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但我从中却找到自己幼时的害怕与心酸…
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以及父母。
每个人对自身原生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比较亦或抱怨!
在这个“拼爹的时代”,总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物质无忧;总有人赢在起跑线,地位尊贵;总有人天生乐天,有父母无限的爱❤️!
而曾经年幼的你羡慕、无奈、亦或埋怨…可是,爱和崇拜亦是相同的。
妈妈曾经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圆满的…有钱的有钱人的烦恼,没钱的又没钱人的忧愁!
从小讨厌老爸喝酒,喝了酒的他撒酒疯,摔东西,可怕至极!
从小讨厌妈妈的严苛,她总要求我做得最好,哪里不好或者不听话就“家法伺候”;从小害怕贫穷,害怕家里没钱交学费,被别的小伙伴看不起!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痛苦回忆…现在的我读完研究生,已经成为一名高中教师。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觉得也很有趣。
小时候可以跟着哥哥一群人去河沿抓蝎子,当然,我只找蜗牛;小时候妈妈会把我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小时候会抱着一摞奖品和奖状,在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蹦蹦跳跳的回家(虽然每次交学费都会是一场家庭金融危机,但是都能按时交上!
)…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是他们的爱是相同的…电影中表现了母亲安琪拉的坚韧,父亲的懦弱与虚荣,但是,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
曾经看到对“为什么要读大学?
”的回答中,最喜欢的一个就是:“读大学,让你有脱离原生家庭,塑造自己价值观的可能!
”对于自己的家庭多些理解与包容,对父母多些感恩。
我们不“拼爹”,照样活得精彩!
安琪科永远在生孩子,死了一个,又生一个,死了一个,又生一个。
或者永远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里,走在街上,等在火车站……麦考特永远在失业,永远在喝酒,永远醉醺醺,高唱着爱尔兰的爱国歌曲,永远听着妻子“你真没用”的指责,再一次次让妻子怀孕……孩子们永远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永远脏兮兮,永远饿着肚子,永远在等爸爸带回薪水或一点吃的,却永远在失望……爱尔兰的这个小镇上,永远在下雨,街道永远是湿漉漉的,屋顶永远往下滴着水,小巷里永远污水横流,他们住的靠厕所的房子里,一楼永远有一层积水,孩子们进屋时永远是蹚着水,他们的头发、衣服永远是湿的……这就是法兰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忆起来有太多辛酸苦难的童年。
他依然怀着对父亲的爱长大了,哪怕那个男人下流到用婴儿的奶粉钱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对着妈妈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在妈妈的歌声中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却在放高利贷的方太太去世后拿走了她大半的钱,还把她记账的本子扔进海里,那上面,有镇上几乎所有穷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妈妈,他的艾吉姨妈,在他即将到邮局上班时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无比体面的姨妈……法兰基怀着对美国的憧憬,离开故园,来到自由女神的国度,即将开始他崭新的人生。
是的,即使他爱他的父亲,那个男人却无法给他的童年带来庇护和起码的温饱;即使他爱他的母亲,那个女人也只能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被迫与别的男人睡觉;即使他爱他的家,他也只能逃离这个逼仄、狭小、混乱、肮脏的地方,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爱他的祖国,祖国也不能为他提供广阔天地让他大有作为,他向往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文明、进步、富裕的国家,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国家,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
这部沉重而苦难的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刚读完的《秋园》一书。
在颇为相似的苦难之下,中国的这位母亲更坚韧,更能干,也更有尊严,至少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面。
#安琪拉的灰烬 #如果没有能力去养育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生出来呢?
短暂的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就被上帝带走,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对那些可怜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安吉拉和丈夫要不断地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出现又消失呢。
尊严很重要,可是在生存面前不低头,是不是一种假清高,伪装的高贵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的话,我无比赞同。
人首先得活着,活着才有可能,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为什么不能低下头颅,弯下腰身去捡散落的煤块呢?
