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異父母下四個女兒支撐家庭的溫情電影。
香田家長女給予父親的評價是:[沒用。
] 父親離家出走, 在外另結新歡, 婚後有獨女, 她亦是姊姊的同父異母女兒, 父親患病去世, 到火車站迎接遺親的是身穿校服的妹妹玲, 一身潔白求學服飾穿在身高較低的女學生, 相對三個身材高瘦, 同是披上黑色衣服的姊姊, 她沒有在姊姊面前哭腫眼睛, 博取憐憫, 她眼神清澈, 像是看透家庭苦樂事, 好好的接待親人。
長女香田幸自父母離婚後擔當養育妹妹天職, 她一切以家庭和睦為先, 有時二妹佳乃霸占姊姊上衣的衝突爭吵時有發生, 戰火好比岸邊均衡拍沙的浪花, 卷紋攫奪前排顆粒, 後方瞬間填補, 家庭不可能永遠平和, 時有發生的吵鬧是只管自己喜好, 或者是堅持己見的頂撞是出自要家人相讓的溺愛, 以及點出問題徵結是難聽忠告, 卻是苦口婆心的關愛。
家庭就是在吵罵、和解的循環成形, 愛是恆久忍耐, 也是諒解寬恕, 不是父親見了別的女人心志喪失的拋棄原配女兒; 母親不盡母親責任的遺下女兒, 父的色迷心竅; 母的不願承擔, 害苦了三個女兒, 幸而長女懂性, 盡心盡力的照顧妹妹, 儘管要日夜輪班, 姊姊下班後還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選擇價廉物美的當做食材, 因應家人偏好, 弄妹妹喜歡的菜。
因為父親亡故方首次見面的長女及最年幼妹妹, 妹妹鈴的不怕生及堅定眼神打動了姊姊幸, 姊姊認定同初次見面妹妹的獨立自主性格契合, 同病相憐, 幸同時看穿了鈴繼母只是在亡父病房放下更換衣物, 逗留十分鐘離開的虛情, 可是她在靈堂假裝傷心過度, 難以對親朋戚友說出謝辭的造作實在看不過去, 姊姊不要妹妹跟隨這樣的母親, 父親既然辭世, 繼母難以信任, 準不成她會改另覓夫家, 拋棄血緣女兒, 就像當年母親棄幸三姊妹不顧的覆轍, 幸不想在玲身上看到她身陷的的苦澀, 父親的孽在到此為止, 照顧妹妹責任交由姊姊辦妥好了, 難道三姊妹的薪水不能養一個親妹妹嗎?玲看到了姊姊邀請同住的真情, 她察覺了母親的表裡不一, 覺得母親在後父喪禮的飲泣是演給別人看的, 個性耿直的女兒不能接受假像, 因此妹妹下了跟隨姊姊的心志。
幸下了一個要同鈴同住的決定, 她提出邀請時就在列車門關上一刻鈴答應了, 鈴的不捨追逐列車奔跑, 回應了以姊當父母的決心。
看清了父親的錯不是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
幸愛上了有妻室的兒科醫生, 愛人妻子卧病在床, 未能盡妻子責任。
然而, 這決不是介入別人家庭的理由, 鈴無意說出的[不該戀上有婦之夫。
]觸到了姊姊痛處, 姊姊沒有怪責敢言的妹妹, 她明知錯愛不會開花結果, 還是執意而行, 是留有父親禁忌的愛基因也好, 是在長輩不時問及的婚期也好, 都是抵抗傳統長女不嫁, 妹妹豈能出閣的觀念, 亦是掛心她要是有了妻子名份, 誰來看顧認為不會長大兒女的代入母親心理。
二妹佳乃愛情至上, 她經常更換伴侶, 她可以為了愛人, 可以借出金錢, 不求還款日期, 男伴久債累累, 他算是有自知之明, 主動提出分手, 欠下的錢當然不日歸還。
佳乃對金錢觀念是時下女人花在衣裳及化妝品, 偶爾會借出款項給心愛的人, 花樣年華不懂錢財可貴, 她升了職, 初時滿心歡喜的同家人說可以穿時尚莊重衣服同上司見客, 她會面顧客場所是暗淡工廠辦公室, 上司分析客戶經濟狀況, 老妻酸楚的按著丈夫的手, 履新助理新服裝在愁雲慘澹光芒消滅, 她聆聽了老主顧稍為緩和口氣, 靜觀日後前境還是堪慮的愁容, 老夫老妻持守愛的用心經營企業難以抵擋經濟蕭條洪流。
老夫妻經營方針或許落伍, 他們多年經歷風浪的愛, 牽動了佳乃的淚泉, 溼透了眼簾。
日本市道欠佳, 櫻花樹築成的桃紅隧道只能掀起少女粉黛臉頰, 綻放笑容是少女的禮讚本土豐碩良景, 美好風情畫是少年人沒有憂慮的飽覽糖衣; 成年人經歷的重病、工廠營運慘淡, 結束營業, 是漫天滿花到花瓣萎謝的人生輪迴, 留存日久的地道美食相信總會有人繼承, 開枝散葉, 大和民族對保留傳統別有心得, 深信。
三妹千佳外貌不太起眼, 她選擇男朋友的品味、眼光十分獨到。
運動店店長體型略胖, 眼耳口鼻細小, 印在有如豆沙餅的圓臉, 配以一頭大卷毛頭, 一見難忘, 相比大姊答允有婦之夫共餐、交往, 醫生但求心靈慰藉; 幸求的是品嚐奪女人丈夫的禁果; 二姊沒有大姊的偷偷摸摸, 她要的是帥氣爽直男孩, 是否委以終身隨緣; 三妹的店長店員愛情純真, 店長在登山意外失去數只腳趾頭, 不覺恥辱, 大姊問及時他還多次要她看殘缺, 襪子豈能蓋住他的豁達? 一個敢於說自己的失敗經歷男人, 是真漢子, 千佳青睞直性子的店東, 她在家裡邊吃飯邊練習模擬垂釣, 想像同戀人到溪湖釣魚, 喝著釀製梅酒, 欣賞湖光山色, 是多麼寫意的樂事, 女友問他還會攀山嗎? 男友一句:[夠了。
]帶出腳踏山坡, 環視群山心願既成, 不如陪同伴侶做揮臂模擬練習, 一同釣魚好了, 人就是要懂得放下: 大姊放下出國回歸家庭; 二姊收起開朗體會木土經濟衰退; 四妹放下板著臉孔在新家庭打開胸懷; 三妹率性過活, 並擇了志同道合的曲髮男朋友, 不變應萬變, 淡然處世, 波浪千重後姊妹回家訴苦, 合力撲殺昆蟲, 笑談打扮心得, 採摘梅子製酒, 家的凝聚, 是福氣。
Patrick Chan寫於2015年10月18日
电影里,长泽雅美扮演的漂亮姐姐问她的妹妹:“你有喜欢的人了吗?
