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美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不中看的美食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食不美第一季》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对不起,吃货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

这部“纪录片”的立意很好,试图从有代表性的家常厨房菜色出发,展现不同文化之间既互相碰撞又互相融合的故事。

很少有高大上的菜式,即使有往往也是从家常菜演化来的(NOMA就不提了,至于中华宫廷菜……呵呵),多半是家常也在烹煮的,诸如TACO、烤肉、小龙虾、包子饺子意大利饺子等等。

韩裔主持David Chang是知名饭店创始人+厨师,作为少数族裔主持起来话题没有太多禁忌,必要时候自黑也更容易在“安全范围”。

这是节目的成功之处。

以至于刚播出的时候很多人高喊吊打“舌尖上的中国三”。

其实,如果以“舌尖”为标准,这部纪录片也远远称不上好。

一、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并且期望看到的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这部片子很可能会让你失望——当然你也可以说你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在意文化多过美食的高级吃货。

同《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承载中国人的生活不同,《美食不美》虽然同样是以美食承载文化,但故事的中心始终没有回到食物上来。

重点是:尬聊——关于文化的尬聊。

二、尬聊。

在片中的多数时间,你不要指望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知道这道菜由那些材料组成,他们经过了那些独特的加工,他们的口感是咸鲜还是爽脆。

对不起,这些都没有。

记得在TACO一集中,主持们长途驱车来到号称当地最好的TACO车前,在点单取菜后,他们……居然就边吃边尬聊了起来。

什么,你想知道这家的TACO好在哪里?

有什么特点?

没有的!

绝大多数时候,对某样美食的评价就是,好吃!

太好吃了!

就是该有的味道!

保持了食物的原味/像妈妈的味道。

在E01中,主持们经常聊到不知所云(或者我不习惯他们的聊天方式),在E02中,主创慢慢找到了聊天的方向——文化。

到了E03基本回到正轨,渐渐地即使是聊天也能围绕食物展开了。

三、文化。

尬聊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

这应该说是本片的最大亮点。

TACO?

墨西哥人带着梦想来到美国;Crawfish?

那是我们路易斯安那本地特色美食;炒饭?

美国人觉得每个中餐馆都会炒饭;意大利菜式?

是保持最传统的意大利做法好吃还是美式改良版好吃。

各大洲的美食都有部分在美国找到了融合的方式,这实在是很美国核心价值观了。

主创们还试图游走在种族禁忌和自黑的边缘。

比如为什么看到炸鸡就想到黑人。

文化的冲撞,口味的融合,甚至厨师移民身份的认同,是本片最出彩的部分(我认为主要在E03之后),离开了与家常美食八竿子打不找的NOMA和那位长得像Overwatch里布里吉塔的女厨师,主持们围绕着这个美食在传承与融入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寻根朔源和展开讨论。

但是,肤浅的认知经常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四、搞砸。

如果功课没做足,故事讲多了,难免要穿帮。

对异国文化理解有限可能无法评价,但是到了中国美食部分,可能很多人会有相同的感触,就是,瞎扯淡。

片中除了为迎合美国口味改良的美食请美国人来评价外,对于被改良前的异域美食,多数是请相对local的人来评价的。

但是在中餐方面,作者很神奇地请了一些不知所谓的人。

例如开始由一位长住中国的美国女士带领主持来到了一家估计多数中国人不会考虑的“宫廷菜”。

又或者下面这位痴肥的女士所介绍的中国福州——对不起,700多万福州人民看不起你。

这位号称福州是鬼城的阿姨,我代表福州700万人民怼你不过分吧

说着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理论,当然得不出令国人信服的结论。

我的心情就像:

(抱歉我实在忍不住对于这两位滔滔不绝的女士以貌取人了)尽管这些缺点,寻找美食的过程总是快乐的。

自黑的小胖子也总能给人小小的欢乐。

希望下一季能够继承本季后期的优点。

真的,吃货的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复杂。

 2 ) 美食不美,干的漂亮!

