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根据1993年岩井俊二执导的同名单元剧改编的日本动画电影《烟花》(全名为:升空的焰火,从下面看?
还是从侧面看?
)在大陆院线正式公映。
同一天的上午,北京市召开会议修改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确定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这或许只是一个巧合,但电影和现实的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有趣。
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三色幼儿园事件和清理DD人*口的风波以后,北京市民还得思考一个新问题:烟花到底能在哪看?
在五环外放实体的烟花,还是去电影院看烟花的影像?
去电影院看吧,经济实惠还环保。
但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由新房昭之导演的动画版《烟花》之前在日本上映时就口碑、票房暴死,国内影迷经常参考的豆瓣电影评分又只有区区5分出头,那么,大众评价这么差的电影还值得掏出票钱、花费时间去看吗?
于我而言,我去看的理由很简单:喜欢原作,喜欢编剧大根仁,喜欢为女主角配音的广濑丝丝,喜欢渡边明夫的人设和神前晓的音乐,还喜欢主题歌《打上花火》。
这基本就是我无论如何想亲自去影院看《烟花》的全部原因。
何况观影体验是私人化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姜文的《让子弹飞》大获商业成功之前,他的《太阳照常升起》在豆瓣曾经只有不到7分,而那时我却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最佳国产电影之一,现在它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受到更多影迷的喜爱。
当然,我说这话并非是想说动画版《烟花》同样是部被轻视的神作,而是在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通常的观影感受又被颠覆了一次,这可能是因为好,也可能是因为烂,但总需要时间消化,甚至值得看上第二遍再分析。
我见到很多人看完这部作品都是简单写个差评了事,认真去解读的还太少,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关于影片的几个重要问题。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建议观看过影片后再阅读)1.《烟花》和《你的名字》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烟花》和《你的名字》这两部电影最早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一个人——川村元气,他既是《你的名字》的幕后推手,又是动画版《烟花》的项目启动人。
《你的名字》去年在日本和中国都创下了现象级的票房奇迹,而川村元气和《你的名字》制作公司东宝的再联手,青春奇幻恋爱故事的再书写,又表明了动画版《烟花》自项目启动开始,就是朝着《你的名字》的方向去的。
无论是在日本的官方宣传,还是在国内的宣传中(《你的名字》和《烟花》都由光线引进和宣发),都将《烟花》和《你的名字》牢牢绑定在一起。
最后,被吊高期望的观众大跌眼镜,强行绑定宣传的商业行为也令不少人感到嫌恶。
我原先也以为,《烟花》和《你的名字》之间,除了营销策略的绑定,没有更多关联。
但看完《烟花》的正片以后,我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奋不顾身的少男少女,唯美清新的爱情,关于记忆和穿越的故事,为《烟花》勾勒出了和《你的名字》相似的面貌。
而且同样加入了“冥冥中自有天意”的设定,只不过左右命运的道具从《你的名字》里的“陨石、红绳、口嚼酒”变成了《烟花》中的“如果珠”。
两部影片呈现了本质相似的浪漫童话般的爱情,在《你的名字》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落下的陨石会选中立花泷和宫水三叶,在《烟花》里我们同样不了解“如果珠”怎会刚好出现在菜津奈脚边并被拾起,观众只有直接接受这个设定才能进入到那空中楼阁般的爱情故事。
另外,在《烟花》原作中,主角们都是小学生,在动画版里被改为初中生,这种中学生恋爱也自然更靠近《你的名字》。
可以说,尽管两部电影给人的观感大不相同,但在诸多层面,动画版《烟花》和《你的名字》确实有相似点,而且应该是《烟花》在项目启动之时就被有意如此操作的。
2.动画版《烟花》真的是部几无是处的改编作吗?