”妹妹说还没有呢。
长泽雅美说:那快点儿找一个啊,你的世界就会变成不一样的哦。
妹妹问:会变成什么样的啊?
她回答说:就连无聊透顶的工作也能够忍受。
希望你也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
喜欢到连所有无聊透顶的工作,连无休止的学习,连孤单漫长到无边无际的人生,都能够忍受。
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都不及第一次遇见的你。
浮游于这个世界产生的热能,都比不过喜欢你的热忱,爱无所不能。
1.大姐性格应该像父亲,二姐性格像母亲一点,好在女儿们像父亲更多,父亲应该是个温柔的人。
2.母亲只教给大姐一种料理,父亲离婚应该是觉得母亲不称职,去寻找感受不到的温存,但抛弃了三个孩子,也太不负责了。
二人的基因是哪根搭错了,能生出大姐这样贤妻良母式的女儿。
3.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父亲的角色缺失会让女儿在寻找另一半过程中产生障碍,没有标杆做为参照。
四姐妹也难找到理想的配偶吧,或者在男女关系上更为被动,电影里对四姐妹多少都有影射到。
4.大姐在男医生家看到筷子都咬坏了,医生让她买来就好,大姐说,对女人来说筷子可不能随便买。
女主人应该只会给自己家买筷子吧。
以上です
看电影之前还在想为什么会叫《海街日记》这个名字,看完之后觉得这四个字恰如其分——这就是一部讲述了海街小镇日常生活的电影。
少女铃在父亲死后搬到了住在海街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跟三个姐姐合住,影片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这一家人的活动,展现了充满日常气息的海街的生活。
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日常生活都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因为这类题材本来就不够有戏剧冲突,不容易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在展现的过程中还容易陷入琐碎的呈现,让人觉得没有重点,不知所云,从智力和情感上都不容易抓人。
但是《海街日记》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虽然电影要呈现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方式也是平淡地讲述,但其实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非常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
比如少女铃,她搬来和姐姐们住之前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要如何与有着这样复杂的关系的姐姐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又会有哪些成长和变化……还有大姐幸,在铃搬来之前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铃的到来怎样影响了她的生活和选择等等。
这样的人物设定会吸引人,会让人想要跟着他们走下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会如何选择,如何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的呈现而非情节的发展来推进的。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夸一下演员了,几位演员对角色的演绎都很成功,每个人物都能让人感受到过去的经历带给他们的故事性,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情节和语言特意来告诉观众这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人物的戏剧性之外,对生活片段的选择性呈现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电影整体情节确实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很有节奏地讲述一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截取一些比较能凸显人物当下生活状态的对话,大量地重复提及或者呈现人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和事件,比如做梅子酒,去小店吃饭等等,这些情节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温馨的日常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整个过程都可以很投入很舒服地沉浸其中。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的拍摄手法,这也算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特色了。
不会对片中人物横加批判,没有在某些地方刻意渲染,这种克制的只讲述但不深究不判断的风格与影片的主题其实非常相称。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大书特书,比如三姐妹和铃还有他们父亲的不那么寻常的关系,大姐与已婚男人的关系,临终关怀等等,但是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人伦、情与欲、成长的纠结,每个都是讲也讲不完的主题,但又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奋力挣扎努力逃避不断纠结的所谓“重要选择”其实拉远来看也不过是填充时间的片段罢了,那么千丝万缕复杂深沉但最后都会被时间带走化为回忆,而生活仍将以“日常”的方式继续下去。
还好,《海街日记》里呈现的日常让人觉得,即使会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第一遍看《海街日记》,还是为了去镰仓旅游做功课,这片也就自动被我归类为「是枝裕和式的婆婆妈妈细水长流+几位大美女」之日式温情片。
前不久大屏幕重温,再享受一遍几位大美女的洗眼之余,意外发现这片其实不动声色、但又旗帜鲜明地展现了导演对社会议题——而非单纯的家庭和儿女情长——的表达(←以前受影评影响,以为是枝裕和至少是在拍过《第三人》之后,到了《小偷家族》才明确转型到关注社会议题的)。
以下就来掰扯掰扯看片时的引申联想。
片中四姐妹的家,是个典型的「女本位的小共同体」,而这个小共同体得意建立并维持得这么好的前提,大概有以下几点:一些必要的亲缘关系从对话可知,这个「家」至少在大姐少年时就「破裂」了(父母离婚,父亲与小三去仙台,母亲再婚,远嫁北海道),但这个家破而不散,就是因为有外婆和二姨婆(不知日本人怎么称呼的,就是树木希林那个角色)把几姐妹拉扯大;大姐成人后,「长姐如母」,帮扶着把二妹和三妹带大,三姐妹成人且工作独立后,又联手抚养同父异母的小妹——一切都基于女性之间的亲缘关系。
健全的私有产权制度共同体不是纯精神的东东,得落实到物质实体和「场域」,而老宅的永久地权和产权便是另一个重要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家族财产」可积累(虽然这个家并不富裕,但也算中产),而这些女性也就天然可作为「继承人」培养。
姐妹们在继承了家族财产的同时,也天然地继承了家族的文化——家庭园艺(栽培梅子树)、厨艺(酿制青梅酒),服饰(浴衣)等等(再推而广之,就是一个街区、一个地区可以延绵不绝的民俗文化)。
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片中突然出现的母亲随口一句「要卖房」对大姐造成的冲击便可想而知:房子这个最重要的「公产」一旦被分割,就能对共同体造成实质性摧毁。
发达的街区互助文化首先,「海街」即镰仓,这个地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至少电影里看起来是——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城市建设完善(通勤小火车太可爱了!
