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异客》*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
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
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
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
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
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
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
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
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
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
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
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
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
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
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
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
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
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
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
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
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
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
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
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
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
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光从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做得挺不错的,情节,流畅度,画面,演员,情感等等,其实都处在一个让人很舒适的观感层面上。
虽然影片情节很平铺直叙,情绪也没有大的起伏,但这种平直的记录中流露出的生命色彩才最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外婆,导演请自己的外婆本体出演,演得真的很好,用最朴实的演技讲最生动的故事,情感流露十分自然,真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整个片子里最让我舒适的情节和氛围也多围绕外婆而展开,有外婆的片段才能感受到生命力、快活和一点点小任性。
喜欢外婆,外婆真是特别可爱的一个小老太太。
也很喜欢很多记录山区自然环境的画面和环境音效,质感做得很到位,能让人心绪平静。
而对环境中渺小的人和他们的动线的展现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生命虽为沧海一粟,但却幸运得获得山川河流宽广的胸怀给予的包容,而不是压迫。
这种融洽的画面带来了安抚的力量。
但扣分就扣在听了一场映后谈。
导演在面对观众时的态度和飘忽的语言组织能力处处透露出不耐烦,而解释的内容让很多看似充满戏剧性的设计的背后逻辑直接变得肤浅了起来。
这种肤浅让人大失所望。
涉及剧透就不过多展开,我对此的观感是我对影片的理解是有点抬举导演的思想内涵了。
多亏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让价值观和思想表达得比较隐晦飘渺,给了观众很大的解读和发散思考的空间,但是是观众的解读让电影看起来深刻,而不是导演本身深刻。
这是听完映后谈的想法,个人觉得还不如不谈。
故乡异客 很难得在电影院线看到的文艺片,公映版听说比起初剪版有很多删减,但是整个电影的表达非常完整,节奏也很舒服。
不同的剧情段落基本是以城市为界限来划分的,从贵州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贵州。
最强烈的观后感就是很真实。
一是每位演员不管是不是有科班背景,大家都贡献了自己最真诚的表演(尤其是外婆,很自然),也和人物本身的设定非常吻合。
二是服化道很真实,老家房屋的样式与布置(一眼看到我童年偶像孙大圣的画报贴在墙上)、吊在梁上的玉米、会在节日来串门的舞龙队伍、牵着牛在院子里走过的小孩、还有土坟,和我爷爷家村子简直是一模一样。
北京的房子就是本世纪初老房子的样子(墙上贴了男主喜欢的电影海报)。
男女主在小树林吵架的时候,背后有个奶奶和小狗一直认真看着的样子也好真实。
三是剧本好真实,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导演本人经历艺术化加工了一下。
喜欢的几个点:1.女性角色从外婆到母亲到晓洁,都是很包容的像水一样的人(晓洁甚至有点过于像一个妈妈了),很温柔但同时又很有韧劲。
2.电影的一些对比细节,比如晓洁和兴贵在老家对外婆提出相同问题得到的答复、经历的相似事件都完全是反的,晓洁看到的明显是更理想化更符合真善美这种普世价值的东西,兴贵看到的是属于自己人、家里人才会展现的更真实的东西。
(看到这里我本来以为这就是电影名字的意思,故乡是兴贵的故乡,晓洁是那个闯入的异客,但是剧情走到晓洁和兴贵重逢那里我又有点不确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对的了。
)3.还喜欢有些转场,比如,晓洁拿着兴贵的平板电脑踏进房间看见了一个孩子(是小时候的兴贵还是她将来的孩子?
),她和孩子向右离开画面后,成年的兴贵又从右边走出来,拿起一个钢琴玩具,开始自己这段故事。
再就是结尾外婆没有顺着鸡鸣按时醒来,但画面左下角的鸡窝里已经孵出了小鸡,死生之间,生生不息,都很有味道。
4. 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很像上帝视角,我甚至觉得观众就像村里或者楼道里的一个雕塑,看着这些人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上演重复的故事,很好玩。
虽然路演时导演和男主演叶麒圣都觉得李兴贵是个不讨好的渣男,也看到有些人评价不喜欢男主人设所以不喜欢电影本身,我觉得有点奇怪。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同一个人也会因为生活经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而呈现出复杂的各种面貌。
电影要讲述让大家信服的故事,就需要真实的人物,从以前的片子看,大家也不喜欢黄世仁、容嬷嬷和安嘉和啊,但谁又能说这几个角色不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呢?