岩井俊二的原作《烟花》在影迷圈里广受好评。
动画版作为改编作,自然面临着改编优劣的问题,背负着原作粉丝的期待。
但动画版《烟花》也许并不适合带着对原作先入为主的印象去观看,至少我作为一个看过原作不下3遍的观众来说,动画版的改编让我连连吃惊。
首先是动画版和原作情节基本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从影片开始到菜津奈和典道一起去到火车站台。
这段虽然补充了一些原作没有的细节,比如对典道、菜津奈、祐介三人家庭的正面描写,但都在一个可以预见的范围内。
问题是这部分动画版的感染力远不及真人版原作,原作的处理更为鲜活。
例如,原作中调皮的主角基友直接上手偷摸了女老师的胸部,但在动画版里则变成了课堂上的性骚扰起哄和课下的工口讨论,少年对年上的懵懂情感到这变成了一种绅士死宅的趣味。
又比如说,典道因为祐介放了菜津奈鸽子而气愤地对这位好基友使出了一记“友情破颜拳”,原作中这拳可是一个镜头下来让你看到的,可动画版却在拳将出未出之时切换到祐介身后看到祐介倒地,观众无法看清典道确实给了祐介一拳。
原作中那一拳打在了观众的心里,可动画版却没有了。
细节的表现上不及原作精到,作画崩坏又比较多,动画版在这部分可以说没怎么发挥出应有的优势,也讨好不了原作粉。
原作的片长只有50分钟,而动画版却有足足一个半小时,因此改编的重点不在于改写或重组原先的故事,而必然要求加入崭新的合理的情节。
事实上,动画版后半部分的改编大胆又奇特。
岩井俊二的原作里只用过一次“如果…”的假设来颠覆之前的情节展开,即典道设想“如果当时自己赢了游泳比赛”,之后还是在一个现实的维度上进行叙事。
而新房的动画版则延伸到了超现实的维度,呈现了一个个梦幻、华丽的假定世界。
不可能的烟花、长不可测的隧道、开到海上的火车等等,都不断提示观众人物已进入到建立在“如果”之上的异世界。
更多的“如果”大大拓宽了原作的可能性。
动画版还让我们看到如果典道和他的小伙伴们去了灯塔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果典道是和菜津奈一起去了灯塔又会是怎样的等等。
到影片的最后,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假想未来,原作中的私故事一下子展开成动画版的青春群像。
动画版能实现这样的展开在于加入了“如果珠”的奇幻设定,影片末尾,烟花师傅让我们知道了“如果珠”其实是个特殊的“烟花球”。
原作中,烟花既是烟花大会上的实在体,又是指涉童年岁月的符号;动画版对“烟花”的意象进行了再解构,使其成为了能实现心愿、弥补遗憾、创造奇迹,帮助我们逃离现实步往美好的凭借物。
在站台那场戏,车站站牌显示故事发生地叫“茂下”(もしも),もしも在日语中又有“如果”的意思,这个有意设置的双关暗语使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个童话,而整个茂下镇同时也是“如果”的世界只是专门为这个故事而存在的大舞台。
如果带着原作的印象看,动画版的改编或许是种异想天开,但毫无疑问,动画版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新的境界,向着青春可能的美好进一步突进,它尊重并延续了原作的灵魂,并且带来了很多的惊奇。
3.片中男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如何?
在动画版充满亮点的改编之下,阻隔观众代入人物并为之感动的障碍是什么?
我想主要是人物塑造所存在的问题。
影片中典道每次掷出“如果珠”以后,我们都会看到他出现呆滞和短期失忆的状态,之所以他在重来一遍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动作将故事导向新的展开,是因为通过画面闪回我们知道典道想起了“即将发生的事”。
这会给人一种感觉,即人物的深化、实现“人物弧光”是通过记忆推动的,而不是通过情感的积累。
回想一下类似的时空穿越类电影,就会发现此类影片通常不会让主角失去记忆,这样才能让其有所成长,如《穿越时空的少女》、《蝴蝶效应》、《源代码》、《明日边缘》等,而动画版《烟花》的人物处理就有点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中主角的状态,而且没有小纸条、纹身等作为提示而是单纯通过画面闪回来暗示主角逐渐回忆起之前经历的事。
观众很难由此判断典道到底想起了多少,他在做出新的动作时是否还持续着原来的情感,又因为几乎始终跟随着典道的第一视点,就更不清楚女主菜津奈还保留了多少对之前世界线里的记忆,是完全没有还是保有零碎记忆。
此外,对于动画而言,配音也对人物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男女主角由非专业声优的菅田将晖和广濑丝丝来配音,棒读问题比较明显,受到不少诟病。
尤其是菅田将晖,声线和角色的年纪大不相符,配音也缺乏情绪起伏和感染力,这让观众很容易对主角典道产生间离。
广濑丝丝由于之前在《怪物之子》中尝试过配音,声音又比较符合菜津奈这个角色的神秘和色气感,因此相对好一点。
人物塑造的问题,让《烟花》注定难以成为《你的名字》之后的又一部催泪大作,因为我们会很难看到共鸣,感受到人物血肉充实的成长,而更像在远观他者的故事。
4.口碑这么差,谁的锅最大?