这部片去年就听说,时隔一年终于看完了!

看完才发现这不是想象中的美食纪录片啊,而是一场以食物为线索的美国文化探讨。

这位看起来贱贱的韩裔美籍明星厨师David Chang带领大家,去发现美国餐饮界的当代风貌以及历史形成渊源;同时片子也是这位亚裔厨师,在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但白人仍然处于社会主流地位的国度,在寻找味觉身份的认同。

谈论美国饮食,和正宗基本无关,更多的本土化,是移民的本地适应,以及他们所带去的饮食的融合、变化甚至创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新的风格和流派,也最终造就了文化的多样。

归根结底,兼容并包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重要,但又时而令人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哪,这些终极问题会一直如影随形,提醒你去叩问。

当然,作为一部讲食物的片子,食物本身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深夜看的话,恐怕会忍不住想叫个披萨或炸鸡的外卖吃,尤其对于那些没尝试过的食物以及隐秘的小店,看完也还是会被种个草。

就算那个著名的左宗棠鸡,在中国找不到的一种中国式食物,看完真得也很想试一下。

每次David狼吞虎咽吃东西的场面,看起来可真香呢,但我总觉得他对好吃的理解令我有点费解,因为每次他都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之一。。。

而且有时候他脾气上来口无遮拦非要争个鱼死网破的样子,看着可真想抽他的。

不过恐怕也正是他这种喜欢追根究底决不妥协的态度,才能让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并且他所代表的亚裔一族,才能在美国社会不断争取地位,让非主流的移民饮食文化获得尊重和肯定。

这部片子的制作和创意实在值得夸赞,比如包馅这集,以一场东西辩论的形式展开,看起来相当有趣,最后一集特别版,跑到左宗棠的故乡来寻根,看的实在叫人23333啊。

 3 ) 美国各个文化夹缝中求生存

给不出打分。。

我以为这是一个美食纪录片,实际上它意在探讨美食背后的美国文化。

才看了第一集,我很讨厌🇺🇸那种刻意地being politically right,而事实上,他们加深了各种刻板印象by not talking about it openly..当你讲🇺🇸文化的时候,又要把各个族裔单拎出来讲,so-called文化大熔炉,却没有熔炼出精髓。。

it is quite uneasy to watch them beating around the bush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y & pain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re is a thin line between culture fusion and culture appropriation, you can understand it both ways i guess 可能因为我不是美国人,我也永远理解不了不同族裔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苦痛挣扎,但是对于别的文化的尊重和appreciation,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去探索,也许我会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是就是在这种探索中才能加深了解。

但是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因为你不懂我们经历过什么,因为你没有和我一样的血,所以你没有资格学习我的文化,但凡你用我的文化做点儿什么就是文化挪用了没得跑”。

想要改变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看法,不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你的文化,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认为只有文化包容才能真正心意相容。

 4 ) 【第3集】充满爱的家常菜

第三集主要讲家常菜。

韩国的,中国的,美国白人的,每家的菜谱都不太一样,不变的是,家常菜里的爱。

在纽约时报看过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味蕾,在7岁就已经定型。

之后无论你去到哪里,都会一直保持那样的饮食习惯。

我朋友家的小孩是ABC(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一直喝凉水,什么事都没有,当然水里加冰他会更喜欢。

如果是我的话,我喝一口可能就得拉肚。。。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住校,不常回家,之后开始独立生活,但每次很累或者想家的时候,都会自己做一道爸妈之前给做的家常饭。

和爸妈聊天时,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吃饭了没有?

每次回家他们都会买各种新鲜食材给我做饭。

记得最深的是,我半夜十二点飞回家,爸爸去厨房专门给了做了凉拌海带,虽然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那么多新鲜大蒜,但总体还是很美味(吃完后被大蒜辣的肚子疼)。。。

主持人David Chang和他的妈妈当然,并不是每一家的家常饭都好吃,我是开始自炊生活捣鼓美食后才发现,啊,原来我爸妈做饭是如此之难吃!