李兴贵性格有缺陷,不是完美的男性角色,并不代表这个人物没有角色魅力,我觉得他的角色魅力来源就是:他像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
再说了,如果观众都因为不喜欢不完美人设的角色而跑去吐槽导演和主演,那接下去是不是电影和电视剧里就只能有正能量人设了,这样就太虚伪太单调,没意思透了。
喜欢看完美人物形象的观众可以去看春晚和爽文,把文艺片留给喜欢的人来评价,各取所需嘛。
对我来说,李兴贵就是个真实的很有说服力的角色。
他和不同女性的关系很有意思,对外婆的亲密,对母亲的怨愤,对晓洁的冷漠与依赖,对前女友的藕断丝连,我觉得他就是在这些女人中间去寻觅他理想中的、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完美母爱,包括他喜欢躺在自己母亲和晓洁的怀里这种细节,都印证了他对女友的情感需求就是一个无限包容的母亲,所以他才不愿意去回应晓洁对他的情感需求。
反过来看,女主晓洁又何尝不是企图在兴贵身上获得自己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过的,名为“在乎我的感受”的一种尊重呢。
这种扭曲的情感关系似乎对应上了电影的英文名,love found,love lost。
兴贵的求而不得形成了他渣男的外壳和别扭的人设,晓洁的求而不得让她在浴室爆发,终于提出了分手。
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兴贵似乎慢慢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和他消极的认知不一样,他好像从自己的壳里走出来了,慢慢释怀,从依赖别人的“巨婴”突然成长为了一个愿意担负起责任的“成年人”(But,这段情节有可能是虚假的)。
当然,生活中的这种人大家会很反感很讨厌,但从艺术呈现上来说,我觉得兴贵是成功了的。
我有点疑惑的一个点是:电影在贵州部分的某段剧情应该就是兴贵所谓的、正在写的关于“一个怀孕的女人从北京来老家找她男朋友”的剧本剧情,我觉得是晓洁单独在老家的这段,但是后面兴贵和晓洁突然因为晓洁怀孕消弭了所有的矛盾,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看起来也不像是真实的。
很希望导演帮助解答一下哪段是那个剧本,还是都是剧本。
最后想说的就是,希望李导不要放弃继续拍文艺电影,《故乡异客》能在一部电影的时长中,讲好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胜过市面上大部分的作品了。
也希望叶麒圣和慈婉彤多拍拍电影,能扛住电影镜头的演员就很难得。
加油!
因为叶麒圣知道这部电影,21年看预告的时候也很期待过会不会是一个很温暖或者有思考的电影,今天看了观后谈来评文艺片确实是带有一定程度上私人的体验,也确实让习惯性分析纯粹的对和错的理科生脑子有点痛苦我在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气的想冲进去暴打巨婴男,在男女主争吵的时候我回忆起了我跟上一个男朋友争吵时他也在说我只讲感情不讲道理,我气的牙痒痒,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毕业确实烦人在观后谈的时候绝大部分女生都很想吐槽男主是个渣男,巨婴,不讨喜,是不是选一个帅气的男演员就是为了让观众没那么讨厌这个角色,这部电影,感觉导演如坐针毡,想当场结束哈哈哈哈仔细在地铁上回忆起导演的话,他想表达的是一种似真似假的东西,女主去找外婆的故事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兴贵的剧本,他或许在剧本里希望他们还因为那个孩子存有联系,所以她来找他,或许他们根本在北京分手,从此分道扬镳我很喜欢导演说,接受一个人就要同时接受他的好和不好,我最近才发现我对很多人的情感都带有爱恨交织的意味。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外婆的午觉没有被中午打鸣的鸡吵醒,我唯一在最后哭了,因为我确实想到了年前去世的奶奶,我确实真真正正同她有过很多感情,但是我也真真正正讨厌她的重男轻女,这或许就是真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我希望女主的一切都是兴贵的剧本,她一切行为化诗意化的举动都是由兴贵杜撰来的,我希望她可以洒脱一点,或许是我希望自己可以洒脱一点。
其实这部影片前面很多细节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做宣发,情侣吵架,男生总是一句懂事儿点行不行,你已经失去我了.....这些在日常情侣中很真实,很细节。
包括这个男主,女主跟他说话我怀孕了,这些对话如果做宣发个人认为是有冲击力的。
还有后面外婆再讲公公给他托梦,梦见竹子挡他路了外婆给坎了,最后一个镜头,是我看完片子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旧记得的,外婆曾经说,公鸡中午打鸣,她有午睡的习惯,可是到最后,公鸡打鸣,外婆再也没有起来...那种平静又慢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外婆静静的走了....很多的细节,一时间整不过来....
