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个奇迹》拍摄于2004年,是库斯图里卡个人风格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喜剧的形式中包孕着悲剧的内核,在法国凯撒电影节获最佳欧洲影片奖。
在一次访谈中,导演说:“《生命是个奇迹》更加接近我本人,它是一首歌谣,通过它,我试图同时探索戏剧、诗歌和喜剧三个领域。
”[1]影片讲述了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铁路工程师卢卡一家人在边陲小镇发生的故事。
卢卡是一个痴迷于梦想的男人,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受困于他的梦,妻子嘉德兰卡把自己想象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情感寂寥并承受着无边的精神痛苦,酷爱足球的儿子米洛什被征入伍后不久成了战俘;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战争爆发时卢卡与作为战俘的穆族女护士萨巴赫无法实现的爱的悲剧。
拼贴的狂欢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
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
”[2]拼贴是库斯图里卡电影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从巴洛克式的画面到风格混杂的电影音乐,处处显示着巧妙的拼贴为电影缔造了一个有序的结构,令许多混杂的元素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鲜活并充满力量,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味。
不管是以一系列动物来推动情节展现出的活力还是狂欢派对上着力渲染的悲伤和狂喜,都体现着该片的拼贴精神,看似零散的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构成了极具戏剧张力、强调动势、光线的流畅画面;多层次的场面调度更增强了空间感,打破了理性的宁静。
该片80%都在室外拍摄,摄制组特地寻找了一块不同凡响的外景地,这种精心设计的外景地不只是为了增加审美趣味,更是为了体现环境有一种直接的影响力。
库斯图里卡擅长拍摄广场式的集体狂欢场面,以影片22-29分钟的足球之夜为例来分析他惯用的多层次场面调度,演员分布在垂直的三个景区,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员从第一个景区移动到第二个,随后到第三个景区时达到狂欢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演员在移动,摄影机也在移动。
这样的场面调度使画面充满流动感,摄影机游弋在浓雾笼罩的球场,在明暗交错之间,在光影流动之间,在动静对比之间捕捉到了人物微妙变化的瞬间。
拼贴艺术体现在镜头内部和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之间,镜头之间的拼贴实际上就是蒙太奇。
该片配乐中体现的拼贴精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库斯图里卡本人不仅被称为天才导演,还是一名乐手,他的电影中,音乐从来都是加分的。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 :“当我年纪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我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电影就是你的乐感。
因为是你自己接收了讯息,自己剪辑,但问题取决于你的耳朵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然后,你自己又再如何把你听到的声音排放有序,组织起来……”该片的电影配乐由库斯图里卡和他的no smoking乐队一手打造,在其中你可以听到传统美声、进行曲式、摇滚、爵士、歌剧……分裂状态里的温和与抒情,他们唯有将种族分裂的苦难执拗地、疯狂地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欢乐颂。
这种被称为吉普赛魔幻朋克的音乐风格其灵魂源自吉普赛的“Unza Unza Music”,一种狂欢的节奏。
“Unza Unza不止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哲学,是从巴尔干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并且雀跃不已的燕麦。
”[3]库斯图里卡和No Smoking乐队试图用这种混杂的音乐风格拼贴出一个载歌载舞的乌托邦。
苦难中的生命飞扬——酒神精神的体现通过第一部分对影片画面和音乐所进行的形式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拼贴的狂欢实际上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礼,柏拉图受酒神祭的影响而提出“迷狂说”,两千多年后尼采则认为“酒神祭”是“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
”他认为“酒神祭”肯定了生命,即便是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酒神或酒神祭祀者也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们称这为酒神精神。
”[4]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给“酒神精神”所下的定义。
《生命是个奇迹》是对生命的肯定,充盈着酒神精神。
战争无处不在,面对苦难,有时更难得的不是悲悯的眼泪,而是含泪的笑,玩笑和狂欢,歌唱和飞翔。
电影通过广场狂欢的大场景描写和细节剪裁的交叉跳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那种不可穷竭的欢欣鼓舞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一场以群殴告终的足球赛,为米洛什送行而举行的派对之后神经质的嘉德兰卡跟匈牙利乐手私奔,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婴儿和手风琴的伴奏,萨巴赫循着卢卡在森林里留下的衣物找到他之后的纵情狂欢以及那一个在绝美之中瞥见哀伤的超现实之梦……片中表现的奇迹,是由爱,通过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带来的。
爱是古典主义永恒的命题,也是库斯图里卡影片中创造奇迹,发生奇迹的源泉。
库斯图里卡喜欢在喧闹的主题里让角色神经质地跑到某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可能是酒神精神的体现,也可能是无望和绝望之后的一片宁静。
酒神精神以高扬生命为主题,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在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