动画版《烟花》并非一无是处,但我们也看到了诸多问题:作画崩坏、3D滥用、配音棒读等等。
口碑暴死的大锅应该由谁来背,个人觉得应该是监督新房昭之和SHAFT制作公司。
SHAFT主要该为制作问题背锅。
普通的观众并不指望《烟花》的画面能做到京阿尼作品那般精细,但至少也该像预告片和MV里呈现的那样吧。
正片里,全景镜头时常出现人物作画崩坏,这种问题在大银幕上会看得尤为扎眼。
在前面的很多幕场景中,光又加得很硬很不自然。
再就是大量3DCG的误用,比如游泳池里隔开赛道的分隔线,菜津奈手挤水管射出的水等等,都使用了显然和手绘部分融合得并不好的3DCG,这让画面显得相当别扭。
监督新房昭之主要该为影片呈现的风格和形式背锅。
这次他仍无愧“原作粉碎机”的称号,用强形式感又后现代的表现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颠覆。
新房有着很强的作者风格,他热衷于打破常规但并非毫无章法,本片充满了他所喜爱的表现手法和元素(不只是“新房45度”),说本片很不新房的八成都是新房的伪粉。
习惯了经典电影语言的观众或许很难喜欢新房的风格,因为他喜欢越轴,喜欢用奇怪的角度去呈现场景,而且不那么注重在前后镜头的衔接中去表现完整的空间关系,这导致他的作品里很多场景会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本片里白天男生们在教室讨论打赌的那场戏就是一个典型。
另外,新房很喜欢使用眼睛大特写,他对人物传情达意的眼睛几乎流露出某种痴迷。
再就是意象的堆砌,这是形式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他对不爱解读的普通观众很不友好的方面。
新房昭之以前制作的《伤物语》里,包括体育场在内的场景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日本国旗,在公路上跑过的一辆辆轿车外型一模一样,《烟花》里多次出现的旋转楼梯,还有随处可见的风车,其实都是新房追求的形式表达。
再有就是对表现异世界的热衷,对3DCG的大量使用,对人物心理或是即将发生事件的直接画面呈现,这些在他以往的作品如“物语系列”动画、《魔法少女小圆》等都有的元素也加入到了《烟花》的叙事表达中。
新房昭之追求独特,所以在《烟花》里,大晴天少年们骑着车过桥时,画面中出现的却是他们的剪影。
我不认为新房所使用的每一种手法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有的时候他可能纯粹是想剑走偏锋,有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通过堆砌达成一种形式美。
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风格注定不会让多数人喜爱。
对新房昭之一直无感或不喜的观众不会喜欢《烟花》,之前没接触过新房作品的看《烟花》可能会有种震惊/懵逼感,新房的粉丝也未必喜欢《烟花》的极简故事。
可无论如何,新房昭之是个有趣的作者,动画版《烟花》也是部存在诸多瑕疵但依然有趣的改编作,我觉得不管喜欢与否,这部作品都值得你在二刷或回味中再解读。
每当盛夏季节来临,总会想起《菊次郎的夏天》以及《烟花》。
这部电影真的太美了,盛夏的烈日,泳池的水,美丽的少男少女,夏蝉的鸣叫。
真的是一副极好的景色,充满了生命力。
万事万物都如四季一般,生命的奥秘也在于此。
总是能想到太极。
万物由初及盛及衰。
生命就是如此。
我更喜欢热烈的夏日。
向阳,热烈,光明。
整体故事是少男少女懵懂的感情,像极了荷尔蒙初开的我们。
美好躁动。
感性大于理性。
场景美的连剧情没那么重要了,只记得在电影院绚丽多彩的,让我每个夏天都能想起这部电影以及主题曲。
本文真的不讨论那些关于配音,3d,作画的问题(shaft能出什么画面知道的的心里都有b数)至于君名的问题,那是宣传出现了偏差,宣发方是要负责任的,新房昭之不是新海诚,shaft也做不出壁纸。
回到正题,剧情主旨一个关于青春,现实,遗憾,成长的故事。
女主因为父亲死后一年母亲就想要再婚而想要逃离这个让她觉得悲伤的家,而方式是他父亲和母亲的方式——私奔。
虽然这个年龄的女孩会成熟一些,但孩子的限制还是让这场私奔显得十分幼稚,但在捡到“如果玉”(暂且就这么叫那个球吧)后,坚定了这个想法(是不是玉的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人的私奔显然只能叫离家出走,她在男主和基友之间想选择一个对象,其实她的内心更偏向男主,甚至可能喜欢男主(从毕业相册的线索和泳池边的调戏可以看出),但男主没有抓住机会,女主最后还是遵从开始的意志,约了基友。
但基友选择了逃避,还是符合那个年纪对于喜欢的人那种想靠近又羞涩的感觉,并且推给了男主。
从而有了一周目的抓回。
男主很愤怒,愤怒基友的逃避,也愤怒自己的懦弱。
其实这周目最接近现实,是面对现实的时候的那种无力的愤怒和遗憾,和初恋很像对不对,青涩但往往屈服于现实。
之后的二三四周目均是用“如果玉”实现的如果的世界。
这是一切都实现,所有遗憾都没有的世界,是的,这个世界很美丽,甚至美丽到感觉梦幻,是我们理想中的世界。
但这终究只是幻想,会破灭,“如果玉”的碎裂让幻想画上了休止符。
但一次次的倒流,男主也在逐渐变得勇于做出决定和改变,最后的碎片中的可能的世界让男主知道不屈服于现实,会有很多可能。
最后,“如果玉”碎裂,世界回到一周目的现实,女主的转学不可避免,男主的消失,我觉得是去追寻转学的女主了,男主开始不是懦弱的逃避女主的求助,而是开始行动去改变现实。
这可能也是电影想说的:即使没有“如果玉”,即使现实不可阻挡,即使令人难受的遗憾已经发生,只要去追寻,去改变,遗憾能够弥补,结局也会不同。
以上为个人的电影理解,欢迎指正。
今天早上在toho看的首场,来看的人并不多,宅男居多- -关于缺点:1. 有多余的设定:巨乳班主任这种俗套的设定其实不需要;2. 多余的黄段子有些多:根据多余的设定必然会出现多余的黄段子,而且用的并不巧妙,有点拉低档次,感觉快像深夜动画一样了,这是一个致命伤;3. 蜜汁3D:新房他。。。
他居然对人物用3D,还不是对路人,违和感满满;4. 男女主角棒读严重:有好几处,毕竟不是专业的,而且在新房御用声优大军里缺点一下就暴露出来了,不过不关注日语的同学还是听不出来的;4.5. 其实觉得菅田将晖配的不好,换成入野自由啊这种的会好些吧?
