语,但是就是因为心知肚明,才急切的剩下不多的光阴,来陪伴彼此,因为真的可能没机会呢再见。
杨晋聪慧,知识渊博,成绩优异,大家赞美她的估计大部分还是和他成绩有关,可是小波喜欢他的并不是因为成绩。
就如杨晋喜欢小波跟成绩无关,他甚至可以拒绝班主任的提议。
姐姐说出了两个人心里的想法,那证明你俩好呗,两人脸上都有羞涩但是开心的笑容。
他们对彼此的喜欢跟谁聪明谁不聪明无关。
童年的友谊没有杂质,他不会因为你有钱,有个当官的爹就和你做朋友,他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是你才是你。
因为是你,我愿意瞒着爸妈来到一个我不自在又陌生的地方,陪你走亲戚,陪你敲鱼。
因为是你,我才需要使出浑身解数留下你,逗你开心,哪怕假装发脾气让我爸揍我,这样就要不到一块钱,你就能在陪我一天。
因为我真的喜欢你啊,我即将分别的朋友。
片尾,杨晋站起来和小波道别,他们大声说着再见,是啊,就像平常上学一样,我们一定可以再见。
突然想到一个梗,片尾小波被一辆车接走了,我一开始还以为小波给坏人拐跑了,知道后来才知道那应该是杨晋的外婆。
外婆在杨晋的描述中感觉特别聪明,估计又想了什么法子让舅舅带她出来找杨晋。
最后他们要去的就是小波的村子。
大概外婆也知道了他们的优异,所以猜杨晋来小波家了。
杨晋说他会在外婆家呆20天,外婆接到了小波,我想他们见面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杨晋,小波,谢谢你们给我的小感动。
动画和真人插叙的形式,有非常纯真打动人心的部分。
黑猫看到客人来送饼,哧溜一下从房顶跳到奶奶怀里求爱抚的狡黠…小波半夜下床撒尿,才落地就被蹿出的黑猫咬出四个齿痕,奶奶给孙子抹完药膏,抱着黑猫说它是好猫,误以为下床动作太快的小波是坏老鼠才会咬他…田野上,奶奶用细线一头绑住蜜蜂的腿、另一头系在小孩子的手指上,小孩子就这么轻巧巧地飞起来了…也有苦涩和沉重的部分。
给孙儿孙女零花钱的区别对待,可见奶奶的重男轻女;十九岁的姐姐对她才出生就要将其抛入黄河抛弃的奶奶的谅解和不怨…以悬殊的学习成绩差距一齐小学毕业的小波和杨晋,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告别,耍尽了小孩子间的花招伎俩,想方设法地来延长共处的时光…最终杨晋被他奶奶接走,帮奶奶雇三轮车的叔叔对杨晋说,包这辆车花了整整八块钱,他不收奶奶车钱,但是他要抱走杨晋奶奶家的大黑猫,他家最近被老鼠搅不安宁,村民们都说这只大黑猫可厉害…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p.s.在论坛里读到很有趣的一个提问,在回奶奶家的三轮车上,杨晋看着对面帮他们付包车钱的男人,他的额头上突然开了第三只眼,变成了杨戬。
这是什么意思呢?