),治安良好,支柱产业以海产养殖和旅游服务业(冲浪)为主,没有影响环境的工业,是个非常宜居(适合女性生存居住)的地方。
很难想象,如果换到一个深山老林(比如一开始三姐妹去参加葬礼的山形),蔽塞的环境、极低的人员流动,势必是家族宗法势力深厚之地,完全无法发展出片中这种「女性本位小共同体文化」。
其次,「海街」除了硬件(市政建设)过关,软件(社区文化)也很发达:经费充裕的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小妹转学的学校,有足球队和篮球队,而且实施平权教育,男女同队),资质优良的公立医院(大姐工作的医院竟有非常先进非常人文的临终关怀部),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那个超温馨、超好吃的海猫食堂),分享善与美的社区互动活动(热闹的烟花大会、学生课余参与沙丁鱼捕捞作业)。
这样的生活没有强拆、没有棚改、没有996、没有内卷……当然,也许是枝裕和的电影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冷血残酷的一面,但至少看起来大家都实实在在地为「建设社区」而劳动(甚至连二姐那个银行(作为传统的吸血机构)都在推出低息贷款扶持小个体户)。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正是因为女性广泛参与到社区的各行各业,所以整个社区基本可以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从学校教育到养老/临终关怀/丧葬,都能给予生活其中的个体以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简直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生存状态:每个女性都能在生活和事业上做到「独立」,但又绝不「孤立」,与自然、与社会、与身边的世界时刻产生着connection。
然而这电影毕竟不是「首善之区PPT」,总得表达一点「平静的乡村,不知隐藏着多少罪恶呀」的主题。
我们在感受海街美好风情的同时,也可注意到对这种女性共同体可能形成冲击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三姐妹「破碎童年」就来源于父母辈的混乱性缘关系(父亲出轨,母亲似乎也跟其他男子有染),到她们这一辈,仍然受到不良性缘关系困扰,这个在一开始就通过二姐这个「恋爱脑」体现了。
二姐最漂亮,性格「也不挑」,所以也(遗憾地)最吸引烂桃花,交往的男朋友借高利贷,二姐请他吃饭还帮他还钱。
另一方面,大姐虽然看起来「很挑」,一直diss二姐的恋爱脑,连自己父亲都diss,但大姐其实也遗传到了「容易心软」的性格,也对老男人的关怀和体贴(以及什么「妻子生重病所以不能离婚」的借口)没有抵抗力,一不注意也「被小三」了。
当然,虽然片子体现了「不健康的性缘关系」,但也并不是说,导演在鼓励女性去主动寻求「健康的性缘关系」。
片子四姐妹的交往对象(包括潜在交往对象)可总结为:老(大姐那个老男人医生,还是有妇之夫)弱(二姐那个高利贷男友,外表就很弱鸡)丑(三姐那个爆炸头同事)幼(小妹那个队友同学,同样是家里幺子)——看完这片子,大家应该都能get到,导演绝非「擦亮眼」派(即认为「女孩子就要拥有甜甜的恋爱,一定要找个人品好、对自己好的的老实男人」)。
谈恋爱(哪怕仅是找个炮友)对女性来说总体没什么特别好处,谈恋爱不会真的让你更「完整」,大概率只会让你惹上一身骚。
父权制婚姻婚姻对女性共同体的分割是最深刻,也最致命的。
这个家虽然父亲(家长)缺失,却也时时回荡着父权制婚姻的幽灵: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一:结婚是社会义务。
「你们总要嫁人的!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想,大家也都这么做。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二:从夫姓/从父姓。
外婆(+二姨婆)—母亲—三姐妹+小妹,即使从血缘/亲情上是最亲密的三代人,但她们却互相顶着不同的姓:三姐妹姓「香田」,小妹姓「浅野」,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外公的姓,一个是(已不存在的)女婿的姓,这个家庭不需要男人,男人也的确没有为这个家庭贡献过一丝一毫,但他们却永恒地用姓氏对这个家庭的女性行使所有权(哪怕仅仅是表面的)。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三:从夫居。
母亲改嫁后,远赴北海道,这是必要的从夫居。
小妹的母亲(那个「小三」)应该也是镰仓本地人,与小妹父亲结婚后去了仙台。
大姐一度考虑与主任医师结婚(在那老男人离婚后),并随着他去美国(老男人去美国进修儿童癌症,大姐去美国不知干嘛?