原来炒菜要加点花椒爆锅,原来西红柿鸡蛋汤可以加淀粉勾芡,原来清蒸鱼要加点料酒去腥味,原来在家吃火锅要加火锅底料。。。

David的妈妈曾得过脑癌,住院开刀回家第二天后,就给David做泡菜汤,怕David吃不好饭以后如果我有小孩子的话,我会给他们做我小时候吃过的家常菜。

通过食物,让爱传承下去。

 5 ) 不定期笔记。看心情更新中。

第六集:烧烤美式烧烤?

独特性。

【1】adam perry lang:烧烤就是用火做饭,火加上肉。

烧烤是花费时间的。

【4】pit master大会烧烤有多少种风格?

北卡罗来纳烧烤/西田纳西/德克萨斯/田纳西各自所持有的自我限定和对其他的偏见。

从一个简单的命题开始,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自成一派”amerrican bbq的美国中心本位思考。

【3】韩国烤肉banchan:韩国小菜,一种来自皇家的传统习惯韩国烧烤不会被美国人接受为BBQ。

但韩国烧烤的确是让很多人认识到的一种韩国菜,韩国的载体。

韩国烧烤的互动性。

现代性。

文化融合是否对亚裔能够开放。

(《行尸走肉》li终于有韩国小哥上了妹纸啦)【4】哥本哈根的NOMABBQ可以变得很柔和。

是回归明火的烹饪。

【5】北京 街头肉食鸭头鸭脚裹糖吃。

亚洲人总是循规蹈矩的吗?

电视上的亚裔人必须是,有口音、会武功、很安静、或者是同性恋,所以你看,亚裔美国人总是在嘲笑亚洲人。

【6】北京 烤鸭历史悠久。

独特的烤炉结构。

传统的宫廷美食。

注重体验。

程序化。

【7】烤猪长时间的煎熬、等待——得到猪肉的升华除非你发明了火,否则你就不是烧烤的发明者。

如果要做到更好,j就要总是保持开放的思想。

【8】tootsi 老奶奶烤炉大师女性的烤炉大师并不多。

烧烤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食物,周末家庭餐,本地化的,也因此是文化的强化。

【9】日本 烧鸟hakitori备长炭。

肉的脂肪滴落,在火上燃烧产生香味包裹了食材。

巨好吃。

但是烧鸟并不是世界级的食物。

【10】家中的韩国方式美国BBQ

 6 ) 这是一段文化交融的历史

春假第一天,刷完了《不中看美食》(Ugly delicious)。

在看这个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非常多感触。

这个美食纪录片并不是一般的只讲述食物的“下饭片”类型的美食纪录片,一半的时间都是韩裔美国人David chang(他创办了Momofuku 几乎每一个纽约人都知道的桃福餐厅,是在美国非常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和他的朋友们的对话,包括连续三年夺冠全球50大最佳餐厅的Noma 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Wolfgang Park (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Jimmy Kimmel (ABC著名主持人)。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杰克·凯鲁亚克在美国长大的David让我想起了这段引文,他是一个不断挑战边界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静,保守等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片中所有的思想碰撞在David的反叛精神中被放大很多,他就像是一味催化剂,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去毫不遮掩地去面对许多尖锐的人文问题。

他非常讨厌一味地追求正宗,他觉得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全球化的。

“从古至今传统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去评判什么时候一项传统变成了传统。

”食材也一样,“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交叉授粉,很多食物的食材甚至都不会出现。

”他这个人还有整个纪录片最为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于不同的文化在美国的境遇非常非常地关心,因为这个纪录片根本不止是一个关于食物的纪录片,他们从每一种食物中映射出来的东西,这是关于什么造就了食物然后食物又造就了什么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把食物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高度,展现了食物对文化影响的力度之大。

本片的片名《不中看美食》正是由他对于食物的爱的一个体现。

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真的就是丑陋的不好看的食物,这里的Ugly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我觉得更好的释义应该是“草根的”。

