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菊次郎的夏天》来对比,也许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因为最近看了这两部电影。
粗略地都归为日本文艺片吧。
《母亲》里面,原田真人可以把伊豆的林中景色拍得如此惊艳。
也借着12年技术进步之利,在画面方面胜了北野武一遭。
宫崎葵也是难得一见的清新少女,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时间跨度渐渐成长。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时而清醒,时而俏皮地用言语惹家人生气,却总是念兹在兹地记得儿子小时候写的诗(俳句?
)。
最后一段情节,拍到三个人在海边,儿子背着母亲走在海里,因为母亲怕海,却想看看儿子曾经游泳的海。
电影的动情之处,也确实很动人,却始终抓不住那根容易走神的神经。
也不知道是衔接得不好,还是故事性不强,还是缺少几个让人可以久久地凝视的镜头。
最终,似乎也没有达到北野武的高度。
电影是我的母亲,却以父亲弥留之际开始,以为马上就转到回忆儿时的母亲,岂料从头就到就是痴呆的老母亲,渐渐丧失记忆到最终离去的几年间的各种可有可无的琐事。
片子很慢长,镜头很沉重,但后半段一段母亲和儿子在后院闲聊的戏还是抓住了我的心。
几乎完全失忆连眼前的儿子都已忘掉的母亲和儿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突变老母亲拿出一个陈旧的小盒子,取出一张发黄的纸,反复读儿子小时写的作文。。。
母亲最终平静逝去,片子没有一丁点过度渲染。
时至五月,又到了一年母亲节的时候。
这一天为了歌颂母亲辛苦孕育生命,教子成长,屋外草长莺飞,屋内笑语盈盈。
但与我而言,每每到了举家欢庆的时刻,总会令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
自小与父母并不亲近的我,虽说不至于做出离经叛道之事,但与家人在一起,却也总显得格格不入。
长大后,虽知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却又总是无法自然地表达情感。
临近母亲节,本来心想着到底该买些什么礼物送给母亲呢,一来二去,竟有种做任务的感受,心中不免难过起来。
带着这种忧愁,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记我的母亲》。
再次看完这部与此刻心情遥相辉映的电影后,心好似被什么温暖了,原本一直紧紧不放的执拗好似松了一些。
《记我的母亲》记述的是畅销作家伊上洪作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
由原本执着的认为母亲抛弃自己,到误会解除,母亲离世,整个故事简单却又深刻,让人不禁反思母亲对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人终有一别的已知结尾中,又该如何与母亲度过剩下的时光呢?
电影《记我的母亲》改编自日本作家井上靖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
导演原田真人与原著作家共同担任电影编剧。
剧中演员表演细腻精湛,深深打动观众的内心。
电影画面绝美,每一帧停顿都足以构成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配乐优美而舒缓。
电影更是获得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的提名。
豆瓣评分高达8.7分。
01.母与子
二战期间,母亲把年幼的洪作留在伊豆上学,由亲戚代为照顾,而自己带着两个女儿远赴台湾去找丈夫。
这件事,洪作从小认定母亲把自己抛弃了,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即使,洪作已到中年,母亲老去,渐渐变得健忘和无理取闹,两人间的关系还是充满了疏远和小心翼翼。
有人会觉得洪作对母亲的态度太过小题大做,太过不近人情。
但是,洪作这种感受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地感同身受。
我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爸妈在我成长的路上不曾出现,不论以前亲戚开玩笑说我爸妈不要我了,还是后来自己长大慢慢觉察出自己被抛弃了,即使是现在回想,那种无助的感觉都是足以让人心里难受。
