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 悲惨世界 Jean Valjean + 迪涅主教的一对银烛台 和我一样没看进去书的推荐你们 这部BBC的并不迷你的迷你剧指引光明的主教 可怜的芳汀 恶俗的德纳第夫妇 珂赛特 马吕斯 牺牲和革命快速且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当然这些话都仅仅对这部作品感兴趣的人才是有用的也欢迎交流
电视剧《悲惨世界》分六集,每集一个小时,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后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自我救赎的故事。
本剧改变字雨果的同名小说,可以说是一个融入了法国特定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元素的宏编巨著。
本剧里面涉及到的人性、信仰、爱情、理想、革命等各方面的话题,很多细节描述都很到位,不一而足。
本剧对与主角冉阿让的人物刻画还是很到位的,对于人性善恶的选择,对自我的救赎,对女儿的爱,对信仰的追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于芳汀的人物性格、情绪变化等镜头也是很具有感染性的,还有丽丽柯林斯的颜值也是惊为天人。
但是剧中后半部分对于珂赛特、马吕斯、艾潘妮这三个角色的刻画我感觉还是有些欠缺的,没有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复杂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有些单薄,从而没有很好推动后半段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可能也与后半段观看的时候自己没有很专注有关。
编剧还是给了大家一个完满而带有思考的结局,珂赛特和马吕斯终成眷属,冉阿让最终也获得善和爱的救赎,最后的两个小乞丐是对当时社会和革命的暗示,也符合了悲惨世界这一主题。
本剧第一主题善与恶,冉阿让和沙威多次对话中都进行了辩论。
我一直认为这世上不存在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善人或恶人。
世界本来就不是如此黑白分明的,更多的是处于灰色地带,每个人出生都是一张白纸,然后再往上面涂上各种颜料。
很多时候我都喜欢就事论事,而不是以事论人,事情的善恶好坏是比较好区分的,人则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很多时候事情可以一一区分,但人只能从整体上讨论善恶好坏,好人干坏事和坏人干好事也是常常有的。
另外一个是选择和救赎的话题,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
剧中冉阿让是受到了米利埃主教的感化而选择去恶从善,那么如果冉阿让没有遇到大善大爱的米利埃主教呢?
如果米利埃主教的仁心和善心不足够广大呢?
这里面涉及到从善从恶、救赎与被救的问题。
其实在我们平常人的生活中,这样的大善大恶是很少的,更多的是小善小恶。
于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就很具有指导作用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所以我们在为恶的时候应该想到受恶的人,在为善的时候应该想到受善的人,这可能也是一种共情吧。
还有就是我们生活中会不会这么幸运遇到能救赎我们的人呢,即时有这样的救星出现,也是要我们自己做出选择的。
更多时候还是要反思一下如何自救吧。
关于信仰的问题,冉叔有坚定的信仰支撑他熬过监狱、歧视、不解等;沙威也有他的信仰,即时最后信仰崩塌了;民主革命者也有信仰,才能为革命献身。
这个东西我缺无从谈起,因为我没有信仰,或者说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
泛泛而谈,细节的东西还是要自己细细品味。
由于个人思想的局限,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看到一些修身做人的东西,关于民族、社会和人类的大命题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所以真的是上帝的力量么?
让一个仇恨世界的苦役犯变成一个大圣人么?