网友答,导演的解释是,因为杨晋曾被大黑猫咬伤,在他心里大黑猫那么凶猛,当看到大黑猫温顺地蜷服在这个男人的怀里,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杨晋觉得对面这个男人就是打败孙悟空的二郎神,驯服了暴戾的大黑猫。
哎呀,导演的视角太有爱了,比心。
:)
很难用国内现下的语境来定义这部电影,它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故事,却亲切地让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不断翻飞过脑海的童年往事。
充满新意的乡土题材,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情感真挚的镜头语言,让这两个一起玩过的小伙伴,穿过重重岁月走到观众面前,鲜活呈现他们脸上的动人光彩,掀起每个人心中都无比美好的童年记忆。
基调明朗 幽默好玩的返乡之旅在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路上,走着一个会背地名会背课文的好学生,一个调皮捣蛋爱骗人的坏学生。
杨晋和王小波是在县城里一起上学的两个小孩儿,是班里“一对一帮扶”的好学生和差学生。
小学毕业后,王小波要从县城姑姑家回到乡村老家,杨晋给爸爸妈妈留下信说要去山村里奶奶家,却跟着王小波跑到他家里一起玩。
满脑子都是炸鱼、游泳、清水河的杨晋,却遭遇了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
他手里抱着圆白菜,跟着王小波去奶奶家,去舅舅家,去姐姐家。
他见到了黄河,见到了窑洞,见到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引人入胜 一波三折的回家之路在发现小波家没有他说的好玩后,杨晋决定明天早上就去奶奶家。
他让小波给他要一块钱,他就能自己坐车去奶奶家,可兜里装着一块钱的小波,却想尽办法要不成这一块钱。
当杨晋打着大大的黑雨伞,蹲在瓢泼的大雨里,一直在说“要一块钱”的事情时,小波只好从他身边走开。
故事从这里开始渐生波澜,先是矿上打工的邻家哥哥,能顺路把他送回奶奶家;接着是渡口的三轮车司机,能免费把他拉到镇上;最后是奶奶带着大黑猫找过来,让他赶紧回家。
从不想回家,到一心想回家,到回不了家,到终于可以回家了,杨晋反倒又不想回家了,想留下和小波再玩几天。
谁的童年里,没有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死循环,没有过就想这样一起玩的小伙伴呢?
穿插动画 彰显童年怀旧味道电影开头简单的人物出场介绍后,就是一段“炸鱼”的动画,生动还原了小波口中的讲述。
怀旧风格的动画制作,与电影剧情交替穿插,很好地融合了这部电影的乡土气息,带出更多的童年怀旧味道。
炸鱼、大黑猫、小花狗等动画段落的设置,让现实部分的表演更加生动,甚至赋予现实表演更多意味。
在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杨晋跟奶奶说担心小波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候动画中的吉普车开出来,载着小波和一头爱吃苹果的大肥猪,让人不得不会心一笑。
在时光强有力的冲击下,童年记忆早已被我们深深藏起。
我们都知道,爱丽丝永远也不会掉进兔子洞里。
可我们却看见,爱吃苹果的大肥猪,从动画里走出来,成为小波童年最真切的记忆。
运镜娴熟 自然展现童真情怀在电影拍摄上,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自然衔接,行云流水般地铺陈开这一段童年往事。
没有采用快速组接的剪辑手法,而是依靠一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在把握这部电影的节奏之后,自然展现出两个小孩子之间的童真情怀。
在一个移动拍摄的长镜头中,杨晋坐在三轮车上跟奶奶回家,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小波,再见”,小波在车后面边跑边喊“杨晋,再见”。
镜头跟着小波奔跑的身影不断晃动,直到小波停在原地不动,晃动的镜头才稳定下来,与小波一起“看着”杨晋坐在的三轮车开走。
主观视点的自然代入,让人深刻感受到两个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句一句的“再见”喊进每个人的记忆深处,让我们想起那些年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再一次道别自己的童年岁月。
从电影放映后的导演见面活动中,得知这部电影由于经费问题,历时两年多的制作才完成,为这部电影找投资的监制都没拿自己的报酬。
导演对电影品质的坚持,以及“不考虑商业,只管拍好电影”的态度,让我想到侯孝贤那句“背对观众,面对自己”。
突然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好剧本,也不是没有好导演。
只是大部分时候,那些拿到投资的导演总在抱怨没有好剧本,而那些好剧本总是在等待投资的好导演手上。
蓝格子2013年10月13日 北京·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
因为一个人看的话,可能会闷。
节奏比较慢,剧情也不算紧凑。
但一定是部有意思的片子,当大家坐在一起看的时候,细节里不经意的轻快很容易被发现。
一个人坐着看时很可能被忽略的笑点,在一屋子人的眼皮底下很轻松地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会觉得过得太慢,乐乐呵呵地看着俩小孩儿逗趣,做着在他们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留住非常重要的朋友,拌嘴、和好,追车送别。
坐在电影院里,笑得非常开心,其实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导演笑称在老家拍电影是因为特别省钱,其实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拍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片子,这样的熟悉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自信。