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拿了钱就去喝酒,不顾妻子,不顾她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需要钱生活,酒吧里买醉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痛苦,外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有些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我很欣赏,羡慕父母,尤其是父亲浪漫主义的做派,在最穷困的时候,仍然可以和儿子说很多俏皮的话,分享故事。
母亲更多的凸显了母爱的伟大,纵然也有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令人羞愧的行为,或许这因此显得母爱的圣洁伟大。
现在来续这篇写了一半的观后感,无话可说了,因为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影片中,爱尔兰从未停止过下雨,我无法想象如何在这样的雨天生活,喜欢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糟糕的家庭,糟糕的生活,那不停的雨,只会让我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我难受,这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但是这雨也能掩饰某些人的伤心的眼泪。
忘记了结局,从影片中穿插的旁白来推测,主人公长大后应该活的还不错,这部影片也来自他对往事的回忆,哦,对了,主人公攒够了钱,买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不知未来如何,反正他摆脱了这多雨的爱尔兰,这心酸的童年少年生活。
★★☆(四星为满分)弗兰克·麦考特的书《安琪拉的灰烬》就像爱尔兰的口述历史那样,在欢笑中回忆苦难。
我称它为口述历史是因为,我从他的一位朋友那得知,他自传中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推敲而写成的。
不管怎样,从他录制的有声读物里他那亲切的声音中,从令人沮丧的回忆里涌出的快节奏幽默中,我可以猜到。
有人说有声读物不是“真正的”书,但就《安琪拉的灰烬》而言,作者温情且怀旧的声音改变了它的性质。
麦考特可能有段悲惨的童年,但他不会以假乱真——或至少不会错过他记忆中详述的部分。
艾伦·帕克的电影版《安琪拉的灰烬》几乎没有了这种幽默感。
这让我想起马克·吐温对一位试图发誓的女性的描述:“她懂词,却不懂音乐。
”这部电影对书的内容是如此忠实,以至于它再现了在我想象中已形成的场景。
利默里克的家中被淹没的底层、可怜的家庭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带着买食物的钱回家的父亲、骑着邮局的自行车在街上飞驰的快乐——所有这些都和我想象的一样。
它缺少的是语气。
电影由安德鲁·本内特旁白,他无疑是名好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也无可指责,但他除了重复书上的词而不加麦考特的怀旧佐料,他还能做什么?
麦考特的声音讲述了他所看到的,而本内特的声音则讲述了他所听到的。
结果这是一部工艺精湛、画面精美,但缺少感情的电影。
世上肯定有成千上万个或多或少像麦考特一样的童年,有成千上万个有太多孩子的家庭,其中还有很多夭折了,而他们的父亲却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母亲则指望当地自命不凡的慈善机构能够善待自己。
麦考特的自传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这些经历虽然悲惨,但并没有被浪费,而是以某种方式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能够把它们写成好书的人。
电影缺少一定的抱怨,一种连痛苦也弥足珍贵的感觉,就像一个士兵用潜台词描述他打仗时最糟糕的一天:但我活下来了,而且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它是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最有趣的事。
艾米丽·沃森和罗伯特·卡莱尔分别饰演弗兰克的父母安琪拉和马拉奇·麦考特。
我无法想象有谁能比沃森更适合演安琪拉,尽管有其他演员(蒂姆·罗斯、加里·奥德曼)可以演得跟卡莱尔一样好,但对于这个被酒弄得眼神飘忽、谎话连篇、心怀愧疚的可怜人,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甚至都不怪他让家人挨饿,而他却把钱花在吉尼斯黑啤酒上:显然,如果他能够控制住的话他也不会喝酒。
但他对嗜酒无能为力。
这使他不再是个男人,而仅仅是家庭噩运的焦点。
令人感动的是弗兰克和他弟弟对这些时刻的珍惜:父亲因羞愧或贫穷而不能喝酒并慷慨地给予他们关爱。
我最喜欢的序列是,孩子们的鞋底破了,然后父亲帮他们把鞋底钉上轮胎橡胶。
在学校,他们穿着他们的“米其林雪鞋”蹒跚而行,被其他小孩嘲笑,直到教他们班的基督教修士训斥了他们,并戏剧性地指着教室墙上的十字架说:“我们的主可没有炫耀他的鞋子!”正是“炫耀”这个词展现了麦考特的风格。
垂死的耶稣甚至想“炫耀”鞋子,这使得整句话和整件事都反转了,它不再是教室羞辱的故事,而是在批评那些愚蠢到炫耀鞋子的同学。
这个片段的手法便是整本书的奥秘,尽管它在电影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很多类似的转折、讽刺、口头报复都没有了。
这部电影缺少黑色幽默,爱尔兰人喜欢用它将胜利与不幸结合起来。
(比如有个故事是,男人聪明地给马喂得一天比一天少,直到他终于把马训练成不用吃东西的马时,马死了!
)饰演弗兰克不同年龄段的分别是,乔·布林(早期),夏兰·欧文斯(中期)和迈克尔·莱格(后期)。
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决定要自己离开利默里克,回到他的出生地纽约,还有一些场景是他捡起掉落在路上的煤炭、他的文章《基督与天气》给修士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得到第一份工作、坠入爱河、第一次喝醉回家。
(他母亲喊道:“天哪!