对荒诞的承担荒诞不同于悲喜剧,区别在于: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做正剧的时候,出现在悲喜剧人物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从古希腊永恒的理念、中世纪对上帝的皈依、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在理性、近代对情感和直觉的强调到价值体系的打碎,战争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历史荒诞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该片正是以南斯拉夫内战为背景展开的,嘉德兰卡和米洛什被卢卡带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因自己的梦想被遮蔽而对卢卡心怀不满。
这种被随意带到世界某处的飘零感让嘉德兰卡神经激动濒临崩溃,米洛什也通过在狂欢派对上对着天空疯狂射击释放着自己的“烦”。
这种“烦”是海德格尔的“烦”,个人正是在“烦”中才能领会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和未来的超越。
“凡没有担当起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
”[5]人类需要乌托邦,嘉德兰卡想通过歌剧、米洛什想通过足球、卢卡想通过修建铁路、萨巴赫想通过对卢卡的爱……库斯图里卡通过他的电影去建立他们各自的乌托邦。
导演在热烈而混乱的场景中展现着命运的无情与现世的纵情狂欢之间的尖锐对峙,热情奔放的民间舞曲旋律中蕴藏着对无可改变的命运深深的体悟。
那种爱而不能的无奈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类似的鸿沟,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像弗里达画中的飞床一样,卢卡和萨巴赫翱翔于丛林、群山与江河之上,两人似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这种“将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统一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无疑体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观念形态的自由,即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而不是现实的人生自由。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指出“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人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构成了荒诞感。
”[6]在本片中,卢卡确实经历了这样一种荒诞,当他失去萨巴赫之后回到原来的站台,无聊的生活包裹着他,令他窒息,他甚至想到了死,最后,扮演着他和萨巴赫爱情守护神的驴子救了他,并载着他和萨巴赫走向未来。
他们曾有过背井离乡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的打算,影片结尾展示了分崩离析的生活背后的种种巧合,用奇迹去照亮了生命深处的悲怆,削减了荒诞感,使人感觉到对未来世界的一线希望。
罗兰.巴特在阐释爱森斯坦的电影时讲到所谓“第三意义”。
[7]他把一个场景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层面,象征层面和第三层面。
第三意义超越了文化、知识,事实上它们是对这些事物的讽刺,这是一种狂欢的形式。
本文通过第一部分的形式分析找出库斯图里卡在电影中运用拼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狂欢,这几乎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第二部分从信息层次到象征层面可以发现影片在狂欢的形式中蕴含着酒神精神,导演饱含笔墨地歌唱着生命的力量,赞美那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进入第三层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意义的追寻可以感觉到导演在影片中的超现实画面和开放式结局正暗示着主人公对荒诞的承担,从而本片在一种喜剧狂欢的形式中承载着悲剧的内核走向了诗意的圆满。
在重现和再创荒诞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这种生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异化了的人类生活,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个体就必须在敢于正视这虚无并承担荒诞和绝望之中显示出他的勇气和自由,所以荒诞之中的个体成为了荒诞世界的独行侠,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自由、激情的存在。
《生命是个奇迹》打破了古典的悲剧和喜剧的二元对立,对悲剧剧本进行了“解辖域化”处理,把音乐、舞蹈、游戏“镶嵌”在大自然、动物、幻想之中造成一种生命的狂欢和喜乐来表现人类的价值,让人在现实的荒诞中获得某种安慰,即通过对荒诞的承担通向了悲剧。
参考文献[1] Frankie,《访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文学》[J],61[2]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4页[3] 张晓舟:《吉普赛魔幻朋克》,《南方人物周刊》[J],2007/11[4]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334页[5] 海德格尔1966年9月与《明镜》杂志记者的谈话,见《明镜》[J]1976年出版,第23页[6] 加缪:《西西弗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6页[7] Susan Sontag,A Barthe Reader[M],Hill and Wang,New York:1982
《生命是个奇迹》是一部好电影,但相比于神作《地下》的自成一体、浑然天成,本片显然不够紧凑,情节有些拖沓。
虽然观影过程充满刺激和快感,丝毫不显冗长,但这是靠一些不相干的笑料拼盘而成的,有些像赵本山近年的小品。
为了表现不合时宜的爱情,导演费了许多笔墨来刻画两人的相处。
当然,在女演员的天真和美貌掩护之下,观众不会厌烦。
可刻画恋情的后果是,完全将本片之前着力表现的亲情主题付之一炬,影片主题发生了改变。
或许导演要解释说,这是多重主题,构造复杂现实嘛。
遗憾的是,本片不是史诗,多重主题并不是说表现完一个主题再表现另一个主题,而是要将诸多主题糅合成一个整体。
至于现实——在一部充满童话色彩和魔幻情节的电影中谈现实的复杂性,有些奢侈吧?
