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以其结构的严谨与视听语言的精致处理,呈现出一种高度完成度。
尽管故事主线简洁——一位视障男子在奔赴网恋的途中遭遇劫持,最终与恋人相见——但影片显然不满足于叙述情节本身,它更关切的是“如何讲述”。
浅景深的运用不仅强化了观众对主角面部细节的关注,也迫使我们进入他的感知世界。
而男主角极具张力的表演,则精准地承接了这种影像策略,在感官受限的框架内释放出强烈的情绪波动。
尤为突出的是影片对视障者感知方式的视觉化尝试——通过摄影机的缓慢游移与模糊景深,将“触觉”视觉化,达成了一种叙述上的感官转译。
这一手法不仅富有创造性,也让观众得以更深切地“共感”角色所处的状态。
影片最打动人的,并非情节高潮,而是数个潜藏于叙事之下的细节瞬间:其一,是男主在踏出门前高喊“Freedom”的一幕。
这句台词在片中只出现两次,第一次近乎孩童般的欢欣,而第二次则复杂得多——其中交织着自嘲、坚持与一种近似绝望的坦然。
这种反复不仅构建了情绪上的回环,也深化了角色内在的多重张力。
其二,是在火车站中,男主闻到一位陌生女性身上的香气并不自觉地微笑。
这一瞬间所承载的,不仅是感官记忆的唤醒,更是“存在感”的确认。
对于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人而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身体感知,或许就是他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的起点。
其三,是片尾仓库中那场盲目摸索的段落。
导演以近似纪录片的冷静笔法,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生物性的恐惧。
在此刻,任何文化意义、社会认同、情感寄托都被压缩至最低限度,唯有“ 活下去!
是的!
活下去!
刻不容缓地活下去!
”此外,影片自始至终坚持以平视视角拍摄主角,这一处理方式值得肯定。
它摒弃了“他者化”凝视,不强调苦难,也不制造优越感,而是以一种平等且克制的姿态,让观众自行建立情感链接。
这种姿态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最值得庆幸的是影片的节制。
导演并未将个体的苦难拔高为宏大叙事,不试图以悲情号召关怀,也不借角色之痛做道德绑架。
相反,它选择让角色作为独立的人存在于镜头之中,让观众看见他的挣扎、自洽与尊严。
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叙述策略,使影片在情感传达上更具力量,也更具现代性。
2022BIFF北影节-20220820对the disabled的生活感兴趣,所以选择这部影片作为我此次北影节的终点。
走在盲道上打着这段影评 试图能稍微感同身受他们一点点点点的确很独特,浅焦让我们感受男主的视角,全程能有清晰形象的只有男主Jaakko自己和最后出现一瞬的Sirta这种视角和音效(搭配大荧幕)确实给予观众很强的代入感,一起着急 一起慌张 一起揪心在男主进入仓库后的那段黑屏中,我闭上了双眼。
恐慌席卷而来然而实际上,感受最深的是无法覆盖的无力感。
尤其在男主倒在仓库口,听着远处铁轨声,无法支撑自己起来,只得大喊“freedom!
”(虽然应该是芬兰语)之时。
看着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各种安危与生活依赖于形形色色的acquaintance和stranger,我只能叹息。
这与我研究《无障碍条例》的感受相似。
在芬兰,有相对完善的assistant系统的情况下,尚且如此,难以想象在其他国家呢,他们如何生存?
如何生活?
然而对他们来说,想要的确实不是这种怜悯。
男主只想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电影与乐队,而非他大吼的“pity!
pity!
pity!
”。
但这 难以做到 难以调整p.s. 结束后看见第一排的轮椅 我愣了一下 不知道ta观后是什么感受呢?
男主得了多发性硬化,查了查名词解释,知道了这基本上就是个慢慢死的病,死之前生不如死。
男主虽然很倒霉,但是他一开始并不是清醒的。
芬兰对待残疾人的保障应该是很不错的,他虽然没有收入,但也不用花钱,药和放松剂是领的,护士估计也是政府派的,然后他爸爸和家人整天关心他,无形中,这些东西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发性硬化患者亚科”的人格,这个人格以前收集电影,现在足不出户,被社会照顾的很好,但内心很愤怒,常常做奔跑的梦。
男主自己讨厌这个人格,就常常用幽默和自嘲的话语企图消解这个形象,他还想建立一个以前正常的亚科形象。
虽然面对死亡,但还不够近,还没碰到死亡冰冷的眉梢。
直到他出门去见女朋友,遇到劫匪二人组,要隔断他的喉咙,他才真真正正的面对了死亡,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也终于把梦中的场景补充完整,自己就是那个坐在轮椅上抽动不止的多发性硬化患者亚科。
男主最开心的应该是策划去见希尔帕的过程,然后这个过程一波三折,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内心震荡,在这个急剧震荡的过程中,他体验了生与死,体验了自由,也体验了爱情。
这就是生命有趣的地方,不见得需要健全的肉体,需要完备的物质条件和精确的计划。
他找到了乐子。
但是考试呢,如果考试来一次这样的过程,得到不好的结果,会怎么样?