大概率是陪读)。
日本没有户口制的束缚,是个迁徙自由的国度,但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默认是从夫居。
上一辈的「从夫居」使得镰仓本地的母亲们都成为了「异乡异客」,缺失了「根」,这一辈的大姐,也险些在爱情的洗脑下,做出最危险的决定——远离原生家庭,远离「原乡」。
剧中人物并不认为大姐为结婚去美国就是「跳了爱情的悬崖」,二姐还微笑着鼓励大姐大胆追求爱情:「你放心走吧,我和千佳能照顾好妹妹」。
不过,大姐虽然得到了二姐的鼓励,睡了一觉后就很理智地决定放弃这个结婚出国的offer,在海边台阶上和医生平静分手——分得那是相当平静,那个医生竟然「哦,好,拜拜了您」就拿着矿泉水颠儿了。
这一段第一遍看时没留意,二刷才意识到,导演的倾向性在这里体现得相当明显:当你还在这为「没有嫁给爱情」而困扰或愧疚时,人家(那些用爱情忽悠你的男性)连「心痛」「受伤」的表情装都懒得装,直接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只不过当你是一个「很可惜」没有被他忽悠成功的潜在保姆,而已。
父权制婚姻特征之四:家庭财产传男不传女小妹是父亲的亲生女儿,但父亲生前经营的温泉旅馆她却一点没有分到财产——仅仅因为父亲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现任妻子,且妻子有个继子,小妹如果要争产,大概率占不到什么便宜,她的继母完全可以在她成年前把财产转移掉。
也正因如此,小妹宁愿放弃自己成年后可能继承的遗产,选择来镰仓投奔姐姐们。
另一个「丧失遗产继承权影响女性生活」的例子是海猫食堂的老板阿姨,她的弟弟回来争去世母亲留下的遗产,如果她拿不出来就逼她卖掉餐馆,她弟弟之所以有底气这么做,大概率也是法律和社会习俗仍然支持长子有权继承家产,即使这个长子是个混混二流子。
综上,片中女性不论是进入一段「性缘关系」(即谈恋爱),还是进入「婚姻关系」,对女性来说都是很不利的,本质上都是脱离女本位的共同体生活,以孤立无援的状态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主从/尊卑关系。
当然,「跟男人扯上糟糕的关系」虽然应该尽量避免,但男人在片中也并不是以丑恶的面貌出现的(毕竟导演自己也是男人嘛)。
男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救药,当且仅当他们——1)没有以恋爱或婚姻剥削女性的时候;二姐的男朋友在被债主找上门后主动和二姐分手,而不是当街杀女朋友;大姐的暧昧对象在大姐拒绝求婚后和平拜拜,而不是死缠烂打;Lily Franky那个角色是海猫食堂老板阿姨的男朋友,两人似乎只是中年人抱团取暖的状态,老板阿姨临终前他有照料,去世后他也帮着料理丧事,类似一种「意定监护人」的关系。
2)与女性在工作上能友好合作、平等社交的时候;三姐的那个爆炸头同事,工作之余会跟三姐聊自己还想爬雪山的梦想;二姐的银行同事,虽然相对二姐是个「前辈」,但并非「油腻上司」,在菜鸟的二姐前没有拿腔拿调,工作间隙还会和二姐探讨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弱势客户。
3)对女性的成就表示出真诚欣赏的时候;比如小妹的足球教练,对小妹的能力一直是大力赞赏;小妹的同队男同学风太,喜欢小妹又不敢表白,虽然不是小帅哥,但他单车载着小妹去隧道看樱花,谁不夸他一句可爱呢?!
所以,豆瓣短评页面那个最高赞,什么娶大家/恋二姐/生小妹,省省吧您呐!
四姐妹之所以这么美丽而自由,享受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就在于没有您这类普信男的打扰和破坏好吗?
这片子根本就没你这种「大家长」(还是个意念当爹)什么事儿好吗!!
片中那个娶了好几个老婆,生了好几个女儿的父亲,已经死啦!
并且一个脸的镜头都没有露出!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个男人,这个「精父」——他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奉劝各位对着大美女舔屏的男士,你有这YY的功夫,还不如去学学那个小风太,学学人家从小就欣赏女性,尊重女性的品格!
此外,「男性/父亲/家长」偶尔也可以起到一点重要的作用——这是是枝裕和作为男导演,对自己性别唯一的一点找补: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一向对父亲没什么好话的大姐,也说出了「也许父亲真是个温柔的人呢」——请注意,这里可绝不是什么老套的「亲情大和解」,父亲的温柔(原先用大姐的话说就是「优柔寡断」)之所以被提及,完全是因为三个姐姐在那感叹:「有这个妹妹真好!
」进而饮水思源:「有这样好的妹妹,也是因为父亲把她养得好呀,妹妹性格这么好,也是因为之前的十五年,是在父爱关怀下长大的吧。
」在这里,父亲终于在这个家中被肯定,并不是基于他天然的父亲身份,而是基于他为这家在做出的「编外」贡献:把一位宝藏妹妹健康养育了到了十五岁→间接地为这个女性共同体输入了新鲜血液。
他这个功劳,勉强可以抵消先前他对家庭的不忠给三姐妹童年带来的伤害,所以也算非正式地被共同体成员认可,并记录在了「功劳簿」上。
在这里,男性的价值被女性共同体内部来审视和评估,得出了与父权文化下那套评估体系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个评估的标准,可以看得出,是完完全全是女本位的。
——这,就是这个片子最新鲜、大胆的价值观输出。
片子结尾时,四姐妹——她们都单身,且没有任何恋爱或成家的迹象——竟然就随意讨论起了各自的「临终感言」,其中年纪最小的未成年妹妹,还口气超大地说「我临终有好多想说的话呢!