我想未必。
卞福如主教的两个银烛台之所以照亮了冉阿让的一生,是因为主教让他发现了心中的善念,从而在他历经苦难的一生中,始终秉承这一信念,对穷人布施行善,对珂赛特极尽全力的保护,在街垒中释放了沙威,在阴沟里救出马吕斯。
上帝一直住在人的心中。
上帝之于冉阿让,是善良和勇敢;之于芳汀,是对女儿的爱护;对于马吕斯,是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珂赛特,是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始终充满期待;对于安灼拉,是对共和国的坚定信念;对于沙威,是在严苛的法律之外,发现世间还有宽恕与仁爱;……雨果把《悲惨世界》中最幸福的结局留给了马吕斯和珂赛特。
也许,是因为这两人是最纯粹的人,他们心无旁骛,永远相信这个世界有爱、有光明,他们不愿意看到黑暗,他们永远向着阳光。
他们是这黑暗世界里的光,是所有人的梦想,代表着所有人心之所向的世界。
也正因为有很多人在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为他们抵挡黑暗,他们才能走到一起。
整个故事从滑铁卢拿破仑战败开始,王朝复辟,路易.菲利普统治法国。
如果放大来看,就会发现君主制下的严刑苛政让百姓苦不堪言,即便国王不是暴君,但君主制的存在,始终有暴君出现的可能。
街垒那一战,公民们以少敌多,为了共和能够实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马吕斯与珂赛特,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幸存下来,得到了爱情,他们是新世界的希望啊,是所有在革命和苦难中死去的人们的希望。
BBC这部迷你剧,唯一让我觉得不足的是,在对冉阿让最后的生活交代上略显仓促,没有把原著中他离开珂赛特的那种痛苦展现出来。
但是剧中他回到了遇到大主教的地方——迪涅,这个让他浴火重生的地方,这个让他发现心中善念的地方,这个照亮他一生的地方。
临终前他望向那两个伴随他一生苦难的烛台,仿佛天使在等待他,上帝在对他微笑。
爱和善良、正义和勇敢、相信光明始终存在的信念与希望,这些,就是上帝的真实含义,就是照亮苦难世间的永恒烛光。
“在此文明的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还借助法律和习俗硬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抑,换句话说,即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
”以上这段话是《悲惨世界》原著小说中雨果所撰写的作者序,这里使用的译本是李玉明先生译本。
从这段序言中不难以看出,作者雨果是格外关注在社会环境下人的道德的问题的。
是的,自古以来人性的教化的问题就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国古代采取了戏曲这种方式教育老百姓要忠孝仁义,对于西方民众来说,以《悲惨世界》为例,在这黑暗的世界中最具有人性的光明的启发者是一些宗教人士,《悲》今天的意义是,如何在神学没落的时代重扬善良的旗帜。
初读《悲惨世界》只是记住了冉阿让和沙威这两个名字。
看过剧后,沙威这一角色引起了不同的思考。
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有毛病,为什么只看到冉阿让过去犯下的罪而不在意当下的善,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
到最后的时候发现他是在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犯了罪就要赎罪,这是他的理念。
冉阿让的善意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之间的差异。
都是善恶并存的,各种特性融合在一个人身上,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就形成了各色人等。
因为对罪恶存在恐惧,旁观者就会畏惧犯过罪的人,即便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
为了免于歧视,欺压,罪人成为恶人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对,只不过是信仰崩溃之跃对没看过原著的和看过忘了原著的或者看了青少儿版悲惨世界的观众,在看到沙威独步桥边,脱帽置棍,满含泪水纵身一跃的场景一定是会被冲击到,我相信每个人此刻都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
作为一个忘了原著剧情的观众,我来谈谈自己对这一幕的感受。