这就是电影和生活的区别吧。
在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小”片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也算是不小的意外。
这部82分钟的芬兰电影,导演很资深但不算知名,主演其实只有男主角一人,他本人即是视障人士,算是本色出演。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男主角是瘫痪失明的多发性硬化症病人,为了去探望一个电话中神交很久的同样身患重病的“女朋友”,踏上一段危险旅途。
电影不能算十分优秀,但足够特别。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很平淡,都是盲人男主的琐碎日常,他独自居住,行动不便,只能坐在轮椅上,用手机的语音功能了解资讯,在阳台上抽大麻、发呆、听邻居议论自己,护理员定时来照顾他,让他能短暂地与人交流,护理员来去匆匆,之后依然是一片空白。
他的生活日复一日,循环的重复的黑暗的生活。
幸运的是他偶然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女人,对方也困扰在病痛中,两人每天都会电话联系,聊东聊西,只有这时候他才有机会开怀大笑,说自己想说的话,展示自己收藏的电影碟片,感受到自己还活着。
重度影迷,是编导给男主角的设定,满屋子的影碟、对喜欢的导演和作品如数家珍、对电影话题的敏感和热情,都让这个角色更加饱满、更像个真实的“人”。
这些电影里藏着他生病之前的生活,藏着他对生命的热爱,甚至是他延续生命的支柱。
对《泰坦尼克号》的厌恶、对约翰·卡朋特的喜爱,是他与“正常生活”的纽带,留在记忆中的人物和场景让他偶尔能感受到,世界还在,他也在,即使吉光片羽,足以成为活着的证据。
“泰坦尼克号是史上最昂贵、最做作的大烂片,结果还有很多人去看,所以我决定绝对不看。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情绪激动,生机勃勃。
电影到底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在回忆、感受、评价、思考,重要的是有人听他说这些并给予反馈,人与人、男与女之间的情感连接让他跨越了身体的障碍。
电影和“女朋友”成为两种证据,证明一个足不出户、下半身瘫痪、眼睛失明的男人也是人,也要活下去,也要有希望,也拥有希望。
所以,当听说她要化疗、很恐惧的时候,他想去她的城市看她,他想鼓励她,更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朋友和希望。
电影的后三分之二是男主角的惊险旅程,前面铺垫的文艺片气质转而成为类型片风格,男主角自己打车、乘坐火车,下火车后被急于还债的年轻人绑架,威胁他取出银行卡里的所有钱,他与绑匪周旋,通过聊天取得同情,最后绝望时把心中压抑的委屈和愤懑倾泻而出,对方终于不再执着于他的钱,把他抛弃在不知何处。
他当然知道风险,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他独自出行,何况是穿越到另一座城市。
对爱的渴望、对活着的渴望让他战胜恐惧,甚至乐观地估计只要有五个好心陌生人的帮助,他就能打车、进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打车,成功与她见面。
但兴奋的心情从轮椅被推上出租车开始就逐渐被未知带来的恐惧掩盖,这一段的表演非常精彩,男主角靠表情和呼吸表现着自己的紧张、焦虑和恐惧。
出租车上和火车站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离他那么近又那么远,他一直处在被支配、被安排的地位,常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贯穿全片的浅焦镜头也让观众感受到类似盲人的受限视角,周围一切都不可知,只能把自己交给命运。
独特的摄影确实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除了男主角的脸,所有其他人物和背景都是一片模糊,对于盲人的世界,普通观众不再只是观看,可以进入、体会,感同身受。
从男主出门到男主与朋友见面,紧张的情绪持续了50分钟,当绑匪离开,男主摸索着离开却不慎倒在路边,他开心又难过地大声喊着“Freedom!