这些片中的食物并不丑陋,而是不常登所谓的“大雅之堂”。

不像Natflix的另一部美食纪录片作品《主厨的餐桌》(在这部之前是我第二爱的美食纪录片,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1)。

讲述的全球顶尖的餐厅那样在环境上文化上都位于顶点的米其林餐厅们,《不中看美食》试图介绍的是平易近人的,不是所谓“高逼格”的美食。

我想这也是Natflix让一个亚裔厨师来作为主持人的原因之一吧。

“在美国你不应该把炸鸡和西瓜放在一起。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也从来不知道从来没有想过炸鸡与美国黑人之间的联系。

炸鸡是美国南部的代表性食物之一,我爱吃炸鸡但是我不知道在炸鸡背后的这些事情。

南部各州在南北战争前正是黑奴种植园泛滥之地,黑人在被奴役时可以养鸡,但是不可以养猪和牛。

黑人和炸鸡的联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之后黑人的形象总是和炸鸡,鸡肉产品联系在一起,黑人和炸鸡形成了一种,愤怒,慵懒,低能的吃鸡黑人的刻板印象。

“放下偏见,只专注于食物本身。

”在美国,无论是亚裔的地位还是亚洲文化的地位都不如其他国家的移民。

第七集中华裔学者杨艾伦说到:“可能二三十年后美国人就会像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中国菜了。

”但编辑戴塞丽娜马上说道“:你们想的太天真了,意大利人是白人。

” 在美国大部分人对于中餐的观念就是左宗棠鸡,又酸又甜的美国式中餐。

甚至于他们觉得中餐就是放很多的味精,他们相信你吃完中餐你会因为味精而头疼,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的味精消耗量非常巨大而且就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零食例如Doritos,但是没有人说Dotitos让他们觉得头疼。

我生活的北卡罗来纳位于美国的南部内陆,我刚刚到的时候相当惊异于当地美国人对于中餐的认识,我住家的孩子知道左宗棠鸡是美国特色而不是来自中国的菜的时候简直是惊呆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左宗棠鸡就是中国菜的代名词。

这些错误的刻板印象都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菜是被非常非常严重低估的菜系,最直接粗暴的例子是我买点中国方便面给他们尝试他们都觉得太好吃了,是的,方便面的味道是好吃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中有数以万计比方便面更健康甚至更好吃的菜式,但是他们的认知只局限在了Madison的一家美式中餐厅(在大年三十那天我去了这家Golden Dragen,非常糟糕的炒饭还有甜味改过一切的宫爆牛肉实在是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这些食物在美国变了一个样子其实最深层的原因还是种族的隔阂。

David在片中称赞上海的生煎包为“世界顶级的饺类食物”,还有深入到一个河北村子里面去吃当地大妈包的饺子。

看到这些桥段的时候我真的真的很高兴有他这样的亚裔厨师在Natflix这样一个顶级的电视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去向世界展示和认可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美食纪录片,从小了看是在拍食物,从大了看就是各个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这种全球化眼光的观点是这部片子的灵魂。

 7 ) 这是一个美食节目,也是一个亚裔寻找自己位置的节目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把对于做食物的美好幻想都用去看别人做食物了,这就孕育出了一系列多种多样的美食节目,从大名鼎鼎的Parts Unknown,到 Chef’s table 和 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

而Ugly Delicious不是一个美食节目,它是一个丑食节目。

正像人可以很丑很温柔一样,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对于纽约人来说,momofuku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名字从最开始的一个面店,发展成全美的餐饮品牌并涉及多个领域。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momofuku milk bar的时候吃到cereal 口味的冰淇淋,当时就觉得主厨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

momofuku的掌勺人就是这个节目的主持David Chang,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亚裔,父母来自韩国。

一个好的主厨,到最后都是做概念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oma了(其中一集就是Noma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也在2013年parts unknown里专访了这家哥本哈根的餐厅)。

那么David Chang开启美食的寻根之旅一点也不奇怪。

很开心看到David Chang在节目中探寻了很多中国饮食。

1. 你愿意花多少钱去吃吃吃?