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被抛弃了这件事,即使是看起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所以,这也是我与父母无法亲近的根本原因。
02.和解母亲渐渐老去,慢慢地洪作发现当初他一度坚信的被母亲抛弃的真相。
原来母亲一直很害怕大海,当母亲带着妹妹们乘船去台湾时,冒着炮火,做好了可能会被翻船的准备。
为了洪作不会有事,母亲才忍痛把洪作留在了伊豆。
两人第一次和解,是记忆衰退的母亲,在洪作书房中喃喃自语,慢慢地背起诗来,从口袋中拿出旧手稿。
而这首诗就是连洪作自己都忘记的小时候做的第一首诗。
“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母亲之所以铭记,是因为这是洪作表达对母亲深深思念的诗,那时,洪作还没有恨母亲,心中藏着对母亲满满的爱。
第二次和解,是母亲健忘越来越严重,想着出门去海边找走丢的洪作。
小女儿找到奶奶后把她带到海边,而洪作已经等在海边。
当儿子背起年老睡去的母亲时,二人从来没有靠的如此近。
这时,洪作和母亲已经跨过二人之间的海峡,终于团聚在一起了。
而我与母亲之间关系缓和的原因来自于我女儿的降生。
成为母亲后,越发能体会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而深沉。
我相信,没有一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
慢慢地,我会开始站到母亲的角度去思考,想象原本就毫无主见的母亲,在当年面对父亲提出去外地发展的要求,即使心中万般不舍,也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跟随。
也许,母亲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这时,我与母亲之间的海峡也渐渐缩小了。
03.死亡
当父亲去世时,洪作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父亲去世以来,我在某些瞬间察觉到自己和父亲相像的部分。
从走廊去庭院时用脚摸索木屐的样子,躬着背看报纸的时候,摆弄香烟盒的习惯。
自己与死亡之间突然毫无阻隔,觉得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
然而母亲还健在。
死亡之海的一半,因为母亲而被遮住了。
死亡与我之间的隔阂,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亲不在之时。
电影的结尾,母亲去世了,洪作把一直带着的牌子留给了母亲,就像当初母亲留给他一样。
而随着母亲的离世,洪作也要开始直面死亡之海了。
心里想着,也许母亲就是那个把你带来人间,注定与你牵绊一生的人。
而时光终将带走一切,不论爱还是恨,毫无例外。
这样,对于过去的事情,好像就不再那么执着了。
当我开始发现父母已经老去时,才懂得“时光易逝”的道理;当我从女儿变成母亲,才更懂得了“为母则刚”的坚强与辛酸。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妈妈,今生有缘你我成为母女,那就尽今生的孝,如果来生还有缘,我们再继续“相互折磨”。
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人间,看尽世界缤纷。
我相信,终有一天,时光会填平你我之间的海峡。
“我和死亡之间,是父母把我们隔开了。
父亲走了,母亲隔着一半死亡之海。
”周六央六给人的惊喜,就是树木林希专场吧。
大作家成名了却对儿时被一个人抛弃在汤之岛耿耿于怀。
纯日式的房屋结构,每一个人坐在靠近花园的窗或门边,是整部剧最多的取景框。
看到东京世田谷秘书妻子在窗下给新书包装,沼津母亲照顾弥留的父亲,穿着浴衣在矮沙发看报纸,同意女儿去夏威夷留学的请求。
所有的场景都用的是最经典的风景。
那个日式的,透着外园的窗和门。
很多场景都和我去的地方似曾相识。
送葬感觉是高野山,伊豆靠海,很多山林溪水都像是去过的地方。
羡慕这个,2012年拍6、70年代日本,居然不用费力找风景的国度。
从乡下,到邻里,到一天两趟的公交车,到各种日式屋子。
另一个对比典型是汤之岛高尔夫俱乐部。
一家人在沙坑里看着新秘书笨拙铲沙,姐妹穿着粉色和黄色的丝绸裙子,从高处跑落蔚蓝泳池边,晚上给母亲庆祝生日唱的英文,而室内乐队也是热情的洋风。
里日本,表日本。
也是穿插了各种仪式,父亲开篇的逝世,母亲的生日,婴儿的初食。
因为作家身份,而产生的种种对外对内的矛盾。
小女儿说父亲,作为作家的你喜欢奶奶,作为儿子的你想扔掉她。
井上靖真是洞察人心啊!