”这里对《肖申克的救赎》的戏仿有趣又有深意,既延续了角色的人设,又让所有人与角色一起把压抑的情绪和重回人间的欣喜抒发出来,长舒一口气。
在善意路人的帮助下,男主终于见到了电话里的她,她也成为了这部电影中第二个清晰露出形象的角色,也许这是导演最温暖的设计,他终于见到了她,我们成为他的眼睛,帮他看到了她。
电影的片名很有趣,“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看完电影后其实能感受到,故事和《泰坦尼克号》没什么关系,“盲人”也只是一个身份,“人”才是核心,“一个人”如何在绝望中活下去,如何感受爱与恐惧,如何面对未知与虚无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心盲比眼盲更可怕。
哈哈哈哈哈哈这朴素的电影名,我在上海飞赫尔辛基的航班上看见这个电影名的时候真的噗嗤一声笑出来,这是什么看上去就是好莱坞大烂片的电影名啊!!
我真的太好奇了!
于是忍不住打开了!
结果!
大!
错!
特!
错!
啊!
首先这居然是一部芬兰电影!
(怪不得在上海-芬兰的航班上能看)然后!
他一点也不烂啊喂!
影片其实讲述了一个肌肉僵硬的盲人因为太想见同样身患绝症的网恋女友,终于在中了大奖之后鼓起勇气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往几个小时火车以外的女友家去见她的故事!
听上去好像也不是很吸引人是吧!
但是!
但是!
他居然是以男主这位僵硬的盲人视角拍的诶!
全程怼脸拍,能看清楚的只有男主的脸哎!
其实一开始我会担心一直是这个视角会不会觉得很无聊,但是整体的镜头语言让我整个沉浸在了盲人的角度里,真的略有体验到盲人的生活。
他们的那些无助,但是又不希望自己被当成异类而帮助。
以及像男主这样坐着轮椅的盲人出门有多么的不容易,但是他又多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费劲全力,就只是想走到他女友面前,“看看”她,拥抱她!
整个电影对于男主整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做一次深切的分析和解读,真的沉浸下去之后,就会体验到他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未来的绝望和那种在生活中拼尽全力的挣扎和无助。
看到最后当他最终摆脱抢匪,被好心人送到他女友面前的时候,看着他们头最终碰在一起我真的泪流满面!
北京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真的实至名归!
看完电影我真的久久不能平静,好在飞机上还有用积分换的免费WIFI,我就立马全网搜索了起来。
因为电影最后有提到男主的演员本人其实就是相同病症下导致肌肉僵硬并变盲的,所以我搜索了演员的资料。
在看到他坐在轮椅上出席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我突然get了,真的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演出男主这个人物吧!
虽然故事不是真实故事,但是这样的人群却确切的存在,并且他们身上有更多故事。
这真的是今年到现在为止让我真的大受震撼的电影,真心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他!!
超级强烈的推荐啊喂!!
上一篇《相爱相亲》简评说,电影应追求简洁如钻石光芒的效果。
结果,这样一部电影就来了。
昨天看的《长调》从标“想看”到“已看”,历时13年,我这行为也是一个“长调”,而今天从这个片名跃入眼帘到我开始看片,中间隔了不到一小时。
看简介就感觉这是我喜欢的片。
果然。
电影导演工作的根本在于视听语言的使用(“怎么拍”而非“拍什么”)。
而此片真是视听语言的震撼。
怎么表现一个盲人的内心世界?