你变成了你父亲!
”)帕克和美术指导杰弗里·柯克兰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利默里克小巷的贫困,尽管帕克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弗兰克和他的弟弟溅着水花,从他们能找到的每个水坑里蹚过,在室内和室外,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他们最后肯定能学会让脚保持干燥吧?
虽然我们从书中得知,被淹没的楼下是“爱尔兰”,而干燥的楼上则是“意大利”,但难道这个家庭的资源太过匮乏,以至于找不到木板来搭建一条从门口通往楼梯的桥吗?
《安琪拉的灰烬》的精彩之处在于艾米丽·沃森的表演,以及其他令人信服的选角。
她的怨恨中夹杂着强加给女性的顺从,在这个国家,嫁给酒鬼等于被判无期徒刑,抛弃他的罪比看着他让孩子们挨饿的罪更重。
有次,父亲离开前往英国找工作,并抱怨她“拒绝履行妻子的职责”。
当然,他的丈夫职责包括生更多的孩子让他们饿死,还有像酒吧里大人物一样买酒喝。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影片讲述的是Angela一家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用不同的态度的去结局。
母亲Emily Watson 饰演的Angela起初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
而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几个孩子,虽然生活并不如意,再加上刚不久过世的丧子之痛,但这并没有打败他们生活的勇气。
他们决定搬回家乡Ireland,希望在那里能生活得稍微富裕一点。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依然遭受身边人的冷眼旁观。
每次当丈夫对生活丧失信心再没有勇气扛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时,Angela总是会义无反顾的背起来这个艰巨的责任。
但命运无情的给Angela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也相继去世。
此时,丈夫决定远赴英国谋生,最终却没有改善贫困的家境。
而Angela则一直为了孩子Joe Breen饰演的Frank寻求帮助,并教会孩子对生存的渴望和尊严。
Frank辍学后开始挣钱,当他挣到第一笔钱时,他感到异常兴奋。
他感觉自己能为家庭做出贡献而欣喜,同时也理解父亲酗酒的心情。
本片值得学习的是Angela对生活不屈,对生存的渴望。
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萧条,失业率急速上升。
影片也借此批评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
然而贫穷不能阻碍你前行的脚步,奋斗才是生命永恒的韵律。
个人认为本片结尾有些不足,主人公踏上轮船迈向希望和成功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唯一的败笔。
“天使的孩子”这是腾讯视频的名字。
我以为是部轻松的电影,看过之后发现是用儿童的视角追忆悲惨童年,影片里无数次出现十字架上的耶稣,对照可怜的孩子们,再加上那篇极妙的作文,倒也算切题的。
嘿,等等,Angela’s ashes 这名字是怎么回事?
标题向来是文眼,此名字必有深意。
Angela是天使,也是孩子妈的名字。
ash是毁灭后的残渣。
所以它的意思第一层是孩子妈如何毁灭又还剩下什么!
从电影中可以推断他妈年轻时姿色不错,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嫁了一个外地人异教徒青年才俊,一起去了美国,住在公寓里,本来一辈子只要配合丈夫不停性爱生娃喂大就是合格的,影片一开始在邻居的评论中说孩子妈本来很要干净的,可以想象条件原来真的不错,就像孩子爸一直端着的架子。
结果呢……丈夫失业了,自怨自艾,根本无视为父为夫的责任,从此养家糊口的担子落在女人身上。
要不是女人的妈给钱买了一家人回爱尔兰的船票,他们在美国连救济都可能没得领。
在爱尔兰的日子再惨,其实想想最活不下去的时候都靠娘家亲戚帮衬才挺了过来,包括最后那个肥佬表哥,人家估计是回忆表妹少女时代的模样才收留这么多张嘴,要是想要个女工陪床我打赌很容易呢!
所以再美的姑娘嫁错渣男也就离成渣不远了,如果能靠娘家活下去就舔着脸去伸手要,能有点姿色哪怕是少女姿色的回忆都赶紧用足,不然更要扒掉几层皮才能活,最后连渣都不一定剩的下来。
爱尔兰一直是个特别传统的国家,估计女性地位也非常传统只能居家,孩子妈曾经说她希望能去英国工厂打工,说明工厂不接受女工。
不过也真是没看见她有什么劳动自救的举动,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教会和原生家庭的施舍,她是不是就只能带着孩子们饿死?!