5. 节奏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我觉得其实还行,最后也并没有get到啥感动的点。
关于优点:1. 渡边明夫的人设:这么没话说,女主有点像我家的战场原;2. 神前晓的音乐:opening的时候还是有点震撼到我的,总体来说很不错;3. shaft做的画面我都适应了感觉也没什么可夸,总之是我特别喜欢的风格;4. 声优除了男女主几乎都是大家能听出来的声优,绝对惊喜;5. 新房45度还是有的哈哈;6. 歌大家都听了感觉特别好吧,其实广濑丝丝在里面还唱了一首,不尬,还挺好听的。
故事设定你要说老套的话这个原作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来看其实并不老套,而且具体看的时候也并没有这个感觉,岩井俊二的故事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整个电影的尬度跟去年新海诚的比起来也没有那么尬,那种幼稚的尬。
虽说岩井俊二的作品一向是小清新平平淡淡,看这个作品的时候没有那么大情绪上的起伏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但我感觉总体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换句话说,嘛,就是比较无聊。
虽然不喜欢最近的新海诚(推特上宣传得太恶心),但其实这部还是比不过他客观上。
3颗星都是给新房总监督的哈哈。
我的结论总之就是:比较残念= =以上都是我的独断和偏见。
—————————————————以下为含剧透————————————————————后来我找了下95版的电影看了,稍微介绍一下两部内容上的关系。
看过95版的可以来参考下。
1. 17版中主角设定为初中生,95版中设定为小学生,虽然可能只差一两岁,但这个差别导致了17版中很大的违和感。
我一开始完全不能理解男主基友的言行像一个初中生,大便大便的一直挂在嘴边,为了跟大家去灯塔验证烟花是不是扁的而轻易无视了与女主的约定,并且碍面子说女主丑八怪什么的之类。
如果非要强制理解我也没意见;2. 17版前半段内容包括分镜和台词可以说大致和95版一样,就是一直到当着基友面男女主开始逃跑那里为止;3. 95版男主和基友比赛游泳的时候女主是当裁判的,17版里女主也参与了并且以绝对优势先到终点等另外两人谁先到;4. 95版里在男主家门口当着基友面男女主逃跑是女主拉着男主跑,17版是男主带上女主上了自行车跑;5. 因为17版男主有自行车,所以没有巴士站场景,直接到了电车站,不一样的是,17版是真打算坐电车的;6. 贯穿故事的物品:一颗复杂构造的玻璃球。
和95版男主冥想回溯不同,17版里男主通过扔这颗女主捡来的玻璃球而回溯,并且男主回溯了三次(毕竟片长是95版的两倍),而且最后这颗玻璃球还作为烟花弹发射爆炸了;7. 小伙伴们和男女主在17版里上到了灯塔并看到了烟花大会;8. 最后男女主对话的场景不是在学校泳池旁而是在海边;9. 17版女主老妈不止出场阻挠一次,而且再婚对象也登场大活跃揍了男主;10. 所以从内容来看17版失败的地方不在岩井俊二写的内容上,而是在脚本追加的两次回溯和结局上;11. 17版里女主在电车上有新房风的musical表演并且献唱了。
关于男主三次回溯的三个愿望:如果游泳时候能赢好基友;如果能成功坐上电车;如果在逃跑时能不被小伙伴们和女主母亲发现。
大概就是这样,以上。
话先说前面,我不太喜欢这个电影。
当然,虽然导演个人风格很明显,不过他个人风格再明显也无法掩盖岩井俊二故事的那种熟悉的特征,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运用了一些手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似乎复杂了。
前面现实世界当中有很多不喜欢的点,第一是察觉到了声优的非专业性,有一些情绪口和画面其实是有温度差的。
第二是要讲的东西太多了,大量信息浓缩到一小段时间里是很多人看不懂的根本原因。
第三就是叙事有点碎片化,这也是为什么出现黄色段子的时候会非常突兀。
最最重要的是,有时候一些东西被一笔带过,观众的情绪点是无法良好跟上剧情节奏的,一开始大家以为男主是一见钟情(看脸)。
虽然后来确实还是看脸,但事实上两个人早就是同学了,男主喜欢女主很久了,所以并非无端开始关心女主。
不过话说了这么多,女主怎么喜欢上男主的,还是没有说。
对于我这种凡事都觉得有一个「为什么」的人,并不认同喜欢就喜欢了哪来的原因这种想法。
以及我站男二。
对了,我觉得岩井俊二也要适可而止一点。
青春、遗憾这些词语本身的含义确实很美丽,但经不起你现在的电影反复强调,过头了再美丽也会索然无味。
顺便,延伸一点其他话题。
从《情书》开始,松田圣子的歌就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刷过存在感了,我怀疑岩井俊二本人就喜欢松田圣子吧。