」这说明导演对四姐妹的「远景人生预期」就是:请努力维持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平静而自由的生活吧!
你们,特别是你(对着那个小妹妹拍拍肩),会获得无穷多的美好体验呢!
单车与樱花隧道,少女带着碎发的额头,碎花浴衣和烟花,小沙丁鱼盖浇饭还有加了巧克力的镰仓蛋糊布丁。
电影始于葬礼终于葬礼,一直有淡淡的背景音乐,没有什么剧情。
性格迥异的三姐妹和同父异母的小妹妹,就像看一本没有什么故事的日记。
绫濑遥和长泽雅美真的好美(肤浅的舔屏珂)以及,想过夏天,喝加了冰块的梅子酒,去海边捡贝壳。
父亲去世前提到樱花,他说还能感受到事物的美丽,觉得很开心。
他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吧。
--摘自电影《海街日记》故事开始于葬礼,父亲的葬礼。
父亲早年抛妻弃子,跟着情人(浅野铃生母)出走,香田家三姐妹的母亲改嫁并将女儿们抛给外婆抚养。
外婆去世后,大姐香田幸从外婆手里继承了大房子,并悉心照顾妹妹佳乃、千佳长大。
三姐妹结伴出席父亲在山形地区的葬礼时,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异母妹妹浅野铃。
或许是血缘的亲近,又或许是幸看到了铃不开心的生活。
葬礼结束后,幸邀请铃搬到镰仓同住。
古都镰仓,沿海小镇,一栋历史悠久的大房子,一棵梅子树,四季流转,香田家四姐妹的故事徐徐展开。
0115岁的单车与樱花
铃到镰仓后迅速加入了足球队,认识了男孩子风太。
有一天,铃在海边,发现岸边有很多樱花的花瓣,不免念起山形地区,樱花或许还在开放。
风太微微一笑,就骑着单车带铃去了樱花隧道。
电影里的铃真的好美,健康、青春、纯净的脸庞,清风拂过,一瓣樱花正好落在了铃的发丝……十五岁的单车和樱花似雪的镰仓,景色美的不像话。
相信少年们心中都会留下永远的美好回忆吧。
少年时代的我们对美好事物都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路边新开花的树、放学路上的晚霞、晴天的一朵云、风中的一阵花香、雨后的青草新绿……都能唤醒我们心中一阵悸动和欣喜。
02姐姐们的仲夏烟火与浴衣
(跑个题,有人说,镰仓的夏天就是烟火、浴衣和长泽雅美:)我最近也get到了长泽雅美的颜……)大姐香田幸知道烟火晚会的时候,拿出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浴衣给铃穿。
找衣服的时候,发现了外婆穿过的浴衣,二姐和三姐纷纷抱着外婆的浴衣说,闻起来有外婆的味道,姐妹四人傻笑成一团。
最后大姐穿上了外婆的浴衣,四姐妹在庭院中一起点上小烟花,完成了一次庭院的“烟火大会”。
日本电影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东方的情感美学:一切都淡淡的,所有人脸上挂着浅浅的笑,轻轻浅浅地走在庭院里放烟花,没有台词。
看完这个片段后,说不清为什么,三姐妹对外婆的想念和大姐承担起外婆照顾者角色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全部显示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免感慨家人之间情感的美好和温暖。
有的亲人离世了,但是会一直被亲人记起,不管是通过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起住的房子,还是一起见证过的美好风景。
或许永远保持对美好感情和景色的感知能力,就能从亲人那里继承爱的能力。
有爱的人生活也不会过得差。
03外婆的庭院与梅子酒
有一天,幸回家的时候,发现喝了自家梅子酒的铃醉了。
三姐妹围着喝醉的妹妹端详了半天,发现妹妹的脖子上有颗痣,耳朵像姐姐(姨母笑)……酒醒后,姐姐们带铃看庭院里的梅子树,讲了许多外婆的庭院和梅子酒的旧事。
幸对外婆留下的庭院、梅子树、老房子有着深厚感情和维护的执念。
幸眯着眼学外婆的口吻,“(梅子树)要除虫、要消毒,活着的东西是很费功夫的。
“然而她还是很乐意去费这个功夫,每年养护它,充满期待和爱护之心,看梅花开、摘梅子、做梅酒。
除了梅子树,还要打理庭院,给花草浇水。
冬天的时候,干枯的梅树下夹杂着黄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盘或南天竹,春夏的时候,幽寂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
下雨天的时候,可以听得到滴沥的雨声,日式的木头老屋透出闲静的味道。
庭院里的梅子树是外公在妈妈出生那年种下的,已过了五十五个春秋,见证了两代人的成长;老房子里记载了外婆温暖的照料和三姐妹成长的点滴记忆。
随着庭院里一年又一年的四季变幻更迭,孩子们一个一个在外婆的爱护下像庭院中的树木花草一样繁盛灿烂地长大了。
04美好的生命与和解
这本是一个“弃子”的故事,三姐妹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父母缺失的成长伤痕。
大姐受到伤害最深,兜兜转转找了个有妇之夫的儿科医生,年纪偏大也不帅,最后医生抛下她去了美国;二姐迷迷糊糊被男朋友骗钱,总是被吊儿郎当不靠谱的人吸引;三姐更是择偶观奇奇怪怪,喜欢失去六个脚趾的探险队爆炸头店长。
但是,影片里女性都展示了出色的生命力和治愈力。
大姐温柔细腻,照顾妹妹们充满母性和担当,最终果断走出了和儿科医生的不伦恋情;二姐迷迷糊糊,失恋后喝场酒就好了,教上学路上的妹妹找男朋友,最后遇到了善良负责的银行课长;三姐古灵精怪,给妹妹做外婆经常做的咖喱饭,带着店长钓“空气鱼”;妹妹温柔可爱,跟父亲一起生活了十五年,遇到了默默关注和守候他的小男生风太……于是妹妹的到来让印象中“温柔又懦弱”、“总是被女人骗”的父亲逐渐具体。
随着她们一起融洽和温暖地生活,缺位十几年的父亲也第一次被原谅——“爸爸虽然不靠谱,但应该是个很温柔的人吧,所以才留给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妹妹啊”。
渐渐地,不再纠结小时被弃养的大姐幸,决定用外婆最后剩下的梅子酒与母亲达成和解。
外婆用爱让父母缺位的孩子们成长的很好啊,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长大成人了就要温暖善良的活下去啊,就像庭院里的梅子树、洋水仙和绣球花,四季更迭、生生不息......物候有令,请保持感知美好的心 因为生命总会如约绽放......