役所广司也充分发挥两面演技。
名作家的气派、不羁、精准如刀的看人的眼神,另一边则是一个不通情理,自我掩饰,难以自况的男人。
母子矛盾是暗线,整体是一家人不露声色的成长和笑语。
特别喜欢姐妹们的情节,能感受到大家都不怕父亲,却很会迎合他,只有小女儿看似逆反,其实是真的想理解他。
果然小女儿葵,后来成为爸爸和奶奶,爸爸和小秘书(也成了她丈夫),最重要的桥梁。
周边的人也都演的很好。
喜欢对确切年代的描述,1960年,1966年等,确实拍出了处身于物质财富积累中的日本社会的日本人。
《我的母亲手记》以一种舒缓的语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心存芥蒂的伊上洪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与母亲和解,叛逆的琴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理解父亲。
影片的开始便是洪作父亲的去世,洪作最初拒绝承认自己与父亲的相似,然而后来还是承认自己与父亲越来越相像,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甚至是感受到了死神可能就在不远处。
洪作写作时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现在这层帘子对洪作而言已经掀开了一半。
“被抛弃”这件事对洪作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笔下的爱情总是擦肩而过阴差阳错,当肉体结合时爱情就消失了;他对待女儿们总是管束颇多,像是在弥补自己与母亲分离的遗憾在后代身上的弥补;当要寻找奶奶而不能陪女儿去夏威夷时会叮嘱道“纪子,我不是丢下你哦,我以后会开飞机去找你的”......奶奶对“仓库阿姨”怀有敌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洪作与自己的疏离是“仓库阿姨”导致的,是她改变了洪作,使得他不再与自己亲近。
她也明白洪作对那件事情耿耿于怀,然而她却始终没有向洪作解释当初将他留在汤之岛背后的原因。
或许是觉得“即使被儿子记恨也不要紧,他可以因此写出精彩的小说,成为因果优秀的作家。
”
尽管后来洪作好几次想与奶奶谈起这件事情,但是患病的奶奶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许多事情,谈话往往无法继续。
知道后来妻子提起,洪作才明白母亲其实始终都以自己的方式沉默地爱着他。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奶奶念诗的那一段,就连洪作自己也不记不起儿时的诗里面写了什么,可是早已忘记了丈夫、女儿、弟弟的奶奶却还是能够清楚深情的念出那首诗,双手颤巍巍的打开早已泛黄的纸张,谁也不知道这张纸被她多少次在无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抚摸。
奶奶会在夜里开着手电筒到处走,还会想要去曾经洪作呆过的海边,即使忘记所有,也还是记得要找到你;即使大海很可怕,但是在你背上我仍旧无比安心。
“今晚的钟声格外响”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母子连心的预兆,总是听一些人说到有一天会突然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才发现母亲永远离开了自己。
不敢接电话的洪作也是一样,从这个晚上开始,他再也没有母亲了,他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也被彻底揭开。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剩远方。
电影中曾提到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借贷关系,借贷清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是不可能消失的,不会因清零消失,也不会随死亡离去。
影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我的感触比较大,从最初不让纪子看《处女之泉》到后来纪子一提便答应让她去夏威夷,洪作开始变得柔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能够感受到父母不再是从前强硬的样子,他们开始对我妥协,有时候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洪作家里开始变得安静,他渐渐不再需要关门写作。
等今年弟弟高考完也离家上大学,爸爸妈妈也不会再抱怨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但是也会很寂寞吧。
#日本电影记我的母亲##わが母の記# 随笔年少的轻狂,迟暮的伤都等着被她原谅原来你一直都是我回去的地方 ——杨乃文 推开世界的门第二遍看记我的母亲,记得第一遍看好像是八年前。