松田圣子作为昭和时期著名的偶像天王,被日本誉为永远的偶像,岩井俊二喜欢也不奇怪。
这里面除了唱了《琉璃色的地球》之外,其实女主的吊带白裙就是致敬了松田圣子本人,松田圣子的白色裙子之经典简直就如同圣子头一般。
今天重看《烟花》,感受真的不一样。
当年电影上映时打着《你的名字》的旗号宣传的,结果许多人就被骗去了电影院,看完后纷纷给电影打差评,最后评分只有5.5,不及格。
这段时间看了很多导演新房昭之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和新海诚天差地别,相比于新海诚的写实,新房的作品更有艺术风格,且更加独特,表现在特殊的人物慢动作和大量的人物特写,尤其是《化物语》,和当前任何动画风格都不一样,相当另类,也令人着迷。
另一部作品《魔法少女小圆》更是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别被名字骗了,从这部作品开始,魔法少女就背负了一个悲惨的命运,不再只是正义的使者。
说回《烟花》,新房的作品本就意识流,更多加入了新房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人看不懂是可以理解的,我也不敢说完全看懂了这部作品,但绝不是一部烂片,只能怪国内的宣发商吧,硬是要和《你的名字》挂上钩。
我觉得电影是要告诉我们抓住每一次机会,人生没有那么多次如果和重来,这部作品10分我愿意给7分,值得一看。
今天听说《烟火》上映,一个人去影院花了33元包场看完,买了个榴莲千层溜达回家手机刷影评。
这部影片国内外毁誉参半,评论两极化。
起初不解,毕竟业界老牌公司shaft出品,不至如此。
待影片开始两分钟心下了然。
嗯!
总导演:新房昭之。
这位导演算是个人风格辨识度极高的导演,喜用静态图片辅以大量文字以超高帧数切换的方式,挑衅观众思维的捕捉能力。
同时喜欢运用大量对比强烈配色及蒙太奇叙事手法,创造一种类似于超意识流效果。
算是动画业内作品扔出来就猜出来是谁的那种人。
然而迥异于吉卜力永远的暖系童话配色和新海诚的文青臭毛病,新房因其自负而不加节制的求异思维,导致作品中总渗透着诡异的神经病气质,难登大雅之堂。
同时,又因其炫技般反复使用镜头静止接快速切镜/图的臭显摆习惯,总打断观众线性的观影思维。
诸君想,观影者在思考过程中被导演强制切断,再重新整理线索衔接之前故事,似强迫回忆一遍自始至此的剧情,能不导致产生不佳的观影体验?
因而相当一部分人膺惩其指导影片冗长沉闷,枯燥无味,是情理之中的。
当然,新房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长处的,在他的作品中总能循出一些隐晦的性暗示镜头,比如飘逸的长发飞扬露出其下皎白的脖颈,女性运动时候胸部质感丰富的弹跳小白兔,以镜头顺着大胆曲线勾勒出浑实的臀部和大腿向下游走,抚过收拢小腿的裸足,定格在前端宛如莲瓣般精致的脚趾之上。
这种隐晦投放福利的恶趣味,往往能让看懂的人产生类似“嘿嘿嘿你也是这么看的/原来我们是同道中人”的共鸣。
当然,无论怎么说,新房之作毕竟较小众,从首映第一天,影院就我一个人看这部电影就能猜到其国内票房之前景。
(12月01日,下午4点30分,我自己一人在影院包场)剧情容易理解,分为现实及幻想线。
现实主线如对应现实沉闷,前半部分冗长平淡,让人昏昏欲睡。
自影片开始至第32分钟才迎来第一个高潮,男主角在面对现实无力抗拒,愤而将玻璃球砸到烟花广告牌上,迸出一个“如果”的世界,即青春不留遗憾之可能性,通过一种“可能”的实现,男孩在不断的失败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于幻想中探寻勇气,更加果决,正视青春期之思惘。
而题目之烟花应几层寓意:其一为青春短暂似花火斑斓,其二作为衡量现实与幻想的媒介,其三“即烟花爆炸是圆的还是扁的”借烟花师之口言其为扁,是成年人漠视孩子们幻想之佐证,而成年人酗酒于质问间狡辩,反证烟花爆炸为圆,即“常识”。
后以幻想表现烟花之三种形式:第一次为烟花爆炸为扁平乃隐指成年人之失真。
第二次烟花爆炸为绽开花瓣乃隐指青春懵憧之美好却不真切。
第三次玻璃球经由酗酒烟花大叔当做烟花放出,炸裂幻想世界隐指一切幻想止于成熟。
而后男主抓住与女主接吻之碎片,明似指珍藏记忆/梦想成真,隐却指即使回归现实,有一天自己也会成长为成熟的大人,依然不会放弃幻想。
影片行至后半段新房蠢蠢欲动的套路就按耐不住,从玻璃球在烟花海报上炸开开始,新房无所不用其极,大概是新海诚珠玉在前吧,新房似乎也有点想要秀一把的意思,然而动画归根究底是烧钱的艺术,缺失破釜沉舟的魄力所带来的结果就是,那些令人捧腹的3D效果和逐梦演艺圈的尬舞天女。
虽然不完美,但是作为我这种中二时期看过新导不少作品的观众来说,还是要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支持的!