从沙威和阿让每次的对话就看得出,沙威是法律的维护者,然而法律是铁面无私的,法理里没有人情,这也造就了沙威一生的性格和信仰,认为法律裁定的罪恶就是罪恶,这个罪恶无关乎动机,哪怕是因为饥寒交迫偷窃了一片面包,有了恶的动机,人性本恶,这个人所有的举动,哪怕是善举,也是为了掩盖自身的本恶。
法律就是正义,维护法律就是在行善,但他也因自己的正义成为了沉默的旁观者,如劳改营里狱警对犯人的鞭打,暴力执法;成为了罪恶的施暴者,以正义之名行罪恶之事,如明知抓捕芳汀会导致一个婴儿失去母亲而变成孤儿。
但一切的罪恶,都在执法守法面前被名正言顺了谈完了为什么沙威对阿让如此执着(放现在叫cp),我们再来看看最后这幕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之前几次阿让和沙威的交锋,第一次沙威只是瞟了一眼阿让,就知道他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人物,之后从阿让第一次引起沙威注意开始,沙威就开始对阿让的行为开始感到疑惑,首先是监狱内故意砸伤狱警,又拼力救他,之后又勇救被压马车下的马夫,再是阿让亲历法庭认罪,救了一个被警察诬陷的无罪之人。
最后在革命者的酒馆里,阿让救了沙威,并告诉他他的地址,让他来逮捕他,彻底动摇了他以往以来的信仰,即法律是唯一的正义,法律面前没有情理,为了执法可以不择手段。
但阿让的举动让他终于承认,人是复杂的,并不是非善即恶,法律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为了执法而所行的罪恶,也是罪恶。
所以在彷徨的沙威不由自主的放走阿让,回到警局后第一件事就是起草了一份文件,提出了警务系统中应该更改与规范的细则。
这是他彻底认清并否定过去的自己的第一步。
桥边放下警棍,暗示着沙威放下了权力与威严,放下警帽,暗示着沙威放下了高傲与身份。
随之而来泪水代表着沙威与冉阿让的和解,与法律的和解,与自己信念的和解。
但这个结果是超出他承受范围的,当一个人彻底否定过去的自己,认清了自身的罪恶,丧失了信念,又做出了与之违背的事,会使他无法找到自己存在在世的意义,所以他崩溃了,毫无迟疑的站上桥栏,纵身一跃。
名为信仰崩溃的一跃。
沙威的死是重要的,他标志着革命结束后,开启新思想与摒弃旧观念。
是的,人是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洪流的,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不需要国王皇帝贵族,不需要固执的执法者,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没有高低贵贱,一个众生平等的时代。
冉阿让一己之力,让珂赛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剧的结尾,依然有许多的孤儿在乞讨着,被摧残着虐待着。
上一秒还在想,明明结局足够圆满了,为什么是悲惨世界呢?
原来冉阿让是少数,珂赛特是少数,沙威是少数,芳汀、狱中的牢犯、带有偏见的世人、爱占小便宜的德纳迪埃才是世界的大多数,循环在继续,而我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只要简单比比法国最牛的宫殿凡尔赛、英国最牛的白金汉(或温莎),就知道谁水了。
首先还是致敬BBC,只有它还年年拍名著,美国的冉阿让都长腿翘臀一脸光鲜了,英国冉阿让至少尊重原著;其次我雨果老师的名作漫长深重,拍得这么可看是功德。
问题是史诗气质,BBC拍小全球无敌,一旦拍大,就捉襟见肘,以至可笑。
安灼拉竟然很gay,沙威还又gay又黑,你们英国人对gay和非裔有愧,和圣·悲惨世界何干?
天使宝宝一样的珂赛特突然变得阴暗下层,性欲难控。
大概毕竟小岛人口有限,有莉莉·柯林斯这样认真美貌纤弱、还会演戏的年轻演员,不给我上滚娘我都该跪谢了。
多米尼克·韦斯特是我心目中的好演员,但冉阿让需要的不只是好演员、他需要一位伟大的演员,虽然目前也没见哪个冉阿让伟大,只是这个韦阿让太“正常”,如同某精明小心的生意帝国,来到血旗下半裸着领导自由人民的法国面前,顿显可笑。
人文名著的陷阱如此,雨果老师是全球的明灯,他写人也是按这个高度写的,芳汀一定曾发如黄金、齿如珍珠,不然她的毁灭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心痛。
我知道崇高的心灵多半悲伤,我才知道冉阿让如此悲伤,如此无望,他被遭遇打击,被社会法律排斥,被世道人心背叛,他牺牲一切、给了一个妓女的孩子幸福人生,然而换不来信守和忠诚,圣徒的宿命注定孤绝,圣徒的殿堂必然是流干他身上的最后一滴血、粉碎他所有的骨肉筑成。
那句“……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的名言即来自此书,我原谅总是旁观别人的燃烧人生的英国人。
新年伊始,继《战争与和平》之后,BBC又带着重磅名著改编剧回来了!