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这部片子缘起于幸收养了小铃。
不少人以为幸是出于同情心、怜悯、慈爱使然,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日本人的报恩情节。
日本人最怕麻烦别人,欠了情和债,一定要报恩。
从天皇的皇恩,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到平时日常交往中的一些小恩小惠,哪怕小到一颗烟,一杯酒。
从片头阳子想让小铃读悼词,幸觉得不合适,再到山顶上三姊妹对小铃照顾父亲说感谢,背后隐含的是幸觉得因为父亲的离去,家庭的破裂,自己作为子女没能尽到赡养父亲的义务。
而这一切,却都被年幼的小玲担了下来,所以觉得她们三姊妹都欠了小铃的,这才有了收养小铃的缘起。
这也是一种偿债。
《菊与刀》中讲到:“日本人的伦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男男女女生来就受了父母的大恩大德”,所以“孝成了一项不得不履行的义务,某人的父母哪怕不足取,哪怕破坏他的幸福,他也不能不尽孝。
“也才有了后面幸与小玲在一起做饭时,小铃替拆散别人家庭的妈妈说对不起,而幸却为了谢小铃送了爸爸最后一程说对不起。
幸为什么要选择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职业,还是因为那个“欠”,她欠爸爸一份赡养的情,一份报答养育之恩的情,这是她内心里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个缺憾,所以她选择送更多的老人最后一程来偿还,来让自己得一个心安。
网友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爸爸都把孩子们抛弃了,孩子还愧疚自己没能为爸爸养老送终?
除了孝的义务,这还要谈到日本人的等级制度,以及天皇、父权为大的文化。
在日本,对上一辈人是绝对尊敬的,尤其是对父亲。
和中国传统的三从四德,忠和孝一样。
日本的家庭中,女子是要从父、从夫、从兄长的,而且在以前,女子在家庭中地位也比较低,所以在影片中,即使父母对家庭的破裂都有责任,但大笔墨渲染的是对父亲的怀念,从不同子女的回忆碎片中,慢慢勾勒出父亲的温柔、为女儿做好吃的、钓鱼、陪孩子爬山的正面形象。
而对母亲,和阳子,则是截然不同的处理态度。
有的只有怨恨,和正面的冲突与顶嘴,幸为什么执着于承担起照顾妹妹们的责任,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弥补妈妈在这个家庭里的空缺吧。
说到这,导演为什么让孩子们住在老屋,也是一个隐喻。
老屋意味着回忆和过去。
在幸的心里,那个过去的家庭是残缺的,所以,她才想着去重建,即使给不了妹妹们爸爸,也可以弥补一下妈妈的空缺。
而幸的责任感,是整部电影的一抹亮色,女性的独立,是从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开始的。
不过,听说现在,日本的女性独立了很多,成长到,觉得日本退了休的老头,在家里啥活也不干,是个累赘,想像扔垃圾一样,把老头子们都扔出去,也不知是真是假。
聊完报恩,再说点电影的视听语言。
片中,中远景镜头的大量使用,把镰仓各个季节的美拍的很赞。
从海边缓缓驶过的火车,到山间的小路,再到冬日的站台,开满樱花的大道,都让人有抑制不住的想去镰仓走一遭的冲动。
叙事上,基本上是属于线性叙事,穿插着几个姊妹们的感情故事,是枝裕和是细节勾画的高手,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四个姊妹的感情故事,哪个拍的最美?
想必大家看到片中多次出现的青梅酒已经有了答案。
最后,看过的好几部是枝裕和的片子,残缺的家庭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从《比海更深》,到《小偷家族》,再到这部《海街日记》,似乎始终在追问着一个问题 - 残缺的父母之爱,需要补吗?
有得补吗?
如何补?
也不知缘起于何处?