此片倾其全部之力只完成了这么一个单纯的任务。
全片大部分时候几乎都是大特写怼盲人脸。
全程环境性因素失焦的浅焦镜头营造盲人在现实空间里的迷茫与无助。
声音则异常丰富。
包含从现实性的声音到心理性的及病理性的声音感知。
在用一切视听手段让观众沉浸于一个盲人所感知的世界时,故事虽然极其简单却又扣人心弦:盲人男主角为了安抚得重病可能会死去的心爱的残疾女网友——也是他已爱上的对他生命有重大意义的异性,他决定独自走出家门,踏上奔爱之旅。
这是一趟充满风险的旅程。
果然,电影的关键情节设置为他在火车站被一对抢劫犯劫持,其间发生的纠缠与九死一生的情节,使此片有了一些类型片的惊悚元素。
增加了电影后半程的紧张感。
整个影片只有80分钟左右,最后两个有情人终于见面即宣告电影的结束。
虽然情节设置相当简单,但视听语言的巨大张力,令观众整个观影过程都并不平静,感受男主角内心的喜悦、焦灼与无望,牵挂他的命运。
在我看来,这样的电影,才是充分利用了电影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看此片也令我想起娄烨的 《推拿》和法美合拍的《潜水钟与蝴蝶》。
都是在处理类似题材时充分发挥了视听体验方面的震撼效果。
另外,当爱情发生于一对普通男女之间,往往令人习以为常,当它发生于本片男主角这样的弱势者身上时,当电影展示他以生命洪荒之力去拥抱爱情时,则爆发出惊人效果,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该忽略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热爱跑步的人坐上了轮椅,喜欢电影的人却再也看不见,生活还能比这更糟糕。
01男主的世界是主观视角,周围人全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因为瘫痪导致眼盲,男主坐着轮椅独居只为勉强延续生活。
自嘲自己过的是土拨鼠的生活,日复一日未曾改变。
只有女友的电话,是每天早上叫醒男主的闹钟。
看不见眼前的世界,男主只能靠曾经的记忆填补模糊的生活。
作为资深影迷,男主总是三句话不离经典的电影人物和台词。
看过的众多电影成为男主的精神依托,这是他和世界仅存的些许谈资。
既然看不见不如代入电影人物,无聊的生活才能好过一点。
只要跟别人说起电影就不怕没有话题,不放过身边的任何一个人。
男主是恐怖片大师约翰卡朋特的忠实影迷,喜欢《异形》里的蕾普莉。
女友就是男主心中的蕾普莉,最想和她一起看约翰卡朋特的经典名片。
-《月光光心慌慌》和《纽约大逃亡》总是戏称自己的护工是安妮维克斯,史蒂夫·金的小说中有虐待狂的护理师。
要是不喜欢,还可以切换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拉契特。
不定期更新人物设定,才能打破一尘不变的生活状态。
-拜拜,沼泽怪物(DC漫画人物)《泰坦尼克号》是女友最爱看的电影,但是男主从没看过。
男主觉得这是卡梅隆史上最昂贵最做作的大烂片,人都跑去看他偏不看。
女友并不想成为杰克和罗丝,虽然想成为冰山,还是当个泰坦尼克号比较好。
我也是一个没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
我不相信这个爱情故事所以一直没看。
02离了电影,生活总是一如既往地糟糕和不便。
平时只能坐着轮椅在家里转圈圈,跟女友打电话打发时间。
放着音乐隔空跳舞是两个人独有的恋爱方式,反而不受任何限制。
在脑海中想象的场景正是《遇见你之前》中的名场面。
父母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实际是怕他想不开寻短见。
-我还活着从卧室走到阳台,是他每天去过最远的地方。
在阳台放风时总是淹没在邻居们的闲言碎语。
大概是嫉妒男主有合法购买违禁药物的资格。
当得知女友病重时,突然间打破日常的固定模式。
害怕意外来得太快,男主决定立马见面。
毫无疑问,这是他生病以来做过最疯狂的举动。
即使没有人同行也要出门,男主打算一路找陌生人帮忙。
-你是崔维斯毕寇当他迈出家门的时候,在车上高呼自由,心情无比激动。
出租车司机送到火车站,火车列车长接棒送上火车。
在站台遭遇小偷,还好反应及时没有丢东西。
结果小偷跟着他上车,坐在他对面打算从他身上谋取钱财。
一觉醒来即将到站,却没想到路遇歹徒陷入困境。
经过一片黑暗的隧道,堪称人生的至暗时刻。
男主正在经历一场《冰血暴》里的绑架案,但他不忘挣扎求生。
女朋友家近在眼前,劫匪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到,他却只能在这里默默忍受凌辱。