于是,本片的结构呈现一个三段式:亲情——爱情——亲情。
亲情是平衡状态,爱情是不平衡状态,那么三段式也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老套的、情节剧的封闭结构。
(本片的部分笑料也有些陈旧)话说回来,本片倒确实贯穿着一条线索:生命是宝贵的。
无论在亲情部分还是爱情部分,都表现得很出色。
那匹骡子似乎是阴阳两界的使者,多次反复出现,不知是否从头到尾象征了同一事物。
在道德观上,导演显然倾向于卢卡和萨巴哈的激情之火。
虽然他把两人的相处拍得极其瘙痒、如梦如幻,但有一点不免会让人不舒服:卢卡在没有遇到萨巴哈之前,仍是爱着自己神经症的老婆的。
我大胆推测,导演固执地这样处理,是不是在诉说自己的立场:不论我是否还爱着故土,我依然愿意投入新国家的怀抱?
至少在一个场景中,我看到了库斯图里卡对《地下》的致敬:卢卡假装溺水,在萨巴哈焦急万分时,悄悄地从她背后浮出水面。
和看《地下》时一样,我都是只能看出结尾的讽寓和象征。
讲美式英语的记者,说的都是屁话;老鹰飞来吃了自家的鹅,则是列强入侵的象征。
波斯尼亚战争的过程,我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解释。
反正,战争阻隔了两边的人们,切断了他们曾经的社区,但没有阻隔两边人们的爱情,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没有关系。
希望能多找些资料来看。
2011-10-22
一出南斯拉夫内战下的温情感人爱情喜剧。
就故事而言,其实老库的故事一直都不新鲜,奈何他讲故事的脑洞实在怪诞新奇,他的叙述就如同绕了你一圈又一圈,你也傻乎乎的跟着团团转,最后被逗乐了,含着眼泪扑倒在他的故事里,还深怕这种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而迟迟不肯离开,这是好莱坞爽片所没有的东西。
谈一谈演员。
昨天刚看完《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讲的是痴情少年看破红尘的伤感青春物语,没想到二十三年后这位少年再次参演了老库电影男主,Slavko Stimac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变成憨厚可人大叔,颇感慰藉。
女主Nataša Tapušković笑容很迷人,除了眉毛有点淡之外,演技非常好,微表情也很传神。
除了人类,各种动物在片子里的各种夸张表演,简直是被整成一个个的专业演员,老库这功力实在不服不行。
最后说一下结局。
对于他们最后的相遇,个人觉得很讨巧。
这里吐槽一下老库,片头一个小时闹哄哄的闹剧玩的很嗨,我却看得都快睡了,总觉得什么都来整一下,有点不明所言,入题太慢而又散,还不如把它剪缩成几分钟,把这部分时间给到后边,把功夫重点花在他们分开后相寻相遇的剧情闹剧安排上,这样人物塑造会更加丰满,再次相遇的时刻会更具感染力。
文/故城弗洛伊德是偏执的,他相信梦境的力量。
后来超现实主义诞生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甚至超现实就是弗洛伊德一手炮制的产物,“梦境与现实这两种状态似若互不相容,我却相信未来这两者必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绝对的现实,亦即超现实”。
但是倘若说超现实发迹于弗氏,那未免有些形而上。
奇怪的是跟“形而上”搭点关系的,现今都极受欢迎。
比如说弗氏,比如说达利,比如说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很多人说由于库斯图里卡受东欧吉卜赛文化影响深重,于是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情调。
其实揪其缘由,他作品中还有一种浓厚的布拉格学派痕迹,它融合了喜剧的形式和严肃的主题,从现实出发却又调侃生活。
岁月逶迤过来,两种文化在他身上既沉淀了生活的厚味,又升华了幻想的弥彩。
2004年库斯图里卡的新作《生活是个奇迹》(Life is a Miracle)就是这样一部超现实力作,它赋予梦境以天然无凿的姿态,却又用现实的平庸与诙谐冲淡其中的无稽与荒诞;在享受崇山峻岭和巨大的瀑布,广阔无垠的平原和难以逾越的密林后,混乱的人群陷入这悠远的寂静中,过去与未来,战争与乌托邦理想交织在一起,世界焕然变幻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却又与之盘根错节的“混血”状态,就像影片的片名那样:生活是个奇迹。
奇迹与命运影片伊始就营造了一个有着逃逸般逍遥自在的原始世界,纵横交错的绵羊洒落在山脊上,奔腾的骏马好似分割了空间,这边是依然活在史前状态的动物,另一边是工业化的产物铁路蜿蜒迤逦而过。
春天来到,给这样一个渺小的村落全新的印象。
阳光就像舞台灯光一般,把红瓦的屋舍凸现出来,羊圈的栅栏,房檐及铁托的浮雕沐浴其中,俨然成为一个拢在轻纱下的梦幻之地。
雏鸡破壳而出,大胡子邮差大呼神奇,真是生活的奇迹!