这次的六集迷你剧,沿袭了BBC一贯的精良制作与大气正剧范儿,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中的失败说起,聚焦19世纪的法国巴黎,主要围绕被压迫、残害的底层人民冉·阿让与芳汀的一生,探讨时代与命运的不公。
熟知这本名著的人,应该已经猜到了,没错,这部最新改编剧就是——《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还是那句话,BBC出品,必属精品。
刚刚开播,就获得了豆瓣8.2的高分好评。
雨果的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界的明珠,更是改编界的常青树。
在长达157年的时间跨度中,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美国用电视剧、电影、音乐剧、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推出了数十个版本的《悲惨世界》。
就连一向热衷二次元的日本人也对这个IP十分感兴趣,推出了平成年代版的《悲惨世界没有终点的旅途》。
由此可见,《悲惨世界》确实是世界级的热门IP。
BBC版的《悲惨世界》阵容也颇具看点。
导演是曾执导《纸牌屋》第四季、《惩罚者》的汤姆·森兰,男主角冉·阿让由曾出演《火线》中警探吉米·麦克纳提一角的多米尼克·威斯特担任。
女主角芳汀则是莉莉·柯林斯,她曾与影后桑德拉·布洛克共同出演《弱点》,凭借其精致、复古的长相在不少影迷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剧中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彼时拿破仑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正遭遇着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滑铁卢战役。
剧中开场就用恢弘、壮观的战场画面完美还原了滑铁卢战役的残酷。
奄奄一息的战马瘫倒在地,不计其数的阵亡士兵堆积成山,血水与泥浆一同流淌而过,忙着啃食血肉的飞蝇与乌鸦映衬着战场的森冷死寂,这样的宏大场面足以体现出BBC对此次翻拍名著的野心与信心。
战马与士兵
倒在泥泞中的士兵拿破仑战败逃亡,依托法国大革命建立起的新秩序也随之崩塌,只有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依旧享有特权。
衣食无忧的贵族们一边寻欢作乐,一边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便利与物质条件,而等待穷人的就只有饥寒交迫的生活,辛苦做工换来的钱可能还抵不上贵族一顿晚餐。
这就是19世纪的法国。
贵族走在街头,对衣着破烂的乞丐避之不及雨果曾在原著中耗费诸多笔墨去描写19世纪巴黎的街景,无论是监狱、贫民窟、下水道还是街垒、修道院,都是这本鸿篇巨作中细腻描写的对象。
《悲惨世界》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巴黎街头故事的主角冉·阿让就是巴黎街头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底层工人。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五年徒刑,又因为试图逃狱,刑期直接累计到十九年。
一块面包=十九年刑期。
冉·阿让的悲惨人生就此拉开序幕。
在狱中,冉阿让遇到了一生之敌,冷酷无情的狱警——贾维。
*原著中也被翻译成沙威。
贾维从小在监狱长大,恪守法律,对所有罪犯都秉持着厌恶的态度。
所以贾维对冉·阿的悲惨遭遇非但没有同情,反而嘲讽他哪怕出狱,以后一定还会回来,而且会坐穿牢底。
狱警与犯人其实同属社会中的下层阶级,但在狱中,狱警却成了掌握犯人生杀大权的上等人。
随意就可以侮辱、打骂。
“你这条肮脏的狗。
”
蓬头垢面,满脸伤痕的冉·阿让就站在不远处,旁观狱警打骂其他犯人。
区区几个下等劳役犯,确实是没有什么人权可言。
一位犯人冲撞了狱警,立马就被执行枪毙,其他的犯人则在一旁跪着观看行刑。
如此荒唐残酷的景象却被贾维说成是在维护文明的规则。
规矩不能被破坏,不然文明就会崩塌。
冉·阿让再次旁观这一切熬完19年刑期,忍受完贾维的各种侮辱,好不容易重获自由的冉·阿让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敞开怀抱,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
但即使是出狱之后,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仍在继续。
因为「罪犯」这个标签成了冉·阿让抹不去的污点。
他从一个勤劳踏实的工人变成了被歧视的恶人,根本一份体面的工作。
镇上的其他人都把他视作可怕的亡命徒。
就连做苦力,都要克扣他一半的报酬。
因为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冉·阿让一度流落街头。
乍看之下,另一位主角——女工芳汀就过的顺遂多了。
在巴黎的街头聚会里,风度翩翩的大学生菲利克斯对单纯、貌美的芳汀一见钟情。
菲利克斯带着芳汀和她的女伴们各种出游、划船、享乐,让这些女工也享受到上层贵族才有的快活日子。
不谙世事的芳汀很快就被菲利克斯的甜言蜜语俘获。
芳汀确实很美“你承诺会对我好吗,菲利克斯?