===================================忘了另外一个点。
关于父亲的懦弱。
片中姊妹们多次说父亲是懦弱的。
理解这一点也要讲到日本人义务、情义至上的文化。
《菊与刀》中说到,“根据日本人的判断,那些漠视个人幸福并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有力的。
”“当一个人的个人欲望和义务规则发生冲突时,如果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软弱的。
”在片中,父亲的婚外情属于人之常情的欲望,而维系家庭和养育子女是其应当尽的义务与责任,所以父亲的选择,在日本人眼里是懦弱的。
2015-05-19刊于深焦DeepFocus公众号 文/ kyd、张宇旋、PeterCat、柳莺(发自戛纳)是枝裕和无疑是当下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导演之一。
这种口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电影是一种对温情的东亚家庭伦理秩序的回归。
对家庭生活的关切让他的作品勾起了观众对小津安二郎式的日本家庭映像的记忆。
在入围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新片《海街日记》里,讲述了父亲去世之后,四个姐妹一同生活的故事。
这仍然是他最擅长的风格,淡然隽永,满足了我们对日本的所有想象。
B=外滩画报H=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
▲是枝裕和在戛纳,摄影:kydB:《海街日记》的故事来自于漫画家吉田秋生(Yoshida Akimi)的同名女性漫画,据我所知,她的作品已经不止一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包括《世界奇妙物语》等。
你看过这些作品吗?
你觉得吉田秋生的漫画有怎样的特质,吸引了那么多日本导演争相改编和拍摄?
H:吉田秋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漫画家,过去二十年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
当我第一次读到《海街日记》的时候,脑海里立刻就产生了“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我不想让别人抢在我前面拍,我坚信改编它的人一定会是我。
B:《海街日记》算是少女漫画吧,在日本你这个年纪的男性看少女漫画很普遍吗?
会不会有些奇怪?
H:会看的哟。
确实,她是主攻女性向的漫画家,但除了一部分典型BL题材的作品是针对少女群体的之外,事实上她也有很多受到不同性别以及各个年龄层读者喜爱的漫画,三四十岁的男性同样也会是她的忠实读者。
我已经五十几岁了,但我依旧很喜欢她的作品。
▲有评论认为《海街日记》过于甜腻B:这部电影拍的仍是你擅长的家庭题材,风格也一样淡然而隽永,但也有不少人评论故事太过甜腻,你想要观众从这部电影里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H:当然,我会希望观众发现并欣赏几位女主演细致的表演,她们在诠释角色的时候非常用心。
《海街日记》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主角的故事,更是一部讲述时间的电影。
我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可以理解这个层面的用意。
“绫濑遥的优雅在日本已经不多见了”B:在四个女主角中,你更着重描绘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幸,以及同父异母的小妹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侧重?
H:首先这是和原著保持一致的,其次,大姐幸相对其他姐妹来说,更能理解父亲一些。
她在开头说,“即便他曾经很亲切、很和蔼,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恶劣的父亲罢了。
”而后来她则逐渐改口,“他虽然不是个好父亲,但也许是个好人也说不定呢。
”可以看出她在学着改变,逐渐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父亲。
同样,改变也发生在小妹铃身上,她最初总是背负着罪恶感——“我为什么会被生下来?
”、“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世界上?
”——她感到自己的存在给其他家庭带来了不快乐。
逐渐地,她才开始正视自己,开始接受和理解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我把更多的侧重放在了她们俩身上。
▲绫濑遥饰演大姐幸B:这次你选了四个“氧气美女”作女主角,其中绫濑遥和长泽雅美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了。
绫濑遥之前演过许多电视喜剧,给人感觉很可爱调皮,长泽雅美则走甜美知性路线比较多。
这和《海街日记》中的角色安排似乎正好倒过来了。
H:确实,绫濑遥演了很多喜剧风格的影视作品,但在现实中,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大姐幸的最佳人选。
她非常美丽,端庄,举止极为优雅——在当代日本社会,这样的优雅已经不多见了。
而这种端庄的美,和大姐幸的形象十分吻合。
▲电影里的食物都和回忆紧密相关B:这部电影在给我带来温情的同时,也让我看得很饿,能说说那些和食物有关的场景在电影里起到什么作用吗?
H:一方面,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父亲离世展开的,如果全片都着眼于此的话,就会变成一个太过悲伤的故事,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好故事,因此我想尽可能加入一些和食物有关的场景来冲淡它。
另一方面,电影里的食物都和四姐妹的回忆有关,梅酒、镰仓特产的小银鱼,以及海边小镇特有的食物,都和回忆紧密相关。
像这样一部描绘家庭的电影,故事的核心就是随着时间流逝,一些事情发生和过去,有些东西却会留存在人们的心里,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食物,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场景在电影里特别重要。
▲从四姐妹的家到车站,一路上开满了绣球花B:电影里出现的那家镰仓的海边餐馆,现实中也有这家店吗?
能不能说说你对镰仓这个地方的印象?
你最喜欢这个海边小镇的哪一点?
H:很可惜,现实中并没有这家店。
其实镰仓算是个挺有名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很多寺院,比如以绣球花闻名的明月院。
我在电影里尽量避免展现镰仓的这一面,因为那样的话就会接近一个游客的视角,而不是《海街日记》想呈现的日常生活状态。
电影里从四姐妹的家到车站,一路上开满了绣球花,非常漂亮,我就是想要在这样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呈现镰仓的美。
“我从来不要求演员去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B:小津安二郎的墓就在北镰仓,你有去拜访过吗?
H:我们拍摄的地方其实离那里很近,但我这次并没有去,倒是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去过好几次。
B:你一直被看作继承小津衣钵的日本导演,谈论起你的电影,总会有人与小津的电影作比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H:不止是这部电影,每次我来到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总有人提到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我想那些这么说的人应该是在赞美我,但说实话,我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感到随之而来的压力。
这次的《海街日记》,我承认确实和他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这是一部关于人,关于跳出时间的框架来审视人生发展轨迹的电影。
当然,在拍摄的时候,我从来不要求演员去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或是从中汲取灵感,而我个人确实在开拍前有对他的作品进行过思考。
B:在你以前的作品(比如《如父如子》)里,父亲做了轻率的决定,事后悔不当初,而在这部《海街日记》里,姐妹们却为一些决定而犹豫不决,在你看来这是两部作品主角的区别所在吗?