5年前故去的老人死而复生,铁轨旁守候的驴子被“咒语”唤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平淡被一个个惊喜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脱恬静的迷幻。
生活的奇迹就这样接踵而至,人们不及思索就沉入应接不暇的魔咒当中。
塞尔维亚人卢卡生活在和谐平静的小镇,一家三口都有自己的梦想,儿子米罗斯一心想去贝尔格莱德踢球,妻子伽尔丹卡无时无刻不在自己高亢的嗓音中昏厥,而卢卡则继续着自己的工程师身份开山铺路。
然而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搅乱了,伽尔丹卡在一场狂欢舞会后跟情夫私奔了,米罗斯充军代表塞尔维亚族参战,却沦为阶下囚。
仓惶苦闷中,卢卡意外得到波斯尼亚女人萨巴赫,他扣留萨巴赫作为与穆族武装交换儿子的筹码。
然而意外后仍然重复着意外,生活的朝夕相处中,孤独的卢卡与萨巴赫坠入爱河。
当获知萨巴赫没有如约向穆族武装写信换儿子,无望救赎儿子的他愤然离开萨巴赫,来到自己曾经出生的那座田园。
但心中难免依恋,用衣物引领女人也来到这样的世外桃源。
在山涧小溪、平原山丘中他们肉欲交欢,留下零星的幸福足迹。
然而上帝赐予的幸福过于短暂,妻子意外造访让两人再次无奈逃离,谁知维和部队同意交换人质,不愿失去爱人的卢卡又选择逃离,幻想漂流到澳大利亚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途中受到阻击,意外受伤的萨巴赫急需治疗,失血过多的她虽侥幸逃过生死劫,却要被交换回克罗地亚。
看似的“各得其所”却成为两个人爱情的终结。
幻想破灭的卢卡悲愤抑郁之际来到自己设计铁轨上,谁都以为生命将会为爱情的枯萎而终结,然而奇迹出现了。
其实影片不仅在结尾出现了奇迹,生活与梦想的矛盾撞出的层层火花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正是在峰回路转与另辟蹊径之中,库斯图里卡笔下的人物有种无奈的宿命气息。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为逃避日神阿波罗对他所作的“杀父娶母”的预言背井离乡,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却在冥冥中不断走向亲生父母,终于犯下弥天大罪。
悲痛之余,他刺吓双眼,走上了永远被复仇女神追逐的行乞之途。
俄狄浦斯始终摆脱不了宿命的束缚,卢卡在多了些许库斯图里卡的幽默与豁达后,逃过悲剧宿命却迎来了生命的怆然与酸涩。
俄狄浦斯悲惨命运昭示了生命的残酷,显然库斯图里卡的作品试图避开这种残酷,同样是关于命运的命题,他绕道而行,借助超现实的遐想与梦幻编织了一部百转千回的生命奇迹;辛酸之后我们多了些欣喜,笑与泪、美与丑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库斯图里卡手中它们被缝合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篇章,继而显现出一种超越经验现实的平淡无奇状态的远见或洞察。
我们深处其中,倍感沉沦。
政治与战争“超现实”都与政治有着不解之缘,其表达上呼之欲出的自由气息与政治僵化教条的陈腐气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库斯图里卡含沙射影的政治倾向与政治意图。
与他的前作《地下》和《黑猫白猫》所隐含的强烈隐喻相比,本片味道略显平淡,当然这与南斯拉夫的分崩离析有关。
在对曾经的国土凝望中,库斯图里卡心中的阵阵酸楚被转化为主人公卢卡命运的无奈。
卢卡是一位工程师,喜欢一个人闷在阁楼里研究地形沙盘。
他带领自己的家庭来到这个宁静的村庄,本身就有种远离喧嚣,逃离鳞次栉比的意味。
他讨厌电视,也从不听广播。
一夜归来,愤恨之际的他将电视扔出窗外,来复枪更是将其轰得粉碎。
他与世隔绝的淡泊心态和田园般悠闲自得的生活本可继续维持下去,但大胡子邮差的介入无疑让他与外界的关系藕断丝连。
尘世的纷扰就这样姗姗来迟了……邮差第一次到来就报告给卢卡关于灰熊的入侵,他口述的灰熊从克罗地亚涌入波西尼亚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两个民族的的剑拔弩张无疑催动了故事的方向和进展。
然而导演并没有过渡渲染战争的生灵涂炭,尽管身处炮火轰鸣、残垣断壁之中,人物依然坦然面对一切,父亲卢卡遁世之后获得了短暂的世外桃源的清静,儿子虽然身披军装但足球之梦仍然没有破灭。