换而言之,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老新,他怎么蹦哒,也是那个老新。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本作对于孩子们感情细节的雕琢颇为用心,男孩家庭幸福美满,于无忧无虑的他来说,人生之困难仅止友情及春心萌动之间的选择。
而家庭破败之女主则因无法直视父亲离世,家庭重组,初恋早夭,无辨未来而选择逃避。
而逃避不叫逃避叫私奔,隐指女主对私奔之憧憬,其原因在于其母一婚其间同其父私奔诞女主,得家庭。
女主认为私奔美好,因成家庭。
而拒绝承认逃避之一面。
而后母亲在父亲逝世一年后立即再婚,对女主造成的创伤,同母亲的感情出现裂痕,及对生活之失望,经由女主口中“女孩子找工作好找,去找个酒吧陪酒”的言辞。
使作品透出了一点不那么单纯的,观影者或多或少都有过的,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摇摆的意味,仿佛包裹在青春糖衣之下苦涩的巧克力,有些悲观主义的美学感觉。
而其作作为无法上升至经典之佐证,即片中每个人最终都得其圆满,因其圆满而超越不了现实。
其中许多伏笔给予一定程度的解释和引导,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到女主离家出走失败被母亲强制带回家时。
基于现实的一段剧情结束,自男主恍惚后追上去却止步于夕阳的光,是幻想开始的部分。
在这里我多一句嘴,科幻和幻想有些本质上的区别,虽然《你的名字》和《烟火》都有些神秘主义的意思,但是前者于其基础上更倾向于依附于现实的科幻,而后者却止步于不多作解释的幻想系。
这也跟两位导演的出身有关,新海诚做游戏出身,观其作品,纵然剧情多么苍白,他总试图为自己的电影理清脉络说个一二三四出来,做着自己科幻大师的梦。
而新房是平面设计出身,自圆其说什么的懒得脑补就随手一扔,他更在意的是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故事的质感和层次提升,就像是理科生和文科生对于如何看待讲一个故事的问题上的区别一样。
所以这部电影不能以科幻的视角解读,不能追究其玻璃球如何带人穿越时空或者建立诸如平行世界,时间线之类的原因,更多我们应该在电影中又跳出电影的去看这部电影。
即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模糊前半段和后半段,角色与角色之间太过明显的界限。
我认为这既是男主的故事,又是属于男女主共同的故事,例如其中有处细节,男主第三次回溯时间,在电车上躲避朋友及女主的母亲时,女主隔窗看见母亲因找不到自己焦急痛哭的一面,心下恍然的一幕,解释女儿终于明白母亲爱切担忧。
这也隐隐解释无论女主是否参与到男主的“幻想”,她已经有能力解开心结,终究有一天能够与母亲及继父和解。
这种小细节的陈设配合主线组成了整部电影,模糊了女主及其他人在男主幻想中的界限,你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把她放在男主的幻想中,也可以把其摘出来单纯的看待这部电影为男主一个人的脑洞狂欢。
更可以套用任何你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而究其根本则是因为新房根本没想设定条条框框,这也是我所说新房自负的求异思维使然。
这也是我所认识的新房,才华横溢,又自负又臭屁。
对世界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视角而为之坚持。
请继续加油!