《故乡异客》是导演李崧鸣的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作品。
这部影片以温暖而真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导演李崧鸣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
他以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异乡中的孤独和迷失。
通过情节和角色之间的交织,他描绘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生迷航,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导演的独到创意和出色的导演技巧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层次和深意。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精湛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灵魂,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他们的演技以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让人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共鸣和共情。
而《故乡异客》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电影通过一个异乡人的视角,探讨了家庭、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它让观众们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思考故乡对于个体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意义。
这种探讨深入人心,引发观众在观影后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总的来说,李崧鸣导演的《故乡异客》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情感的影片。
他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导演技巧,刻画出了一个关于家庭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佳作。
无论是对电影作品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家庭和身份话题有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基本无剧透 没有辜负等这么久的期待!
很喜欢!
特别喜欢这种带点纪实风格的片子,平静但不寡淡,本子还是很妙的,看到最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回想一下片子中细节提示也不少,还挺值得反复回味的,还好事先没有看剧透,结束就听见有人说这个片子肯定不赚钱,但是真喜欢,配乐也很棒,还有一些观众聚在一起讨论剧情,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今天看完感觉和最初版本的repo里提到的是有些调整的,目前这个版本我感觉还蛮顺的,就是太短了不够看!
唯一的一点遗憾是没有给男主生病期间做一些内心描写,显得男主嘴又毒又任性,但是看着他的脸就能原谅他了吧哈哈哈!
这部片子导演的母亲和外婆都参演了,也用了她们本来的名字,外婆的戏份真的很出彩啊!
演的也非常可爱!
很喜欢她和兴贵的一些互动,应该也是兴贵在片子中为数不多阳光和温柔的时刻,也很喜欢兴贵的一些细节,比如泡澡的时候老是要扔他的蜘蛛侠,还有结尾给牛刷油漆的幼稚行为。
他在和女友,和妈妈相处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不可爱,只有在和外婆相处的时候才能流露出:啊!
他原来会好好说话啊!
的感觉,男主和女朋友事业都不是很顺利,再加上男主的突然重病(生病也是导演的个人经历)让他变得非常敏感,浑身带刺,如果女友没有离开他的话他大概也很难察觉到自己的这些问题,因为从小的成长经历让他习惯这么为人处事了,片子看完有种感觉,其实无论他们怎么去选择,事情都不会按照他们理想的方向去发展,但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现实中的琐事,达不到的理想,以及一些美好的小事都混杂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对于外婆,母亲,晓洁,兴贵,都是一样的。
(电影结束演员名单出来的时候,全体鼓掌,电影节多惯例,今天显得格外温馨)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他的真诚,从最开头的时候就有体现,这是一部深刻挖掘自身的本传记片。
里面很多的细节毫无疑问证明了其大量的真实经历(导演在映后也说了自己一些生病的经历),包括里面出现的野草莓、八部半等作品也辅助佐证了导演的意图。
里面对男主“巨婴”的描写我认为是成功的,也是大胆的。
关于兴贵的家庭、兴贵与晓洁以及兴贵的疾病,一种强烈的、残忍的自我剖析。
这种情感以电影的方式记录下来,可贵,且也许可称之为中国电影的一种幸运。
真诚与切身的体验永远是创作好电影最强的源动力。
片子遗憾的地方,我觉得一是创作目的的不明确。
我看完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前半段是自己的半自传,后半段是为外婆(因为外婆的演员在拍摄完之后去世了)。
这事儿映后也问了导演,首先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想拍自传电影,但制作过程及结束后因为一些原因又想把电影献给离世的外婆。
我就问在剧作角度上,这个明显偏离创作初衷的元素(且明显影响剧作)会让你觉得这部影片的质量下降了吗?