与《地下》徘徊在政治的谎言与背叛之中相比,本片显然有意回避这个命题,在风格和立意上我们更多看到《黑猫白猫》的影子。
就像《白猫黑猫》中狂欢与无奈总是结伴而行一样,《生活是个奇迹》依然瞄准生命中的看似对立却共存的矛盾体。
在丈夫与妻子,妻子与情人,邮差与工程师,儿子和情人之间的多元对抗中,生活朝向一个冷酷与温情的结合体行驶。
虽然隐含在其下的南斯拉夫各个种族的对立以及战争双方的对立被生活淡化,但一些影像所展现出来的向往和平的语言仍然清晰可见:大炮炮杆上放置的白鸽,每逢炮火轰鸣惊起的白鸽纷飞都是导演政治意图的象征。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库斯图里卡对动荡与漂泊格外敏感,在他的作品中无不存在这种企盼和平和安定的气息。
从1985年的作品《爸爸出差时》开始,人们在政治阴影下漂泊和无依的生活状态就有动人的诠释,他自此之后的每部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来黑暗中的光明、战争中的和平的意味,有种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希冀。
在1989年的作品《流浪者之歌》中,依然是绝望的现实、辛酸的人生、哀伤的曲调,但主人公佩勒经过生死磨难后回到故乡小酒馆后听到的却是歌手娓娓道来的希望与光明:妈妈,一列黑色火车在黑色黎明回来了。
爱情与回归在库斯图里卡放弃政治与战争题材的外在形式后,寄托在其中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另一种载体,因为理想主义并不意味着虚无主义。
于是,我们看到库斯图里卡作品中少有出现的爱情以幻妙而浪漫的形式出现在《生活是个奇迹》里,这与1993年的《亚利桑那之梦》颇为相似。
《亚利桑那之梦》中,亚里克斯从纽约来到亚利桑那,却爱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艾琳,为了实现艾琳飞翔的梦想,他们终日沉迷于飞行器的制造中,最后终获自由的飞翔。
《生活是个奇迹》无疑延续了艾琳与亚里克斯的梦,腾空而起的睡床不仅背负起卢卡与萨巴赫翱翔于丛林、群山与江河之上,而且也将两个人的爱情用一种缥缈而隽美的画卷呈现出来,两人似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但,超现实主义的“灵悟”未能翻越了浪漫主义的审美中介概念,超现实所向往“把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统一起来”,并未超越浪漫主义的直觉与感官传统。
卢卡与萨巴赫的爱情更多呈现出视觉意象上的共融,有人说这并未触及到爱情,而是奇幻景象下的情感迷恋。
这话却有其道理,因为在库斯图里卡的影像中,爱情与迷恋之间的距离经常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迷恋而又长久,就有了互相玩味与欣赏,爱便是这样一种乐此不疲的玩味与欣赏”。
不难看出不论是《亚利桑那之梦》中的亚历克斯和艾琳,还是《生活是个奇迹》中的卢卡与萨巴赫,两个人都是在这玩味与欣赏中匆匆建立情感归宿,他们的感情都未能升华到爱的境界,那种永无休止的惦念被意象化为色彩和构图的绚烂与斑斓,爱情似乎就是表象的梦想与认同。
然而倘若有一天觉得索然无味,玩味变得毫无兴致,爱就荡然无存了,就像亚历克斯对艾琳的爱在执著过后变为了放弃。
然而本片的爱情最终侥幸没有再次坠入隐藏的暗礁,爱情这个难以琢磨又扑朔迷离的“尤物”在结尾转化为卢卡对生命的无比感激与悲悯。
身患Lovesick的驴挽救了生命也挽救了两人的爱情,导演寄情于超现实的表现却成全了分崩离析的生活背后的种种巧合与缘分,也让影片为爱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生活是个奇迹,却最终仍会趋于平淡,当我们揭开其中层层的面纱后,更多的机缘巧合俨然变为程式化的规矩。
库斯图里卡的手笔则是这规矩的重新演绎,即便是涂抹过浓墨亮彩后,依然有种返璞归真的质感。
与库斯图里卡以往的作品相比,《生活是个奇迹》仍不乏大量对动物与自然的描写,从构图上来讲在朴素自然的景致中穿梭的羊群、骏马都在构造洛可可式跳跃感。
如果从影片的内质上讲,库斯图里卡的“泛神论”立意有些受费里尼影像的影响,有种悲天悯人的艺术家胸怀。
物与人交相穿梭于其中,或许库斯图里卡不仅是在解构生活,而更像是在构建现实。
《生活是个奇迹》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生活轻喜剧,它同时承载了导演复杂的心理。