“喂 我们要去哪儿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但是就算明天 明天你要转学了 今天我也想和你在一起”“不对啊这是另一个世界 什么 烟花的形状不是这样的 无所谓 圆的也好 扁的也好 奇形怪状也罢 只要我们俩在一起什么我都不在乎 我知道我们是逃不掉的 可是 如果在这个世界里我必须转学的话 就今天一天 我想和你一起”
首先,我看到了很多较为恶心的让我几乎不想读下去的影评。
我觉得,那些文字背后肯定是个没有青春的大叔。
这群人一向觉得自己很厉害,可以指点编剧导演,笑谈特效配音,你们就差点钱了,不然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肯定是你们的。
《烟花》很平淡,我看到很多人愿意把她和你的名字放在一起比较,没问题啊,你的名字欢快的节奏,有趣的穿越衔接,有点爱情轻喜剧的意思,结局又很温暖。
跟你的名字比起来,烟花的确更像是岩井俊二一贯的平淡的清秀的风格,当一些人怀着看第二部你的名字的心去看这部电影,他们一定会失望,整部电影少的可怜的笑点几乎用污段子在撑,不但没有笑点,几乎也没有泪点。
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后面的女生在说不好看,快睡着了。
你有没有在青春里真的喜欢过一个人,或许连喜欢都不敢说出口,或许充满了痛苦,或许有过一段难忘的记忆。
如果没有,你和这部电影也不会有一丁点共鸣。
我总觉得,如果没有在你有限的青春里爱过一个人,将会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我以为我会哭,但并没有泪点。
我想起我第一遍看《情书》,不也是这样的心态?
平平淡淡的看完了一个故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好像有点失落。
这就是青春吧,总觉得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今天,《烟花》告诉我,岩井俊二告诉我,就算时光可以倒流,就算时光可以一次次为我倒流!
我也只来得及用尽全部力气说一声我真的喜欢你。
什么都不会改变,该错过的注定会错过,就像那句话说的,女生们注定要嫁给生活。
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男孩喜欢女孩却从来不敢说出来,第一次错过,他坚定了自己的心。
第二次错过,他喊出要追回女孩。
第三次错过,他仍然不放弃。
第四次,他明白了,话到嘴边只说了一半,一切都是遗憾,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年纪。
结尾,典道不见了,一个标准的开放式结尾。
在我的心里,我希望是他们真的留在了那个想象的世界里,永远在一起。
而最后一次时光穿越,玻璃球完全破碎也许也预示着处在那个世界里的人无法再回到现实世界。
伤感的青春文学,有的只是平淡和叹息。
也许和《情书》一样,一年后再看一遍可能就会留下眼泪。
所以,这个故事已经不能用好不好看来形容,如果你明白了岩井俊二想说什么,就好看,如果你完全不明白,那在你看来一定比不上你的名字。
相比于伤感和遗憾,人们更愿意接受温暖和圆满,包括我亦然。
第二次看见松田圣子这个名字,让我遐想是不是岩井俊二的青春就是听着她的歌度过的,在《情书》里用到了《蓝(青)色珊瑚礁》,在这里用到了《琉璃色的地球》,加上一首《forever friends》,还有那首好听到不行的《打上花火》,三首绝美的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bgm,相比于打上花火,前两首的曲风都很平淡温和,正是符合整部电影的风格。
所以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把《打上花火》这个主题曲放在了最后,那前奏一响真的是让人挪不动身体了,用这首歌结束这部电影,就像结束这段青春,不管是伤感还是遗憾,请都一股脑扔到过去里吧,跟着升空的花火一起绽放,消失,留在记忆里,留在心里。
烟花,绽放的一瞬间最美,但同样转瞬即逝,就算时光一次次倒流,它依旧只有一瞬间。
等你知道它注定只能存在一瞬间,圆的扁的没那么重要的。
本人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发影评。
【设定】首先,全篇更改最大的设定,也是全篇最大的败笔,就是小说和电视剧的男女主都是小学生,而剧场版电影中设定是初中生。
虽然没差几岁,但言行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也正是这一点,让本来合乎情理的剧情台词显得异常尴尬。
【黄段子争议】看短评中,很多人提到了开篇的黄段子(讨论字母)然后大言不惭的说岩井俊二肯定写不出这种黄段子。
然而,在原作小说之中,纯一和研介是直接从背后偷袭老师的X的.......看完小说再看动漫我还在想果然和谐过了,没想到还是被说成了恶俗黄段子。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设定变成初中生了。
原作之中小学生的设定让很多台词显得更为自然。
比如研介说了n次大便。
而台词不改,设定改,奠定了口碑炸裂的结局。
【作画】作画问题,这点其实没得洗。
明明是动画电影,东宝还给它与君名相同级别的宣发,你跟我说原画是720p的纸???