很多人可能觉得用金钱去衡量餐厅的档次很肤浅。

可是现实是,这是人们心中的价位。

同为米其林餐厅,去Per Se(老牌法式米其林三星)的时候可以两个人花一千刀,可是去China Cafe(唯一一家中餐米其林上星)两个人花一两百刀可以吃的绰绰有余。

Masa(日料米其林三星)在FDA查出食品隐患之后,顾客扔络绎不绝,要等很久才能预约到座位。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异?

法国人殖民美洲;日本有钱人移民美国;而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做最苦最累的矿工。

当美国工会抵制诋毁中国移民而断了做矿工的生计之后,中国人开启了餐馆。

这几乎决定了中餐在美国接下来几十年的命运。

节目第七集,David Chang和食物历史学家Ian Mosby一起采访了一组美国白人,采访主要围绕的话题是“中餐中的MSG”。

当被问到吃过中餐身体会出现何种反应后,几个受访人分别描述了如下症状:头疼,缺水,下巴附近感到麻木, 身体出现颤抖等。

而紧接着David Chang邀请大家吃薯片奇多之类的零食,趁大家吃着正开心,David Chang问大家有何反应。

在大家回答没有任何反应之后,Ian 和 David告诉大家这些零食里充满了大量的MSG。

这时一个被访的年轻女性提出:这种反应的差别可能是由于摄入量引起的,中餐的MSG含量和作为零食的薯片相比,自然前者更多。

Ian解释道,MSG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物,美国所有的食品公司都会使用。

当众人哑口无言之时,Ian 和 David问到了受访者对中餐的看法并告诉他们那些吃完中餐之后的症状叫“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跟MSG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这也牵出了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深红区得居民)骨子里的歧视,比如有人讲到中餐厅肉的来源不明,“传言”中餐厅后面的垃圾箱都是猫的尸骨(暗指餐厅用肉不明)等等。

采访的最后,虽然受访者嘴上并没有继续反驳,还是不难看到他们脸上的质疑。

同样,有心的人可以去Amazon试着搜一下亚裔调料或者食材,很多时候会看到下面有人问这里面含不含MSG。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想法让我们看来真是觉得可笑又可悲。

2. 我们能看到中国美食占领全世界的那一天吗?

不要跟我说中国美食已经占领全世界了。

我们的眼中的中国美食和老美得中国美食不是一回事。

即使你在纽约(尤其是曼哈顿岛)去到很正宗的中餐厅,我还没见过不卖左宗鸡的。

我还记得我跟先生去land of plenty(上东区一家还算正宗的川菜馆,给我广告费!

)吃麻辣香锅,两个老美(三十岁左右)走进来坐在我们旁边,问了我们一通我们吃的是什么,里面的食材是什么,味道如何等等等等,最后点了左宗鸡和四川牛肉。

我压抑住了心中的白眼。

除了上述美国人自身固有的“不敢跳出舒适区”外,中餐的accessibility是另一个问题(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好的中国词汇,所以zhuangbility一下子)。

我还记得第一次带先生去法拉盛新世界下面的美食广场买东西吃,他整个人僵住都不会动了,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点。

同理,第一次带他去吃火锅,看了半天菜单,扭扭捏捏的把单子又递给了我,啥也没点。

另一方面,有个好朋友声称中餐只负责果腹,实在是不怎么好吃。

我带她去吃了一次China Cafe,她大呼过瘾并跟我说她对中餐开启了新的认识。

原来她眼里的中餐就是panda express里面卖的炒饭,桔子鸡,湖南牛肉。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食物更容易的,更清楚的呈现在不了解我们美食的人面前,是站在真正的中餐走向其他族裔的阻碍。