库斯图里卡并非对战争保持一种含蓄的价值观,虽然他不愿触动战争的本质,却映射了背井离乡的惆怅,即使结尾两人如愿逃离了家园,但代表的难以割舍亲情的儿子依然在家乡守候着故土。
饱受欺凌的故土已经难成归属,飘零感油然而生,记得《地下》的结尾也曾溢出这种淡淡的乡愁:“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做南斯拉夫……”宽恕和救赎之中有种世事难料的无奈,故国已经不在,“我”只有驻足于远方遥望地平线上光影的飞驰,盼望那一天的回归……2005/3/17 14:08
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为了修建一条旅游线路,带着痴迷歌剧的老婆嘉德兰卡和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儿子米来到波斯尼亚地区的山上安营扎寨。
卢卡不去理会妻子的抱怨和战争的传闻,一心投入线路的设计中。
不久,战争爆发,米罗应征入伍,而嘉德兰卡也不堪忍受乡间的生活与情人私奔,失意的卢卡在隆隆炮火中等待着妻儿的归来。
偶然机会,卢卡从士兵手中救下穆族女子撒巴哈。
原本打算将其作为交换被俘虏的儿子的砝码,但卢卡却渐渐与撒巴哈产生了感情……
生命是个奇迹:连续看了几周的哈内克、塔尔、安哲片子,转换到库斯图里卡的感觉一下子好快乐啊,伴随着欢快的民乐,心情直接把雾霾清空了。
1、各种动物乱入,大自然创造这么多种生命,还能灵性十足,真是个奇迹。
2、轨道汽车老牛了。
3、莎士比亚-我不看英超。。。
这球赛看的混乱的。
4、每个生命都在为自己歌唱,随性演绎者自己的奇迹。
只有人类认为生命可以随意践踏。
5、猎熊时的歌曲太赞了,彪悍的民族能歌善武。
6、主角的老婆一出场,整个动工仪式画风瞬间变化。
7、“内情人”总是第一个发动战争的。
8、“我不想说的太俗,我在xx,她在吃葡萄,让我太失望了”大爷太萌了9、神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奔波于战场之间,它才是主角生命中的奇迹,活着就好20151229
电影一开头就是很吸引人的,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轻松愉快的音乐,四处奔跑的动物,一派生机勃勃,活灵活现的。
看着这样的一副的画面,不由嘴角弯弯上翘起来,大家都好认真的在生活,送邮件的奔跑于轨道之上,交响乐的乐者用力的释放这他们的开心,可这只是表面。
村长快乐的享受生活的背后是虎视眈眈的眼睛,工程师幸福家庭的背后是妻儿远离城市生活的不甘,村民幸福生活的背后又是种族斗争的隐患,连那头“卡丽察”的驴子都横在轨道上默默流眼泪,寻求一个了断。
原来快乐只是表面,但是生活本来是悲伤的于是村长虽然被射杀呢,工程师的妻子跟着乐师走了,儿子参军了,战争爆发了……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发生呢,但生活还是在继续。
炮火之中下棋,猫猫狗狗还是打个不停,被用来交换的人质是这么的可爱,马还懂得串门,啦啦,悲伤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苦中作乐的乐更加打动人。
导演再转折一下,好不容易找的一个爱人,可是在自己眼前消失,本来穿过人群送给爱人的衣服最后被披在儿子身上时,心咯噔一下。
导演在一次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种黑色幽默。
结局也很有喜剧感。
总的来说,只有一个伟大的导演才能拍成伟大的片子,无疑,《生命是个奇迹》的导演是一个伟大的导演,这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so力荐。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当库斯图里卡想要讲述爱情时,极致的浪漫和参杂人性抉择的魔幻爱情势必会是他信手拈来的活儿。
老库对陷于纠结中的爱情故事所运用到的元素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政治,战争,自由,奔放,超现实,魔幻,这也让此片如此与众不同又力量十足。
老库难得的花了电影将近一半的时间刻画描写两人的爱情,并且还做得如此之好,如此打动人心,只能说老库确实是个天才......影片开始便是一片世外桃源,一条铁路贯穿小镇,成群的绵羊点缀着草原,一头失恋的驴站在铁轨上自杀,只不过这条铁路还没有通车……老库的幽默感真是独树一帜。
大胡子邮差站在铁轨车上沿路前行,他在一个村民家院子里看见了一只破壳而出的雏鸡,他欣慰的说道:“生命就是个奇迹!