可惜有点记忆模糊,只记得树木希林演得母亲走在伊豆的田间急促的身影。
最近得以有空再看日本大文豪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是个关于爱与释怀的故事,作家在父亲去世后,和姐姐一起承担着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的责任。
一方面承担着作为儿子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因为小时候母亲的抛弃而和母亲有着隔阂,那是在儿子心中一个一直无法挥去的阴影。
可是渐渐的,母亲已经不记得过去的事情,母亲经常出走,全家人都需出动四处寻找,母亲经常拿着手电筒在家里每个房间照来照去,母亲不记得对父亲的爱,在父亲去世后一点也不提及父亲。
即使想因为那段无法释怀的抛弃和母亲争执,面对像孩子般的母亲,儿子却不知该从何吵起。
因为一直认为自己被遗弃过,母亲变成了那个讨厌的人,不为他人着想,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严重选择性遗忘。
儿子就这么固执地,守着那份恨一直未曾打开心中的结。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当母亲已经不记得自己的儿子时,却能背诵那首儿子写的关于母亲的诗。
母亲拿出她一直珍藏的儿子写的手稿,絮絮叨叨的背诵着。
雨がやんだ。
校庭には沢山の水たまりが出来ている。
太平洋 地中海 日本海 喜望峰 遊動円木の陰。
だけどぼくの一番好きなのは、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小さな新しい海峡。
おかあさんと渡る海峡。
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却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个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此刻儿子终于恍然大悟,那一瞬间儿子掩面而泣,其实那片无法逾越的海,正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误会。
那一刻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都是他要回去的地方。
影片整体节奏一直是日本叙事电影的一贯风格,不紧不慢,隽永悠长,娓娓道来,却又不经意间让你触动。
岁月走过,来到人生下半场的儿子,也终究在不断回望中得到了情感的救赎。
真的如有的人所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文艺片,一种是日本人拍的文艺片,一种是其它文艺片。
饰演儿子的役所广司和饰演母亲的树木希林都贡献出了教科式的表演,恬淡的两个小时观影,伊豆美丽的风光,隽永的情感,值得回味。
题外话,有时候真的觉得日本是个让人无法描述的民族,一方面在日本生活十载,我感受到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不亲近,甚至和家人之间都淡如水的来往。
我一直认为全世界亲情观念最强最羁绊的是咱们中国人的父母也子女之间的情感。
另一方面,日本人总能在文艺片中,虽然依旧透露出与子女间的隔阂,但是却能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所动。
日本真是个神奇的民族。
与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击掌相笑 影片讲述了因身患痴呆症而逐渐丧失对儿子的记忆、但却一直挂念着儿子的母亲与虽从小没有在母亲身边长大,但在长大后却要重拾母子情的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儿子误解母亲,以为母亲是故意抛弃他,把他留在汤之岛和祖父的小妾在一起生活,而母亲为了“让家里留个后”,忍受着思子之痛,几十年里,也不做解释,因为对母亲的怨恨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写作动力。
当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作出一系列糊涂却又令人心疼的举动,当儿子渐渐体会到老去的滋味,当儿时的记忆渐渐涌上心头,渐渐冰雪都消融…… 第一次和解。
母子的相处模式似乎很令人费解,儿子从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怨恨,但是明面上对母亲很是温柔,正处少女时期的琴子却误打误撞猜透了爸爸的心思——是为了赎罪,弥补把奶奶写进书里所犯下的原罪。