从这一点来看,西安名吃走在了前面,在纽约做得很成功,值得后来人借鉴。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餐厅的服务人员英文变好了,这也方便更好的去跟不懂中文的客人介绍我们的食物。

像大董的纽约店从装潢,菜单,到服务人员都是努力奔着上星去的,虽然还处在巨难吃的状态,但是发展的方向是好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从包装上向大董学习,逐渐消除大家对中餐厅固有的成见。

3. 亚裔的位置说的这么多细碎的,再来说点假大空。

亚裔虽然在各个领域都给美国社会做了巨大的杰出的贡献,然而弱势群体的地位还并没有得到改变。

不要给我提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他们比亚裔的发声力量嘹亮多了,最简单的例子,CNN的采访天天各种少数族以领袖,从来没见过亚裔。

曾经有个同事是韩国第一代移民,在马里兰出生长大。

我还记得她跟我说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没什么亚裔同学,她最开始会带妈妈做的饭去学校,比如韩式饭团,泡菜,酸萝卜之类的。

每当到吃午饭的时候,就会有人大叫“你的饭闻起来好恶心”或者“你吃的到底是什么玩意”之类的话,也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吃饭。

后来她再也没有带过饭上学而是在学校买午饭了。

David Chang在有一集里提到,他小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个白人(“I wish I was just white"), 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很多亚裔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的心声,尤其是住在深红区,或者是文化多元性相对狭窄的环境。

这种现象跟亚裔本身的背景有关,比如大部分0代移民不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不愿意参与zz,不积极去投票,这些导致亚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话语权低,zz力量薄弱,诉求得不到满足(相比其他亚裔,中国人更是如此了,因为大部分中国移民是绿卡身份 (无双国籍),无法参与投票,所以中国人也是长期在美国被欺压…伤心)。

可喜的是,随着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成年工作,这些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大纽约经济圈,湾区等亚裔和华人较多的地区。

而且这些人受的教育不再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或者家丑不外扬,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诉求去压马路,去打电话给国会议员,去向媒体发声。

比如加州要限制亚裔入学比例,家长都去压马路了;比如纽约要限制小蹦蹦送餐,华人尤其是法拉盛的华人都去抗议了;比如去年奥斯卡的亚裔小朋友会计事件,也因为家长的发声媒体声讨掀起了些舆论上的波澜。

还记得特朗普上台之后,白左横行。

2017中国新年,downtown的中国城举办新年活动的时候,Chuck Shumer特地参加了活动并发表了讲话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些都是好的事情,是亚裔为自己在美国社会争取更多或平等的权利的最好途径,也是为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情。

然而我们还做的不够。

2013年,Jimmy Kimmel在电视采访美国小朋友,其中一个白人小男孩说杀死所有中国人就能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引发巨大争议,在华人的压马路抗议下,Jimmy Kimmel 最后站出来道歉了。

可是,这个节目是录播的。

试想,如果小男孩说的话是针对犹太人,非洲裔黑人或者拉丁裔,ABC敢播出来吗?

Jimmy Kimmel可以只是道歉就管用了么?

Jimmy Kimmel现在可以在要求zz正确的好莱坞主持奥斯卡了。

在节目第七集的开头,Alan Yang (Master of None的主创)说到一个美国的社会问题就是似乎歧视亚裔是ok的。

在节目最后,他跟David Chang在街头聊天,他说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亚裔出现在荧幕上。

这也是每一个亚裔要做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4. 美国的美食节目最后的最后,我很开心看到Neflix历时几年做了这么一个节目。

真的是受够了白男满世界跑猎奇世界各地食物的节目。

之前看了几集一个也是Neflix做的节目叫Somebody Feed Phil(大家不要好奇去看!!!!