导演回答得很快,具体的回答我已经忘了,大概是说就是想献给她,以及自己。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是我当时并没有想到的一种回答这个其实有些尖锐的问题的答案。
倒也让这个“遗憾”变成了某种避免遗憾的方式。
另一个就是晓洁的处理,我个人是很不喜欢的。
揭露其消失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或者说再利用一下。
简单的消失,我觉得效果并不像导演想的那样“明白”。
虽然已经有个后段现实生活与兴贵剧本故事的重合,但不够,或者说这么处理并不是太有意义吧,相对其他部分来说,这里是我觉得最没诚意的,最像是调动了之前的电影学习生涯里某节课或者与同学的讨论里学到的一种处理方式,懒惰。
况且这种处理本身已经是相当滥俗且无聊了。
关于贯彻全篇的固定长镜头,我认为是成功的,它没有引起我的反感。
虽然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种常常被用来过度炫技的、非常“电影学”的技法,但这部影片确实适合,导演完成得也很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外婆那个演员年龄大了,没有办法拍摄多次。
也刚好了。
虽然在观看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某些“诗意”的时刻,这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因为他足够真诚,足矣。
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比想象中要好。
风格蛮沉静,没像很多处女作文艺片那样过分跳脱或者孤芳自赏。
时间复诵回环,记忆好像也在流动,除了亲人和故乡的山水,其实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真实的。
情节上稍显俗套刻意,靠争吵、分手来推进情节,但是最后归于故乡和幻想的贵州部分还是很漂亮的。
导演有点冷幽默的真诚加分,很喜欢关于晴天丧事阴天喜事的解释,也喜欢剧组对人物心理的尊重。
叶哥贡献了很好的表演,其实有那么一刻我特别想接过话筒跟他说说话,我想问他,你和故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你最理解兴贵的哪部分,又最讨厌他的哪部分?
还想跟他说,你也对自己好一点好不好,没有人教过你也没关系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
但是在我即将要举手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笑了。
黑色的鸭舌帽挡住小半张脸,很浅、很短暂的一笑,我一瞬间就不想说任何话了。
想给你世界上最最自由的、配得上你痛苦的祝福:无论你想要的是什么,我都会祝你得偿所愿。
表达了什么呢?是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爹味么?重复场景的对比有点意思,叙述者的不可靠
两人爱恋让我产生的最大反应就是,这么好一姑娘怎么找了一这人,(ps:坐我旁边的女生时常摇头做无语状)真正有一些深切感受的是两段时空,同一个人完全不同的表达所产生的对人的“感受”和“记忆”的怀疑。最激动和真诚的是结尾的“纪念外婆”。
现实与剧本几次交错编织了对生活与爱感知的丧失恢复、人生旅途得失聚散的完整篇章(也缓冲了不少不适剧情从北京切回贵州后的一段让人很惊喜。我有些明白为什么兴贵是这个样子(我的明白与剧本处理得怎么样是两回事),所以看到当“人间失格”般过往化为今日的创作,当离开那座灰蒙无光生力无存的城市回到来时之地,在亲人身边重新凝聚出人的形态复苏生的力量时,真的会落泪。在蒲黄榆环岛取景好就好在瞬间唤醒死去的回忆,残留在肢体里的失力与再次被刺痛直接加成我对北京段落的窒息(镜头内外“故乡异客”的感受很明显,努力捕捉记录却无论如何摆脱不了凝视的意味。是异客。——————(这是骂人分界线)——————❗️们男编导有事没事就要怀孕一下不如下次自己怀❗️台词(指文本)也是真的,尬得想亖🚬