面对糊涂、做事荒诞,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母亲,但是童年那一段在仓库里孤独成长的艰难岁月,在洪作的心里遗留了许多怨念,但是,当母亲渐渐老去,记不清自己已经重复多次说过的“你父亲说,讣告写简单点就好”,记不清儿子洪作的模样,把他当成美国弟弟,甚至忘记了曾经“丢弃”过儿子洪作时,当母亲在古老的寺庙对着儿子胸前自己曾经留给孩子的护身符久久沉思时,当老年痴呆的母亲手里不停摩挲着写着儿子的诗的泛黄了的纸张,嘴里嘟哝着儿子都记不清的小诗“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我最喜欢那个世界上不存在的小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家里最坚强”的洪作却突然孩子般的哭了起来,这是母亲和儿子的第一次和解,几十年的隔阂慢慢被孩子般的母亲一点点消磨……第二次和解。
处于二次童年的母亲总是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执拗的要来司仪簿;行动都不算方便,还总在夜里连着两三次起身拿着手电筒转遍每个房间;儿子洪作去送女儿去往夏威夷,而母亲却独自跌跌撞撞前往海滩寻找洪作…其实,母亲只是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填补所有的“借贷关系”,保持平衡;母亲即使行动不便也要寻找自己的孩子洪作,这样才能安然入睡;即使患老年痴呆,不清楚去往海滩的路,仍记得儿子幼时喜欢的海滩,即使怕海也要去寻找那可以弥合母子隔阂的小小海湾……当洪作在去往夏威夷的甲板上得知母亲当年是为了“留后”才“抛弃”了洪作,当天空微亮,海水湛蓝,篝火忽闪,正值中年的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海边玩耍,洪作心里的怨气渐渐弥散…… 《我的母亲手记》细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了与母亲十多年间的故事,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糊涂、孩子气,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不完美,但却总在主观上做着对我们好的事情,希望我们生活得好,儿子洪作事业有成,虽然心中对母亲有怨言,但始终对母亲很好,就像现在的我们,也许心中对小时候的事情“怀恨在心”,但已经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会再跟父母置气,当我们渐渐长大,体验到生存的压力、生活的不易,也许小时候的隔阂也会慢慢消失…时光荏苒,世间万物皆会消散,唯有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待我们回首,她仍在灯火阑珊处对我们莞尔一笑……
《记我的母亲》满溢着浓厚的日本传统美意识,同时也是一部自传印记鲜明的改编电影。
我没有读过井上靖的原作,因而无从得知原田真人在剧本改编阶段做了何种处理。
从全片来看,结构规整,从一场父亲的葬礼到一场母亲的葬礼(当然,繁简有别),在两场告别仪式之间的十年,主人公洪作(役所广司)与母亲八重(树木希林)及女儿们的情感徐徐流转,宛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乡下风景一般,潺潺的流水,枫叶落到青石上,宁静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见了表演的功力。
伊上洪作一直无法摆脱因母亲将少年的自己留在日本,带着两个妹妹去了父亲的服役地台湾而对母亲产生的恨意,他和两个妹妹开场的对话即流露出这种情感,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缺失了母爱。
即使母亲在老年痴呆症的作用下渐渐丧失记忆,洪作也不忘旁敲侧击,提醒她关于弃子的人生情节。
当年的两地相隔正像如今的东京世田谷和静冈汤岛,洪作和母亲之间,一直间隔着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这段距离是私密的海峡,是母子分别时各站一侧屋檐下暴雨滂沱的小路。
一个在用笔写下家庭生活点滴,另一个却在老去中渐渐选择了遗忘,儿子和母亲在这里,如一对相错而过的情人。
令人不禁感怀,人生,有什么值得铭记,剩下的不过是吉光片羽。
可是这吉光片羽,能成为活下去的理由。
洪作对母亲的释怀有两场戏。
一场,母亲在混乱的记忆中竟背诵出洪作年少时坐在浪桥上写下的诗,那是洪作自己重游故地时也不曾记得起来的。
看着母亲掏出随身携带的那张被珍贵保存的诗页,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这个场景,役所广司演出了一个持家男人对悲伤的宣泄方式,感人肺腑。
另一场,送女儿去夏威夷念书,登船前,妻子平淡地告诉洪作当年母亲为什么单独留下他,没有一同带去台湾的原因,洪作心中无法抹去的创伤终于得以抚慰,眼里噙着泪水。
原来记忆的丧失并不可怕,那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被岁月泯灭的。
当八重搭上卡车只身前往洪作少年游玩的海边,洪作在那背起母亲时,再坚强的观众也很难不泪崩了。
影片由小津安二郎的遗风,母亲的进京令人联想起《东京物语》里那位逝去前的母亲,妹妹桑子在老家搜寻贵重物品的情景则像是导演对杉村春子的一种戏仿。