),虽然他本身并没有歧视,但是我记得他每集都要跟父母视频去给他们看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什么杨桃啊龙眼啊之类的。

里面那种猎奇的表情恶心我一脸血。

我希望看到更多亚裔媒体人的身影,做介绍我们文化的节目。

 8 ) 这是一部引发人主动去“思考”的美食纪录片

Netflix 出品质量有保证,快速流畅的剪辑,视角独特的美食呈现,搭配个性鲜明的名厨 Dave Chang,带你感受一把多种文化交融的美食体验。

最早知道韩裔美籍厨师 Dave Chang 是 Momofuku 在多村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张,以及他编辑了一本名为《Lucky Peach 福桃》的美食杂志,主题为“拉面”的初版在亚马逊上居然被炒到了上百美金。

这哥们真的很能说,也很敢,经常直击敏感点,看得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哈哈哈哈哈如果你看腻了那种平铺直叙 Love & Peace 的美食纪录片,答应我一定要看《美食不美》呀!

第一季每集的标题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披萨、塔可、家常菜、虾和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馅儿。

“披萨”那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披萨的8种吃法,包括纽约人最(做)爱(作)的折起来吃,rua成一团的油脂球吃法,以及看上去就“头铁”的脑筋急转弯吃法。

而且这一集对食物“正宗”的探讨也很有趣,“正统拿波里披萨协会”,听上去就像是为营销品牌而服务的,捂脸(*/ω\*)。

第七集“炒饭”探讨了中式美食在美国,直观的展示了中餐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所承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美式中餐到底算不算中国菜?

MSG给中餐带来了哪些争议?

为什么在美国中餐无法像意大利菜那样普及,像法餐那样高大上?

这些问题看上去既尖锐,又发人深思。

这部剧的第二季3月份也上线 Netflix 啦。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不止步于感官享受,而是带着思考和独特视角“偏见”的美食片,那么《美食不美》真的是很棒的选择。

 9 ) 移民文化带来的食物,可以不美,但不可被轻视

短评又写不下了。。。

上上周五到上周二趁着做饭吃饭健身摸鱼的时间刷完的纪录片,看了之后一直对身边的朋友强推。

前几集拍的还束手束脚小心翼翼各种注意政治正确的,后几集渐入佳境,最后两集David Chang终于直抒胸臆,表达了他一直想表达的。

感谢对中餐的理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面向美国人的节目中,实事求是的告诉观众,中国很大,中餐的范围很广,我们有宫廷宴,也有街边摊,远不是General Chicken可以代表的。

最后一集中西餐之间的debate(主要是中餐和意大利菜),也是很客观的观点:没有谁的食物比谁的更高尚,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文明中产生了有共同之处的食物,是一种美妙的巧合。

最后再回到题目,为什么是Ugly Delicious?

因为比萨饼、塔可、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面,都是美国常见的快餐,不贵,省事儿省时。

他们的对立面是Fine Dining, 是前菜、正餐、甜点一应俱全的法国菜、是有着装要求的米其林餐厅。

他们的根在五湖四海,却又在美国有了独特的发展。

不要因为他们便宜,因为他们常出现于街边的餐车、超市的冰柜、装潢简陋的小店就轻视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背后有着不亚于法餐的历史。

如果不能了解他们,至少试着学会尊重他们。

 10 ) 【第4集】小龙虾的传承和更新

小龙虾Crawfish,在美国人眼里,是一个及其小众的食物,只有在美国的南方,比如新奥尔良、休斯顿才能吃到。

美国南方食物出名到专门有歌曲来歌颂southern food,最出名的是Carpenters唱的《Jambalaya》,地位类似于曾经火爆全国的《西安人的歌》。

美国白人做小龙虾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小龙虾放在锅里和调料一起煮上几个小时。

采访人说,新奥尔良的法语区有300多年的历史,不敢轻易打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

相反,新移民越南人就没那么多讲究。

1975年越南战争后,大量越南难民被美国接纳,越南人对小龙虾二次开发,制作出类似国内小龙虾料理,保持小龙虾的原味,煮熟捞出后,加大量的大蒜黄油等调料。

这事引起美国白人的极度不满,在八十年代,白人3K党还专门攻击当地越南裔,不让其在海湾打捞海产品。

(果然,每一个族裔刚刚到美国,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定歧视)