看过
家庭的失衡,情感的崩析,都抵不过头额的温暖。
一、节奏失衡男主的转变非常生硬,可能导演想表达一个情感与身体都失能的男人随着身体的恢复成为了一个懂得女性的男人?但是外在与内在冲突均没给出答案,莫非是女朋友怀孕让他瞬间成长了?二、长镜头的失效纪录片由于特效导致无法去编排场面调度,对于一部剧情片如果这么做,就是偷懒了,许多情感冲突不如做分切。三、献给外婆?这是一个男主电影,是乡土和三位女性拯救了他?听完导演的回答…改分
想外婆了
很棒。导演加油。文艺青年忏悔录。
全片固定机位,极少数的中近景,以至于演员长什么样我几乎没有印象,表演情绪的细节通过镜头都表达的并不清楚。片中贵州北京观感差别太大,非常割裂。两场男女主重复争吵不休的戏拧巴且无聊。没有意义的长镜头下,演员走位导致大量面部表情被树干遮挡。男主下半身残疾但却拄着双拐不停来回走动。争吵对话的内容显得无比矫情浅薄。影片调度较差,夜转日的戏份在电影院观看让人感到不适。影片非职业的婆婆让我想起《隐入尘烟》的男主,此片中婆婆最可爱。与女主同吃鱼火锅的戏份让我无比动容。
两星给的都是贵州大山深处的风光和风土,男女两主角僵硬做作的表演看得人如坐针毡,致敬伯格曼是伐?《野草莓》是伐?《水浇园丁》是伐?好经典额。
个人本届first 最佳。国内导演越来越勇敢、坦诚,把自己作为方法,面对自己人性中卑劣的部分,尝试和解与救赎。一个人与周遭环境的紧张关系,身上散发出的戾气,实际是自己内心矛盾的映射。这片子里,男主燥郁渣男甚至巨婴的形象,可能很不讨女观众喜欢。把渣男形象呈现在荧幕上,观众越是恨他,越是说明他的勇敢。权当这是一个渣男的“忏悔录”吧。这里有他对女性的忏悔与感激,也有他对与自我和解的期待。他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而伟大的女性,依然坚韧地热爱生活。
真诚真诚
其实还行,玩结构的片子。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以为会有点闷,但和朋友看的时候很有趣,有些地方意外地变成了小的笑点,让片子变得更有趣生动了一些。这部片子看完,因为导演也说整个片子从构思到发行一共是差不多五年,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感觉这部片子确实想弄成悬疑,但有点不太成功,后来男女主在婆婆的房子相遇,感觉时间处理得不是很好。两个怨男怨女,不知道这对男女主为什么会在一起,以及他们之间的爱好像也不是特别能理解,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是啥,两个人分别和婆婆的戏份都很好看,一到男女主,观众都会觉得无趣……而且昨天生出一个很奇妙的想法,在贵州的大山里,在婆婆家一直住着,好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悠然见南山。但可能人永远不可能止于满足这些吧。能拍出来就挺好的,加油~可以带给观众更多新的感受。ps妈妈的戏份也很好
因为映后男主的回答非常败好感让这部电影掉了半颗星
「15th First」我可以原谅导演是笨拙的,可以原谅导演是稚嫩的,我甚至可以原谅导演拍的一塌糊涂,但我真的很难原谅导演自作聪明。当一个导演失去了对坐在影院里的尊重,试图用自以为是的小把戏、抖机灵和假正经来代替真正的叙事创作,我只能为他的职业生涯感到担忧。p.s.今年的First惊人首作单元真的太惊人了,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电影。
导演来映后交流需要很大勇气吧
婆婆加一星摄影美术学生作业水平
看起来蛮舒服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