第二层意思是说可爱的孩子们都怎么化为灰烬的,穷的死了三个,很聪明的长子也没有机会继续深造念书,老二参军吹军号,那就是个靶子的角色,真打仗第一枪就先把吹冲锋号的打死,不疯不会干这个,说不定心里是只求速死,给家里留一笔抚恤金罢了。
最小的孩子估计也没什么好出路,除非大哥在美国混出息了。
所以要我翻译,这片应该叫“天使的消逝”,专门教育孩子们别走错路的。
孩子们的苦难成长史,拜不靠谱不负责的父亲所赐。安吉拉的一生燃烧了自己,却仍然不能留住所有的孩子的生命,一家人始终挣扎在贫困的生死线上。他们的家乡是阴雨,是饥饿,是无尽的屈辱和不断的失望,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美好回忆的地方。Frank爱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但他连自己都没有能力保护。亲戚们嫌弃,看不起这衣衫偻㑩的异教徒一家,唯一温情的瞬间是阿姨带他买了新衣服。这样的童年和少年,如同一场噩梦。在通向自由女神的船上,过去的一切都化为灰烬,随风而去。
贫穷曾经给人善良朴素老实的联想,后来逐步变化,又给人弱智变态猥琐的联想,比如马加爵凤凰男之类。这部电影展示了穷人之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意的老师告诉他有穷困的生活不要紧,要保留一个美丽的心灵。他还有一个顽强生活的妈妈,支撑他长大去寻找美好生活。然而少年的贫困,总会是他心底永远的痛。贫穷不是好东西,这种展示也没什么意义。这部电影和原作据说都很受欢迎,难道是会让观者产生自己比主人公幸福的感觉?
电影很长,看到快二个小时的时候不想看了,全片都在下雨,很潮湿很阴暗,日子又很苦,父亲很没担当很没责任,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但有一点这个父亲的脾气还算比较好的,他没有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点比我父亲强。
真是湿漉漉泥泞的场景。。。太长了,里面那爸爸太恶心人了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无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温暖的力量。
人生的苦难从不在大张旗鼓的歌颂里,梦想开出的花,却终将灿烂盛放
9.0+地道的英伦风味儿童片,有悲伤,也有励志。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 从善者吾近之,从恶者吾远之; 百年养善不足,一日毁之有余; 行善不必人知,积德无需他晓 。
一般
改编自弗兰克麦考特的同名回忆录,他的弟弟小马拉奇后来也当了演员。从麦考特一家离开美国回到爱尔兰开始(「我们可能是唯一看着自由女神像越来越远的爱尔兰人」)到弗兰克重回美国结束。可以说是爱尔兰版《活着》,疾病与贫穷在似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季,每天都是阴天的爱尔兰(对阴冷环境的渲染是本作的重要叙事元素)接连夺走弗兰克的兄弟姐妹,而弗兰克则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辗转煤矿工人,邮差,讨债代理等多份工作中。贯穿全片是浓郁的宗教元素,作为天主教家庭成员(生这么多孩子可能也是因为教义不允许避孕),弗兰克接受的也是典型的天主教教育,忏悔的频率连神父都觉得厌烦,就连海报都选了弗兰克在教堂上领圣体的场景,但宗教式的苦修与自省显然无法挽救他的命运。艾米丽·沃森天生长了一张刻满了无数痛苦与牺牲的脸,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
3.5
拍法超保守,无功无过最无瘾。(庄文强说得好,我们是拍电影,不是拍剧本。
连绵不绝的巷子让我回到那个泥泞的童年,每到下雨天,那个充满恶臭垃圾堆的胡同泥泞不堪,每每踮着脚尖踩着泥巴而过一定要咒骂着一切,下雨、泥巴、垃圾至今扔是我对那里最深的记忆。
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
故事丰满且真实,粗鄙的话每一刻都在刺痛着幼小的心灵和观众的神经,值得很多同类型的电影学习,重要的是这种讲故事模式,虽然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很多配角演技都很好,所以看起来故事很丰满。差点忘了说那双宝蓝色的眼睛真好看
无功无过
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某人短暂而又漫长的1/4左右的人生故事,生活都是要过出来的,所以要行动,也要克制,忽然间我也害怕自己变成那个父亲,不知道时候就快成为了年轻时候的我瞧不上的中年人了~
复杂的感受,看到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差点就失去看完的勇气。想批判父亲的无能与酗酒,但又想起他抱着孩子烤火的善良,想要批判母亲的软弱和顺从,可又想起一个个的丧子之痛,孩子们呢?更是无辜,所幸他们在污秽贫困中艰难长大。
我的童年,就在读这本书中长大,时间暂留,就是这儿。