对于这片土地,导演一定有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地方,这种熟悉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他表现出来。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对这部片子是胸有成竹的,甚至是有点得意的。
导演的精力集中在他做的片子上,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考虑过市场,导演也坦诚地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种得意真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把生命中认为重要的人、事、地留在了胶片上,然后有点得意地站在观众面前。
世界需要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
坐在旁边的陌生人说,导演能把难拍的儿童拍得这么好,真不容易。
确实,两个小主角不加修饰的方言和表演为整部片子加分不少。
片后交流立刻有观众提议导演说这部片子可以给很多小孩子看。
然而导演说这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儿看的片子,他给这部片子的观众群的定位是80后,小孩儿坐不住,必须看那种蹦蹦跳跳的片子才行。
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这个提议和回答。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虽然不确定效果但是很值得尝试。
导演很干脆地回答说小孩子看不了这种节奏的片子,可是您面对当前这么凶险的市场环境尚且不曾畏惧和退缩,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何不考虑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潜在观众群也许比导演所设想要广阔得多。
不要以为小孩子坐不住看不了这样的片子。
无论怎样的观众,看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与电影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显然可以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处在一样的年龄段,对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心底是存有天然的好奇的。
此外,与成年人观看这部影片的俯视角度相比,孩子的眼光是平视的。
成年人眼里,这些情节可能有欢笑、有怀旧、有感慨,但是孩子们眼里,这些情节的情绪会变得简单但更直接,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这种年纪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单凭这样强烈的好奇与共鸣,就足以支撑孩子们看下去。
面对这样一部有情结的影片,与看上去蹦蹦跳跳的小孩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坐不住的,反而是大人。
因为有不少大人,可能已经无法把心静下来面对两个山西村子里的小男孩的世界里重要的朋友、家人、故事和黄河了。
也许其实就是不敢,因为如果真的认真看完以后,可能心底会遗憾、甚至伤感,所以干脆用“节奏太慢”、“没时间看那么慢的片子”等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或者吝惜心中的一点好评。
对于大人来说,“共鸣”可能变成了一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而对于小孩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份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
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也只有大人想得出来。
也只有奇怪的大人,会有“一个人看可能会闷”这样的担心。
在杨晋和王小波面前,我看到自己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大人。
真遗憾。
杨晋和小波没有提及,我们作为观众却不该忽略:他们已经小学毕业了。
他们学习成绩悬殊,接下来多半不会在同一个学校上初中。
甚至小波是不是还继续寄宿在他姑姑家,是否还和杨晋在同一个城市,都很难说。
一次长久的告别正在默默降临。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小波一次次挽留,一天天拖延,并不仅仅是少年贪玩的天性使然。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长久告别只字不提,却想尽办法延长此刻相聚的时光。
这“只字不提”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有懵懂,也有成熟。
正是一派纯真,哀而不伤的赤子之心。
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是神秘的。
当我们身在童年时,我们不用学习就精于此道。
当我们年齿渐长,却又往往将这一技能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看这部电影,就像温习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那些花招伎俩,无不熟悉亲切,让人会心微笑。
比如说,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强调自己的朋友学习成绩好:“杨晋是第一名”。
只有这样才能换回父母对朋友的认可。
而事实上,在这对朋友的友谊中,仿佛世上并不存在“学习成绩”这回事。
孩子的纯真在于,他们哪怕耍花招,也并不是故意欺骗谁,而只是下意识的维护友谊。
杨晋最后被奶奶带走了,离别就此来临。
小波追逐高呼再见,他们真的能再见吗?