”“我用生命承诺。
”芳汀在菲利克斯的哄骗中献出了自己的贞洁。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你可能要误以为这是一出灰姑娘与王子的浪漫舞台剧。
旁观者清。
芳汀的女伴菲尔莉特劝诫她不要心存幻想,尤其不要相信那些贵族说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回去娶父母指定的贵族小姐,他们只是玩玩而已。
我们不是淑女小姐,我们是女工。
我们身陷泥淖也不会有任何人在意。
果然没多久,菲利克斯就真的像菲尔莉特说的一样,抛下这短暂、虚伪的爱情回到贵族的世界里去了。
菲利克斯写给芳汀的离别信只留下孤苦无依的芳汀,独自抱着女儿落泪。
未来,等待她的将是更凄惨的命运。
*原著中芳汀因为带着私生女不敢回乡,做工又养活不起女儿,10法郎卖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40法郎出售两颗门牙,最后沦为风尘。
走投无路的冉·阿让遇到了善良、正直的米利埃主教,主教好心收留了他,留他在家中过夜。
第一次遇到好心人的冉阿让简直不敢相信世上居然还有免费的晚餐,不禁开口问道:“这是什么恶作剧吗?
”
米利埃主教信奉基督,所以也用上帝教导信徒要仁爱、热爱同胞那套来规劝冉·阿让,没想到这话让一直遭受同胞冷眼相待的冉·阿让瞬间爆发了。
“我的同胞待我如狗,我要怎么热爱他们。
”“你有分享美酒和美食的资本,你能用钱来买你的善良和慷慨。
”
冉·阿让在监狱被各种虐待,出狱后又流落街头,身上仅有的财产就是109法郎,还是用他19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
这样社会的最底层,与米利埃主教这样有条件、有资格去展示慷慨与善良的上流阶级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
主教那番所谓上帝与爱的宣言,简直是对牛弹琴。
所以哪怕主教好心收留他,冉·阿让还是在半夜悄悄偷走主教的银餐具。
女佣告诉主教,银餐具被偷了但冉·阿让第二天就被警卫队抓了起来,带回主教面前。
主教非但没有计较,反而对警卫队解释,那些银器都是自己赠送给他的,免除了他的牢狱之灾。
如果没有米利埃主教,冉·阿让就真的要和贾维说的一样,出狱之后马上回到监狱,而且要把牢底坐穿。
临走之前,主教还把银烛台也送给他,希望冉·阿让能做个正直的人。
我用那些银餐具和这对烛台,赎回了你的灵魂。
不愧是名著改编,这台词很有深度冉阿让被整个社会抛弃,但米利埃主教拯救了他。
正是米利埃主教这样善良、极富同情心的人才让这个冰冷、残酷的“悲惨世界”多了一丝希望。
就像原著中写的那样——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雨果《悲惨世界》既让人体会到苦难与不公,也让人体会到爱与救赎的伟大,或许这正是《悲惨世界》这本200年前的名著仍旧被反复搬上荧幕的意义所在。
如此深沉、恢弘的原著,怎么才能把这样翻拍出新意,又不失深度,BBC这次给出了满分答卷。
BBC版本的《悲惨世界》把所有重头戏都放在芳汀和冉·阿让身上,把历史背景压缩成人物舞台,把畸形、冷漠的社会隐化成推动两人走向不幸的根源。
接下来再一步步引领观众去旁观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受两个小人物在社会中不断被碾压、迫害的过程。
随时有警察盯着冉·阿让的一举一动在尊重原著的情况下,整体故事很简明易懂,台词也不故作深沉,完全没有观看门槛,不仅人物故事线层次感丰富,连19世纪的法国社会风貌也被一一还原,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
如果你之前错过了那么多版本的《悲惨世界》,这次绝对是个入坑的好机会!