虽说有小津遗风,但并不仅仅是松竹大船时期温和的家庭剧风格,更多地有来自后期一部翻拍的彩色片《浮草》的影响。
很明显,开场的雨中戏和《浮草》里的中村雁治郎与京町子隔雨相斗得场景如出一辙。
《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少有的具有强烈内心冲突的一部电影。
儿子对父亲的怀恨,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纠葛与释然,都与《记我的母亲》有些许相似,后者反而更温情些。
八重不停念叨着弃母山的故事,是对曾经独自留下儿子在日本的愧疚,也是对自己成为子女负担的自知不不自觉的自责。
在遥远的过去,生存艰难的年代,母亲老后,会由儿子背进深山,在那自生自灭。
一路上,母亲随手摘下枯枝扔到地上,儿子问做什么,母亲说怕我儿回家迷了路,儿子泪下,转身把母亲背了回去。
在母亲心中,子女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基因吧。
午后观《记我的母亲》。
念念不忘“我被抛弃了”的儿子,在找到走失的母亲时拉着她躲雨,为她擦去脸上的雨水;老年痴呆后选择性忘却种种的母亲,“即使被记恨也不要紧,他能写出精彩的小说”。
这样平淡如流水的影片,从始至终都被暖黄色的光线笼罩着。
母亲带着两个女孩,对面站着她的儿子。
大雨倾盆而泄,风雷交加,直到多年以后,还成为儿子心中的梦魇。
母亲深爱着儿子,以倔强的方式;儿子深爱母亲,极尽隐晦。
时间流逝,无非是母亲渐渐老去。
她忘记的东西越来越多,同一件事反反复复地说,却牢牢记着儿子的写的诗。
“雨停了/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浪桥的影子/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奶奶,爸爸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个在不断寻找的孩子,寻找不存在地球上的海峡。
”“奶奶,你是个诗人啊。
”儿子渐渐变得柔软。
从一开始在家里有绝对权威,到最后能与自己的孩子微笑相拥,“你也是最近才开始通情达理的”。
人开始老了,大概才能卸去强硬的外壳,开始散发出温暖的气息。
但他对母亲的爱何尝是老去后才有的?
“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每一次执拗地提到“明明是你抛弃我”,都有一种孩子气的怨怼。
没有爱就无所谓恨。
到这里就不知道怎么写下去了,这是一条开阔平静的河流,偶尔撩起小浪花。
景致风光都很美,让人只想静静地漂流其上,并不想大发感慨或者议论。
我所受到的震撼远比我以为的小。
耿耿于怀于“你抛弃了我”的孩子岂止他一个,铭刻在骨子里的失落、迷惘,甚至是怨恨,三五年不忘,七八年忧新,十几年依旧不褪色。
恨着一个深爱的人,那种矛盾、纠结、痛苦,就像用小刀一点点抠挖身上的肉,血流不止,眼前都是深红。
但却无法停止,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自己受过的伤。
然而那又怎样。
伤口的话,如果有爱就一定会被抚平。
只要爱着,恨就无法获胜,我是一直相信这一点的。
直到最后相拥也好,哭泣也好,都是理所当然的——没错啊,从一开始我就明白,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是因为“作为一部电影肯定是温馨收场”的那种想法,而是“像我一样的话,最后也会原谅的”。
所以不是影片没有洗涤我的心灵,而是我的心灵早已被现实生活洗涤过了。
谢谢林林分享这样温情的影片给我。
2014.9.24
风格犹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小偷家族。
日式的画面风格,充满绿意,溪水潺潺,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榻榻米上。
整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老太太好幸福。
淘气地把在老家照顾自己的大女儿当作佣人。
如儿女所说,一半演一半真。
有一家人为她过生日,切蛋糕,乐队跳舞。
有儿孙宠着她,跟她斗嘴,晚上看着她举着烛灯四处游荡。
一家人关心她,念叨她,照顾她,陪伴她。
作家儿子一直以为母亲小时候抛弃了他,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晚年才知道,母亲只是为了留下最强壮的儿子,怕他在战争中去世。
母亲甚至可以背诵他的作品。
作品发生在二战后的日本,与目前的日本差不多。
看日本电影,各种慢细节处理,教你做人做事。
#日本影展CGV影城
永远也不要和母亲有隔阂
母爱深沉起来也够深够沉的,需要去挖去“承受”。空镜真漂亮。日本的居住环境真是适合拍摄,让人感觉舒服。
一个儿子和他母亲以及家庭的故事,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可是还是被深深的温暖到了,电影里面每一个场景布置都好精致,传统的日本茶道园艺还有料理,都好喜欢!宫崎葵酱果然是老了哦,穿学生装都不合适了呢!