片尾动画给出了答案:杨晋和小波肩并肩,走过黄河铁牛,走过鹳雀楼,走过关帝庙……走遍了山西,也许还走出了山西。
一路上他们身形渐长,从一对小朋友变成一对老朋友。
通过这段片尾动画,观众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怀,最终得到了保护和安慰。
主题不错,但是内容平淡拖沓,少了孩子的天真活泼。再好好打磨下,应该是不错的
我给大家出一道数学思考题
超有共鸣的一部电影,快笑翻了。如果少些刻意的文艺腔,估计会更好,不过我爱这文艺的腔调。你听说过黄河,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诸多省份,却没看过黄河,对它诉说过心事。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都是吃的和玩的,好有趣,连友谊也是可以用吃喝来弥补的。动画部分与现实无缝对接。久违了的土地味,清新
名字很别致,情节也朴质真实,孩子受压抑的地方看着让人难过,动画不算太和谐,有人喜欢,有人则不。
这是一部意淫出来的作品,有那么多的不真实性。
黄河留足濯溪流,童年夏天涩带柔。致我们失去的青春年代。
没想象的好看 但还不错
★★★☆ 應該是《看上去很美》之後最好的兒童片,純真動人且詼諧幽默,不過相對於動畫部份,真人部份還是差了一點,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令人入戲困難,而導演生澀的技巧也讓影片的人工痕跡太重,不過勝在劇本扎實,從孩子的視角看這個世界的一切,不過如果思考挖掘得更深就好了。
有人演技生硬,有人更甚。台词棒读,姿态做做,角色刻板,咱都龙标院线了,就别为了构图强行硬拗站位了。菊次郎的夏天是孩提幻想,主要情节完全动画充数我只想问是素材不够了吗?拿不出的一块钱没看出多少对于友情的珍惜,江湖社会的爹味倒是尽数体现了。重男轻女的平权议题性别男来讲述真不合适,抨击对象还都是年长女性,原来不平权皆因窝里斗合着这下,是彻彻底底界限清明了。情节上的零碎,叙事语言的模仿,强行依靠长台词堆积的感情,我只有一个问题,是否成为好友即是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再吵架,再再和好,背景音中,我目送你去远方?
除了动画部分,其他一无是处,乏善可陈,电视短片而气短。动画部分做的确实不错,偶尔有几分钟宫崎骏的模仿。
非常喜欢。独立电影中难得的不矫情 很多情节麦兜式地幼稚又饶有深意 超现实的动画和结尾更是让人惊叹 不过成年演员一个比一个演的拘谨真是一大败笔。。【散场后导演还冲出来说欢迎退票真是太可爱了。。
演技为零,音乐很赞,动画出彩,片名加分,有人喜欢,有人则不。别的不说,说说小波的奶奶,儿媳妇给生了个孙女,她又打又骂,逼着扔到黄河里去;孙子费半天劲,捉了条鱼,她倒拿去放了生。人命还比鱼命贱,这算信的哪门子佛。
最喜欢的是这个有点装逼有点奇怪的名字
把我看饿了
平淡翔实,黄河边的风景也美。
“一看到黄河,我渊博的知识就变得肤浅了。”“一看到黄河,我肤浅的人就变得渊博了。”这么装的对白从小屁孩嘴里说出来就是特别有趣啊!看得出导演是一个很有童心和幽默感的人,小孩子的纯真与小心机都抓捕得很到位。穿插其中的动画片缺少一些创意,整体看来可有可无,没起到提升影片整体质量的作用。
终于没有基督教了,导演也终于放弃当贾樟柯了。
两小孩说不上出彩,好在渐入佳境,主要问题还是大人演得太拘谨;动画部分不像是创新,更像是因陋就简凑时长。但剧本好啊,未必比朱天文那个差,童年往事难拍之处向来不在往事,而在童年,我相信杨瑾确实经历过这么一个童年假期。
你们大人的演技还不如俩孩子像话么!虽然能感受到导演极力想表达的,可是这种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看《天水围的日与夜》,希望她永远都这样炒菜心下去一样,我也希望这个电影不要结束,希望他们永远就这样抱着圆白菜走在山间的土路,看姐姐,看舅舅,看大伯,看大娘⋯⋯一直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