END -往期文章回顾1月美剧爆款多,但最惹眼的却是这部“漫改剧”!
豆瓣9.1,奥斯卡影帝主演,2018年最后一部神剧!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支离破碎的故事,也是如梦般的电影!
《来电狂响》借鉴有趣的剧本,内里却是陈腐的价值观!
葛优带着头发和贺岁片回归,却成“年度最差”!
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悲惨世界》,故事的大背景设置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保留了原著主要情节,开篇第一集就展示了战争过后的惨烈,浓缩就是精华,剧情进展很快,情节紧凑,每一集的信息量都很满,剧版仅有六集,每集1小时,主题突出,真正从精神层面让观众感到震撼和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集最后冉阿让想着既然有人顶替了罪名,就把包扔进了火里,想烧了过新的生活,那个包是曾经抢一个小男孩钱的证据,结果一个硬币掉了下来,就是曾经从那个男孩手里抢来的,他想起了神父,想起了有个无辜的人会因为他而死去,他握着那枚灼热的硬币做心理斗争,这一幕安排的相当用心,剧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细节,人物刻画做的很认真。
跟肤色无关,我只是不能忍受把沙威塑造成这样一个愚蠢鲁莽的笨蛋。
最大的感受是: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不同的地方,几十年时间,几组人物兜兜转转总能凑到一起,就连恶臭的下水道都能遇上故人。
太多一言难尽的不合理,人物因蠢而悲惨,编剧这……
黑人当官,太政治正确了
剧情处理起来就跟沙威一样过于偏执了……
名著改编来改编去,如果没有新的时代印记,就不要再拍了,有意思吗。
全部现场收音 厉害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凸显出汤姆库珀那版的悲惨世界有多精炼宏大,以及音乐剧版悲惨世界有多伟大。甚至比战争与和平的BBC改编还糟糕,英剧=高逼格恐怕已经是过去式了。
芳汀真的美啊,冉阿让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健壮,不过还不错,继续追追啦第4集不看了,原著党表示不行
整体三星,女儿结婚后的情节加一星,总算有个圆满结局。我非常不喜欢圣母型男主,他简直是被那个神父下了降头,还有那个警察,他应该是属于偏执型人格,像丁蟹一样,这种人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变好,作者过于理想化了。
这一版本的芳汀和珂赛特最符合我的想象。然而立意太单薄,出戏和没必要的穿插太多了。失望。
雨果把芳丁写得太愚蠢了,看着烦。让阿让叫那个女管家去接芳丁的女儿,那蠢货居然没去接,气死我了!所有的人都很蠢,不合理的蠢。
芳汀太蠢,她女儿也一样,恋爱脑又自私,害人不浅,基因这东西真是没法子。马吕斯的grandpa有点可爱。65万法郎,阿冉哥商业奇才啊。
除了芳汀的扮演者太过美丽之外,其他的部分和原著相差太大,既然六集的内容讲说不了这部巨著,为什么还要精简。原著中的太多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大段大段的详尽描述,在剧中得不到任何体现,个不用说其他人物的细节刻画,在我看来,这部剧简直就是对原著的亵渎,拍不了就别拍,尽毁经典。
质量真不错,就是马吕斯那演员表情太憋屈lol。。。
同之前的《战争与和平》一样,拍得非常精美,剧情改编有点大?什么时候芳汀真被泡了啊??黑人的沙威看得不是很习惯。个人评价:B+
我对世界名著从来都没有很喜欢
黑人演白人角色是最大败笔。
只有芳汀与珂赛特的美貌让人信服
小时候看过原著的青少年简版,BBC剧版制作得很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