1981年的纽约时报,报道显示美国白人通过三K党,来欺凌越南裔渔民

一家在休斯顿的越南餐厅老板,坚持做正宗的物美价廉的越南食物。

现在,美国各个地方都有越南Pho餐厅,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吃越南米粉。

食物是桥梁,可以连接不同的文化。

食物的更新,也一个大融合的过程。

不管是更新菜谱还是传承菜谱,只要是好吃,都应该让其发扬光大。

PS个人感觉,传统腌制的小龙虾更好吃,更有滋味。

《美食不美第一季》短评

内行带你看热闹

7分钟前
  • 吃 硬
  • 较差

这种片看着就觉得人类还有救。

9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剧情简介是真的吗?“绝不废话”???这他M通篇废话,注意力重新放回食物本身时又被垃圾对话打散。聚焦在美食上的时间极少,对美食的讲述甚至不如b站一些美食up主。烂片,放弃。

1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很差

「美食不美」这个译名好。食物之所以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实体化,是因为但凡是人,无论东南西北,无论黄白棕黑,每天都要吃饭。吃饭,是记录生活、推进人生的方式,也因此连结了做饭人和吃饭人的舌根和神经。作为纪录片很棒的地方在于,他并不连篇累牍地追根溯源,而是仅仅全力展现他所看见的有限的现实。

13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推荐

三星半,对美食本身的展现不够,而且缺乏观赏性。好处是通过美食展现出了很多对政治和文化的诉求。

1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四集弃,感觉网飞的纪录片普遍都差点意思

17分钟前
  • 剪尾鱼
  • 还行

讽刺越南移民的封闭,强加自身观点于他人之上。unacceptable

19分钟前
  • 最好就是忘我
  • 还行

减肥期间,一周看完了。食物这种东西一天都离不开所以带着很强烈的个人(民族文化)色彩。b站就有,趁着弹幕不多看的。

21分钟前
  • 还行

主持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格不太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就批判一番,塑造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钱贱人的形象。如果换个主持人,会到四星吧。

26分钟前
  • 矩阵
  • 还行

喜欢这种小章节式的讲述。David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尊重和包容,同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家Ko太难约了!!!!约到了,吃完了,创意有余但应该不会再去了性价比和整体表演性质过强的冷飕飕的感觉不太喜欢。

31分钟前
  • 翔樹。
  • 力荐

驢肉就能讓主持人高潮了,就這還做美食節目?反正我只是想看美食的,沒想看一個醜胖子表達政治觀點,這個胖子卻能讓美食遜色

33分钟前
  • Arguru
  • 较差

David Chang一个大写的耿直, 对着意大利名厨说tortellini是mini wanton神之好笑。每一集借着食物谈移民谈文化谈歧视,非常好看。

38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43分钟前
  • 么由
  • 力荐

我喜欢主持人!自信!

45分钟前
  • 𓆡𓆝𓆟𓆜𓆞𓆝𓆟
  • 推荐

给每集的片头创意打满分,也好感于每集以食物所引入的侧重点,食物确实是一门历史与文化,牵引着一整个民族史。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外国人无法讲好中国菜,不是在这个菜系里长大,根本不能明白家乡菜系之于国人的意义。P.S:专业的厨师,绝不会跟你说好的炒饭要用隔夜饭。

50分钟前
  • A-sun*
  • 推荐

看了两集 已弃。。

52分钟前
  • 团团球
  • 较差

并不认同李如一称其为美食类的 porn。用日本配料做成的披萨并不是融合菜,披萨是马可波罗误做葱油馅饼的产物,哪种才叫文化自信?

55分钟前
  • sorry打搅
  • 推荐

真舌尖3,文化交流部分很棒,美食部分觉得还可以更多一点。David 长得未免也太像我前 manager 了吧

57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食物是桥梁。

58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主持人粗鲁而狭隘

60分钟前
  • viv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