讨厌别人同情他,这个危险时分只能卖惨博同情才能保命。
离开坏人之后只能独自挣扎,可是呼救也没人应声。
艰难前行的途中再一次摔倒在地,在绝望之中低声喊出“自由”。
即使没人及时搭救就此丧生,这也算是一种解脱。
从此,男主将不再饱受病痛和精神折磨。
在梦里那个奔跑的他停下脚步,回头看到坐在轮椅上颤颤巍巍的自己,他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好在路人遛狗遇到了男主,总算来到了女友家。
所有人都是模糊的身影,只有女友的脸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虽然对这个世界没有多少留恋,但还有值得反复咀嚼的好电影。
不能说故事有多么扣人心弦,全靠男主的人物魅力撑满全片。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全篇都在跟随电影主人公亚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毫不夸张来讲亚科的亲身经历活脱脱的演成了或者成就了这部电影。
电影主人公亚科的扮演者佩特里·波伊科莱宁太有感染力,深深地把小编给打动了。
片中,他是一名患者,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导致双眼失明,胸及以下的残疾让他成为了一个植物人,面对每天邻居对他的是非议论、父亲对他疾病上的每日问候,居家护理员对他的“束缚”。
影片只是简单明了、只言片语、轻描淡写的几笔来描述亚科是一个爱好电影和收藏DVD影碟的发烧友,全然没想到这故事的背后,他却是一个为了自由挣脱家庭的“束缚”不枉留下遗憾,不顾一切远赴1000公里之外,为找到网上的女友而埋下伏笔。
在出租车上、在火车站、在女友家,他就像是个孩子一样,多么渴望自由。
但是命运对于每个人来说却总是不顺,在火车站他遭遇了盗窃的小偷,到达目的地却被小偷带到一座废弃仓库,拷问他银行卡密码,同时将亚科滞留在废弃仓库,好在之后遇到好心人,帮助亚科找到其女友,故事才圆满画上了句号。
强烈表达了导演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于盲人的冰冷无情和漠视,表示了深深地谴责。
导演多次运用亚科的个人镜头,其内心独白是影片一大亮点。
看到亚科与病魔顽强抗争;面对命运不公勇于迎难而上;为了见女友远赴1000公里外也得见上最后一面,观影完毕后,小编不觉得亚科有多么可怜,而是感觉被这样一个顽强生命力的人,赢得了观众们的尊敬和钦佩,因为他做了一个常人都不敢做的事情,敢于挑战的事。
如果10分满分,我会给这部电影8.5分,因为小编的心情看完是十分沉重、百感交集,这个人物同时教会我们很多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好作品,很赞!
很新奇的观影体验,全片基本怼脸拍,而且是男主一个人的脸,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也都是虚化的,最大程度模拟了盲人的视角。
但除了一个新奇的观影体验外,还剩什么?
男主当然可以有这样一趟的“自由之旅”,毕竟刚出门坐进出租车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单词是freedom。
但是出发的动机好像没能完全说服观众(至少无法说服我),前两天的通话给人的感觉是男主并不着急去见网友,甚至是有一些逃避和退却的。
当然,网友不得不去做化疗是一个去见面的原因,但是这里是要一个失明+轮椅的人在没有旅伴的情况下立刻出门,而且助理也答应了下周可以陪他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冒非常大的风险立刻出门。
那这个出门的动机需要非常的强,前面的情节和伏笔要足够,显然这里并没有。
男主中奖那里以为会是个黑色幽默,结果真的中了6000欧,也是种反套路?
再说路上被两个小混混绑架,可能是我太不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居然一番真情流露就使得小混混放了他?
然后,开始被小混混绑进去的时候,电影黑幕了有差不多一分钟,营造出一种对后面发生事件的未知感,也让观众感觉绑进去的地方应该是隐蔽的,轮椅不容易进的(配音出现很多下金属碰撞的声音)。
但是小混混把男主放了后,男主几下就摸索出来了。。。
包括结局,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猜真的有女网友存在吗?
真的可以见到吗?