还有各种秘制3D,还是加在主角身上。
全篇有好几个很美的镜头,还有中间那段意识流转场都堪称作画亮点,可惜毁于一旦。
【音乐】音乐没话讲,forever friend和打上花火不论是作曲还是歌词都很赞。
bgm很贴合场景,影响比较深的是男主骑车带着女主的那段。
【尬歌争议】这一段其实稍微有点长,而且以初中生的设定有点尬。
小学生来看的话还是可以的。
【配音】男主配音情感有些弱,其他方面感觉没说的那么不堪。
选用演员配音也是为了贴合角色情感,可惜没发挥出应有的长处,结果上来看还不如请声优。
其他几个配角的声优阵容倒是很强大。
【宣发】第二个败笔就是拿君名比。
很多人都是看了这样的宣发词,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结果可想而知。
虽然票房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在本来就比较糟糕的口碑上雪上加霜,国内宣发商业元素有点多。
【原作简述】原作中,研介赢了游泳比赛被表白,发现典道受伤后让他去医院治疗并帮忙拒绝女主。
后来有个同学自己玩烟花炸了脸,研介只好带他去医院,其他几个照常去灯塔。
男主去了医院之后,出门看到女主被妈妈追,然后跟男主一起逃了。
女主的妈妈正好看到受伤的同学和研介,就帮他们去了,没有继续追女主。
女主和典道坐车去了一个地方然后就回去了。
故事大致是这样。
【电视剧简述】因为电视剧是当时的if项目系列。
因此岩井俊二添加了许多if设定,也就是回溯。
电视剧中男主是靠冥想回溯,主题就是在不同选择下结局会不一样,类似互动电影的感觉。
【以上】综合来看,设定是初中生大大降低了整体水平。
新房的几个意识流做的非常出色。
全篇表现的青春感和夏日的花火泳池都比较出色。
豆瓣评分在多重原因之下,从电视剧的8.2变成了剧场版的5.3。
我是直接带着小学生的设定去看的,观感大致在7分左右,只能说很可惜了。
烟花侧面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看评分似乎砸了?没有那么难看呀,典型“青春就是幻想折腾了半天但什么都没做”的故事
我其实不太喜欢你名的,但是拿你名和这部比的人,我想说这部给你名提鞋都不够
把岩井俊二原作中的高概念提炼出来了 而且还很新房昭之 这不是很好看么 到底为什么分数这么低的
画质跟你的名字差远了,内核也差太多了
劇情方面其實我看得有點混亂,但大致同主角典道的What If有關。粒玻璃珠做得太著跡,一出現戲院內就聽到「又黎呀……」的嘆氣聲。散場曲打上花火幾動聽,畫風亦討好,但個故事……未完場都有幾個人頂唔順走咗。
《烟花》的“时间循环+青春遗憾”套路本可与《你的名字》媲美,但《你的名字》叠加了拯救buff可能比游泳池对视更让人觉得高级?
7/10單薄耍了重選仍很薄
物以类聚,男主的朋友不是性骚扰的就是厌女。男主废物。废物男主的YY之作。女主也厌女,还对她妈一顿说,简直是有大病的JQ。就配乐还可吧,背景绘制可。海上的铁轨千寻里也有?到了女性角色不是怼着胸拍就是从下往上怼着裙边拍,恨不得拍到女主内裤吧。如宫崎骏老爷子说的,日本动画90%都充斥着这个了,都什么破玩意儿。只有10%能看了
很好,这很新房昭之。不管宣传怎么逼逼,请忘掉《你的名字》吧。这是另一个故事,另一个导演的故事。
岩井俊二的多段游戏性叙事以及关于逃离家庭、同学关系等内容本身是接近满分的idea,动漫媒介的确可以创造奇观或三次元中无法实现的可能,但在二次元化后,悲剧性审美沦为纯粹的奇观与炫技,但在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地方画面内容皆惨不忍睹,过多的性暗示不如直接拿来剪成另一部(硬♂)情色片
剧本过于单薄~
深粉看不起本剧的制作,普众们则深感被「你的名字」营造所骗,事实上却是特点、野心和缺点同样明显,少年感在画面和音乐构建下如同某种初心再现,欣赏不能只是我们的心灵已经蒙蔽上灰尘而已。
幼稚病是最可怕的绝症。完全想不通创作者心思,怎么把一个美好的初恋设定搞得这么胡搅蛮缠、恶趣味、想一出是一出,每段转折都能比前一段更令人翻白眼。别的不说,连情感上最起码的铺垫都没半点,莫名其妙。只有配乐勉强及格,即便连画风都有很多违和地方。
我好喜欢啊。新房昭之可以说是完美再现了少年人的眼中世界吧,玻璃球能够被赋予颠倒时空的意义,一瞬的眼神交接也可以扩张为永恒。从夏季泳池边的水花到海面上的梦幻列车,臆想一直不断不断膨胀,直到世界也被崩裂成千千万万片水晶而每片中都是我和你的倒影,多么纯粹任性到极致的玛丽杰克汤姆苏啊。
生活不是galgame,没有回档重来的机会。
五彩缤纷的一堆碎片,抓住一切闪闪发亮的时刻疯狂抒情,却忘了去经营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情感。男女主角的人物性格都没有立起来,缺乏铺垫的时空闪回不知所谓,可惜了这么好的卡司。
看了看下面认真写评的四星居多,嗯,豆瓣还是文艺的!!!
一百万个假如~
剧情硬伤,🌝太天马行空了点,原谅我没看出来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我的总体观感还行
丫头太性感,男主太面瓜。也难怪,初恋都特么爱犯傻逼。每次都有后悔药吃,妈的,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