”但随后他却在村民家看见了两头棕熊,男主人死在了天花板上。
他立刻找到正在舞会上演奏管弦乐的男主角,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
卢卡为了修建一条旅游铁路线,带着痴迷歌剧并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婆和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儿子来到波斯尼亚山区的这个小镇生活。
邮差告诉卢卡克罗地亚的熊逃难逃到了这里,并杀死了这里的人。
显然,这是在暗示战争即将拉开大幕。
老库如此喜欢动物,如同他喜欢吉普赛民族一样,大部分作品中都有大量动物的镜头和戏份,比如《地下》中被炸毁的动物园和那只撕破谎言的黑猩猩。
《流浪者之歌》里幻化成天使的火鸡。
卢卡整日在家里用山地模型研究铁路建设。
老婆整日高声歌唱并随时昏倒在自己的歌声下。
儿子则痴迷于足球,在一场烟雾缭绕的足球比赛中,老婆为了帮助比赛中的儿子,跑到教练席与教练闲聊并一展歌喉,最终在混乱的比赛中儿子踢进了制胜一球帮助球队拿到冠军......但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儿子被征召入伍,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卢卡起先认为儿子入伍是家族的荣誉,但老婆却担心儿子成为烈士。
两人大吵一架后,在晚会上,卢卡向军人再三确认了不会有战争这才放下心来。
可老婆却因儿子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受不了平淡的家庭生活而与乐队乐手私奔了……晚会上卢卡的弟妹同样与一个乐手偷情,弟妹给乐手戴上拳套,然后漏出屁股给乐手当沙袋一样摆锤,然后发出享受的呻吟声......老库是真心深爱女人的屁股......犹记得《黑猫白猫》里用菊花拔钉子的肥胖舞女。
《地下》中马高给女人菊花插上的一朵黄花……第二天卢卡送走了入伍的儿子,结果晚上回到家就看到了电视里播报关于战争爆发的新闻.......他愤怒的将电视丢出窗外,并用枪将电视射得粉碎。
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儿子被俘虏的噩耗,但绝望的卢卡却在雨夜中得到了一份大礼,一个被己方军队抓住的敌方国家的女人撒巴哈。
卢卡计划用撒巴哈来交换自己的儿子,结果却和撒巴哈之间产生了浓烈的爱情。
撒巴哈在电影前半段是以护士的身份出现,并对带老婆看病的卢卡一见钟情。
两人躺在病床上在医院里滑行穿梭的如梦般的镜头让人记忆犹新。
影片后半段几乎全是两人间浪漫的爱情生活片段,两人在不断被轰炸震动的房间里闲谈再到做爱。
卢卡因为撒巴哈没给地方政府写交换信而生气,但没过一会儿却不自主的陷入到了与撒巴哈的肉体欢愉中。
卢卡在爱情的滋养下甚至已忘掉了自己儿子的命运...... 撒巴哈如此美丽,奔放,随性,洒脱,我想老库特意给这个美丽的女人注入了吉普赛的血液。
他们两人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相依为命,两人躺在床上飞向空中,飞过山川,飞过草原,飞过冰天雪地的超现实场景美轮美奂,浪漫至极。
直到卢卡私奔的老婆回来,才将如梦如幻的生活拉回了冰冷的现实。
卢卡阻止了老婆对情人的殴打,带着情人跑掉了。
但却被军官要求用撒巴哈换取儿子,卢卡拒绝了交换。
爱情就是个奇迹,老库用后半段营造出的梦幻爱情让卢卡可以为之放弃一切。
但现实却是撒巴哈中弹受伤,躺在担架上与儿子进行了交换。
卢卡的眼睛始终没有看向迎面走来的儿子,而是始终注视着远去的爱人......卢卡象征性的抱了抱儿子,儿子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一家三口重新相聚在同一屋檐下。
可爱情是个奇迹,当奇迹发生过,便不再会习惯平淡。
卢卡躺在了通车的铁轨上,闭上眼等待死亡,却被那头因为失恋而“站轨”的驴挡住了驶来的火车......生命就是个奇迹,两个失恋的动物在此刻相会,爱情就是个奇迹,卢卡带着真正的爱人撒巴哈骑着失恋的毛驴出现在最后的画面中……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如此残酷,纠结却又浪漫至极的爱情故事是难得的。
尤其老库为角色加入了吉普赛性格和气质后,人物在压抑,恐惧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乐观和无所畏惧的品质让故事更加充满了魔幻色彩。
往往在废墟中开出的花更能打动人心。
太多元素,繁复,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长画卷。
我指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效果,也是听觉上的。