结果还真是突破“千难万险”见到了。
除开拍摄手法,这就变成了一个非常俗套的故事了。
总之,导演设计了一个脱离现实的俗套故事,再来为某种现实问题呼吁,这是行不通的,观众也是没办法共情的。
无论电影的立意是什么,或者有多高,最终还是得把故事讲好。
当然,电影中一些台词,类似蝎子乐队的梗都挺好笑,挺有意思的。
但还是那句话,先把故事讲好。
亚科由于多发性硬化症失明并下半身瘫痪,他每天被困在家里,和诸多收藏的影片为伴。
他认识了一个罹患绝症的女人,他们通过电话恋爱,相互陪伴。
女生的病情加重,促使亚科决定要去见见她,无人陪伴的他踏上了未知的路,遭遇了抢劫和意外后最终得以见到了心爱的姑娘,送给了她未拆封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但很惊艳的作品。
全程浅焦镜头大特写,试图模拟出一种盲人的世界的感受,使观影体验非常特别。
简单的剧情,大量关于电影的讨论,主演的心理和表情的描写,特别令人着迷。
他大喊着freedom的样子,接到电话的兴奋,发现被人绑架后的小聪明,最后真情实感的咆哮和见到爱人的眼泪,这一切都太真实了。
无论是他说的“可怜一下谈恋爱的男人吧”,还是咆哮着说“你根本不知道我们活着有多难”,“只是同情同情同情”都让我意识到对于特殊的人群和群体,也许他们之间真实的爱与关心尤为重要。
他们都挣扎在生命的边缘,每天吃药是机械的闹钟,他们互相之间的陪伴的力量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
完整的爱和互相理解的语言中包含的有趣的灵魂和浪漫,也是只关心他们残破的躯体的其他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也因此在最后两个人想见的画面格外的感人。
这么小的故事里却饱含了一个重病之人的全部的热情,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故事啊。
在他的世界里,他希望能获得尊重,去和他聊电影和乐队,而不希望得到同情,去问他今天去哪里怎么去吧。
主演本人就是一个因多发性硬化症致盲的人,他本人一定也尽力了很多的痛苦,但今天的他拥有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作品,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同的人生吧。
这个电影的妙也许就在于用小故事小冲突讲了大爱和人性的魅力吧。
形式远大于内容
毫无看点 一个人唠唠叨叨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盲人视角追爱公路片,采用视听手法将文爱具像化表达,切身体验电影世界中影像与声音的叙事魅力,在盲人世界感同身受。
请可怜可怜一个恋爱中的男人吧……太难太苦了,但还得继续活下去……
不好评价,故事一般,北影最佳电影不太应该,导演和摄像功力很深
终于有电影愿意探索视听语言了呜呜呜
模糊的视野里,只有深爱的人才拥有清晰的容貌。
【芬兰】从片头片尾的设计,再到选择的完全以主角展开的视角和虚焦;处处都体现着对视障患者的关怀以及尊重。他们的每天,如“土拨鼠之日”般重重复复;吐槽着《纽约大逃亡》,“Jack Rose二选一”的无趣问题;男子快人快语的自嘲与从开篇就赢得好感。真正踏上路,他痛诉着障碍依然在这,再到迷惘与重新拥抱…他们的感情并没有随着视觉的抹去而消失。这是在抛出了一个危险的悬念之外,插入的最温柔的关照。
一半爱情片一半惊悚片,两个部分比较割裂。除一个镜头外全部浅焦,很有效地模拟出盲人视角,但用法单调了些缺少回味空间。迷影梗大大拉近普通观众与盲人主角的心理距离,更易于共情。人类社会不行,只能依赖同病相怜的个体或是(比人更)通人性的动物。7/10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也是它意象里“鲱鱼罐头挑战”的一种变体——大幅放大一种感官体验。在全程怼脸浅焦的形式下,模拟致盲的效果达到了,而盲人群体的至关重要的听觉也因此被放大。注重听,弱化视,这就是本片最拟真的视听语言,也是其形式感的支柱。剧本虽然有充实的“游戏时间”,可是到第三幕的高潮却感觉差了口气,最后留白的处理只能见仁见智了——像我这种审美水平的观众可能仍然对“在电影中看电影”的俗套式影迷煽情喜闻乐见。不过,开头的盲文形式属实是让我觉得有些用力过猛,盲人看不到也摸不到,普通人看到了也弄不懂。
剧本很差劲
非常独特的观影体验,全程中景与特写,长焦浅景深,只有男主以及最后女主有清晰的正脸,而在焦点之外,画外音却从未缺席,特别是出门之后显得更为更要,声音是指引,同时也是危险,导演在视听上真正做到极致,氛围营造得很棒,而这样能够让观众更贴近男主的视角来进入他的世界,他的压抑,无助与绝望才能透过影像传达到我们的心里,一个不愿看铁达尼号的盲人,却是个坚信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带着无比的勇气跨越城市去寻找爱。8
极度压抑下的极致浪漫.
穿越城市来看你。
BJIFF2022|形式大于内容,最佳编剧略水
看睡着了,故事和画面都不吸引人。
故事挺有趣的,但也很郁闷,欧洲的治安环境这么差吗?窃以为对男主电影迷的特点其实可以进一步刻画。希望多一些关爱特殊人群的有趣的电影。
北京电影节了解多一种人生吧,希望你们能意识到自己还挺幸福的
27/7/2022 @ Palace IFC [euff]。形式大於內容,劇本太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