H:男女之间的这种不同,关于做决定的轻率和迟疑,我倒是没有怎么考虑过。
故事里,大姐幸把一件旧浴衣给了小妹铃,让她穿去烟火大会。
幸很坚定地想要挑起照顾妹妹们的重担,包括这个新出现的同父异母的小妹,幸甚至不准备和人结婚,而是要一直留在这个家。
不能说这是个美满的结局,但她非常坚定,所以我也很尊重她的态度。
B:没有人知道电影中“父亲”这个角色的过去是什么样的,你有计划再拍一部这样的故事吗?
H:我在过去十几年里失去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自己也成为了孩子的爸爸。
我想也许是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角色转换,因此我反而更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的故事。
原文首发于《外滩画报》
是枝裕和以前作品中透露出的是生活背后的道理,是一种静默、平和的消解。而这部作品则是更直接表达出生活的本真,喧嚣与静谧交织,是一种和谐的共融。相较于之前的静、隐忍和释然,这部《海街日记》则显得更轻盈,更灵动,更具活力,同时也把一切沉重、执念和思考遮盖消弭于银幕之下。这里的绫濑遥好看得让人沉心静气,是一种素雅的、恬静的、干净无瑕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美,纯洁善良,瘦弱却坚强,永远笑意盈盈,像姐姐也像母亲。
难道不是一部没有美人美景美食就没看头的片?
完全get不到温馨的地方,这不就是女生宿舍的日常,雌竟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了才会让人觉得拍一部粉饰太平的女性亲情剧就很厉害了。。。世界对女性真的地狱模式。。。
糖水,除了视觉好看没有什么其他感觉
就你会拍电影不用剧本?看看王家卫吧,失望透顶
骨子里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却又如此清新怡人,涓涓细流一般,细腻、真挚。生活就像倒映在海面的焰火,有着别样迷人的景致。
温情但老套。
“活着的东西都是很费工夫的” 淡淡的日本家庭片。只需微笑和淡然,便可解开心结。
这是日本电影描摹生活的一种典型方式,特别恬淡平和,也有矛盾、悲伤、无奈,但永远没有惊涛骇浪,一切波澜都能在时间的流淌中渐渐消失于无形。充满乡村传统社区的人情味,充满东方文化的特色。我不禁觉得小津安二郎的传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卡司不错 配角高亮
大姐和小妹的關係寫得還不錯,有不少互文。演員們還是太漂亮了像在拍寫真,稍微沒那麼靚一點的三姐就成了陪襯和功能化角色,長澤雅美就是被是枝裕和拿來賣靚的,不停的拍她腿,電影開場還要她穿bra秀身材,其實用她做開場就已經沒什麼道理。《步履不停》後,很明顯覺得是枝裕和退步了
太棒啦,看得心都彻底软掉了。放入复刷名单。
作为日本旅游宣传片绝对是满分。各种日本文化符号的堆砌,无不是异国情调的渲染。对传统(昭和?)家庭亲情的乡愁,无不是对自我身份的再认同。虚假得,就像她们老旧的与外界隔绝孤立的和室房屋,如同想象的乌托邦。即便全片自始至终都围绕死亡(三次葬礼,上山祭拜,佛坛默祷)但死者的肖像都无一例外的排除在镜头之外。治愈人心的不是毫无厚度的情感,而是全明星阵容的美女们…
大概太过期待了觉得除了风景美老房子美看得我好饿饿爱也没有特别感触,当然还是有是枝裕和的调调但是感觉不如上几部好看啊,大概是演员和演技的原因?广濑丝丝居然是演得最好的,奶遥用力过猛甜心做作夏帆和角色一样没啥存在感。
再美好的生活也会有迷惘有困惑有死亡亦会有悲伤,何不看淡一切微笑面对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每份经历每个绝无仅有的瞬间呢。满溢在此片的日式的优雅氛围真是叫人看后觉得清爽十分向往
是枝裕和居然拍一部“四个女明星的镰仓生态体验游”节目参加金棕榈 从头到尾她们就没有脱掉过自己的本名 看在漫画改编就不黑剧本了。。。早点告诉我就是个商业片我就不抱这么高期待了还特地去东京家族对比了一下演技。。。
#Cannes2015#是枝裕和把他拿手的日本家庭戏推到了一种极致,在依然隽永淡然温柔的手法和镜头下,没有父母的四个姐妹在镰仓海边组成了如梦幻般美好亲密的家庭,对待父母一代的怨愤之情和各自的个人问题消解在了甜蜜无边姐妹情感中。无比丰富的日本普通人生活细节与如画似卷的帧帧风景,美不胜收。
家庭本来就不是个特别的约束,而以血缘关系求亲近更是可笑。
前三分之二又是葬礼又是吃饭又是嫁女儿 完全没是枝裕和的调性 连色调都使人想起小津 从姐妹四人穿着浴衣在庭院放焰火那幕开始 似乎突然换了风格 但太甜 不止不及无人知晓和步履不停 连稍前些的如父如子也及不上 顺带看了看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 也难以联系起来 触动人心谈不上 只能说完成得中规中矩
太过普通向一点骨气也没有了,相比之下回我的家虽是电视剧却好像更电影一点。叫是把姑娘们拍得挺好看,Masami几个造型超好看啊又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