承认这部电影很温情,但是我不喜欢这种平铺直叙和家庭琐事的影片
高级流水账
我喜欢的役所广司大叔。嗷,然而不喜欢片子。
很温情也很煽情
文学性极强的一部电影。一方面是立足于真实生活里的真实人物,一方面是对真实生活片段极其精确地抓取。整部电影时光流转,从父亲的病故一直写到母亲的葬礼,时间跨越多年,中间每一次生活的横截面,都能做到看似随意,却又饱含况味。更厉害的是,整个群像,甚至那个未曾出场的仓库奶奶,所有角色都有血有肉,鲜活饱满,只出场一个片段,却能折射出背后极其丰富矛盾的人物关系。这些人物是无法通过编剧编造来创作出来的,但编剧对这些真实人物“动作”的抓取,笔法既凝练又准确,让人叹为观止。
我看这种片,耐心的付出比所得要多出太多
还以为井上靖是一个日本当红的年轻作家……没想到他老人家91年就去世了。
就像被当作色情片的《处女泉》和没有看过的《东京物语》,是永远存在、不会消磨的代际鸿沟 。
简直是为了和原著强行发生共鸣的行业老油条向业界强势宣告现实主义已然式微的作品,所以按导演的意思,我们该说:希林真棒,小葵真美。
或者是井上靖的功劳吧,片中有很多台词都特别棒。说如果母亲不在了,自己和死亡的隔阂就消失了。让影片除了亲情,更多了几分生死的感悟。树木希林演的妈妈并不慈祥,健忘、糊涂,一直麻烦着子女,却也更真实。很淡的片子,精彩还在于一些情绪细节。打开心结感受爱。
康桑太肤浅了,纸看到了20二十世纪下半页时装展 Main model: aoi san。 sakka桑你爸爸不会说:放心吧老太婆,这海淹不死咱息子的!
看见别人写井上靖很贴切:“主人公有奇特的与亲人疏离的倾向和对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恶本性”。他并不是赤子之心,也不是一心温柔,只是在不在意与疏离的过程里恰巧撞上了隧道尽头的光明。母亲用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方法表达了只有母亲才能做得到的事,只有母亲才会在意才会珍惜的事。
母亲一开始就痴呆了,没法出戏。作为自传体小说太过流水账般的写实平淡,没有了虚构的空间,也缺乏创造性和艺术上的提炼,构成不了母亲完整的文学形 象,支撑作品的灵魂看不到,最多让我了解了老年痴呆是怎样恶化的。对作者本人有意义,但是真不好看,除非你原本就对作者感兴趣。还好有宫崎葵的颜。
日本电影是真的难看,三倍速也看不下去。这不是我习惯的叙事节奏或生活节奏。
桃姐被比下去了,这片要火。
.虽然路上发生很多事,但是终点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