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到处都是音乐,像是音乐剧。
后来发现,背景音乐和配乐混合在一起,交织出一种塞尔维亚人生活在音乐里的幻觉,整体感觉这个民族好喜欢音乐。
从一个有妻有儿的工程师家庭的视角去看内战的爆发,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而天主教徒工程师和穆斯林女护士战俘之间的爱情也很微妙,在爱情面前,一切分裂都被弥合了,电影中超现实的镜头——飞跃在半空中的移动爱床,正表现了这一主题,并且导演也注意到了女性的情欲表达,从一开始,女护士就表现出了对男主的爱慕,大胆的情爱想象超越了一般的以男性为主体的表达。
电影中的动物戏份也很多,从家庭里的猫狗与人的和睦关系,到失恋想要被火车撞死的驴,动物的表现力不仅被抓捕得很好,而且还在影片中隐喻了人的故事,比如最后失恋的驴救了男主的命,而小动物的惊恐与人在炮弹轰炸下的恐惧状态互相照应,精妙。
电影界的百年孤独,现实魔幻主义。ps乱糟糟的小语种看不下去,有福利
哔哩哔哩版本是个坑,千万别看,各种删减打码。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是南斯拉夫的黑色幽默史诗,非常震撼。但生命是个奇迹对于塞尔维亚波黑战争的幽默解构显得太轻飘飘。这部片子止步于联合国进驻停战,电影给了大家一个happy ending的幻觉。上映十六年后波黑导演会拍一部叫艾达的电影,告诉大家,在波黑战争停战4个月后,塞尔维亚在联合国安全区制造了斯雷布雷尼察种族大屠杀,杀光了那里的阿族的男性平民。生命没有奇迹,一个活着的都没有,库斯图里卡不会不知道。
我喜欢库斯图里卡作为演员的各种表演,但是他导的电影我真的尽力去观赏了。没办法,看不下去。我肤浅,我错了!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真是个好会拍动物的导演,目前看过他的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他电影里对“动物”戏份掌控的厉害(如把猫咪放在床上,狗子一开始直接和它干起架…随后倒是和睦相处起来了),也由此更加彰显出他荒诞、幽默、生猛的作品风格。除了动物,他电影里好多的故事情节编排也是别具一格,那种特别的叙事方式技巧真是独树一帜。→ 一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片。卢卡和莎巴哈两人躺在飞翔的床上那段拍得真是梦幻……失恋的人躺在铁轨上求死,就像那头失恋的驴,结果驴救了人,然后终成眷属的有情人骑在驴背上……塞尔维亚和黑山,难得一见的制片国家/地区。
南斯拉夫种族战争背景下的一段爱情。个人影像风格鲜明突出,但缺少一个好故事,杂乱无章,插科打诨,一大半都是对话,看起来挺热闹,其实没什么意思,快进了好多段落,只有飞床的奇幻镜头还挺有趣,音乐也不错。6.2
有趣,但不够好看。
RT!原声赞!哭。。。。
有点太长。。前面就有点坐不住了。。所以就只给四颗星啦。。不过后面值五颗星的。。。P.S 就是在太平街freedom house看的那个。。
我怕是看不懂喔我怕是
照例的库式喜剧和魔幻现实电影,可惜和他的其他作品对比,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电影里的风光很不错,喜欢那样的山间。
对对对,剧组全部的yw男在意淫一样的剧情里也是走上巅峰了,可不是奇迹
微微有点无聊
7/10 不喜欢这种格调,非常非常讨厌里面的配乐,故作姿态的玩起了战争喜剧,和地下差了好多。
终于去拍摄地走了一圈,遗憾没去主角的家,作为电影来说挺有意思的,但是我不太喜欢掺杂魔幻色彩,音乐喜欢,女主美
了解完故事的背景才会发现这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悲剧,但不好看。
虽然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我实在欣赏不来这么疯疯癫癫的电影。
7.9 库斯图里卡式的“经典小说模样”的叙事,对他的爱已远去。倒是鸡公煲的大腿很好捏,抖动很均匀,像是电影一样都在一个规范的模样当中,我想我不爱这里的库斯图里卡,也不爱这里的她,或许是一切都指向对自己的抛弃
欣赏无能,很闹很乱很色色,一点也不好笑,甚至我觉得没有拍的必要,中年男人的YY,居然让他在儿子和情人之间纠结,这什么玩意儿的戏剧冲突,白眼🙄️
狂欢,荒谬与绝望交杂,终点时画上一个昂扬的远方。在老库的镜头里,会惊讶的发现姜文骨子里的师承关系,尤其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
依然是无理由的末世前的狂欢和几乎单曲循环的文艺汇演。铁轨上的单行线直通无法预见的未来。一条是感情一条是理想如何才能相交。看的头疼。故事线太乱按下葫芦起了瓢想起这个人忘了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